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商业银行在2011―2013年间的相关小微贷款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了影响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的因素。研究结论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小微贷款的规模等都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产生显著影响。该结论为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小微贷款风险控制机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小微贷款;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4-0067-06
一、引言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小微贷款受到了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也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逐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提高了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但是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规模小、资产少、信用低等现状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小微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无限供给”的特征将逐渐消失,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不断增加,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将不断加剧。如何控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也是一大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发展小微贷款业务,并为小微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贷款支持。
二、文献综述
从国外研究来看,马格里(Silvia Magri,2009)利用家庭财富和收入数据,分析了意大利微型的融资问题,发现在1989―2006年这18年间,只有略多于四分之一的微型企业因为商业目的使用了银行贷款。钱皮和戈尔迪尼(Francesco Ciampi和Niccolò Gordini,2013)利用7000多个意大利小企业的数据,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精确的公司违约预测模型。他们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方法而言,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更好地贡献于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特别是在预测最小规模的公司和意大利中心的公司时,根据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模型在预测公司违约率时精确度更高。卡萨诺、乔维尔和斯威纳(Francesca Cassano、Karin J?eveer和Jan Svejnar,2013)利用通过特殊调查获得的保加利亚、格鲁吉亚、俄罗斯和乌克兰中小微企业的数据,以新型现金流贷款和传统的抵押贷款为例,研究了影响中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和贷款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现金流贷款是一个比较受小微企业欢迎的贷款类型,而且同一企业对贷款类型的选择较为固定。同时,他们也发现最小规模的贷款常常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他们建议推行相关政策,确定贷款规模的下限。
从国内研究来看,韩征(2012)阐述了包商银行鄂尔多斯分行在小微信贷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并介绍了其在贷款流程设计理念、利率定价以及担保方式上的创新。该分行95%以上的贷款不需要注册登记式抵押,充分贯彻了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业务理念,也在当地营造了相应的品牌形象。李志强(2012)在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危害以及原因的基础上,介绍了阿里金融基于小微和创业型企业融资服务的创新和探索。阿里金融克服了普通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贷款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其在原有的平台中积累的客户以及交易数据,借助互联网及云计算的能力发展了微贷技术,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不良贷款率。黄孝武、王红贵(2012)阐述了在推进小微企业贷款的过程中,湖北各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的小微企业贷款模式:民生银行以圈链会为媒介、以大数法则和收益覆盖风险为原则;汉口银行以科技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以贷投联动和股债联动为主要服务方式;国开行以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基础,以“四台一会”为载体;邮储银行则以农村社区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孙清华、张瞳、刘瑞林(2012)比较了RAROC的绩效衡量方法相对于传统的ROE衡量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基于RAROC的贷款定价方法,进而得出了金融企业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具体措施。邵一珊、何广文(2013)利用MS-VAR模型,分析了宏观经济在不同区制下对小微贷款违约率的动态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宏观经济变量对小微贷款违约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经济上升阶段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会导致小微贷款违约率的增加。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基于小微贷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小微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二是从银行机构角度出发,介绍小微贷款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家银行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创新和努力。三是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阐述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有别于银行机构的方式,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四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贷款的定价以及违约率等问题。但是,鲜有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将针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控制小微贷款的风险,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理论分析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信用度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产较少等原因,商业银行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要比一般企业高。较高的贷款风险,容易形成较大的不良贷款额,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以及资金的周转。一般来说,企业贷款逾期3个月未还,就会被归为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企业层面,另一个是银行层面。从企业层面来说,就是通过计算相同风险级别企业的违约概率来分析该风险级别的企业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传统的违约模型主要有Z计分系列、RPA分类以及神经网络分类等;现代的违约概率模型主要有摩根(J.P Morgan)建立的Credit Metrics、KMV的EDF以及瑞士信贷银行的Credit Risk+等。从银行层面来说,就是通过计算同种类型的或者同一贷款行业投向的银行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或者不良贷款额来判断银行投放贷款的风险情况。相关的计量模型有灰度测量模型、logit模型等。
