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定
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定(2010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资阳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下简称“两化互动”),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水平,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中共资阳市委二届十三次全会对推进“两化互动”进行了研究部署,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两化互动”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两化互动”是资阳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资阳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以“两化互动”为突破口,培育新的增长极,探索丘陵地区实现追赶跨越的发展之路。
(二)推进“两化互动”是资阳抢抓战略机遇的迫切需要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把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推进“两个加快”的重要路径。当前,中央决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西部地区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正在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建设。资阳作为全省唯一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新兴城市,正面临着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对资阳当前加快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两化互动”是资阳实现“两个着力”的现实选择
建区设市以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化、城镇化互动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较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4.3%,城镇化率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2.3个百分点。要实现“两个着力”目标,必须把推进“两化互动”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推进“两化互动”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总体要求,以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为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创新机制,良性互动,加快促进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创响宜居宜业的“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城市名片,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
(二)总体目标
——以“两化互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逐步提升,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2010—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从业人员占比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全市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以“两化互动”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实现城镇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和谐进步。2010—2015年,全市财政对公共服务事业投入的年均增速超过财政收入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3个百分点。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以“两化互动”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0—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三、推进“两化互动”的工作重点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功能分区、产业配套、组团架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规划。工业发展规划要将促进城镇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从提供就业和增强带动力等方面,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持续动力;城镇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工业发展要求,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要注重相关规划与上级规划、周边城市规划的对接,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
优化空间布局。围绕打造“雁江简阳三岔、简阳乐至安岳两条特色经济带”的总体思路,引导人口和产业重点向资阳中心城区、县城、重点城镇聚集,形成雁江—简阳城镇密集带,环成都片区、天池—童家—劳动片区、岳阳—文化片区、龙台—石羊片区等“一带四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城镇建设以资阳中心城区和简阳、安岳、乐至县城,龙简新城、三岔、临江、迎接、童家、劳动、文化、龙台、石羊等城镇为重点,园区发展以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侯石工业带等“十园一带”为重点,科学布局、统筹推进。
(二)建设园区,搭建平台
以两个10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两化互动”示范区。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集中优势资源,创新推进方式,努力把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和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分别建设成为100平方公里的“两化互动”示范区。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25平方公里起步区,要按照规划、建设、招商、融资“四位一体、同步推进”的思路,重点发展造车、节能产业,努力建设成为资阳加快发展的新增长极。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16平方公里起步区,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汽车和工程机械配套制造业,努力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新模式。
以建设“十园一带”为载体,整体推进“两化互动”。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和“五向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十园一带”。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就业增长促进人口集聚,助推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两化互动”为重要途径,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雁江区要坚持依市兴区、市区联动,改造提升旧城区、开发建设沱东新区;简阳市要充分发挥资阳融入成都的“桥头堡”作用,重点推进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和“两湖一山”开发建设;安岳县要围绕创响“中国柠檬之都”、“中国佛雕之都”品牌,重点打造“两极一带”;乐至县要打好“帅乡”牌,突出打造“两城一带”。
(三)做强工业,培育支撑
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一手抓现有产业的做大做强,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坚持以大企业带大产业,着力壮大“1+4+1”主导产
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造车产业要以南车集团、南骏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提高整车生产企业带动力、零部件本土配套率和造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着力打造国家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西部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0亿元造车产业。努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成500亿元食品产业;大力发展医药、纺织、建材产业,力争到2015年,分别建成300亿元产业。节能产业要以节能照明、节能装备和节能材料等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为重点,力争通过10年努力,形成1000亿元节能产业,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节能产业之都”。
(四)壮大三产,促进互动
按照“以二产带三产,抓三产促二产”的思路,加快培育壮大服务业。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发展的组成部分,大力实施“1555”工程,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围绕服务工业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和完善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围绕服务城镇发展,加快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发展以配送连锁为基础的生活消费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提供最终消费服务的行业,建立多层次消费需求服务体系。围绕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打造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丰富城市内涵,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创业型、和谐型城市。
(五)完善设施,强化配套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两化互动”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按照“打通通道、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交通“43111”工程,加快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和铁路网络建设,形成干支相连、通达周边、畅通市内的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明确主体、共建共享”的思路,扎实推进城镇建成区和产业园区市政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新区拓展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推进,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两化互动”发展活力。
