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

时间:2019-05-14 05:5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

第一篇: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

创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汇报材料

为加快推进我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公司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品牌为引领,通过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大规模引进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新技术,为我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公司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概况

公司系集团对旗下城市公交客运业务进行战略性重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而新组建的城市公用事业类服务企业。公司享有中国城市公交业首个注册服务商标,并于201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公示为全国公交行业首例“中国驰名商标”。公司现辖属6个分公司,从2000年初的1条公交线路、22部公交车发展到现在遍布市区、郊区的60余条公交线路960余部公交车,由以前单一的城区公交业务,延伸到城际公交、都市观光、通勤客运等多元领域。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驰名商标”、“市环境友好标兵车队”、“全国节能减排优秀贡献企业”、“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全国用户满意服务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山东省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山东省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 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2012-2013年,公司先后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四体系标准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认证,卓越绩效管理体系评审,五星级公交场站评审,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等一系列环境质量管理资质认证,为企业的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打造绿色巴士 2013年,公司中国首例公交行业驰名商标为动力,围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环保制度,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设施环境,倾力打造温馨、低碳、和谐公交企业,为员工创造快乐工作氛围,为市民创造舒适出行环境。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

作为公交运营企业,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公益活动。对内通过员工例会、信息期刊、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向一线驾驶员宣传创建环境友好城市的重要意义,宣传车辆节能环保知识,提高驾驶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对外积极开展环保公益宣传活动,2013年先后参与举办了“环保走进崂山”、“十年树木”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邀您参与”、“清理浒苔系列大行动”、“海水浴场环保行”、“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公益宣传、报纸义卖、9.22无车日活动,“我为创城添光彩”,关爱环卫职工等环保公益活动,共组织参与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为我市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倡导低碳出行,传播低碳理念,保护城市的蓝天白云做出了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完善环保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公司从基础管理入手,完善环保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日常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一套环保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了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详细的环保教育、驾驶员安全服务质量规范,车辆检测维护制度等一系列环保规章制度,完善了环保事故应急预案,按规定上报环保信息,定期实施环保监控,确保车辆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明确了公司安全、营运、机务等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环保教育、规范服务、车辆保洁、环保检测、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在各单位成立了日常的环保领导小组,加强日常的环保教育和管理,通过爱车例保检查等加强对驾驶人员培训教育,提高驾驶员绿色环保意识。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驾驶员综合素质、操作技术参差不齐等特点,公司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环保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组织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让驾驶员了解“环境友好公交”对创建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行业服务品牌的积极意义,树立一线职工自觉的环保意识。二是对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驾驶员进行车辆维护、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课题的强化培训,让员工正确认识车辆在维护保养、运行过程中哪些因素和行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规范操作,避免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当行为。三是组织开展节能环保竞赛,公司连续多年举办节油、爱车例保等技能比武,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驾驶员予以奖励,积极推广他们的节能降耗经验,通过这批骨干力量的带动和影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 “比学赶帮” 的良好节能工作氛围。2013年公司营运车辆柴油、天然气、电的实际消耗平均比定额消耗降低8%。

(四)关心关爱员工,温馨服务社会

公司认真践行“以人为本”思想,积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营造干事创业、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和谐企业氛围,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期工资性收入倍增计划,年均工资增长20%以上。深入落实“交运新工时”,推出四天工作制,让工作制效率更高,把员工当主人,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幸福的生活条件。在为员工创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条件的同时,公司重点提升驾驶员的规范服务和文明服务水平。统一规范着装,挂牌上岗;规范进出站,安全行车;微笑服务,自觉使用文明礼貌“十字”用语,最大限度得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以差异化服务为主题推出的孕妇徽章、爱心哺乳间、零币兑换服务,让服务更加细微温馨。

(五)提升设施环境,建设星级场站

2013年,公司以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为动力,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水平,更新环保服务设施,美化办公环境。公司在车厢内更新和增设了雨伞套机、零币兑换盒、垃圾桶、纸巾帕、报刊、便民袋、遮阳窗帘等20多项便民利民的温馨服务项目,展现了以公司为代表的城市新公交、新形象。力争为市民为员工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绿色环保的乘车环境和工作氛围。公司积极推进办公场站7S定置管理,员工统一着装,办公用品统一定置,设施标志统一规范,车辆规范有序停放,办公区域的整洁美观。2013年11月5日,以王村路公交场站为代表的现代化公交场站接受了国家星级场站专家评审组的现场审验,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六)推广新能源,建设低碳交通体系 公司以打造绿色环保企业为已任,在车辆选型上,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公交车。2013年初,公司购置更新了196部达到国IV排放标准的天然气车,尾气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公司与国家电网合作建设的汽车东站、王村路充换电站建成运营,新增的100部纯电动公交车陆续投入到31、223、605、623、632等市区重点公交线路,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2013年年底,公司将再引62部天然气车,其中26部18米大容量公交车单车核定载客达到200人,将有效缓解早晚高峰期车厢内的拥挤现象,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公司共有车辆960部,其中LNG天然气公交车110部、CNG天然气公交车178部、纯电动公交车160部,公司所属车辆全部达到国III排放标准,天然气车和纯电动等清洁能源车辆占有比例达到50%。其中仅160辆纯电动车,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碳氢化合物14吨,一氧化碳149吨,氮氧化物29吨,颗粒物12吨,二氧化碳10905吨。

