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05:3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第一篇: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47号

《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业经2014年12月5日市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海波 2014年12月9日

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前款所称生态保护范围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划定出具有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调整以及对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管理。

第四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分级管控、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组织由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土地规划、财政、林业、水利、农业、城建、行政执法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等重大事项。

区、县(市)人民政府是维护本辖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完整的责任主体,负责红线区内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并按照职责组织协调红线区内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

—1—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调整方案,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综合评估、评价,对生态保护红线区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二)发展改革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主体功能区规划,负责红线区内项目管理;

(三)土地规划行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监管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土地利用,依法对红线内违法用地行为进行查处;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五)林业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六)水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河道、水库、滩地、灌渠等进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七)农业、城建等行政部门负责依法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关农业、城建等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八)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设等行为进行查处;

(九)市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有权举报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包括以下范围:

(一)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重要的河流、湖泊、水库、灌渠、湿地、城市明渠及其保护范围;

(三)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及其保护范围;

(四)需要进行保护的生态敏感脆弱区、生态廊道、大面积人工防护林及一定规模的城市绿地等区域;

—2—

(五)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

(六)其他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

第九条 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下列程序划定和公布: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经市生态保护红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由于上位规划调整等原因,确需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局部调整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

(二)调整方案应当征求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人民政府以及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三)调整方案经市生态保护红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类区、二类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重要生态保护地的红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等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划为一类区,其他具有较重要保护意义的区域划为二类区。

第十二条 除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一类区内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项目。

第十三条 除下列项目外,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二类区内建设其他项目:

(一)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可以建设的项目;

(二)不破坏主体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等设施。

第十四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建设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允许的

—3—

建设项目,应当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第十五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焚烧落叶、烧荒、露天烧烤、私搭乱建;

(二)放牧,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三)砍伐林木,毁草开垦,陡坡开垦,捕杀、采集野生保护动植物,捡拾鸟卵,采集野生药材;

(四)擅自取土、挖砂、采石、开矿;

(五)私自挖塘、挖沟、筑坝、开采地下水;

(六)新建排污口,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

(七)其他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十六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现有建成或者在建项目应当控制规模,不得增加污染负荷。

对影响主体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应当有计划地清理或者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区。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建设项目,应当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评价和管理成效评估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重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对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配套的补偿办法,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受补偿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设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一)焚烧落叶、烧荒、露天烧烤、私搭乱建等行为,由行政执法部门给予处罚;

(二)放牧、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行为,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4—

(三)砍伐林木,毁草开垦,陡坡开垦,捕杀、采集野生保护动植物,捡拾鸟卵,采集野生药材等行为,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四)擅自取土、挖砂、采石、开矿等行为,由土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五)私自挖塘、挖沟、筑坝、开采地下水等行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六)新建排污口,排放污水、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行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七)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造成重大污染或者生态破坏,导致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因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认真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职责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

第二十四条 依本办法制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图表及方案文本为本办法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5—

第二篇: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2016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9月10日

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所包围的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区。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和管理负责。

省人民政府负责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发布、保护和管理。

各市(州)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实施保护的责任主体,负责辖区内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勘界、日常监管、公布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并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 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调整和管理工作,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承担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指导和协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调整。

(二)拟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政策,指导、协调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督管理。

(三)指导、协调生态保护红线的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工作。

(四)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

根据工作需要,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可以成立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专家组,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职责分工,行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职责。

(一)省环境保护厅会同省相关部门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规范,建立监管平台,开展遥感监测,负责监控、评估和信息发布,承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日常工作。

(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组织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产业和人口发展政策,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三)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国土资源使用制度,并将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对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监督管理。

(四)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和城市绿地等相关区域进行保护、监督和管理,并将其纳入城乡规划。

(五)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内 的水资源、水域岸线、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等进行监测、保护和监督管理。

