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德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汇报
广德县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报告
(2012年2月20日)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区域面积 2165平方公里,人口51.5万,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 4 个省会城市和 16 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被确定为首批省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芜马经济圈重点县城,是全省承东启西先行区的第一站。
一、县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并进,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11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125亿元,财政收入跨越增长,达1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4.7亿元,是前五年的5.2倍。跻身全国“中部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全省财政强县”,2010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我县按照“加快建设新城区、适度改造老城区、积极对接开发区、联动发展休闲区”的思路,大力实施 “四区同城、四位一体”发展战略,以完善的城镇功能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一方面,做大做强县域中心城市,举全县之力加快新城区建设,实现城区重心南移,城区文明创建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兴乡强镇”改革,将新杭、邱村、誓节3个扩权强镇试点镇打造成要素较为集聚和具备区域辐射能力的中心镇。按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达63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为27.34万人,城镇化率达53%。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促进资源集聚,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夯实工业园区发展平台,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两个省级开发区县开发区、新杭开发区以及县开发区邱村、誓节两个工业园的“两区两园”新格局。目前,县开发区一期实现南扩、二期全面拉开、三期启动建设,面积拓展到18平方公里,现有在建项目84个,投产企业142家,新杭开发区、邱村、誓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两区两园”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增长极。2011年,我县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8.5︰39.2︰42.3调整到11.2︰48.8︰40.0。完成工业投入66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3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发展到63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26%,形成了机械制造、信息电子、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被评为“全省非公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优势产业十强县”。工业化率由2006年的32%提升到2011年的42%。调优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力,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下,我县“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了开门红。
二、县城乡规划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城乡建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业强县”、“四区同城”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以新城区、开发区为主阵地主战场,以苏浙新兴发达县份为标准,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速推动城南新区和开发区建设,以住房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为重心,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致力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快速发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高水平引进,高标准编制各项规划,先后引进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设计团队参与我县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并经常性到城市建设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先后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南新区城市设计、太极洞和笄山风景区总规、控规和旅游发展规划、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城市供水、住房建设、环卫、城市公交、城市防洪、加油站点等专项规划。以省管县试点为契机,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开发区扩区等规划编制工作。8个乡镇总体规、划调整全部完成,4个乡镇完成镇区控规编制工作,完成93个美丽乡村及新农村示范点规划编制,占城镇规划区外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严格按照全县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规划,按照“一个中心,四个重点镇”要求,坚持以城市为核心,构建两个省级开发区、六个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卢湖旅游度假区的城乡空间体系。特别是县开发区经过十年发展,实现与浙江无缝对接。为配合产业对接,实施产业招商,先后指导编制了家具、箱包、机械制造、汽摩配、PCB、光气等产业“区中园”规划,为引导和转移产业搭建基础平台。
三、未来五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抢抓“省直管县”改革机遇,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先行区、全省特色工业强县、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工贸城市。把城乡统筹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提升城市内涵,凸显美丽乡村特色,进一步推动城市与美丽乡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规划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构建引导经济协调发展的县域空间,打造工业强大、商业服务业发达、环境优美宜人的现代化城市
四、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世界发展模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预示着经济发展进入了第5个等级。与此阶段相适应的工业化率应该达到40%,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与此阶段相适应的城镇化率应该达到70%,进入城镇化的第三阶段后期。2011年,我县的人均GDP是24271元,约合3792美元,目前已经超过3000美元。我县的工业化率是42%,刚迈进后工业化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当。再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率是53%,处于城镇化第三阶段的初期,相当于工业化的后期,数据显示广德的工业化发展快于城镇化,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化在不同阶段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是很不平衡的,我县处在现代工业起步阶段,用地需求较大,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是有一些技术的农村年轻,因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成为两栖人群,而且工业对三产拉动更需要时间培育,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城镇化水平。
一些专家提出我县的人均用地规模偏高,是工业用地过快扩张的结果,其实这是苏浙发达地区已经经历过的发展历程,也是工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且这两年来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均用地减少了,这里既有招商用地政策调整的因素,更有阶段时间内工业化促动城镇化作用加强的因素,所以现在我们要抓开发区建设抓工业招商不动摇,就确保实现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达到工业强县的目标,做强城镇化的支撑平台。
第二篇: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遂宁市委
遂宁市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在百忙之中莅遂视察指导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作,使我们深受鼓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省“两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基本情况
