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党章和其它党内法规是党员退出机制的基本依据。当前党员退出机制过于单一,党员退出机制的有关标准笼统,党员能进不能出现象还比较普遍,致使一部分不合格党员仍留在党内,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要明确党员退出机制的类型;党员退出机制的关口要前移,对那些不合乎标准的预备党员要进行清退或者延长预备期;制定党员标准的明确细则,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完善党员退出机制需要群众的参与;实行党员退出机制的票决制;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退出机制;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6-0060-03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2B05214)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同昌(1982-),男,安徽阜南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政党政治。党员退出机制作为党的建设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强调:“凡行为不正当或违反同盟原则者,视情节轻重或令其离盟或开除出盟。凡开除出盟者不得再接收入盟。”[1]421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也十分强调党员质量,提出清除不合格党员。他说:“宁可十个办实事的人不自称为党员(真正办实事的人是不追求头衔的!),也不让一个说空话的人有权利和机会当党员。这样一条原则在我看来是毋庸置辩的。”[2]348在十月革命后,他主张进行清党,“必须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从党内清除出去。”[2]322并认为这是“一项关系重大和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也注意及时清除退化变质分子。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就规定,党员如果犯有下列各项之一者,就要受到开除的惩罚,内容主要有:“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无故连续二次不到会;欠缴党费三个月;无故连续四个星期不为本党服务;经中央执行委员会命令其停止出席留党察看期满而不改悟;泄露本党秘密。”[3]5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党员质量进一步提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每次党代表大会都对党员队伍建设作出部署,强调清退不合格党员。十二大提出要“进行党员登记,严格按照新党章的规定,把那些经过教育仍然不合格的党员开除出党或者劝其退党”。[4]但是,在党员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仍然有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危害党的形象,得不到及时处置。分析党员队伍退出机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对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员退出机制的主要依据
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效。清退不合格党员基本上有了党内法律依据、政策依据,在实践中也有一部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被组织处理。
1?毕中械痴录捌渌?党内法规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了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通过的现行党章第9条规定:“党员有退党的自由。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党的支部应当对他进行教育,要求他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他退党。如被劝告退党的党员坚持不退,应当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把他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5]61党章第38条规定:“党组织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5]7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30条也对开除党籍的情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包括: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单处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因过失犯罪被判处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管制、拘役的,一般应当开除党籍。这就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了基本法理依据。
2?崩?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党内具有权威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报告对整个党的建设,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对党的建设的部署,是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为党员退出机制作出了具体指导。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对于那些破坏党和人民事业的腐败分子,必须采取坚决清除的方针,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有多少清除多少,决不能姑息养奸。……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党员必须做到。如果不能做到,不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经过教育,仍不能改正的,就要劝他们退党,或者从党内除名。”[6]新世纪以来,党代会报告更加强调党员退出机制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7]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要求。这就对党员退出机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3?钡车牧斓既私不耙裁魅诽岢龅吃蓖顺龌?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也多次提出要开除不合格的党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对于各种错误严重、危害严重的人,必须严肃地作出组织处理。该开除党籍的就开除党籍,该给撤职或其他处分的就给这些处分,犯罪的还得法办。”[8]江泽民也多次提出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9]胡锦涛先后提出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从组织上保障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联系点的山东省寿光市还建立了畅通党员出口机制,对不合格党员不进行登记。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2013年1月2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强调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领导人的讲话和部署,也推动了党员退出机制的完善。
二、当前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党员退出机制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状况、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党员退出机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钡吃蓖顺龌?制过于单一。从严格意义上讲,党员退出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自然死亡的自然退出机制,这是每一个政党都存在的现象。从中共党内统计资料来看,我们党建国以前入党的老党员逐年减少,这就是一种自然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是指党员由于入党之后思想上放松警惕,没有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但不能维护党组织的形象,反而危害党组织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受到组织处理被开除党籍或者劝退或者党内除名的一种机制。后者可以称之为保证党的队伍纯洁的退出机制。本文所讲的党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着重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及时清除违法犯罪的党员,使党员队伍总体上保持了纯洁。但是,从实践中看,党员队伍退出机制过于单一。目前,凡是违法犯罪的党员、凡是给党组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党员,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时清除。实际上,违法犯罪成了党员退出的唯一原因或者主要原因。而本质上,党员称号的意义不单单是遵守法律,更重要的,党员称号的意义在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于党员比普通群众要有更严格的要求,在于严格履行党员的基本义务。所以,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说,仅仅有违法犯罪的党员退出机制是不够的和单一的。
2?钡吃蓖顺龌?制的有关标准模糊。党员退出机制是指通过合理的机制清除那些不合格的党员。尽管每次代表大会报告都强调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但是,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党员合格的标准就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是先锋模范作用仍然是一个定性而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缺乏可操作性。党员到底如何做,才算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往往是党组织说了算,对于党员来说,不易把握。有的学者认为,党员合格的标准就是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但是,党章对党员义务的规定仍然是一种总体上的规定,而且往往靠党员自身的自觉行为去履行,也没有量化可行的标准。比如,党员是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合格党员的标准过于模糊,就使得在实践中,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规定得不到贯彻执行,使一部分不合格党员仍然滞留在党内。