(七)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发展与壮大,过去以人工模式为主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营运生产发展需求,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2013年1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实现了20余条线路的远程智能调度和指令传输,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和营运成本。2013年3月,公司由以色列TRAFFILOG公司引进并改进的驾驶行为管理系统在公司所属80部公交车投入试运行,该系统通过车辆CAN总线提供的数据分析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和车辆技术状况,同步反馈提示,约束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实时监控车辆技术状况,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驾驶人、公交车辆实现全方位管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该成果获全国交通行业新能源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通过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公司营运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不断提高,车辆技术状况、营运服务质量和场站环境建设受到了乘客和员工的充分肯定。公司将以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为契机,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创造和谐环境,为城市的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2013年12月7日

第二篇:《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文件

交政法发[2011]53号

关于印发《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各社团,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部署,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现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切实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输行业为全社会节能减排作贡献,就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压力巨大。我国已经确定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中确定的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三大产业体系之一,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部确定了“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战略思路,即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切实做到“五个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既是“两型”行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又是判断“两型”行业建设成效与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两型”行业建设中需要统筹考虑低碳转型发展,使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成为“两型”行业建设的新亮点和新突破。

(三)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仍然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和工作部署赋予了节能减排新的内涵,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部门作为国家中长期节能降耗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性重点领域,必须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新能源使用比例,提高行业总体用能效率,使交通运输行业逐步改变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仅是传统节能减排工作的继续和扩展,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工作的新起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战略任务,以节能增效为重点环节,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着力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任务、新要求纳入到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把低碳发展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的综合能力,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行业、统筹发展。正确认识交通运输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家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积极主动应对;统筹当前与长远、满足刚性需求与建设“两型”行业的关系,推进低碳转型。

坚持科技支撑、政策保障。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广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减排新技术,促进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为加快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

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立足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结合国家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地确定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积极稳妥推进低碳化进程。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广泛调动企业低碳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的低碳交通推进行动,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促进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

(三)目标。

到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行动成效更为明显。行业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低碳交通运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交通运输生产、运营、消费的各个环节碳排放强度逐步降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全面有效开展,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低碳排放的特征初步显现,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及城市客运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分别为:

公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6%,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6%和8%,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2%和18%。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1%和18%,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7%和9%,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3%和20%。

水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5%和20%,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4%和20%,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6%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8%和1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6%和22%,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5%和23%,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和21%。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2%。

城市客运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8%和26%,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14%和22%,出租汽车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23%和3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20%和30%,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17%和27%,出租汽车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26%和37%。

三、重点任务

(一)不断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重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主干线高速化、次干线快速化、支线加密化的路网结构,稳步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布局,建设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集聚地区的货运站场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客货运“零换乘”和“无缝衔接”。加快形成以高等级航道为主体的内河航道网。推进港口结构调整,发展大型化、专业化港口。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

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加快发展道路甩挂运输、滚装运输、驮背运输、江海直达运输等高效运输方式。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加快培育规模化、网络化运作的运输企业,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出租车差别化运营方式,加快建立以电话预约方式为主、巡弋出租和专用候车点出租为辅的出租汽车服务体系。

优化运力结构。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大力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淘汰挂桨机船等能耗高、污染大的老旧船舶与落后船型;优化船队吨位结构,推动海运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进内河航运船型标准化,扩大顶推船队规模,发展与航道技术标准相适应的大型化、标准化船舶。

积极推进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服务平台、自动化大型化码头、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度系统、内河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内河智能导航系统等,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客货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共享和运输效率提高。

(二)加快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

鼓励替代能源技术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积极使用和推广混合动力、天然气动力、生物质能和电能等节能环保型城市公交车,开展新能源出租汽车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道路运输企业使用天然气、混合动力等燃料类型的营运车辆,鼓励在干线公路沿线建设天然气加气站等替代燃料分配设施。推进船舶混合动力技术及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热泵等船舶生活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隧道、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辅助设施太阳能照明及监控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有条件的港口逐步推广液化天然气(LNG)、电力驱动集卡应用技术及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地源、海水源、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

(三)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广温拌沥青、沥青冷再生等低碳铺路技术,大力改进和推广隧道通风照明控制技术,推行隧道“绿色节能通风照明工程”。推广港区电网动态无功补偿及谐波治理技术。

加快运输装卸设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加快港口机械技术改造,大力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工作,加快发展采用市电供电的龙门起重机等高能效港口装卸设备和工具,引导轻型、高效、电能驱动和变频控制的港口装卸设备的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推广电能回馈、储能回用等新工艺、新技术。积极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力争新建码头和船舶配套建设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的设备设施,在国际邮轮码头、主要客运码头、内河主要港口以及30%大型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实现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加强研究船用热泵技术、低表面能涂料、余热回收技术及气膜减阻技术在内河船舶上的应用。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辆的“油改气”工作。

(四)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

推进低碳型运输服务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水路货运能力,鼓励运输企业更多选择水路运输,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向水运转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换乘系统。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交,鼓励具备条件的特大城市适度超前发展轨道交通。

