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好甘南陇南扶贫攻坚战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5:1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打好甘南陇南扶贫攻坚战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打好甘南陇南扶贫攻坚战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打好甘南陇南扶贫攻坚战的调查报告

关于打好甘南陇南扶贫攻坚战的调查报告

按照省政协常委会工作部署,7月25日至8月5日,由德哇仓、李永军、黄选平副主席带队,邀请部分省政协委员和省扶贫办、省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就甘南州、陇南市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跨越式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前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扶贫工作和扶持“两州两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和政策规定,听取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民委、省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同志的有关情况介绍。调研中,深入整村推进、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等示范点和困难群众家中,详细了解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广泛听取乡村干部和群众意见。先后召开8次座谈会,与两市州及所到8个县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同总结扶贫工作经验,了解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困难问题,讨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精神,立足省情,开拓创新,科学决策、强力推动,走出了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有力推动了农村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甘南州、陇南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整村推进和片带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为举措,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甘南州、陇南市始终把增加农牧民收入、降低贫困面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两市州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面不断降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抽样监测数据,陇南市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89.7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61.45万人,减少28.25万人,贫困面由38.66%下降到24.9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53元增加到2299元,增长69.92%。甘南州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23.58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15.22万人,减少8.36万人,贫困面由58.5%下降到27.4%,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514元增加到2689元,增长77.6%。特别是甘南州玛曲县2010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735元,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陇南市、甘南州始终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等项目,完成了一大批基本农田、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建设项目,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到2010年底,陇南市乡镇通路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路率达到93.53%。止2009年底,甘南州公路通车里程达636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达93.56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8.98个百分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贫困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陇南市、甘南州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通过全面推进农牧民增收“六大行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步伐,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撑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到2010年底,陇南市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累计种植面积达868万亩,其种植规模和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均占有较大份额。甘南州在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肉制品、乳制品等加工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暖棚养殖、牛羊繁育育肥、优质牧草种植等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五年来新建牲畜标准化暖棚4617座,发展牛羊育肥户2085户,种植优质牧草10.5万亩,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四是劳动力培训输转稳步发展,劳务收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两市州全力实施“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项目,积极培训输转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收入逐步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甘南州五年来共完成贫困农牧民劳务技能培训5.85万人次,培训“两后生”6597人(次),输转劳务71万人(次),完成劳务移民6107户25041人,创收劳务收入16.86亿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21.5%。

五是社会帮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两市州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帮扶机制,积极协调争取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发达地区和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帮扶工作,投入到扶贫事业中的力量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甘南州坚持“四到五定”不脱贫不脱钩的帮扶责任制,主动加强与3个国家级、21个省级、113个州级、408个县级帮扶单位的联系协调,到2010年全州累计争取落实帮扶款物9.25亿元。陇南市积极协调各级对口帮扶单位,定点帮扶2007年后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实现了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帮扶力量的全覆盖,为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是贫困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农牧民生产生活积极性高涨。调研所到之处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一排排新建的农牧民新居,一条条宽阔的通村道路无不展现着当地快速发展的勃勃生机;各级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明确、态度积极、责任感强,对党和国家现有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表示肯定,对打好扶贫攻坚战信心十足。贫困地区农牧民对党的惠民政策十分感激,生产生活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这为打赢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不竭动力。

两市州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和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主要是:只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整合资源,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群众的贫困问题;只有坚持抓主抓重,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整村推进和集中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合力攻坚,扶贫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只有坚持把落实普惠政策与特殊扶持政策相统一,把政府扶持与调动群众积极性相结合,才能增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活力和动力。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调研的情况看,虽然陇南市和甘南州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历史、自然、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脱贫致富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是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根据“两项制度”衔接汇总结果显示,2010年底,甘南州贫困人口达38.7万人,占全州农牧民总人口的70%;陇南市实际贫困人口达152.4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6%。虽然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由于其标准低、底子薄,一遇灾害极易返贫。据调查,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10%以上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其中因灾、因病、因子女上高中大学、建房和婚丧嫁娶是导致返贫的主要方面。