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我市庚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会议精神,研究具体贯彻措施,向区县、园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在先后召开市委专题会议和“两化”互动工作专家座谈会,听取区县、园区、市级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工业、城建、规划方面专家,人大、政协相关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于9月19日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暨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工作会议,全部市级领导、各区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市级三园区和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市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共5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对全市“两化”互动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出台遂宁市《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互动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专项工作任务分解》,将5个大项17个小项的具体任务分解到相关市级领导和责任部门,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主要思路
我们理解,推动新兴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核心是“新型”、关键是“互动”、要义是“发展”,必须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互动发展为根本方法,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市人均GDP达27778元,工业化率达46.5%,城镇化率达到48%,非农就业比重达70%,形成以市城区为中心,城乡一体、多中心、组团式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到202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现代产业高地。一是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建设一个园区、壮大一批产业、崛起一座新城。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9万人,聚居人口达到84万人。加快园区“扩区升位”,推动遂宁 2 经济开发区尽快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河东新区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3个、省级产业园区7个,工业集中度达到85%以上。
二是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 “5+4”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制造业和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高档家纺及服装、机械配套等传统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到全部工业的50%以上;电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物流量达到1.4亿吨,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100亿企业4户、50亿企业5户。
三是积极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实施招大引强“248”工程,各区县、园区每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和专业化招商,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着力引进技术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生产环保、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开拓日韩市场,巩固台湾市场,力争今年引进日韩台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业等企业50家。近三年,我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国内1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20家。今年1-8月,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5亿元,增长42.1%。
四是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 3 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狠抓节能降耗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争“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4%。大力建设生态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电子、文化、物流等生态产业园区,“十二五”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3个。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以绕城高速内258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4个县城及蓬南、沱牌镇为辅助增长极,5条生态绿色经济走廊及城市延伸带为骨架,32个国省级重点小城镇、50个重点中心镇多点支撑的城乡空间结构。运用“反规划”理念,划定已建、适建和禁建三类市域管制空间,明确不建设区域,为城市和产业预留10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重点推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5年累计投资1380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船山区、河东文化新区、经济开发区、创新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龙凤新区、金桥新区、安居区等“一城八区”发展格局,构建特大城市发展骨架。到2015年市城区人口达到80万,2020年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
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市规划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传媒中心、会展中心、金融中心、民生综合服务中心等“五馆六中心”。规划建设环山、环水、环岛生态健康步道和自行车道、风雨走廊等慢行系统,打造城市20分钟生态社区。突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启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4 构建便捷高效、绿色人文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占城市交通结构比重达到40%以上。
四是注重发展特色。推进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的融合,高质量编制重要区域城市设计,塑造城镇个性,形成城镇特色。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球绿色城市等“新五创联动”,城市湿地达到22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到42%。
(四)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以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规划为统领,通盘考虑、有机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力争形成具有遂宁特色的“两化”互动发展规划。
二是推进产城互动。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坚持产业布局与城镇体系相一致,在沿涪江流域和成南高速公路、遂渝铁路等重要交通沿线集中布局工业,打造沿成南高速、涪江流域遂宁段2条千亿产业带。积极探索“园在城中、城中有园”的组团式发展模式,把园区建成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制定“十二五”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产业楼宇,到2015年建成产业楼宇150万平方米。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三次产业、居民 5 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结合点,大力发展优质柑橘、绿色蔬菜、高效林业、道地中药材等生态农业,建成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基地17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个。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优美人居、乡村文化“五位一体”、粮田区、蔬果区、养殖区、加工区、生活区、文教区、休闲娱乐区“七区合一”的新农村综合体,集中连片推进“农房上坡”工程,“十二五”末集中居住率达到60%。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多规衔接”
先后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奥本辛斯公司等国内外一流规划机构,统筹制定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产业园区和生态基础设施4个规划,注重“多规衔接”,实现“四规合一”。综合交通规划方面,立足现代产业和物流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推进“7向21线”铁路大动脉、“1环9线”高速公路大通道、“3纵5横”市域干线公路大网络建设,着力打造以铁路、公路、城际轨道、市域快速通道为骨架,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规划方面,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布局与城镇规划有机对接,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绿色经济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道东西和南北两轴、涪江流域经济带“一心两轴一带”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1条千亿产业带和2个五 6 百亿、1个千亿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方面,按照存量发展、关联发展、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五种模式,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向城镇集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实施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满足产业发展、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