推广交通运输装备节能操作技术。宣传节能低碳的驾驶技术,在驾培机构开设培养良好驾驶习惯的课程和教育,推广使用模拟器教学。在道路运输企业加强节能驾驶培训,推广操作经验,宣传引导良好驾驶习惯。加快推广带式输送机逆向启动等港口装备的节能操作技术,推广船舶节能驾驶技术。

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探索实行针对城市交通堵塞易发地区行驶车辆的拥堵费措施。加强停车管理,对城市停车实施差额收费,在重要拥堵路段和密集的商业中心周围提高停车费用,在客流量较少的地区适当降低停车收费标准。

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倡导低碳出行理念,通过建立交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供低碳车辆和燃料的专业信息,帮助公众制定出行计划和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选择。鼓励共乘交通,扶持和鼓励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发展慢行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车低价或免费租赁等相关制度,布局规划和建设公共自行车停放设施,加快完善异地租车还车网络。建立完善出租车电话呼叫服务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出租车统一停靠点等配套设施。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车辆,倡导“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等形式的低碳出行推广活动。鼓励加快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倡导网络购物等替代选择,减少公众机动车出行。

(五)逐步提高运输装备燃料效率。

实施运输装备燃料消耗与碳排放限制。在现有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基础上,制定营运车辆及公交车碳排放限值标准,建立完善准入机制,和超过限值标准车辆的退出机制、配套经济补偿机制。制定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排放限值标准,完善营运船舶的市场准入机制及高耗能船舶的市场退出制度。

加快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营运车辆的柴油化进程,鼓励和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和使用柴油汽车,提高柴油在车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鼓励节能高效的车辆发动机技术研发及应用,引导运输企业使用节能型车辆,推广双尾船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

(六)加强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

强化行业碳排放监测与统计。在行业现有能耗统计制度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探索碳排放监测的相关技术,建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制度及排放清单数据库。

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标准规范制定。研究制定内河船舶节能标准规范,探索建立国内船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船舶能效营运指数(EEOI)指标计算数据库。探索建立营运船舶的能效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及船舶绿色航行认证制度,推进认证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公路、水路、城市客运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强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分解落实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对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建立行业低碳评估与核算制度,完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及审查制度,推进公路、港口等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的开展,探索建立道路运输及港口企业节能减排评价审计认证制度。

探索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新机制。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交通运输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建立自愿减排协议,开展自愿执行能源效益运营指标的活动,以及相关自愿改进业务和技术的活动。研究建立营运车船能效及碳排放认证制度。积极探索建设包含交通运输企业及社会公众交通活动的碳排放交易系统,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在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港口作业机械“油改电”、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等领域积极探索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作机制。

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推动行业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大力加强行业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在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国家及地方各级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中体现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及目标。与发展改革等部门加强联系,建立服务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二)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资金保障。

建立完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低碳技术应用及推广的管理机构、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建立行业低碳技术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形成推广低碳交通运输技术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补助。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的支持。

(三)依托科技创新,加快生产转型。

依托能源生产、运输装备制造等行业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生产服务转型。增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科研基础力量及条件平台,定期发布行业推荐低碳技术清单。对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要技术,强化政府主导的科研投入。鼓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交通节能减排科研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开展试点示范,引领低碳发展。

建立低碳交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的长效机制,以城市为主体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试点工程中遴选示范工程,总结示范技术和方法,加大对低碳交通科研成果的应用力度和示范技术的推广力度,及时将示范技术与方法上升为行业(推荐)实用技术与方法。鼓励实用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跨区域的应用与合作,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相关科技推广投入。开展低碳交通消费模式的引导活动。

(五)加强技术引进,借鉴先进经验。

积极开展交通节能减排领域的国际合作,密切关注和跟踪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等领域技术发展的国际动向,加快交通运输替代能源、运输组织优化等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在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碳税、碳排放交易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和行动目标,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交通运输部《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深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有关工作部署,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低碳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倡导公众低碳出行等为重点,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参与,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利用、运输组织、交通信息化、社会出行模式、管理体制等领域开展低碳发展试点,带动试点地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成效,促进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国家和行业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精心组织。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要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有关省(区、市)低碳经济试点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作为本地区交通运输“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并研究制定本地区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要认真做好试点实施方案、项目遴选、过程管理和总结推广等工作,确保试点取得实际成效。

(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在交通运输部和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试点地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多方政策支持,吸纳各方面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在公路、水路运输、城市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等方面,广泛开展低碳技术应用项目试点,通过典型企业示范、社会宣传推广、公众参与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

(三)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试点地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对各类试点项目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应扶持政策,加强对试点项目的指导与支持。试点地区应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相关要求,结合试点项目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技术创新性,使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发挥良好的试点示范效应。

三、试点范围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和城市客运为主。选定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无锡、武汉10个城市开展首批试点,并在首批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四、工作目标

形成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和方法。支持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交通基础建设项目,在项目的设计、选材、施工、运营全过程中贯彻低碳理念,探索总结有关的设计理念、标准规范、建造技术、材料设备、管理方法并积极推广。支持具备条件的现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开展低碳化改造。