(六)开放合作,拓展空间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借助合作外力,激活互动内力。将资阳放在全国、全省及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和定位,特别要在融入成都、对接重庆上有新突破。充分发挥简阳、安岳“双桥头堡”作用,加快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安岳·重庆山洞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合作建设,创新“飞地”产业园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弥补缺失链条,做强薄弱链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抢抓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资阳在全省“一极一轴一区块”中的独特优势,主动对接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重庆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依托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成资渝高速公路等交通轴线,发展“通道经济”,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
四、推进“两化互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牵头负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重要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综合协调服务等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要将推进“两化互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严格逗硬奖惩,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创新体制机制
一要推进城乡统筹。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城乡经济社会
相融,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镇落户的限制条件,吸引农村居民、外来人口在我市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二要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整合和引进科技资源,加速科学成果转化,以技术改造和创新为引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城镇集约发展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持续动力。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拓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加大对用工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强化要素保障
一要强化土地保障。用好、用活、用足土地政策,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化用地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创新用地保障机制,促进节约集约利用,确保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二要强化资金保障。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增大金融信贷投放,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加强对投融资平台的管理,建立健全“借、管、用、还”的运行机制,增强投融资能力。三要强化能源保障。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水、电、气、煤、油等要素的监测分析和协调调度工作,为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提供能源保障。四要强化人才保障。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职业经理人等企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储备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急需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与“两化互动”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四)优化服务环境
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安全阀、环境是战略资源”的理念,着力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营造“政策更优、审批更少、门槛更低”的政务服务环境。全面落实扩权强县政策,逐步向经济开发区及“两化互动”重点镇下放产业发展、建设管理、项目审批等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放开搞活,扩权强基,增强发展活力。
(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腾出环境容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督管理,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第二篇: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定
中共资阳市委关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决定
(2010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资阳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下简称“两化互动”),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水平,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中共资阳市委二届十三次全会对推进“两化互动”进行了研究部署,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推进“两化互动”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两化互动”是资阳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社会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资阳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以“两化互动”为突破口,培育新的增长极,探索丘陵地区实现追赶跨越的发展之路。
(二)推进“两化互动”是资阳抢抓战略机遇的迫切需要
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把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推进“两个加快”的重要路径。当前,中央决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西部地区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正在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建设。资阳作为全省唯一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新兴城市,正面临着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大力推进“两化互动”,对资阳当前加快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推进“两化互动”是资阳实现“两个着力”的现实选择
建区设市以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化、城镇化互动不够,对经济社会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较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4.3%,城镇化率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2.3个百分点。要实现“两个着力”目标,必须把推进“两化互动”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二、推进“两化互动”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总体要求,以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为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创新机制,良性互动,加快促进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创响宜居宜业的“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城市名片,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
(二)总体目标
——以“两化互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逐步提升,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2010—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从业人员占比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全市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以“两化互动”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实现城镇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和谐进步。2010—2015年,全市财政对公共服务事业投入的年均增速超过财政收入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3个百分点。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以“两化互动”促进民生持续改善。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0—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三、推进“两化互动”的工作重点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功能分区、产业配套、组团架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规划。工业发展规划要将促进城镇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从提供就业和增强带动力等方面,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持续动力;城镇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工业发展要求,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要注重相关规划与上级规划、周边城市规划的对接,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
优化空间布局。围绕打造“雁江简阳三岔、简阳乐至安岳两条特色经济带”的总体思路,引导人口和产业重点向资阳中心城区、县城、重点城镇聚集,形成雁江—简阳城镇密集带,环成都片区、天池—童家—劳动片区、岳阳—文化片区、龙台—石羊片区等“一带四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城镇建设以资阳中心城区和简阳、安岳、乐至县城,龙简新城、三岔、临江、迎接、童家、劳动、文化、龙台、石羊等城镇为重点,园区发展以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侯石工业带等“十园一带”为重点,科学布局、统筹推进。
(二)建设园区,搭建平台
以两个10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两化互动”示范区。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集中优势资源,创新推进方式,努力把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和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分别建设成为100平方公里的“两化互动”示范区。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25平方公里起步区,要按照规划、建设、招商、融资“四位一体、同步推进”思路,重点发展造车、节能产业,努力建设成为资阳加快新增长极。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16平方公里起步区,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汽车和工程机械配套制造业,努力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新模式。
