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小型开采矿山有关报告编写提纲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闽国土资综„2007‟216号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福建省小型金属、非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和《福建省小型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粘土矿产资源储量核
实报告编写提纲》的通知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办),各地质勘查单位,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省国土资源档案馆:
现将《福建省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福建省小型金属、非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和《福建省小型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粘土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县级国土资源局(地矿局、矿管办)将本通知要求转达辖区内的矿山企业。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厅矿产储量管理处反馈。联系电话:0591-87665723;电子信箱:fzhsl@126.com。
附件一:福建省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二: 福建省小型金属、非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编写提纲
附件三: 福建省小型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粘土矿产资源
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二○○七年八月十四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矿产资源储量 核实 通知
抄送:国土资源部,省经贸委,各省属矿业公司,省地勘局,省煤田地质局,本厅领导、有关处(室),存档。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007年8月17日印发 附件一:
福建省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本编写提纲适用于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福建省××县(市、区)××矿区(井田、矿段,下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简述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主要目的,采矿权人对资源储量核实的具体要求,承担核实工作的单位和核实依据的地质资料名称。
第二节 位臵、交通及核实区范围
一、位臵
核实矿区的行政区划位臵(至村一级),位于市(县)城区的方位、直距。矿区区间经纬度坐标。
二、交通
矿区交通情况,与最近车站、码头距离(附交通位臵图)。
三、核实矿区范围
核实矿区采矿权设臵情况,包括:采矿许可证证号、有效期、边界起止拐点号及直角坐标、开采标高和面积。若开采范围扩大的,还应当写明扩大后的矿区拐点直角坐标、开采标高、面积。同时,须附采矿许可证范围、资源储量核实范围、申请扩大开采范围的叠合图件(在地形地质图中标示出)和申请扩大范围的批复文件或者勘查许可证复印件。
四、自然地理
简要介绍工作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最高最低海拔标高、河溪及气象等资料。
第三节 矿区地质勘查及矿山开发简史
一、以往地质工作
简述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含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成果,提交的勘查报告全称及批准(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
二、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应详细叙述矿山建设时间、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规模、实际生产能力、开采范围(包括开采标高)、开采对象、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开采回采率、矿山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及开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次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工作起止时间和投入的主要地质工作、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提交报告时间。
第二章 矿区地质
简述矿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臵。
叙述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重点是对含煤地层和煤层影响的构造及岩浆岩。
第三章 煤层与煤质特征
第一节 煤层特征
矿区煤层赋存层位、层数、分布范围,各煤层厚度、结构及其变化和煤层的稳定性。
第二节 煤层对比
说明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对比依据、对比可靠程度标准、对比结果评述。如与核实依据的报告无大变化,可略去此节。
第三节 煤质特征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及工艺性能,确定可采煤层煤类,简单评价煤的工业利用方向。
第四节 共(伴)生矿产
若核实范围内有共(伴)生矿产的,要叙述共(伴)生矿产种类,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和开发利用情况;新发现共(伴)生矿产的,应初步查明矿产赋存情况,初步评价其工业利用价值。
第四章 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现状。叙述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老窑、采空区积水情况及与周边矿井水力联系。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叙述井巷和采空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对其稳固性重新做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三节 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环境地质条件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 5 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包括:瓦斯、煤的自燃、煤尘爆炸性、地温等灾害进行对比和评述,提供矿井瓦斯监测资料。
2、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井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做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四节 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第五章 资源储量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臵原则