导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因素来看,当经济过热时,小微企业生产运营的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都将面临上升,小微企业可能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当经济衰退时,需求方的购买力不足将导致小微企业的存货积压,同样会使得小微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从而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从微观因素来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流程的不严格、放贷规模的不合理都可能增大小微贷款的违约风险。
四、变量、数据和模型
(一)变量的选择
商业银行的小微贷款可以细分为消费贷款、经营贷款、汽车贷款、购房贷款等。考虑到在长期内商业银行小微贷款的不良额中经营类贷款的变化较大,且在总体小微贷款的不良贷款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本文将以小微贷款中经营贷款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分析影响小微不良贷款额的因素。此外,在分析不同因素对商业银行小微贷款不良额的影响时,同时考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在宏观因素方面,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GDP)两个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在微观方面,考虑到不良贷款的额度可能会受到贷款的投放规模以及贷款结构的影响,选取小微贷款中的经营贷款的规模(DK)和其中大额贷款的规模(DE)两个变量。每月新增的经营类小微贷款不良额将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并用BL表示。
(二)数据的选择
本文以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为研究期间。微观数据主要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X在Y市的小微贷款数据。宏观数据是从中经网数据库中获取的,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2010年1月为基期进行了调整。由于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GDP)是季度数据,本文将每个季度中三个月的GDP都调整成该数值。考虑到经营贷款的规模(DK)和其中大额贷款的规模(DE)两个变量数目较大且变化较大,本文对其进行了对数处理以减少变量的离散程度,并分别用LDK和LDE表示。其中,大额贷款是指3000万元以上的贷款。
(三)模型的建立
为了分析不同因素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规模的影响,并且明确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利用EVIEWS7.0软件,并选取常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贷款只有在延期3个月未归还时才将其计入不良贷款。因此,在构建模型时,本文对变量经营类小微贷款的规模(LDK)及其大额贷款的规模(LDE)进行滞后三阶的处理。本文的模型构建如下: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于部分月份新增的不良贷款额为0,所以无法对不良贷款新增额(BL)进行对数化处理。因此,在表1 中,相较于其他变量,BL的波动较大,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37140.100。经营类贷款和大额贷款规模经过对数化处理后,波动相对较小,特别是经营类贷款规模的标准差只有0.613。从表1中也可以看到,CPI在104.800与115.122之间波动,GDP在7.400与10.300之间波动,说明在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总体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存在一定的波动,因此可以进一步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对不良贷款新增额的影响。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由于序列的不平稳造成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在对模型进行回归前,首先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利用ADF检验的方法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变量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这些变量是一阶单整的。
(三)协整检验
由于变量序列是一阶单整的,满足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变量序列BL、LDK、LDE、CPI、GDP进行回归。其次,对回归产生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值为-4.252580,P值为0.002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因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回归分析
考虑到序列的不平稳以及变量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描述各个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将对模型进行一定的调整。首先,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持续性,本期的新增不良贷款额可能受到上期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引入滞后一阶的宏观经济变量CPI(-1)和GDP(-1)。其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投向较为集中,不同贷款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期的不良贷款新增额也可能受到上一期不良贷款额的影响,因此引入不良贷款新增额的滞后一阶BL(-1)。回归模型因此调整为:
表3显示了对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P值来看,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BL(-1)、LDK(-3)和LDE(-3)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考虑到变量BL(-1)、LDK(-3)和LDE(-3)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本文调整了大额贷款规模的滞后阶数,变为LDE(-2)。这样模型既消除BL(-1)、LDK(-3)和LDE(-3)之间潜在的相关性,又能反映前3期内各个时期的因素对当期不良贷款新增额的影响,使得模型更加完整。因此,本文将模型进一步调整为:
表4显示了针对模型(3)的回归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LDK(-3)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所有的解释变量都对每月新增不良贷款额(BL)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该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684470,拟合情况较好。模型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00170,证明模型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此外,怀特检验的P值为0.1662,小于0.05,接受了原假设,说明不存在异方差,并且DW值为1.85较接近2,说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是稳定可行的。此外,还可以看到,当期的CPI、GDP以及滞后三期的LDK和滞后两期的LDE都对当期的新增不良贷款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而上一期的BL、CPI和GDP都对当期的新增不良贷款产生了负向的影响。最终得到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五)实证结果分析