以建设“十园一带”为载体,整体推进“两化互动”。坚持“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和“五向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十园一带”。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就业增长促进人口集聚,助推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两化互动”为重要途径,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雁江区要坚持依市兴区、市区联动,改造提升旧城区、开发建设沱东新区;简阳市要充分发挥资阳融入成都的“桥头堡”作用,重点推进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和“两湖一山”开发建设;安岳县要围绕创响“中国柠檬之都”、“中国佛雕之都”品牌,重点打造“两极一带”;乐至县要打好“帅乡”牌,突出打造“两城一带”。
(三)做强工业,培育支撑
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一手抓现有产业的做大做强,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坚持以大企业带大产业,着力壮大“1+4+1”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造车产业要以南车集团、南骏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提高整车生产企业带动力、零部件本土配套率和造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着力打造国家机车制造出口基地、西部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0亿元造车产业。努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力争到2015年建成500亿元食品产业;大力发展医药、纺织、建材产业,力争到2015年,分别建成300亿元产业。节能产业要以节能照明、节能装备和节能材料等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为重点,力争通过10年努力,形成1000亿元节能产业,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节能产业之都”。
(四)壮大三产,促进互动
按照“以二产带三产,抓三产促二产”的思路,加快培育壮大服务业。将产业园区作为城镇发展的组成部分,大力实施“1555”工程,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围绕服务工业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和完善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围绕服务城镇发展,加快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发展以配送连锁为基础的生活消费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提供最终消费服务的行业,建立多层次消费需求服务体系。围绕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打造大众文化和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丰富城市内涵,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创业型、和谐型城市。
(五)完善设施,强化配套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两化互动”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按照“打通通道、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交通“43111”工程,加快高速
公路、快速通道和铁路网络建设,形成干支相连、通达周边、畅通市内的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明确主体、共建共享”的思路,扎实推进城镇建成区和产业园区市政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新区拓展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推进,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两化互动”发展活力。
(六)开放合作,拓展空间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借助合作外力,激活互动内力。将资阳放在全国、全省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和定位,特别要在融入成都、对接重庆上有新突破。充分发挥简阳、安岳“双桥头堡”作用,加快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安岳·重庆山洞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合作建设,创新“飞地”产业园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弥补缺失链条,做强薄弱链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抢抓成渝经济区加快机遇,充分发挥资阳在全省“一极一轴一区块”中的独特优势,主动对接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重庆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依托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成资渝高速公路等交通轴线,发展“通道经济”,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
四、推进“两化互动”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牵头负责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重要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综合协调服务等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要将推进“两化互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严格逗硬奖惩,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创新体制机制
一要推进城乡统筹。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城乡经济社会相融,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镇落户的限制条件,吸引农村居民、外来人口在我市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二要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整合和引进科技资源,加速科学成果转化,以技术改造和创新为引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城镇集约发展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持续动力。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拓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加大对用工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强化要素保障
一要强化土地保障。用好、用活、用足土地政策,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化用地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创新用地保障机制,促进节约集约利用,确保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二要强化资金保障。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增大金融信贷投放,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加强对投融资平台的管理,建立健全“借、管、用、还”的运行机制,增强投融资能力。三要强化能源保障。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水、电、气、煤、油等要素的监测分析和协调调度工作,为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提供能源保障。四要强化人才保障。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职业经理人等企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储备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急需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与“两化互动”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四)优化服务环境
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安全阀、环境是战略资源”的理念,着力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营造“政策更优、审批更少、门槛更低”的政务服务环境。全面落实扩权强县政策,逐步向经济开发区及“两化互动”重点镇下放产业发展、建设管理、项目审批等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放开搞活,扩权强基,增强发展活力。
(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腾出环境容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督管理,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第三篇: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汇报 遂宁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遂宁市委
遂宁市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在百忙之中莅遂视察指导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作,使我们深受鼓舞。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省“两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基本情况
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我市庚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会议精神,研究具体贯彻措施,向区县、园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在先后召开市委专题会议和“两化”互动工作专家座谈会,听取区县、园区、市级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工业、城建、规划方面专家,人大、政协相关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于9月19日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暨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工作会议,全部市级领导、各区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市级三园区和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市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共5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对全市“两化”互动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出台遂宁市《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互动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专项工作任务分解》,将5个大项17个小项的具体任务分解到相关市级领导和责任部门,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主要思路
