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2014

时间:2019-05-14 05: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20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2014》。

第一篇:福建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2014

福建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格局、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改善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明确主导生态功能,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切实加强保护与监管,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及配套管控政策制定工作,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主要物种及其繁衍地、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支撑,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协调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面积规模,实施有效的生态补偿或生态修复机制。

2.分区分类原则。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为“红线区域”和“黄线区域”两个管控层级;根据区域不同类别,依据现有的法律法

第二篇:福建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基本农

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闽国土资综〔2011〕59号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

现将《福建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农业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综[2011]10号)的精神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福建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218号)精神,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认真执行《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做好我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完成基本农田落地、上图入库、成果验收和报备等工作,确保我省171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达到切实加强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目的。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逐图斑落实到基本农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编制相关图表册

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

依照国土资发[2010]218号文件要求,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

(三)设立统一标识

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的要求,在实地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四)落实保护责任

将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村组或承包农户,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层层落实保护责任。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

(五)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省域内数据库联网互通。

三、工作分工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采用分级负责、分级审核、分级验收制度。县(市、区)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对本级上报的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一)乡级人民政府

乡级人民政府根据县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按行政村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并绘制基本农田平面图和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

具体负责辖区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指导乡级人民政府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和基本农田数据库;对辖区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进行自验,并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和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电子信息上报到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三)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

对辖区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指导;对县级自验成果进行检查和初验;初验合格后,汇总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和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电子信息上报到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四)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农业厅

制定全省基本农田划定政策;编制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对设区市初验成果进行审核和验收;建设省级基本农田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对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并将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电子信息上报到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备案。

四、工作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

3、《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

4、《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218号)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6、《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闽人大常[1994]15号)

7、《福建省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初核技术方案》(闽国土资综[2010]222号)

8、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9、《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送审稿)

10、《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TD/T 1019-2009)

11、《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12、《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l026-2010)

1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1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

五、工作要求

基本农田划定应遵循“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为基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开展划定工作。

(一)政策要求

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并根据规划需要增划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用于暂时无法确定位置的重点工程用地;要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划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可调整的、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应当划出。

(二)技术要求

基本农田的调整划定应以经国土资源部认定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最新变更调查图件为底图,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和基本农田专题要素,数据库建设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最新变更调查数据库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和《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的要求,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

(三)成果资料

1、文字资料。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方案、基本农田划定检验分析报告、工作总结报告等。

2、划定图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等。

3、相关表格。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现状登记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及相应的统计汇总表等。

4、其他成果。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和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设立情况等成果资料。

5、基本农田数据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等内容形成的数据库。

六、工作步骤

(一)收集资料

收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最新变更调查数据、图件资料;县级、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图件和文字资料;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初核有关的资料。

(二)制定方案

市、县(区)应按照省统一部署,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地勘察,编制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方案,并做好论证工作。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按照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报批。

(三)组织实施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

(四)成果验收

1、县级自验。县级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对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自验合格后,向市级提出初验申请。

2、市级初验。市级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对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初验合格后,向省级提出验收申请。

3、省级验收。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对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进行验收确认。省级先对县级政府上报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初核,出具初核报告,县级应对初核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省级对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进行审核后,统一将基本农田数据库成果上报国土资源部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必要时,国土资源部将会同农业部组织开展实地抽查。经国土资源部复核认定各项成果符合要求的,由省国土资源厅核发验收确认函。

(五)成果报备

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各地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实现乡、县、市、省、国家五级备案。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信息备案到省;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电子信息由省级统一备案到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

七、时间安排

各县(市、区)应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各设区市应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辖区内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备案到省级的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时间总体安排如下:

(一)制定方案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3月:做好业务培训、资料收集、实施方案编制等准备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11年4月-2011年8月:做好工作底图编制、基本农田划定、实地核实、相关表格填写、保护责任书签订、界桩及标志设置、基本农田数据库建立等有关工作,并完成县级自验和申请市级初验。

2011年8月-2011年10月:设区市完成初验并申请省级验收。

(三)成果验收阶段

2011年10月-2011年12月:省级组织审核验收,并报国土资源部复核。省级根据复核意见或抽查意见督促有关县(市、区)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由省国土资源厅核发验收确认函。

(四)成果报备阶段

2011年12月-2012年1月:设区市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和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电子信息上报到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省国土资源厅对各设区市上报的资料信息进行审核汇总,并将基本农田数据库等电子信息上报到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备案。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顺利开展,省级设立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协调小组,由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方案和标准,各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县(区)相应设立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

(二)落实工作经费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需开展内、外业调查工作,并涉及保护牌制作和设立、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等,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加强检查指导

各级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对划定成果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确保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第三篇:甘肃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方案

甘肃省落实林业生态红线方案

一、背景及意义

生态红线是指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和维护的国土空间边界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底线,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生态红线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无法复制性,一旦失去,难以拯救。