二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落后。陇南市和甘南州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深山区、林缘区、高寒阴湿山区和灾害高发区等自然条件严酷的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仍然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陇南市15400个自然村中,还有5819个自然村不通公路,2719个自然村的人畜安全饮水尚未解决,还有375个自然村不通电。甘南州80%以上的耕地在海拔2500米以上,90%以上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尤为突出,至今尚有17024户牧民仍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三是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两市州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程度低,直接影响到农牧户家庭经营的水平和收入,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牧户收入低而不稳。2010年,陇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7%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9%。甘南州自实行草畜双承包以来,高度分散、各自为政的农牧户只能进入初级市场,交易难度大、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四是扶贫投入标准低,无法满足当地需要。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地方的扶贫成本远高于其他地区。调研中了解到,实施同一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甘南州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原材料成本高出一倍以上,如一些偏僻山区砖的单价高达1.2元以上,而每块砖的产地价只有0.5元,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差价更高。据甘南州测算,在农牧户家庭支出方面,牧区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农区1886元;在生产性支出方面,牧区比农区支出高387.85元。近年来由于频繁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陇南市税源严重受损,2010年陇南市的财政自给率仅为18.8%,最低的宕昌县为12.9%。资金投入量较大的整村推进项目,陇南市目前只完成了756个,占2433个贫困村总数的31%。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欠缺。两市州相当一部分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青壮年文盲率高。甘南州农牧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2年,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3年和4.3年,低收入人口中藏族文盲率高达26.8%,如按汉语文计算,青壮年文盲率高达70%。陇南市在现有的95.75万特困灾区劳动力中,文盲率达24%。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需求。陇南市还有409个行政村没有医疗卫生设施。据有关方面调查,甘南州农牧民20%死于乙肝,孕产妇死亡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劳务输出层次过低的现象在贫困乡村仍很普遍,政策性收入仍然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自我发展能力弱。

六是生态保护任务重,发展矛盾突出。陇南市和甘南州分别是长江、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水土保持的前沿区,在保持流域生态平衡、确保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把甘南州定位为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同时把国土面积的2/3划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地面积多达2200万亩。一方面国家实施限制开发的措施已经实施,但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还未出台,资源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刚性限制与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

七是对贫困片区倾斜力度不够,部分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扶贫政策在两市州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在扶贫投入标准上,与其他地区同等对待,没有考虑像甘南州、陇南市等特殊贫困片区的实际情况,影响了一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效果,使一些惠民政策的效应在这些特殊地区难以发挥。比如:省上在下达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时,以人口基数核定建设规模,没有考虑到卫生行业的建设标准和功能需求。一些偏远贫困山区乡镇人口在2000-3000人左右,按人口基数核定建设规模只有300平方米,事实上一所乡镇卫生院要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至少需要800-1000平方米,才能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一些重大建设项目进展缓慢或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比如:国家关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按规划至2010年底应落实国家投资18.95亿元,而实际上仅落实了5.335亿元,仅占计划总数的28.15%,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实施,项目效益难以有效发挥。

三、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意见建议

甘南是列入国家扶贫计划重点的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区,陇南是列入国家扶贫计划重点的秦巴山区甘肃省连片特困区。“两州两市”是全省扶贫攻坚最后剩下的难度最大、成本最高、任务最艰巨的地方,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所在,需要举全省之力推动“两州两市”的加快发展,力求2020年顺利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确立大扶贫工作理念,全力推动“两州两市”跨越式发展

1、深化对“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两州两市”是我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区。“两州两市”的脱贫问题事关全省工作的大局,没有“两州两市”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全省的跨越式发展,没有“两州两市”的小康,就不能说甘肃省实现全面小康。“两州两市”的整体脱贫致富,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打好“两州两市”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现贫困地区小康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真正使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一致,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相符合,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呼应。“两州两市”的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加快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集中力量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困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树立大扶贫工作理念。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甘南州的贫困面为70%,陇南市的贫困面为66%,贫困面相当高。这说明,“两州两市”的贫困是区域性的整体贫困,实质是“两州两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集中反映。由此可见,要解决“两州两市”的贫困问题,仅靠当地干部群众和扶贫部门的努力难以达到目标,需要动员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大扶贫的格局,举全省之力打好“两州两市”的扶贫攻坚战。省上应确立大扶贫工作理念,把开展扶贫攻坚与促进“两州两市”跨越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省上各部门各单位应着眼全局,倾心倾力支持“两州两市”的发展,各部门的资金、项目应优先向“两州两市”安排,并积极帮助论证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政策的好项目、大项目。

