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走进桃花坞”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活动》
浅谈“走进桃花坞”校本课程
引入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基于校本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桃花坞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必然性,学校开发了“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本文具体阐述了架构“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的背景;“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理性思考; “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目标定位;实施方法和评价措施。【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引入 综合实践活动
一、架构“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的背景:
(一)校本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力求把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研究“桃花坞文化”,开发从学生——课程——学校的教育资源,加速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桃花坞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长期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吴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仅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项目的有20多项,被列入省级项目的有60多项。桃花坞因唐寅的《桃花庵》歌闻名于世,又因桃花坞木刻年画、檀香扇等众多非物质遗产而被世人瞩目。“桃花坞文化”是吴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沧桑岁月,桃花坞地区许多人文景观、精美艺术逐渐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因此,让学生从小了解和继承“桃花坞文化”迫在眉睫。
(三)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必然性
我校地处桃花坞内,历史悠久,得天独厚。我校承担的苏州市“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学生艺术素养创新发展研究》,充分研究了桃花坞木刻文化与学校课程教育结合的可能性,使学生艺术素养获得创新发展,形成了校园文化的教育特色。学校承担的苏州市“十二五”课题《“桃花坞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校本研究》将进一步挖掘“桃花坞文化”转化成学校教育资源的
第1页
可能性,进一步丰富学校特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架构“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并有序实施是课题研究落实的一个重要层面。
二、“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理性思考: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此,《纲要》为我们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培养科学人才的意义。
诚如一些研究者所讲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全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近年,在课程改革的号召下,我校走“桃花坞文化入校园”的特色之路,在师资培养、木刻特色与课程结合等方面作过一定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是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也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高素质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我校在逐渐形成“桃花坞文化”特色的过程中,主动摸索将桃花坞文化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正式建立在实现对学生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文化继承的发展之路的理想思考上。
三、“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的构想:
(一)定位课程目标:
此校本课程的实施将充分挖掘“桃花坞文化”的历史、人文、艺术素养等教育元素,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融合进学校特色教育之中,作为校本课程资源,拓宽学校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小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桃花坞历史、名人事迹及桃花坞文化,从而加深对桃花坞文化的了解。
(2)学习“桃花坞木刻”技巧,以创作的木刻画表现桃花坞文化、解读桃花坞文化。
第2页
(3)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提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发展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收集桃花坞历史、名人事迹、桃花坞诗词、名胜建筑等,丰富课堂内容。
(2)引导学生亲近桃花坞文化,挖掘善言善行,关注时代的发展,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
(3)创建并运用“桃花坞文化”网上资源库,把丰富的声、像导入综合实践和研究性课成,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组织筹划、合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协调,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2)从本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环境、社会、风土人情。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感悟与反思,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关注生活,进而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使学生在活动过程受到文化的涵养。
(二)走进“桃花坞文化”
“桃花坞文化”是指苏州桃花坞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人文、艺术等古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所有成果。通过引导学生搜集、鉴别、整理与“桃花坞文化”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 “桃花坞文化”的科学认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在广泛搜集“桃花坞文化”文献资料基础上,走访、调查桃花坞地区的名胜古迹、手工艺大师,学讲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挖掘出“桃花坞文化”精髓——至德思想。“至德——至高无暇的品德”,源于“泰伯三让天下”。至德思想包括宽容、谦让、守礼、慎独等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学校以“至德思想”的一个层面“日行一善”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由“寻善源”到“存善心”、“纳善言”最终实现“行善事”,成为一个拥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怀有感恩之心的孩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形成善的观念,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继承吴文化 “谦逊有礼、海纳百川”的人文思想。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各条走廊悬挂的是学生创作的桃花坞地区名胜古迹的木刻画;各幢教学楼以“允明”、“六如”等明才子的号或别名命名,布置“桃花坞名人墙”,让
第3页
学生熟知桃花坞名人,学习名人们勤奋、坚毅的品质;课题组精心设计小“桃苑”,突出校外“桃花坞”、校内“小桃坞”的人文德育氛围。此外,学校还以“桃花坞文化”的班级主题角设置、“走进‘非遗传人’”、“桃花坞小导游”等特色活动全力创建“桃花坞文化特色校园”。学校充分利用“桃花坞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感染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创造一个惬意、舒适、丰富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的成长在美德的熏陶下留下坚实的脚印。
(四)校内外结合,课程渗透
以“走进桃花坞文化”为主题的德育校本课程通过晨会、班会、学科渗透、兴趣小组、综合素质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落实。课题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每月分年级设定主题,学生全员参与。低年级了解桃花坞、学讲桃花坞故事;中年级诵读桃花坞诗词、走访桃花坞胜迹、参观博物馆;高年级采访“桃花坞‘非遗’传人”、学习制作桃花坞工艺。在老师、校外辅导员、家长的带领下,学生的足迹遍布桃花坞各地。他们有的用一句话表达活动感受,有的用手抄报展示活动成果,还有的拍下视频、照片向同学们介绍。
四、“桃花坞文化”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措施
该活动的评价采用年级积分制,各年级的学生,每参加一项活动,由负责老师在积分卡上计10分。每学年根据学生的积分情况,授予“桃花坞小博士”、“桃花坞小硕士”、“桃花坞小学士”称号。
“走进桃花坞”校本课程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课程资源,提升了学生传承吴地传统文化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
第4页
第二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十字绣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手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流行于欧洲和美国以及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它是一项易学易懂的手工艺爱好,因此流行非常广泛,受到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十字绣来到了中国。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刺绣大国,更加深受人们的喜爱。你只需花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的耐心,再加上一点点信心,就能完成一幅令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的十字绣作品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十字绣是古典、时尚与美的结合,一切着眼于自己的美丽和自己所追求的美丽,亲身体验刺绣艺术的迷人魅力,以及给现代家居装饰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2、通过缝制“十字绣”,来锻炼手的灵活性,同时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品位。