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重点工作情况
(一)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一是突出园区特色,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初步建成了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遂宁经济开发区、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大英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射洪美丰工业园、以白酒产业为主的射洪沱牌生态工业园等特色园区13个。二是加快园区提质升位。成功将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申报列入全省“1525工程”重点建设园区,全市纳入全省“1525工程”园区达3个。三是加强园区功能配套,用好用足产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积极支持园区功能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一是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投入,着力催生一批重大项目;瞄准产业转移导向,主动承接一批重大项目;紧盯中省支持重点,努力争取一批重大项目。每年滚动储备并加快实施一批对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有较大作用的重大项目,推动产能配套建设,确保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25%,到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规模突破400亿元。
二是强化项目管理和服务。强化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分解落实部门工作职责,协调推进项目进度。强化项目个性化服务,严格落实项目秘书制度,强力保障重大项目的土地、资金、电力、交通等要素需求,确保天齐锂业锂材料深度开发、台湾昶辉集团电脑系列项目、台湾志超电子项目快速推进,尽快启动实施盛马化工500万吨燃料油技改、东乘汽车技改搬迁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尽快投产。
三是加强项目引导和支持。精心指导、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全力争取国省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扶持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技术研发、工业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专项资金支持,以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投资。
(三)加快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坚持以现代化为导向,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发展现代产业,提升城市功能,增强承接现代产业转移、集聚优势资源、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以生态为基础,实施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五彩缤纷路湿地公园、联盟河观音文化园等城市公园、生态湿地50多个、20多平方公里;以田园为特色,规划建设主城区和周边湖泊、城市湿地、浅丘,以绿廊和绿道联通山水、串联景区,将席吴二洲和圣莲岛、圣平岛打造成生态田园城市的典范。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将我市重点工程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系统接入国、省平台,提供公众查询服务。大力 8 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引进上海晟峰软件有限公司与日本宝司大集团合资建设遂宁市软件研发及外包产业园,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抓好通信民生工程,今年1-9月,解决114个行政村通宽带问题,占任务的120%。
(五)切实加强要素保障。大力实施“坚强电网”工程,500KV输变电工程、110KV双堰—蜀秀双回线路相继投运。加强天然气指标争取,盛马化工与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力争每年新增2家上市企业。强化企业融资协调服务,加强银政企合作,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争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首发成功,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五、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化”水平较低。2010年,全市工业化率为44.2%,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为38.4%,分别低于全省、全国1.78和11.3个百分点。
二是“新型”发展不足。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中低档产品、初级产品多,优质产品特别是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少;信息化程度、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三是“互动”基础较弱。产业园区建设滞后,部分园区还处于低 9 水平和起步阶段,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备,产业承载能力有限;服务业发展滞后,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6.5%,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8.59、16.47个百分点。
四是“推进”制约明显。土地资源方面,工业用地储备较少,新上工业项目土地申报困难,今年我市已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334.9亿元,需用地845公顷;拟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0个,投资总额188亿元,拟用地516公顷;通过主动挖潜已解决用地270.8公顷,尚有项目用地缺口1090.2公顷,很多项目无法落地;能源方面,电力供应在枯水期高峰段受压电影响较大,天然气供应指标争取困难;环保方面,环境容量压力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迫切。
(二)推进“两化互动”的几点建议。一是要高度注重规划衔接。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推进两化互动前提,科学设计规划体系,注重产业、园区、城市、交通、环保等领域规划的融合。要按照全省两化互动工作要求和建设成渝经济区实施意见要求,做好省市规划之间的衔接。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城乡规划。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确保各项规划20年站前端、50年不落后、100年无遗憾。
二是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健全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本土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基金、信托、股 10 权投资等新兴金融工具。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公司,规范利用民间资金,形成立体化的融资格局。
三是要继续强化优势产业培育。坚持“产业无缝对接、区域互动发展”开放合作之路,加快新型工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壮大产业支撑。坚持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打造承载量大、入驻率高、带动力强的特色园区。
四是要切实解决重点项目用地问题。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纳入国家、省“十二五”重大专项规划的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其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在省级预留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农用地转用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
五是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决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重视资源集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工业污染源防治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的治理和总量控制。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开发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
采编: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08月10日阅读:
2456次字体:大 中 小
李刚作重要讲话 周喜安主持并讲话 彭耀学熊光林出席
