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江下山移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6:3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浙江下山移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浙江下山移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第一篇:对浙江下山移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对浙江下山移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调研组

编者按:为了建立健全下山移民长效机制,真正实现“迁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最近省发改委对11个市、7个县(市、区)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与基层乡镇、下山移民进行了面对面和富有成效的交流、座谈。经过调研考察,对全省下山移民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把握,对进一步做好下山移民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1984年,青田县山口镇一部分居住在高山上的群众自发沿江沿路投亲靠友,举家搬迁下山,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开阔了眼界,走上了致富道路。之后,全省的下山移民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而由小到大,逐步加快,经历了一个由近到远、逐步向中心村、中心镇迁移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分散迁移,逐步向有组织、由政府主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行的过程。特别是1996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把引导农民下山作为加快脱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重要举措摆上议事日程,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积极引导地质灾害点、高山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差的山区农民搬迁下山。据统计,自2000年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以来,全省共建立下山移民小区(点)1147个,累计搬迁山区农户8.36万户、28.86万人。当前,全省下山移民正从过去的分散搬迁向整村整乡搬迁转变,从过去的沿交通干线、中心村移村建村向县城和中心镇移村建居建区转变,从过去的下山后就业以务农为主向从事二、三产业转变。

一、下山移民的基本经验

总结这几年来浙江下山移民工作,各地都普遍做到“三个结合”,即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与适当补助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具体来讲,主要是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统筹发展规划,增强下山移民工作的科学性。下山移民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移民的对象不同,具有多样性、梯度性、复杂性,各地的条件也不同,既要立足当前移得下,又要面向未来稳得住,富得起,统筹规划显得十分重要。青田县从1993年起就高起点制定下山脱贫总体规划,规划既立足于解决当前下山脱贫的紧迫问题,又兼顾今后的发展生产、城市化建设的深层次问题。第一步从1993年到2000年,规划30个行政村210个自然村4万人下山脱贫;第二步从2001年到2010年,把全县最贫困、自然条件最差的150个行政村8056户、29001人分步搬迁下山。同时编制了扶贫小区规划,从有利于下山农民的脱贫和强镇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地理条件相对优越、辐射面广、贫困人口又相对集中的沿江沿路的11个乡镇创办扶贫小区。余姚市在2001年底实施整体移民集中安置试点与梯度生态移民试点的基础上,着手制订了山区人口“内聚外迁”五年规划:一是规模移民集中安置规划。充分考虑移民承受能力、人口流向及生活、就业、就学便利等因素,在城区选择地价适中、基础设施配套较好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区块,规划了2个共300余亩面积的首批移民多层住宅新村,计划安置移民2500户、9000人。二是梯度生态移民规划。对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较差,在册户数20户左右的自然村,实施以迁村并点为主要内容的梯度生态移民,计划用五年时间,山区自然村由原来的469个减少到300个以下,鼓励和促进山区人口向中心村或较大规模村转移。两年来已整体搬迁自然村66个,梯度转移山区群众1063户、3159人。2.制定优惠政策,激发下山移民的积极性。从各地的实践看,优惠政策包括资金补助是最受到下山移民欢迎的载体。总的看来,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规费方面的减免。温州市政府为鼓励下山脱贫,免缴水利建设基金,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程序报批减免,全额返还城镇建设配套费,用于移民所在地城镇配套费建设。温州市各个欠发达县对下山移民户在搬迁、建设、房产证件领取过程中,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林业、水利等规费都予以适度减免或全免;供电、供水、交通、卫生、电信、广电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基本上按成本价收取。遂昌县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精神,共有12项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人均达6000元左右,激励村民自发搬迁。

第二是土地方面的优惠。安吉县规定对乡镇定点下山移民的农户,由政府无偿提供建房基地,所需生产用地,由迁居地政府和村组织负责,帮助其从就近农民或村集体中承包和租用。宁波市各县市对下山移民后退宅还耕土地整理面积以每亩2万至3.3万元不等的价格实行补偿,并规定了补贴到各农户的具体比例。余姚市采取“政府调控、市场运作,谁整理、谁受益和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商品化”的办法,统一实施移民旧村土地整理和置换工作,既解决移民新村建设用地指标,又推进移民安置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青田县政策规定扶贫小区土地出让金及配套设施费的全额、土地征用税的50%返还乡镇用于扶贫小区三通一平建设,下山脱贫的农民在小区内建房土地出让优惠20%。

第三是对农民的直接补助。各地在农民梯度转移时,强调以农民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坚持“政府能基本承受,移民能基本接受”的原则,改以往的暗补为明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温州市从2000年以来,省、市、县财政用于扶持下山脱贫的资金共达6100万元,为加快下山移民力度,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下山脱贫补助。余姚为扶持贫困户移民下山,对贫困户移民下山拆除旧房的,由市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每户10000元的补助,梯度移民至山区中心村或人口相对集中行政村的,给予每户8000元的补助,对山区整体迁移到移民新村的,根据实际购房户数,给予每户7000元的补助,专项用于移民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减轻农民下山的经济负担。

