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省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五省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工作调研报告》摘要
经验一: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联动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地方战略国家化
五省区都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都十分注重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协调互促关系。山东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三调”(规模调大、层次调高、结构调优)成功实现“工业强省”向“先进制造业强省”的转变,同时又通过大力实施以“三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基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了全省城镇化进程。湖南明确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富民强省第一推动力,强调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互动协调发展,全省总体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产业战略、企业战略都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来制定。广西更是自2006年起,就始终坚持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依托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布局规划间的衔接引导,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实现了“两化”协调互促发展。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的产业园区城市化战略,有效解决了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功能协同、环境兼容,大大促进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协调互动。无论是在防城港、钦州等新兴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还是在南宁、桂
1林、柳州等老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产业园区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业集聚地,而是作为重要的城市功能区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此外,山东、广西、湖南等省区还特别善于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把握自身的定位,积极找准地方战略与国家战略的结合点,进而推动地方的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广西提出的“一轴两区”发展思路已上升为国家开发北部湾地区的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即是成功范例,被称之为“地方财政办外交”。山东今年提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方案一旦获得国务院批准,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经济区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隆起地带和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
启示:我省当前实施的“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四川省情。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下,我省更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推进的战略,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经验二: 建立强力推动机构,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
五省区在推进“两化”联动建设过程中,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对部门合作、地区发展进行统筹协调,使“两化”联动工作得以强力推动。湖南省为推进“两型”社
会建设,专门设立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正厅级常设机构),负责全面统筹、谋划、协调试验区的规划引领,产业化的资源利用体制建设,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广西从自治区到各市县,均成立了由领导挂帅的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的工作机构,自治区政府每年列出工作重点,下发各地、各单位组织实施,并由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督促检查。浙江、江苏两省均组建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建立了省委常委会听取工业化城镇化工作汇报、省级领导对口联系和指导工业和城市等工作制度,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本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
湖南省在实际运作中,还采取了“政府强力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坚持“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各市的主导地位与企业的主体作用,强调市场化运作,保证工作协调有序高效开展。尤其是湘潭市制定的企业“裂变”政策,通过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将优势产品、核心技术裂变到园区集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核裂变效应。短短两年,该市先后建起了湘钢钢城产业园、湘机风电、吉利汽车生产线等60多个重大裂变项目,新增产能500多亿元。本土企业湘钢用6年时间,使销售收入从8亿元跃增至80亿元,通过裂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发展。
启示:强化“两化”联动工作在全局中的定位是推进“两
化”联动的重要保障。我省应将工业化城镇化联动的推进工作提高到“引领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的高度来进行定位,并尽快组建专门负责“两化”联动建设推进的省一级领导组织机构,同时制定出台《关于联动推进我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决定》,以大力推进此项工作。
经验三:高起点、大手笔的科学规划引领“两化”联动建设
五省区在推进“两化”联动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省一级层面还是在市县区范围,都十分重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注重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布局之间的衔接,并坚持规划编制的高起点、大手笔。
