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辽宁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辽宁省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徐岩 林乃忠 杨扬 王永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健康态势、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进程至关重要。近期,我们就深化金融改革、促进辽宁省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和金融系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全省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主要金融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末,全省共有金融机构9230家,比2002年增加1428家,居全国第4位;金融机构资产3272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14181亿元,居全国第7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612.5亿元和9158.3亿元,均居全国第7位;金融业实现利润45.5亿元,比2002年的-70.7亿元增加了116.2亿元。2006年,全省票据融资725.24亿元,居全国第7位,比2002年增长了1.8倍。2006年末,全省保险市场主体达29家,比2002年增加22家;保险中介机构103家,居全国第2位;2006年保费收入达到254亿元,保险密度607.4元,保险深度为2.8%。2002年以来,全省共有18家企业实现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累计融资359.8亿元,占辽宁省资本市场历年融资总量的50.2%;全省48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成为全国第一批股改市值占比实现100%的5个省份之一。大连商品交易所为全国三家交易所之一,大豆品种交易保持全球第二大市场地位。
2.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保持双下降,突出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化解。“十五”期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压缩不良贷款3000多亿元。至2006年末,全省主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0
2年的1736.3亿元下降到1188.7亿元,减少了547.6亿元;不良贷款率由30.4%下降到14.3%,下降了16个百分点。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02年末的33.26%下降到2006年末的17.36%。
2000年末,全省有个人债务兑付风险总额249.5亿元,其中柜台回购个人债务风险163.2亿元、农民基金会10.3亿元、企业债券44亿元、乱集资32亿元。几年来,省政府全力组织清偿债务风险,至2006年底,共处置20余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实际化解各类居民个人债务兑付风险260多亿元,其中由国家直接承担的达90多亿元,维护了居民的切身利益。
3.地方银行金融机构改革成效突出,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末,全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2002年的122.5亿元,下降至60.3亿元,减少了62.2亿元;不良贷款率由32.6%下降到4.96%,下降了27.6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辽宁省11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处置不良贷款86.4亿元、置换不良资产117亿元。经中国银监会批准,2007年沈阳、大连两家城市商业银行分别更名为盛京银行和大连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标志着辽宁省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从一个侧面表明金融业发展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有目共睹,经营实力大幅提升,支农能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51.96亿元,不良贷款率54.8%。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降至87.51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12.77%,比2002年下降42个百分点。2006年实现经营利润12.7亿元,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辽宁省的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走在全国21个第二批试点省份的前列。
5.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头强劲,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2001年12月11日,大连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成为我国第一批准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城市。目前,辽宁省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25家。有14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辽宁省开办业务,其中11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荷兰合作银行与省农村信用联社确立全面合作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金融机构战略投资工作进展顺利。
6.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有序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为加强对全省金融工作的协调服务,省政府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地方政府、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协调、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2005年初,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500亿元软贷款的合作协议。至2006年末,国家开发银行表内外发放贷款381.8亿元,软贷款余额达367.8亿元。2006年3月23日,省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政合作协议》,“十一五”期间建设银行将对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领域提供
首批总额为1000亿元的贷款支持。2006年9月,按照“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企业偿债”的原则,省政府与长城资产公司签署了550户企业不良债权回购协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深化国企改革、勇于解决金融历史遗留问题、创建良好金融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总之,最近几年,是辽宁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辽宁金融业的扩张期、提高期,辽宁省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安全度明显提升,越来越成为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支撑。“十五”以来,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3.7%,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2.1%。2006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32.1亿元,是2002年的1.7倍,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5%,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努力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体制、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辽宁省金融业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服务功能不够强,三农、中小企业、辽西北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二是金融结构不够合理,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不协调,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比较低;三是地方金融机构总体竞争力不强,辐射范围不够广,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四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促进辽宁省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对辽宁省来说,是金融业实现新的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发展条件,既有市场空间、又有良好环境。
第一,从宏观背景看,总体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今年中央3号文件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经结束,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外、区域间金融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这些不仅意味着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将给辽宁省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二,从辽宁省自身看,有条件有能力把金融业做得更强更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辽宁正处在人均GDP由2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发展新阶段,省十次党代会开启了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建设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必须要有金融血液的支撑,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对金融的需求更多,对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更高,金融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辽宁省经济总量大,开放程度高,资金来源多,有条件有能力把金融业做得更强更大,全面提升辽宁省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从资源优势看,辽宁日益增长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为辽宁省金融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目前辽宁有着全国各省区中比较好的金融发展资源。主要表现为“两高一多”:一是经济增长水平高,200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7%,至此辽宁省已经连续13个季度经济增幅在12%以上、17个季度经济增幅在两位数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居民储蓄率高,连续10年基本稳定在50%左右,“十五”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13.4%,2006年居民储蓄总额达7701亿元,比年初增加751亿元,人均储蓄达18032元,居全国第6位。三是投资总量多,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地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90%,年投入超亿元的建设项目907个。
第四,辽宁金融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台阶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自身条件。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的风险有了较大幅度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金融资产质量也明显改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支持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辽宁省的金融体系在东北三省以及中国的东部地区,金融存贷款等主要指标的排位都在GDP的前面。