3.注重科学选址,推进移民小区有序建设。下山移民到哪里是政府和农民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选址科学,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农民下山,也有利于当地政府更加有效开展工作。温州市结合块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行政区划调整,采取“梯度和整体移民相结合,分散移民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在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下山脱贫小区、点。一是依托城区和中心集镇的民工之家,如在两市三区实施的“安心工程”,现已建成21万多平方米,解决了约4万人的居住问题;二是依托普通集镇的下山脱贫小区,如平阳县山门镇利用溪滩杂地103亩,分三期建设下山脱贫小区,现已安置437户1755人;三是依托中心村的下山脱贫点,如文成县周壤乡在乡政府所在地村建设下山脱贫点,使周边高山上的自然村100多户农民迁移下山;四是投亲靠友式的分散安置,取得理想的效果。嘉兴市在安置三峡移民时坚持“六不安置”原则,即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县市区人均水平的村不安置,交通不便、水、电设施不完备、远离集镇的村不安置,村级班子不团结、矛盾和问题较多的村不安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属于贫困村的不安置,从而为移民的生活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仙居县针对移民的不同经济状况,充分考虑移民经济实力的差异,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移民:对于经济条件好的移民,安排他们到位置好的小区落户;对于有经商能力和经商意识强的移民,则安排在适合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商业区落户;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户,安排在地价便宜的住宅区落户,确保他们安居下来。4.切实保障权益,解除下山移民后顾之忧。农民下山后,正确处置旧宅和原生产用地,在移民地拥有生产资料,以确保农民享受“国民待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宁波在加大动迁力度的同时,建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和服务窗口,进行宣传,接受咨询,开展培训,做到指导进村、拆迁到场、服务到人,解决移民后顾之忧。余姚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实行“六个公开”,即抓好移民的统一公开安置,实行安置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审核结果公开,安置结果公开,移民资金使用管理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全程监督。还组织山区乡镇在城区建立外出人口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劳务中介、旧房中介、就学联系、审批办证、计划生育等服务工作,帮助山区群众解决移民下山中碰到的难题。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各地普遍实行“三不变”政策,即对山区移民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变,集体资产享有权不变,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不变。切实保障移民落户权益,同等享受有关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移民下山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农户,其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安置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5.加强素质培训,提高下山移民就业能力。对于广大下山的农民来说,下山移民意味着重新创业,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掌握一门致富的技术、寻找一条致富的门路,是让他们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必备条件。各地纷纷把职业培训作为下山移民工作的长效机制来抓,政府买单,实行免费培训。衢州各地对下山移民的培训、输出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安排补助、优先推荐就业。在培训方向上突出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如衢江区2004年专门在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移民小区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活动,组织了19家企业、4个培训学校现场招工、招生,吸引了1000多人。据初步统计,近几年衢州市累计下山移民的4.8万人中,参加各类培训人数近2.8万人,近2万人实现了就业。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到位。目前各地规划编制进展不一,以杭州为例,尚无县(市)级下山移民总体实施规划,有的乡镇虽有一定的搬迁计划,但受诸多条件的限制,项目工程未能按期实施。临海沿江镇白箬潭村系泥石流控制区,每年台风季节,镇里组织人员上山转移村民,在镇里租用民房安置村民,但由于缺乏统一安置规划,无用地指标,移民小区一直无法落实。目前下山移民大多由欠发达乡镇自行组织实施,导致下山移民规模普遍较小,移民点建设普遍小而散,基础设施共享率低,有的移民点还建在水库上游,往往造成二次移民。全省各地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盲目安营扎寨,随意定点”的现象。

2.土地日益紧张。下山脱贫目前遭遇的最大的瓶颈是土地问题。浙江省《关于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通知》明确规定,省里每年安排一批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脱贫小区建设,不占用县(市、区)年度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项建设用地均十分紧张,专项用于移民安置的土地指标落实十分困难。如仙居2005年安置移民小区用地需700亩,市里下达给该县农转用用地指标仅210亩,即使全部用地指标给移民小区也无济于事。泰顺县每年下山脱贫用地需要300亩,而该县的建设用地指标仅600-700亩,可用于下山脱贫点建设只有100亩,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农民新村(点)往往是规划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附近,一般都在农保田范围,农保田置换为建设用地难度非常大,虽然有土地整理、退宅还田后建设用地指标的折抵使用,但必须要等退宅还田项目经批准后方给予使用,难解燃眉之急。严格的土地政策使得下山脱贫农户建房用地尤为紧张,下山脱贫小区(点)的建设规模受到了极大影响,延缓了下山脱贫工作的进度。

3.地方财力难以支撑。下山移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在相对欠发达县及乡镇,这些县或乡镇本身财政非常薄弱,据统计,2004年全省211个欠发达乡镇平均每个乡镇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35万元,可支配收入为206万元,财政支出为286万元,仅够维持日常工作,移民小区建设的巨额投入使一些地方政府感到力不从心。据江山市、常山县等地测算,创建一个县级下山脱贫安置小区,政府投入每户平均至少10万元,创建一个乡级下山脱贫小区 或安置点,每户也需要3万元以上。台州市在2002年制定了《关于组织实施山区贫困人口下山脱贫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县(市、区)要制定相应的资金配套政策,确保每户(3人以上,含3人)补助费不得少于1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大部分县(市、区)没有按这一指标执行。而移民小区的征地补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每户至少需要3—5万元。瑞安市24个欠发达乡镇73个下山移民点,需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00万元,而财政每年投入下山移民点的建设资金仅2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

4.搬迁成本居高不下。尽管下山移民强调要以农民自我承担为主,政府适当补助为辅,但山区农民由于经济基础极端薄弱,平时收入低,单靠他们的自身力量,根本无法筹集基本的迁建资金。农民搬迁成本高,虽然各级政府对下山移民有补助资金,农民还是普遍感到资金困难,难以搬下山。据调查,台州下山移民建造二间三层楼至少花费8万元,衢州市建一个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农民房,加上土地征用费约2万元,农民搬迁费用在9万元左右,不少贫困移民难以筹集这笔经费。

5.农民就业能力比较弱。由于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以及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使得广大山区农民缺乏谋生技能。一部分村民移民下山后,由于无一技之长,难以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经济更加困难,出现返迁现象。6.有限资源没有形成合力。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政府先后出台了康庄工程、广电通村工程、农村电网工程、沼气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工程,但目前这些工程各成体系,融合难度很大,给下山移民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以康庄工程为例,由于其优惠的扶持政策,有些分步实施整体搬迁的行政村、自然村,为了享受到康庄工程扶持政策所带来的眼前实惠,纷纷动工修建通村机耕路。这使得原本可以整体搬迁下山的村留在了高山深山中,而有的农户虽然康庄工程通到了门口,但仍强烈要求搬迁下山。

7.现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一刀切划定省扶乡镇与非省扶乡镇的做法欠科学;二是重视整体搬迁而忽略零星搬迁;三是政策强调农户补助而忽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是下山脱贫的用地政策没有明确体现倾斜;五是各类下山移民补助标准差距较大,如目前省里的下山脱贫补助政策规定,整村搬迁为每人3000元,库区搬迁每人5600元,两者差距较大,影响了移民积极性。

三、进一步做好下山移民工作

随着下山移民工作向山区更深处、生活环境更艰苦地区的推进,下山移民工作的难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下山移民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全省211个欠发达乡镇居住在高山深山的人口还有44.88万人。而这些农民唯有下山,彻底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才能可能得到根本上的发展,政府的扶贫才能更多地投向中期和长期的反贫困项目。各级政府、全社会都要提高对下山移民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1.抓紧制定全省下山移民“十一五”规划。制定全省和各市下山移民“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到全省和当地的“十一五”规划体系,使工作目标更加清晰,保障措施更加有力,指导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移民工作,并加强与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2.科学确定下山移民优先顺序。浙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台风、暴雨一发生,那些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移民应该成为下山移民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努力,力争在2007年本届政府内基本完成欠发达地区县(市、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下山移民,在“十一五”期间,全省范围内基本完成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下山移民。同时,要继续支持以整村搬迁为主的下山移民工作。全省下山移民应确定一个基本的优先顺序:地质灾害点下山移民>库区移民>高山远山下山移民;整村搬迁>分散搬迁。