我们理解,推动新兴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核心是“新型”、关键是“互动”、要义是“发展”,必须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互动发展为根本方法,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市人均GDP达27778元,工业化率达46.5%,城镇化率达到48%,非农就业比重达70%,形成以市城区为中心,城乡一体、多中心、组团式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到202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现代产业高地。一是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建设一个园区、壮大一批产业、崛起一座新城。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9万人,聚居人口达到84万人。加快园区“扩区升位”,推动遂宁 2 经济开发区尽快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河东新区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产业园区3个、省级产业园区7个,工业集中度达到85%以上。
二是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 “5+4”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制造业和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高档家纺及服装、机械配套等传统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到全部工业的50%以上;电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物流量达到1.4亿吨,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100亿企业4户、50亿企业5户。
三是积极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实施招大引强“248”工程,各区县、园区每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和专业化招商,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着力引进技术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生产环保、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开拓日韩市场,巩固台湾市场,力争今年引进日韩台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业等企业50家。近三年,我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国内1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20家。今年1-8月,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5亿元,增长42.1%。
四是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 3 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狠抓节能降耗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争“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4%。大力建设生态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电子、文化、物流等生态产业园区,“十二五”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3个。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以绕城高速内258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4个县城及蓬南、沱牌镇为辅助增长极,5条生态绿色经济走廊及城市延伸带为骨架,32个国省级重点小城镇、50个重点中心镇多点支撑的城乡空间结构。运用“反规划”理念,划定已建、适建和禁建三类市域管制空间,明确不建设区域,为城市和产业预留10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重点推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5年累计投资1380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船山区、河东文化新区、经济开发区、创新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龙凤新区、金桥新区、安居区等“一城八区”发展格局,构建特大城市发展骨架。到2015年市城区人口达到80万,2020年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
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市规划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传媒中心、会展中心、金融中心、民生综合服务中心等“五馆六中心”。规划建设环山、环水、环岛生态健康步道和自行车道、风雨走廊等慢行系统,打造城市20分钟生态社区。突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启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4 构建便捷高效、绿色人文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占城市交通结构比重达到40%以上。
四是注重发展特色。推进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的融合,高质量编制重要区域城市设计,塑造城镇个性,形成城镇特色。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球绿色城市等“新五创联动”,城市湿地达到22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达到42%。
(四)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以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规划为统领,通盘考虑、有机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力争形成具有遂宁特色的“两化”互动发展规划。
二是推进产城互动。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坚持产业布局与城镇体系相一致,在沿涪江流域和成南高速公路、遂渝铁路等重要交通沿线集中布局工业,打造沿成南高速、涪江流域遂宁段2条千亿产业带。积极探索“园在城中、城中有园”的组团式发展模式,把园区建成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制定“十二五”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产业楼宇,到2015年建成产业楼宇150万平方米。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三次产业、居民 5 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结合点,大力发展优质柑橘、绿色蔬菜、高效林业、道地中药材等生态农业,建成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标准化产业基地17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0个。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优美人居、乡村文化“五位一体”、粮田区、蔬果区、养殖区、加工区、生活区、文教区、休闲娱乐区“七区合一”的新农村综合体,集中连片推进“农房上坡”工程,“十二五”末集中居住率达到60%。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多规衔接”
先后聘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奥本辛斯公司等国内外一流规划机构,统筹制定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产业园区和生态基础设施4个规划,注重“多规衔接”,实现“四规合一”。综合交通规划方面,立足现代产业和物流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推进“7向21线”铁路大动脉、“1环9线”高速公路大通道、“3纵5横”市域干线公路大网络建设,着力打造以铁路、公路、城际轨道、市域快速通道为骨架,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规划方面,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布局与城镇规划有机对接,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建立绿色经济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道东西和南北两轴、涪江流域经济带“一心两轴一带”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1条千亿产业带和2个五 6 百亿、1个千亿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方面,按照存量发展、关联发展、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五种模式,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向城镇集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实施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满足产业发展、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
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重点工作情况
(一)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一是突出园区特色,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初步建成了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遂宁经济开发区、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大英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射洪美丰工业园、以白酒产业为主的射洪沱牌生态工业园等特色园区13个。二是加快园区提质升位。成功将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申报列入全省“1525工程”重点建设园区,全市纳入全省“1525工程”园区达3个。三是加强园区功能配套,用好用足产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积极支持园区功能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一是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大投入,着力催生一批重大项目;瞄准产业转移导向,主动承接一批重大项目;紧盯中省支持重点,努力争取一批重大项目。每年滚动储备并加快实施一批对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有较大作用的重大项目,推动产能配套建设,确保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25%,到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规模突破400亿元。
二是强化项目管理和服务。强化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分解落实部门工作职责,协调推进项目进度。强化项目个性化服务,严格落实项目秘书制度,强力保障重大项目的土地、资金、电力、交通等要素需求,确保天齐锂业锂材料深度开发、台湾昶辉集团电脑系列项目、台湾志超电子项目快速推进,尽快启动实施盛马化工500万吨燃料油技改、东乘汽车技改搬迁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尽快投产。
三是加强项目引导和支持。精心指导、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全力争取国省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扶持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技术研发、工业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专项资金支持,以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投资。