为奋力推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8月9日,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两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水平的认识、高强度的工作,主动务实的作为,推动“两化”大突破、大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出席会议。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巴中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我们巴中而言,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加快”,二是“新型”,三是“互动”,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结合的。要着眼于“快”,做大工业总量和城市规模;要立足于“好”,按照“新型”、“互动”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跨越”,利用后发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高端切入、高端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就要在工业上实现突破,将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城镇化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加快推进,实现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从思想、行动到制度上做好充分准备,破除一切思想桎梏、制度壁垒、能力缺陷,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心和信心,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发展先机,努力开创巴中“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李刚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十二五”末形成工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撑格局,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市转变。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在工业招商上有大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强化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在促进工业集聚集约上有大进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推进多形式的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园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在工业经济实力上有大提升,围绕巴中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大开发大转化文章,推动资源项目化、资源资本化,立足巴中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对我市已有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抓重要产品,梳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积极打造成高端产品,支持拓展市场、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增强巴中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科技引领和自主创新,树立“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观念,加强落后工业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避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李刚要求,要加快推进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定位要符合巴中区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彰显巴中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适应时代潮流,体现“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核心理念。要拉大城市框架,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加快构建市域城市主骨架。各县(区)要拓展新区,拉大城市框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聚,形成巴中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不断提升城镇品质,深入开展“五治三化”,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模范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五创联动”为抓手,市、县城市每年打造几条特色街区,各县(区)每年抓好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已建的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建的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开门搞城建,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李刚要求,要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持“三同步、三聚集、三统筹”思路,在推进上同步定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方向上企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业主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在保障上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实现“两化”互动发展。要以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综合考量人口增长、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等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市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园区,并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要处理好工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工业发展规划中,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四级城镇体系聚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实现巴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要素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扩权放活”,充分激发基层基础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李刚要求,要为加快推进“两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必须围绕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理念、新活力、新作风、新能力上掀起一场深刻革命。要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对现代工业、城建、金融、科技和国际化知识的学习,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加快“两化”工作的需要。要提高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攻坚破难。要强化执行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践行“四个特别”,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李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创新实干、攻坚克难的过程。全市上下要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为实现“两化”互动发展的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巴中而努力奋斗!
周喜安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在下半年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科学规划,做到多规衔接、全域覆盖、相互支撑;要联动推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强化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投资额度和时序进度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切实搞好项目储备,立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化”互动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载体;创新招商方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互动,点对点登门促进,提高引资实效;突出招大引强,以大带小,延链配套,集群发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品牌;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周喜安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增添措施抓落实。同时要严格督查,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早竣工、早见效,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各县(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市领导陈延荣、李晓春、明亮、李树海、谭红杰、周茂琦、谭启汉、张玉策、经伟宪、魏文通、陈兴国、涂虹、何长洋、鄢永都、李茂群、蒋兴权、欧文宇、杨白华、曹华、任小娟及巴中军分区司令员李友贵、巴中军分区政委补鹤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魏战海出席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委室负责人,中央、省驻巴单位、民主党派、各县(区)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第四篇:×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
突破“一根甘蔗”财政 打造经济腾飞“双翼”——××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县县县长 ×××××县县地处广西中北部,县境东与鹿寨县接壤,西与罗城、宜州毗邻,南与柳州、柳江交界,北与融安、融水相连。全县辖9个镇5个乡和2个农场,行政区域面积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万公顷,2003年末人口40.68万,其中农业人口34.54万人,近70%的财政收入依靠蔗糖税收,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谈农民,一整天,谈工业,一袋烟”,这是对××县工农业发展倒挂的经济现状的生动概括。××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突破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比重大、过于依赖蔗糖业的怪圈,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打造经济腾飞的“双翼”。