划定林业生态红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5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划定了全国林业生态红线。林地和森林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湿地红线: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沙区植被红线:全国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物种红线:确保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同时要求各省(市、区)根据国家划定的生态红线落实好各自的生态红线。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貌类型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多样性和示范性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2年4月,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201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建设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这些举措是事关甘肃长远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甘肃生态文明尤其是甘肃林业建设的更高要求。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实施生态屏障行动的总体要求及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见,我们必须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依法严格划定我省林业生态红线,为构建甘肃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保障。

二、划定目的

通过划定林业生态红线,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形成符合甘肃实际的生态空间格局,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三、指导思想与划定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服务民生为总任务,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按照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改善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科学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切实加强保护与监管,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美丽甘肃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划定原则

一是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严格遵循《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合理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对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开发的区域进行严格保护,对其他区域依法依规进行合理利用,确保甘肃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符合国家生态红线的原则。按照国家生态红线分解到我省的指标,在衔接国家生态红线,并征求国家林业局意见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省份划定林业生态红线方案及相关思路,综合考虑我省资源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着稳步发展,量力而行,不夸大不保守的思路,合理确定林业生态红线规模和空间布局。

三是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原则。结合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对红线实行分类管理,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林地和湿地禁止一切经营活动,其面积和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区一致;对其他红线区域明确红线的数量,在空间布局上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与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原则。生态红线划定坚持生态优先,并充分考虑我省扶贫开发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对林地、湿地的需求,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格局的基础上,与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全省精准扶贫和经济发展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

四、划定主要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国家林业局);《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 《甘肃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成果》;《甘肃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 《甘肃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2014年)》等。

五、划定方案

(一)林地和森林红线

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林地资源保护面临巨大压力,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根据甘肃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11年,全省林地面积1042.65万公顷(1.56亿亩),森林面积(包括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507.45万公顷(0.76亿亩),森林蓄积2.15亿立方米。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全省林地保有量为1022.04万公顷(1.53亿亩),森林蓄积量保有量为2.6亿立方米。2013年5月16日省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的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目标为12.58%,即森林面积达到566万公顷(0.85亿亩)。

综合考虑全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省林地和森林红线确定为:到2020年,林地面积不少于1020万公顷(1.53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566万公顷(0.85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6亿立方米。

通过对现有林地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强化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保证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确保林地和森林红线目标的实现。根据林地和森林红线管理要求,对林地和森林实施分类管理,对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禁止一切经营活动,对其他区域实行动态管理。

(二)湿地红线

我省干旱、少雨、缺水,生态状况十分脆弱,湿地资源更显珍贵。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栖息生长的动植物,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甘肃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省湿地总面积169.39万公顷(2540.85万亩),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大类16个湿地类型。

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划定全国湿地红线:“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维护国家淡水安全”;为确保全国湿地红线目标,国家林业局根据2013年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分解到甘肃省湿地红线面积169.0万公顷(2535.0万亩)。

综合国家湿地红线目标和我省近年来湿地面积趋于稳定的实际,全省湿地红线确定为: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不少于169万公顷(2535万亩)。

通过建立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大人工湿地建设力度,确保湿地红线目标的实现。对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施严格保护,禁止任何商业和生产经营活动,对其他湿地实行动态管理。

(三)沙区植被红线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地形狭长,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生态环境脆弱,沙化土地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根据全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成果:全省沙化土地(包括沙漠、戈壁)分布在8个市(州)的24个县(市、区),总面积达1192.24万公顷(1.79亿亩),其中有治理条件、并有逆转希望的可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公顷(4170万亩)。

根据国家确定沙区植被红线的标准和国家林业局确定的2020年我省保护和治理面积不少于278万公顷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全省沙区植被红线确定为:到2020年,全省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278万公顷(4170万亩),以拓展国土生态空间。

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提高林草植被盖度,改善区域生态状况。对于尚未采取治理措施的沙化土地,主要通过营造林、沙化草场治理及非生物治沙措施进行治理;对得到初步治理和中等治理的沙化土地,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继续采取合理治理措施,达到基本治理;对得到基本治理的沙化土地加强保护和监测,使治理成效不退化、不反弹。

(四)物种红线

我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带性分异明显,植被类型繁多,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初步调查,全省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30目96科845种和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5种。根据《甘肃植物志》记载,全省共分布有高等植物4400余种。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全省境内原生地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9种。

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划定全国物种红线:“确保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确保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维护国家物种安全”。

综合国家物种红线目标和我省实际,全省物种红线确定为:到2020年,确保10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全面保护,维护国家物种安全。

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确保陆地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主要栖息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我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林地与湿地、沙化土地交错分布且在部分区域相互重叠,因此,林业生态红线有交叉重叠现象存在。

六、保障措施

(一)增强红线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切实增强林业生态红线保护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严守林业生态红线,把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强化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力,确保不逾越“高压线”。林业生态红线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建设项目必须征占用的林地、森林、湿地,要确保“占一补

一、占补平衡”。对划定红线前已经占用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林地、湿地,按国家有关规定逐步退出。