3、制定“两州两市”扶贫攻坚专门规划。规划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衔接,明确“两州两市”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将“两州两市”作为一个特殊的扶贫开发区域报请国家给予重点倾斜扶持。省上相关厅局应出台与“两州两市”扶贫规划相配套的具体扶持措施,并据此安排相应的资金、项目。要通过强有力的支持,使“两州两市”在“十二五”期间GDP的增幅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达到15%左右,努力实现全省同步奔小康目标。

4、调整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思路。要把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举措。我省的贫困群众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严酷的贫困片带上,最为集中的就是“两州两市”。当前,国家已将扶贫开发的重点转向集中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这完全符合我省实际。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集中力量打好以“两州两市”为主战场的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要把整村推进与集中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整村推进投资标准,并将整村推进连片布局。同时应将新农村建设等有关农村建设发展的项目与整村推进配套实施,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个片带的贫困问题。

(二)坚持抓主抓重,集中力量解决制约“两州两市”发展突出问题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基础设施始终是决定和影响我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更加重视生活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坚持不懈地加强道路交通、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两州两市”的农村交通问题要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分年实施,争取“十二五”末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自然村基本通砂石路。抓住国家重视水利建设的机遇,坚持大、中、小水利工程并举,提高利用率,扩大覆盖面,力争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1亩水地;抓好特困片带的人饮工程建设,确保“十二五”末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切实抓好梯田建设,凡是适宜于修建梯田的地方,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高标准梯田化,稳步提高粮食产量。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改变全省同一投资标准、同一配套要求、同一扶持模式的做法,省上安排的项目,要核定”两州两市”的实际投资需求,足额拨付。

6、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两州两市”提升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突出扶持最具优势的畜牧产业、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业和油橄榄、核桃、花椒、民族特需用品、清真食品等特色产品;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特色产业产品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能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对“两州两市”的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省直有关部门应制定专门的扶持措施,使其做大做强,帮助当地群众稳定脱贫。要重视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高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民的产业收入比重,促进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向两市州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启动,应论证建设连接陇南亚热带自然风景区、甘南、陇南民族风情区等旅游景点的高速通道,着力打造一批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点,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升级。积极谋划,全力推介,使甘南、陇南尽早融入青藏、川西北藏文化旅游圈和陕西汉中、宝鸡旅游圈,发展大旅游产业。

7、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教育真正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大对两市州城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继续把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作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要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普及“双语”教育,提高办学的开放度,推进“民汉”合校。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和招生协作计划,省内重点职业院校要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教育和实训。适当降低贫困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提高“两州两市”高考招生比例,争取在今后十年内高考升学率达到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把文化建设作为智力扶贫的重要内容,优先安排“两州两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项目和资金。重点推进“两州两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县、乡、村级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医疗和救助能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县级医院达到“二甲”标准,乡级医院能做一般性手术和基础性的检查化验、有1名全科医生,村村建起卫生室。重视乡村两级卫技人员培养,强化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降低多发病、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较大幅度提高特困家庭大病患者统筹报销比例,农村救助资金要重点向特别困难家庭和大病患者倾斜,到“十二五”末,基本不出现群众因病返贫的问题。

8、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和规模。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两后生”培训组织的作用,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支持,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两州两市”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广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一半以上劳务人员有一技之长。增加劳务收入,提高稳定就业率。

(三)加大落实力度,切实发挥好各项扶持政策的效应。

9、进一步落实现有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及配套法规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有许多具体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扶持“两州两市”发展有明确要求,省上也相继出台了支持两个民族自治州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如取消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等地方配套资金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项目仍然要求配套,有些虽然取消了配套,但核定的投资标准低,实际工作中如果不配套就无法完成项目任务。要在按规定取消“两州两市”基础设施、社会公益和民生项目地方资金配套的同时,按实际需要核定项目资金,积极加大项目扶持的力度,确保民族贫困地区的有关项目不因资金配套的取消而减少,不因投资标准过低而延缓。

10、进一步完善支持“两州两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针对“两州两市”的许多优惠政策比较笼统、比较原则,缺乏具体操作办法和约束机制,往往落实不到实际工作中。省上应将优惠扶持政策分解到有关部门,并责成各部门提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加快推进扶贫政策和惠农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简捷的农村低保和贫困人口识别办法和动态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针对我省农村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金融政策,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扩大信贷规模,完善小额信贷便民办法,建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实现滚动发展。研究以农村合作组织互助资金建立民间信贷机构,解决农村小额信贷渠道过少的问题。建议报请国家批准设立甘肃农村银行,引进国内外资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重点解决省内贫困地区投资需要。