提高替代燃料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程度。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一批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开展营运车、船的更新改造,提高替代燃料在运输装备中的使用比例,引导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行业的能源结构调整。

探索建立低碳运输组织及操作模式。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通过实施多种措施,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运输系统整体效率。鼓励具备条件的客货运输企业积极创新低碳运输的组织管理和经营模式,降低运输单位的碳排放强度。

推进交通运输智能化进程。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运输企业推进智能交通技术在道路运输、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提高交通运输生产、运营的智能化程度。

探索公众低碳出行引导方法。支持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通过宣传引导和信息服务提高公众低碳出行意识和理性消费观念。

提升节能减排管理能力。根据节能减排的实际需要,支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完善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建设,形成相对健全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五、试点内容

(一)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

——公路基础设施:在每个试点城市选择3~5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温拌沥青等低碳铺路技术、废旧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选择2~3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服务区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自给的“低碳试点服务区”建设工程。在部分隧道施工项目中推广智能通风照明控制技术,推行隧道“绿色照明工程”。

——水运基础设施:试点城市选择重点港口建设项目,开展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改造试点工程,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在有条件的港口实施太阳能、地源及海水源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项目。

(二)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

——营运客货车辆:在气源相对丰富的试点城市,选择大型道路客运企业和4A级及以上物流运输企业,推广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营运车辆,力争在试点期末,试点城市所有二类及以上客运班线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车辆使用比例达到5%以上,试点物流运输企业的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车辆使用比例达到10%以上。

——城市客运车辆:在试点城市推广使用天然气动力的城市公交车,力争到试点期末,试点城市的使用天然气动力的城市公交车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以上,其他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有实际投放。

——营运船舶:在试点城市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对享受政府补贴的更新船舶,加装热泵、余热回收、减阻、废气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同时鼓励双尾船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的推广。

——港口装卸设备:试点城市可选择重点港口建设项目,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争取在试点期末,试点港口完成60%以上RTG“油改电”。推广应用港口机械节能技术和操作方法。

(三)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

——物流组织模式优化工程:鼓励企业的网络化和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结合国家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在有条件的试点城市,以集装箱码头为依托,着手开展海—铁、水—水等集装箱多式联运试点工程,优化物流运输系统,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客运组织模式优化工程:结合交通运输部“百城百站”建设,在试点城市的所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建立道路客运市场信息统计上报体系,以票务统计分析信息为基础,合理优化客运线路网络,提高班线客运实载率。同时,在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加快构建道路运输联网售票系统,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等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工程: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推进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研究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补贴补偿机制,优化城市公交网络和公交调度,推进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开展公共交通优质服务行动,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交通拥堵缓解工程:在试点城市选取重点拥堵区域,科学调节车流的时空分布,建立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降低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研究有关政策,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驾驶(操作)培训工程:在试点城市组织道路运输、城市客运、港口生产行业节能操作技能竞赛专项活动,提升低碳驾驶(操作)的意识和技能。试点城市所有一类驾培机构将节能驾驶培训纳入教材。推广应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和多媒体教学,力争试点期末,试点城市参加驾驶培训的学员中接受模拟器教学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

(四)建设智能交通工程。

——公路水路运输物联网应用工程:在试点城市各选取2~4家具备一定规模的公路水路运输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综合应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港口装卸设备智能化工程:在试点城市各选取2~3个集装箱码头,推广港口车辆和装卸机械智能化调度系统和无纸化作业。

——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工程:在试点城市建立统一的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城市公交的全程实时监控,合理调整公交发车频次,并向公众发布实时交通信息,建立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城市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五)提供低碳交通公众信息服务。

在试点城市现有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中,增加低碳交通信息服务功能,通过提供汽车和燃料的专业信息,及对各种运输方式和公共交通相关信息的汇集,帮助公众制定出行计划和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选择,引导公众更多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六)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

——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在现有的行业能耗统计制度基础上,在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碳排放统计指标及相应统计、核算制度,开展交通运输碳排放现状调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及碳排放监测考核体系:结合试点城市现有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路和城市客运领域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分解落实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和目标,形成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评估与核算制度,针对试点项目开展评估核算。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交通运输部——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试点项目实施主体”四级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协调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交通运输部负责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领导,协调有关部委,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并督促试点工作开展。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交通运输部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负责指导、支持和督促试点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推进。

各试点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具体试点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二)制度保障。

加强试点城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试点评估制度,为试点工作的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总体部署,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试点工作作为试点城市交通运输“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尽快研究制定试点城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试点工作方案,并纳入交通运输重点工作计划,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二是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制度,推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的实施,探索建立营运车辆碳排放准入制度等。

三是建立试点评估制度,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及减碳效果进行测评。

(三)政策保障。按照“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程给予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奖励。各试点城市应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争取相应配套资金,重点用于试点项目。

(四)技术保障。

一是组建试点技术支持团队,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咨询与培训服务。委托部属科研机构具体承担试点工作的技术服务工作,指导各试点城市制定具体试点方案,遴选试点项目,协助解决重大专业技术问题,并负责试点工作的跟踪、运行分析及最终的总结评估。