第五,东部沿海省市加快了建设金融强省(市)的步伐,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上海市2006年公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将上海定位于“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2007年2月,上海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市表示要复兴北方金融中心。2月28日,在江苏省金融工作会议上,江苏正式提出金融强省战略。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1月下旬在广东金融博览会(广州)的开幕式上表示,2007年广东将在“金融强省”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2月下旬,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从“金融大省”大步迈向“金融强省”。2006年12月,山东省下发了《关于做强做大山东金融业的意见》,完整地勾画出了山东金融强鲁战略蓝图。
新的形势和背景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金融业发展,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是保持辽宁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动力支持,是保障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在现实条件下,推进辽宁省金融业改革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三个结合”,努力建设“三区”。
第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着眼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转变;二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金融创新转变;三是将主要精力由放在处理遗留问题向促进金融业与辽宁经济一起成长转变。
第二,要促进三个结合。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做强做大金融业相结合。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既要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金融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又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核心作用,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做优产品、做大企业、做强实力,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二是推进金融创新与突破薄弱环节相结合。金融企业要学习和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注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突破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三是加快金融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相结合。金融发展越快,越要加强监管。及时消除金融隐患,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金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以有效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第三,努力建设三区。发展经济,金融是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是主力;实现全面振兴,金融是支撑。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辽宁省应当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时确立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目标,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金融服务的创新区、金融资源的集聚区。
三、对策建议
第一,整合金融资源,充分发展壮大辽宁本地的金融实力。辽宁建设金融强省,既要靠“国家队”,又要发挥“地方队”作用。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创造环境、研究政策、建立机制、提供服务”,进一步做强做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一是做精做专地方商业银行。辽宁省有90%的城市设有自己的商业银行,是各市政府的宝贵金融资源。各地要充分利用、调度、整合资产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风险处置、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支持地方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业绩,改善资产质量。建议省政府继续支持盛京银行、大连银行的巩固发展,办好省域外分支银行、省内分支银行;促使锦州、营口两市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产权结构改革,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结构迈进,营口要办成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推动丹东、鞍山、葫芦岛、辽阳、阜新、盘锦商业银行达到良好等级,提高服务质量;尽快使全省现存的朝阳、本溪2家城市信用社改组为城市商业银行。
二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是当前最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议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支持其做大做强,实现“十年四步走”的战略目标。鼓励符合条件的设区城市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广泛吸收优秀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具备发展前景、能够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入股。
三是积极发展其他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大型综合性企业投资参股金融机构,鼓励地方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和信托投资公司互相参股,逐步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企业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住宅金融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服务公司。规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保险代理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金融业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加快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一是加强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规划指导,建立重点联系制度,推动辽宁省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和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境外上市,努力扩大辽宁省上市公司数量,力争今后三年上市50家。二是在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加快解决大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违规担保等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是大力推进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将优质资产、优势项目向上市公司集中。四是支持中天证券公司做大做强。中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国资委重点监管的28户企业中仅有的金融类公司,是省内注册的惟一综合类券商。建议省政府对在本省注册的证券公司给予政策扶持,使辽宁省资本市场更具活力。五是要紧紧抓住国家调整债券管理体制、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的机遇,引导和推动业绩优良、市场信誉好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
积极拓展保险市场。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器”。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也作出了具体部署,关键是抓落实。一是加快建立适合辽宁省情的农业保险体系。建议由省政府集中各项扶贫和支农资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继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整合财政厅、省农委、省民政等部门的涉农资金用于农业保险补贴,建立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大连、盘锦、丹东等农垦区,以财政补贴建立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努力发展适合农民和农民工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建立节育手术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三是积极推动“治安保险”、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承运人责任、医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
第三,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增强金融发展活力。改革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国有银行改革,支持工行、中行、建行深化分支机构改革,支持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支持政策性银行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支持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深化改革。要继续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国资、财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积极支持工行、建行等已经上市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贷款,积极协助农行做好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核算工作。
要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辽宁的金融市场,既要向外资开放,又要向外省开放,既要向国有资本开放,又要向社会资本开放。近几年,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沈阳、大连的步伐加快。要因势利导,大力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以稳定透明、公平竞争、法制健全、服务高效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境内外金融企业到我省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金融企业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引进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提高地方金融业的发展起点,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要积极鼓励金融竞争。无论是省内的还是外来的金融机构,都应当靠竞争占领辽宁金融市场,赢得发展空间。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金融企业平等竞争的发展环境。要象引进工业投资那样引进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通过招商和培育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带动辽宁服务业乃至开放型经济上一个大的台阶。