概述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及依据,利用矿山地测资料开展核实工作的,要说明选择利用的原则。
阐述核实地质工作勘查类型和核实工程布臵原则等。
第二节 核实地质工作方法及其质量评述
概述本次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重点对地质测量、地质填图、探矿工程编录、采样点选择及布臵、岩矿石的采样、测试、加工、鉴定、分析项目等工作质量进行评述,并以数据加以说明。对于使用矿山地测资料的,也应进行质量评述。
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和对象、范围
一、工业指标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依据的文件、文号及内容(目前我省采用的工 6 业指标普遍按照闽国土资综„2007‟46号文执行)。
二、估算对象、范围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煤层号、估算范围(包括估算标高)。若矿区被分割的,应分别估算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一、估算方法
说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和合理性。对开采或勘查中新发现的煤层和原先未估算资源储量的煤层(含共伴生矿产)应根据煤(矿)层的形态、产状、规模特点,结合本次地质工程布臵情况进行估算。
二、参数的确定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包括煤层的厚度、倾角、面积、体重等,说明上述参数的求取方法以及特厚点的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
三、煤层圈定原则
说明工程间煤层连接的原则。
四、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采空区边界确定应根据测量成果。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第三节 块段和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
一、块段的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应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
二、类型的划分
根据煤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分条件及空间分布。
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一、煤
说明矿区截至××年××月底查明资源储量、开采消耗量、增减量、保有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用表格列出)。
二、共(伴)生矿产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估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估算结果,并评述其可靠程度。
三、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第七章 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认定、备案)的储量报告(以下简称依据报告)。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200万吨以下的,可以只写“地质新认识”,放在第五章第三节中叙述,略去本章;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大于200万吨的,按本章要求的内容叙述。
第一节 构造对比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依据报告对比,叙述核实矿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
第二节 煤层、煤质特征对比
与依据报告对比,说明煤层的数量、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及稳定性和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对比
与依据报告对比,说明核实区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如发生突水等水患应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害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的变化情况。
第四节 勘查工作对比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臵、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第五节 资源储量变化及原因
通过资源储量对比,说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资源储量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批准(认定、备案)的储量报告,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八章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区已做过可行性研究,经开采后经济意义没有改变的,可略去本章。未做可行性研究的应做概略研究,报告中简要说明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及各主要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第九章 结论
一、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作概括性的评述。
二、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三、指出今后生产勘探和开采、矿山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四、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
附 图
1、矿区交通位臵图(为报告插图)
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现范围,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等)
3、煤层对比图
4、勘查线剖面图
5、资源储量平面图或立面图(须表示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同时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6、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即槽、井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7、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井上、井下对照图)
8、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图(水、工、环三项应根据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项或综合图件)
9、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附 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1)工程见煤厚度表(2)块段平均厚度计算表(3)体重测定结果表(4)块段面积测定表(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硐调查资料综合表