11、加大惠民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两州两市”在全国主体功能划分中基本属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全省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区域。应将国家给予西部地区的特殊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和帮扶政策,优先在两市州得到充分体现。加大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力度,切实把有限的惠民政策资金用在最困难的群众身上和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帮助这些地方大力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积极争取国家在这些地区的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增加退耕还林任务,并根据粮价上涨的实际提高补助标准。争取国家在我省陇南甘南优先实施生态移民的各项优惠政策,人口向城镇和牧民定居点集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一部分牧民和生态脆弱区农民转化为生态管护人员,稳定解决其生活来源问题。农村危房改造要优先解决好连片特困地区的五保对象、智残致残家庭和其他特困家庭,并根据实际提高资金补助额度。

(四)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科学化水平

12、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十二五”期间,要全力争取中央对我省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省市各级确定年度扶贫资金,要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核定比例,并逐年递增;按照国家要求逐步达到省上对扶贫资金配套的比例,以保证扶贫资金实际增加和落实到位。坚持分类指导,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政策,集中财力推进“两州两市”的扶贫开发,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由省上统一编制规划,优化整合全省扶贫资金,项目随规划走,资金随项目走。按照扶贫开发和支持“两州两市”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大“两州两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幅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危房改造等与扶贫开发直接相关的投资,增幅应高于其他地区10%以上。

13、不断健全社会帮扶机制。把专项计划扶贫、惠民政策扶贫、行业部门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以及社会各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形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强对社会帮扶工作的协调,建议省扶贫办依据省上部门特点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定点扶贫、对口扶贫工作适当进行双向调整,尽量把一些扶贫能力较强的帮扶单位安排到“ 两州两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真正提高帮扶的成效。省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各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情况,每年检查通报一次,并作为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省属骨干企业支持扶贫开发的办法,增强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企业管理、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优势,为“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积极主动地联系、协调、组织好中央、国家机关和外省市的帮扶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民营工商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并在税收和其它方面落实国家、省上的有关优惠政策。

14、不断完善扶贫攻坚的工作机制。搞好扶贫工作,领导是关键。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落实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把扶贫开发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来抓;扶贫开发的各项规划目标和任务要逐级分解到市县、部门和单位,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考核。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各级班子建设,通过挂职、培训、交流等办法加强贫困地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重点抓好乡村两级班子,选好配好村支部书记。完善乡镇职能和干部岗位设置,使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从市县选派一批年富力强,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干部到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乡镇任职,优化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按照实际需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在提高思想素质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重点解决好想干和会干两个基本问题。教育引导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树立自力更生、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克服片面依赖国家的观念。

(五)发挥工业优势,支持陇南率先脱贫致富

15、进一步加大支持陇南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的力度。陇南地区处于我国重要的多金属存矿带,不仅有丰富的铅锌、黄金资源,还有铜、锑等多种有色金属。据推测,铅锌金属储量超过1500万吨,铜金属储量在20万吨左右,还有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这些矿藏成矿条件好,资源前景好,开发利用价值大。有色金属开发是陇南最具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不仅对加快陇南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陇南脱贫致富步伐。省上应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重点研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在夯实资源保障的基础上,立足境内外资源开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铅、锌、铜等有色资源深加工的大项目,努力把陇南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16、进一步加快陇南黄金产业开发的步伐。陇南黄金资源丰富,推测的黄金储量在800吨左右,并且遍布各县,远景储量乐观,开发前景广阔。省上应从陇南黄金资源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在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大中小项目建设并举,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并举,加大黄金资源勘探力度,加快黄金资源开发,发展黄金加工产业,把黄金产业培育为“十二五”期间陇南工业发展的增长点,使其成为推动陇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7、进一步研究对陇南的电力支持。目前陇南全社会用电量为28.8亿千瓦时,已建成水电站104个,装机容量83.4万千瓦,每年可提供发电量约45亿千瓦时;在建水电站64个,装机容量43.9万千瓦,预计在“十二五”期间,陇南每年会有20亿千瓦时的剩余电量。省上有关部门应从扶贫攻坚出发,积极争取国家优惠电价支持,通过向电网公司缴纳一定数额的过网费,使陇南多余的水能发电能够在陇南境内封闭使用,主要用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钛合金产业。

(供稿: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张强)

第二篇: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 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