二是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低碳技术研究和政策支持,增强科研基础力量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鼓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科研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七、时间安排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1年2月~6月)。各试点城市制订本地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并上报试点项目。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10月)。按照批准的试点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推进试点工作。

(三)试点评估阶段(2013年11月~12月)。在首批试点城市对试点工作成效与经验进行评估总结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组织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

(四)扩大试点阶段(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交通运输部在全面总结首批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把试点经验和实用低碳交通技术向全行业推广,并扩大试点工作的城市和地域范围。

八、工作要求

(一)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要建立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本地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要在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低碳运输装备购置及改造、低碳交通运输组织模式优化、低碳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及相关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试点项目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要建立与试点项目的联系机制,及时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积极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部汇报,共同研究解决。

(二)科学制订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遴选试点项目,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试点项目。部组织技术支持单位及有关专家做好试点实施方案和试点项目技术方案的审查、实施监督、验收和奖励等工作。

(三)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实施方案与计划安排,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试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对国家及地方相关奖励补助资金的监管。各试点项目实施主体要合理安排使用奖励补助资金,并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

(四)各试点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组织安排各试点项目实施主体认真及时进行总结,并积极协助交通运输部做好试点工作的全面总结、完善有关政策,密切关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技术支持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技术指导,积极稳妥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工作。

抄送: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三篇: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考

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考

韩建奎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运输局)

【内容摘要】 低碳交通运输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能耗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大限度减少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

【关键词】 低碳交通运输

低碳交通运输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关键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使交通运输行业最大限度减少碳能源的消耗和碳化物的排放。

1.低碳运输的内涵

低碳运输与生态绿色运输具有相同含义,包含运输体系、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等方面内容,是一个标准化、体系化、综合性的概念。

一是碳排放量低。由于交通运输机械大部分是内燃机,动力来源于燃料的热能转换,不可能实现无碳化,只能是尽量减少尾气排放。低碳运输的主要特征是指能耗少、碳排少。

二是运输体系低碳化。含盖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结构、运输方式、交通工具等方方面面。所有这些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去不断地优化,满足低碳运输要求。

三是技术措施低碳化。指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网络低碳运输的办法标准,更加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等。

2.低碳运输面临的突出矛盾

我国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看,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运输生产率低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势在必行。

2.1土地资源占用量大

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线路和港站建设都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据测算,水路、航空、管道运输占地少于公路和铁路。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果单靠加大土地等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选择满足需求、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最佳的运输方式。

2.2能源消耗增加

近来年,交通运输行业按照低碳经济要求,有效、合理地使用能源,优化运力结构、强化组织管理、提升公路等级、降低能源消耗,使行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基本维持在7.5%左右。但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增长率高于社会能耗增长率,公路、水运和民航能耗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以上。因此,发展低能耗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有效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交通运输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2.3碳排放量多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在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根源,如哈尔滨市空气中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约占到总量的80%、70%和60%以上。为了减少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环保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必须采取政策、科技、技术等一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给环境和生态带来沉重负担。

3.构建低碳运输体系的途径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能耗下降,局部领域能耗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各种运输方式能耗增速较快,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调整和优化交通运输能耗结构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3.1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在五种运输方式中,应继续发展铁路在节能环保和优化能源结构上的比较优势。构建以铁路为主导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模式,扩大铁路规模,提高铁路能耗在整个交通运输领域的比重。同时加大公路、水运和航空等领域交通工具的技改力度,加大对使用节能环保车和替代能源新式汽车的补贴力度

3.2加快建立道路运输节能技术标准。交通运输业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走清洁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要出台行业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建立完善道路运输节能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制定车辆燃料消耗指标。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等评定制度和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广节能驾驶方法,严把运输工具的准入关,凡是达不到限值标准的车辆一律不得从事运输。

3.3加快道路运输科技进步。科教兴国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交通运输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科教兴交是我们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主要根本出路。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必须依靠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大力开发应用信息技术,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运输工具,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达到更好地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罗仁坚.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基本性问题与“十二五”建设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2]宿凤鸣.我国城市发展体系分析及交通模式选择[J].综合运输,2010(12).[3]刘树春.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

韩建奎,男,1957年6月8日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运输局调研员。

第四篇: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

创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汇报材料

为加快推进我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工作,公司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品牌为引领,通过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大规模引进清洁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新技术,为我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公司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概况

公司系集团对旗下城市公交客运业务进行战略性重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而新组建的城市公用事业类服务企业。公司享有中国城市公交业首个注册服务商标,并于201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公示为全国公交行业首例“中国驰名商标”。公司现辖属6个分公司,从2000年初的1条公交线路、22部公交车发展到现在遍布市区、郊区的60余条公交线路960余部公交车,由以前单一的城区公交业务,延伸到城际公交、都市观光、通勤客运等多元领域。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驰名商标”、“市环境友好标兵车队”、“全国节能减排优秀贡献企业”、“市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全国用户满意服务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山东省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山东省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 等百余项荣誉称号。2012-2013年,公司先后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四体系标准认证,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认证,卓越绩效管理体系评审,五星级公交场站评审,交

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评审等一系列环境质量管理资质认证,为企业的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打造绿色巴士