3?辈缓细竦吃钡摹巴顺觥贝嬖诓僮髂训奈侍狻!兜痴隆访魅饭娑ǎ骸暗吃比绻?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这三项标准应该说是很明确的,也是具有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加快,流动党员逐渐增加。有的党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而没有及时进行党组织关系转移,导致“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增多。“三不党员”在一部分农村表现尤其明显。笔者曾在部分农村调研发现,“三不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0%,个别村甚至达到30%。据某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这些“三不党员”也不是明显的拒绝参加组织生活、拒绝交纳党费、拒绝做党分配的工作,他们只是由于外出而不能及时交纳党费和参加党组织生活。如果与党员本人取得联系,他们一般会补交党费,因此,也就不便把这样的党员除名。也有一部分党员故意不按时交纳党费、故意不参加党组织生活和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本应该按照组织程序进行除名,但是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些党组织书记碍于情面,一般也不会对其进行除名。
4?钡吃蓖顺龌?制的后续配套工作不够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合乎党员标准,在被清除之后,他还可以做一个合格公民,还可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于那些理想信念动摇、意志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退出党组织,留在党外比留在党内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整个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只有“党员身份”而无“党员实质”的党员,仍然不愿意退出党组织。他们认为在以政党为主导的社会里,一个党员如果退出党组织或者被开除出党,就会很难在社会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基层党组织也囿于让一部分不合格党员退出党组织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不愿意清退不合格党员。
三、进一步完善党员退出机制的对策
要完善党员退出机制,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清退党员出党。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质所决定的。如果说在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之前,投机分子相对不多,那么在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政权之后,投机分子的产生就容易得多。因为加入党组织意味着可以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和荣誉。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尤其要重视党员质量问题,及时清退不合格党员,建立保障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员退出机制。
1?泵魅返吃蓖顺龌?制的类型。党员退出机制,从总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开除机制,另一种是劝退机制。开除机制,是针对那些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给党组织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党员。这些党员不但作为党员要受到党组织的处罚,就是作为普通公民,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劝退机制,是针对那些没有犯明显的错误,但是在思想上、行为上、作风上、工作上处处表现不出党员的先进性,不但没有普通群众表现好,反而落后于普通群众的党员。这样的党员留在党内就是滥竽充数,他们只享受党组织的资源,而不愿意为党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类型的党员必须通过劝退的方式,使其退出党组织。
2?钡吃蓖顺龌?制的“关口”要前移,对那些不合乎标准的预备党员要进行清退或者延长预备期。无产阶级政党为了确保党员质量,严把入口关,实行预备党员制度,而且不同时代党员的预备期限也不同。1919年通过的俄共(布)章程第一次在党章中单独列出预备党员一章,规定“凡志愿入党的人,都须经过预备期,其目的在于使预备党员切实了解党的纲领和策略,考察预备党员的个人品质”,[10]并规定工人和农民至少经过两个月的预备期,其他人至少须经过六个月的预备期。后来预备党员的预备期规定为一年。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候补党员的概念,规定“候补期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但地方委员会得酌量情形伸缩之”。[3]55后来不同时期对党员预备期规定各不相同。改革开放以后,党员的预备期明确规定为一年。党员预备期满,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符合党员条件者则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需要延长一年预备期;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则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但在实践中,预备党员转正率是很高的。笔者在一些基层党组织调查了解到,凡是预备党员,经过一年的预备期,基本上都可以按时转正。这就消解了预备期的意义。之所以要有预备期,就是为了进一步教育和考察党员,不给投机分子入党之机会。因此,在新时期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应当高度重视预备期的考察,凡是在预备期发现入党动机不纯或者对党没有正确理解的预备党员,都要延长预备期或者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从源头上把好关。
3?敝贫ǖ吃北曜嫉拿魅废冈颍?为党员退出机制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党员标准就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相比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应该履行的八项义务。但是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是对党员的统一要求,是各行各业的党员都应该做到的,是一种笼统的党员标准。在实践中我们的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因此,各行各业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中共广东省委出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标准》,针对村镇、街道社区、机关系统、国有企业、学校系统、医疗卫生系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八个领域分别制定出不同的优秀共产党员标准,村镇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五带头”,街道社区优秀共产党员是“五自觉”,机关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是“五先锋”,国有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是“五标兵”等。[11]每个领域共产党员的标准都与各个行业的特点相联系,这样就为各行各业党员标准确立了明确细则。因此,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各个行业党员标准的明确细则,逐步实现党员退出机制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4?蓖晟频吃蓖顺龌?制需要群众的参与。虽然党章规定党员加入党组织需要支部大会讨论决定,开除党员或者党内除名也需要通过支部大会的决定乃至上级党组织的批准,但是,在新时期,提高党员质量,完善党员退出机制仅仅依靠党员和党组织的力量还是不够的。作为执政党,共产党活动不但影响到党员自身而且也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退出机制也需要群众的参与。党员到底先进不先进,是否合乎党员标准,最终要靠群众说了算。因此,各级党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一次群众大会,让群众对本辖区的党员进行评议,凡是大多数群众不认可的党员或在群众中表现不好的党员,就要对其进行认真教育,对那些教育而不改的落后分子,就要坚决清退出党。
5?笔敌械吃薄巴顺觥钡钠本鲋啤T谥泄?党员是一种身份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得到了政治上的认可。因此,加入党组织对于个人乃至家庭来说就成为一种正能量,而被开除或清退出党,对个人来说则是一种消极因素。之所以有一部分不合乎党员标准的党员仍然留在党内,就是因为一些人甚至一些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不太愿意处理不合格党员,一部分党员也担心如果提议处理某些不合格党员,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当前,为了更好地处理不合格党员,应该实行党员退出机制的票决制,就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一些不合乎标准党员的去留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党员因顾及面子或怕报复而违心举手的问题。[12]
6?奔忧啃?传和引导,优化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质要求。因此,完善党员退出机制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所决定的。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党员退出机制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教育每一个入党者,加入党组织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没有谋取个人私利的权利。让那些希望通过加入党组织而谋取个人私利的人望而却步。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党员明白党员的先进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旦理想信念动摇,组织观念淡化,先进性退化,就会被清除出党组织。通过宣传,让广大党员理解党员退出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一种常态化机制。第三,加强对退出党员的组织关怀。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对那些因为先进性丧失而被清退出党的人员,我们党仍然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怀和服务。他们虽然没有资格成为党员,但毕竟还是人民的一员,仍然要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关怀,教育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减少被清退的负面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5]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6]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5-56.[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4.[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9]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8.[10]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8.[11]廖显辉.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持系统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5).[12]李娟.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12,(6).【责任编辑:闫生金】
