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5:2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2011-07-08 09:08:06| 分类: 监察执法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0]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

为规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工作,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办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劳动保障部部令第25号),我们制定了《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工作,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办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劳动保障部部令第2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是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过程中,发现劳动保障监察案件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跨地区)调查的,可以委托案件相关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协助调查并反馈协查结果的工作。

第三条 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工作应遵循合法、公正、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地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协查。

第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指导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工作。

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 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查处以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主,案件相关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协助调查。

第七条 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的具体实施,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以下简称委托方)向案件相关地有关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以下简称受托方)发出委托协查请求。

各地可根据协查工作需要,与案件相关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协商进一步明确委托和受托主体。

第八条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且需要相关地区协助的,委托方可以启动委托协查工作:

(一)本地区发生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用人单位注册地、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在其他地区的;

(二)本地区发生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的违法行为涉及其他地区的;

(三)本地区在查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过程中需要相关地区协助的。

第九条 委托协查的工作范围包括:

(一)协助调查工作;

(二)协助核实证据材料;

(三)协助送达文书;

(四)协助督促整改;

(五)其他事项。

第十条 委托协查以书面形式进行,由委托方发出委托协查函,同时提供已掌握的违法线索情况。委托协查函的内容包括:涉案单位基本情况、协查范围、涉嫌违法事实、协助调查事项及内容等。

第十一条 委托方应指定专人负责与受托方联系,及时沟通信息,确保协查信息的真实、有效。

第十二条 委托方收到协查回函结果后,如需再次发出委托协查请求,应提供新发现的违法事实及相关证据材料。

第十三条 委托方协查案件的归档资料应包括委托协查函、协查回函(样式附后)(略)及受托方寄送的相关材料等。

第十四条 受托方收到委托协查函后,按照协查请求和本办法规定开展协查工作。受托方应指定专人负责协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需要可以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邮等方式及时沟通情况。

第十五条 受托方按照委托协查相关要求及时发送协查回函。一般情况下,回函时间自收到委托协查函之日起不超过20个工作日。对案情特别重大和紧急的委托协查,回函时间自收到委托协查函之日起不超过10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回函的,应及时向委托方说明原因。

第十六条 受托方在协查中发现被调查对象存在管辖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立案查处。

第十七条 委托方、受托方如以传真、电邮等形式发送相关函件,应在发送后的1个工作日内将委托协查函原件或协查回函原件及相关材料寄送对方。

第十八条 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建立本行政区域内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工作制度。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委托协查函(样式)(略)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第二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文处理办法

此件仅供参考,未正式印发。

关于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文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部属各单位,外专局、公务员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文处理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2月23日第20次部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二月 日

(可以在内网公开)

主题词: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公文 办法 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文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我部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公文安全,根据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规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部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公文(包括党组、部、厅发文、发电,下同),是部机关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安全。

第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第六条 部属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严格遵守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本办法,加强对本单位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第七条 办公厅是部机关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负责部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指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公文处理工作。

部属各司级单位的综合处(办公室)是本单位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八条 按照公文内容和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部令(令)

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由部长签署发布的、或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部门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或人员。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或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适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有关单位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七)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八)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九)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十)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一)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二)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九条 公文一般由发文机关、发文字号、标题、主送单位、正文、成文日期、发文机关印章、主题词、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要素组成。有的公文还要根据情况添加以下要素: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签发人、附件顺序和标题、附注、附件、抄送机关等。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在首页右上角标明密级(秘密、机密、绝密)和保密期限,标注方法为“密级★保密期限”。凡未标明保密期限的国家秘密事项,其保密期限按照绝密级事项30年、机密级事项20年、秘密级事项10年认定。“绝密”、“机密”级公文还应在首页左上角标明份数序号。可以公开发布的文件应在文尾附注处加以说明。