以上实证分析虽然是针对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X在Y市的经营类小微贷款的数据得出的结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小微贷款的总体状况。可以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实证结果来看,宏观经济形势确实对小微贷款的不良额产生了持续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大部分贷款投向企业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当期不良贷款的产生不仅受到当期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上期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相较于大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利润来源单
一、资本规模小,经济的小幅波动可能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流产生剧烈的影响,造成小微企业还款困难甚至直接倒闭,从而导致银行产生了不良贷款。
2.实证结果也显示,上一期的新增不良贷款、当期小微贷款的规模以及大额小微贷款的规模都对不良贷款产生具有显著的影响。首先,这一结果反映了商业银行投放的小微贷款规模越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其次,这一结果也反映了商业银行投放的各笔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当期新增不良贷款与上期新增不良贷款和大额小微贷款的规模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存在贷款投向较为集中的现象。商业银行的贷款向部分企业或部分行业的集中,增加了商业银行各笔贷款之间的相关性。贷款的过度集中将增加小微贷款之间的违约相关性。当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变化时,相关的各笔贷款将相继发生违约事件,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小微贷款投向监测机制
从以上研究来看,商业银行投放的大额小微贷款对小微贷款的不良贷款规模存在显著的影响。相较于大企业,小微企业还是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更加严重。针对一般贷款的单一借款人贷款规模的限制,不一定能很好地限制小微贷款的风险。从贷款投向的整体情况来看,贷款投向不仅存在向单一企业集中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向单一行业或单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因此,针对小微企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应制定针对小微贷款投向的相关指标,限制小微贷款的过度集中,从而降低小微贷款的风险及违约率。
(二)建立完善的不良小微贷款的追踪机制
从现状来看,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存在向部分行业集中的现象,因此,当宏观经济形势或行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该行业贷款企业的资金流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由于宏观经济因素对小微贷款的不良规模存在显著的影响,一旦发生不利于该行业发展的风险事件时,该行业内小微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就会增加。由于贷款投向较为集中,贷款的违约相关性将较高,一旦该行业中一家企业发生违约,该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也可能相继发生违约事件。因此,当某一家企业发生违约事件时,商业银行要充分调查该企业发生该风险事件的原因。如果该原因也可能影响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商业银行就应该提前加强对该行业中其他企业还款能力的监督,从而降低该行业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违约可能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针对小微贷款制定严格的审批流程的同时,制定完善的贷后追踪流程,随时了解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向以及贷款违约的深层原因。
(三)建立完善的小微贷款补偿机制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商业银行也在进一步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为了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补偿办法来减少商业银行贷款给小微企业的顾虑。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小微贷款补偿机制,从而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ilvia Magri.2009.The Financing of Small Entrepreneurs in Italy[J].Ann Finance,(5).[2]Francesco Ciampi,Niccolò Gordini.2013.Small Enterprise Default Prediction Modeling throug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alian Small Enterpris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51(1).[3]Francesca Cassano,Karin J?eveer and Jan Svejnar.2013.Cash flow vs collateral-based credit[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1(2).[4]韩征.创造可持续信贷品牌[J].中国金融,2012,(2).[5]李志强.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信息化对策[J].当代财经,2012,(10).[6] 黄孝武,王红贵.小微信贷的内在机制与对策因应:鄂省例证[J].改革,2012,(9).[7]孙清华,张瞳,刘瑞林.金融企业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问题研究―基于RAROC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2(,5).[8]马若微.我国商业银行违约风险测度模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第二篇:关于小微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www.xiexiebang.com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从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出发,对小微企业的标准及其资金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影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内外因素并指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促进其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微企业;影响因素;融资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环境
2015年4月,中国经济网发布统计消息,自2014年5月以来,我国小微企业的总体运行字数一路下行,到2015年4月总体运行指数为47.2,且一年的统计周期中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50以下的水准。这项统计数据表明小微企业正受到来自宏观金融政策的影响,正在不断萎缩。《2015汇付――西财中国小微企业指数》的调查报告中也指出,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小微企业中盈利的比例仅有46.3%,是2014年以来的新低,亏损企业的经营亏损比例也由2014年二季度的9.5%上升到了如今的23.3%。鉴于此种状况,2015年6月,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工商总局、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六大中央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给予小微企业奖励性的资金支持。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标准及资金需求特征
首先,如今全国的政策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从2014年国务院发布办法的三大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文件,《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到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两个规定的通知》以及《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再到2015年六部门的联合通知。[1]国家从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支持、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