3、了解“十字绣”不仅可以悦性怡情,还可以大大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绣品作为亲手制作的礼物送人是最佳的传情达意的方法,也是最值得珍藏的。
二、课程内容
1、了解“十字绣”的起源十字绣起源于欧洲,最初是在宫廷中风行,后来传入民间。18世纪中期逐渐产生了一些商业组织对它进行不断加工和完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在国外已经演变为一项涉及多行业的产业。十字绣可以用于很多场合,如:工艺品、家居、装饰等,同时也可以自娱自乐,体现出个人风格。
2、熟悉十字绣的基本材料。十字绣的基本材料是刺绣线和特殊工艺制作的网格面料,只要有设计图稿并掌握基本的刺绣方法就可以进行。
3、掌握十字绣的基本方法。十字绣的绣法非常简单,只需根据设计图稿在网格面料上将线通过十字交叉的方式穿过网格即可。由于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各种颜色的刺绣线被人们编上了号码,每幅图案都被设计师作了特殊处理,每张设计图稿都是按照线号来制作的。即使是很复杂的图案,只要按照设计图稿的位置选用适当的线进行刺绣即可完成。
4、引导学生在欣赏各种“十字绣”作品的同时对十字绣进行创新设计。十字绣可分:卡通类、人物类、风景类、花卉类、动物类等……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师在辅导学生实际制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品的构思和制作上,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科学合理。
2、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
3、在讲授技巧时,要熟练演示,步骤清晰,讲解透彻,点拨精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完成。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传授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这些方法要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要学以致用,尽可能地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
5、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积极参与,在创造过程中他们合作是否成功,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6、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十字绣”作品,是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活动安排
第二周了解十字绣的文化历史 十字绣的成品欣赏第五周十字绣的品牌与种类 十字绣的材料和工具第七周全针绣 半针绣第九周四分之一绣 四分之三绣第十二周回针绣 勾边第十四周十字绣的基本技巧 十字绣的保管第十七周十字绣绣布、绣线、绣针的挑选 如何识图第三周学绣十字绣第六周十字绣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八周学绣十字绣(请专业人士指导)第十三-十六周互帮互学完成十字绣第十七周作品展 总结体会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在活动中,既要对所学的各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又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践过程和呈现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的安排、过程的实施、知识的运用和获取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生成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建构自我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这些内容不像学科知识那样靠‘告诉’的方式获得,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历和体验而不断生成的。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要求:
(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启、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表)
(2)学校领导重视课程开发团队建设,设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机构、制度)
(3)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方案。(学校规划方案)(4)各年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学校各个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学校档案室)
(5)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老师)(6)学校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学校)(7)教师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老师)
(8)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之
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热情;要加强与学科课程的联系,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观察、实施,按小组分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性学习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
(2)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3)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研究性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
(5)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学习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需提交的资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概念: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和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根本特点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上,是在实际的社区或社会情景中开展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因而,其基本内容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各种服务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领域:
① 社会考察、调查、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或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社会调查可结合学科学习进行。② 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校园劳动等。③ 参观游览。一般指配合专题教育进行的,包括参观德育基地、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科技园、参观博物馆、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2)社区服务活动的领域:
① 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如拥军优属活动、敬老助残活动等。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以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
② 社区管理服务。包括法制宣传、社区学校辅导、扫盲辅导、板报画廊宣传、科普宣传等。
以上两个领域的活动均要体现一定的学科性,要让学生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展开活动,学以致用,并在活动中丰富知识。
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过程:
1、社区服务的一般过程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学校和教师结合社区背景,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在社区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2)确定社区服务的目的和活动对象
具体提出社区服务活动的目的确定活动对象或活动区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可以是社区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也可以是社区的经济机构(如商场、农场)、政府机构、(如环保部门、宣传部门)、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电影院)。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4)实施社区服务。根据社区服务活动方案,展开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过程。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总结并交流社区服务活动的体验和感受。
2、社会实践(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
(1)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有学生自主的制订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
(2)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具体的活动时间表。(3)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
(4)进入实际社会情景,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5)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
(6)相互交流考察、参观的体会,分享不同的感悟,进行活动总结。
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的要求:
(1)参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至少一年以上。(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实施与评价具体、可操作性。
(3)班级有完整的活动档案,确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材料。(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综合实践活动之
技术教育
一、技术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技术教育以项目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与职业体验、技能练习与技术试验以及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等。
