第一篇:在新课改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变革
在新课改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变革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学会生活中有用地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加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各种挑站,勇于冒险、大胆创新。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和能力就成为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心。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当好知识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地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并充分享受其中的快乐与成功。转变“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变“教”课为“导”课。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认真学习并落实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达到预期的目标,转变教学理念成为课前教学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在备课中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改生成性的备课为预成性的备课,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才能在具体地地理教学中落时新课改的精神,真正改变传统课堂的弊端,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教学理念的转变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并规定了课程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要求。在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过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前认真备课,领会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意图并搞清楚应该贯穿教学的新理念,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目标要求和教学过程。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离开课程标准的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出现教
学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堂热热闹闹,似乎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实际上,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都可能没有着落。所以,在课前教学准备中,首先要细心领会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才能为顺利“导”课树立指向标,学生在课下、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教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同时,让学生感觉到书本知识的局限性,这无疑促使教材发生变化。教材不在是教学的惟一资源,当然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开放的地理教学资源观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详细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和编写特点,把握知识点之间衔接的脉络,将散布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一条有趣有序的链条,要重视理清各链条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潜入深地、巧妙合理的预设教学问题,预设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与创新思维积极性的方法。
预设在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方法、技巧。准备好配合教材内容需要扩充的材料、学习教材内容需要的学生熟悉的或当地的具体实例材料。准备教学中需要的自制的或版画的、需要叠加或分解的地理图表。逐步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地理联系,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会学知识”的目的。
学生是双边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在备课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调研摸底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智能、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准确、公正的评价。充分预想“导”课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在结合教材特点、知识结构等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来突出重点,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逐步提高。既要调动层次较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要鼓励思维活跃的同学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同时教师还要遵循认识规绿,由潜入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
充分的备好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并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及时、准确评价和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感,激活他们的潜能,在更大范围内,营造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会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的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及情感的陶冶。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知识水平和智能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及个性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学生良好学法的指导和培养。学生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落实,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和做法,在教改中得到认可:课前五分钟你问我答,可以是学生问、同学和老师答,也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体现了在知识面前师生平等的价值。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们发现,在实践中的许多做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需要用辩证观点对待新课程和课堂观,既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
位,也应该承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不同的课型:活动课,实践课;不同的教学资源:地理教学用图,幻灯片,课件提供的可能性、不同的层次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师个性和专业素养会影响到这一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由于每次课改都有它的实践过程,我们吸取精华,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导致相同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到承认、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得到重视。学生发展性评价课题开展后,各项评价尝试性地引进课堂: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也得以开展。
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一考定高低。这种新课程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是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设施的完善、互联网的使用、资源的共享、评价体系的改变、终将使课堂教学产生革命性的改变。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上述改变发生的地区是在教改进行得比较好的地区,我们不难看到,现实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不同地区和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由于初中会考成绩仍然是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地理学科是非会考科目,不能为所谓学校的教学成绩“添砖加瓦”,课堂教学改革不太受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困难,教学设施添置难、课时被占用、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制作或进行调查活动,常常得不到班主任和家长的理解、支持、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常常受到打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后续各种条件的支持和引导,才能茁壮成长。
教改前——教师的课后专业活动,主要是备课,改作业。教改后——教师的课后专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反思、备课、课件制作、课外活动的指导、课题研究与教学论文的撰写、网上资料收集、教育理论学习、培训学习等。
教改实践中,许多参与的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由教学型的教向教研型教师转变。课堂转变,对教师们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课后学习与交流提高,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课程改革,倡导建构一种对话、合作和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改变教师的课堂生活方式,鼓励教师们参与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意识,给第一线的教师们带来教学上的不确定性增加、创造空间扩大。实践地理新课程,冲击的是旧的理念,发展的是辩证理论指导下的新理念和行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实施以来,带给我们什么?——我们的教学观念处于开放状态,我们的教学方法走向多元选择,教学研究不再远离第一线的中学地理教师。经历了改革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学会用开放的心态迎接新鲜事物,学会用理智思考,批判性选择,学会合作,学会超越自我,个人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并在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中,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逐步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
在新课改地理教学中教学环节变革
富锦市第二中学
李秀雯
2006年11月
第二篇: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
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改中的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输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1.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3.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比如“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从章丘到济南,想去趵突泉公园游玩,根据济南市交通旅游图,该如何选择公交线路呢?这和学生生活结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特别的高。
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地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
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教师我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生长。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标内涵说明(教高司函[2006]16号)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要有利于加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这就中职地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本,亲化师生情感,创和谐课堂,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地理,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亲化师生情感,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石,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信任、鼓励、机会,多尊重关爱他们。我做到与自己所教的学生平等相处,并真心的把朋友的角色扮演好,在学习过程中对答错的同学永不进行训斥、责备,并尽力从他们的答案中捕捉积极因素,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请”,如“请你回答一下”、“你太棒了”、“很好”、“请继续”、“请坐”等带情感的语言。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听”,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把学生大脑当作被动吸收、储藏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课堂上引进了引导发现法、自主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调查考察法、演练式教学法、讨论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旅游地理学习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旅游地旅游资源情况,分析旅游价值与特色,进行导游讲解等。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工作小组,并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模仿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由于采用工作小组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有发表自己独创见解的机会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又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同学们备课、讲课,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他们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讲解深度不够、呆板、生硬等。但我认为如果教师不怕麻烦,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即使真的受到些损失,增加了一些麻烦,但与给予学生参与讲课机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
