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5:1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已是司空见惯,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新理念,转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学观念?

如:某位教师在讲三年级上册《加法》的例一时,是这样处理的:①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进位加法,然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再班级汇报。②出示例一,学生读题。③学生合作完成例一,并交流意见。④探究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⑤练习。

那么这堂课的设计是否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呢?是否还有更适合我们农村小学自己的教学方式呢?

四、现实中,数学何时才能真正与生活结合呢?

为了迎接课改大潮,一线教师们的确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中逐步渗透着新鲜的血液,努力的实现着“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尽可能的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增进自信。但是„„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一张单元测验试卷,上面大致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组织学生郊游,一共有420人。已知大客车能乘53人,小客车能乘14人,问如何乘车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用大客车5辆[53×5=265(人)],剩下的人乘11辆小客车[420-265=155(人),155÷14=11(辆)„„1(人)],还多1人没有座位了,就挤一挤吧。说得头头是道,表述的理由清清楚楚,可是得到的是一个大“╳”。为什么呢?结合生活实际,这样做不行吗?难道多1人就不能挤一挤吗?什么叫“比较合适” ?能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难道还不行吗?再看正确答案,原来是:420÷53=7(辆)„„49(人),49÷14=3(辆)„„7(人),应该乘7辆大客车,4辆小客车。嗨!原来数学中所说的“合适”是理想境界中的“合适”,即“尽可能多的用大客车,并且要保证每人都有一个座位坐,才叫合适”。这非生活中的“合适”,即“每人都上车,不要太挤就是合适”。此“合适”非彼“合适”也。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正确答案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我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流、有逆流、有急流、有暗礁„„只有大伙儿齐心合力、直面困惑、迎接挑战,通过我们不断的尝试、探索,甚至是“碰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迎来新课改的全面丰收!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梁玉芳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在他们眼里,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爱想象的孩子是快乐的,爱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曾几何时,想象的大门正在逐步向学生们关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一、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制下,教师们为了追求高分,引领学生进入“题海”,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学习中,沉浸在“题海”中;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二、“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一、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广阔舞台。语文课上,学生的情感应该是愉悦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同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后是什么?”学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还有一些独特、奇妙而又富有诗意的想象。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机会,我们一定会为他们的想象而欢呼、喝彩!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当然,也不可否认,学生的想象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给予足够的指导,肯定合理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因为害怕错误而畏惧想象,不会因为害怕指责而逃避想象。在老师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中,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困惑三: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困惑四: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与思考,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等。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们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二: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困惑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三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等。由于经验不足,以上有些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甚至有些只是一时之见,甚至有些语言表述也不甚流畅,恳切希望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们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第三篇: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人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对新教材在编排内容上和课堂教学中有几处感到困惑进行了探讨。

对于新课改实验,我有种“心中没底”的忧虑。这“心中没底是:来自对教材体系安排的不了解;来自教辅资料练习、检测的深度与教材教学要求的不符;来自对学生两极差异加大的担心。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定位偏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但我认为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定位偏高,使部分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有差异,使同一个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的“输在起跑线上”。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持,但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生活情境的理解产生困难。又如:在“人民币的认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如下图,思维步骤有(1)将1.20元转化成1元2角,0.8元转化成8角,列出加法算式。(2)将l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加角。(4)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掌握呢?

2.练习时间的压缩导致难度加强

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补充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如加强估算,在第一学段增加了统计、图形变换、观察物体、方向与位置、找规律等教学内容,降低了运算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有增无减,而教学课时是固定的,因此必然要压缩原有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时间。如20以内加减法,从原来的29课时压缩到现在的23课时,学习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也没有降低,压缩的只是练习时间,学生的准确率和熟练度必然受到影响,而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这一基础不扎实,必然影响后面计算内容的学习,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3.注重体验忽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材料和模式。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靠《教师教学用书》,但与传统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相比,新教材的教参对理念的讲解比较详细,但教学方法的指导却比较简单甚至没有,新手教师往往会无所适从。如第三册“倍的认识”单元,<教师教学用书>只是强调“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却没有具体指导,一些新教师在教学中就和学生一起卡了壳,学生体验了,探索了,但由于没有数学语言的提炼,对什么是。倍”仍然不清晰。因此,为了让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应该到位,不能为了“留空间”把该说的话都不说。

4.教学要求把握不准

尤其让老师们感到郁闷的是,不知道自己把握的教学要求是否准确。老师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教学要求教学,这样的情况不但低年级有,高年级也有,如,五年级上册第1l页例题7的铺地问题,教参中只说是连乘计算教学,不讲铺地问题的具体内容吗?可到了六年级学比例的时候就出现许多铺地问题的题啊。又如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要求是“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洒直角”,有些训练题和检测中也会遇到要画大于或小于直角的角。

1、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五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面对那么多的生字到底该怎么教学才能不成为学生的负担?

新教材的特点是识字量大,要求学生多认少写。对于刚刚接触祖国汉字的7.8岁的小朋友来说,他们不懂得构字的方法,更加不懂得字型跟字意结合起来记忆。只能靠着大概的印象或者是一定的语言环境猜猜看。在学生没有任何有关于汉字基本部件积累的情况下平均每天要识记10——14个汉字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尽管老师在课堂上想了许许多多的方法,诸如:猜字谜,做游戏,结合事物记忆、生活中识字、反复在课堂中出现要学的生字等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对于部分好记忆能力好的,家庭比较重视辅导巩固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记忆能力也不是很好的,家庭又不是太重视辅导配合的学生来说,每天要认识那么多的生字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一直在思考到底该怎么教学生字才能使大量的识字不成为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的负担?