3.多种方式解决用地瓶颈。一是要落实移民安置用地指标。根据欠发达地区整体搬迁规划,2005-2007年三年计划建设移民小区347个,移民点636个,平均每年建设移民小区115个、移民点212个,大约每年需要安排下山移民建设用地指标约7600亩,建议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专项用于移民小区的建设用地指标,由省里专项解决。二是将全省以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下山移民小区建设工程,整体打捆作为一个建设工程,列入省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土地指标戴帽下达。三是对下山移民退宅还耕的折抵指标采取更加灵活的预支政策,专项用于移民小区建设。建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列入计划的下山移民农户在退宅还耕土地整理未验收前,先对新建宅基地进行审批,待土地整理指标出来后予以扣减,以使下山移民农户搬迁后能及时落实新的宅基地。对原居住条件差,无土地可整理的个别自然村,应从民生实际出发,给予核批搬迁农户的新宅基地。

4.提高补助标准,基本减免下山移民规费。要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返则返”的原则,减免一切可以减免的规费,减轻移民负担,建房地基应无偿提供,农户建房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按照“农户自筹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筹资办法,加大下山脱贫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省里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按平均每人补助5000元计算,下山移民每户(3人以上,含3人)补助费不低于2万元,省里平均每年补助近2.5亿元,财政基本可以承受。

8、建立政府工作责任制

5.建立政府工作责任制。要把下山脱贫工作列入欠发达地区干部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优劣的重要标准。要加强对项目执行、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移民小区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和扶持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度。要对各市、县(市、区)的下山移民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按年度考核情况,实行以奖代补。

(执笔:钱建鑫 李军)

链接:下山移民的五种模式

1.自发搬迁模式。分散安置就是一些具备移民条件的群众自发分散移入具备接收条件的中心城镇和村,生产生活融入当地村民中。分散安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就是移民户通过自找或亲戚朋友介绍,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村购买旧房或宅基地建造房屋而安置落户。另一种是梯度移民分散安置。指农村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户或个体工商户及工人干部家属等,在城镇购买商品房而安居落户,原居住地的房屋及生产用地变卖或承租给他人的一种方式。但这些方式都是零散搬迁,缺少带动优势。

2.有土集中安置模式。主要是针对工程建设的需要而实施的下山移民,如水库移民。既要安排宅基地,建农民房,又要安排一定的生产用地,开展农业生产。上虞市在下山移民工作中,结合移民生产习惯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就种植结构调整、生产用地规划、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进行广泛探讨和认真研究,将移民土地划分为口粮田、自留地、蚕桑地和经济作物地四种类型,并对蚕桑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瑞安市在塘下、仙降等10个乡镇(街道)设34个下山移民点,安置移民2898户9688人,既安排生活用地指标,又安排人均0.3亩以上的生产用地。

3.无土集中安置模式。采取该种方式的主要是身处高山、深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群众,通过外出打工、经商、办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无需田土,自愿在政府引导组织的移民小区或移民点建房,安居生活。此外,为解决那些在整体搬迁中自身缺乏搬迁能力的特困群体和在外就业无能力解决固定居舍的农民的居住问题,各地还开展下山脱贫公寓建设试点工作,政府建房成本价出售,苍南、泰顺、江山等地共建设“下山脱贫公寓”8个,共安置困难群众2600多人。

4.整村搬迁模式。是指那些居住环境恶劣、发展潜力有限、地质灾害等各种原因需要整体搬迁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实施整村异地搬迁。整村搬迁是近几年省里重点支持的类型,整村搬迁既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又能加快下山移民步伐。如建德市杨村桥镇毛山村实施整村迁移后,土管部门整理土地60亩,整合土地储备金60万元,农户不仅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而且还归还了村原留下的债务20多万元,达到了镇、村、农户三满意。到2004年211个欠发达乡镇累计完成自然村和行政村整体搬迁373个。

5.敬老院安置模式。采取此种方式安置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中的五保户、孤寡老人,由政府部门和乡镇共同出资建造乡镇敬老院或建造移民楼,实行集中供养,供养渠道原则上保持不变。如瑞安高楼乡沙垟移民楼工程,由乡政府投资20多万元,建造移民安置房12间,把东村、软山等高山村无法下山移民的12户低保对象集中安置在移民楼。

第二篇: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布甲乡人民政府 修水县残联

10月1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千名干部进乡村,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动员大会以来,布甲乡党委、政府和县残联按照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深入到村组,努力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在深入走访黄沙口移民新村移民户夏文生、吴知礼、徐桂林等人后,我们了解到了目前移民户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诸如建设用水、生活用水困难,主干道泥泞难行,建房资金不足等等。在尽最大努力解决一些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对当前的移民扶贫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布甲乡移民扶贫基本情况

布甲乡地处修水县西北部,与湖北通山县毗邻,距县城66公里,是修水县的边远乡。全乡版土面积11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有2298户,9145人。由于地处偏远,该乡农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谋生手段,全乡外出务工人员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画湾村是布甲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该乡东南部,全村版土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山林面积15000余亩,水田面积336亩,山埂田120亩,旱地200亩,下辖6个村民小组,1100人,其中20-30岁的青壮年约200人,30-50岁的中青年约400人,50岁以上约240人,其中外出务工349人,占总人口的31.7%;居住在山区3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5%。截止目前,该村通过移民扶贫帮助近300人从山区内搬出,其中在布甲乡以外安臵50余人,剩下240余人选择在本村黄沙口移民新村安臵。

黄土岭、崇阳岭是画湾村的两个村民小组,两个组共40余户,240余人,居住在画湾村的崇山峻岭之中,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新一届党政班子到任以后,在了解了黄土岭、崇阳岭两个村民小组的实际情况以及实地查看了两个村民小组的生存状况后,决定启动黄沙口移民新村建设,并列为政府“十件实事”向全乡人民作出庄重承诺。在县政协黄梅主席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和县扶贫移民办的沟通联系,2011年6月,黄沙口移民新村开始正式施工。黄沙口移民新村土地流转面积34.49亩,规划建设面积21.47亩,可接纳移民50户,目前在建43户。移民新村用于土地流转资金10万余元,规划设计、平整场地投入15万元,通水、通电、通路共投入25万元。