第四,全面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合力建设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进入辽宁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我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建议加快建设面向社会的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发布、信用监督和信用惩戒为主要内容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企业、个人和社区,在信贷授信以及招投标、项目审批、工商年检、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制裁和曝光,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的机制。
二是加快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经济主体的多层次需要,特别是中小企业、农户等群体的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分工有序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支持民营担保公司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资入股,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担保机构。鼓励设立各类会员制担保公司,提高担保效率。
三是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建议省级行政许可领域对各类金融机构全部开放,简化审批、注册登记手续,取消在账户开立、存款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行为,依法落实和保全金融债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禁用行政权力干预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
四是继续整顿规范金融秩序。深入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地下钱庄、地下保单、洗钱等各类金融犯罪活动,努力构建金融安全网。
第二篇: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本站推荐)
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
宜昌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抓住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金融发展理念
树立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理念。确立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先导的价值观,注重发挥金融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服务发展的功能,加快经济的货币化、信用化、金融化进程,形成价值流导向实物流的超前定位范式,使金融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助推器和引致经济发展的放大器。
树立把金融业作为重要的现代产业来发展的理念。树立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龙头产业的理念,把金融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来整体、系统地规划和研究,增强全市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区域性金融产业。
是树立金融业全面发展的理念。树立金融产业全面发展的理念,就必须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业态的同步发展,真正建立起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协调发展,全面、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树立金融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要深刻认识到,“从紧”不是抑制发展而是促进科学发展,不是一味限制投资,而是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抑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从而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新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速金融体制改革
以建设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继续支持各类银行深化改革。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将改革引向深入,将股份制改革的成果落实到增强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效益上去。
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要把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做为重点,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同时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在广大农村拓展业务。要大力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鼓励发展各种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民间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大力优化银行业格局。大力优化银行结构,一方面加快市商行改制步伐,提高市商行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外地各类型商业银行,探索发展乡村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改善银行业整体结构,提升宜昌银行业经营水平,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大力推动本地企业上市。应当抓住有利时机,支持已上市企业扩大股票市场融资比例,迅速做大做强;建立对未上市股份制企业的培育和辅导机制,帮助它们尽快进入资本市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实现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突破。
着力发展债券市场。要尽早研究资本市场的发展态势,密切关注国家在发展债券市场上的政策走向,大力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公开发行债券融资。
用力拓展保险市场。首要的就是要提高市场主体的经营水平,促进保险业主体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经营水平和实力;其次,要加强保险教育,增强市民保险意识;同时,要大力培育保险中介,逐步形成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协调发展的模式。
开发金融特色产品
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必须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特色化和社会化的原则。必须以客户为本,充分体现消费者需求,直接服务于公众需求最强烈的领域;既要注重吸纳性和移植性的产品创新,更要注重原创性的金融产品创新;要促进金融产品创新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信息分析等多方面配套业务,不断拓展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要把优化银行网点布局作为重要载体。应当对全市银行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引导各类银行合理布局,增加业务多样、产品丰富的精品网点和便利快捷的自助银行,拓展农村金融网点覆盖面,促进全市银行业经营水平的整体提高。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点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起包括政策性担保、多元化投资的商业担保以及再担保公司构成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强担保功能,通过信用担保分散和化解银行信用风险;其次是通过建立起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协会、银行三位一体的担保平台,将协会会员的互助性担保、担保公司的市场性担保和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紧密结合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吸引金融资源进入的最重要“资源”。
一是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树立“诚信宜昌”的良好形象。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建、共享一个诚实守信、人人有责的健康金融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进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逐步建立信用评价制度机制,为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三是加快完善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制度,发挥信用制度在规范市场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四是继续推进“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建设,争取各县市区全部进入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行列,确保宜昌“A级信用市州”称号。(作者系宜昌市副市长)
第三篇: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武政〔2008〕4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对于推动武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速武汉金融业发展,把武汉建设成为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高效的区域金融中心,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促进武汉金融业加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对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按注册资本(或营运资金)的1%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二、对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最高补贴为300万元人民币,未满3年不得转让出售;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连续3年按房租市场指导价格每年给予30%的补贴。
各区人民政府和市直各部门要为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购置、租赁适合的办公用房提供便利条件。
三、对新设或迁入本市的金融机构,自开业起3年内,由市级财政部门参照其实际缴纳营业税市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自盈利起3年内,由市级财政部门参照其实际缴纳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100%给予补贴。
四、在武汉任职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由市级财政部门按其上一实际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50%予以补贴,补贴期为3年。
五、金融机构引进或聘用高级管理人员,需解决本市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的,经市人事、公安部门审核批准,按政策解决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其子女需在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的,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负责协调安排。
六、市外事、公安等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及赴港澳申请,在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出具同意意见后予以优先办理;为金融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申请1至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或居留许可证提供便利。