(二)紧急公文应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急”(需7个工作日内办结的公文)、“急件”(需14个工作日内办结的公文),特别紧急的公文应注明时限要求。紧急程度由各承办单位提出,由办公厅确定。其中电报应分别标明“特提”(1天内要办的特别紧急事项)、“特急”(3天内要办的紧急事项)、“加急”(5天内要办的事项)、“平急”(10天内要办的稍缓事项)。

(三)联合行文时,主办机关应排列在前。与同级或相 应党的机关、军队机关、人民团体联合行文,一般按照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在公文稿中应按顺序写明联合发文的单位名称。

(四)发文字号应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号。我部的主要发文字号如下:

党组发文为人社部党字,部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号。部发文为人社部报、人社部发、人社部函,厅发文为人社厅发、人社厅函,电报为人社部明电、人社部密电、人社厅明电、人社厅密电,建议、提案答复文分别为人社建字„年份‟×号、(年份)人社提字第×号。

我部的发文字号除“部令”连续编号外,其他公文的发文字号每年编一次。

(五)上行文应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其中,“请示”件应在附注处(在成文日期和印章之下,主题词之上)加括号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

(六)公文标题应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部属各单位办理的请示、报告件应有标题。

(七)主送机关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我部的规范简称、统称分别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送范围可由承办单位商办公厅确定。发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系统的公文主送单位排列顺序一般为:

⒈发往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写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可视情况需要在主送单位中增加“各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的公文,按照行政区域顺序排列。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的名称应用全称。

⒉发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公文,写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发往国务院部分部委、直属机构的公文,按照国务院机构序列排列。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名称一般应用国务院规范的简称。

⒊发往部机关各单位、各事业单位的公文,写作“部属各单位”;只发部机关各单位的公文,写作“部机关各单位”;只发部属各事业单位(含社团)的公文,写作“部属各事业单位”。同时需要发送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公务员局的公文,写作“部属各单位,外专局、公务员局”。

(八)公文如有附件,应在正文之后(空一行)、成文日期之前,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

(九)公文要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要加盖印章。“部令”加盖部长签名章。

(十)成文日期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如负责人批准后,因故不能及时发文,时间推迟10个工作日以上的,成文日期可由承办单位商办公厅确定。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的签发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一)印发日期以开印时的时间为准。

(十二)公文如有附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应在印章、成文日期之下,主题词之上加括号标注。

(十三)公文应标注主题词。主题词按类别词、类属词和文种的顺序排列,数量不超过6个。上行文按照《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的要求标注。其他公文按照《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补充公文主题词表》的要求标注。标注主题词表中没有的主题词应在该主题词后加“△”。

(十四)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的其他机关,应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统称。

排列顺序一般为“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解放军各总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各人民团体人事部门”。

(十五)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

第十条 公文中各组成部分的标识规则,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 297mm),左侧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二条 部属各单位办理职责范围的事项,需要请示、报告部领导的,统一使用请示、报告式样,送办公厅机要收发室,按程序办理。

部属各单位以部厅名义对外行文,须以“请示”件的形式并填写请示件上表格。请示件应写明办文的背景、主要内容、与部内外单位协调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公文稿正文要按照相应的正式文件格式书写,即包括标题、文号、主送单位、正文、日期、附件、主题词、抄送单位等要素。

由我部主办的联合行文,应填写部(厅)会签发文稿纸。第十三条 根据职能范围,我部可以与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相互行文;可以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相互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外,一般不得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正式行文。确需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文的,应报国务院批准,并在文中注明“经国务院同意”字样。

我部可与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相关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同级人民团体、群众组织、协会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等联合行文。

第十四条 原则上,政策性的文件使用部发文号,事务性的文件使用厅发文号。

第十五条 除以办公厅名义外,部机关各单位不得以司(局)的名义对外正式行文。因工作需要,经分管部领导批准,可以发函。部机关各单位与相关单位进行工作商洽,可以便函的形式办理,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局函件”版式,并按月送办公厅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备案。部机关各单位所编的司函文号要有“便函”二字。

