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困惑[本站推荐]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随着我县新一轮“五步三查”课改模式的启航,我校课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验阶段。上了近一年的新课改实验课,课堂上睡觉的孩子少了,大大方方走上讲台的孩子多了,可以说感触颇多,困惑也不少。今天主要谈谈我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单说分组学习方式。根据教育局意见,我们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了合理分组,课桌也按6-8人一组安排,也给学生讲明了分组学习的意义以及分小组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看起来一切似乎都已准备就绪,只等开展课堂教学了。
可一上课,才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心理准备并不充分。就老师而言,新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必须少讲、精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事学习活动,起初老师们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讲授、讲解模式,担心学生思考问题思路出差错走弯路,对知识理解不透,害怕学生回答的数学语言不严谨,生怕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其他学生不信服,唯恐课堂教学的知识不连贯不系统,因而教师习惯不断对问题进行重复,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爱去重复说一遍。就学生而言,习惯了单打独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或不好意思)主动去问别人,合作意识一时难以建立,不知道该怎样与人商量问题。
其次,课堂纪律管理难。刚开始分组,大家都对面而坐,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时间长了,也给他们说废话提供了方便,不少同学是背着老师坐的,造成任课老师很难辨别是哪个学生在说废话。学生习惯了正面对着听老师讲(勉强能集中注意力),不习惯这样背对着听讲,觉得没劲,注意力也难于集中,于是大多数时间就自己讲自己的;对那些本来平时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提供了“商量课外工作”的平台,因此,整个课堂总是闹闹嚷嚷的或者喑喑嗡嗡的,一节课老师要招呼若干次都难以安静下来。
第三,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以前在数学学科上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总不能完成,反而要用2到3课时才能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所有问题都要学生亲自动手,共同探究,形成共识,然后展示,这样本身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2.由于学生探讨活动的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也浪费了不少时间,最要命的是,学生在展示时,语言不精练,不准确,特别是数学概念的讲解,由于学生自己的理解有限,再加上语言的不严谨,导致讲解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往往老师还要重新再讲,但有的学生偏偏记住了学生的错误的讲解却记不住正确的,3.以前由老师三两分钟就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题型学生要讲要花费2到3倍的时间,导致课堂热闹,但容量不大,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4.学生展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做题时间不够,好多题型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拔高,所以我们出现了考试时并不是预期的那样,差生的成绩不但没上去,好学生的成绩反而有些下降的现象。
5.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难以定位。分小组学习,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讨论完成,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就贯穿了整个课堂,这时问题出来了:学生就不管你啥问题,无论深浅、难易、多少,凡问题都“打伙”商量,没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有的干脆就直接问其他同学答案,自己懒得动脑筋。哪些问题该合作探讨,哪些问题该独立思考,学生一时难以分辨,就导致整堂课都“热闹”非凡。6.自从有了小组量化评比细则后,刚开始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高了,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也高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一部分学生就认为的得不得分都无所谓,又出现了让学生讨论,大家的激情就很高涨,不讨论个个都像小绵羊。
7.该期末了,所有课程都进入了期末复习阶段,期末复习试卷需要老师讲解答案和方法,甚至还要板书,分组坐的方式不利于学听老师讲,因为背对着老师的学生听讲始终不能完全专心;还有,相当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自查漏补缺,要么默看,要么独自演算,要么读出声来背诵,分组而坐则更容易相互干扰,静不下心来复习,明显影响复习效率。部分教师就提出:复习阶段是否可以把学生课桌还原到分组前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面对讲台和教师上课,以更有利于教学。可作为管理者的领导和专家,我们该何去何从?
面对以上困惑,我校也想了些办法,校长经常组织教师加强新课改内容的学习,先从思想观念上让所有教师彻底转变过来,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坚决做到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包办代替,老师能做的领导不插手。当然,有些东西还需要时间去适应,比如学生听课、讨论问题的习惯,教师上课尽量少说或不说无用的话等等;有的习惯需要慢慢去培养,比如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独自思考的习惯等;有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强化,比如课前预习、课堂纪律的调控等等;还有的需要教师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现有课时量完成教学任务等。
还有些,更需要教育同行相互商榷,不断完善方式方法,以期尽可能地达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
逍遥镇初级中学:数学组 2014.12
第二篇: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收获和困惑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收获和困惑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展开,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之中改变自己固有的、已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自己也从教学实际体验中有以下几点收获:
1、课堂教学变化了。新课程的教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首先,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其次,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解放、教材、过程、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动。让课堂“活”起来,建构起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生长的快乐。
2、教师变了。教师的观念变化了。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新课程改变了教师,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唱独脚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 明显多了。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坦然的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评价方式改变了。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教师用热情、鼓励与真诚的语言引导着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每节课都在进步。同时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无论何种评价方式,都坚持三条新的评价理念:第一,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第二,评价旨在促进发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第三,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在收获的同时还有以下的困惑:
一、新课程下就能够避免学生成长的两极分化吗?