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扶贫成本高,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在目前国家划定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我省有58个县区分别被纳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四省藏区的扶持范围,涉及扶贫开发重点乡733个、重点村8347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6.3%、95%;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省有扶贫对象837.万人,贫困发生率40%。

一、我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以定西为代表的“三西”农业建设开创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先河,先后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经济林果园,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十二字(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方针”等开发路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精神,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立足省情,开拓创新,科学决策、强力推动,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始终把增加农牧民收入、降低贫困面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积极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056元增加到2010年的2599元,年均增长11.5% ;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504 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10万人(按1274元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由24.3%下降到14.85%,下降了9.4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坚持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不断加快水、电、路、田、林、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省贫困地区梯田面积达到216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71万亩;整修村组道路2.27万公里,解决了521万人、47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6万户,易地搬迁6.99万户、35.32万人,劳务移民11.4万人,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贫困农户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一批支撑农牧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全省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2万亩,经济林果349万亩,发展优质瓜菜258万亩,中药材202万亩;贫困地区肉牛存栏202万头,肉羊存栏679万只,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科技扶贫步伐加快,农村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引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200多项,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6.1万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17万人次,完成“两后生”培训10.5万人。通过实施“两基”攻坚、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党的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极大缓解。通过培训,新成长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区域开发有序推进,贫困地区社会和谐稳定。5年实施整村推进3008个,“三个确保”整村推进任务按期完成;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初见成效,“两州一市”、庆阳革命老区等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步伐加快,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东西协作、社会帮扶成效明显。贫困地区农牧民对党的惠民政策十分感激,对现有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表示肯定,生产生活积极性普遍高涨。各级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明确、态度积极、责任感强,对打好扶贫攻坚战信心十足。

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和多年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之路;坚持抓主抓重,重点突破,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发展中的迫切问题;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扶持特色优势产业两手抓,同步推进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改善和特色增收产业发展;坚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两后生”转移培训等多措并举,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相互促进,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整合资金,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注重调动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二、连片特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具体表现为:

一是自然灾害多,返贫率高。我省农村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0%,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更恶劣的民族地区、极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和偏远山区,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极高,因灾返贫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截止2010年,连片特困地区58县的贫困发生率为17.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虽然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由于其标准低、底子薄,一遇灾害极易返贫。据调查,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10%以上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其中因灾、因病、因子女上高中大学、建房和婚丧嫁娶是导致返贫的主要方面。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连片特困地区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相当一部分地方不宜人类生存,更不适于开发。以甘南州为例,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处于青藏高原地震带东段,地质结构复杂,属地震高烈度区域和泥石流、滑坡高发区,农业生产受光热限制严重,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通讯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至今尚有17024户牧民仍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仅定西市就有5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临夏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4.3%。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欠帐大,部分行政村仍然不通农用车,不通电,没有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尤其是陇南市道路通达深度低,路况质量差,村与村之间,村与乡、县与县之间的连接道路尚不发达,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连接道路数量少、质量差,成为制约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是农牧业产业规模小,农牧民增收困难。连片特困地区基本是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农牧业生产单一,贫困农牧民发展项目选择面小,有些产业尽管有特色,但有优无势。有带动辐射力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联合与合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经营的水平与收入,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户收益流失的问题相当突出。绝大多数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技能,主要以干苦力活为主,且输入地和职业都很不稳定,经济收入偏低。2010年,连片特困地区58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8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其中: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8%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5%;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375元,相当于片区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9%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0%;定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0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9%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6%;陇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9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9%。

四是扶贫成本高,投入标准低。由于自然条件、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特困地区的扶贫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实施同一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成本高一倍以上。以2009年甘南州为例,牧区发展生产成本高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生活消费支出数额高出农区1886.09元,高出半农半牧区1963.71元;在生产性支出方面,牧区比农区在支出所占比重和数额上分别高于67.45个百分点和387.85元。如每块砖的产地价为0.50元,到项目实施地单价高达1.20元以上,钢材、水泥、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运输费用更高。在扶贫投入标准上,整村推进、基础条件项目和易地搬迁等与其他地区同等对待,加之地方配套资金困难,对扶贫投入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直接影响扶贫开发的状态效益。资金投入量较大的整村推进任务依然艰巨,陇南市、天水市各完成31%,平凉市完成42%,定西市完成47%,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进度。