www.xiexiebang.com 从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来看,担保性的融资借贷最为常见,这种融资多为临时性的周转资金,多属于短期借贷且在融资数额上并不大。从融资产品的需求角度来看,小微企业需要更多的个性化融资产品,无论是从时效上还是风险上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三、影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3.1 影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内部因素分析
一是小微企业内源性融资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小微企业的利润较低、初始规模较小、经营管理不成系统。并且小微企业的经营者所承担的事项和所需要被考察的事项较多,例如企业的再生产、控制权以及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是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较大。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集权性高,其经营灵活多变但缺乏稳定性。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资金层面、管理层面都缺乏十分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且倒闭率较高。因此,小微企业的金融信贷容易受到来自借贷机构的不信任。从银监会发布的2014监管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不良贷款总额年增长年初增加2506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
三是小微企业的担保能力有限且融资管理水平很低。一方面是因为小微企业缺乏有力的担保物资,例如房屋、土地、债券等。他们更多的希望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信用借贷。另一方面是小微企业对融资的用途、规模、预计收益、预计还款日期等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运行系统,且大部分依赖于银行借贷。
3.2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外部影响因素
小微企业融资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也最为根本的是小微企业借款人与贷款机构之间的关系难题。而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小微企业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之间的扭曲关系。具体分析其外部影响因素则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现行金融体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追求高增长的金融体制使得小微企业难以活动廉价银行信贷。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这导致我国小微企业在2014年的直接融资比例还不到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据平均高达18%。[2]
www.xiexiebang.com 二是现行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阻碍。在以工业和建筑业为经济支柱的市场环境下,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十分有限。这导致很多小微企业无法及时获得周转资金而债务越累越高,最后只得倒闭。
三是担保机构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其中的一个省在2014年的年担保贷款为700多亿,而小微与企业的占比却不到6%。这其中担保类的贷款和抵押类的贷款分别占比57.03%和40.57%。其中保证类的贷款又以担保公司为主,占到了96.4%。
四是现行的金融信用制度还不够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完善征信制度,制定相应的征信管理法规。但违规行为仍然非常多,伪造个人资料、随意界定信贷范围、信息重复使用等问题比比皆是。[3]这个不仅影响了小微企业的正常融资也导致了小微企业无法得到应有的客观评价。
四、我国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必定要“内外兼修”,即从小微企业本身提升竞争力,增强凝聚力,强化小微企业的自身建设能力和金融管理能力。可通过构建合理的人才机制,完善规章制度,优化经营模式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以获得融资机构的认可,获得更为灵活的融资产品。此外,还需要拓展自我的融资渠道,利用多种组合来优化融资方式,实现融资利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在外部环境优化方面则要善于利用金融政策,避免由不成熟的金融市场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融资困难。而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要促进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大型银行的信贷机制改革,以中小银行的鼓励性政策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而且需要以市场环境为基准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信用借贷制度,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让政府也参与到小微企业的融资过程中来,实现对小微企业融资体现的构建、监督与完善职能。
参考文献:
[1]卢卓.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14(6):125-127.www.xiexiebang.com
[2]李日新.资源整合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8):84-85.[3]蔡晓阳.金融综合改革视角下的小微体系信用体系建设[J].金融与经济,2012(8):286-287
第三篇:我国城市土地储备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过程实际上是个土地转移和资金流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合理的土地储备规模,包括合理的土地储备数量、土地储备周期、土地储备资金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储备规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数量、储备土地的来源、土地储备方式、城市发展规划、市场需求、阶段性目标与政策等七大因素影响着城市土地储备规模。
关键词:城市土地储备;土地储备规模;宏观调控
土地储备制度是强化政府土地供应机制,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能力,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资产的优化配置,也是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手段,是政府经营城市、调控市场的重要途径,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管理机制。现在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存在多样性,土地使用历史遗留问题多,土地权利关系复杂,土地储备资金有限,这些外部因素均对开展城市上地储备影响较大,土地储备的实施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影响土地储备顺利进行的因素也很多,有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时期,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与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无论是人口规模的扩大,还是城市经济规模的增大,都意味着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对于某一区域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下,确定的土地供应量是多少,就要求至少应储备多少土地。只有达到足够的土地储备量,政府才可能对土地一级市场有宏观调控能力,使土地市场良性运转。