浙江省坚持把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促进城镇群发展作为落实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着力提高该省在全国城镇体系、长三角城镇密集区和工业集群中的地位。通过以县市域总体规划为平台开展统筹协调工作,落实城镇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县市域总体规划在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要求、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基础作用已日益显现。江苏省通过规划全面促进城镇集群与工业集群,以及集群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继《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批准实施后,该省又组织编制了南京、苏锡常和苏北三个都市圈、五条城镇聚合轴的城镇空间规划,目的是
要引导资源和产业向各级城镇合理集聚,促进城镇和区域的集约发展。湖南省长沙市从2000年起,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城市规划,并建立了城市总规、分规和详规、专规体系;湘潭市专门聘请国内外权威机构作为编制规划的技术支撑单位,实行全球竞标,近两年每年规划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明年还将增至3000万元用于详规的编制。
启示:规划水平决定了建设效果,只有高水平的规划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建设和发展。五省区高度重视规划的理念和编制规划的高起点、大手笔令人震撼。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议,我省应认真研究全省城市规划的定位和规模,尽快研究制定全省“两化”联动建设的总体规划,立足高起点、差异化,以区域间的错位发展实现全省的协调有序发展。当前将高标准做好四川成渝经济区城市规划工作。经验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优势区域优先开发、优势产业率先突破
针对本省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存在差异化的省情实际,五省区在推进“两化”进程中均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优势区域优先开发、优势产业率先突破。广西目前的几个主要增长极,要么拥有区位优势如北部湾经济区,通过发挥港口优势打造临港工业;要么拥有自然禀赋如百色,通过依托铝资源打造有色金属产业;要么拥有产业基础如柳州,通过巩固产业基础打造先进制造业。2009
年1-6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比全区高2.8、4.4、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1.15亿元,增长55%。江苏省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采取了产业布局大调整举措。从2003年起,把集中在苏南的块状工业区布局,调整为以“三沿”为轴线的带状工业布局,在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加快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以全面带动苏北、苏中工业化和沿海开发,并积极培育北部增长极,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
启示:我省必须加快制定优势区域优先发展政策,如成都大都市经济圈、川南经济区等,应通过政策引领和推动,率先成为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要增长极。同时推动优势区域的优势产业,如成德绵的高新技术产业、川东北的天然气产业、川南的化工产业等,率先实现突破,进一步做强做大,形成规模化的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带,最终在全省实现以优势产业带动优势区域优先发展、以优势区域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篇: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经验与体会
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若干意见》(粤发[XX]8号)和《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粤发)[XX]10号)出台后,由于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经两年多来努力,我区城镇化建设工作明显加快,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几方面都得以较快速度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方面:一是委托了中山大学如期完成了编制区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并分别印制了XX本《清城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布局规划图集》和1000本《清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奠定了区未来20年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计划目标。二是先后有源潭、石角、龙塘几个镇根据省两个《意见》的要求,编制或修编了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有些镇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编制了近期建设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使不少镇解决了过去建设无规可依的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方面:市旧城区先后有下廓、朝阳花苑、富利花园、名都、城市广场等小区改造和a1#、新威龙花园、金碧湾花园、锦绣清城、倾城摩尔、海逸华庭等小区开发全面开工,从XX年至现在,共投入建设资金8.5亿元,完成了151项,建筑面积90㎡多万的改造建设。这两年多来,基础设施建设亦有重大的改善:投入了14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西出口道路的改造和环城二路的扩建;投资800万元打通了先锋路太阳岛至麦围大街的断头路;投资600多万元把脏乱差十分严重的笔架河口改造成风景优美的人工湖;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平安二路的首期工程建设;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北门街;投资2400多万元改造学宫街、大观街、南门街、曙光路、先锋路等五条街道改造。此外,还扩宽了下濠基闸口和对全段路面进行了改造,搞好了牛皇庙、凤桂园等脏乱差突出地段的整治及新安装了700盏路灯和搞了数万平方米的绿化,使整个旧城区一天天变净、变亮、变美。各建制镇在这两年多来,除了认真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之外,同时,还十分注重抓好城镇扩张和集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源潭镇以一河两岸为轴心,先后完成了河东大型集贸市场的建设和镇政府办公大楼的建设,带动了这些地方附近地区的发展;石角镇建成大型集贸市场,搞好了环镇公路和府前路小区的开发建设,还新建了一间达4星级标准的龙城大酒店;龙塘镇完成了环镇公路建设,新建了集贸市场、影剧院、小广场等公建设施;横荷完成了荷兴集贸市场建设;附城亦完成了附城集贸市场的建设,洲心重点抓了金海湾、丁香两小区的开发建设,各镇城镇扩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年较之过去明显加快。