一、突破“一根甘蔗”财政,是××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体现为“一根甘蔗”财政,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过于依赖蔗糖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蔗糖市场的放开,这根甘蔗还能支撑多久?去年糖价下跌造成的经济回落已敲响了警钟。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为××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支撑。
(一)××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1、结构调整缓慢,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近10多年来,蔗糖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蔗积极性高涨,至2002年,××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6.54万亩;进厂原料蔗达278万吨,农民人均有蔗达7.56吨,分别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财政和农民收入近70%依赖蔗糖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也意识到必须打破甘蔗一枝独秀的格局,走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并于1998年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但由于种蔗基础较好,管理相对粗放,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对甘蔗带来的短期效益欲罢不能。从1990至2000年间,与制糖业迅速发展形成反差,其他工业产业几乎全线萎缩。老的产业如制药、化冶、机械、食品加工等逐步衰退,新的产业如缫丝、烤烟等培育不起、难成规模,××县经济逐步步入“一根甘蔗” 怪圈。由于结构单一,市场风险系数大,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增长;而且农民过于依赖土地,大量开发荒山荒地种蔗,一方面引发了很多土地纠纷,诱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03年全县农村纠纷53.77%为土地纠纷;另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生产要素的集聚。
2、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带动能力不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县县三次产业比例为43.22:29.94:26.83,农业比重过高,二产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全县除制糖业上规模外,其他产业大多不成规模,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为5.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8亿元。工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更无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整个经济发展缺少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造成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增长状态。
3、城镇化水平较低,阻碍二产三产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县县城镇化水平仅为18.5%,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广西平均水平32%,直接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一是农村人口不能随就业方式的改变而加快非农化,不能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增收缓慢;二是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需求。就业岗位不多、人气不旺,又影响了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三是生产要素分散,区域集聚功能较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工业化发展要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缺乏投资的吸收力。
4、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在××县农村劳动力中,89%以上的农民只具备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素质不高,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缺乏闯劲,既不利于在本土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培育新产业;也不利于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为工业化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今年上半年政府组织了4批共430人劳务输出队伍,离岗和回流农民达24%,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是主要原因之一。(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县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受蔗糖市场波动的影响,××县经济运行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当前,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县发展的迫切要求。
1、解决结构单一问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两化”发展,就是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塑造以主体产业为支撑、以多元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联动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内在素质,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工业企业和城镇就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健康发展模式。
2、解决土地矛盾问题,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两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减轻农民对土地的附属,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矛盾以及土地纠纷影响稳定和发展这个老大难问题,使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约使用、规模利用,加快农村社会化进程,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解决要素分散问题,形成区域发展合力。由于各产业、各区域发展不成规模,生产要素分散,集聚能力较差,难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加快“两化”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合理
配置,形成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互动关系,迅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虽然结构单一制约了××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蔗糖业的强势发展也给县财政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加快发展积淀了经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县县在产业定位、城建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02年,××县县GDp为21.02亿元,人均GDp5170元,分别居广西各县26、19位;财政收入达1.95亿元,财政收入占GDp9.29%,分别居广西各县18、16位;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3元,广西各县第7位;衡量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降为47.15%;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为8.66亿元。产业基础得以巩固发展。依托基础产业和资源优势,按照“培育一批、扶强一批、改制壮大一批”的发展思路,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等一批产业初具规模和发展实力。其中,凤糖集团带动蔗糖业形成了较成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日田药业公司、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鹏鑫源茧丝绸公司带动制药、茧丝加工业初具规模,新投资2700万元的广正大磷化工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亿博矿业公司、新投资3000万元的川东公司以及一批锌品加工等冶炼企业显示了化冶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县初步呈现出以制糖、制药、茧丝加工、化冶为支柱产业,果蔬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等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城镇设施大大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来全县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5.5亿元,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县城城区面积拓展到9.5平方公里。城乡交通便利,宜柳高速公路、209国道二级路穿县而过,并通过马大二级路、县城出口二级路与县城连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7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大埔电站、糯米滩电厂、皇后滩电站、九龙坝电站等一批水电产业,电力装机容量达11.0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度,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投资8573万元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基本达到了“十五”期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标准。