内容:项目设计与制作,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等类型。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社区宣传活动规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设计;制作、应用设计,如改进某一设备,设计某一产品等。
二、技术教育类成果的要求:
技术教育活动主题的选取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内容有效整合,与理化生、体音美等学科的实验和体验紧密结合。
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是一种技术手段,为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
三、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8)活动过程的视频资料及教师评价意见。(9)申报人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着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项目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教材类和教学类两个成果类别进行评选。成果的征集面向从事中小学校本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个人和团队。
一、校本课程教材成果的概念:
校本课程教材指编写者自主开发,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
二、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的要求:
(1)要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2)从校本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
(3)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4)课程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5)成果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6)成果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严禁抄袭。(7)成果著作权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或单位。
(8)成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校本课程教材成果必须是列入课程表,有师生共同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是并列的而不是附属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教材优秀成果参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教材成果类)》。
(2)提交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3)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并附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审议结果。(4)文本教材。
(5)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每周的教学活动次数、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目标)(6)学校对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校本课程之
教学类
一、教学类成果的呈现形式
提交教学视频课例光盘(一课时)和相应的教学设计。视频课例征集的范围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典型课例(其形式相当于我们报视频优质课)。教学成果必须与教材成果一起申报,它是教材成果的附属成果,不能单独申报。
二、参评校本课程教学优秀成果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体现新课程理念。参评课例应该是能够体现本校校本课程实施的典型课例,能反映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较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2)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适宜的难度,密切结合教学场景和学生实际,目标表述具体明确,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反映本校特色。(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实施灵活规范,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简明,教学效果明显。
(4)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教学评价科学,操作性强,能够彰显学生个性。
(5)富有创造性教学情景,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不断反思,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商丘市基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建设培训会
会议摘要
第四篇: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课时)
主题一:走进综合实践课程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1)热爱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2)培养学生留意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与热情。2、能力目标:
(1)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学会简单的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2)学会信息收集的一种途径――采访。
(3)组织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并且把相关的主题归类、整理。学会自行分组。
(4)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互相合作。3、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姓氏来源。
(2)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二、活动准备:
1、联系校长、家长,约定采访时间。2、编制调查问卷。
3、联系计算机老师,请教如何搜索。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四、课时安排
六课时
五、教学方法
活动法、研究法、实验法等。
六、活动过程:
课时一(开题课)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你们知道这节是什么课吗?以前有这门课程吗?以后就由我来给你们上综合实践活动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通过学生猜,激发学生了解欲望)我们班上还有哪位同学跟老师一个姓呀?
这位同学告诉同学你是哪的呀?这位来自××地的同学跟老师的姓一样,那么谁来告诉大家,怎么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相同的姓呀?
同学听过谁也姓这个姓吗?他是哪的?那么他怎么会跟老师一样的姓
呢?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很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2、姓氏来源
(1)老师姓氏的由来 教师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姓是怎么来的吗?你们想怎样去得到答案呢?
(2)学生姓氏
a、了解班内有几个姓
提问:怎样才能更快、更全地知道这些答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A、筛选出按姓氏分组B、知道调查的基本方式(采访、网络查找)
过渡:同学们,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综合实践课程。那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呢?
(二)、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
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地了解到了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你们想不想更加详细地去了解呢?
哪又可以用到我们刚才了解的哪些方法?(采访、网上查找)采访小知识:
采访前要明确要收集哪些材料?写好采访提纲; 采访中如何大胆与陌生人交谈,作好采访记录; 采访后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写出采访过程。采访小演示:
教师示范进行演示。学生学习采访。网上查找
(三)分组研究
我们这次要研究的主题已经定下来了,那我们要不要进行分组呢?怎样分组呢?
(1)分组,选小组长,明确每个组的活动主题。(2)研究小组活动方案
(3)小组交流,全班交,教师评价。
(四)、收获与评价 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走进综合实践课程
开题 教学反思:
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研究主题,了解了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并学习了解了采访方面的小知识。
课时二(探究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针对走进综合实践课程这个课题划分了小组,并制定了相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开始研究它吧。
(二)方案确定,调查研究
1、学生自由组合,建立研究小组,讨论计划分工。2、确定的研究方案
第一主题:自己姓氏的由来 调查内容:(1)本班有几种姓氏。(2)这些姓氏的由来。(3)此姓的有哪些名人?
探究方法: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收集资料。
第二主题:还有哪些姓氏 调查内容:(1)知道姓氏不只是中国才有。(2)你知道外国哪些有名的姓氏。(3)你知道哪些关于姓氏的传说等。
探究方法: 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收集资料。第三主题: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 调查内容:(1)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2)学校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3)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会设置哪些活动?
探究方法:采访,上网收集资料。
(三)讨论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老师小结
(四)评价与收获
你今天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走进综合实践课程 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
教学反思:
通过不断的探究,各小组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方向。每个人都收获颇丰。
课时三(探究课)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提出了活动方案,并根据活动方案制定了活动计划。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的计划更好,看一下它们还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的。好吗?