第二篇: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十分重视,从总体上看,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的本质和主流是非常好的。但是,无庸讳言,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党员发展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党员发展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背离了正确的方向,给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和较大损害。因此,必须重视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党员发展工作政治方向正确,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
一、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单纯的工作业绩的优劣来替代理想信念的正确、政治立场的坚定,即完全以业务标准代替政治标准。比如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发展党员,看的是完成还是没有完成岗位责任制规定的工作,以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发展党员的依据,忽视了党员发展对象在思想上是否有加入党组织的意愿,在情感上是否对党组织有归依感,在信念上是否认同党的最高纲领,以至于一叶障目,事与愿违。
2、过分强调群众基础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想争取加入党组织的人刻意追求人际关系的一团和气,丧失原则性和抵制歪风邪气的动力和勇气,甚至出现为入党为拉赞成票而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
3、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是搞党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的“一言堂”,就是搞无集中意志的以软弱涣散为特征的所谓民 主,具体表现有二:一是什么事都以举手表决来通过,造成出了问题集体负责实质是无人负责、无人愿负责、无人敢负责的局面;二是放弃领导,形成了形式上尊重、机械迷信大多数人意见的结果,从而使党员发展工作失去导向性。
4、以牺牲质量去追求数量,人为划定党员发展比例。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中,为达到指定的百分比而出现放宽标准、在培养教育考察环节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现象,从而使一少部分思想政治上尚未基本成熟、条件尚未基本具备的人被“拉”进了党组织,这些党员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履行党员义务,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党员发展工作成了“面子工程”。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非党员人数比例远较党员人数比例为少,为了“红旗插遍”(所有人都是党员)的观感效果,不惜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组织发展的原则,把现阶段不适宜发展的对象发展为党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心理连锁反应,不利于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6过分重视入党材料的完备性,造成党员发展材料过于烦琐,形式主义的东西盛行。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往往以思想汇报材料的多寡长短来衡量某个人入党愿望的强烈与否,而忽视从实际行动中考察培养教育的重要性。
7、社会不正之风对党员发展工作的干扰和影响,造成神圣的党员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肮脏龌龊的东西;一些入党动机不纯正的 人,往往动用社会关系(或者是党务工作者的熟人,或者是党务工作者的上级)游说或施加压力于党务工作者,使党务工作者违心地违反原则地把一些尚不具备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
二、对策
1、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一定要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为尺度和准绳,严格依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严把党员队伍的入口关。
2、整章建制,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凡程序不合者,有党员发展审批权的党组织一律不予审批。
3、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员发展工作既有正确的导向,又有党员意志的真实民王充分地表达;既有集中的领导和统一的意志,又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氛围。
4、配备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这是解决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一定要把那些党性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好的党员干部选进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好党支部书记和党总支书记。
第三篇: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
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是机关党委和党支部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在机关和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锋队的性质,关系到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遵循市委和上级法院有关要求,我院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其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路子,尤其是在今年,结合法院三项工作重点,六大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发挥了党支部党良好的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机关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分析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现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机关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建工作的一个经常性课题。按照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法院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有个别同志对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工作一般,要求不高;个别党务干部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热情不高、工作不实;个别支部书记有重业务轻党支部建设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认为审判工作和后勤工作是硬指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软任务,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臵致使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应付,起色不大。
(二)、党员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一是管理关系脱节,机关党委与各党支部责权不挂钩,缺乏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号召力不强,工作难开展。二是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不在一个层面上,党支部建设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受到漠视、忽视、轻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监督职能缺乏,教育管理考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职能落实不佳,缺少应有的抓手。
(三)、党务干部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热情不高。部分机关党务干部是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承担较多而繁重的审判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支部建设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的更多地把自己当作行政管理者,很少从党员身份的角度看待自己,没有履行双重身份的责任,个别支部书记工作变动等原因,因环节较多不能及时调整到位。
(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内容、方式单一,创新不多。个别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形式不灵活,活动多数是学习文件,读读报纸,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形式单
一、枯燥,仅满足于超前性不强的简单政治说教,政治学习替代党日活动。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对支部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作风不实。