在管理方面:现全区7个集镇,共有建设管理人员30人,城卫办人员27人,城监人员40人,环卫工人131人,城镇管理人员比较上两年增加12%。有洒水车2辆,垃圾运输车32辆(其中汽车6辆、手拖26辆),城监执勤用车30辆(其中汽车4辆、摩托车26辆)机械设备配置比上两年有所改善。在垃圾清运处理方面,除原来附城已达到全天保洁的垃圾处理标准外,在近两年先后有石角、洲心、横荷与市环卫处签订了集镇垃圾代管协议,使集镇达到了全天保洁的标准。由于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各建制镇的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区近两年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得以快速推进,我们认为主要经验与体会有五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自XX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两份文先后出台后,区委、区政府把城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亲自抓,并亲自主持召开规模较大的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各镇能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把领导精力从过去抓具体经济项目为主逐步转移到以改善环境为主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来,如源潭和石角两镇,拿出过百万元来搞创省卫生镇达标,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即使更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解决;
二、搞好规划是前提。如果没有规划,就成了无序的建设。城镇建设必须首先编制出既科学合理又适度超前的规划,并且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建设,这样,才能有序地推进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是基础。朝阳花园小区的改造,使该小区成为旧城区最繁华的小区。石角镇开通了镇政府通往清三公路的府前路,不到两年,就使道路两旁和龙城大洒店一带拔地而起。龙塘搞好了环镇公路和新集贸市场、小广场及影剧院等配套建设,带动了附近周围商品房的开发。横荷建成了荷兴市场之后,很快就在附近形成了一个分散性的小区。实践证明,搞好了城镇配套设施的建设,必然会推动城镇建设的发展。
四、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是根本。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投入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政府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收更多外资投入城镇的开发建设,这样,城镇才能得以快速发展。
五、以创优达标为动力是促使当地政府提高城镇水平的有效途经。我区近年有几个镇成为省卫生先进镇,甚至有些很快就成为省卫生镇,他们主要是通过根据各镇的不同情况,制定一年一度的城镇创优达标计划来促使政府有计划有目标地认真抓好城镇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调动基层政府搞好城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经。
二、主要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旧城区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1、城镇交通道路窄,路况差,断头路多、交通网络不完善。旧城区现往东的出口只有先锋路,主路面宽为13m,南北贯通的只有桥北路,主路面宽为19m,西出口只有环城路,主路面宽为12m。主街共有曙光路、环城路、松岗路、先锋街、南门街、北门街、学宫街、大观街及下濠基、城北路、松鹤街等几条又窄路面又烂的街道。其中最宽的先锋路和环城路是19m,最窄的学宫街只有13.4m,北门街主路面只有10m。因北环路未建成,城北路目前还是一条断头路,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的上廓街、下廓街等江北一带,目前能够通车的只有南门街和下濠基,交通非常不便。桥北路是旧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但,能够与这条路接通的只有曙光东、先锋中和松岗路3个进出口,且全城交通都是平面交叉,所以这些进出口经常出现交通阻塞的现象。现在旧城确实存在难进难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区人流物流的发展,这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2、停车场少,车辆乱停乱放严重。虽然 停车场有51个之多,但没有一个上规模的,整个旧城区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2.46万㎡,且分布很不合理。在车流人流密集的学宫街、大观街、上廓街、下廓街和南门街、北门街一带,可供停车的面积只有6200㎡。由于缺少停放和保管车辆的地方,导致开汽车的人怕到这些地方,骑自行车、开摩托车的只有把车放在人行道和甚至停在机动车道。车辆的乱停乱放,一是造成交通受阻,二是影响市容街貌,这是旧城配套设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3、其他配套设施亦不够完善。除了道路和停车场严重不配套之外,旧城区内的下水道、集贸市场、游乐活动场馆、园林绿化等亦很不配套。下水道大部分没有达到雨污分流的标准,且有不少渠道是堵塞非常严重的,造成遇大雨暴雨不少地方受浸。集贸市场总体容量不足且还分布不合理,导致不少地方经常出现以街代市和以路代市的现象。建筑密度大,居住人口多,但活动空间小,公建设施不配套,整个旧城区只有一个小小的中山公园是可供市民休闲游乐的地方,没有一个象样的体育场馆,绿化率也严重偏低,主街两旁相当部分建筑物档次不高,乱搭建亦非常多,这些都是造成城市品位不高的重要因素。
4、市政建设资金紧缺。本来高基里一带的因雨污积聚造成大量蚊蝇滋生和不少房屋遇下大雨受浸、牛巷和下廓二街一带无路灯等严重的市政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但,由于我区自XX年5月开始接管旧城市政建设管理以来,旧城有5亿多元的工程办理了开工报建,按正常收费,应有2500万元的市政建设配套费收入,但,由于上、下廓改造、小区连片改造和很多项目以老企业改造等名义减收或免收,实际只收到557万元,而市政建设改造项目投入1100多万元,致使现在还有500多万元的市政建设工程款应付未付,所以造成很多应及时解决的市政问题未能得以解决,且给今后市政建设管理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5、占道经营和乱张贴严重。由于一贯以来养成的习惯和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上执法不严,所以造成市区内商店占道经营和到处乱张贴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导致城市品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城镇品位的意见
(一)关于搞好旧城区建设改造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实施意见
1、对先锋路、曙光路、环城路、南门街、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松岗路、松鹤街、城北路、下濠基等主街道的机动道路面和人行道进行全面改造。已经改造和正在改造的有北门街、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曙光路、先锋路。一是把以上街道的机动车道路面全部改造成铺进口沥青或花岗岩石的标准,将可限制大型货车行使的南门街、大观街、学宫街几条机动车道铺花岗岩石,其余街道全部铺进口沥青;二是把两旁的人行道全部铺花岗岩石和镶花岗岩路沿石,为解决摩托车、自行车无处停放的问题,人行道能扩宽的则尽量扩宽。建议除桥北路两旁人行道为8m、松岗路为2m、下濠基为3m之外,其余主街道两旁人行道的宽度均为5m。机动车道改窄后,将某些街道由现在的双行线改为单行线,以解决机动车道改窄后造成的交通堵塞问题。
2、搞好主街道两旁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在进行主街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造的时候,同时抓好各条主街的绿化和路灯的建设改造,建议:一是除保留大观街、学宫街、曙光