(六)省农业厅组织协调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水域、重要养殖水域、宜农(渔)滩涂、宜农(渔)湿地、农用地、水生野生动植物、农业生物物种资源及外来入侵生物的地面监测、保护和监督管理。

(七)省林业厅负责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林地、森林、湿地、物种的保护和建设,以及监测、评估、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

(八)其他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并公开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重大信息。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监督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 对在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给予奖励。

第八条 按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覆盖山、水、林、田、湖等不同的生态要素。在以下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当包括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确定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各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含)以上自然保护区、省级(含)以上风景名胜区、省级(含)以上森林公园、省级(含)以上湿地公园、省级(含)以上地质公园、蓄滞洪区等禁止开发区域。

(二)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应当包括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确定的水土流失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等各类敏感区和脆弱区。

(三)其他未列入上述范围、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Ⅰ级保护林地、国家一级生态公益林、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和重要水域保护地等,也应当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第九条 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按以下程序划定:

(一)省环境保护委员会依据国家要求结合湖北实际,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遵守《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并可结合实际划定本辖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应报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备案。

除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情形外,各地划定本辖区生态保护红线,可以扩大保护范围,但不得调减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不得将省生态保护红线一类管控区调整为二类管控区。

第十条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可随生产力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增强逐步优化调整。存在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调整:

(一)建设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的,但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情形除外。

(二)各类法定保护地已经按程序批准调整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调整的情形。

第十一条 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按以下程序进行:

各市(州)人民政府向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提交调整报告,调整报告应当说明调整理由、调整方案;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审议通过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

对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现有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调整程序的,应当遵照执行。

地方各级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程序应当参照前款执行。

第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改善和提高主要生态功能,不得改变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性质,不得降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不得减少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面积。

第十三条 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分为一类管控区和二类管控区。

一类管控区范围应当包括省级(含)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省级(含)以上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省级(含)以上地质公园的一级保护区、省级(含)以上森林公园的保育区、省级(含)以上湿地公园的保育区、国家一级生态公益林、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的核心区等。

未纳入一类管控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二类管控区。

第十四条 一类管控区内,按照各类区域要求,除必要的科学实验、教学研究以及现有法律法规允许的民生工程外,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

二类管控区内,实行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区主导生态功能维护需求,制定禁止性和限制性开发建设活动清单。

对于水源涵养重要区、土壤保持重要区、水土流失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省级(含)以上自然保护区、省级(含)以上地质公园(包括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省级(含)以上风景名胜区、重要水域保护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点)、省级(含)以上森林公园、省级(含)以上湿地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小区、Ⅰ级保护林地、国家一级生态公益林等生态保护红线各类型要素区域,应当遵守现有法律法规,加强保护和管理。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将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补偿纳入全省生态补偿机制。

省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实施方案,指导、协调、监督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对各市(州)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并以五年为周期开展绩效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与生态补偿资金分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

考核、评估细则由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综合监管。省有关部门依照本办法,承担相应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

地方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日常巡查制度、现场核查制度、分析报告制度,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责。

第十八条 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不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要求的现有开发建设活动,应当逐步退出,不得以任何理由无限期拖延(依法通过审批的已建重大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除外)。

退出方案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报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十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内容。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生态环境污染或者破坏时,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减轻或者避免生态功能损失。

第二十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环境安全受到威胁,生态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应当对相关责任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应当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湖北省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细则〉》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心得体会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心得体会

生态优美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优质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大的资源优势。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十多年来,我省按照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制定的建设生态省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清新福建已成为我省宝贵的形象和品牌。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福建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终于使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改观,改掉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政府的大力弘扬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媒体大力宣传建设新福建的急迫性,民众在思想意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环保观念一步步的增强。我们在街上都可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比如垃圾箱的增多、地上烟蒂的减少、随地吐痰的人减少。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建设新福建,我们要经济与生态两手抓,不可一头大一头小。只追求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放弃人民的绿水青山是不可取的,同样,只追求绿水青山和放慢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的去看待与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权衡之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与进步,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推动新福建的建设。