二、主要建议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处在教育管理党员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直接教育管理党员并带领党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职责。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机关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素质的高低和具体表现,直接影响人民法院和法官队伍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机关党员的教育管理,努力把机关每一位党员培养成为理想坚定、活力显现、作用明显的先锋战士。当前,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难度更大了。做好新时期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条例》为准则,以“走前头”为目标,以“双为”为主题,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以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把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具体来说,要在五个方面着手。
(一)、与时俱进,突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实践在发展,改革在深化,理论在创新,由此决定了党员教育管理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努力使机关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紧跟时代步伐。
教育管理中,我们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结合党员队伍的现状,不断拓展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努力为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全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务干部要提高认识,激发热情,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根据机关人员变动和法院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党支部班子,补充新鲜血液,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在党员教育方面,以构建学习型党支部为支撑,以党性党风教育为重点,经常组织党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三个至上”、党章和党内各种党纪条规,坚持上党课和开展党员活动日,强化对党员和全体干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机关、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努力提高党员政治素质。结合近年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八荣八耻”、“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和党员教育培管理规章,组织党员进行学习贯彻,规范党员的言行举止。教育管理中,要不断增添和更新党员教育的内容,找准党员教育的载体和结合点,突出的教育的时代性,使党员干警对法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入心入脑,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二)、不断创新,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前瞻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党员教育管理的理念,放大视野看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管理手段,形成大教育严管理的新格局。法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但在教育内容上要有自身的特点,在教育管理的途径上,也必须进行创新。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学习教育与党员管理脱节,机械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党员喜闻乐见的、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调动机关党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坚持正面教育。在如今一个愈来愈开放的信息化社会里,在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要保持机关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正确把握教育的方向。二是进行互动教育。综观机关党员干部教育的实践,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缺乏民主的气氛和平等的交流。由此导致党员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互动式教育方式,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与民主对话,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充分调动被教育者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互动中把教育活动推向深入。三是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党员实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引导党员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这种教育形式,包括自我学习、自我对比、自我批评等。四是实行典型教育。典型教育更生动、更具体,容易引起被教育者思想上的共鸣,应当大力提倡。五是集中培训教育。集中教育是针对某一时期党的主题或机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主题突出,时间集中,目的明确,参与广泛,效果明显。六是以请拓学教育。请专家学者讲一些大家特别需要了解的最新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拓宽党员视野。七是以走观学教育。有计划的派部分支部书记走出去,到外单位,友邻中院观摩学习,积累教育管理经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八是以研带学教育。党支部要结合机关和本部门在支部建设,党员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九是创新网络教育。充分利用市委组织部开通的“网上党支部”和中院机关内部党建网以及党建专栏的等平台,编发学习计划、参考资料,推荐理论文章、优秀调研报告和专家授课内容,整合机关内部网络资源,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十是以议激学教育。针对法院工作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党员讨论,各抒己见,交流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目的,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注重实效,体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学能管用,有的放矢,是教育的突出特点。党员教育机制的建立必须针对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握党员的思想脉搏;必须符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次党员群众的现实要求;必须针对改革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现实问题,解疑释惑。结合法院行业系统特点和工作性质及党员干警的思想状况,注重加强廉政教育。各党支部经常要对干警进行职业道德和审判、执行纪律教育,不断规范审判、执行行为,从思想上防范审判、执行活动中不廉洁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和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教育党员干警要肩负重托,不辱使命,淡泊名利,抵制私心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钢铁防线。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注意反面警示教育,组织法官观看反腐倡廉片。每逢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提前向法官敲警钟,防止“节日病”的发生,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加强关键环节岗位的制约监督,依据《法官行为规范》制定考核办法,对全体法官进行了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考评法官审判工作业绩的依据之一,把法官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情况纳入管理视野内。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约束、严格管理等多种途径,营造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机关力争实现“零举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四)、丰富载体,保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在教育党员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教育载体: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用先进性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二是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三是道德品质教育。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党员的道德修养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导向性。通过道德教育,构筑起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坚强防线。四是组织纪律教育。教育党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四个服从”,认真遵守党内法规和党的纪律,增强党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五是执政能力教育。就党员领导干部来讲,重在提高科学判断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法院工作的能力。就机关党员来说,就是要强化执法意识,公正意识、效率意识,坚持司法为民,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六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教育。引导机关党员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须的科学文化知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业务特点,按需施教,从而使部门的党员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先锋战士。
(五)监督考核,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激励性。工作中,要改变以往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标准粗略、评价方法单