部属各事业单位对外行文不得使用部或者厅文头纸,应使用署有本单位名称的文头纸。

部属各单位制定的工作要点,不再以部厅名义或者司局函件形式对外行文,可以采取刊登办公厅工作信息或以白头形式交流等方式处理。

第十六条 属于我部职能范围内的事务,由我部自行行文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明确主办部门。须国务院审批或授权的事项,经国务院同意也可以由我部行文,文中应注明经国务院同意。

第十七条 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未与有关部门协商或协商意见不一致时,不得向下行文。

第十八条 “请示”应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 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下级机关。

第十九条 请求国务院批转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公文,应同时附代拟稿。

第二十条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报告”。

第二十一条 联合行文一般由主办机关先签署意见,会办单位依次签发。

第五章 发文办理

第二十二条 发文办理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包括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

第二十三条 草拟公文应做到:

(一)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如制定新的政策、规定等,要充分论证,切实可行。

(二)观点鲜明、正确,表述简捷、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内容丰满、充实,数据准确;语言平实,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三)公文的文种应根据行文目的、发文机关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

(四)拟制紧急公文,应体现紧急的原因,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紧急程度。

(五)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写具体的年、月、日。

(六)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⒈”,第四层为“(1)”。

(七)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八)文内使用非规范化简称,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缩写形式,还应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九)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十)情况复杂的公文,应附有必要的背景材料或另纸说明,供领导审签时参考。

第二十四条 我部主办的公文,凡涉及其他部门、地方的工作和问题,有关单位应主动协商提出意见,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行文;未取得一致意见的应请分管部领导、必要时请部长出面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时,应列明各方理由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二十五条 部属各单位向部领导请示报告事项或以部 厅名义对外行文,涉及部内其他单位的,主办单位应与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联合签报,主送有关部领导;涉及单位较多的(3个以上,含3个),可不联合签报,但应在请示报告或办文说明中写明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情况。如意见有分歧,经充分协调(包括部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出面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报请相关部领导审定。

第二十六条 法规类公文应先经法规司审核后,再送办公厅办理。

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起草的公文,按部立法工作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涉及外事方面的公文,统一由国际司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涉及机构、编制、人员安排的公文,统一由人事司归口办理。

第二十九条 部属各单位需以部厅名义行文,应按以下程序办理:承办处室起草,综合处室初核,本单位分管领导审核,主要负责人签报,送机要收发室登记编号,秘书处核稿,办公厅领导核报部领导审签,机要收发室统一编文号,送文印室印制,机要收发室分发,档案室归档。公文审核要把好政治关、政策关、文字关、格式关、行文关。

除特别紧急的公文外,各单位应为部领导留出审批时间,一般不少于2天。特别紧急的公文,须及时通报办公厅 以便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十条 以我部名义制发的公文,上行文应由部长或主持工作的副部长签发或审核。上报重要事项的公文,应由部长签发,部长外出期间由主持工作的部领导签发。一般事项的公文,可由分管副部长签发,但必须经部长审核,并在公文签发人处注明“XXX同志已阅”;下行文或平行文,由部长或分管副部长签发。以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公文,一般由部领导签发,事务性公文也可由办公厅主要负责人签发。

与其他部门的会签文件,由我部主办的,一般由部长签发;由其他部门主办的,一般由分管部领导会签,重要事项要经过部务会讨论或向部长报告,如有必要应当送部长签发。

主批人审批公文,应签署明确意见,并写上姓名和审批时间,其他审批人圈阅视为同意。

第三十一条 部领导批示件,由机要收发室负责登记、分办。部领导秘书、部机关各单位每日到机要收发室领取文电一般不少于2次,部属各事业单位每日领取文电一般不少于1次。急件由机要收发室通知随时领取。