8、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 件
1、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2、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3、储量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以上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种特点增减。
附件二:
福建省小型金属、非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本编写提纲适用于除普通建筑材料用的砂石粘土类矿产外的小型金属、非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福建省××县(市、区)××矿区××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一章 矿区概况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简述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主要目的和采矿权人对资源储量核实工作的具体要求,承担核实工作的单位和核实工作依据的地质资料名称。
第二节 位臵交通及矿区范围
说明资源储量核实的矿区位于所在市(县)的方位、直距,行政隶属××乡(镇)××村,矿区边界、面积和地理坐标,矿区交通情况,与最近车站、码头距离等,并附交通位臵图。
核实矿区范围必须写明采矿许可证证号、有效期、起止边界拐点坐标、开采标高、面积;若有开采矿区范围扩大的,还应当写明扩大后的矿区拐点坐标、矿权面积和开采标高;还必须附采矿许可证范围、资源储量核实范围、申请扩大开采范围的叠合图件(在地形地质图中标示出)和申请扩大范围的批复文件或者勘查许可证(复印件)。
第三节 自然地理
简要介绍矿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最高最低海拔标高、河溪、最低侵蚀基准面、气象资料等)。
第四节 矿区地质勘查及矿山开发简史
一、以往地质工作
按时间先后简述工作区以往地质勘查工作(含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并作简单评述,还应写明提交报告的时间、编写单位、报告全称、审批时间、审批单位、批准文号、批准各矿种的各类型资 源储量。
二、开采简况
简述矿山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采选矿石规模、采选矿方法、开采方式、矿山现在开采的位臵(图上应当标注出采空区的位臵及区域)、实际生产规模、产品规格、生产概况、历年累计采出矿石量、金属量、矿石体积矿物量、荒料量、损失量及开采回采率(荒料率)等。
三、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起止时间和投入的主要地质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和提交报告的时间。
第二章 矿区地质特征
简要说明矿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位臵。
叙述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层序、厚度、时代、岩性、岩相及与矿产的关系)、构造(基本构造形态及其复杂程度、主要断层控制程度,说明主要断层、褶皱与矿床控制、破坏等情况)、岩浆岩(种类、时代、分布、岩体形态、产状及其与矿床生成、破坏的关系)、变质岩(变质岩类)、围岩蚀变的特征及与矿体富集的关系。
编写重点要突出与成矿(或破坏矿体)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
叙述矿床分布范围、矿体(层)数量、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厚度、延深、品位及其变化规律;共伴生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与主矿种的关系等内容,说明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内部夹石情况。
对饰面用石材矿床应对矿体中的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及其对荒料率、荒料块度的影响进行论述,并提供实际荒料率、荒料块度有关统计资料。
第二节 矿石质量 叙述本区各矿体(层)各类矿石的矿物成分(含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共生关系和生成顺序;矿石化学成分(主要有益组分、有害组分、伴生组分含量),简要说明变化规律;矿石类型和品级,说明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情况;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及分布。
对饰面石材矿,应着重对矿石的颜色花纹、结构构造、矿石中的色线、色斑等影响石材装饰性能的分布特征作详细论述,并提供放射性测试结果。
第三节 矿体围岩和夹石
叙述矿体上、下盘围岩种类、蚀变情况,与矿体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种类、数量、有益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情况等。
第四节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详细叙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入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选矿回收率和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
第四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主要在收集矿山开采和现有的水文地质资料,叙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裂隙(岩溶)发育程度等;矿区主要含水层及断裂构造的富水性、导水性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说明矿区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确定矿区(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指出矿区(床)开采后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阐述矿区、矿坑涌水量变化情况,并预测矿坑涌水量结果及开采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对于开采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以下的,应作详细分析研究)。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根据坑道现有的工程地质情况叙述矿体围岩的岩性、结构、风化蚀变程度和力学性质;矿体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采边坡的稳固性及矿区工程地质条 14 件、类型做出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第三节 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叙述矿区采、选矿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等内容。简述矿区地质灾害及防治; 编写重点要突出总结矿山开采以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提出新认识,对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第五章 核实地质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第一节 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臵原则