二、当前移民扶贫存在的问题

目前,黄沙口移民新村已进入分户建房阶段,大部分一层主体结构已经完工,该乡的移民扶贫工作成效初显,而且也深得移民户之心,移民户对乡党委、政府所作的努力非常感激。这种移民扶贫方式也是目前全县普遍采用的一种,也广为全县上下所接受,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与思考。

(一)群众致富难。移民扶贫的基本原则是“移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目前,我们很好的完成了移得出的问题,但对于如何留得住,怎么富起来没有更好的办法和过多的探索。很多以前背井离乡的深山、库区居民在扶贫安臵之后,还得再次背井离乡,通过外出务工来寻求致富之道。据走访部分移民户了解到,他们大多是从务工所在地赶回来建房,房子建完后,基本上又得外出务工。所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扎根、致富问题,是移民扶贫工作下一阶段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

(二)规划不合理。移民扶贫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实施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分步骤实施移民扶贫。但从目前全县的移民扶贫情况来看,大多是乡镇组织实施移民扶贫,有些甚至是村级组织实施,这样便存在很多规划不合理的情况。有的纯粹为了争取移民指标,移民扶贫小而散,造成基础设施配套共享率低;有的由于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施工,浪费资金,影响进度;有的移民扶贫选点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个别乡镇存在二次安臵的现象。

(三)搬迁成本高。目前我县移民扶贫是通过农民自我承担为主,政府适当补助为辅来实现的。拿黄沙口移民新村来讲,在黄沙口建一栋两层的安臵房,总建筑面积267m2,按照布甲乡的建设成本,两层主体加装修大概需要20万左右,扶贫补助资金按平均每户5口人计算为15000元,剩余部分全部由移民户自行承担。但深山居民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有些甚至谈不上什么资本积累,单靠他们的自身力量,根本无法筹集基本的迁建资金,致使部分群众负债建房,从而出现房子建起来、债台筑起来的现象。因而,很多乡镇都存在着移民户移民扶贫意愿很强,但真正开始实施移民扶贫却矛盾重重、问题多多的现象。

三、做好移民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移民扶贫工作的逐渐深入,工作向山区更深处、生活环境更艰苦地区的推进,工作的难度也将变得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移民扶贫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之前移民扶贫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一以贯之的继续执行下去,同时也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思路和做法。

(一)转变观念,跳出传统思想禁锢。移民扶贫是解决深山农民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贫困包含生存的贫困和发展的贫困两层含义,扶贫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从政府扶贫开发的层面看,生产项目可立刻产生经济效益,解决眼前的贫困状况,但它是短期的扶贫措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硬环境,属于中期的扶贫措施;教育、医疗、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社会化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的投入,则是长期的扶贫措施。所以移民扶贫最终的落脚点是使农民变为城市居民,让他们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文明成果。农民唯有出山,彻底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才有可能享受中期扶贫给予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日新月异;农民唯有进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政府的扶贫才能更多地投向中期和长期的扶贫措施,尤其是通过医疗、教育等手段,不断提高进城农民的基本素质,达到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最大化。

(二)整合资金,加快公(廉)租房建设。农民进城,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要实施起来,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前常说“民以食为天”,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今天,已经变成了“民以房为天”了。要想让农民真正变为市民,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住房问题。县委、县政府要紧缩移民扶贫指标,把涉及移民扶贫项目向中心集镇以及县城倾斜,充分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快中心集镇和县城的公(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建设,严把公(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准入关,使之真正惠及移民户和弱势群体。

(三)主动对接,强化移民服务管理。农民进城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享受市民待遇。一是公安、教育、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要主动对接,对在县城或中心集镇有固定居住场所的移民户应给予在安臵地正式落户的政策,要制定专门办法,及时为移民办理户相关手续,切实保障移民户在户籍、入学、医疗保健、计划生育、参军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二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民由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增加教育文化投入,统筹养老、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移民户进城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允许移民户进城安臵后,享有原户籍所在地山林、土地等相关政策不变,让移民户不至于进城后立刻失去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而能安心在城里生活。

(四)培训前移,提高移民就业能力。要按照“移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目标,以培训为着力点,以就业为根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要积极探索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等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式,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文化学校等各种培训渠道,加大对移民在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调研,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所、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与劳务市场、用工企业单位、各类中介签订合同,按照实用高效和符合农民需求、市场需求、用人用工单位需求的原则,开展“订单培训”,千方百计促进移民就业。三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保障体系,政府要增加对移民培训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减免移民培训费用;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协助做好培训后的就业推荐工作;对吸纳移民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支持。

(五)培植产业,实施政策性林地流转。“靠天吃饭,靠地过活”,是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只要移民户在农村还有林地一天,他们的根永远还在农村。要真正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使移民户逐渐和农村脱离。修水是特色产业大县,蚕桑、油茶、茶叶、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因地制宜的培植特色产业,把移民户手中的林地向产业大户、企业、公司流转,政府要额外适当地提供失地补偿金,让移民户心甘情愿地把手中的林地流转出来,从而真正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完全转变。同时,发展特色产业,也提高了山林土地的使用率,使林地不会因移民搬迁而闲臵荒废。

第三篇:关于樟市镇移民后扶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樟市镇移民后扶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樟市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欧华柱

我镇是移民大镇,现有欧阳海水库移民后扶人口9000余人,分布在全镇15个行政村,其中纯移民村组17个,移民总人口占全县移民总数和全镇农业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了加快欧阳海库区移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国家从2006年6月开始对水库移民实施为期二十年的后期扶持政策,即原迁移民每人每年发放直补资金600元,其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移民受益之大,都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对中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倾情移民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自此项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移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我镇有效推进了移民群体的脱贫致富进程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是,在实施移民后扶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待研究和改进。2011年,我利用下乡对我镇移民后扶工作进行了调研,共走访调查了15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查验了200多名原迁移民的直补资金“一卡通”存折,现场查看了26个后扶项目,与200多名村组干部、移民、村民进行了座谈。有关调研情况如下:

一、主要成绩

我镇在实施后扶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移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市县的有关文件精神,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 1

兼顾,务实创新,各项后扶工作位居全县前列,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政策兑现、移民满意、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一是原迁移民直补资金发放到位。从调查情况看,全镇严格按照“一人一卡(折)直补到人”的要求,分8次按时足额发放了2006年下半年至2011年原迁移民的直补资金,占应发放的100%。