一、环城
二、桥北路、北门街、松鹤街几条主街的绿化树之外,其余主街两旁的绿化树进行重新规划种植,实行一街一树、大小一样、间距统一的绿化布局;二是对城北路、环城一路、大观街、学宫街的路灯进行建设改造,把现还是单边路灯的建成双边路灯,将现还是水泥杆柱的路灯改成品位较高的路灯,根据大观街、学宫街绿化树比较高大的特点,在这两条街重新安装上灯杆高度在5m左右的庭院式路灯。
第三篇:城镇化工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建议报告
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深入贯彻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
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建议报告
市委、市人民政府:
7月27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书记“市经信委要做好深入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推动工作”的指示,市经信委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行动,迅速传达贯彻。一是7月28日上午,市经信委召开党委会和干部职工大会,全面传达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市委中心学习组务虚会精神,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和市委宏建书记的重要讲话。二是7月28日下午,我委向省“两化”办报送了南充市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7月30日,向各县(市、区)发出了关于报送省、市“两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三是7月29日,市委常委、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与市经信委党委班子成员就深入系统贯彻省“两化”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四是积极推动嘉美印染、美华尼龙、云禾印染等退城入园项目入驻都京丝纺印染工业园,目前土地已落实,近期将进场开工建设。五是即时起草市政府与东风汽
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筹备衔接市委主要领导与东风徐平董事长会谈相关事宜。
二、认真分析,提出贯彻意见
结合南充实际情况和分管领导意见,参照周边市(州)的一些做法,委党委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特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抓宣传,进一步凝聚各级干部“两化”共识。一是组织高规格的宣讲团,深入到各县(市、区)宣讲“两化”工作要义,进一步统一全市干部思想,厘清发展思路。二是今年下半年分期分批组织各县(市、区)分管领导、经信局长、建设局长、园区办主任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三是充分利用好嘉陵大讲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结合南充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互动,来我市举办系列讲座,提升广大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四是在9-10月召开一次全市“两化”工作推进会和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全市所有规上企业参加)。
(二)抓机构,成立高规格的“两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成立南充市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两化”互动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指导、服务、协调、督查等日常工作。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市“两化”工作中的相关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推动全市“两化”工作开展。
(三)抓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发展布局。按照市委“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深度融入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要求,在产业规划上,千方百计与省上“7+3”产业规划、“5785”发展战略、“1525”工程和“521”战略等规划对接,融入全省产业规划布局。同时,对我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再完善,增加“两化”内容,按照产城同构、园城一体要求,结合九县(市、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情况,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努力把南充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市,形成以市辖三区为中心的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群。
(四)抓产业,进一步谋划重大项目。一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二是对天然气化工、盐卤化工、东风汽车产业园、生物柴油、化纤纺织、电子信息等近中期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专项招商、悬奖招商、专题研究,成立以市领导挂帅的专门班子专项推动。三是设立扶持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基金1亿元,对全市四大传统产业每个产业筛选排名前2-3位的龙头企业进行专项培育,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市政府与相关央企和上级部门的战略合作力度。积极争取签订尽可能多的战略合作协议,引导他们加强对南充科技、信息网络、煤、电、气、油、运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布局投资和建设力度。
(五)抓载体,大力发展专业特色园区。一是在现有“9+2”园区布局的基础上,再在三区新增布局东风汽车产业园、高坪电子信息产业园、都京丝纺服装印染工业园、潆华新型建材产业园、盐卤化工产业园、小龙物流产业园、多扶有机食品工业园、嘉陵化纤纺织产业园、李渡新能源产业园等9个专业特色园区,统一纳入城区统一规划,组建专门班子,市区联动推进,即使一时不
能见效,也可为今后产业布局和谋项目打下基础。二是成立专门班子,启动化学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三是争取4-5个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产业园区。
(六)抓保障,加强“两化”工作的政策支撑。一是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对我市“两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激励政策、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等提出明确意见。二是进一步加大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政策力度,实现城市环境优化和企业升级做大双赢。三是将市经信委纳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加强对“两化”工作和产业布局的指导协调力度。四是借鉴成都经验,强化对工业及产业园区用地指标的统筹和监管。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全市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力度,打造“光网南充、智慧城市”,推进“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推广等,提升南充城市综合承载力。