二、如何处理识字课上一双双高高举起的小手? [片段五:《菜园里》生字教学] 师:小朋友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萝”字? 生1:草字头加个个四再加半个多就是萝卜的萝。师: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的,不错。

生2:老师它是一个形声字,草字头表示意思,萝卜的叶子跟草差不多的,下面的罗表示它的读音。

师:你能知道这是个形声字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3:老师我是用组词语的方法来记忆的,萝卜、菠萝„„ 生4:老师我在超市买萝卜干是看到过这个字,我认识它。

师:(还有许许多多高高举起的小手,他们也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看时间,就这一个字,学生足足说了5.6分钟。下面的字呢?怎么办?)我只能草草地说,小朋友识字的方法还真多,想说的下课来跟老师交流怎么样?现在我们来看看别的生字怎么记。

困惑与思考:

看看学生学习生字的劲头吧不能说不高吧,一下子就能够说出那么多来,还有那么多的小手举着却没有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说。可是细细想起来,在那么多的记忆方法到底哪种是最适合的呢?哪种是最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呢?不用说,用形声字记忆对于这个字的识记是最好的。可是面对那么多高高举起的小手,面对那么多双渴望发言的双眼,老师又能偏爱哪只手呢?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每课书要求认识的都有10——14个,课堂上如果就走马观花地一带而过的话,那么学生无疑是掌握不了的,如果像上面那样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的话,那么所花费的时间肯定是很大的,尤其是一到学生识记生字方法反馈的时候,大家都想说,有时候还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如何处理好识字课上,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识字方法同时又不很紧凑地安排时间成了我的一大困惑。

三、关于“识字教学识字方法多样化”的几点忧虑。

1、如何在学生识字多样化的基础上,追求识字的巩固率?

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识字的多样话。”学生在每堂识字课上,许多生字都能对同一个字找出两三种识记的方法,有的同学还会绞尽脑汁地去想出更多的办法记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学生真正掌握了吗?对于他们选择的识记的方法真正理解了吗?方法很多,可能流于形式,我任教的班级有近50人,课堂上参加识字方法介绍的每节课都不少于20人,让我了解到了这部分学生的学情,剩下的近30人他们真正的情况如何?不能被部分学生尤其是发言特别踊跃的几个学生所迷惑,要追求识字方法的最优话和识字的最后效果——巩固率。

2、如何处理识字方法多样化带来的大量信息交流?

每节识字课上学生的发言都非常积极,老师只好多次面对学生高举的双手宣布暂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记忆方法,他们也都想表现一下自己,如此一来,信息交流量大大增加,课堂上必须保证宽泛、畅通的渠道。这里不仅要有师生的交流,还要有生生的交流,可以采用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多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但是,一年级的小孩子学习习惯尤其是“倾听”的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很多时候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老师也很难处理开放与落实的关系,放的过多,有效的组织无力,学生说的机会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少了。课时目标完不成也成了时常出现的困难了。

3、如何把握生字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方法的最优化的“度”?

在《菜园里》一课的生字教学中,“萝”的识记方法多样化和识记方法最优化的关系如何把握一直是捆扰语文老师的问题。如果注意了识记方法的多样化,那么可能就淡化了记忆方法的最优化,这样可能对于部分优秀学生来说,可能问题不大,对于那些理解、记忆力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可就有困难了。如果强调了记忆方法的最优化,那么又会感觉课堂上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不顺应现在的时代潮流。所以课堂上如何把握好方法多样化和方法最优化的“度”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结束语:

新课程的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科学理念,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新课程的实施又让我们发现了新理念与教学现状之间的距离,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被我们内化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路慢慢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句话说得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新一轮的课改东风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实践,那么我们一定能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程共生的。

在大力提倡“探究式”的同时,是否完全排斥“接受式”呢? [片段:“藏”字的学习反馈] „„

师:“藏”字笔画特别多,也很难记,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四人学习小组马上开始了讨论学习。)

„„

生1:老师我我们组是用组词的方法来记的,躲藏、捉迷藏、收藏 生2:老师我们认识,西藏的“藏”字,它是个多音字,也读cáng。生3:我们是多读几边就记住它了

思考:藏字是一个笔画很多很难记的一个字,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看上去是动了很多脑筋,也用了很多的方法去记忆这个字,但是如果细细地去琢磨一下,学生最后到底有没有掌握这个字,可能回答是要打折扣的。对这样的,笔画较多的字,是不是还应该采用的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析一下字型,再以书空的形式来记忆,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越来越为老师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在识字教学中也不例外,一出示生字之后就让学生三、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但是对于部分组字没有明显规律的、光靠组词又难一记住的字。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是不也该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在这些字上应用?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沟通中的困惑与思考

    沟通中的困惑与思考 人这一生中不知要与多少人交流,有些人我们只是交流过一次,而有些人却是我们交流的主要对象。他们经常变换着出现在我们的周围,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说,前世500次......

    困惑中的思考

    困惑中的思考 ———学习优质课的心得体会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从这次学习回来,我很有感触,我学得自己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精选5篇)

    在教学中我有三点困惑,望领导能帮我解惑。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新课改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暂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改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龙坪中心学校 毛青龙 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哪个更重要?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把老师的预设内容引走,这时教师该如......

    思想品德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现在思想品德新教材整合自然,融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于一体,以学生成长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支撑,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