二是移民村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2011年全镇列入计划的后扶项目50个200万元。据统计,全镇共完成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生产开发等项目

16个,占计划项目的99%,实际投资120万元。从调查的15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看,列入计划的后扶项目10个,项目资金 31.425万元,已全部完工。

三是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几年来,全镇共完成旱改水及低产田改造80亩,油茶开发5000亩,修水渠10公里,铺设引水管道8公里,修防护提1500米,改造塘堰30口,打水井 12口,建自来水6处,修通组道路 公里,通村水泥路50公里,建泵站5处,维修危房36间,养鹅1000只,养牛200头,养羊300只,种植业改良品种1000亩。这些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库区和安臵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普遍存在的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党的后扶政策得到了广大移民的衷心拥护。

四是库区安置区社会总体稳定。移民既是党的后扶政策的受益者,又是后扶工作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因此,各地在实施后扶政策时,始终突出移民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各项

工作得到了广大移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宣传发动工作中,充分运用宣传车、公开栏、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把政策交给群众,自觉接受移民的监督。在核实原迁移民身份时,反复张榜公示,层层严格把关,确保人口登记准确无误。在原迁移民直补资金发放时,实行“一人一卡”,按时足额发放,深受移民欢迎。在增长人口项目建设中,充分尊重移民意愿,严格履行民主程序,让移民真正享有政策知晓权、项目知情权、表决参与权、工程监理权和竣工验收权。在维稳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视移民如亲人,带着深厚的感情,努力为移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同时,严格实行领导值班制、大事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变移民上访为领导下访,加大重点防范、排查和信访接处的力度,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效维护了库区和安臵区的社会稳定。

二、基本做法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作,各地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初步探索和积累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其基本做法是:

(一)政府主导,领导重视。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责任,成立了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完善了移民部门具体实施后扶工作,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对资金监管、对移民项目和移民资金审计监督的工作机制,真正做到了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上下一心,通力协作,确保政策兑现到位,取信于民。同时,党政主要领导

经常深入移民工作第一线调查研究,并将移民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和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与村签订了《移民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后扶工作实施以来,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出台了相关文件,逐步使后扶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规范资金管理。在移民后扶资金管理方面,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关于严明大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工作纪律的通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了资金使用规范、安全。调查的26个组126个原迁移民,都是通过“一卡通”发放的直补资金;增长人口的项目资金,基本上是直达建设单位。二是规范项目管理。调查的26个项目全部征求了移民群众意见,民主程序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基本上能按照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的有关规定,对后扶项目实行了规范管理。在项目建设前期,严把民主程序关、项目设计关、工程预算关。对集中项目全部实行了合同制、监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实施公开透明,专业监理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镇政府出台了《关于成立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工程验收工作专班的通知》,每个项目的实施由移民群众代表全程跟踪监督,并有监督日志。工程竣工验收由专班负责、群众参与,验收程序严格、规范。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各地比较注重移民工作档案建设,档案资料规范、齐全,基本实行了一项一档。镇、村档案上下对口一致,基本落实了镇有专柜、村有专人的有效管理,并以明确了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和

保管期限。东宝区不仅将所有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编号、一项一档,而且建立了项目台帐,所有的集体项目都有实地图片资料,易查易找,一目了然,分散项目具有“项目计划、项目申请、项目合同和项目验收”等资料。

(三)科学规划,阳光操作。针对我镇移民情况异常复杂的现状,各村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分轻重缓急,精心编制了五年后扶规划,并依据五年规划,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科学编制和实施项目计划。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村都能按项目计划执行,较好地落实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的工作要求,全镇计划执行率都在98%以上。同时,各地在后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突出移民的主体地位,从项目确定、实施方案、工程预算、招投标(项目承包)、质量监管、竣工验收、工程决算、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都坚持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确保了三个安全。

三、整改意见

通过这次调查,我镇后扶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有的村执行不力、项目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二是有的村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项目合同文本不规范、项目竣工验收不规范。三是个别村没有建立项目台帐,没有做到一项一档。针对全镇后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意见:

1、加大项目规范管理力度。针对部分村后扶项目前期工作不完善、不规范、随意调整项目计划、项目进度不快、项目资金拨

付迟缓等问题,严格按照“三走”“六制”的基本要求,尽快完善和规范项目前期工作;高度重视计划执行和项目计划实施的严肃性,项目计划一经批复备案,就不得擅自变更和调整;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工程优质高效。

2、统一档案管理模式。针对部分村移民后扶项目档案管理不完善、不规范、不科学等薄弱环节,要尽快制定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管理机制,按照“镇有专用档案柜、村有档案管理员”和“档案资料齐全、手续完备、文本规范、科学分类、整齐装订”的基本要求,尽快统一档案管理模式,加强档案管理。

3、加强移民人口动态管理。针对移民人口自然减员、重登错登核销等实际情况,加强后扶人口动态管理,对移民现状人口做好核查工作,认真登记造册归档,将各村组的移民现状人口查实核准,严防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确保项目质量、移民资金和移民干部安全。

4、确保移民安置区社会大局稳定。通过强化责任、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加大维护移民安臵区社会稳定的工作力度,及时处理移民来信来访,及时协调处理移民和原居民的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促使移民和原居民和睦相处。全年未发生一起移民到省、市集体上访事件,切实做好稳定工作。

四、几点启示

在移民后扶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有四条基本经验必须一以贯之:一是必须坚持既定政策不动摇。上级部门根据国

家移民后扶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出台了原迁移民发放直补资金、增长人口实行项目扶持的重大政策,这就是既定政策,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二是必须坚持移民主体地位不缺位。广大移民既是这次后扶政策的受益者,又是项目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因此,我们在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建设、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征求广大移民的意见,真正体现移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这样,才能顺民意,化民怨,暖民心,真正把这项惠及广大移民及其子孙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必须坚持后扶计划刚性约束不含糊。后扶项目规划和计划是实施后扶政策的蓝图和依据,一旦制定和报批,就不得随意改变,必须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资金随着项目走、项目随着计划走、计划随着规划走”的“三走”原则,即使有微调也要按程序办事,决不能擅自改变。四是必须实行县级报帐制不畏难。这是确保“三个安全”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只有实行县级报帐制,才能减少中间环节,确保项目资金直达项目施工单位帐户,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第四篇:对安康市移民搬迁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安康市移民搬迁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贫困地区农户移民搬迁工程,这是扶贫工作的重大举措。安康市是全省搬迁重点地区,计划10年搬迁20.6万户88万人。为了解目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近期安康调查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专题调研。¬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极端天气多,加上当地山势陡峭,泥层薄,因此极易产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1949年以后,安康地区每年在救济灾民、灾后重建以及零星的搬迁工程中投入巨大。但仍是年年救灾,年年受灾。2010年“718”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安康市各区县造成巨大损失,七堰村共有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个院子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深的泥石流下。自1998年至今,各类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危旧房改造等就达到10万户。按每户20万左右的成本计算,12年,光改造、搬迁等就花费了200亿。此外,由于部分农户生活在偏远山村,生存环境差,土地贫瘠,虽然农作物能生长,但产量低,效益差,部分农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加上上学、就业、医疗、交通等条件限制,农户致富没有保障,急需搬出贫困山村。省政府开展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将从根本上消除陕南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切实改善环境恶劣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奠定基础。

