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
第二篇: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
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
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
促三变”:
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
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
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
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
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
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 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
“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允许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本县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并积极探索方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的户籍管理新路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转包、转让、入股、租赁,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城乡就业统筹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成效
我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观念,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⒈拓展了就业平台。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定技术,学到了一些本领,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县内向县外转移,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国内走向国际,农民就业平台不断拓展。去年,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就地(县内)转移人,转向县外人、省外人、国外人,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人。
⒉促进了增收致富。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一方面减轻了众多农村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分割”,使留在农业的人口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大批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使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以上。
⒊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过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回乡创业,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出去一个学生,回来一个老师”,“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
⒋加快了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科技、道德、法制等综合素质,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今后,我们将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在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上动脑筋,在构造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上下功夫,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第三篇: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富裕农民
——全南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调查
曾海房
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18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13万,非农业人口只有5万人,仅占27.8%;13万农业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18—45岁)7.06万人(其中:男性3.94万人,女性3.12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3.66万人,占51.9%,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只有3.40万人,仅占48.1%;在全部劳动力中,在县内务工的只有3.18万人,占45.1%。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县的城镇化水平仍然非常低,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多,从事二三产业和县内务工人员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空间非常大。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都已证明,如果继续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无法富裕。今年1——7月,全南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仅3649人,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岗位 一方面,以农业企业化为依托,选准蔬菜、蚕桑、生猪和果业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及烟叶、石蒜等农业特色产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并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种养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延伸,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让更多的土地向能人集中、向经营大户集中,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以第二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
南工业园开发面积达1800亩,入园企业85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随着工业园区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增多,用工需求不断加大,尤其是工业园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明显加大,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问题较突出,已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据调查,园区内已投产的许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缺口,加上在建企业陆续建成投产,用工需求至少在6000人以上。少数企业因难于招到工人无法扩大生产。为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工业园区企业务工,既达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目的,又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瓶颈”。另外,园区企业的集聚,人口的集中,人气的旺盛,必将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我们要努力将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地方财源的新增长点,安臵就业的主渠道。
通过培训,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商
全南县把教育培训作为转移农村写作劳动力的切入点,采取政府“买单”、农民“选单”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调查掌握农民的基本状况、技能水平、就业要求、培训意向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农民资源数据库,从而有针对性的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需求,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教育,以提高农民适应城镇的能力,确保农民在城镇有事可干。一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自主培训。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结合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我县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定岗培训,建立企业岗位申报制,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用工需求,科学制订好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企业员工内部采取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等办法,重点建设了合隆公司、飞腾鞋厂、旭俊电子、添富鞋厂等19个县级培训基地,自主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同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组织农民开展岗前培训。二是整合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培
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充分依托职业学校和劳动就业部门开展培训,建立县级劳务输出服务机构1个,培植了电脑、电车2个劳务品牌,形成优势互补的培训输送机制。围绕实际、实用、实效和提高素质的原则,采取政府资助、学校(基地)运作、集中培训的办法,以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技术为主,以进城务工指南、政策法规和基本常识、公共道德规范教育为辅,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劳动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达到增强农民的择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2006年,我县通过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实现就业的有2258人,转移就业率达92.8%。三是将农民培训机构延伸到乡镇。改变过去“大锅饭”式培训效果差、针对性不强的状况,根据农村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人员难集中的特点,在充分开展调查摸底的基地上,组织相关人员按照农民的要求到乡镇开设巡回培训班,到各乡镇进行“菜单式”实用技术培训,将农民培训机构延伸到乡镇。目前,全县已建立18个乡(镇)级农民培训基地,86个村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室,121个村小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点,初步构建了县、乡、村、组四级培训网络。2006年,县财政安排了200万元资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全年共培训农民1.24万人,完成市年培训计划任务的149.5%,其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6期6303人次(含“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86人和贫困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9人),培训登记率达100%,全部获得了培训证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6期6106人(含后备劳动力培训3672人),其中有90.2%的农民(不后备劳动力培训人员)取得了资格证书。