(二)明确监管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是本区域内生态红线监管的责任主体,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承担生态红线监管的具体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林业生态红线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处理生态红线监管中出现的问题。规划、发改、土地、农业、水利、交通、建设、电力、环保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切实保护好生态红线。

(三)严格行政问责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把加强林业生态红线监管作为政府行政问责的重要内容。对逾越生态红线行为或生态红线保护控制不力的责任单位,实施严格问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做出严肃处理。

(四)强化生态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和甘肃实际,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植被保护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湿地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五)加强宣传教育

林业生态红线事关全省生态建设、事关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红线的重要作用,使社会各界了解林业生态红线的重要意义,将保护生态红线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第四篇:环保部--生态红线划定指南(试行)

解读《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

南(试行)》

2014-1-28 9:23:59 来源:中国环境报

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为《指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环境保护部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体现了环境保护部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行动导向。为什么要编制《指南》?

●资源约束压力增大●各类保护区空间交叉重叠●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尽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但总体而言,资源约束压力持续增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生态系统退化依然严重,生态问题更加复杂,资源环境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逆转。已建各类保护区空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布局不够合理,生态保护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且严格性不足,尚未形成保障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在此背景下,为强化生态保护,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出现“生态红线”概念并提出划定任务。国家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决策,旨在构建和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体现了我国科学规范生态保护空间管制并以强制性手段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政策导向和决心。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受到惩罚。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重要、最优先的任务。可见,生态红线提出后,其受关注程度和重要地位不断上升,划定生态红线已经不仅仅是生态保护领域的重点工作,更是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为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环境保护部自2012年提出编制《指南》的重点任务,委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相关技术单位承担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技术单位在系统研究国内外生态红线划定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研讨、科学论证、试点验证、征求意见等工作的开展,完成了《指南》编制工作。《指南》的出台,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的总体要求,抓紧在全国划定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制,加强对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技术研讨:为了统一对生态红线的认识,探讨生态红线划定的关键技术,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3月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主要省份环保厅(局)管理者对生态红线的概念、内涵、划定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对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科学论证:2012年4~10月,生态红线技术组草拟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初步制定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形成《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初稿)》。为确保生态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先后两次组织专家对《指南》进行论证,听取和采纳科研院所学术专家和不同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专家意见,从理论方法与操作性层面统一了认识。

试点验证:为验证《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国范围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2012年底,环境保护部召开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启动会,确定内蒙古、江西为红线划定试点,随后,湖北和广西也被列为红线划定试点。2013年技术组全面开展了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提出了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划分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指南》。

实地调研:在划定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过程中,技术组分别于2013年5~8月陆续开展了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等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区域实地调查,充分听取了地方政府各部门意见和建议,为《指南》的修改完善提供了有利的工作基础条件。

第五篇:新环保法亮点解读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摘要】

第三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红线范围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等。

【解读】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体现了强烈的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被首次写进法律之中,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一个重大亮点,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但从法律制度上确保了生态保护红线在具体实践中的落地,也使得这条生态保护“高压线”变得更有威慑力。

红线就是底线,是最后一条防线,没有退路,也不允许逾越。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生态保护红线,实质上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底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底线之一,如果突破了这道底线,不但我国生态环境的根基会瓦解,经济发展的基础会坍塌,国家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意义]

生态保护红线体现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承载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被首次列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立法的角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但有利于提升环境承载力,提升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为子孙后代发展预留下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从根本上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安全底线思维。在国家安全涉及的诸多领域中,生态安全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一旦生态环境出了大问题,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威胁,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一个社会的瓦解和消失。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把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下来,有利于从法律制度上保障生态安全,也为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措施]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广泛宣传,意识要牢固树立红线就是底线、红线就是高压线、红线就是生命线的意识,以守住底线,增强环境保护对社会建设的支撑力,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力,对国家安全的保障力。

二是严格按照红线要求进行管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尽快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牢固的生态环境基础。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www.xiexiebang.com

下载福建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20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方案20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央行划定P2P监管红线

    央行划定P2P监管红线 11月25日,在由银监会牵头的九部委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上,P2P网贷与民间借贷、私募股权领域非法集资等一同被列为须高度关注的六大风险领域。同时,央行......

    江西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5篇材料)

    附件2 江西省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 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要求,本次试点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象为国家生......

    黑龙江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黑龙江省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总体要求,做好我省基本农田划......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 将划定的基本农田对照数据库,逐图斑落实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信息和编号。 (二......

    十堰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十堰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切实做好全市永久性基本农田划......

    我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

    我国划定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

    水资源管理划定“三条红线”(共5则范文)

    水资源管理划定“三条红线”(政策解读·关注一号文件③) 连线基层 拿出一张白色小卡片,在智能射频卡控制器刷两下,借助尼龙管的导引,水从机井抽出直接流入麦田,途中没有半点浪费......

    遵义市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遵府办发〔2011〕184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遵义市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