县城自来水日供能力达8万立方米,各乡镇均建设有自来水厂,通讯网络覆盖县、乡、村。在城市用地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县城河西工业区和六塘工业区储备了近2000亩的工业用地,一批项目已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县城防洪堤和沿江风景区、商贸城以及房地产等一批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较大提升县城品位和档次。政策保障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县开展了以行政审批、WTO规则、行政许可法为重点的三次大规模政策清理工作,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7项,废止80份不符合要求的文件,营造了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工作做到“三多三少”: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越条件和优质服务,形成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打造××县经济腾飞“双翼”加快××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既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又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扭转“一等二看三错过”的滞后发展局面,按照“融入柳州,接轨广州,面向东盟,承接转移,错位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内源”与“外源”并重,突破资源型经济发展思路做好“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两篇文章。既要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又要打破单纯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工业的思路,避免“从农业到农业”、“从甘蔗到甘蔗”的怪圈。要依托“内源”,整合工农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避免趋同化,做大做强制糖、制药、茧丝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等产业。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大力支持凤糖集团对蔗糖生产的综合开发,在河西工业区建成了广西最大的生物肥生产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引进氨琦酵母开发、烷醇提取、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绢丝织造、淀粉生产等一批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要整合生产要素,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乡镇土地储备,有计划地扩大生产基地,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要依托“外源”借力发展,通过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再造成一个工业柳州”的大好机遇,拓宽培育资源的视野,从市场找资源、从企业找资源,积极引进外源型工业企业,变“外源”为“内源”,形成对县内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如××县县积极引进广正大磷化工公司和川东磷化工公司在六塘工业区投资建厂,其中广正大磷化工公司产值1.8亿元,川东磷化工公司产值2亿元,两厂生产原料均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调运。该两厂的投产将带动××县化冶产业迅速发展。
2、“内资”与“外资”齐引,突破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建设资金不足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必须转变依靠财政投资搞建设的观念,广辟融资渠道,依靠市场运作,激活社会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外来资金,为工业企业、小城镇建设提供财力支撑。一是放宽投资领域,吸纳民间资本。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放开一切投资领域,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规模资本参与创办企业、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建设。2003年末,××县县居民存款余额达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为当年财政收入的5.18倍,说明居民理财观念仍较保守,未能形成投资消费、以财生财的观念,资金周转率低,而驱动社会投资具有广大空间。二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民营化和城镇基本建设市场化,盘活土地、企业生产设备、城建公用设施等国有存量资产,使老企业焕发出新活力,使城镇建设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滚动发展。如××县县丝绸厂、制药厂原处于资不抵债和停产、半停产状态,改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已分别纳税764.3万元、347.57万元,并分别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自治区先进农业产业化
经营组织。三是加强金融支持。2003年末,××县县贷款余额为8.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银行有钱因缺乏好项目贷不出,而大多企业因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因此,要加强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对政府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应给予优先支持,并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咨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以及代理业务等灵活便捷的服务。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当前××县工业经济总量小的特点,通过项目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利用外部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做大做强企业和产业,增强工业竞争力。
3、规范与创新同步,突破“政策僵化”的束缚一方面,按照WTO规则、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取消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文件政策,规范政府行为,整顿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保证质量与效益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创新就必须破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此,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要大胆地探索、实践、创新。既要用足用活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又要根据实际适时制定政策。近年来,××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营造“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氛围,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近年来,全县干部职工踊跃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直接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非公经济占工业经济份额达95.4%,为活跃多元化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4、“抓大”与“扶小”并举,突破“抓大放小”误区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有利于迅速集聚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有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抓大”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企一业”的垄断发展,引导 “多企一业”、“多企多业”的有序竞争,形成健康、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同时,××县在目前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抓住现有的小产业做文章,如硅铁资源开发、锌品加工等,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在经营上进行引导,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把小产业做成大产业;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小产业,形成产业群,在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及产品包装、营销上实现一条龙,通过专业发展,突出精品意识,打造强大竞争优势,形成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产业大支柱。
×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
突破“一根甘蔗”财政 打造经济腾飞“双翼”
——××县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探索
××县县县长 ×××
××县县地处广西中北部,县境东与鹿寨县接壤,西与罗城、宜州毗邻,南与柳州、柳江交界,北与融安、融水相连。全县辖9个镇5个乡和2个农场,行政区域面积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万公顷,2003年末人口40.68万,其中农业人口34.54万人,近70%的财政收入依靠蔗糖税收,是个典型的农业县。“谈农民,一整天,谈工业,一袋烟”,这是对××县工农业发展倒挂的经济现状的生动概括。××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突破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比重大、过于依赖蔗糖业的怪圈,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打造经济腾飞的“双翼”。