2013年,公司中国首例公交行业驰名商标为动力,围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环保制度,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设施环境,倾力打造温馨、低碳、和谐公交企业,为员工创造快乐工作氛围,为市民创造舒适出行环境。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

作为公交运营企业,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公益活动。对内通过员工例会、信息期刊、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向一线驾驶员宣传创建环境友好城市的重要意义,宣传车辆节能环保知识,提高驾驶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对外积极开展环保公益宣传活动,2013年先后参与举办了“环保走进崂山”、“十年树木”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邀您参与”、“清理浒苔系列大行动”、“海水浴场环保行”、“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公益宣传、报纸义卖、9.22无车日活动,“我为创城添光彩”,关爱环卫职工等环保公益活动,共组织参与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为我市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倡导低碳出行,传播低碳理念,保护城市的蓝天白云做出了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完善环保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公司从基础管理入手,完善环保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建立日常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一套环保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了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详细的环保教育、驾驶员安全服务质量规范,车辆检测维护制度等一系列环保规章制度,完善了环保事故应急预案,按规定上报环保信息,定期实施环保监控,确保车辆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明确了公司安全、营运、机务等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环保教育、规范服务、车辆保洁、环保检测、卫生防疫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在各单位成立了日常的环保领导小组,加强日常的环保教育和管理,通过爱车例保检查等加强对驾驶人员培训教育,提高驾驶员绿色环保意识。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驾驶员综合素质、操作技术参差不齐等特点,公司积极开展节能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环保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组织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让驾驶员了解“环境友好公交”对创建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行业服务品牌的积极意义,树立一线职工自觉的环保意识。二是对管理人员、维修人员、驾驶员进行车辆维护、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课题的强化培训,让员工正确认识车辆在维护保养、运行过程中哪些因素和行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规范操作,避免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当行为。三是组织开展节能环保竞赛,公司连续多年举办节油、爱车例保等技能比武,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驾驶员予以奖励,积极推广他们的节能降耗经验,通过这批骨干力量的带动和影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 “比学赶帮” 的良好节能工作氛围。2013年公司营运车辆柴油、天然气、电的实际消耗平均比定额消耗降低8%。

(四)关心关爱员工,温馨服务社会

公司认真践行“以人为本”思想,积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营造干事创业、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和谐企业氛围,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期工资性收入倍增计划,年均工资增长20%以上。深入落实“交运新工时”,推出四天工作制,让工作制效率更高,把员工当主人,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幸福的生活条件。在为员工创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条件的同时,公司重点提升驾驶员的规范服务和文明服务水平。统一规范着装,挂牌上岗;规范进出站,安全行车;微笑服务,自觉使用文明礼貌“十字”用语,最大限度得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以差异化服务为主题推出的孕妇徽章、爱心哺乳间、零币兑换服务,让服务更加细微温馨。

(五)提升设施环境,建设星级场站

2013年,公司以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为动力,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水平,更新环保服务设施,美化办公环境。公司在车厢内更新和增设了雨伞套机、零币兑换盒、垃圾桶、纸巾帕、报刊、便民袋、遮阳窗帘等20多项便民利民的温馨服务项目,展现了以公司为代表的城市新公交、新形象。力争为市民为员工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绿色环保的乘车环境和工作氛围。公司积极推进办公场站7S定置管理,员工统一着装,办公用品统一定置,设施标志统一规范,车辆规范有序停放,办公区域的整洁美观。2013年11月5日,以王村路公交场站为代表的现代化公交场站接受了国家星级场站专家评审组的现场审验,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六)推广新能源,建设低碳交通体系

公司以打造绿色环保企业为已任,在车辆选型上,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公交车。2013年初,公司购置更新了196部达到国IV排放标准的天然气车,尾气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公司与国家电网合作建设的汽车东站、王村路充换电站建成运营,新增的100部纯电动公交车陆续投入到31、223、605、623、632等市区重点公交线路,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2013年年底,公司将再引62部天然气车,其中26部18米大容量公交车单车核定载客达到200人,将有效缓解早晚高峰期车厢内的拥挤现象,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公司共有车辆960部,其中LNG天然气公交车110部、CNG天然气公交车178部、纯电动公交车160部,公司所属车辆全部达到国III排放标准,天然气车和纯电动等清洁能源车辆占有比例达到50%。其中仅160辆纯电动车,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碳氢化合物14吨,一氧化碳149吨,氮氧化物29吨,颗粒物12吨,二氧化碳10905吨。

(七)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发展与壮大,过去以人工模式为主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营运生产发展需求,公司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2013年1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实现了20余条线路的远程智能调度和指令传输,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和营运成本。2013年3月,公司由以色列TRAFFILOG公司引进并改进的驾驶行为管理系统在公司所属80部公交车投入试运行,该系统通过车辆CAN总线提供的数据分析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和车辆技术状况,同步反馈提示,约束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实时监控车辆

技术状况,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驾驶人、公交车辆实现全方位管理,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该成果获全国交通行业新能源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通过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公司营运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不断提高,车辆技术状况、营运服务质量和场站环境建设受到了乘客和员工的充分肯定。公司将以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为契机,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创造和谐环境,为城市的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2013年12月7日