第三十二条 需要交换的公文或通过中央国家机关文件交换站交换公文时,承办单位应到机要收发室办理有关发文手续。交换密级公文时,要在信封上标明相应密级。非公文物品,包括私人信件、贺卡、报刊等,不得通过交换站进行 交换。

不能通过交换站交换的非秘密公文,应通过邮局寄送;有密级的公文,应通过机要邮局寄送。报呈上级机关的公文,由机要收发室负责登记编号封装。报呈国务院的请示,应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国务院电子邮件系统,将公文的电子文本传输到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利用计算机、传真机传输密级公文,必须采用符合规定的装臵进行传递。

第三十三条 发送文件、简报时,收文机关有份数要求的,应按照要求办理。一般情况下,报呈中共中央的文件为60份,报呈国务院的文件为25份,有要求的从其要求。

以部厅名义下发的公文,按照主送范围,可印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2份;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各1份;部属各单位、公务员局各司各1份,主办单位5份,存档5份。

需要主送其他单位的公文,可各印送1份,有份数要求的从其要求。

密级文件按照有关要求在限定范围内发放。

第三十四条 部领导讲话稿,视工作需要印发《部内通报》或《情况通报》,由相关单位按公文办理程序办理。

《情况通报》可按照需要,印发部属单位各3份,外专局20份,公务员局15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2份,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各1份。《部内通报》可按照需要,印发部属单位各3份,外专局20份,公务员局15份。

第六章 收文办理

第三十五条 收文办理指对收到公文的办理过程,包括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

凡送我部的文电、信函,统一由机要收发室签收、拆封、登记、分发。标明单位或个人的文电、信函,登记后直接分送有关单位签收。

第三十六条 部外来文需要办理(编办件号)或阅知(编阅件号)的公文,由办公厅秘书处负责分办。

国务院交办的公文和部门、地方来文,有时限要求的,应按规定时限办理;无时限要求的,应在2周内回复;其他部门征求我部意见或送我部会签的公文,一般应在7个工作日内回复,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回复或会签,部内的牵头承办单位应当主动与主办部门沟通并商定回复时限及方式;部属各单位之间征求意见的公文,一般应在3个工作日内回复。紧急公文,应随到随办。有时限或保密等特殊要求的公文,要特事特办,并按要求及时向办公厅报告办理结果。第三十七条 送我部会签的公文,承办单位如有不同意见,应与来文单位协商一致后,送办公厅审核报部领导审签。如与来文单位协商未果,可以报请部领导审定后将我部意见及时反馈来文单位。

第三十八条 国务院批转我部办理的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公文,由我部函复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应抄报国务院办公厅。

第三十九条 承办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按照部内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外专局、公务员局需要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的事项,应以部的名义上报。

外专局的来文,由国际合作司负责承办或牵头,原则上应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特急件随到随办。

第七章 公文印制

第四十一条 各类公文必须严格依照统一的行文规则和公文格式印制。

第四十二条 印制部或办公厅的公文(绝密级除外),承办人应通过部局内网或其他符合保密规定的方式,向文印部门提供电子文稿。绝密级公文由指定的专人印制。

第四十三条 公文正式印制前,由办公厅文印处室通知 主办单位校对。公文校对实行双人核校、双人签字。重要公文发出前,主办单位有关领导应进行审读。

印制过程中,需要对文稿进行改动的,应按程序复审。第四十四条 公文印制数量由秘书处核定。如需额外增加份数或加印,由承办单位商秘书处确定。

由于承办单位的原因造成公文需要重印的,由司领导签字并经办公厅同意后在文印部门办理重印手续。

第八章 公文归档

第四十五条 公文办理完毕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和我部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档案室应及时整理立卷、归档。部机关各司级单位制发的一般函件及工作计划、各类会议资料等,以及所有编办件号和阅件号的原件,应送档案室存档。

拟制、修改和签批公文,应使用钢笔、签字笔或其他符合存档要求的笔,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并在左侧留出20mm装订位臵。