专此报告,请审示。
二○一一年八月八日
*
第四篇:阆中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阆中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主要工作及绩效
(一)主要成绩 在推进“两化”互动工作中,我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以工业技改扩能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化解资金瓶颈为突破口,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2006年以来,阆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战略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有序实施古城区企业南迁退城入园。目前,城市规划区域已经拓展到保宁、江南、七里、双龙、河溪等地域范围,城市人口已经增加到30万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区,15平方公里高速路互通道产业经济走廊正在建设中,10平方公里江东工业园区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先后招引了天罡木业、康美药业、三大伟业、炭纤维工业园、华圣源建材、德雅丝绸、宜华集团等企业入驻园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2000人。
(二)主要工作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做大做强。今年,阆中市重点推进了精益机电有限公司渝阆机械厂迁建入园、卓尚丝绸公司退城入园技改扩能、汇诚纺织棉纺生产线迁建和保宁醋生产(科研)基地项目等4个南充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总投资达到59130万元,完成投资19130万元。阆中市级工业项目25个,总投资30余亿元。工业园区内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强力支撑,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食品加工产业领先发展。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势头。工业园区内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四川鸿宇冷冻有限公司两户企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和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两户食品企业获国家驰名商标称号,列入全省龙头倍增型企业;阆中市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食品加工业基地园区”和“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业园区食品加工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川东北地区的长效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保宁醋、张飞牛肉、阆州醋、华珍牛肉、贵人可姜茶、芽菜等品牌产品已经融入阆中乃至川东北地区旅游市场,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主打产品,为阆中旅游产业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目前,保宁醋、张飞牛肉、煜群公司等食品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在食品产业带动下,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效益大幅增长。
医药产业强势崛起。康美药业落户阆中成功实施并购保宁制药、滕王阁制药两户企业后,以项目为依托,在短时间内全面实施车间改造和恢复生产,原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中药饮片基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图纸设计、可研编制、工程设计、环评、场地平整,目前正在进行土石方开挖和基础混凝土浇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800万元。在大项目带动下,小企业积极跟进。四川阆峰川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园区建设川明参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目前已完成基础开挖,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利用葛根、川明参等从事新品研发,生产加工葛根浓缩口服液、葛根浓缩口服液(养颜装)、葛根粉(袋装)等,以及精品川明参、川明参二合一草本参等系列产品。在医药产业带动下,阆中已在千佛、五马、方山等乡镇建立中药材基地5万亩,带动了超过1.5万户5万农民致富增收。
丝纺产业再现辉煌。阆中汇诚纺织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工业园区的丝纺企业,2010年6月全面完成技改扩能,现已达到年产8万纱锭的生产能力,比原产能净增4.5万锭,年可入库税金1600万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锦洋丝绸、卓尚丝绸、德雅丝绸等丝纺企业陆续进驻园区实施技改扩能和提档升级。2008年3月,阆中锦洋丝绸有限公司投资2216万元,在园区征地30亩,新建厂房和购置先进设备,2009年6月全面竣工投产,现已达到年产真丝绸100万米、丝棉2万床、白厂丝和双宫丝各60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12月,阆中卓尚丝绸工业有限公司投资4230万元,在园区征地41.3亩,新建加工生产线,2010年12月项目全面竣工投产,现已达
到年产200吨生丝、8万床丝棉被、10万套服装的生产能力。阆中德雅丝绸有限公司2010年通过招商引进园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征地30亩,新建新建蜀锦(绣)、丝绸大提花丝绸面料生产线项目,生产研制蜀锦(绣)、高档丝绸和高档丝绸礼品,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其他产业齐头并进。2009年3月,阆中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5200万元,在园区征地180亩,新建厂房设施,2010年6月全面竣工,2010年10月关闭老厂成功完成搬迁。新厂从动工建设到完成搬迁,短短一年半时间,同时老厂的生产经营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是企业实现整体搬迁的一次创举,现年可达到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2010年底,新型炭材料工业园项目落户阆中,整个项目投资达30亿元,2011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这是阆中市成功招引投资额度最大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将促进阆中产业深度调整和提升。华圣源建材、金博瑞建材、恒元节能建材、东升农机、泰安车业等企业落户园区后,实施技改和设备更新,企业产能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阆中产业园区发展的强大支撑。