二、师方法指导
1、师点评各组的活动计划。
2、师进行方法指导。
3、小组讨论
三、小组学习
1、各组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
2、组员大讨论。
3、辩论会
四、展示
1、各组展示自己组的活动方案。
2、师总结。
五、评价总结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自评与师评 板书设计:
走进综合实践课程 制定活动方案
教学反思:
通过交流、探究,学生们制定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在比一比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不小的收获。
课时四(活动课)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都制定了自己组的研究方案,并对自己组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讨论。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我们的研究吧。
二、调查收集资料
1、查资料
a、图书室查资料
b、微机室上网查资料
2、调查访问
a、在全班进行调查
b、课间在全校同学中随机调查 c、采访老师
三、评价小结
1、作业:
每人回家后调查一下自己周围邻居的情况。
2、谈收获
3、自评与师评
4、师总结 板书设计:
走进综合实践课程
调查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了不少关于调查整理资料方面的知识。每个人都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收获都不少。
课时五(活动课)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的大量的查资料活动。每个组都查到了自己组所需要的资料。并且每个人回家后也完成了我们的作业。现在我们把我们查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一下吧。
二、整合资料
1、小组讨论
每个成员把自己的资料阐述一遍。对各成员的阐述进行评论。
2、小组整合自己的资料 小组成员发言
3、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
4、再次整合自己的资料
三、评价与总结
1、谈收获
2、自评与师评
3、师总结 板书设计:
走进综合实践课程
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了许多乐趣。当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能很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解决方案,对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课时六(成果展示课)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把我们调查的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活动总结 1、展示与汇报
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采访、讨论研究的情况,展示采访记录、讨论稿、研究以及报告“金点子”方案。
(1)小组交流:姓氏历史文化、综合实践课程。
(2)班级汇报、交流:姓氏历史文化、综合实践课程。
(3)展示调查记录材料,交流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4)展示所收集的有关活动资料图片,并把他们制作成小报或“金点子”卡进行展示。
(5)小组整理搜索资料。
(三)评价与收获
你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调查、访问、座谈、设计等活动,知道了怎样开展实践活动,感受了开展实践活动的益处,相信你有许多的收获与体会,你能用一段话写下你的收获吗?试试吧!
板书设计:
走进综合实践课程
成果展示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主题活动,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调查、访问、座谈、设计等活动形式,知道了怎样开展实践活动,感受了开展实践活动的益处。
第五篇:走进校本课程
立足学科特点,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哈尔滨市延兴小学 孙秀敏
从200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开展校本课程”的相关文件以来,“校本课程”就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而就美术教师的专业特点来说,又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实施者。要如何开展好校本课程,特别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下面谈谈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
一、课程开发的依据。
校本,即以校为本,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和开发校本课程。所以每个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应该有学校的特色。
我校在开展校本课程前,对我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展开了了广泛而充分的调查。在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延兴小学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处叫白家堡的地方,过去这里居住的都是菜农,而现在则多是外来的务工人员,这一地带是哈尔滨现在为数不多的平房区★。然而在拥有教职员工64人,学生900多人的延兴小学中,有80%的孩子就来自这里。他们从小就随着父母如候鸟般迁徙于全国各地,由于他们的父母每天都要为生计而奔波劳碌,他们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学前教育;由于他们的父母是居无定所的外来务工人员,所以他们几乎都没有城镇户口★★;另外在这些孩子的家长中,不认识字的占到多数,读书读到初中毕业的都屈指可数,所以他们对孩子教育上的欠缺也是可想而知的。绝大多数学生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传统文化。鉴于这种情况,从2001年,我校确立了“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2005年在研讨与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儒雅自信的现代中国人”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主题。★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应以“学校”为“本”,依托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主题,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自己校本课程的内容。我在校本课程开发时,选择了篆刻。篆刻虽属“雕虫小技”,但却实实在在是中国所特有的一朵传统文化奇葩。这与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相统一。同时学生通过篆刻学习不仅可以吸收祖国的历史文化更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篆刻作品,可让学生领略其中深刻的哲学含义。通过亲身体验篆刻,更能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仔细,做事耐心,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这又与新课改提倡的,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这一理念相吻合。选择篆刻还因为我和我们学校的另外两名教师在上学期间就因为喜欢篆刻,曾一起拜师学习篆刻。有了这个优势,在开发校本课程初期,我们三个一起承担了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任务。经过十年多的课程实践证明,我们不仅将篆刻这门学科开的有声有色,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我们对篆刻的认识更深刻了,刻印的水平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都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我们教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因此,★老师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要考虑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只有选择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教学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教师的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开发的课程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功。