第四十六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根据其相互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等整理立卷,保证归档公文的齐全、完整,能正确反映公文形成的全过程。

部属各单位应将公文办理中的相关材料和上级领导机 关的批示、批复件等及时送档案室归档。

个人不得保存应归档的公文。

第四十七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确定保管期限。第四十八条 拟制、修改和签批公文,书写及所用纸张和字迹材料必须符合存档要求。

第九章 公文管理

第四十九条 公文由办公厅统一收发、审核、用印、归档、销毁。

第五十条 上级机关的公文,经批准后可以翻印,并应注明翻印的机关、份数和印发范围等。

第五十一条 公文复印件作为正式公文使用时,应加盖复印机关证明章。

第五十二条 公文被废止的,自废止之日起不产生效力;公文被撤销的,自始不产生效力。

第五十三条 不具备归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经过秘书处鉴别并经办公厅领导批准,可以销毁。

第五十四条 销毁公文由办公厅保卫保密处统一监销,并到指定场所由两人以上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其中,销毁绝密公文(含密码电报)应进行登记。

第五十五条 机构调整时,需要归档的公文、资料应整 理立卷后,并按有关规定全部移交档案室。

工作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将本人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五十六条 密码电报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4年发布的《人事部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2002年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文处理办法》同时废止。其他有关公文处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或冲突的,从本办法。

第三篇: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举报投诉工作,根据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青岛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处理举报人或者投诉人检举和控告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权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权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依法做好举报投诉的处理工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理举报投诉工作的指导。

第二章管辖

第五条对举报投诉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的市、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包括用工行为发生地和用人单位住所地。

第六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对下列单位的举报投诉:

(一)对青岛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用工所在地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的企业及其所属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二)对青岛市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其所属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三)对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颁发许可证的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违反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规定的举报投诉,以及对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服务规定的举报投诉。

第七条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对本辖区内除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外单位的举报投诉,按照以下规则确定管辖权:

(一)举报投诉案件由涉案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用工行为发生地无用工组织的,转由用人单位住所地所在的区(市)管辖;举报投诉时用人单位已迁址的,由迁址后的区(市)管辖;

(二)当事人为被派遣劳动者的举报投诉案件,涉案单位仅为用工单位的,由 1

用工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涉案单位有劳务派遣单位的,由劳务派遣单位住所地所在的区(市)管辖;

(三)用人单位在不同区(市)建立分支机构,由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市)管辖;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由该用人单位所在地区(市)管辖;

(四)现场突发事件由突发事件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突发事件发生地与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发生地不一致的,突发事件发生地区(市)应当进行必要处理,并立即通知用工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

(五)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管辖权不明确的案件,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直接指定管辖。

第八条案件受理后,用工行为发生地或用人单位住所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管辖权。

对多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都有管辖权的举报投诉案件,由最先接到举报投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发生管辖争议的,应当报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现已受理的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并通知当事人;受移送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不属于自己管辖的,不得再自行移送,应当报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九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直接调查处理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的案件,或者将自己管辖的案件指定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调查处理。

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情况复杂或者影响重大的案件,可以提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章案源

第十条市、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举报投诉接待室和举报电话,并在工作时间安排专人值班,对劳动保障监察案源及时登记。

第十一条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源包括:

(一)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领导批示或直接交办的案源;

(二)通过政府信箱、政务服务热线、纠风网、民生服务热线、在线问政、信访等形式转办的案源;

(三)通过电话、信件、来访等形式接到的案源;

(四)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业中介机构管理部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部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管理部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等依职权移交的案源。

第十二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案源进行如下分类:

(一)凡属于咨询劳动保障监察政策的,应及时予以解答、反馈,结束案源;

(二)凡包括非涉案组织或个人检举、揭发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查处,但不涉及涉案当事人及具体诉求事项等内容的案源,为举报案源;

(三)凡包括涉案劳动者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其诉求事项展开调查核实并进行处理等内容的案源,为投诉案源。