第五篇: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1

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低碳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强。在2009年召开的世界气候峰会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年9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总理在致辞时表示,我国将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以此为标志,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成为了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战略重点。而交通运输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因此,国务院把交通运输行业确定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

交通部交政法发〔2011〕53号《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

到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行动成效更为明显。行业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低碳交通运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交通运输生产、运营、消费的各个环节碳排放强度逐步降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全面有效开展,碳排放统

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低碳排放的特征初步显现,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及城市客运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分别为:

1.公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6%,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6%和8%,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2%和18%。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1%和18%,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7%和9%,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3%和20%。

2.水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5%和20%,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4%和20%,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翟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8%和1 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6%和22%,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5%和23%,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和21%。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2 %。

3.城市客运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8%和26%,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14%和22%,出租汽车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23%和3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20%和30%,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17%和27%,出租汽车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26%和37%。

二、制约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的因素(一)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缺少相关优惠政策和奖罚措施,政府在财政方面,采用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的管理及污染减排监管的力度不够。应当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对高碳消耗量和排放的企业征收气候变化税。出台对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政策,机制不但要不断完善,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建立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体系。

(二)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这是交通运输行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等。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都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统计,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引进技术年需资金250亿美元(以2006年的GDP计算)。这种高投入、高成本,对于经济尚不算发达的我们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

(三)低碳经济意识淡薄,思想上不重视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

企业往往只重视利润的最大化,没有把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的意识强化起来。道路运输企业片面追求运输工具高档化,为追求利润而在超载运输上下功夫,不重视油耗成本的增加,更谈不上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部分企业盲目追求车型档次而不考虑节能,在客运班车选型上往往不考虑客流量,盲目追求高档化,导致实载率低下。

三、实现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区域性重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主干线高速化、次干线快速化、支线加密化的路网结构,稳步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布局,建设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集聚地区的货运站场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客货运“零换乘”和“无缝衔接”。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

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加快发展道路甩挂运输、滚装运输、驮背运输等高效运输方式。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加快培育规模化、网络化运作的运输企业,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务平台建设。推广出租车差别化运营方式,加快建立以电话预约方式为主、巡弋出租和专用候车点出租为辅的出租汽车服务体系。

优化运力结构。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大力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加快

淘汰挂桨机船等能耗高、污染大的老旧船舶与落后船型,全面推进内河航运船型标准化。

(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运输方式和效率提升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服务平台、内河智能导航系统等,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客货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共享和运输效率提高。

(三)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创新,实现客运与物流的合理化

1.优化物流组织模式:鼓励企业的网络化和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结合国家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优化物流运输系统,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2.优化客运组织模式:结合交通运输部“百城百站”建设,在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建立道路客运市场信息统计上报体系,以票务统计分析信息为基础,合理优化客运线路网络,提高班线客运实载率。同时,在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加快构建道路运输联网售票系统,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等服务。

3.优先城市公交: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推进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研究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补贴补偿机制,优化城市公交网络和公交调度,推进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开展公共交通优质服务行动,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4.缓解交通拥堵:选取重点拥堵区域,科学调节车流的时空分布,建立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降低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研究有关政策,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5.培训节能驾驶(操作):组织道路运输、城市客运等子行

业开展节能操作技能竞赛专项活动,提升低碳驾驶(操作)的意识和技能。推广应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和多媒体教学。

(四)促进出行向低碳方式转变,对交通需求有效调控

推进低碳型运输服务加快发展。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换乘系统,实现接驳方式的无缝式。

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探索实行针对城市交通堵塞易发地区行驶车辆的拥堵费措施。加强停车管理,对城市停车实施差额收费,在重要拥堵路段和密集的商业中心周围提高停车费用,在客流量较少的地区适当降低停车收费标准。

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倡导低碳出行理念,通过建立交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供低碳车辆和燃料的专业信息,帮助公众制定出行计划和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选择。鼓励共乘交通,扶持和鼓励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发展慢行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车低价或免费租赁等相关制度,布局规划和建设公共自行车停放设施,加快完善异地租车还车网络。建立完善出租车电话呼叫服务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出租车统一停靠点等配套设施。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车辆,倡导“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等形式的低碳出行推广活动。鼓励加快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倡导网络购物等替代选择,减少公众机动车出行。

(五)加快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

鼓励替代能源技术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积极使用和推广混合动力、天然气动力、生物质能和电能等节能环保型城市公交车,开展新能源出租汽车的应用。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道路运输企业使用天然气、混合动力等燃料类型的营运车辆,鼓励在干线公路沿线建设天然气加气站等替代燃料分配设施。推进船舶混合动力技术及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热泵等船舶生活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隧道、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辅助设施太阳能照明及监控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有条件的港口逐步推广液化天然气(LNG)、电力驱动集卡应用技术及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地源、海水源、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

(六)加强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

1.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在现有的行业能耗统计制度基础上,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碳排放统计指标及相应统计、核算制度,开展交通运输碳排放现状调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及碳排放监测考核体系:结合现有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路和城市客运领域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分解落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和目标,形成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评估与核算制度。

四、太原市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太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信息系统