(三)加快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坚持以现代化为导向,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发展现代产业,提升城市功能,增强承接现代产业转移、集聚优势资源、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以生态为基础,实施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五彩缤纷路湿地公园、联盟河观音文化园等城市公园、生态湿地50多个、20多平方公里;以田园为特色,规划建设主城区和周边湖泊、城市湿地、浅丘,以绿廊和绿道联通山水、串联景区,将席吴二洲和圣莲岛、圣平岛打造成生态田园城市的典范。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将我市重点工程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系统接入国、省平台,提供公众查询服务。大力 8 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引进上海晟峰软件有限公司与日本宝司大集团合资建设遂宁市软件研发及外包产业园,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抓好通信民生工程,今年1-9月,解决114个行政村通宽带问题,占任务的120%。
(五)切实加强要素保障。大力实施“坚强电网”工程,500KV输变电工程、110KV双堰—蜀秀双回线路相继投运。加强天然气指标争取,盛马化工与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力争每年新增2家上市企业。强化企业融资协调服务,加强银政企合作,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力争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首发成功,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五、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化”水平较低。2010年,全市工业化率为44.2%,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为38.4%,分别低于全省、全国1.78和11.3个百分点。
二是“新型”发展不足。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中低档产品、初级产品多,优质产品特别是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少;信息化程度、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三是“互动”基础较弱。产业园区建设滞后,部分园区还处于低 9 水平和起步阶段,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备,产业承载能力有限;服务业发展滞后,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26.5%,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8.59、16.47个百分点。
四是“推进”制约明显。土地资源方面,工业用地储备较少,新上工业项目土地申报困难,今年我市已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334.9亿元,需用地845公顷;拟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0个,投资总额188亿元,拟用地516公顷;通过主动挖潜已解决用地270.8公顷,尚有项目用地缺口1090.2公顷,很多项目无法落地;能源方面,电力供应在枯水期高峰段受压电影响较大,天然气供应指标争取困难;环保方面,环境容量压力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迫切。
(二)推进“两化互动”的几点建议。一是要高度注重规划衔接。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推进两化互动前提,科学设计规划体系,注重产业、园区、城市、交通、环保等领域规划的融合。要按照全省两化互动工作要求和建设成渝经济区实施意见要求,做好省市规划之间的衔接。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完善城乡规划。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确保各项规划20年站前端、50年不落后、100年无遗憾。
二是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要建立健全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本土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基金、信托、股 10 权投资等新兴金融工具。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公司,规范利用民间资金,形成立体化的融资格局。
三是要继续强化优势产业培育。坚持“产业无缝对接、区域互动发展”开放合作之路,加快新型工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壮大产业支撑。坚持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打造承载量大、入驻率高、带动力强的特色园区。
四是要切实解决重点项目用地问题。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纳入国家、省“十二五”重大专项规划的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其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在省级预留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农用地转用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
五是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决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重视资源集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工业污染源防治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的治理和总量控制。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开发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学习考察报告
2012年1月2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推进“两化互动”工作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推进“绿色发展、两化互动”工作能力,经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2011年12月25日至30日,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发改、投促、规划、住建、国土、环保、商务以及各区县、园区相关人员赴天津市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在天津期间,考察团听取了天津市委党校教授关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天津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的授课,参观考察了华明镇、天津市规划馆、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天津港博物馆以及空客A320组装线、康师傅基地等项目。学习考察行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增强了考察团对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性、感性认识。天津市:四大直辖市之一,总面积11305平方公里,下辖15区3县,总人口1043万。天津是中国北方沿海最大城市,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商贸中心。2010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08.83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工业总产值
达到1.7万亿元,比“十五”末净增1万亿元。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
滨海新区:1994年3月正式设立,位于天津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目前常住人口约200万。滨海新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也是中国邻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2006年5月,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最受世人瞩目的开放前沿。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3亿元增长到5030.1亿元,占全市的55.2%。
华明镇:隶属于天津市东丽区,紧临滨海新区,距市中心区13公里,现辖6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是天津市第一批“宅基地换房”试点,是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于2006年4月动工兴建,2007年9月完工。自2008年以来,先后有15个国家前往参观访问,全国各省派团参观考察。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获“全国十大和谐宜居乡镇”称号、2008住建部广厦奖及2009世界不动产FIABCI优秀奖、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二、天津推进“两化互动”的主要经验
(一)突出战略定位。考察期间,从天津市委党校教授的培训中,考察团对天津市的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天津的发展受战略定位的影响至关重大。天津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也是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为中华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一系列“第一”。天津拥有“曾经的辉煌”,但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尤其是受北京极化效应的突出影响,天津在改革开放初期遭遇了“彷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工业发展陷入了低谷。从90年代后期起,随着北京修改了过去偏重工业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滨海新区的崛起,天津发展迎来了新的腾飞。2005年10月,国务院在明确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同时,赋予了天津城市全新定位:“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围绕深化落实该战略定位目标,天津市及时制定了《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二)突出规划引领。考察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华明镇、天津市规划馆、中新生态城、天津港博物馆,所到之处都有高水平的规划演示沙盘,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天津市规划馆,位于天津“小洋楼”的意式风情区,占地极广,馆内规划涵盖了从全市规划到各区县规划、从住房建设规划到旅游发展、生态布局规划等各层次、多种类规划。每个规
划都通过制作沙盘等形象化手段,配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立体予以展示,让人感觉规划不再“抽象”,不再仅是“墙上挂”。面向全社会开放,使投资者、外地游客、普通市民都能了解的形象规划,不仅对保障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公开性,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连续性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加强城市品牌营销、促进招商引资落地、确保科学有序发展都有重大作用。