二、资金数量 土地收购储备过程既是土地流转的过程,又是资金循环的过程,同时土地资产自身规模庞大,使得以土地作为对象的土地储备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目前各地的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是在土地储备制度建立时,政府财政拨给一部分资金作为资本金或周转资金。如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于1997年8月成立初期,政府财政拨款4000万元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启动资金;青岛市土地储备中心于1999年7月成立初期,市财政向土地储备机构注入注册资金20万元,周转资金2000万元;沈阳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启动资金为5000万元。但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其土地收购储备拨款的数量一般有限,且投入时间有较大限制;另一途径是商业银行贷款,是收购储备中心所特有的城市土地垄断供应权的性质以信誉担保方式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这是目前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最主要来源。由于土地收购储备是一种政府行为,信誉度高,银行放贷是建立在政府的国有土地资产上的。储备土地一经出让,就能回收土地出让金,银行放贷形成的资产呆账、坏账风险很小,因此,各商业银行竞相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土地储备机构运营资金基本上都来自于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银行与土地储备中心将面临很大风险。相对而言,后一种形式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灵活性更强,能在时间和强度上满足土地收购储备所必须的资金。不仅如此,在土地收购储备机制运行过程中,信誉担保贷款是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但是,银行贷款的利息压力太大,增加了土地储存成本。在获取启动资金后,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即行开展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并通过收购储备的土地向金融机构再行抵押、融资,以进一步强化土地收购储备的力度。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发育,可以通过发行土地债券、上市等方式向投资大众募集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租赁融资,将储备土地临时出租,收取租金。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的另一个资金来源则是土地出让增值收益。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土地收购,开发,储备支出,即为土地出让增值收益。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目的之一是增加财政收入,增加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所以土地出让增值收益的一部分应作为土地储备资金继续用于土地储备增值,但是总的来看这种方式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尚不足以成为土地储备主要而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当前国内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筹集情况看,储备机构自有资金有限,大部分城市土地储备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土地的储备量大小直接受银行资金投放量的影响。资金不足构成开展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瓶颈,直接决定着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能力。
由此可知,土地储备中心是负债经营,土地收购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取得。而且随着城市经营战略的兴起,土地资产价值显化,土地资本运营效益显著,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争夺土地储备业务主办权上都使尽了浑身解数,有的甚至不惜代价,竞相承诺各种优惠条件。这使得各地土地储备中心即使高负债经营也不会陷于无处筹集资金的困境,此时的土地储备绩效也非常良好,资金回报率也非常高。应当说,全面介入并主办土地储备方面的业务,符合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和信贷导向,有利于信贷资金的集约化经营。但是,也要注意到,由于该项贷款业务政府色彩浓厚,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及防范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对各国经济造成巨大的震荡,造成各国国民经济的大倒退,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大多与银行不良贷款有关,银行体系积累的巨大不良贷款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国际保险公司和花旗集团陷入财务困境,次债危机成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同时,美国的危机通过国际金融乘数效用,不仅影响到其它国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状况,而且触发了主要金融市场资产价格持续暴跌,终于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在市场极度恐慌抛售、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极度恶化的情况下,稳定金融体系成为各国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国有化或暂时国有化、加强对银行的政治控制成为稳定金融体系的最后手段。银行的核心功能是金融风险管理,其作用在于保证其提供的金融产品质量,即通过控制高风险资产与降低不良资产,创造与提高收益。银行治理的改造与重建将是消除道德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恢复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我国,近几年来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居高不下,严重削弱了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在新世纪竞争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一方面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又以间接融资比重较大,企业普遍缺 少自有资金,企业效益不好,国有银行又要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另一方面是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而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工作不足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好,没有形成较好的信用文化这些也影响着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所以深入分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积极寻找防范和化解对策,是各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当前的环境下,虽然银行国有化与政治控制难以避免,在短期内甚至可能是稳定金融市场唯一选择,但是,深入研究银行不良资产,对于我们充分认识银行业的未来方向与改革前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情况
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最大问题,并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尽管银行业改革进行了5年多,但中国国有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帐的困扰。目前估计,包括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资产在内,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约为3740亿美元。国有银行似乎存在相当严重的道德危机,补充资本金以后资本充足率又不断下降,债转股以后不良债权又迅速积累。