福建是一个沿海省份,省内没几个大型的重工业,所以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一直都是不错的,在如此好的天然环境下,我们省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更快更好的建设新福建,达到生态与经济并重并同步发展。

在生态建设方面,政府可以多开发潮汐能,太阳能等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可循环能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媒体也可以发挥其宣传导向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向民众告诉其重要性以及急迫性,宣传环保意识,让民众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我们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改正,对于一些正在发生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予以告知并制止。在法律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一些污染的现象,予以一定程度的处罚并教育,从道德层次上升为法律层次。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直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的世界形势、中国形势,更要求我们要做好做完整,我省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百姓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为福建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遇,为之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第四篇:生态保护红线——李干杰

“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2014.01.16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2 作者: 李干杰

字号:【 大 中 小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

3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受挤占、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湿地仍在萎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下降。比如,过去20年间,甘南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30%左右;黑河下游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近40%。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影响了近6亿人口。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10.2%。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问题日益显现,威胁到食品安全。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成为农村的最大污染源。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才能确保环境质量不降级、并逐步得到改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据研究,建设用地增加率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城镇人口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口的1.54倍。有研究表明,我国土地资源合理承载力仅为11.5亿人,现已超载约两亿,我国已有600多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系统完整性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遵守与监管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有序实施;强制约束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与环境准入制度,增强约束力;协同增效性要求红线划定与重大区划规划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与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增强保护效果;动态平衡性是指在保证空间数量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统一;操作可达性要求设定的红线目标具备可实现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包括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红线。纳入的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禁止开发区红线范围可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应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明确其空间分布界线。其他类型的禁止开发区根据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范围可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规定的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类共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通过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将重要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小的核心区域划定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范围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的划定,既可保护生态系统中供给生态服务的关键区域,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范围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应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退化、自然灾害多发的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等级划分,将敏感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强烈的核心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后,将为人居环境安全提供生态保障,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包括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环境质量达标红线要求各类环境要素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要求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到“十二五”末期,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10%、8%、10%。环境风险管理红线要求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健全环境事故处置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环境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将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能源利用红线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的能源利用水平,包括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结构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等。水资源利用红线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保障

有效保障生态保护红线不被逾越,确保红线落地,必须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严格遵行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产权框架下,科学界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各项功能。通过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合理用途,确保准确执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定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计、衡量与核算指标体系,摸清国家自然资源底数,包括规模、结构、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的存量、增量和减量等,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未来绩效评估提供基础性依据。

建立生态、资源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分析评估,预测未来国土生态安全要素发展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预警、决策与技术支持一体化的,具有充分技术、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国土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完善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原则,引导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遏制盲目重复建设。

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并依此推动补偿区域的生态保护。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对生态产品生产方和受益方明确的区域,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不同地区间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

健全排污权有偿交易机制。全面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快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体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体现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建立差异化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逐步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

(作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第五篇:邢台临西生态保护红线

邢台市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

(文本)

2018年7月

目录 区域概况......................................................................................2 1.1 自然地理概况.....................................................................2 1.2 经济社会概况.....................................................................2 1.3 生态空间概况.....................................................................2 2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情况..................................................3 3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依据..............................................................3 3.1 法律法规.............................................................................3 3.2 政策文件.............................................................................5 3.3 相关规划.............................................................................6

区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临西县地处东经115°18′-115°45′,北纬36°44′-36°57′之间,位于邢台市东南部,卫运河中游左岸。全县地势平坦,中部古堤纵贯南北,将全县分割为堤上缓岗、堤下低平两种地貌类型,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稍有倾斜,西部海拔在33-36m之间,东部海拔在28-33m之间。