一、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进展情况

(一)成立工作机构,召开工作会议。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市上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国土、财政、扶贫等19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开发局,由扶贫开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专设了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落实了办公经费。二是召开工作会议。市政府于6月2日召开了全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举行了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开工仪式,安排部署了今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与各县区签订了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目标责任书。三是明确市县配套标准。根据省上政策,结合安康实际,市上确定,市县财政配套建房补助资金部分,由市级财政每户配套建房补助资金500元,特困户每户再增加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各县区依据省、市政策和补助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具体制定相关政策和补助标准,并报市政府审核备案。同时,鼓励县区通过土地增值、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市场运作等方式筹措移民搬迁安置配套资金。市上还对移民搬迁户出台了包括贴息贷款、减免税费、保留相关权益等优惠政策。

(二)开展调查摸底,明确搬迁对象。为进一步掌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情况,今年初市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在去年国土部门上报省上搬迁数据的基础上,又以村为单位,对需要移民搬迁的村和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全市22.6万户88万人搬迁对象的家庭情况、搬迁原因、安置方式、搬迁时间等基本情况,预测了搬迁安置征地、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投资情况,为编制全市移民搬迁安置十年规划、制定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据调查显示,全市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56854户,224229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5.12%、25.57%;洪水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6740户,6551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4%、7.5%;扶贫移民搬迁69685户,27499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0.8%、31.3%;生态移民搬迁82973户,312090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6.67%、35.6%。

(三)编制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市移民搬迁安置办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以省政府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为参考依据,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着手编制十年总体规划,制定2011年实施意见。5月1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审定并原则通过了《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安康市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执行。同时,相关部门制定了《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建设技术规定》、《关于支持移民搬迁安置户信用贷款的意见》、《关于扶持移民搬迁户发展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纪律规定》等配套政策的征求意见稿。

(四)大胆探索实践,稳步推进搬迁。为了确保全市今年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顺利完成,市政府年初下达了2011年2.2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计划。各县区政府在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以扎实搞好7.18灾后重建安置小区、扶贫搬迁、生态移民项目为抓手,不等不靠,及早安排,平稳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目前,全市已经落实市级示范小区11个,县区示范小区42个,乡镇示范小区150个,启动建房6012户,可安置23444人。其中集中安置4995户19444人,分散安置1017户4000人,特困户79户218人。从第三季度起,全市将全面推开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确保80%的移民搬迁安置住房动工建设,为全年完成2.2万户8.8万人的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二、资金来源、落实情况

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目前,安康市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筹措资金。

(一)省补资金。省上将根据我市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的类型和数量,据实核定省补建房资金。

(二)市县配套资金。市级财政按照下达到各县区的移民搬迁安置计划,每户配套建房补助资金500元,特困户每户再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县区按照省上要求,根据搬迁安置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落实配套资金。县区将通过土地增值、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市场运作等方式筹措移民搬迁安置配套资金。

(三)银行贷款。要求信用联社加大对移民搬迁户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今年应总体按照户均5万元的信贷规模投放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贷款。鼓励农行、工行、建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移民搬迁安 置户投放建房和产业发展及创业项目贷款。

(四)群众自筹资金。鼓励移民搬迁安置户在政策补助、申请贷款的基础上,利用自有资金、拆借资金等方式筹集建房资金。

(五)企业资本。积极争取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投入启动资金;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探索移民搬迁安置建房与商品房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子,用商品房开发增值收益补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降低移民搬迁安置房价格。

(六)社会捐赠资金。积极争取各类社会捐赠资金用于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安康市级共落实启动资金1320万元。由于省补资金暂时没有到位,许多工作仍在筹措当中。

三、贯彻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亮点

在前期工作推进中,安康各区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规划编制、政策导向、机制创新、工作落实等方面探索出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如白河、平利、岚皋、汉阴等县制定和实施的“两不变(移民搬迁户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四优先(移民搬迁户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安排贷款贴息,优先安排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基础

设施项目)、四减免(移民建房免缴宅基地办理手续费、自用材税费、户籍迁移费和学生借读费)等优惠政策;推行的“务工经商、城镇安置,统一选点、集中安置,村内调剂、下山安置,产业开发、基地安置,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等安置方式;引入了“农村经济适用房、农村廉租房、农民公寓、交钥匙工程”新模式,对加快推进我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汉滨区充分利用7.18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契机,最大限度地接受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结合镇村群众搬迁意愿,超前启动,先行示范、探索经验。把双龙镇新华村、运溪乡三里村、大同镇六郎村、新坝乡茶栈村、晏坝乡中河村、大竹园镇七堰村社区等十个安置点作为汉滨区2011年陕南大搬迁先导重点工程来抓,实行统规统建、统规自建、户下自建三种形式相结合,10个点计划搬迁728户2919人,计划投资13038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九个,其中大竹园镇七堰社区一期工程已竣工。