一、激励作用不够明显等现象,将绩效考核理念引入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通过量化考核指标,硬化考核标准,强化考核措施,加大奖惩力度,与责权挂钩,促进党员责任的落实。一是科学设臵内容标准,突出考核的操作性。机关党委在制订考核指标上,着力提升考核指标“能见度”,准确全面地考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能力。根据部门、岗位职责不同,分类制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考核指标,实现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二是重点突出特色工作,体现考核的创新性。在强调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的同时,注重党支部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特色创新,综合考核中实行特色工作奖励加分,通过设臵加分项目拉开竞争档次,形成“台阶”差异,激励党支部突破思维局限,扭转仅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的保守意识,树立“不进则退”的争先意识,鼓励支部积极研发“自选动作”,打造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精品工程。三是采取日常抽检、专题督导、支部自查、组织考评四种手段对考核支部进行考评。注重过程考核,坚持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强化督促督办,多方收集情况,为全年考核提供依据,实现由年底一次性考核向平时经常性检查督促的转变。年终考核时,各涉考支部对照考核内容和标准形成书面材料,检查组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按照既重组织考核又重群众评议,既重集体责任又重个人责任的原则综合评分,进行综合分析平衡,成绩纳入年终考核汇总,严格做到奖罚分明。加强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管理,对党的机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机关党建工作,提高全院党员素质,提高执法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抓出成效。
在当前党员队伍结构多元化、党员需求个性化、思想观念复杂化、党员流动多向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员学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党员难以高效管理。长期以来,基层党员外出务工较多,外来党员流动频繁,导致党员管理困难。而且大部分镇村党员居住较为分散,特别是一些生活在边远地方的党员,到村活动中心学习或开会,需要步行
一、两个小时,并且有相当部分是年纪较大,行动不方便的老党员,从客观上造成了组织党员学习难的问题。
2、党员难以集中教育。由于居住分散、流动频繁等原因,党员定期学习得不到保证。多数党员都生活压力较大,忙于生计,客观上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受市场经济影响,少数党员心态势利,党组织观念较为淡薄,党员先进性意识较差,主观上不愿参加学习。个别党组织学习活动开展少,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支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3、党员作用难以发挥。目前,党员除在职干部外,其他无职党员缺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特别是一些思想素质较高、热心群众工作的党员,主观上想为群众办点事,但苦于无职无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较重,很多地方属于欠发达地区,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较弱,有的虽有致富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党员先进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4、党员学习形式较为生硬。在当前的党员学习教育中,学习教育场次多,疲于应付。许多的学习教育,都要求有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有图标的学习照片、有总结;或是同一内容的学习教育,多个部门多个要求,使党员干部疲于应付。党员教育形式单一,通常是党组织念念文件、读读报纸或是发发材料,教育内容枯燥或远离生活或工作实际。
第四篇: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向以用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是机关党委和党支部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在机关和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先锋队的性质,关系到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遵循市委和上级法院有关要求,我院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其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路子,尤其是在今年,结合法院三项工作重点,六大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发挥了党支部党良好的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以及机关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分析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现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机关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建工作的一个经常性课题。按照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法院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有个别同志对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工作一般,要求不高;个别党务干部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热情不高、工作不实;个别支部书记有重业务轻党支部建设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认为审判工作和后勤工作是硬指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软任务,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臵致使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应付,起色不大。
(二)、党员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一是管理关系脱节,机关党委与各党支部责权不挂钩,缺乏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号召力不强,工作难开展。二是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不在一个层面上,党支部建设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受到漠视、忽视、轻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监督职能缺乏,教育管理考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职能落实不佳,缺少应有的抓手。
(三)、党务干部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热情不高。部分机关党务干部是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骨干,承担较多而繁重的审判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支部建设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的更多地把自己当作行政管理者,很少从党员身份的角度看待自己,没有履行双重身份的责任,个别支部书记工作变动等原因,因环节较多不能及时调整到位。
(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内容、方式单一,创新不多。个别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形式不灵活,活动多数是学习文件,读读报纸,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形式单
一、枯燥,仅满足于超前性不强的简单政治说教,政治学习替代党日活动。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对支部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作风不实。
二、主要建议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支部处在教育管理党员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直接教育管理党员并带领党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职责。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机关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素质的高低和具体表现,直接影响人民法院和法官队伍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机关党员的教育管理,努力把机关每一位党员培养成为理想坚定、活力显现、作用明显的先锋战士。当前,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难度更大了。做好新时期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条例》为准则,以“走前头”为目标,以“双为”为主题,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以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把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具体来说,要在五个方面着手。
(一)、与时俱进,突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实践在发展,改革在深化,理论在创新,由此决定了党员教育管理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努力使机关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紧跟时代步伐。