第十三条举报人当面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的,可以填写《举报登记表》或者递交举报书面材料。

举报人口头举报和电话举报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接待室的值班人员应当如实笔录。举报人通过信函举报的,应当及时登记。

第十四条投诉人投诉时,应持身份证当面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递交《投诉登记表》或者投诉文书,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证据材料复印件等。

《投诉登记表》或者投诉文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

(三)投诉请求事项。

投诉人填写《投诉登记表》或者书写投诉文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接待室的值班人员记入笔录,经投诉人阅读或者向其宣读,确认内容无误后由其签名或者盖章。

对于投诉登记表或者投诉文书不规范以及材料不齐备的,应当当场一并告知投诉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投诉人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应当接收。

第十五条投诉人未按第十四条规定当面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递交规定材料的,按第十二条第(一)项处理;对于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线索的,按日常巡视检查程序处理。

第十六条投诉人的投诉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并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调查,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诽谤、诬告、陷害他人;因举报投诉内容失实、利用举报投诉进行人身攻击等原因引起的法律责任,由举报投诉人自行承担。

第四章受理与立案

第十七条通过举报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之日即为立案之日。

第十八条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投诉,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立案查处:

(一)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在2年内的;

(二)有明确的被投诉用人单位,且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所造成的;

(三)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并由受理投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投诉人:

(一)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范围的;

(二)经补正材料仍不能明确被投诉用人单位的;

(三)投诉请求事项,已经立案调查处理的;

(四)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

(五)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形。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告知投诉人依照劳动争议处理或者诉讼程序办理:

(一)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

(二)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调解、仲裁的;

(三)已经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

第二十一条下列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行为对劳动者造成损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赔偿发生争议的,依照国家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一)因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二)因用人单位违反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

(三)因用人单位原因订立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四)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第二十二条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生的社会保险行政争议,按照《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处理。

第五章调查与处理

第二十三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指定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员对案件进行调查,并按规定实行回避制度。

第二十四条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对属下列情形之一,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

(一)用人单位在整改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实需要延长时间的;

(二)因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无法按时提供调查资料等原因,需要延长调查取证时间的;

(三)经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认为案件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经调查,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中止案件调查或处理,有投诉人的告知投诉人:

(一)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相关证据,导致案件调查处理无法进行的;

(二)用人单位改正违法行为需要劳动者配合,劳动者无法联系或者拒绝配合的;

(三)案件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的;

(四)应当以正在仲裁或者诉讼过程中的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中止的情形。

中止情形消除后,应当恢复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期限自恢复调查处理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二十六条案件调查完成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根据调查、审核、决定“三分离”原则,作出责令改正指令、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处罚决定或者撤销立案决定。

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用人单位的陈述、申辩;其中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20000元以上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还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应当告知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规定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逾期仍不履行的,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予以结案:

(一)已履行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决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的;

(二)人民法院予以终结执行的;

(三)被调查单位破产、解散、关闭的;

(四)劳动者已与用人单位在工资、经济补偿、赔偿金等涉及个人权益处分方面达成书面协议的;

(五)其他应当结案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承办的举报投诉案件进行统计并填表上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结果纳入对用人单位进行诚信评价体系,对发生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止。

第四篇: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制度

一、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登记立案;

2、调查取证;

3、处理;

4、制作处罚(处理)决定书;

5、送达。

二、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经过审查由监察人员确认有违法事实的,提出立案意见;

三、登记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大队负责人审查批准,大队负责人批准之日为立案起始时间;

四、登记立案后,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

五、监察人员完成调查取证后,应向大队提交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包括被处罚(处理)单位名称、案由、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事实、被处罚(处理)单位的陈述、处理依据、建议处罚意见等;

六、审议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时,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1、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处

理)的,应将案件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

2、依法不应给予行政处罚(处理)的,经大队负责人批准,做出撤销案件决定;