(三)突出大项目带动。考察期间,考察团参观了空客A320组装线、康师傅基地等项目现场,对新型工业、传统企业现代制造工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据了解,2007年以来,天津连续实施了“大项目拉动战略”,推进了一批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至2010年全市工业共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249项,投资规模达11306.8亿元,其中重大工业项目140项,总投资633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6%。“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8500亿元,是“十五”的4倍。2011年天津又推出180个大项目,投资在2500亿元以上。这些大项目包括著名的大飞机、大火箭、大造船、大乙烯、大炼油、大钢管、小手机、小汽车等。一批大项目的带动使天津工业的总量、水平、发展方式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既优化了结构,又提升了水平;既保障了当前,又支撑着长远。
(四)突出机制创新。考察中发现,滨海新区、华明镇的发展与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密切相关。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之后,天津制定了3年实施计划,启动10个领域20个改革重点项目,在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土地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滨海新区成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华明镇着力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群众工作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小城镇投融资方式和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政策等八大方面创新,破解了土地、资金等难题,成功推行了以宅基地换房的“华明模式”。
三、加快我市“两化互动”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规划水平,落实发展蓝图。天津的城市规划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之处,高水平的规划演示沙盘让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显得十分明确、整体城市建筑十分富有层次感。我们要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科学编制各级“产城一体”、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系统、交通体系等重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功能空间,扎实推进顶层设计和多规衔接;要坚持规划执行的法定性、严肃性,使规划真正成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遵循、对外宣传展示形象的有力媒介。
(二)推进重大项目,打造产业新城。天津花大力气引进了空客A320飞机总装项目,建设后吸引了众多的国际知名飞机零部件制造企业,项目所在区域形成一座临空产业城。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的重大项目是汇聚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引进一个大项目,可以发展一个新产业,带动一片新区大发展;要始终把招大引强、集群承接、产业链承接作为招商选资工作的重点,瞄准世界500强、行业前10强大力开展招商,力求引进像康师傅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项目。
(三)深化改革创新,用好用活政策。“先行先试”、深入改革创新是滨海新区、华明镇发展的宝贵经验。大气魄的改革创新,有效释放了生产要素,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用好用活用足国家产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积极争创国家级产业园区、国家级城市名片、国省改革示范试点,为加快“两化”互动、产城统筹发展增添活力。
(四)抓好人才聚集,支撑产业发展。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空客A320飞机总装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天津,离不开天津有高技术人才支撑的基础。可以看出,人才聚集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两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大力建设西部职教基地,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留得住的现代产业工人;要充分挖掘成、渝人才高地作用,引导重大企业与高等院校(所)深入开展合作,吸引著名院校(所)来遂宁建立分校(处),大力引进高技术、高层次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 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 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 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 “ 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 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 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 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以加快推进为取向,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以协调联动为关键,加快建立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努力推动我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跨越。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3.5万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5% , 非农就业比重达到 62% 左右,非农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9.8%,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万亿产业带、千亿产业园区和百亿企业,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建成10个左右100万人口特大城市,构建起以“ 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一批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300 个左右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1500个左右小城镇为基础, 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到2020年,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力争双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高度重视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 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 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和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切实抓好规划统筹,做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统筹安排。
——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 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 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 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立有 利于“两化”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创新与“两化”互动发展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生态环保。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更加注重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两化”集约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低碳、循环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坚持民生为重。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既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结果中充分受益,又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受益。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科学定位、发挥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尤其要避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盲目发展工业和扩大城镇规模。
三、着力优化发展布局
(四)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两化”互动。准确定位、充分论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并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的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交通、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 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 体规划, 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两化”的规划体系。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要统一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县城和规划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镇要按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抓好基 务对接。
(五)加强区域统筹,优化空间布局。把城市群发展规划与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发展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依托“四大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确定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形成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
成都平原城市群。积极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挥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 步加快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建设和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步 伐,将成都平原城市群打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 的城市群。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 物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成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汽车制 造、机车车辆、高端装备、清洁能源、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成德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太阳能、风能、半导体照明为代 表的成德眉雅新能源产业基地,以现代物流、工程总承包、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城乡基本公共服 金融服务、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代 表的成德绵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乐一体化发展,建设川、滇、黔、渝接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打造西 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建设沿 江产业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天然气精细化工、新型煤化工和盐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饮料食品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