七、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支持金融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大力支持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对在全国先行先试、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八、市财政部门对上述奖励和补贴资金列入预算予以保障。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九、工商、税务、规划、国土房产等各部门都要增强优质服务意识,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为金融机构办理登记入驻等各种事项提供“一站式”服务。市人民政府金融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金融机构的实际困难,为其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十、本意见适用于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金融机构总部,是指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具有法人性质的机构。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是指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区域性分公司(分行),以及直接隶属于金融机构总部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营运总部、资金中心、研发中心等。
本意见所称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获得金融监管部门资格认定,并在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担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监事长等职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由金融机构总部正式任命的隶属于金融机构总部单独设立的业务总部、营运总部、资金中心、研发中心等机构的负责人,视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
十一、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市人民政府金融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本意见实施前我市制发的有关文件规定凡与本意见精神不一致的,按本意见执行。
二00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合肥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9-07-28信息来源 :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调研组】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2009年工作要点》,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市政协副主席储昭平的带领下,调研组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先后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企业家座谈会、金融专家座谈会,并实地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了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银政企沟通机制更加畅通、更加密切,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今年3月,我市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驻肥金融监管机构和驻肥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中央金融政策,推荐公司上市,协同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成立及其职能的发挥,必将对我市金融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金融总量迅速壮大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2.7亿元和2678.7亿元。2009年4月末,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16.51亿元和30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和 36.5%,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加大。全市17家上市公司
发行股票19只,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83亿元。2006年9月以来,市建投集团、海恒集团共发行企业债37亿元,市国资公司申请发行10亿元企业债正在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另有40亿元企业债的发行正在申请之中。信托租赁典当融资及小额贷款迅速发展。兴泰租赁累计向全市200户中小企业提供17亿元租赁融资,兴泰信托2008年新增信托规模43.94亿元。全市典当总额22.54亿元,年末典当余额5.7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自去年试点以来,已放贷
1.44亿元。
3、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6家,外资银行1家,地方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1家,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汇丰银行正在或准备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我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市有证券公司总部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9家,期货公司总部3家,期货公司营业部7家,保险机构37家。同时,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安徽兴泰租赁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江淮集团与民生银行合资的汽车金融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由此可见,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金融体系。
4、银政企合作成绩显著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针对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接难的问题,我市在全省首家设立网上“金融超市”。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中小企业1294家,100多户企业获得贷款37亿元。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对接成效。2008年9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建行向9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93亿元;2008年10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会同市房产局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6家银行与18家房地产企业签署25亿元贷款协议。今年1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发行规模1亿元的“滨湖·春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新的突破。今年6月,“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正式公开募集,首期5000万元已由兴泰信托公司与金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推出。2009年3月,市政府、人行合肥中心支行联合召开全市首季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216个,金额91.4亿元。建立了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机制,确保像合肥京东方、熔安动
力这样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了美的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
5、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农业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政策性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商业银行整体并入新组建的徽商银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肥东、长丰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肥西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组建;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成立了长丰科源村镇银行。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2008年末,我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2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4.1%。信托业务稳步发展,建总行34.09亿元控股兴泰信托获国家批准,国元信托盈利水平跃居行业前列。证券保险业改革创新全面开展。国元证券成功借壳上市,华安证券顺利重组,证券业规范经营取得明显成效;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顺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开展,“信贷+保险”等创新业务逐步启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正式开业。
二、我市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金融总量相对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限,据市金融办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只有17家,同样处于中部的武汉市有34家,长沙市有30家。从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来看,武汉市34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5倍,江苏省江阴市14家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2.5倍。如果与东部城市杭州、南京等相比,我市差距更大。有关专家认为,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偏小,是我市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说明我市金融业还不能满足合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金融结构来看,目前,银行业是我市金融业的主导产业,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等产业相对滞后或发展不够充分,因此,加快我市保险、证券、信托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对于合肥的跨跃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三农”还有差距。
金融界一些同志认为,出于对资金安全、中小企业信用度以及银行经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一些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难题。参加调研座谈的中小企业界人士更是反映强烈,不少企业家提出,即使企业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企业利润也比较乐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有企业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列举了获得贷款难、银行服务僵化等现象,表达了他们在经营企业当中面临着资金方面的无奈。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当前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包袱沉重,金融服务单一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突出,金融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信用体系不完善,民间融资不规范。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不够,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多个部门和机构中,尚未建成统一的信息处理和查询系统,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严重,甚至是有些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虚假资产报告,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