对于进行了核实补充地质工作或核实开采时间段内开展了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概述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说明各方法使用目的。表述地质工作方法完成的实际工作量;利用矿山地测资料开展核实工作的,要说明选择利用的原则。
阐述勘查类型和网度的确定原则、勘查工程布臵原则等。
第二节 核实地质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概述本次地质工作方法,重点是测量、地质填图、探矿工程编录、采样点选择及布臵、岩矿石的采样、测试、加工、鉴定、分析项目及分析结果的评述;对上述各工程质量进行评述,应以数据来说明。同时对于使用的矿山地测资料质量应进行评述。
报告应当有岩矿石采样代表性情况的详细说明及其分析结果,应含有益、有害组分的分析。基本分析结果应做内、外检测试(应由具有地质测试资质单位进行);采样和内外检的数量应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
对于开展了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叙述工作方法、手段,取得地质成果,并进行工作质量评述。
第六章 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综合矿体分布的拐点并编号及其坐标、埋藏深 15 度)、矿种和矿体(层)号;矿区被分割的,应分别估算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第二节 工业指标的确定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文件(规范)、文号及内容。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说明核实的方法,如对于保有资源储量的核实是采用重算的方法,还是先算采空区消耗的资源储量,后从总量中扣除的;对于未动用块段是如何核实的,跨边界块段是如何分割的等。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第四节 资源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原则
一、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臵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
二、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
根据矿体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和空间分布。
第五节 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第六节 资源储量计算(重算)参数的确定
一、平均品位的确定
叙述用何种方法求得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体平均品位。
二、矿体厚度的计算
叙述用何种方法求得块段平均厚度(宽度)。
三、面积计算
叙述用何种方法测定块段面积,并表述测定精度。
四、体积计算
叙述用何种方法、何种公式求得块段矿体体积。
五、体重测定及计算
叙述矿石小体重样品的采集、数量、测定方法,计算矿石体重平均值,对矿体矿石不同品位应采取具有代表性样品进行测定,样品数量及是否测定大体重和湿度校正应按有关规定要求执行。
第七节 资源储量核实估算结果
估算结果应包括:①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②历年累计开采量、损失量;③资源储量重算增减量;④实际保有资源储量。
资源储量核实结果采用列表形式,分矿种、分类型、分品级综合概括全区矿石量、金属量、品位及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等。其结果应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新标准进行划分表示,并与原报告探明或核实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
第八节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第七章 探采对比及资源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构造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核实依据的报告对比,叙述核实区内的构造变化影响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
第二节 矿体特征
说明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矿石质量等影响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
第三节 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叙述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变化影响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
第四节 勘查工作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臵、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有效性和合理性,影响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
第八章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床开发项目已做过可行性研究或经开采后经济意义没有改变的矿区,若开采方式不变可略去本章。若改变经济意义和改变矿产工业用途,变更工业指标的矿区,应根据生产实践,对改变的指标进行经济论证(也可将工业指标论证成果作附件)。报告中简要摘述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及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第九章 结论
叙述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地质工作程度、取得的主要成果(保有资源储量核实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今后工作和开采的建议。
评价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以及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主 要 附 图
1、矿区交通位臵图(可作报告插图)
2、矿区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有采矿权设臵的,应表示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
3、含矿岩系(或矿层)柱状对比图
4、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
5、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
6、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
7、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纵投影图)