在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力度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阆中市还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节能减排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上。近几年,阆中市先后关停(闭)三合热电厂、保宁制药、光玻公司、银河地毯等环保不达标企业的部分车间;对烧煤锅炉进行煤改气改造;对鸿宇冷冻、阆苑食品等企业废水排放进行重点治理。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互动发展。阆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权强县的的战略机遇期,以实施“三名战略”(名师规划、名企建设、名人参与)为重点,科学决策,创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园城统筹,同建同管;项目依托,招商引资;基础建设,配套对接。以城市规划修编和行政中心南迁为契机,拓展城市规划区面积,促进城乡深度融合一体化。以建设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排污等管网建设力度。以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推进服务功能完善,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以工业园区物流和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物流和信息化建设。
阆中市累计投资10多亿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连接七里与江南新区的落下闳达到建成通车,广南高速公路连接线全面贯通,新建巴都大道西段、华胥路东段、长青大道、奎星大道、南池路、文化路、塔山路等26条,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滨江路南段、新村路、观音路、阆南桥路等30条道路完成改造。新建华胥广场、嘉义广场、天象广场、滕王阁广场、鱼翅广场、人民广场、东方广场、贡院广场、马哮溪广场等10余处,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古城不协调现代建筑拆迁、城乡环境治理和风貌整治工作,以及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工业企业发展建设供地等重点工作,围绕拆迁安置、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对20余条古街道、近10户古院落进行了打造和修缮;对老城区新村路、张飞大道、演武路等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和路面等级提升;对郎家拐街、张飞大道等主要街道临街门面进行了立面整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阆中市的城市品位、形象风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宜居人气指数大幅上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不够;
二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特色不鲜明,成效不明显;
三是城镇化推进和远景规划前瞻性不够。
二、主要工作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把“两化”互动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工业、园区建设、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等作为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安排布置、同检查督促、同考核评比、同奖惩兑现。
二是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统筹协调。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新城进行重点打造和利用,实现园区道路、物流、信息、商贸等新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共享共用。
三是强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阆中市近几年在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企业技改扩能的同时,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成功招引了康美药业、三大伟业、新疆创越能源集团炭纤维工业园项目、黑牛食品、佳隆食品、宜华集团等重点知名企业,扶持保宁制药、滕王阁制药、光玻公司、阆州醋等企业走出低谷,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社会富余人员,为社会创造更多税利和财富。
三、今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产业集群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实现“两化”互促互进、科学发展、集约高效、产业突出、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二)奋斗目标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面积扩大,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区进一步拓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工业和城市经济大幅攀升。
(三)主要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食品加工业和医药产业为主导,纺织服装和建材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提升产业结构,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社会就业压力。
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加大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
四是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道路。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毕节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报告》的安排,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市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室、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相关人员在常委会副主任李克明的率领下,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赴金沙、纳雍、威宁、七星关等县区,对我市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请各县区提供了书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