★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定向、规范和评价,因而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首要问题。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到:★课程目标要与学校校本课程总目标的导向一致。★课程目标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与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目标要对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提出要求。
★课程目标要清楚可行。目标的表述要有层次性,能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各项目标之间要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遵循从大到小,从全面到具体的原则。力求全面、适当、清晰。★第一步,确立材总课程目标
总目标的确立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整体性。要确立的准确,难度不易太高,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要。全面贯彻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校本课程总目标相吻合。
★下面以篆刻学科的教学目标为例 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 :
通过学习篆刻,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 :
1、通过欣赏篆刻作品,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发展史、以及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以及古文学的关系。
2、通过对篆刻用具和技法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篆刻的用具与材料,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和程序,能够独立临摹刻印篆刻作品。
3、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篆刻学习的持久兴趣,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第二步,确立课程分年段目标
课程的分段目标要有操作性。分段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到课程的连续性。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可以从大目标到小目标依次确立。
学段目标 : ★三年级:
1、了解并掌握相关篆刻的基础知识(白文、朱文、刀法、章法、边 款及工具材料、印章文字、篆书等),以及有关篆刻艺术的专业术语。
2、掌握篆字的书写方法,培养观察内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浓厚的兴趣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四年级:
1、了解篆刻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学会用篆刻语言分析印章。掌握刻印的基本方法。
3、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篆刻的学习活动,体验篆刻活动的过程。
★五年级:
1、初步掌握篆刻的一般技法和创作方法。
2、领悟篆刻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积极参与篆刻学习的愿望,喜欢用篆刻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养成热爱篆刻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篆刻学习的持久兴趣。☆ ★第三步,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它必须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则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正确确定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上好校本课程课的关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制定的详细具体,要体现出三维目标体系。
★以《可爱的生肖印》为例,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看图片和教师讲解,了解肖形印的历史内容以及分类情况。
2、通过学习生肖印的创作步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实践生肖印创作的过程,掌握生肖印刻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创作成功感和成就感;
4、通过欣赏生肖印,学生感受篆刻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审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美好生活的高尚情感。
总之,不管是哪一类的校本课程,教师都应首先在思想上明确它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在目标定位上更重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时,应该★完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周详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惟有如此,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才能得以完满实现。
★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教什么)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基于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并对其加以有效组织,这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根据校本课程确定的目标,而选择、确定的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问题。考虑到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则上要做到“四要”
★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学校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内容也就是★教材的编写必须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标准,反映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统一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的前提下,编写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重新组合调整课程的顺序。例如,我校校本课程的主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儒雅自信的现代中国人”,那在我编写的篆刻校本教材时就不能把篆刻教学变成纯技法的课程,而要同时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熏陶,要注重课程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的作用。★在每单元加都加进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篆刻欣赏,篆刻典故,名家介绍等,除了掌握最基本的篆刻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了篆刻这门艺术。即学习了知识,又起到了文化的传承作用。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存在的。★因此在选编课程内容时要立足学生的发展,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真正体现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要学些什么,学生能够做什么,在学习中要收获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
1、关注学生的需要就要考虑发展学生的持续学习力。
学习伴随着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持续学习力是人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对人一生自觉的、长远的、整体的思想和行为起稳定支配作用。我们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将发展学生的持续学习力作为其基础性目标。我想让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的篆刻技法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篆刻,这里面说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指技法上的学习,而是学习方法上的学习。交给他们的是学习篆刻的思路,和方法。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他们还是喜欢篆刻,即使没有老师执导,他们也能继续学下去,会学有所成。
★
2、关注学生的需要就要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使学生有兴趣学习