3、用人单位有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行为的,应建议有处理权的行政机关处理;

4、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及时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应从立案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结案。对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

八、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处理)决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并制作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处理)决定书;

九、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后应建立档案。

第五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社保的通知

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

(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社会保险费的申报和缴纳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社会保险缴费申报、基数核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社会保险费]本规定所称社会保险费,是指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

第四条[统一征收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缴费申报、基数核定等工作。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即为社会保险法所称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

第二章 社会保险费申报

第五条[申报方式]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在规定期限内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用人单位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缴费申报有困难的,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可以邮寄申报。邮寄申报以寄出地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用人单位也可以先通过网上申报,并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要求提供纸质材料。

第六条[申报内容] 用人单位进行缴费申报时,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送社会保险费申报表,提供下列信息:

(一)用人单位代码、全称、开户银行及账号;

(二)用人单位缴费情况,包括:缴费险种、缴费基数、费率、缴费金额和缴费期限等;

(三)职工名册及变化情况、每名职工缴费基数及变化情况;

(四)为职工代扣代缴明细情况;

(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申报材料。

第七条[申报审核]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缴费申报材料进行即时审核,对申报材料齐全、缴费基数和费率符合规定、填报数量关系准确的,予以核准;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材料提出改正意见,退用人单位修正后再次审核。

第八条[延期申报] 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按期办理社会保险缴费申报的,可以延期申报。但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

第九条[未申报基数核定]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本月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110%确定应缴数额;没有上月缴费数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该单位的经营状况、职工人数等有关情况确定应缴数额。用人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并按核定数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第十条[代职工申报] 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为申报。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

第十一条[个人申报] 以个人身份(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下同)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当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申报。

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个人也可以先通过网上申报,并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要求提供纸质材料。

第三章 社会保险费缴纳

第十二条[缴纳期限和方式] 用人单位应当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缴费后的3个工作日内采取下列方式之一缴纳社会保险费:

(一)到其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缴纳;(二)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约定的其他方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可以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的托收凭证划缴用人单位及为其职工代扣代缴的社会保险费。

第十三条[单位代缴义务] 用人单位应对其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严格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用人单位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预或拒绝。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代扣代缴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用人单位限期代缴,并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收取滞纳金。用人单位不得要求职工承担滞纳金。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职工本人。第十四条[基金账户] 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应当存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开设的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将收到的基金存入依法开设的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第十五条[缴费记账]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已征收的社会保险费,根据用人单位实际缴纳额(包括用人单位为其职工代扣代缴额)和代扣代缴明细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记账: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按照该单位各项社会保险费应缴额的份额分别计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

(二)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按规定分别计入各项基金和相应的个人账户。

第十六条[缴费记录]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为用人单位和职工建立缴费记录,每年至少一次将缴费情况告知用人单位和职工,并负责缴费记录的安全保密和保存完整。

用人单位和职工有权按照规定查询缴费记录。

第十七条[单位缴费情况通报]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向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通报或在本单位住所的显著位置公布本单位全年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第十八条[征收情况公告]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至少每年一次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个人缴纳] 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应在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办理缴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委托收款协议,在个人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代扣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出的托收凭证划缴参保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个人缴费余额不足的,其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代扣时应当及时提醒;未按时足额缴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告知本人。

第四章 未按时足额缴费的处理

第二十条[责令缴纳]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于欠缴之日起10日内发出《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责令其在15日内缴纳或者补足,并告知其逾期未缴纳的,将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第八十六条的规定,提请社会保险行政门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直接划拨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一)未按时申报且未缴费的;

(二)申报后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三)因瞒报、漏报职工人数或缴费基数而少缴社会保险费的。

《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同时告知用人单位应当在前款规定期限内,依照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缴纳滞纳金;逾期未缴纳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查询账户] 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责令限期补缴和催告后,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依法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查询其存款账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及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二十二条[划拨决定]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根据查询情况,制作《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报所属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批准。《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划拨的理由和依据;