紫阳县以创新理念,亮点工程推进搬迁工作。一是移山造地建房,在县城西门河新区总投资10个亿,移山造地500亩建新房,为农民进城入住做好前期准备。二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抓产业找致富门路。该县双桥镇路六河村部分村民从山上搬下山后,利用山上林地集中发展厚朴,全村开发面积1.5万亩,仅厚朴中药材一项产值达300万元,人均增收1600元。三是借助工商业主资本+土地流转入股形式,修建移民户安置公寓。投资1.3亿元的双安闹热村富硒油茶综合开发项目,由业主集中修建农民公寓,对高山农户进行整体搬迁,集中流转土地开发种植油茶2万亩。同时农户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置换房屋合同,再通过房产、林权、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企业劳动分配。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移民搬迁经营模式,已列为市级重点项目并广泛推广,四是以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安置点,为农民就业创造便利条件。该县在蒿坪镇工业园区建立了10余个移民安置点,敞开大门迎农民进社区入住,并推荐搬迁农民进企业打工挣钱,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旬阳县以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因地制宜,梯级搬迁的方式推动移民搬迁工作。围绕建设万人集镇,千人社区总体布局,合理建设一批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县上在城关镇草坪社区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安置规模在300户以上;根据各集镇立地条件状况,将14个镇列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重点镇,每个集镇至少规划 一个规模在100户以上的安置小区;每个镇每年要建成2个安置规模在50户以上的中心村或安置规模在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对于处于高山地区、家庭困难,无力搬迁的农户,通过政府中间协调,将中山区已搬迁的农户的二手房转手给高山区的特困户,盘活中山区已搬迁户的房屋,加快土地流转。

四、移民搬迁工作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汉滨区恒口镇安全村地处月河川道的南麓的凤凰山中,北傍恒口镇,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这里山大沟深、坡陡,自然条件差,现实使安全村干部群众认识到村里的自然条件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更不可能发家致富。要想富就得搬出去。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近十年来安全村走上了搬迁脱贫致富的道路。据调查,目前安全村已有132户568人搬离这个生存环境差的小山村,搬迁户占到总户数的93.6%,总人口的93.7%。从对安全村调查的情况来看,移民搬迁工作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1、居住环境变好。迁移的132户中:3户迁往浙江宁波市,1户迁入安康市区,4户迁入建民、五里镇区,余下的124户全部迁入到恒口镇区附近的川道村里居住。迁入地居住环境好,地处城镇或平原,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水电、学校、医疗、商业等基础设施齐全,适宜于人类生存发展。迁入地的优美环境是原居地的恶劣环境不可比的,迁入户农民向居住

城镇化的现代化目标迈了一大步。

2、住房质量提高。搬迁户经过多年的奋斗住房得以保障。迁入城市的4户都购买了商品房,永久地落户了城镇。迁入建民、五里镇的4 户也建了新居,永久定居了。迁入恒口镇附近村的农户己有73户建成或正在建新居。还有51户目前租房居住,并积极创造条件准备自建房。从己建房户的房屋质量看还是很好的,房子宽敞明亮,交通方便,水电齐全,环境很好。而迁移前每户仅有土墙瓦房3间,房屋矮小,光线不好,交通闭塞,电力不足,前后对比天壤之别。

3、就业渠道拓宽。通过10户家庭的调查我们看到居住地的变化,带来了就业的变化。搬迁前住在山上均以种地养猪为主,少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就业门道窄,仅靠几亩薄地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根本不可能致富。迁入新住地后10户中1户开了诊所并在西安开商店,1户成了香菇种植专业户,1户成为木耳、药材专业户,5户是务工专业户,2户以务工为主、兼顾务农。10户30个劳动力中仅6人务农,其余全从事二、三产业劳动。搬迁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4、收入快速增加。据村支书和村长讲全村在山上居住时的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元,较汉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5个百分点。搬迁后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据抽样调查10户统计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2082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 4255元,每五年翻一番多。村干部讲,如果还住在山上,现在收入连新址的一半都难以达到。

5、文化、卫生、教育程度提升, 劳动强度减弱,多数农民已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而从事二、三产业劳动。搬迁后农村劳动转移提升了劳动者素质,实现了农民向非农行业的劳动转移。居住在山里的农民文化生活匮乏,学生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用电难,交通难。搬迁出山以后一切难题迎刃而解。生活水准大为提高。孩子上学方便,教育效果好,调查的10户搬迁前只考上1名大专生,而近5年却考上5名大学生。医院距家近,农民有病能及时就医。

6、生态环境变美。整村迁移后,原村2平方公里的树木没人砍伐了,林木旺盛。耕地退耕后,地里不仅草旺盛,而且长出小树苗,水土流失大为减少。经过十来年的休养生息,安全村已经山青青,水绿绿,林荫荫,草茫茫,风景优美。

五、存在问题

(一)省上目前通报的移民搬迁政策与基层实际执行的有差距,落实有困难。5月6日,省政府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上公布的补助标准为:每个移民搬迁户补助3万元建房资金;移民搬迁户中的特困户按总搬迁户的10%控制,每户补助4万元建房资金;移民搬迁基础设施每户补助3万元。移民搬迁建房资金省、市县按5:5的比例筹措。5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集中安置分别按照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三种房型和标准进行设计,由群众自愿选择房型并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和4万元。其余资金在每户省财政安排1万元的基础上,由省、市县各按50%的比例分担。特困户每户按30—50平方米标准,由政府建房集中安置,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特困户、五保户比例不得超过搬迁安置总户数的10%);分散安置每户按3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省、市县各承担50%。截止目前,两种政策标准都尚未正式发布。特别是5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的政策标准,建房户型面积设计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尚有一定差距,县区财政配套资金压力巨大,对搬迁户承担的建房资金做了硬性规定,基层操作十分困难。同时,对有条件进城购置商品房的搬迁对象如何补助,没有明确政策,政策制定与实际情况还需进一步对接。

(二)市县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按照5月6日省政府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会上公布的市县配套标准,安康市今年搬迁2.2万户,每年需配套建房补助资金3.3亿元。按照5月23日会议确定的标准,我市今年2.2万户搬迁对象中,除去1087户特困户外,有3807户需100平方米住房的集中安置户,有12963户需100—125平方米住房的集中安置户,市县需配套建房资金4.69亿元;有3236户分散安置户,市县需配套建房资金4854万元。根据目前市县财力,难以落实如此大量的财政配套资金。

(三)移民搬迁建房用地指标不足,选址困难。省国土厅计划今年为陕南三市安排6000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用地指标。而按照陕南三市今年搬迁6万户的任务,实际需要用地12000亩,用地指标悬殊很大。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城区,平地少,规模化城市建设几乎没有地方。其他的7个县城不是建在坡上,就是建在山沟里,非常地不安全。受地形制约,陕南山区选出一个既广阔又绝对安全的区域相对困难,只能通过专家评估及历史经验进行选择。一旦选址不慎,无法避免再次受到灾害侵袭。

(四)各县区移民搬迁安置入户调查数据与原上报数据存在差距。去年各县区从国土渠道上报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县区之间差异较大。