五是社会事业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连片特困地区大部分地区由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乡村卫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农牧民受教育、培训意识单薄,积极性不高。甘南州农牧区人均受教育年限4.2年,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2.3年和4.3年,低收入人口中藏族文盲率高达26.8%。加之农牧民受语言限制,外出就业创业能力差,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虽然劳务输出工作普遍得到重视,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劳务输出层次过低的现象在贫困乡村仍相当普遍。不少乡村各类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打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的主要对策

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是新时期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打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是甘肃今后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指导,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以转变扶贫方式、创新扶贫机制为突破口,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实现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明显好转、基本收入明显增加、基本生活明显改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权益有效保障,为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习贯彻《纲要》精神,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意识。连片特困地区是我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区。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问题事关全省工作的大局,没有连片特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全省的跨越式发展,没有连片特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要以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现贫困地区小康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真正使新时期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一致,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相符合,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呼应,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特困地区更应将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今后十的扶贫攻坚的工作责任和使命,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今后十年《扶贫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我省已全面启动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及四省藏区三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具体规划将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的发展目标和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结合甘肃实际,以县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攻坚目标、重点项目、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好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非常差的特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坚持抓主抓重,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基础设施始终是决定和影响甘肃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更加重视生活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坚持不懈地加强道路交通、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交通问题要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分年实施,争取“十二五”末60%以上的贫困村通油路,自然村基本通砂石路。抓住国家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贫困乡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利用率,扩大覆盖面,力争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1亩水地。抓好特困片带的人饮工程建设,确保“十二五”末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切实抓好梯田建设,凡是适宜于修建梯田的地方,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高标准梯田化。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稳定基本口粮田,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2、培育壮大增收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培育和壮大草食畜牧、马铃薯、林果、瓜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和油橄榄、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走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围绕发展主导产业,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特色产业产品竞争力,有效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衔接,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专门的扶持措施,使其做大做强,帮助当地群众稳定脱贫。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兴办“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开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培育贫困地区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多措并举,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升经济实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3、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科技扶贫作为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环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和推广,强化贫困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坚持走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发展路子。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着力解决贫困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努力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按照市场需要,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提高服务能力,降低多发病、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着力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支持贫困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和村计生服务室建设,不断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和优生优育,提高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优先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监测,及时落实扶贫政策和农村低保政策,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4、加强劳务输转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把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贫困地区的一项战略任务,围绕扶贫攻坚和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认真组织实施“雨露计划”、“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两后生”等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健全“两后生”教育培训集团和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广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增加劳务收入,提高稳定就业率。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一半以上劳务人员有一技之长,推动劳务产业良性发展。

(四)加大支持力度,打好扶贫攻坚战

1、加快构建“大扶贫”格局。根据新扶贫纲要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各项职责、任务的定位,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下,以扶贫开发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多形式联动,促进“三位一体”大扶贫机制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把专项计划扶贫、惠民政策扶贫、行业部门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以及社会各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构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2、突出项目支撑。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理念,紧紧围绕国家扶贫战略,认真开展扶贫项目的调研、论证、储备工作,在连片特困地区集中实施一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扶贫效益显著的好项目。优先在连片特困地区安排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移民搬迁、产业化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劳动力输转培训、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社会帮扶及扶贫贷款贴息、互助发展资金、雨露计划等项目,特别是要逐步提高整村推进投资标准,把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规模扶贫效益。同时,积极调研论证并实施西汉水流域扶贫综合开发攻坚、庆阳“长环线”扶贫攻坚、沿洮河流域综合扶贫开发、沿大夏河流域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等重大项目,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扶贫攻坚的瓶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实际到位,导致扶贫资金缺口更大。要认真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实施特殊政策加大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关于加大庆阳革命老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甘肃省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持资金整合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与发改、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联系,共同研究项目规划、申报和实施工作,做到区域开发“一盘棋”。探索建立以县为基础的资金整合平台,从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等环节层层把关,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提高扶贫攻坚成效。

4、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州指导、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要求,总结经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任务、资金、权力“四到县”制度。进一步优化资金分配办法,在连片特困地区资金分配中增加重点区域、扶贫成本等要素,增加资金总量。强化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坚持把扶贫规划和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市州、县区扶贫部门及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将扶贫工作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完善考核机制,严格奖优罚劣。制定出台《甘肃省扶贫开发条例》,将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和调研工作,积极反映扶贫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及时报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成绩和经验,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供稿:计划统计处 李志峰)

第三篇:赴甘南、陇南灾区有感

让爱,远行

——赴甘南、陇南灾区有感

回来了!