篆刻作为我国古老传统文化它有自己特有的技法要求和内容要求。可以说它是一门技法性很强的课程。学起来会觉得很难很枯燥。为了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使学生有兴趣学习篆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就要有所侧重。
★a、内容的安排上避免单一的重复。我还以三年级篆字教学为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选择了小篆、摹印篆、缪篆、写印四个教学内容。这四个内容又是逐层深入的。在相同内容的单元学习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要有所侧重。小篆学习单元我安排了八节课,每一节刻选择的字是侧重于一个小篆的基本笔画,第一课是横的写法,第二课是竖的写法„„在最后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在字帖中挑字,完成一幅小篆的书法作品,作为期末评价的一部分。
★b、不同教学内容穿插进行。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安排一节欣赏课。当连续进行相同或相似技法教学时,改变表现内容,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四年级临刻教学中,我在文字印中加进了肖形白文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厌倦了单调的文字印临刻时感到新奇有趣,又兴趣百倍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五年级的创作教学中,我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材料创作篆刻作品。有的学生刻石膏挂盘,有的学生刻了木刻篆字,还有的学生制作了篆刻作品集。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做出了一个个优秀的篆刻作品。
★c、安排活动课程。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技法类课程往往不如对活动课程的兴趣高,在安排校本课程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合理的活动课程。在每一单元结束或开始时,我会适当的安排一节综合活动课,如篆字临帖赛,出一期主题性的火炬报,与高年级交流学习的主体活动等。
★d、展示活动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我们学校把四楼作为篆刻校本展示长廊,我会根据课程内容定期举办相关的展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机会,以激励他们学习篆刻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3、关注学生的需要就要了解学生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能力的课程内容。在我接新班前,都要对学生学习兴趣、擅长科目、动手能力、家庭背景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我还会与他们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沟通,了解我要交的学生特点。是活泼的多还是内向的多,上课的思维是否活跃,动手操作能力怎么样等等。以最大限度的对他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我会根据这个班的学生特点适当的调整我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同样是三年级的篆字学习,我这学期开学刚接的三年二班,和我上一届送走的毕业班三年级时的教学内容就不太一样。这一届的学生是一入学就开始学习软笔书法,对毛笔的用笔掌握的很好,为此从他们刚开始学习小篆时,我就让他们用毛笔书写。既要掌握小篆的自行特点,又要体会毛笔的用笔方法。而上一届的学生软笔的底子弱刚开始学习小篆时是以硬笔为主,学习小篆的字形特点。而毛笔不作为重点内容,只是让他们体会和了解小篆的书法用笔,对字形和笔画要求不高。
★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有思考。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站在课程的全局上去选择课程内容。
★比如篆刻教材就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低段学习写篆(其中包括小篆,谬篆、画印、)中段学习印章临摹(包括汉印白文、汉印朱文、明清流派)高段学习篆刻创作(包括临摹创作、独立创作、创作印谱)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篆刻教学内容是逐年递进的,难度也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掌握逐渐加大的。
★
(四)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把握校本教材内容可操作性。★无论教材编得如何,总要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所以在选编教材时要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不易过多过难,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放弃学习。也不要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内容浅显或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新意,也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而不再喜
欢你所教的这门课程。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在你的课堂中学到的是他们没学过或不太了解的知识,但只要他垫垫脚,就能学会。
在这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要或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件各种学生资源包得内容,教师资源包的内容)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校本教材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可以补充,可以拓展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
四、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怎么教)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这就决定了它要有别于国家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完全照搬美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应寻找一些适合校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下面以我校的篆刻校本课程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
1、扎实基础,循序渐进
而在篆刻艺术中,篆书是入印的主要书体。要学习篆刻,首先就要学好篆书。古人尤为强调篆书在篆刻诸因素(篆法、章法、刀法)中的首要地位,篆刻是由篆与刻结合而成,篆是刻的基础,不懂篆也就刻不好印。我记得我在刚开始学习篆刻的时候我的老师让我直接从摹印开始的,并没有书写篆书,以大量的练习来提高篆刻的技法。书写篆字只是作为辅助的练习。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篆刻的方法,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篆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有好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听说篆刻。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我为他们准备的印章时,只是把它看成了一幅带字的图画,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么,更别说还要学习把它们刻出来。
在第一次上篆刻课前,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教,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是只注重技法的学习,像我的老师教我一样让学生大量的进行刻印的练习?每节课我给他们提供一方印章的样子,让学生照着刻出来就行,他们学的高高兴兴,我也教得轻松自在。这样行吗?这样三年下来学习篆刻的学生也能小有成就,至少会刻印了。可三年以后呢?当学生离开延兴小学的时候,他们又能剩下些什么。只是会照着刻几方印章而已。这不是我们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也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对低段的篆刻教学我没有急于让学生接触印章,而是从认识和书写篆字学起,要扎实基础,循序渐进。
在篆书的教学中,我先选择篆书中的小篆开始练习,小篆是所有学习篆书书写的基础,在小篆的学习上,我采用了软、硬笔结合的方法。前面我们说了,篆刻是以书法为基础的。古人有“刀走笔势”的说法,这里的笔指的是毛笔。同时,在学生后期刻印时也要用毛笔反字上石,所以让他们尽快的熟悉用毛笔书写篆书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学生的年龄低,光学会写篆书对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很难了,如果再让他们直接用毛笔书写无疑会使难度更大。学生很难达到要求,不利于学生掌握字形的特点。所以我让学生先用铅笔写字形,掌握小篆的字形特点,再让学生用毛笔描写。这样即保证了对字形的掌握又学会了毛笔的用笔。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教学的效果更好。