通过对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的调整,及对2003—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的系统分析,发现调整后的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依然很高,不良贷款问题更加严重。在分析2003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的基础上,从政府行政干预、商业银行产权、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和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等角度探讨了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93亿元,比三季度末减少61.2亿元;不良贷款率1.14%,比三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591.6亿元,不良贷款率0.42%;可疑类贷款2042.7亿元,不良贷款率0.54%;损失类贷款658.7亿元,不良贷款率0.18%。
分机构类型看,截至2010年12月末占比为84.93%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6.1亿元,比三季度末减少28亿元,不良贷款率1.15%,比三季度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081亿元,比三季度末减少6.3亿元,不良贷款率1.31%,比三季度末下降0.0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5.1亿元,比三季度末减少21.6亿元,不良贷款率0.7%,比三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2.国外处理经验
国外银行在决定清收不良贷款时,往往会考虑诸多因素。国外银行首先考虑通过种种方法改善债权银行的地位与债务人沟通的努力均告无效时,银行才会决定清收。但如债务人有恶意欺诈行为或债务人有挥霍迹象时,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可以采取立即清收的方式。
通常英美等国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加速贷款到期。银行有权在发现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下,立即宣布借据到期并要求予以支付。但银行必须持有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的合理证据才可实施这一条款。
2、占有和处置抵押物。当银行决定清收贷款时,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处置抵押物。当银行决定清收贷款时,一个最常用的方法 处置抵押物。如果抵押物在银行占有之下,处置相对容易。但是,如果银行不占有、拥有担保权益的抵押物,重新占有和处置抵押物则会困难得多。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事先接受的抵押品必须是可以流通转让的实在之物,而且应有一个市值,否则很难处置。还要确保抵押物的权益受法律保护,各种法律文件要周全完整。
3、强制执行担保。在保证是无条件并不可撤销的情况下,银行可以直接追索保证人的责任。保证人的能力和条件对于能否实现预期的担保十分重要。银行在准备强制执行担保时,要仔细分析实现追索的价值和可能性有多大,并考虑是否值得花时间和费用去追索。
4、债务抵消。在银行与借款人或其他关联方有相互的债务的情况下,当对方违约时,银行可根据事先的活动安排,行使抵消权。例如,母公司有大额存款,子公司有到期借款,银行可依据协议用母公司的存款抵消子公司的借款。在抵账安排中,事先订立的法律文件十分重要,有关报账的条件、方式和额度等相关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地予以约定。
5、整体和解。整体和解是银行在对全部债务进行折让的基础上,以低于债务总额的一定比例换取债务人对债务的立即清偿。在多数情况下,银行采取整体和解的方法要比花费一定时间和金钱来打官司清收贷款更加有利。
6、债务人重组。如果企业基本条件不错,只是出现了暂时的经营困难,需要寻找投资伙伴,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企业在内部对股东或资本结构做一个调整。如果选择重组,那么重组后持续经营比清算后银行的收益要高。成功重组的关键因素,是银行、企业管理层的充分合作及真诚的态度,再就是信息的透明度。重组过程需要聘请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介入,查明企业的情况,监督企业的支付,编制重组计划和季度报告。银行要派专家参与重组工作,对重组过程密切关注,确保通过重组实现预期目的。
除上述几种外,还有诸如:衡平法上的财务清算、与其他债权人协调行动、法律诉讼等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都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以求达到最佳的清收效果。
三、设计思想、拟采用的方法及手段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基于翔实的数据资料,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因素,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提出自己见解。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是介绍不良贷款,包括不良贷款的定义、分类、特点等等,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做了描述;第三部分介绍了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实证
结果,对不良贷款进行防范策略的研究并对问题做了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完成课题的实验条件
论文写作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相关资料来源于图书馆,通过学校图图书馆微机室的CNNIC中国期刊杂志查询系统和万方数据查询系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和宝贵的数据。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仔细阅读分析、深刻理解,和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最终归纳出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并对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防范策略。
五、预计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本篇论文从多个角度和侧面系统地、客观地对不良贷款进行研究。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作出防范策略。
由于我国金融业还未全面对外开放,受限于样本容量、资料获取等因素影响,本文未考察不同银行间的不良贷款吃的比较以及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的对比分析。对此,应该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并进行理论创新,最后通过毕业论文的书写,与导师合作,从而对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和防范策略有一定的见解。
六、毕业论文的实施计划
第一周:结合教师给出的论文题目,确定选题方向并查找中文资料。第二周:通过对所查资料的学习,正式确定论文题目。第三周:根据自己的定题理由和目的,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第四周:在老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
第五周:经老师检查开题报告,修改后,正式定稿并最终提交。第六周:参加开题答辩。
第七周:提交12000字英文文献翻译。
第八周:对论文进行相关调研筹划论文提纲并提交。
第九周:将论文大纲进行结构简要修改,确定提纲,并撰写初稿。第十周:根据相关资料丰富论题知识,继续撰写论文初稿。第十一周:基本确定初稿框架,进一步完善初稿,并撰写出摘要。第十二周:完善论文结构,做提交论文初稿前的自我修改。第十三周:提交初稿,进行初步审阅,进行修改。第十四周:根据老师意见继续修改初稿。第十五周:按照要求严格修改论文格式。第十六周:经老师确认,定稿并输出打印。
第十七周:根据需要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准备答辩。第十八周:预答辩。
第十九周:参加正式答辩,完成论文全部工作。
七、参考文献
[1].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6月.[2].搜狐社区.标普预计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可能激增,2010年3月.[3].张玮.无平台不良贷款.每日经济新闻,2010~08~30.[4].周友军.关于国内不良贷款清理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02年04期.[5].张子艾等课题组成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将“扩容”对2010年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判断,当代金融家,2010年8月.[6].关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问题.经济学论坛,2003年.