如果说我不到那边去,我会愧疚终生,我会良心不安!虽然过去感觉什么都没做,或许,甚至,我所做的根本微不足道,但我很知足!

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场面,一双双日夜期盼的眼神,一个个精疲力竭的战士…来来回回奔跑的工兵、解放军、武警、交警、志愿者…都是如此可爱!邱少云部队以及开山斧工兵团的车辆、装载机、挖掘机响个不停,他们在日夜奋战!好多的场面,真的惨不忍睹,从废墟经过的时候,我有些恐惧,甚至想退却,但是,我知道,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前进,更何况那个时候,谁还能顾得一个大好人呢?我知道,脚下面还有好多遇难者,因为踩到的那是三楼甚至更高层!记得很清楚,一栋楼房,一层在这里,二层在前面一点点,三层、四层…不见了。还有,三层以下在淤泥里,以上漂到河的另一边。听别人讲一路的故事,真的感觉在做梦,根本不可能!

一路上,很感恩,很顺利的到达、返回!尽管没有直达车,但有便车,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在里面与其他队友合作很好,特别怀念,尽管吃泡面、睡楼道,可是这已经够好了!离开舟曲,去了成县黄渚镇,那里的灾情比起舟曲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因为那边山比较小,石头比较少,植被多,被水冲下来的大多是树木,破坏性不大,上面有一些房屋一楼被淤泥填满,街道下面还可以,只不过好多道路是断了的,车辆只能绕着行走。只是那种艰难,好多人体会不到的!

这一生第一次当志愿者,毕竟经验没有,跟我的队友们有过意见上的不统一,争执、偏见,我还是很感恩,让我们更加齐心协力!我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灾区那种需要,还有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渺小,人根本无法想象!

回来了!忘不了,永远忘不了,舟曲--第二故乡,曾经,和那里的人们打成一片,曾经,寄居那里。忘不了,忘不了那一声声隆隆的机器声,那铁锹的巨响,那泡面,那干的方便面,一提提矿泉水,楼道里一个个疲惫的志愿者的身影,还有那一堆堆志愿者们的行李包;忘不了,忘不了一股股扑鼻的味道;忘不了,忘不了那泥泞的道路,开便车拉我们的司机师傅,给我们耐心诉说灾情的不同人士,还有那位为群众军民服务(修鞋子、包伤口...)晚上却连个褥子也没有就待楼道的大叔;忘不了,忘不了半夜在雨中行进的央视一台工作人员,背着帐篷、摄像机…在雨中“远行”了;忘不了,忘不了那个挖自家人却挖不出来就啜泣的大伯;忘不了,忘不了中午倾斜的楼房拐角处啃面的那若干名解放军;忘不了,忘不了去成县的途中那一条条被毁坏的道路;也忘不了,忘不了风景宜人的腊子口、官鹅沟等,忘不了返回时敲诈我们高额车费的售票员...太多了,一个多月了,历历在目,犹如昨日重现。

回来了!鞋子袜子全是泥,洗了n次还是那个样,唯一的办法就是扔了,不过我扔的甘心乐意!头发乱的不像样子了,也顾不得收拾就赶紧填饱肚子!回来了!那一顿晚餐,不知吃多少才吃饱,那一顿美觉,不知睡到何时才清醒!去的时候是阳历8月15,如今是阴历8月15,明月悬高空,孩儿很思念你,舟曲—第二故乡,遥望天际,试问:您的儿女回家过节了吗?请明月,代问候!一切仿佛在梦境中了,至今,未醒!

有机会,再进舟曲,去看望那些可爱的人们!即使见不到他们,也好使我怀念他们!太值得去记忆了,或许,去那边,去当志愿者,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很感恩,没有连累灾区人民,很庆幸有那么多的好心人!爱心接力在此传递,希望它越传越远,希望它永无止息!

传递真情,爱心永恒,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份!