(三)划拨的社会保险费数额、方式和时间;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行政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第二十三条[划拨通知]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划拨决定后2个工作日内,向用人单位开户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送达《划拨社会保险费通知书》,并附《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同时将《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送达用人单位。

第二十四条[滞纳金执行]用人单位逾期未缴纳的滞纳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用人单位按照本规定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可以与其通过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约定滞纳金偿还办法。

第二十五条[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三条划拨后,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用人单位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与其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第二十六条[协议内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延期缴费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基本信息;

(二)延期的期限和缓缴社会保险费及滞纳金的金额;

(三)担保方式、担保财产及其评估报告;

(四)担保财产抵缴社会保险费的处置方式;

(五)其他有利于社会保险费安全征收的事项。

第二十七条[延期缴费期限]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提供担保的用人单位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的,延期缴费期限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用人单位提供担保并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的,不影响其职工在缓缴期间的社会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担保方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要求用人单位以抵押、质押的方式,将其所拥有的合法财产作为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提供担保。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对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的财产进行审核,确认其符合法律规定且没有权利瑕疵,并对担保财产的价值依法进行评估,使担保财产价值能够抵缴欠缴的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九条[担保财产的处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应当在延期缴费协议中约定,在延期缴费协议期满后,用人单位未能清偿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应当以抵押、质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抵缴社会保险费。

第三十条[申请强制执行的条件和期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法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扣押、查封、拍卖其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和滞纳金:

(一)经按第二十三条规定划拨后,用人单位仍未能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不提供担保的;

(二)延期缴费协议期满、但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的财产因价值发生变化未能足额清偿社会保险费和滞纳金的。

第三十一条[申请强制执行材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划拨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催告情况;

(四)用人单位逾期未履行的情况;

(五)申请强制执行的财产情况;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人民法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签名,加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印章,并注明日期。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社会保险基金、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将缴费情况告知用人单位和职工的;

(二)造成缴费记录泄密或者缺失的;

(三)少征或者多征社会保险费的;

(四)故意少核定用人单位缴费基数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三条[未申报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瞒报工资总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未按时足额缴费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限期缴纳后,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经办和征收机构信息沟通] 社会保险费由税务机关征收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把用人单位和职工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提供给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情况。

第三十七条[统一表单]本规定中有关文书样式,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

第三十八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2012年 月 日起施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同时废止。附件1:

编号:

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存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

编号:

社会保险费限期补缴催告书

______________:

你单位截至 年 月 日欠缴社会保险费 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现依法责令你单位于 年 月 日前限期补缴社会保险费 元和滞纳金 元(缴纳标准为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上缴至:(方式)。

无法定理由逾期未缴纳的,我们将依法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直接划拨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所欠的滞纳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如有异议,请于收到本催告书3日内来我单位进行陈述和申辩。逾期不陈述、申辩的视为放弃陈述、申辩权利。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编号:

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存 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

编号:

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人单位)在缴纳社会保险费过程中,截至_____年___月,欠缴社会保险费________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请协助查询该单位开立的存款账户情况,并于 年 月 日前书面提供开户银行、开户名称、银行账号、对应账户存款余额等账户信息。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3: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通知书(存 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编号: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通知书

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决定划拨 欠缴社会保险费(《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编号_________))。请于收到本通知后立即划拨所欠社会保险费计________ 元(大写)。划拨账户、接收账户信息如下:

划拨账户: 接收账户:

①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开户名称: 开户名称: 银行账号: 银行账号: ②开户银行:

开户名称:

银行账号: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4: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存 根)

送达单位:

送达地点: 邮政编码:

送达方式: 直送 邮寄 送达时间: 年 月 日 送达单位收件人 经办人:.----------------------------

编号:

划拨欠缴社会保险费决定书

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现决定划拨你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计________元(大写)。

如对本决定不服,可以于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下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办法》的通知(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