为了更好的推动太原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快速、合理、健康的发展,我们以“山西省交通信息化‘1166’工程建设”为契机,集中力量对我市现有交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和提高现代化水平,在提高交通行业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强交通综合运行分析辅助决策、改善公众交通信息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建设与太原市交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信息系统。

该系统由综合决策分析平台、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三个大平台组成。

综合决策分析平台是基础平台和数据中心,是信息共享和交互的中心,主要由数据交换中心、综合信息交互平台等组成,此外还包括GIS系统、公路管理综合业务系统、运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客运出租管理系统、海事管理系统、交战综合管理系统等子系统。

应急调度指挥平台是基于车辆、站场、汽车救援和从业人员等数据库,接入站场、站点、重点桥梁水上救援的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综合信息展示系统、语音呼叫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GPS指挥监控系统、卫星通讯指挥系统,通过应急指挥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响应,迅速调动交通系统内资源和相关部门资源,能够迅速处理应急事件,将应急事件影响降到最低。

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是在太原市交通行业管理信息平台交换汇总的大量数据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并由相关的《太原交通政务信息网》、《太原道路运输信息网》网站、《物流信息网站》、96566运政服务热线、汽车故障救援系统、客运联网售票和统一结算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最终目的。

(二)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提升运输组织水平

调整运力结构,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运力。在高速公路客运中重点发展高级客车,在国省干线客运中发展中高级客车,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经济客车;落实货运汽车及汽车列车推荐车型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选择使用推荐车型,鼓励使用柴油汽车及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及燃气出租车,逐步提高其在营运车辆中的比重;重点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汽车列车和短途集散用小型货运汽车;推进拖挂、甩挂运输,提高牵引车利用效率。

整合资源,逐步推进道路客运班线公司化。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兼并、联合、重组、收购、引

进外资等形式,推进公司化经营,通过运输资源的整合,提高运输效率和车辆实载率,加快老旧车辆报废更新,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客运站尾气排放设施的建设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客运站汽车尾气检测设备、汽车维修车间的建设,强化对进站客运车辆尾气排放的监测。

逐步建立和完善道路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主枢纽为货运节点的道路货运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道路货运信息共享,为道路货运中小型企业提供社会化的货物配载、交易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实载率。

(三)强化车辆技术管理,提高车辆技术状况

在全市各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和维修企业推广使用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督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车辆检测信息在检测站、维修企业和运管部门间通过网络自动传输,实现对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动态监管,强化对道路运输企业车辆二级维护执行情况的检查,保证车辆具备良好状况,减少车辆磨损,降低油耗。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对能耗高、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强制其退出运输市场。

(四)贯彻实施省地方标准,加快绿色维修企业的创建。

近年来,我市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机动车维修企业作为机动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获得新发展的历史机遇。然而,维修必然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并产生废弃物和污染。如果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不但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维修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促进机动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以实现绿色转型为主线,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维修服务为原则,于2010年12月组织省内专家制

定《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来加快我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的创建。

《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以山西省地方标准的形式于2010年12月30日发布,于2011年1月30日正式实施,适用于太原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汽车维修企业。标准的实施,是整个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对实施《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标准的意义、措施、先进经验等进行集中、连续的宣传报道,全面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在全市汽车维修管理中营造关注绿色标准、参与绿色标准,全面推广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并把《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的贯彻落实作为一件大事,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引导、通过行政要求、经济考核、先进评比等手段,促进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转型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推广节能新产品、新技术

在道路运输行业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建立节能新技术、节能产品发布制度,对经交通部认可、确有节能效果的技术及产品及时在行业内发布,引导企业及用户选择节能产品。在客运行业、驾培行业推广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混合动力装置。在中短途客运中试用推广混合动力汽车。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随着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约束日益强化,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交通运输行业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难得契机。我们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核心,提升节能减排理念,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完善法规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科技进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新局面。

下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创建汇报材料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国水运》2013年第06期 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部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交通运输推......

    中心理论读书会汇报料25篇

    费县局(分公司) 在市局(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读书会上的发言 按照会议安排,结合现场观摩和学习讨论情况,现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基层建设、规范自律等方面的认......

    等级学校申报验收汇报料

    龙陵县腊勐乡沙子坡小学 申报云南省二级一等示范小学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审组的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代表腊勐乡沙子坡小学全......

    创建“低碳单位”工作总结

    ×××大酒店“低碳单位”创建工作总结×××大酒店坐落在---享有国际港、冠军城、生态区之称的滨海新城,是一家会议旅游、休闲度假型三星级涉外旅游饭店,2010年被评为国家银......

    创建低碳学校规章制度

    创建“低碳学校”规章制度 1、建立校长领导下的学校环境教育分工负责制。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列入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学校工作计划,日常工作安排,部门工作考核必须把环......

    浅谈碳汇作用,倡导低碳生活

    浅谈碳汇作用 倡导低碳生活 胡以福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已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地球和地球生态是人类生活生存的共同家园,只有携手呵护好、保护好,......

    《关于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北京

    《关于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云南、陕西、浙江、广东、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海南、四川、湖南、安徽、湖北、河南省(市)交通运输厅......

    熄灯一小时,创建低碳生活

    熄灯一小时,创建低碳生活 关于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珍爱地球、节约能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成员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