于2010年农历8月15日晚

第四篇:多点发力打好金融扶贫攻坚战

XX市“多点发力”打好金融扶贫攻坚战

该市将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主抓手,全力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对接的工作格局,推动多方金融资源向扶贫领域聚合。截至2月末,全市扶贫贷款余额139亿元,比2017年初增加125亿元,增长9倍。

“广度”上下功夫。出台《XX市金融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整合财政、农业、林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等政策资源,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信贷支持,按“一次授信、分批使用”原则,对省级重点贫困县—定远县核定扶贫再贷款限额2.5亿元,累计用信13次共2.7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8万人次。

“精度”上做文章。推动金融、扶贫、农业和林业等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畜禽、水产、木本油料、苗木花卉等“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对吸纳贫困户就业的经营主体建档授信,在合理需求内按每吸纳1个贫困户劳动力给予10万元以内的贷款累加,推动单户授信2000万元以下贷款纳入“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

“深度”上求突破。建立产业扶贫主体认定机制,在脱贫攻坚信息平台公示208个,将县市区认定和名录公布情况纳入督查考核并通报并有效筛选、对接了一批融资需求。同时,完善动态纠偏机制,针对核查、监测、考核发现的进展偏慢、管理不到位、信贷政策执行偏差的情况,及时采取约谈、通报、书面提示等措施加强引导。“速度”上提实效。坚持定期通报、加强督查考核,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检查、联合督查,根据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对5个县开展金融扶贫专项考核,推动金融扶贫顺利开展。同时,提高金融扶贫等重点工作在综合评价中的分值权重,并依据评价结果实行“或支持或限制”关联式管理。

第五篇:打好扶贫攻坚战改进干部作风是关键

打好扶贫攻坚战改进干部作风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2日 09:46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李之际

围绕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县域经济发展、作风建设等情况,3月7日至9日,省委副书记梅克保赴武陵山片区县慈利、桑植县调研。他强调,要积极抢抓机遇,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3月10日《湖南日报》)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达545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2%。要使全省人民奔小康,关键是农民奔小康,因而湖南始终把“三农”问题当作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生产当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扶植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从粮补、种补、综补、农机补、油菜补、能繁母猪补等等,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贫困化人数日益减少。但是因为基础不一样,自然条件不一,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时有出现,因而,扶贫任务仍然艰巨,丝毫不能放松。

贫困农民要摘掉“穷”帽,走向富裕之路,除了自身要自强自立,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还得靠外力的作用。这个外力除了“户帮户,村帮村”之外,还得靠干部的引领,干部是群众的引路人,其作风好差,对一个地方农村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扶贫主是要抓重点,排难点,以点事面,以典型引路,立足于当地的传统优势,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仅眼睛要盯在种植业,养殖业上,还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不仅要走农业发展的路,还得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视野要宽,立意要新,多方面,多渠道的去引导。

扶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按照老的战术,旧的模式进行显然难以取胜,这就得要有新的谋略,新的武器实施,首要之点在于转变职能,变简单的管理为提供优质的服务,变单纯的输血为多方造血,再则,要摸准农村的脉搏“对症下药”,了解农民需要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个补,既要从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助,更重要的是用新技术,新的观念去引导和指导,提供产、供、销进行一条龙的服务。

干部是扶贫攻坚战的指挥者,要指挥好,就得做到心中有数,“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干部又是扶贫攻坚战的参与者,还得走在前,冲在前,这就得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把扶贫当作是自己事,设身处地的帮农民脱贫致富,扶贫效果好不好,群众富裕水平高低,是检验干部水平高低,作风扎实的试金石。

“在贫困地区,不怕经济贫困,就怕思想贫乏、作风松垮”。常言道“干部干部先走一步”,这就从办公室走出来,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贫困的地方去。扶贫在此也是一次考验,不仅是扶贫效果,也是对自身思想和作风的考验。

下载关于打好甘南陇南扶贫攻坚战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打好甘南陇南扶贫攻坚战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申论热点怎样打好交通扶贫攻坚战

    公务员申论热点:怎样打好交通扶贫攻坚战? 扶贫开发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最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

    找准精准扶贫关键点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找准精准扶贫关键点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深化双联精准脱贫典型材料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x镇认真落实市委“深化双联、精准帮扶、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工作思路和“四个......

    全力以赴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

    全力以赴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组织机构,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于盈利。利润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意义,可以说不为了获利的企业是不......

    上下一心打好四季度攻坚战

    上下一心打好四季度攻坚战 进入11月份,2015年也进入了最后60天的倒计时。集团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周峰在四季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最后两个月的工作成效,......

    全力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

    全力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 张长云 实施职教攻坚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整体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

    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

    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陕县张茅乡初级中学 2012.3. 全力以赴打好质量攻坚战 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在县局和政府及中心校的关怀和支持下,张茅乡中的办......

    坚决打好三打攻坚战心得体会

    坚决打好三打攻坚战心得体会一、深入学习,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紧迫感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