在学习小篆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摹印篆和缪篆的书写教学。
摹印篆和缪篆都是印章中篆字,字形趋于方正。通过对不同篆字的学习,让学生即掌握了印章中的篆字的基本特点,又了解了篆字在印章中的变化方法。循序渐进的逐层深入的进入到了下一环节——写印。让学生把学会的缪篆组合成一方印章,写出来。在这里我有意识的在之前的缪篆学习中选择了与画印相同的篆字,让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作品,同时体会篆字在印面上的排列规律。为下一学段刻印时的反字上石打好基础。★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也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采用了白文印先泥刻再石刻,朱文印先石膏板刻印再石刻。材料由软到硬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年龄小,手部力量不足,而且石材又很硬,如果直接让学生在石头上刻印,很难体会和掌握用刀的方法。往往是用刀尖在石头上挖沟,而字的笔画边缘却粗细不匀,印面整体效果
不好。反复指导也不见成效,学生也就是不能理解怎么用刀刃的力量刻印。只有实际练习才行。既然是材料上的问题,那就解决材料。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也曾想用橡皮尝试刻印,但橡皮的质地太软,而且大块橡皮的成本也很高,这种方法被否决了。后来一次我上美术课《泥巴真听话》一课时,有学生带来了黄泥,我发现用黄泥刻印既有石料的质感,又比石料质地软,便于学生运刀,体会篆刻刀法。为此,我进行了一个实验。让5个学生用泥刻回字线,5个学生用石头刻回字线,刻完后我检查作业效果。用泥刻得作业线条虽然粗细还不能达到均匀,但线条明显要比石头刻的作品完整,中间没有断开的痕迹。能连贯的刻完一刀。反之,用石头刻的作业线条头破碎,到处是刀痕,一看就是反复划出来的。事后我也分别找这几个同学的谈谈自己用刀的感受。用泥刻的孩子们就告诉我泥巴软,好刻,所以一刀就能把线条刻完,而原来用石头就很难刻好。还有老师讲的要刀刃刻线的边缘我这次也体会到了。看来这种材料可行。于是我去哈市周边的一个砖厂买来了一大袋黄土。和水、摔实、做形、晾干,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为全班30多人每人准备了3方泥块。学生除进行了刀法练习——回文外,还临刻了两方白文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下一届的篆刻班也得到了推广。樊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感觉用黄泥刻印固然很好但制作的过程太繁琐,都让老师来制作太浪费时间,效率还低。而让学生自己做又很难掌握好泥块中的水份,多了太稀不容易成型,少了太干容易裂开。没做好还要反复的做,也不快。后来她发现在市场上有卖一种小块的陶泥,省去了和水这一环节,可以直接成型,成形后还不爱干裂。学生可以自己操作,大大节省制作材料的时间。当然泥刻作为练习材料非常好,但其材质粗糙,形状过大,打印处来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泥的质地松散,刻白文印尚可,刻朱文印笔画容易断开,很难成印。还有就是泥块不易保管易碎。所以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习篆刻体会刀法的过渡材料,最终还要落在石头上。★★
白文印的刀法可以用泥代替石头进行练习,可是在学习朱文印时,泥吧就不能用了。而刻朱文印难度大,尤其是笔画和笔画交汇处特别难处理,线刻粗了影响印章的整体效果,线刻细了又容易把线刻断开,即使作为成年人也很难很好的掌握,更别说是小学生了。所以在学生练习刀法的材料上要找一种让学生更好上手的材料。为此我们篆刻组的三位教师特意在集体备课时一起进行了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们确定了用石膏板刻朱文印。石膏板的质地较泥要硬些但要比石头软很多。而且石膏板的质地细腻,特别适合做朱文印的刀法练习。石膏板的制作方法简单,只要用石膏粉和水再加一个磨具就可以了。制作的形状可方可圆,可大可小,变化多,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除了可以进行朱文印的刀法练习外,还可以做成篆刻作品的装饰摆盘或挂件。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有的同学还把刻完的作品摆在了家里做装饰,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朱文印的刀法掌握的也特别的好。★★
在高段的篆刻创作教学中,循序渐进法也很适用。学生在进行创作前我会先让他们在我们学过的古印中选择一方自己喜欢的印章(朱白文均可)。然后赏析印章的特点,写出自己的体会。再进行临刻,以上环节都是让学生加深对印章布局、笔画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在临摹创作一枚印章。临摹创作就是在原印基础上或采用它布局特点,或仿照印章的笔画特点,进行创作。我会让学生在原印的基础上换掉一个或两个字,组成一个新的篆刻作品,进行创作。
★
2、小组学习,互助互学
篆刻是一门选修课程,一个班的人数都在30到40人左右,人数比较多,篆刻这门学科的特点其实不太适合大班教学,所以找到一种方法,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又适合篆刻学科的教学,是我们篆刻教学组一直在探讨的研究课题。后来我们发现,建立学习小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刚成立学习小组时是自由选择或教师安座位安排,因为刚刚接触篆刻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还不确定,在课程开展一段时间后,那些观察力强,善于动脑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这时进行第一次小组调整,每组4人,安排时安学习能力要有强中弱不同层次。选出学习组长。在每单元新授知识时会先对掌握快的同学进行指导,再由他们来指导监督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效
果。例如,在讲授执刀方法时,我会现在前面做全班的演示和讲解,当下去指导时,我有侧重的找出每组掌握最快的同学。再由他们对本组内同学进行纠正。我会在不停的巡视中逐步增加小指导员的数量,从一个辅导3个,到2个辅导2个,最终达到全班能完全掌握正确的执刀方法为止。在每个学习小组中,学习组长的确立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会举办一到二次选拔赛,小组评选出技艺高超的组长。在篆刻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小组长会帮助老师检查学生工具、收发作业、修印、改印等等,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
3、点评修改,学会赏析
学生在刚学会刻印后,态度、意识明显放松了,认为刻印不过如此,刻出来就行呗。这样对于印章的质量自然就不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学生中试行点评修改法。在学生第一遍刻印打印后,引导学生与原印对比观察,先自己找出不同,再小组同学互相赏析评价,找找同学的印章中的优点与问题,你别看有的学生自己刻得不怎么样,可挑起别人的毛病却头头是道,大家互相这么一比,学生的竞争意识被积极的调动起来,于是我顺藤摸瓜的再给学生一次机会,让学生进行第二次修改,然后再进行点评。事实证明通过点评修改后,学生的作品明显有了改进,态度也认真多了。在点评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刻印的水平提高了,对印章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
★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程开始的初期,在课堂上我主要以教授篆刻知识为主,如认识篆字、学写篆字、学习刻印等,由于知识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有的学生感到没有意思,课堂的活动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我意识到:篆刻是文化,是艺术,所以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习写字、刻印并不是目的。为了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热爱这门文化,对这门艺术产生真正的兴趣,我采用了故事情境法。我会找许多与篆刻有关的视频、名家的故事趣事,又找到了一些与篆刻有关的文化故事,利用每堂课的剩余时间介绍给学生,学生听得有趣,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同时通过老师的介绍,对篆刻这门艺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总结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是少数的几个,在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法,却不限于这几种,校本课程的教学法也具有多样性。因此,要切实掌握自己教学当时的具体情况的特点,在掌握教学方法共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死抱着自认为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一用到底。
★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多方寻找和开发教学资源,才能使其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