一、突破“一根甘蔗”财政,是××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体现为“一根甘蔗”财政,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过于依赖蔗糖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蔗糖市场的放开,这根甘蔗还能支撑多久?去年糖价下跌造成的经济回落已敲响了警钟。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为××县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支撑。
(一)××县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1、结构调整缓慢,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近10多年来,蔗糖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蔗积极性高涨,至2002年,××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6.54万亩;进厂原料蔗达278万吨,农民人均有蔗达7.56吨,分别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财政和农民收入近70%依赖蔗糖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也意识到必须打破甘蔗一枝独秀的格局,走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并于1998年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但由于种蔗基础较好,管理相对粗放,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对甘蔗带来的短期效益欲罢不能。从1990至2000年间,与制糖业迅速发展形成反差,其他工业产业几乎全线萎缩。老的产业如制药、化冶、机械、食品加工等逐步衰退,新的产业如缫丝、烤烟等培育不起、难成规模,××县经济逐步步入“一根甘蔗” 怪圈。由于结构单一,市场风险系数大,经济发展不能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增长;而且农民过于依赖土地,大量开发荒山荒地种蔗,一方面引发了很多土地纠纷,诱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03年全县农村纠纷53.77%为土地纠纷;另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利于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生产要素的集聚。
2、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带动能力不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县县三次产业比例为43.22:29.94:26.83,农业比重过高,二产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全县除制糖业上规模外,其他产业大多不成规模,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仅为5.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8亿元。工业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的带动能力和承载能力,更无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整个经济发展缺少主体支撑和动力支持,造成总体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增长状态。
3、城镇化水平较低,阻碍二产三产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县县城镇化水平仅为18.5%,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广西平均水平32%,直接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一是农村人口不能随就业方式的改变而加快非农化,不能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增收缓慢;二是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需求。就业岗位不多、人气不旺,又影响了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三是生产要素分散,区域集聚功能较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工业化发展要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缺乏投资的吸收力。
城镇设施大大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来全县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5.5亿元,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增强。县城城区面积拓展到9.5平方公里。城乡交通便利,宜柳高速公路、209国道二级路穿县而过,并通过马大二级路、县城出口二级路与县城连接;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7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大埔电站、糯米滩电厂、皇后滩电站、九龙坝电站等一批水电产业,电力装机容量达11.01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度,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投资8573万元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基本达到了“十五”期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标准。县城自来水日供能力达8万立方米,各乡镇均建设有自来水厂,通讯网络覆盖县、乡、村。在城市用地日趋萎缩的情况下,县城河西工业区和六塘工业区储备了近2000亩的工业用地,一批项目已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县城防洪堤和沿江风景区、商贸城以及房地产等一批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较大提升县城品位和档次。
政策保障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县开展了以行政审批、wto规则、行政许可法为重点的三次大规模政策清理工作,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7项,废止80份不符合要求的文件,营造了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政府工作做到“三多三少”: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越条件和优质服务,形成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打造××县经济腾飞“双翼”
加快××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既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又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扭转“一等二看三错过”的滞后发展局面,按照“融入柳州,接轨广州,面向东盟,承接转移,错位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内源”与“外源”并重,突破资源型经济发展思路
做好“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两篇文章。既要立足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又要打破单纯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工业的思路,避免“从农业到农业”、“从甘蔗到甘蔗”的怪圈。要依托“内源”,整合工农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避免趋同化,做大做强制糖、制药、茧丝加工、松脂加工、茶叶加工等产业。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大力支持凤糖集团对蔗糖生产的综合开发,在河西工业区建成了广西最大的生物肥生产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引进氨琦酵母开发、烷醇提取、黄桅子色素提取、石材开发、绢丝织造、淀粉生产等一批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要整合生产要素,打破区域界限,加强乡镇土地储备,有计划地扩大生产基地,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发展。要依托“外源”借力发展,通过构筑工业发展平台,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再造成一个工业柳州”的大好机遇,拓宽培育资源的视野,从市场找资源、从企业找资源,积极引进外源型工业企业,变“外源”为“内源”,形成对县内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如××县县积极引进广正大磷化工公司和川东磷化工公司在六塘工业区投资建厂,其中广正大磷化工公司产值1.8亿元,川东磷化工公司产值2亿元,两厂生产原料均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调运。该两厂的投产将带动××县化冶产业迅速发展。
4、“抓大”与“扶小”并举,突破“抓大放小”误区
围绕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形成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有利于迅速集聚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有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抓大”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企一业”的垄断发展,引导 “多企一业”、“多企多业”的有序竞争,形成健康、稳定的产业发展态势。同时,××县在目前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抓住现有的小产业做文章,如硅铁资源开发、锌品加工等,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在经营上进行引导,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把小产业做成大产业;并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小产业,形成产业群,在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及产品包装、营销上实现一条龙,通过专业发展,突出精品意识,打造强大竞争优势,形成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产业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