[7].薛峰.对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几点认识,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8].张世明,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成功实践与理论思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2月.
[9].武魏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10].钟灿辉,陈武.银行信贷实务与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 [11].Alex Counts.Small Loans,Big Dreams:How Nobel Prize Lwinner Muhammad Yun. 2008,04.
[12].John Wiley,Sons.Practical risk ma.Erik Banks,Richard Dunn,2007,08. [13].Timothy W.Koch Scott MacDonald.Bank Management.2005,01
第五篇: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和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并利用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实证研究。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 影响因素 计量模型
在现实的经济中,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受多个层次和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国债自身情况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国债的管理水平和结构状况,包括:国债期限安排、品种搭配、偿还方式、应债来源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范围,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适度规模。下文分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角度、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角度。并利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计量分析。
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财政政策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如果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然要扩大政府的支出,这会导致政府发行国债规模的扩大。相反地,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那么财政赤字的缺口就会缩小,那么国债规模也会相应的减小。比如2007年以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低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用来增加政府投资。特别是进入2009年,随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已达到历史性的1.6万亿元。
制约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分析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显而易见,国债的发行规模的大小要与该国财政的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使得国债的发行规模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所能发行国债的规模的大小。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GDP增速缓慢,财政收入不稳定,那么必然不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相反,一个国家GDP高速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加,那么国债适度规模就会较大,国债规模可以稳定的增长且不会形成债务的风险,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时,GDP高度发达,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多,政府对国债发行的依赖也会降低,会主动地减少国债的发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低,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
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债发行规模明显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制约,而社会资金总量正是国民经济发展表现的一个方面。应债主体的资金能力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国债是否能顺利发行,能发行多少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国债发行的应债主体是个人和单位,而居民储蓄的多少和信贷规模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对这两者资金能力的一种体现。充足的居民储蓄以及较大的信贷规模则表明认购国债的资金量充足,有利于国债的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反之,则会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另外,1992年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允许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基金认购国债,这使得国债的认购主体得以扩展。因此,从这方面看,金融机构对国债的应债能力的强弱同样制约了国债规模的扩大。
(二)国债的结构及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
国债结构的定义是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利率和发行期限等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国债结构在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发掘社会资金潜力并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国债结构不够合理,而且有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还不够完善等等。显而易见,不合理的国债结构制约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增大。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国债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规范,但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债市场还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市场规模小,品种较少;市场分割并且缺乏统一性和流动性;市场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等。
国债的规模与相应的市场的发育情况是相关的,比如西方国家有着很高的负债水平而不会影响财政的稳定,这当然是与他们国家成熟、完善、发达的国债市场息息相关。而反观我国,由于国债市场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低等现状阻碍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
(三)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
国债的负债主体是一国政府或财政,其自身的债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显然成为了制约着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存在信息不全,政府行为本身存在缺陷,一般来说,这样往往会造成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偏误,并且信息的滞后对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决策上的失败。因此,若一国政府对国债的管理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并且政府信誉低下,那么这必然导致该国的适度国债规模的低下,这样政府可利用的债务规模小,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必然较弱。相反地,如果政府对债务管理水平很好,并且政府在国债的还本付息方面有着极高的信誉,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势必会比较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会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