另外,民间融资的不规范对金融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是对正规金融业务的挑战,是恶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民间融资的活跃,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不足、缓解资金供需矛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行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加上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操作方式简单,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是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亟待加以规范引导。
三、对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金融业,对于推进我市跨跃式发展和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金融意识,提高金融工作领导能力
调研中大家认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于金融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市也不缺少金融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同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的重要意义,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金融是条条的,是市场的,地方政府难有作为”的模糊认识,积极探索金融发展规律,提高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发挥市金融办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健全与金融机构的联络协调机制,积极促进银企对接。根据国家金融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具有合肥特色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金融法规,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掌握利用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本领。
2、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和合作大有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认真研究和领会中央关于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尤其要利用好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全面规划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产业园、资本要素大市场等一揽子事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切实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市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使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洼地。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探索金融创新。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会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讲诚信、有实力的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加大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做大金融资源总量抓住国家当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鼓励银行积极争取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投放,增强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方式,加大对我市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打包向银行推荐。鼓励政策性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壮大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拓展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
业的“合肥板块”。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深化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发展创业及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积极推动融资租赁和信托业务发展。培育和发展有信誉、有品牌、有规模的中介机构,为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供服务。
4、推进金融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市经济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业务进行单独的业绩考核。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5、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完善县域业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奖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热心服务“三农”,力争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合肥农村科技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探索和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使其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抓住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的契机,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发展互助性小额贷款公司和合作型担保机构,努力构建市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总结和推广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开展的“信贷+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良好信用环境的有力支撑。为此,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文化,扎实推进“信用合肥”建设。加快联合征信体系建设步伐,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依托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扩大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信息采集面,逐步统一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享。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司法机关要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司法收贷工作,严厉打击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帮助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稳定地方金融秩序。成立全市担保业协会,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联系会议,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规范担保机构与银行、中小企业的业务合作,为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之,要借助信用约束机制,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为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和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信用基础。
第五篇: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一是明确小额贷款的监督管理。针对业务范围、风险特点以及对公众影响的不同,合理确定小额借款组织的市场收入条件。允许和鼓励产品创新、自主开发小额信贷产品,通过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应根据小额信贷组织的类型、业务范围以及风险大小等因素,设定不同的监管原则。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紧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将其纳入法律制度的约束之内。与此同时,要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扩大小额信贷组织融资来源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消除一些体制上或制度上的障碍。三是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在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服务农业和(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农村经济中求得自身发展和壮大。四是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和市场化动作。要建立在市场商业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追寻资金可持续运营的成功模式。
(五)大力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开发真正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努力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创新服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目前,广大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但是今日农户正朝着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传统的种养加工户正向种养大户、订单农业、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和小型加工户转变。其经营范围已渗透到农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商品流通及各类产业化等领域。随之而来,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显现出多元化。因此,要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继续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开发出更灵活,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比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可尝试开办农户投资型、消费型及住房类贷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水利设施改造、低洼地改造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