临西县属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多年平均气温13℃,平均降水量559.6mm,年日照时数达2497h,无霜期平均为194d。境内河流属海河流域,最大河流为漳卫南运河,县内长39.2km。此外,境内还有卫西干渠、临威渠、临馆渠、申街分洪渠、下堡寺渠、新清临渠、东清临渠、跃进渠、赵疃渠、马刘庄渠、引卫西干渠、赵王河等21条骨干渠道,县内干渠总长204.24km。

境内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西部黄河故道堤上缓岗带,向褐化潮土发展、转化;东部堤下低洼地区为典型的潮土和盐化潮土。耕地面积247km2,素有“粮棉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大豆等作物。1.2 经济社会概况

全县辖6个镇、3个乡,299个行政村。总人口39.00万人,乡村人口29.52万人。2016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2.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53%;第二产业产值31.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90%;第三产业产值31.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57%。1.3 生态空间概况

临西县的生态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水体与湿地、荒漠裸露地表四大类。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数据(2014年)》统计,临西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43.69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99%。其中林地面积为23.40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28%,包括有林地和其他林地,全县均有分布;草地面积为0.60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11%,零星分布在全县各地;水体与湿地面积为19.35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54%,包括河流水面、内陆滩涂及坑塘水面,主要集中在境内 各河流附近;荒漠裸露地表面积为0.34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06%,包括裸地和沙地,零星分布在境内中部和东部。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情况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0.57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10%,占邢台市国土面积的0.01%。本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为河湖滨岸带敏感脆弱区。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在县域的东部漳卫南运河附近。

图1 临西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依据

3.1 法律法规

本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和保护要求,依据以下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政策文件等进行管控。

(1)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年3月,国务院令第69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国务院令第68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10月,国务院令第6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7年3月,国务院令第687号)《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2014年2月,国务院令第64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9月,国务院令第474号)《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1991年3月,国务院令第77号)《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建成〔2015〕16号)《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林资发〔2013〕71号)《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令2013第27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2011年第27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修订)《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令2004年第22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年第21号)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1985年6月)其他未列入的法律法规规定。(2)地方法规

《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2016年9月22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

《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用水管理规定》(省政府令〔2015〕第10号)

《河北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省政府令2014年第14号)《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9月)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10年9月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年3月修订)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2000年9月)《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1998年12月)《河北省蓄洪区管理办法》(1997年3月)《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10月)《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9月)

《河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6年11月3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3年12月22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3年2月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人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1990年11月10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其他未列入的有关法规规定。3.2 政策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11〕15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2〕147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京津冀系 统发展的意见》(冀发〔2014〕7号)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冀发〔2015〕19号)《河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冀发〔2016〕2号)

《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冀政发〔2016〕8号)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意见》(冀办字〔2017〕36号)

其他未列入的政策文件。3.3 相关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国发〔2016〕65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布》(环境保护部中国环科院公告2008年第35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纲要》(环发〔2008〕92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维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

《关于划定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年2号)《国家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09〕214号)《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纲要(2012-2020年)》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划(2015-2030年)》(2015年4月)

《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2014年9月)

《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2013年8月)

《河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冀政函〔2013〕68号)《河北省主体功能区划》(冀政函〔2013〕70号)《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冀政函〔2007〕121号)其他未列入的规划区划。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管控措施并严格执行。

下载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徐德琳, 邹长新*摘要 , 徐梦佳, 游广永, 吴丹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 前言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

    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精选5篇)

    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加强我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保障国家和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

    红线管理办法(试行)

    世纪开元红线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公司依法治企,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规定红线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因主观故意行为或因不尽......

    生态红线征求意见[精选五篇]

    转交姜局、于局 昆山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征求意见 ——生态公益林部分 拟增加内容: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公益林 (1)现状概况 途经昆山的高速公路共有五条,包括沪宁高速、苏昆太......

    环境保护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材料四

    附件1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依据《关于......

    江西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5篇材料)

    附件2 江西省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 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要求,本次试点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象为国家生......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摘要】 第三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红线范围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