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试验区” 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底,全市城镇化率28.17%,与2006年(17.83%)相比,平均每年以2.068个百分点递增。随着七星关区百里杜鹃大道、草海大道、德溪新区路网,大方同心大道,黔西花都大道,金沙新城区2号、7号路,织金迎宾大道,纳雍发展大道,威宁乌撒大道,赫章夜郎大道、西城区路网,百里杜鹃花海文化路网以及小城镇新建道路工程的强力推进,城镇空间得到快速拓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52.3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11.2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182.2万人,其中七星关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人口45.01万人;7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0.7平方公里,人口137.17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88.8平方公里,城镇道路总长993.9公里。
(三)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一是城市住房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来全市保障性住房累计建设完成25954套,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41平方米,一批较高档次房开项目的启动实施提升了城市形象。二是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随着七星关区响水滩公园、虎踞山公园、南山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城周山头绿地和小区绿地的实施,全市现共有公园20个,县(区)建成区绿化面积达673万平方米,绿地率6.91%,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81平方米,加上各地景观大道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城市给排水、道路照明、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县(区)城区供水管道长度742.03公里,日供水量26.7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75.08%(2006年自来水普及率70%);排水管网总长380公里,建有污水处理厂8座,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4.1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18%;县(区)城区现有公厕近180个,垃圾填埋场8座,日处理垃圾能力为127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75%;县(区)城区共安装路灯54404盏(2006年有路灯5230盏)。这些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使市民幸福指数日益增加。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 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尽管近几年我市城镇化快速推进,但限于全市城镇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截止2011年28.17%的城镇化率,与全省35%、全国51.27%的平均水平比较,差距仍然明显。城镇化相对滞后,其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 “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六)规划执法力度不够。违法违规建筑在全市各县区规划区内均有反映,在七星关城区的反映比较突出。由于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屡禁不止,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单位、农民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
(七)“推拉机制”尚未形成。我市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尚未成型,城镇化发展的初始动力先天不足;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工业欠发展,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娱乐、饮食、商业、信息、金融、保险、酒店、宾馆等第三产业发育不良,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绵延的后续动力。
三、对我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真正提高认识,坚持走城乡统筹的喀斯特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毕节喀斯特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市委、市政府在结合区域实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提炼的成果,是我市推进城镇化工作的纲领和指针,各级政府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我市已进入了一个投资加大、开发加快、发展加速、实力增强的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服务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条件逐渐改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体制、环境等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强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真正尊重规划,高起点编制规划体系,高效能执行规划成果。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突出规划的基础作用,以规划为总抓手统筹城镇化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并加强对规划的检讨、反思和评估。一是启动具有毕节市域特色的毕节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二是启动各县(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三是完成各县(区)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要突出前瞻性,避免因规划落后造成长远建设被动的情况(如在城市人口密集区、中心区,要预先考虑,规划预留地下空间的发展利用等);二要突出科学性,在空间布局、功能完善、建设时序上,既要科学合理安排,又要敢于留“白”,不给历史造成遗憾;三要突出权威性,规划要高起点,实施规划更要高效率,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真正树立和正确运用经营城镇的理念,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把城镇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盘活政府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走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信贷投入为补充、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路子。一是经营好城镇规划、土地、特许经营权等政府资源。要把握城镇经营的规律,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认真算好“长远账”,最大限度地提高城镇资产的效益,实现“以城养城、以镇养镇、滚动发展”。二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公司、个人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打造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要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房屋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以规划、土地、特许经营、政策、项目、级差等资源换取资金,以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四)真正招商选商、引资引智,为城镇化长足发展筑牢产业支撑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就缺失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实力壮大和地位提升,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强化,基础在产业、关键在产业、着力点也在产业。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做到产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继续完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产