川东北城市群。发展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建成集天然气化工、石化下游产业、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和物流配送基地为一体的城镇群,依托嘉陵江、渠江和重要交通干线,构建联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积极推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发展,加快轻纺、食品、建材 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及汽 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等机械加工业发展。
攀西城市群。加快以攀枝花—西昌为区域中心的金沙江流域、安宁河谷地区城镇发展,努力建成以攀西战略资源 创新开发试验区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城镇群。加强钒钛、稀土、铜、铅、锌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 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烟叶、热带作物等优势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川西北地区。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依托,引导区域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有序发展 特色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农牧产品和藏 药产业化,大力扶持民族民间手工业。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积极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六)坚持工业化主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 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加快发展“7+3”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战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从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梳理拳头产品,注重品牌培育,以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壮大产业、做强企业、占领市场。注重发 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七)推进“ 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要在“ 两化”互动发展中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 服务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科学确定县城、乡镇和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坚持统筹三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做强二三产业,尤其要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依托中心城镇或场镇辐射新村, 探索建设 “ 新农村综合体冶。
四、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
(八)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产业园区。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支持成都、绵阳、自贡、德阳、广安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加 快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加快推动园区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使产业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坚持“ 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冶和 “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要求,突出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模式,用好引导资金,推动扩区升位,实现集群发展。推进省内区域合作 发展,支持市(州)之间建立合作产业园区, 发展“飞地”园区,加强重要产业之间的协作和配套。构建 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依托中心城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立内陆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
(九)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以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根据产业聚集区和人口居住区的需要,科学规划城市新区,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弥补现有城区功能缺陷,突破发展局限。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注重城镇风貌塑造和品位提升,推进产业文明与城市文化 相融发展,推行低碳建筑,建设绿色城市,把城市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及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
加快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 个“产业成都”,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新城区。依托德阳、绵阳、广元、攀枝花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以重大装备、数字视听、军民结合、钢铁钒钛等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区、宜宾五粮液工业集中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及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沱牌等名酒名镇打造,创建以酒产业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自贡、乐山、内江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以节能环保、光伏硅材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资阳、遂宁城市新组团,创建以汽车、机车制造和现代物流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
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通信、物流、会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提升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等都市型农业。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分区,把宜居放在首位,优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并做到宜居、宜业、宜商的有机统一。主动适应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急剧扩张的新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市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根据区域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道路、防洪排涝、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产业和城镇的保障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体系。
(十一)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功能性项目,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生命线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避难场所和生活应急供应系统,增强城市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加强小城镇和乡集镇的公益性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 向农村覆。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加大民生类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建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六、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十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 所(含租赁)的农村居 民,只要本人申请,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当地申请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大中城市要根据实际承载能力,对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住 所(含租赁)的农村居民放宽落户条件,尽力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对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实行“ 居住证”制度,持证人员根据条件 在居住地享受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各种公共服务,只要符合居住地转户条件的,根据本人申请转为城镇户口。
(十三)构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在区域、城乡、产业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分割,提高土地、水、电力、油气等资源在地区、产业间的集约利用程度。探索建立科学反映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
(十四)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及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合理再分配,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积极落实资源税费改革政策,补偿资源开采区生态修复。大力探索水电、油气等资源地和使用地的利益互补机制,积极向国家争取资源本地留存比例,支持就地转化。