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现代社会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但是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合理安排旅游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并选择典型的、且开发较成功的旅游景区作为实习地点,还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丹霞山实习后,不仅加深了对山岳旅游资源、丹霞地貌形成原因、景观特征的认识,而且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有直观的认识,体现出了地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性,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变革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变革
拔山初级中学——彭桢超
【摘要】:信息技术是作为中小学新兴的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上教师繁琐的课堂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结合,形成心理最佳状态,提高对教学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合理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合作、探究、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是一门主要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课程,虽然信息技术课并不等同于计算机课,但计算机中的那些概念、专有名词和操作方法却是我们必须准确掌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犯下科学性的错误。信息技术将是人们今后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相互交往的主要途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改变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就全国而言,各行业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生产和信息处理、网上交易等。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
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锅端”;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化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能力的建构更需要时间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集中讲解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来说,一节课40分钟,教师集中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也就是要“精讲多练”,要讲得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个别指导。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 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和生动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了整体性和连贯性。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容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类似物理上的“聚焦效应”。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中,以及对学生评价一系列环节中。
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改掉过去“死读书”的状况,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综合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前景十分宽阔,也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切入口和突破口。而且也是转变老师教育观念,加快师资知识更新,强化师资业务培训,使我们的老师们适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发展,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我们既要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这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有用的素材,在工作中做一个
细心人,将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出真知的信念,以此作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源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其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就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取代了课堂 上教师繁琐的课堂分析,减少了一问一笔式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动手尝试、探求发现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学生学习起来快速易懂。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
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利与弊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成为现代地理教学重要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主要分析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利和弊 ,探讨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优势 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1.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强大的动力,他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学生不可能都去过,而我们也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实地考察,如果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容易疲劳。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分》一课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许多学生难以及时掌握,可利用多媒体制作类型拼图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动手操作进行拼图训练,这样就会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情趣盎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1.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范围广,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大家看不到的、无法想象的,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大量无法观察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仅靠语言和静止的图片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讲课时把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一个很难讲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亲自感知一目了然,掌握难点。又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我们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黄河“地上河”形成过程的河道横剖面示意图和河床高出地面的“地上河”的清晰画面结合起来制成教学课件,就能把黄河中游泥沙淤积、逐渐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的过程及原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1.3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这样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还能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技能、能力培养要求带知识进步”,更加突出地理教学对技能、能力培养的关注。通过多媒体图文、动画、视音频逐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实践和社会地理调查的能力等。
1.4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外,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板图,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结合一些图形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能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即加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果,减轻了学生负担。2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课件固化了教与学,无法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而目前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精心制作好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部分课件华而不实,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生动直观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往往流于形式,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有兴趣,也充满了新鲜感,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确实让许多学生大饱眼福,但是课后却什么也记不得了,把课件中老师讲解的精髓抛弃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课件的制作过分注重观赏性,华而不实,导致学生上课时如同观看电影或动画片,难怪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来的扎实。
2.3多媒体技术往往过分降低知识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被引入中小学课堂后,把教学信息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表达出来,确实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但由于课件的速度过快,使许多善于思考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疲于奔命地去接受,而不是通过理解来记忆。即使课件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只是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2.4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专注于课件的演示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学生们只有听的份了,学生对教师有非常大的依赖关系。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放映员,没有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的应用也没有起到激发和引导的作用,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笔者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依然要充分体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能为了形式的严谨,而忽视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忽视了教师肢体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
3改善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3.1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取代板书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运用,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黑板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起到加深、总结的效果和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2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多媒体,避免出现“画蛇添足”
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大段大段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成幻灯片,甚至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打在幻灯片上,整堂课是在教师不断地敲击键盘中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框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是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边讲边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又如学校里有矿物、岩石实物标本时,观察实物标本更直观、有效,若再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其图片就是画蛇添足。
3.3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交互”性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教学设计,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及自然、得体的态势语(教师的态势语包括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并随着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感情共鸣,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确,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多媒体课中,应该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交互”性,将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建立于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总之,地理多媒体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地理教学活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王晔.对高中地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认识[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3]赵树然,王艳荣.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06.[4]丁金叶.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09-23.[5]季仁沛.现代教育技术对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J].中小学教学研,2003(6).[6]庄玉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福建地理,2003(18).[7]张克霞.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