上述附图5、6、7中,除应表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外,还应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坑、槽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9、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10、其它图件(根据不同矿种矿床及勘查手段确定)
11、矿区水文地质图
12、矿区工程地质图
13、矿区环境地质图
11~13号图可按可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或综合图件。
主 要 附 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
(1)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2)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3)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4)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8、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硐调查资料综合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 件
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
2、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3、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4、原“勘查储量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以上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种特点等实际情况增减。
附件三:
福建省小型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粘土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本编写提纲适用于建筑、铺路、回填、烧制砖瓦的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粘土类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福建省××县(市、区)××矿区××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一章 矿区概况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简述本次核实工作的主要目的、采矿权人对资源储量核实工作的具体要求、承担核实工作的单位。
第二节 位臵交通及矿区范围
核实矿区行政区划位臵(至村一级),位于市(县)城区的方位、直距,矿区交通情况,与最近车站、码头距离等,并附交通位臵图。
核实矿区范围必须写明采矿许可证证号、有效期、起止边界拐点坐标和开采标高、面积;若开采矿区范围扩大的,还应当写明扩大后的矿区拐点坐标、面积和开采标高;还必须附采矿许可证范围、资源储量核实范围、申请扩大开采范围的叠合图件(在地形地质图中标示出)和申请扩大范围的批复文件或者勘查许可证复印件。
第三节 自然地理
简要介绍矿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最高最低海拔标高、河溪、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气象资料等)。
第四节 矿区地质勘查及矿山开发简史
一、以往地质工作
按时间先后简述核实矿区内以往地质勘查工作(含资源储量核实)、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提交报告的时间、编写单位、报告全称、审批时间、审批单位、批准文号、批准各矿种各类型的资源储量。
二、矿山设计、开采及资源利用简况
简述矿山开采时间、设计单位、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标高、开拓方案、采矿方法,矿山现在开采的位臵(图上应标注出采空区的位臵及区域)、设计和实际生产规模、产品规格、生产概况、历年累计采出矿石量(或矿体体积)、损失量和开采回采率等。说明产品规格质量、产品用途、销售情况及经济效益。
三、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核实工作的起止时间、核实依据的地质报告名称,投入的主要地质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提交报告的时间。
第二章 矿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区地质简况
简述矿区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及其与矿体的关系、赋矿层(部)位等概况。
第二节 矿体(层)特征
叙述矿体(层)数目、空间分布;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大小(长、宽、延深)、矿层厚度;矿体(层)内夹石(夹层或岩脉)的岩性、分布及对矿体(层)的影响;矿体中裂隙发育情况、矿体顶部风化带和第四系浮土层覆盖及厚度情况。
第三节 矿石质量
叙述本矿区矿石的类型、品级;不同类型品级矿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粒度(细度模数)等;矿石化学成分、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含量、有害组分含量。建筑用石料矿产要叙述矿石物理机械性能,包括抗压强度、视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等;用于高速公路、铁路及混凝土骨料等重要建筑工程的矿石,需叙述破碎成碎石样品的颗粒级配、坚固性、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吸水率、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和轻物质有机物及碱集料反应试验等测试结果。用于高速公路的矿石还需叙述磨耗值、磨光值及有害物 22 质SO3含量,对沥青的粘附性等测试结果。
对于建筑用砂矿,如抗压强度、针片状含量、压碎值、磨耗值、对沥青的粘附性等项目测试可不必做。对砖瓦粘土矿需叙述粘土的颗粒组成、塑性指数等测试结果。
若现有矿山或邻近矿山同类型矿石有测试的项目,并具有可比性的,可收集利用,不必再作测试。
第四节 矿区地质新认识
根据开采揭露的地质构造及矿体的变化,说明原勘查报告对矿区地质和矿体特征的主要认识和评价是否符合开采实际及其变化情况,提出对矿床地质的新认识。
第五节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对建筑石料矿要收集矿山现有破碎加工的生产工艺资料,简述石料和加工技术性能;对建筑用砂矿要收集现有开采选矿工艺资料及使用情况;对砖瓦用粘土矿要收集现有砖瓦的生产工艺资料及砖瓦质量情况。
第三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简述矿区地形地貌特征、影响矿山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在收集矿山开采和现有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说明矿区主要充水因素,指出矿区(床)开采后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根据采场现有的工程地质情况叙述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岩性、结构、风化蚀变程度和力学性质;对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采边坡的稳固性及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做出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