1、营造学习氛围。教室是学生知识的殿堂。教室的布置要展现给学生视觉空间艺术的享受,把良好的第一印象留给学生。为此学校专门为篆刻组开辟了一个篆刻教室,★成立了“一刻堂”印社。我们篆刻组的三位教师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精心布置,打造了一个于教学、展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室。在这里有为学生学习准备的篆刻知识介绍展板,篆刻学习资料,字典和相关书籍,有展示学生作品的展台,还有学生进行创作活动的活动区域。学生的第一节篆刻课,都是在篆刻室上的,为他们介绍什么是篆刻,告诉他们从这一节课开始,他们就都是一刻堂印社的成员了,我们学校不光在篆刻室下功夫,在学校的走廊也专门开辟了学生作品展示墙★,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营造了很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里到外、由表及里蕴藏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景极易诱发学生汲取知识成果的热情、恒心和愿望。置身其中,既能满足学生视、听、触觉多方面的生理需求,又能使其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涌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从而提高学习研究效果。
★
2、创作性的开发和使用教具、学具。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篆刻相关知识,更好的学好篆刻这门艺术,我根据校本课程 的内容的需要开发了★泥、★石膏、★密度板等学具,让学生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篆刻的学习,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烧制的瓦当、★活字印刷模板、竹简封泥,等教具的开发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物更好的理解了古人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课件)
★
3、开发社会资源,请进来,走出去。
为更好的开好篆刻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多次请来篆刻家来到学校培训★★。购进篆刻教学的光盘学习观摩。★定期与我校的优秀书法家艾老师学习篆刻技法及软笔书法。我们篆刻组的三位教师也会在每周四的第一节课,都会坐来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技法方面进行探讨和学习。同时我们也自费找老师继续进修学习。以此不断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让我们的篆刻课堂更专业,更精彩。
★
4、开展特色活动。
为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每学期学期末举办期末作品展,将学生一学期所学进行展示,即对他学习有了评价,同时也是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一次篆刻艺术欣赏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能力,提高自己。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延兴杯篆刻段位赛”★,我校学生已经连续四年在区“艺术特长生” 选拔活动中荣获篆刻小学组一等奖,连续两年代表南岗区参加市里的选拔获得一等奖★。在其他比赛中也多次获奖。参加比赛不仅提高了参赛学生的篆刻水平,同时对没有参赛的孩子也是一个促进,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积极宣传,提高知名度。学校十分重视篆刻校本课程,只要有机会就会进行宣传,篆刻班的孩子多次参与了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的录制和采访活动。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校有篆刻这门特色校本课程,同时在家长中得到了认可和支持。孩子们提起自己学习的课程也充满了自豪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当我校有省、市领导来校参观时,篆刻班的学生会亲手刻制一枚印章★,作为礼物送个他们。同时,还为学校书法班和国画班的学生刻印★。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篆刻这门学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还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以致用,学习的篆刻信心更足了。
★
六、课程评价的方法 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要使这一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转变评价的功能。我们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可以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评价策略。
★
1、评价的多元化。
每节校本课结束后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完成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找出优点提出问题,为本节课做一个小结★。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还要把学生一学期的课堂习作展示给家长们,并请他们留下自己的意见★★。我们在进行校本评价时,要将评价作为由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析与评估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觉改进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
2、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说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时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每节课的一课一评,学期末的作品展示评价,每学期组织的“延兴杯篆刻段位赛”。每一次评价活动都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学习。
★
3、评价的综合化 这里所说的综合性评价,是指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估。特别要重视过程的评价。
在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行校本课程评价制。把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每学期的成级单里。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等级。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状况)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再给出一定的等级。
(3)学习的客观效果,任课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4)由任课教师根据上述(1)(2)(3)综合给学生最终的等级。其实教师们不难看出,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效果的质量监控,其实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促进。
★
七、校本课程带给我们的收获 学生的收获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在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中,学生们在听、看、实践中感受到了民族的气息,倾听到了民族的脉搏,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他们与民族传统文化对话中,有着悠久历史的祖国已悄然地走进稚嫩的童心,祖国变得清晰;在亲历民族文化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在享受祖国的传统文化,渐渐地也多了一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感。
教师的收获
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提升教师课程的生成意识。让我们感到课改需要自己的参与,自己正在成为课改推动者。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逐渐形成学习意识、学习需要。这种主体意识是是使我们成长为学习型教师的核心动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同时也在不停地审视、反思着自己的教育。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展,我们不断地在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回首十年的忙碌,延兴人兴奋地盘点着收获。延兴的孩子也实实在在受益了,他们跟同龄孩子相比越发的儒雅、自信;延兴人逐渐挖掘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儒雅自信的中国人”的办学方向。
★延兴小学的每一位教师都本着“爱每个学生,会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的朝圣之心在欣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姿态要让一个个自信儒雅的现代少年在延兴成长起来,让校本课程托举孩子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