教育管理中,我们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结合党员队伍的现状,不断拓展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丰富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努力为机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全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务干部要提高认识,激发热情,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根据机关人员变动和法院实际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党支部班子,补充新鲜血液,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在党员教育方面,以构建学习型党支部为支撑,以党性党风教育为重点,经常组织党员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三个至上”、党章和党内各种党纪条规,坚持上党课和开展党员活动日,强化对党员和全体干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机关、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努力提高党员政治素质。结合近年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八荣八耻”、“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和党员教育培管理规章,组织党员进行学习贯彻,规范党员的言行举止。教育管理中,要不断增添和更新党员教育的内容,找准党员教育的载体和结合点,突出的教育的时代性,使党员干警对法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入心入脑,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二)、不断创新,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前瞻性。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党员教育管理的理念,放大视野看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管理手段,形成大教育严管理的新格局。法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但在教育内容上要有自身的特点,在教育管理的途径上,也必须进行创新。要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学习教育与党员管理脱节,机械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党员喜闻乐见的、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调动机关党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坚持正面教育。在如今一个愈来愈开放的信息化社会里,在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要保持机关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正确把握教育的方向。二是进行互动教育。综观机关党员干部教育的实践,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灌输式,教育缺乏民主的气氛和平等的交流。由此导致党员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互动式教育方式,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与民主对话,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充分调动被教育者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互动中把教育活动推向深入。三是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党员实施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引导党员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这种教育形式,包括自我学习、自我对比、自我批评等。四是实行典型教育。典型教育更生动、更具体,容易引起被教育者思想上的共鸣,应当大力提倡。五是集中培训教育。集中教育是针对某一时期党的主题或机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主题突出,时间集中,目的明确,参与广泛,效果明显。六是以请拓学教育。请专家学者讲一些大家特别需要了解的最新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拓宽党员视野。七是以走观学教育。有计划的派部分支部书记走出去,到外单位,友邻中院观摩学习,积累教育管理经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八是以研带学教育。党支部要结合机关和本部门在支部建设,党员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九是创新网络教育。充分利用市委组织部开通的“网上党支部”和中院机关内部党建网以及党建专栏的等平台,编发学习计划、参考资料,推荐理论文章、优秀调研报告和专家授课内容,整合机关内部网络资源,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十是以议激学教育。针对法院工作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党员讨论,各抒己见,交流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目的,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注重实效,体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学能管用,有的放矢,是教育的突出特点。党员教育机制的建立必须针对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握党员的思想脉搏;必须符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次党员群众的现实要求;必须针对改革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现实问题,解疑释惑。
结合法院行业系统特点和工作性质及党员干警的思想状况,注重加强廉政教育。各党支部经常要对干警进行职业道德和审判、执行纪律教育,不断规范审判、执行行为,从思想上防范审判、执行活动中不廉洁行为的发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和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教育党员干警要肩负重托,不辱使命,淡泊名利,抵制私心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真正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从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钢铁防线。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注意反面警示教育,组织法官观看反腐倡廉片。每逢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提前向法官敲警钟,防止“节日病”的发生,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加强关键环节岗位的制约监督,依据《法官行为规范》制定考核办法,对全体法官进行了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考评法官审判工作业绩的依据之一,把法官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情况纳入管理视野内。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约束、严格管理等多种途径,营造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机关力争实现“零举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四)、丰富载体,保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在教育党员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教育载体: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用先进性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二是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会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三是道德品质教育。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党员的道德修养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导向性。通过道德教育,构筑起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坚强防线。四是组织纪律教育。教育党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四个服从”,认真遵守党内法规和党的纪律,增强党员的自我约束能力。五是执政能力教育。就党员领导干部来讲,重在提高科学判断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法院工作的能力。就机关党员来说,就是要强化执法意识,公正意识、效率意识,坚持司法为民,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六是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教育。引导机关党员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须的科学文化知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业务特点,按需施教,从而使部门的党员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先锋战士。
(五)监督考核,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激励性。工作中,要改变以往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标准粗略、评价方法单
一、激励作用不够明显等现象,将绩效考核理念引入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通过量化考核指标,硬化考核标准,强化考核措施,加大奖惩力度,与责权挂钩,促进党员责任的落实。一是科学设臵内容标准,突出考核的操作性。机关党委在制订考核指标上,着力提升考核指标“能见度”,准确全面地考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能力。根据部门、岗位职责不同,分类制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考核指标,实现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二是重点突出特色工作,体现考核的创新性。在强调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的同时,注重党支部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特色创新,综合考核中实行特色工作奖励加分,通过设臵加分项目拉开竞争档次,形成“台阶”差异,激励党支部突破思维局限,扭转仅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的保守意识,树立“不进则退”的争先意识,鼓励支部积极研发“自选动作”,打造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精品工程。三是采取日常抽检、专题督导、支部自查、组织考评四种手段对考核支部进行考评。注重过程考核,坚持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强化督促督办,多方收集情况,为全年考核提供依据,实现由年底一次性考核向平时经常性检查督促的转变。年终考核时,各涉考支部对照考核内容和标准形成书面材料,检查组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按照既重组织考核又重群众评议,既重集体责任又重个人责任的原则综合评分,进行综合分析平衡,成绩纳入年终考核汇总,严格做到奖罚分明。