(十五)完善城镇及社区建设和管理机制。社会建设要与城市新区建设同步,合理设置城市辖区,完善市辖区管理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对条件成熟的郊县按照市辖区管理。对常住人口在 10 万人以上的县城可以赋予县级市的部分管理权限和职能,扩大小城镇 管理权限。创新县以下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将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县人民政府驻地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探索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内的乡镇、重点镇(中心镇)管理改革, 实行街道办事处行政体制。调整乡镇、村组(社区)建制规模,积极稳妥推进撤乡建镇。创新城镇管理模 式和技术手段,完善社区基本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镇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社区管理为平台,充实和整合基层力量,强化社区的 自治和服务功能,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十六)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建立与“两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让新进城人员享受与 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纠正和改变把旧城改造、征 地拆迁作为“生 财 之 道”的错误观念,原则上就地就近安置群众,解决好群众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同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让新进城人员有房可住。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征地拆迁安置房要纳入城市整体布局,合理确定需求规模,原则上与商品房统一规划,保证建设标准和质量,尤其要有利于新进城人员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和分散就业,使之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七、着力完善保障措施
(十七)提高土地供给保障水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化产业和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向西部地区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占用荒地、沙地等未利用地指标,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用好用活土地存量,提高城市的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防止城市低密度蔓延和扩展。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优先保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要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城市新区的用地需求,保障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用地,确保农用地转用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鼓励合理利用未利用地,未利用地用于工业用地的出让金最低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至50%执行,适当降低开发园(区)建设的基准地价。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 统一市场建设。严格规范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因地制宜推进林权、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租赁、退出机制。推广基础设施节地模式,逐步细化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措施。
(十八)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统筹城乡的财政分配制度,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用好用活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支持的政策,加快国家级产业园区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投资,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建设。加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加快建立。加大财政对自主创业的支持,建立创业基金,为个人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紧缺高技能人才 培训的投入。各市(州)可在省政府规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内,制定相应的土地等级税额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积极落实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依法减按15%的 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符合条件的 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积极落实资源税改革政策,对原油、天然气等 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对其他资源适当提高税额,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对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以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对鼓励类服务行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合理确定城市供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加强对涉企收费项目的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十九)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川设立区域总部或后台作业中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二、三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逐步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资本金注入、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和促进政策性担保机构跨区域整合等方式,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三农冶发展提供 担保业务。积极发展再担保机构。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银行、企业、担保机构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以及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联动促贷机制。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地方发展。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二十)完善投融资体系。管好用好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对新上市企业给予奖励,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设 立财务公司。积极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公司,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快市政公共事 业改革,完善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和市政公用服务 标准,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推进市政公用 事业发展的价格机制,形成城镇建设、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逐步开放作业市场,建立健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市政环卫设施、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及园林绿化基础设施管理与运营的市场运作机制。创新资金筹措、运作模式,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建设管理。
(二十一)强化要素保障。加快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开发,完善跨区域的重大电力输配设施,同步保障产业园区、城市新区的能源供应。积极争取国家直供电政策,争取 提高地方电力留存量,形成合理电价水平。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完善输气管网,积极争取地方用气指标,满足生产生活尤其是重点项目用气需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
(二十二)强化环境支撑。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为“两化”互动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加强城镇污染整治,防范环境风险,提高城镇品位,增强综合竞争力。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资源型企业按规定提 取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税前扣除。矿产资源所在地政府对企业提取的准备金按一定比例统筹使用,专项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和解决因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十三)大力选拔和培养人才。在领导班子配备中,注意选拔懂工业、懂城市建设、懂金融的人才,优化班子结构。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重点加强市场经济、工业、城市建设、投融资知识培训。加快培训一批城市规划师,尤其是紧缺的乡村规划师。采用团队引进、关键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短期工作、项目合作、兼职、技术承包、入股等方式,面向全国或全球积极引进一批“两化”建设的急需人才。重视企业家队伍和高端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 对贡献突出的要给予政治荣誉、社会地位和物质奖励。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由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人员专职负责,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干部配备上给予倾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冶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二十五)形成工作合力。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履行职责,细化工作措施, 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州)要成立“两化”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协调,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十六)强化督查考评。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把“两化”互动发展成果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区)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测评体系,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中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等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两化冶互动发展的效果进行考 核测评, 确保”两化”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根据本意见精神,各地要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21日
主题词:经济社会发展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互动发展△
意见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2011年10月21日印
(共印37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