业布局,形成一县一片,各具特色;继续引导产业园区外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招商安商亲商,同时要选商、富商,选择真正有实力、有诚意在我市发展,而不是以圈地、圈资源为目的的企业,让其发展在毕节、扎根在毕节。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文化、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五)真正把抓项目、抓投资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抓手,重视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一是要依规划梳理项目、选准选好项目,按时序抓好落实,提高项目落地率。二是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抓好市内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进程,依托道路骨架,完善重要节点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城镇张力,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三是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坚持以城镇道路建设为重点,以交通引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区域性防洪排涝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四是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加强社会公共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整调优化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结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六)真正将城镇管理引上公众参与的常态化管理轨道,努力实现城镇常态化、科学化管理。一是改革管理机制。环境卫生的管理,要立足改革和创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由专业公司实施;二是细化管理职责。制定出台一些如城镇市场管理、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居民文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章、规定,将城镇管理职责细化、量化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组织和发动群众作为城镇管理的关键环节,激发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管理的积极性。
(七)真正用系统工程的理念抓城镇化,确保城镇化发展健康有序。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的、庞大的、艰巨的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宏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是不断健全完善齐抓共管机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组织决策系统、规划建设系统、政策保障系统、建设运行系统的职能越来越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和推动合力,共同推进城镇化发展;二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在符合条件的集镇发展县城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办法,推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保证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三是完善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健全劳务培训和输出网络,引导城乡富余人员有序输出,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宽城镇就业空间。四是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着力建设和谐、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新毕节。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城市的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一是转变规划理念。转变到真正以人为本的原点,切实促进城市空间、人际、生态的有机化联系。二是挖掘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必须处理好城镇文化建设和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演绎现代文明,彰显城镇个性与特色。三是突出绿化美化,着力优化城镇人居环境。按照“特色旅游城市、生态家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提高县(区)城区绿化档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四是坚持协调运作,实现新区老城统筹发展。各县(区)新区规划要与老城区进行无缝化对结,实现新区老城功能互补,互动发展。五是围绕和谐征迁,做好征地拆迁工作。要始终带着“拆迁是为了发展城市,拆迁工作要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尽量维护群众切身合法利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满足群众的诉求,在千方百计让被征地被拆迁农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同时,让他们比征地拆迁前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切实做到关注民生、服务百姓,努力使我市城镇化的过程成为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过程。
(九)真正做到城镇化建设与勤政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双丰收。一是加强教育,强化监督,警钟长鸣,规范权力运行,促进廉洁从政;二是既要为各类项目落地搞好服务、又要严格执行法定的基本建设程序;三是要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在城镇化健康推进的过程中,使干部也得到不断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