加强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管理,对党的机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机关党建工作,提高全院党员素质,提高执法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抓出成效。
第五篇: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析
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
析
【内容提要】 目前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重选拔,轻退出”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制度性“虚化”与操作难的问题,领导干部“能下能出”问题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能上不能下”依然是制约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和“短板”。迫切需要在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化与完善引咎辞职机制、常委会(全委会)罢免机制、各级人大对领导干部的弹劾机制、“上评下议”评估淘汰机制、优化干部退出机制环境、保障退出干部权益等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措施。
【关 键 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退出机制 退出干部后续保障制度
完善干部退出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2000年6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十年过去了,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至今依然是制约我国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和“短板”。为什么下?凭什么下?怎么下?下来以后怎么对待?这些都是干部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据2008年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的“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48.10%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干部能上不能下”,占多项选择的第一位。另据2010年四川省委组织部调查,在“当前选人用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多项选择中,“干部队伍能上不能下、‘出口’不畅,活力不足”成为63.46%受访者的首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干部工作还普遍存在着“重选拔,轻退出”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30多个市县进行调研、对47位县委书记进行访谈,了解到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退休退出、领导干部届满到期退出、引咎辞职退出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退出机制,但由于各种利益和矛盾的交织,目前我国在完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干部退出机制的现状
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有的法律、政策为干部退出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中央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为干部退出机制率先垂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1.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为完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提供了基本的实施依据。首先,我国现行宪法第98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8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任期。这实际上已从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领导干部的任职年限。其次,《党章》第21条、26条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任期都作了明确规定。第36条还进一步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民主选举出来的,还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位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再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55~61条对我国领导干部的免职、辞职、降职的条件和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第8条就调整不称职干部、不胜任现职干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建立领导干部退出机制起着很好的率先垂范作用。早在1956年9月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到适当的时候就不当主席了。到1959年,刘少奇接替毛泽东成为国家主席。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深刻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要说服我们的干部,造成一种能下的空气”。[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健全领导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要让群众来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批评教育而仍不改正的,人民群众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处分。”[2]在邓小平的大力推进和身体力行下,党和国家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被废除,实现了领导干部的新陈代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加快了领导干部正常更替的步伐,在完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方面走出了继往开来的关键一步。
3.改革和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已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成果。自2000年中央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来,尤其是2006年中组部发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来,中央部门和很多地方在完善干部退出机制方面做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探索: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大力推行试用期制、探索全额竞争上岗、任职年龄划杠、调整不称职干部、公开招聘干部、群众满意度测评末位淘汰干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中组部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推行通过“上评下议”的综合满意度来“上、下”干部;浙江省出台对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回炉”制度、“慢跑干部”扣分制度、领导干部辞职13条标准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实践,为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少干部已由开始的不理解、不习惯、甚至对抗,逐步转变为理解、拥护和支持。实际上,人们对那些思想保守、不求进取、政绩平平;对那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对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对那些因官僚主义、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而给国家、集体造成重大损失的;对那些以权谋私或个人生活不检点,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领导干部,意见很大,也希望加大对他们的处理力度。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良好期望,也促使我国要进一步加快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改革与完善工作。
当前我国干部退出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干部退出存在着“一刀切”现象。目前,我国领导干部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后,不管实际健康状况和领导能力状况如何,一般通过“一刀切”的退休制,让他们离开现有领导岗位。更有甚者,不少地方在任职年龄上层层递减,有的规定市一级干部45岁、县一级干部40岁、乡镇一级干部35岁,有的要求进乡镇班子的年龄在30岁以下,有的将40岁的干部就转为非领导职务干部。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不少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际上是对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
2.对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存在着操作困境。组织部门在对现职领导干部进行日常调整时,对“不适宜现职”的领导干部不好界定。而且对那些与岗位“水土不服”的官员,尤其是对一些工作“不在状态”的“懒官”、“庸官”,组织部门很难把握让他们适时退出的“火候”与“尺度”。
3.领导干部“问责”退出在很大还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化现象。长期以来,我国领导干部的辞职形式主要是上级党委政府责令下级领导干部辞职,而下级领导干部自愿辞职和主动引咎辞职者并不多见。在一些重大事故或事件中,不少领导干部虽然存在着明显不称职,甚至严重失职、渎职的问题,但他们却通过各种关系力图“保位”,甚至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推三托四,乱找“替罪羊”。即使是因“问责”而“退出”的干部,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另一个地方或部门“复出”。
4.绩效考核“末位”退出缺乏操作的科学性。政绩是调整领导干部的基本依据。科学的执政观、政绩观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要求不同。一些地方部门依然把“GDP”的增长看做是领导干部考核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指标。而有些地区、系统、部门的领导工作很难进行具体量化,尤其是在一些条件艰苦、生态脆弱的环境下,用经济绩效考核领导干部明显是非科学的。当前,个别地方还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各系统、各部门都要进行招商引资,并把招商引资的成绩作为干部“上、下”的基本依据。