同时,我县竭尽全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女通过升学的途径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是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廉租房建设向农民倾斜,确保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
当前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因夫妻及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两地分居,导致诸如留守孩、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他们不需要为找住所操心,节约了农民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从而减少了进城务工农民的成本。二是可以产生“连锁效应”。农民有了便宜的廉租房,就会把自己的家人带到城里来,这样既可以为城里提供更多的务工人员,又搞旺了城里的人气。三是可以使农民工融入小区的集体活动,在闲暇的空间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精神生活“孤立”的现状。四是让农民感受到政府的人文关怀,减少和消灭农民工犯罪现象,有利于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和维护社会的安定。为此,我县在严格廉租房租赁者的资格认定时向进城的农民工倾斜,对租赁者的收入水平进行公示,接受群众举报,对造假者一经发现,永远取消其对廉租房的承租资格;建立了廉租房租赁管理机构和廉租房监督委员会相分离的制度,使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完全独立,体现了公正、公平,确保廉租房建设切合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充分体现出其保障性质。
创新政策制度,畅通农民工进城渠道
一是制定、完善了鼓励农民务工经商的优惠政策。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取消和杜绝各项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管理行为,给进城务工经商者以平等的市民待遇。解决好农民离家后子女入学、老人就医、财产安全、户籍迁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就业、卫生等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积极主动为农民工提供报名、体检等服务,能不收费的尽量不收费;取消户口限制,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降低农民务工门槛。同时,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二是完善了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妥善安臵失地农民,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秩序,既有利于让更多的土地向能人集中、向经营大户集中,逐步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又有利于解决农民进企务工后的“土地遗留”问题,使农民既能进城务工又能避免田土抛荒。三是创新了土地臵换政策。在保持全县土地平衡的前提下,探索通过拆除农民原来的房屋把土地复垦为耕地后,在城镇周边区域以等量的土地臵换给农民新建住房,这样既扩大了城镇规模又保护了耕地。四是建立了农民工再培训工作机制。目前对农民的培训主要是简单的初级培训,对农民的再培训工作还不够重视,农民工因为技术水平不高,收入普遍较低。很多农民工,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工不甘心一辈子从事简单劳动,有继续参加培训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为此,政府应通过建立农民工再培训工作机制,帮助农民工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职业和工种,使农民工能够满足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获取更多的报酬。五是建立了跟踪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经过培训合格推荐上岗的农民工,由培训机构通过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到企业进行回访,了解农民工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通过开设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设立农民工维权服务热线电话、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等方式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狠
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促进农民进企务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决杜绝敷衍了事、虚报浮夸现象。
作者姓名:曾海房
第四篇: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 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服务、农民受益
农民学技术,国家给补助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门
多一项技能,多一份选择,多一点成功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力者职业技能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
培训是就业的动力,素质是就业的保障
送信息、送培训、送服务、送岗位
加强创业培训 实现自主创业
第五篇: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现状。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76.38万人,农村劳动力48.2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26.1万人,输出到县外13.8万人。主要的外出务工地区为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占总劳务输出人数的77%。据本次在全县范围内对外出务工返乡的调查结果,截止09年1月底,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共返乡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机导致裁员返乡13190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返乡农民工的数量仍将有扩大的趋势。
二、采取措施,提前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
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工作,我们成立了**县返乡民工就业工作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掌握我县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人力资源供需变动情况,制订应急措施,帮助返乡民工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
(二)建立报告制度,实行动态监控
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我们建立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的长期监测制度。通过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对本辖区的返乡民工随时进行摸底、登记,定期上报。随时掌握全县的农民工返乡状况。对一次性返乡超过100人、一天内返乡超过1000人的,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
(三)主动搜集本地企业的用工岗位。
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困难企业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和信息发布宣传栏、电子大屏、手机短信发布等方式多渠道发布信息优势。依托**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媒体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和招聘会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大力开展服务项目多、服务态度好、服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实的大中型招聘会,春节前,我们召开了2次返乡民工的专项招聘会,共召集了86个企业,提供2000余个岗位,当场匹配成功800余人。2009年2月24日,我们联合无锡、徐州市的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2009年春季返乡农民工招聘暨南北劳动力交流大会,此次招聘大会,18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1211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吸引了1.5万名求职务工人员,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县返乡民工的就业,得到了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一是对返乡民工和本地企业失业人员开展基本素质的培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聘请教师、发放教材,对现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而被裁减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讲解择业知识和必备的务工常识、法律法规。二是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努力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应该把金融风暴引发的民工返乡的不利影响看成是培训人员、提升素质的有利契机,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从营造创业培训氛围、保证创业培训质量、强化创业培训服务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水平和创业成功率。通过培训返乡民工促进就业升级。
(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
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和黄集镇家禽孵化、养殖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共吸引39家企业进入,带动就业2000余人。
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的农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重新就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 “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目标。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带来的冲击,“率先达小康、建设新**”,关键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2、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议把新增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保,努力做到“即征即保”;
3、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降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门槛,简化手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创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对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
5、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