新课程为绝大数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胜者将更加突出。在新课程形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业评价方式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又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最大限度上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了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课程的优点所在,也正是两极分化的原因吧!而这种分化在数学教学里面尤为明显。
针对这一困惑,目前我主要从以下着手:首先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首先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我在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后进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优生和“后进生”都不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们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二、学生难以完成课外习题,质量就有保障吗?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课外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教材内容较浅,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就要增加课时,但是每个知识点都要增加课时,实际上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课外题只会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教师或家长进行指导,没有了指导就无法完成,教师、学生和家长担心这样下去如何应对考试,“质量”如何得到保证!?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吗?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利息》的时候,我组织学习关于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的应用题时,按以往的经验,我以为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实践活动,每个学生一定能情绪高涨地很好地完成这一类型的题目。结果不然,学生根本不能从实际当中得到启发。经过询问才知道,其实我们农村学校,许多孩子都没有自己把存钱存入银行的经历,也根本不知何为利息税。由此看来,这次我布置了一项不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的作业。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这真值得我们同行去探讨。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我们都知道,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大家齐心合力、直面困惑、迎接挑战。只要我们不断的尝试、探索,最终是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课改实验推向深入的。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新课改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暂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改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在实际教学中,想放手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真正实行开放性教学,不是那么容易。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让老师在老师设定的圈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对于老师的问题,没有多少学生认真去讨论,去研究。让学生汇报时,有些小组根本没能说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对班主任工作的若干困惑和思考
一、怎样正确处理德育与学习的关系
升学的压力、竞争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现在的学习生活。来自绝大多数家长、老师的殷切希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他们不断地灌输给学生“学习第一”的思想。难免地,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自私,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同学相处有困难,课外知识面狭窄”等诸多负面影响。问问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大多数都答不上来。
“学习”占压倒性的情况还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道德标准与是非的问题。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是个问题,但作为班主任,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到底该怎么把握好德育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因材施教”的困难
我想提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有按照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发展环境,指导并帮助他们的个性发展”的可行性有多大?
教师精力的有限,现在的班主任一般都身兼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也在五十个以上。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恐怕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开始有些“浮躁”而急功近利,如果班级管得太平,违纪现象少,就会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和学生谈心、聊天,设计未来?
三、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某个班级的各项学生会、寝室的分数都很高,那么其班主任肯定是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的。可是所有的“调皮”真的必须被压制和管教吗?纪律严明的集体中,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呢?一个很清洁的教室中的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呢?
其实有很多指标恐怕不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但凡班主任亲临现场,他定是责任感强,但井井有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学生能否自主管理?班主任是否有信心让学生自主管理?
四、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如何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心”教育的同时,我们教师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是否做到了?是不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是这样说,轮到自己时又是另一个标准?这样的教育是否有些底气不足,口是心非?
我们在忙碌、尽职尽责的同时,还究竟有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工作的得失?还究竟有没有时间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被这个略带“急功近利”色彩的世界所诱惑而迷失了自我?究竟该把什么带给我们的学生,毕竟中学时代对他们今后成长的影响举足轻重?
以上列举了本人管理班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跟着大潮流走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一点个性并非是件易事,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们树立起无愧于良心的道德判断标准,今后的人生之路,一路走好。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也有存在。
下面我来浅谈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度。此时,我立即要学生6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对精神实质把握欠佳,注重表面化、形式化,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我跟班主任一起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是学生按4-6人一小组做在一起,并根据全班同学的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不要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放在一组,也不要把学习差的同学放在一组,不然的话,学习成绩差的一组同学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久而久之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赋予特定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过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交换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即分工又合作,互相监督,互相检查,共同改进,共同进步。三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四是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五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六是每天每组有一个固定代表发言,如果一次发言不全,本组其它人员可补充。七是根据发言情况老师给予评价。在这期间,老师所做的还有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八是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错,每一个学生都在动脑、动嘴、动手。他们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总之,我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进行反思并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第五篇:高中语文学科新课改中的困惑
高中语文学科新课改中的困惑
新课改在我省已经实施三年,2013届毕业的高三学生也参加了新课改高考模式下的考试。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利用暑期对全校高中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并且在同学科内展开讨论。现将语文学科讨论的困惑总结如下:
一:在高考模式下,如何让全体学生取得全面发展。
二:如何解决素质教育与高考成绩间的矛盾。
三:如何处理教时少与课程多、任务重的矛盾。
四: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与教师引领性作用的矛盾。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根本,把学生看做主人,而教师只是负责课堂的组织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起引领作用。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学校中,都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越是到高年级,学生越是不开口说话,他们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没有了主动的出击意识。无论你启发、提问,也很少有人回答问题,造成教学上的尴尬。作为教师,又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回归到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去。
五:如何解决学生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之间的矛盾。
高中的学生,一天学习内容多、任务重,各门功课轮番轰炸,搞得学生昏头转向,如何能给他们时间,让其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自主地学习。
六: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细一调查,当代许多高中生存在很严重的厌学情绪,特别是语文学科。那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了每一位高中教师的紧迫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七:如何搞好高考作文的教学?
作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同样,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写出富有情感之作,而不是畏惧写作或者敷衍了事、随意应付也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与追求方向。
新课改刚刚起步,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和问题在所难免、无可厚非。我们的任务就是迎着这些困惑和问题,去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最佳方案,甚至于有的困惑终其一生也很难找到答案。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会正视困惑,认真研究、探讨方法,在研究中提高、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高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