5.领导干部“变相”长期任职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通过建立任期制、退休制基本解决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制”问题,但任期满的领导干部,除非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错误,一般都会得到组织部门的提拔或平级调动到另一个相关单位部门。在党政部门任职届期满的领导干部,如果还没有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一般都会被安置到人大、政协里面;而一些领导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各级人大、政协当成自己的“养老院”,从而造成了我国领导干部任期制的“虚化”。
6.领导干部退出渠道不畅,“下”和“出”制度不够配套。干部“能上不能下”,有观念的问题,有制度的问题,也有机制、文化的问题。特别是在仕途“独木桥”、一切都和职务相联系的情况下,除了用年龄来卡、用换届来卡、用是否犯错误、用健康状况来“下”,似乎缺少更多有效的办法。由于目前缺乏对退出后领导干部的后续保障制度,如安置渠道、社会保障机制、工资福利制度、干部转岗或再就业相关的培训制度等等,导致即使有些不适应担任现职的干部想要离开现任岗位,也会因没有合理的补偿或妥善安置的办法而放弃“辞官”。往往出现“有能力的进不来,想出去的走不动”的尴尬局面。
完善干部退出机制的对策建议
1.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常态化退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明确各级干部连续任职以及担任同一职级的领导职务不得超过的最高年限,干部任期一到,按照法定程序免除职务,对因特殊情况需连任的,须经任免机关重新办理任命手续,切实解决干部“不犯错误不下来”的问题,使干部“能下”的问题逐步制度化,常态化。要加大各级人大、政协改革的力度,大力推进人大、政协“专职化”、“专业化”,严格党政领导干部进入人大、政协的“标准”与程序,努力避免人大、政协成为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届期满后的“清谈馆”、“养老院”。
2.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试用期制,试用期间不胜任者下。为防止试用期制度流于形式,每一个领导干部试用期满时,都应事先书面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同时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领导干部在试用期间的表现。对试用期内出现重大失误或犯有严重错误,不宜继续任职的,终止试用期;对不胜任的,免除职务。
3.健全不适宜现职岗位的领导干部的调整机制。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对那些不负责任、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降职、免职、待岗、离岗培训等调整,及时将干劲不足、表现平平但无“硬伤”的干部调整出去。如河北承德市出台的《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对不适宜现职的领导干部,分别采取调离、改任、降职、待岗、辞职、免职等措施进行惩罚性调整。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制定并实施(《不适宜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办法》,逐步实现不适宜现职领导干部调整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4.实行问责制,完善领导干部引咎辞职退出机制。重庆、四川是我国在实践中推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较早的省份。重庆市于2002年1月通过了《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实施办法》。2004年4月,依据《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规定》,成都公交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祥生、朱纪常等因城市公交安全事故引咎辞职。[3]当前,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领导干部必须引咎辞职。另外,负有政治领导责任的各级党委“一把手”也应引咎辞职或提请罢免,如原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就因三鹿奶粉事件被罢免。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规定》,规范引咎辞职干部“复出”的法律法规,对引咎辞职干部必须达到“复出”的期限、标准后,方能重新使用,原则上不能平级调动,应采取重新竞争性选举的方式让其依法重新上岗;对不主动引咎辞职的领导干部,各级人大、党委政府应及时启动弹劾、罢免等机制,对当事人进行问责处理。
5.完善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对领导干部的“票决”退出机制。在理顺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关系的基础上,应健全常委会、全委会对领导干部“票决”退出的党内民主环境。江苏、四川、福建、海南等省份已逐步把领导干部的退出,从“常委会”票决发展到“全委会”票决,票决的对象也从“县(区)级”过渡到了“地(厅)级”。同时,应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创新党员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质询机制,建立健全党内弹劾制。早在2004年,江苏滨海县就开始试点党员代表“民主弹劾干部制”:10名以上党员代表就可以向县党代会提议弹劾,弹劾动议案经表决形成决定后,被弹劾人将被解职。[4]当前,可积极稳妥地引导党员代表对县、乡两级党委工作进行评议、质询,并在此基础上视情况对党委书记进行弹劾。
6.完善人大对领导干部的弹劾退出机制。我国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对人大“罢免”领导人的规定过于笼统,应通过必要的法律使宪法规定的罢免程序制度化。可从制度设计上把各级审计部门隶属于各级人大;而各级人大应根据审计部门审计出的问题,及时启动对相关领导的质询或弹劾机制。人大弹劾领导干部,应与纪委、组织部门协同推进。如2005年6月,湖南省临武县就试点了人大“民主弹劾干部”制:县、乡两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对该县股级以上干部提出弹劾动议,县纪委、人大办、组织部负责联合调查,一经查实,弹劾案将提交县人大表决,被弹劾人自弹劾通过之日起被解除职务。[5]
7.完善“上评下议”的领导干部考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公开承诺,组织部门科学考“诺”机制。2010年8月,《成都市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图》规定,不愿公开承诺、敷衍承诺、虚假承诺的领导干部在“上评下议”的初期就可被诫勉、调整、退出。该市进一步综合日常考察和年终考核等情况,对不能履行“承诺”的领导干部,责令其辞职或免去其领导职务。[6]应积极引导基层群众进行制度化评“诺”。近年来,成都市在对乡镇负责人的民主评议中,明确规定:参加民主评议的群众代表不少于60%,满意率不到7%的由上级党委诫勉,不到50%的责令引咎辞职或提请罢免;而对区(市)县、市级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开展满意度调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占参加民意调查会人数的90%以上。[7]
8.积极创造条件,加快领导干部“裸退”步伐。我国领导干部对从“党政部门到人大、政协”、“从领导岗位到非领导岗位”式的退休制度已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建议借鉴西方国家民选政务官的“裸退”方式,逐步解决我国领导干部在退休过程中的“隐退”、“半退”现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领导干部届满“裸退”制度。
9.畅通干部退出渠道,加强退出后的制度保障与激励。首先,要加大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大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聘干部的步伐,以专业技术干部补充领导干部,可以缓解干部退出的压力。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对退出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退出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对系统接受科学培训的退出干部,组织人事部门可按照“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科学安排他们适时“复出”或就业安置。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好“下来”和“退出”干部的保障问题。最后,要加快推进干部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当前可借鉴企业“买断工龄”和军转干部“货币化安置”的办法,对部分退出干部实行“一次性”市场化安置。
10.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破除“官本位”,完善干部“退出环境”。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退出机制,就必须破除“官本位”这个“痼疾”。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教育,树立领导干部科学的执政观和政绩观。其次,要通过思想教育,让领导干部明确“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职岗位,而不是终身任职的就业岗位”;通过舆论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干部的升降去留是常态”、“干部正常退出是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科学配置”等观念。再次,通过组织关怀和科学安置,疏解退出干部的“压力”、增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消除他们退出后的压抑感、挫折感和失落感。
11.充分利用集中换届的契机,加大领导干部集中退出的力度。集中换届,是加大领导干部流动、大力调整不适宜现职领导干部、治懒治庸的最好时机。今明两年,我国正值省、市、县、乡四级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之际,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部门在集中换届进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科学运用好退休、考核、票决、评议、辞职等退出机制,加快领导干部新陈代谢,打造一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332.[3]朱丹.四川成都市公交集团公司两老总引咎辞职[N].华西都市报,2004-04-29.[4]崇英俊,沈乃峰,李章全.江苏滨海县实行“民主弹劾干部制”[N].中国青年报,2004-05-11.[5]陈纪雄.临武试行“民主弹劾干部”,6名干部被弹劾[EB/OL].http://hn.rednet.cn,2005-06-23.[6]成都市出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新办法[N].成都日报,2010-09-09.[7]马天帅.评议乡镇书记,今年“民”为主[N].成都商报,201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