第三节 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叙述矿区开采、选矿对环境的破坏影响程度,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废石渣、尾矿渣、污水、噪音等对周边环境影响情况;对放射性及有 23 毒有害物质做出预测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的建议意见。
第四章 核实地质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臵原则
对于进行了核实补充地质工作或核实开采时间段内开展了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概述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说明各方法使用目的。表述地质工作方法完成的实际工作量。
简述勘查工程布臵原则和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对普通砂石料矿区一般采用垂直平行断面法勘查核实,至少按一定间距布设2~3条垂直矿体(层)走向的勘查线,编绘地质剖面图。
第二节 勘查地质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概述本次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重点是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岩矿石的采样、物化项目测试、加工、分析项目及分析结果的评述。对采场、采坑应进行实测。对上述各项工程质量进行评述,并以数据说明。
对于开展了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叙述工作方法、手段,取得地质成果,并进行工作质量评述。
第五章 资源储量核实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采矿证核定的开采范围、拐点坐标及开采标高),估算采矿许可证内资源消耗量及保有资源储量。
第二节 工业指标的确定
说明采用的工业指标及其依据的文件、文号。
第三节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以样品物化测试结果为依据,按采矿权确定的开采范围和工业指标圈定、连接矿体,说明外推原则。对于正在开采或已开采完的矿体应在野外实地测量并在图上画出采空区,重新核实资源储量。
第四节 资源储量块段划分原则
一、块段划分
根据矿体产状及工程控制程度,将矿体中相邻两剖面或两勘探线之间的矿块及剖面外推部分划分为若干块段分别估算资源储量。
二、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
根据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和复杂程度,结合所圈定矿体的控制程度、开采情况和研究程度,进行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
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根据矿体(层)的形态、产状,结合探矿工程布臵,选择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并说明选择的合理性。写明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第六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一、矿体厚度的计算
叙述用何种方法求得块段矿体平均厚度。
二、面积计算
叙述用何种方法测定块段面积,并表述测定误差精度。
三、体积计算
叙述用何种方法、何种公式求得块段矿体体积及采空区体积。
四、小体重测定
对砖瓦粘土矿应采代表性样测定矿体小体重(按不同类型、品级矿石),并说明体重值求取方法。若矿山已有测定资料,可搜集利用。
第七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标准,采用列表形式,分矿种、矿体,分资源储量类型、分品级,综合概括截至××年××月××日矿区资源储量及其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情况等。应包括:①原报告探明或核实的资源储量;②累计探明或重算的资源储量;③采空区资源储量;④资源储量重算增减量;⑤实际保有资源储量。
第八节 资源储量变化的主要地质原因 根据资源估算结果,分析说明资源储量变化的主要地质原因:矿体开采标高变化、矿体规模、厚度变化、断层或岩浆岩侵入的影响,采空区资源消耗,原先未估算或新发现的矿体等造成资源储量发生变化等。
第六章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床开发项目已做过可行性研究或经开采后经济意义没有改变的矿区,若开采方式不变,可略去本章。若改变经济意义和改变矿产工业用途,变更工业指标的矿区,应根据生产实践,对改变的指标进行经济论证(也可将工业指标论证成果作附件)。报告中简要叙述该矿产品市场需求程度,矿山开发方案及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提供矿山开发的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年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财务指标。
第七章 结论
叙述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今后地质工作和矿山开采工作的建议。
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以及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主要附图
1、矿区交通位臵图(可作报告插图)
2、矿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0、1∶1000或1∶500;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采矿权范围、拐点及坐标、采空区范围等)
3、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图中应标示原勘查范围、采矿权范围、采空区范围)
4、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或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或纵投影图上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
5、其他图件
主要附表
1、资源储量估算表(含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
2、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3、其他附表
附 件
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
2、最近“储量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
第二篇:矿山测量编写提纲
3矿山测量(编写提纲)3-1概述
3-2矿山测量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3-3矿区地表控制测量
3-3-1 矿区地表平面控制测量
3-3-2矿区地表高程控制测量
3-4露天矿测量
3-4-1 露天矿测量的主要工作
3-4-2 露天矿平面工作控制测量
3-4-3 工作控制点的高程测量
3-4-4 露天矿工作控制测量实例
3-4-5 露天矿生产测量
3-4-6 露天矿产量统计
3-5矿井测量
3-5-1矿井联系测量
3-5-1-1 作用及分类
3-5-1-2 地面近井点的设置
3-5-1-3 竖井几何定向
3-5-1-4 陀螺经纬仪定向
3-5-1-5 导入高程
3-5-2井下控制测量和掘进给向测量 3-5-2-1 井下经纬仪导线的分类及测点埋设 3-5-2-2 井下测角和量边
3-5-2-3 井下经纬仪导线测量
3-5-2-4 井下高程测量
3-5-2-5 巷道掘进测量
3-5-3采场测量
3-5-3-1采场测量的任务及特点
3-5-3-2采准和切割巷道掘进时的测量工作 3-5-3-3天井联系测量
3-5-3-4回采工作面测量
3-5-3-5空区测量
3-5-3-6面积计算
3-5-4竖井施工测量
3-5-4-1竖井中心及井筒十字中心线的标定 3-5-4-2竖井掘砌施工测量
3-5-4-3竖井井筒安装测量
3-5-4-4井筒延深时的测量
3-5-4-5马头门及井底车场掘进施工测量 3-5-4-6提升设备安装时的测量
3-5-5贯通测量
3-5-5-1贯通工程容许偏差及贯通测量工作步骤 3-5-5-2贯通测量点连测工作和几何要素计算
3-5-5-3贯通测量误差预计
3-5-5-4贯通测量实例
3-6岩移观测
3-6-1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的目的3-6-2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
3-6-3地表移动观测站
3-6-4岩层内部观测
3-7测量仪器与仪表
3-7-1数字化测量的基本概念与测量仪器的发展 3-7-2数字水准仪
3-7-3光电测距仪
3-7-4电子经纬仪
3-7-5全站仪
3-7-6陀螺经纬仪
3-7-7常用GPS接收机
3-7-8激光仪器的应用
3-7-8-1激光指向仪
3-7-8-2激光铅垂仪
3-7-8-3激光扫平仪
3-7-8-4激光经纬仪
3-7-9专用电子测绘仪器应用
3-7-9-1电子倾斜仪
3-7-9-2电子伸缩仪
3-7-9-3体应变仪
3-8矿山测量的误差分析
3-8-1井下导线测量的精度分析
3-8-2井下高程测量的误差
3-8-3矿井定向的精度分析
3-8-4贯通测量方案的选择与误差预计
3-9现代测量技术
3-9-1现代测绘科学的形成3-9-2精密水准测量与精密角度测量
3-9-3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CORS)3-9-4大比例尺矿图数字测图
3-9-5遥感技术(RS)
3-9-6矿山地理信息系统(MGIS)
3-9-7数字化测图技术和矿山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9-8激光技术的应用
3-9-9遥感技术在尾矿库库容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3-10矿山测量图纸及其资料
3-10-1基本要求
3-10-2矿山基本矿图的种类及其应用
3-10-3矿图的填绘与计算机辅助绘制矿图 3-10-4矿井地质测量信息系统(MAPGIS)
第三篇:小型项目计划书编写提纲
项目计划书编写提纲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的管理
三、拟合作项目产品
四、合作项目行业及市场分析
五、合作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及销售策略
六、研究与开发
七、合作项目产品生产方案
八、合作项目资金需求情况及融资方案
九、项目实施进度
十、合作项目财务计划
十一、风险因素 请详细说明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手段
十二、投资者投资回报和投资退出方式
十三、其他
十四、附 录
第四篇:小型露天采石场开采方案编写大纲
常州市小型露天采石场开采方案编写大纲
(试行)
1概述 1.1矿区概况
1.1.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1.1.2本方案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1.1.3矿区位置、企业隶属关系和性质
1.2方案设计编制依据及基本原则
1.2.1建设方委托设计内容 1.2.2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
2开采要素
2.1地质概况 2.1.1矿区地质 2.1.2矿床地质 2.1.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2开采历史及现状 2.3开采范围确定 2.4开拓运输
2.5采矿工艺及设备选择 2.6采矿方法 2.7防排水 2.8采场最终境界 2.9边坡要素及稳定性评价 2.10排土场
2.11供配电及辅助设施
3爆破设计
3.1爆破方法及爆破器材选择 3.2爆破安全参数计算 3.3爆破警戒范围
4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
4.1矿山安全技术措施
4.2地质灾害评价及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4.3矿山闭坑时的地质灾害处理措施
5附图
5.1地形地质图 5.2采场工程平面布置图 5.3采场剖面图 5.4开采最终境界图
第五篇:报告》编写提纲(范文模版)
《长宁区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一、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所有制性质、主要下属企业,职工人数、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销售收入、利润、主导产品及市场占有率等。
2.企业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结合行业集中度和企业在行业中的综合排序,分析企业在本行业的地位和竞争优势,与同行业企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3.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包括企业对行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成绩
1.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规章制度建立、研发项目组织管理机制、研发经费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内外部合作机制等。
2.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资源整合情况。包括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及创新团队建设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研究开发和试验基础条件建设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等。
3.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包括重大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产权运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间合作、国际化研发活动等。
4.企业技术中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形成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等情况,重点介绍相关技术成果对企业核心产品研发、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撑作用,以及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
1.企业制定未来5~10年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情况,及该战略对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支撑情况。
2.企业近三年在技术创新方面拟实施的重点举措,包括创新条件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重点研发项目部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