(五)集中安置户基础设施费用高,规划经费难筹措。我市绝大多数地区属土石山区,山大坡陡,选择集中安置从以往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的实践看,基础设施项目配套难度大,而且费用高,一般安置点平均每户需基础设施配套5万元,甚至高达8万元。省、市、县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属自收自支单位,加之专业技术人员少,目前村镇规划还不完善。实施移民集中安置工程,全市初步规划移民集中安置点近2000多个,按每个5万元计算,至少需要1亿元,县城重点安置小区和重点镇安置小区规划,费用更大。

(六)土地撂荒比较严重。据调查了解,由于距家远,经营不便,加之种地无利可图;野猪太多,破坏较严重。大多数搬迁户仅种较近的土地,大部分土地撂荒了。

(七)集中安置的农户今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产业开发、就业安置开发等工作滞后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给搬迁户带来担忧和发展的困惑。

(八)政府应尽快落实补助资金,促进工程进展速度,否则今年搬迁计划难实现。要加强对迁移户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尽快解决进城落户农民户籍问题。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工作,彻底解决农民搬迁后的后顾之忧。

签发:李忠义

核稿:谭静池

撰稿:安康调查队

第五篇:关于对民族宗教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对安塞县民族宗教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安塞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鹏程

我于2011年9月担任安塞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的。为了全面推进我县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正规化,使民族宗教事务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期,我组织部分人员对全县民族宗教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这次培训学习和我县民族宗教工作实际,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安塞县位于延安市北部,辖8镇1乡一个街道办事处,211个村委会,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62万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6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境内有各类场所(包括民间庙会)215处,其中规模以上的达17个。截止目前,已批准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有7个(其中佛教3个,道教4个),有常住比丘3人,常住管理人员12人。全县共有信教群众1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6%。县域内宗教活动基本正常,极少数地方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地下活动和非法传教现象。

安塞自古就是边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称。秦汉两朝,安塞县境内的烽火台多达四五十处。宋代,安塞是宋与西夏激烈争夺的战场,堡塞遍布,战火频繁。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安塞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 的文化特色。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铸就其是历史上西北少数民族的争纷之地,因此古安塞民族间的压迫与剥削、融合与分离是常有之事。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逐渐使安塞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安塞境内现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4个民族共同居住,其中以汉族占居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除回族仍然保持其民族信仰和习俗外,其他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基本和汉人相同。

多年来,中共安塞县委统战部积极贯彻中、省、市民族宗教政策,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宗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部领导一班人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宗教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工作蓬勃发展。安塞县弘法禅寺被国家宗教局授予“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

二、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作用发挥。近几年,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形成了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分管领导亲自参与、工作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而实现了全县宗教工作在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中的良好作用。一是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分别确定了一名负责人为民族宗教联络员的基础上,于2009年6月份统一将211个村的支部书记全部确定为村级信息、联络员,在组织建设上为开展宗教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县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在经常性检查指导的同时,对各场所法会、开光等大型佛事活动,我们制定了周祥的安全预案,在县宗教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具体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的安全。同时,对各场所有关制度、组织、财务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保证了宗教场所管理走上了法制化、正规化轨道。特别是针对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大佛寺,我们依据文物管理有关规定,派驻了工作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并且安装了电脑监控设备,保证了文物的安全。三是宗教团体切实发挥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弘法禅寺在为县慈善协会捐助1万元、为汶川、玉树及周边县区自然灾害捐款的同时,各个场所每年为所在村的困难群众、困难学生给予经济支助,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

2、规范管理,推进宗教活动法制化、正规化。各个活动场所在恢复筹备设立前,我们就严格要求,按照民主选举的办法,首先建立“事务管理委员会”,对经民主选举产生的管委会成员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把关,特别是对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审查。同时,通过派出去学习和会议培训,使管委会组织在事务管理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依据省市有关文件,参考制定了宗教场所一系列管理制度,并要求各个场 3

所依据各自的实际,通过召开管委会成员会议讨论修定,喷绘上墙,发挥了制度约束行为的良好作用。在财务管理中,首先是利用每年春节到圆宵节这一时机,广泛开展“转九曲”、“扶运气”等信仰活动,同时以寺观教堂的名义组织秧歌拜年为场所创收,加上场所每年的例行法会和每月的初一、十五等佛道吉日,使场所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其次是抓经济管理。贯彻“自养、自办”方针的前提是有良好的经济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我县各个活动场所在经济管理中,坚持民主、公开、透明,大型活动和集中活动时期,每天开箱,平常时期每月开箱一次,开箱时,由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和财务管理人员(至少3人以上)共同进行,采取现场清点,当场记帐,统一在指定的银行专户存放,支取时,由主任许可、会计人员具体办理。特别是每半年向信教群众公布一次收支情况。第三是抓建设。场所的经济收入在保证“自养”的前提下,重点是搞建设、谋发展。安塞各个场所的经济收入近年来不断增加,所以基础建设也不断加强。在基础建设中各场所均能做到以社会捐助、群众投劳为主,场所负责建设材料费的办法,达到了用有限的经济兴办更多的事务。

3、狠抓教育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近几年来,我县把宣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将《条例》学习材料下发各乡、村以及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运用媒体、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学习班、4

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学习,使广大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了解《条例》、懂得《条例》、遵守《条例》,也使各级党政干部提高了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采取有效措施,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纷纷打着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兴办福利事业的旗号进行宗教渗透,干扰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抵制宗教管理,破坏正常的宗教活动。对此,各有关乡镇和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一是加强对教职人员及广大信教群众的反渗透宣传和培训,教育广大信教群众坚决与外来人员划清界限,坚定走“三自”道路的信念,不断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和防范知识。二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信教群众的精力和智慧凝聚到发展经济、共同致富上来,为我县经济建设做贡献。三是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通过对各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具体指导,使广大信教群众能够在合法的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四是积极协调民政等部门,切实为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落实宗教政策,保障活动有序开展。为确保各场所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我县高度重视各项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把长住僧人的基本养老依据省市要求纳入社会统筹,正在协调解决。对长住管理人员,依据寺院收入情况,以每人每月600元予以补助,对生活困难的3人,经我局协调,已纳入最低生活 5

保障。

三、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在近几年的机构改革中,我县不但没有单独设立民族宗教事务局,而且将民族宗教局归并入民政局,取消了人员编配,更没有纳入公务员序列管理,对工作的良好开展将造成一定影响。建议上级出台文件或通过协调等方式恢复民族宗教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民族宗教管理工作全面持续开展。

二是积极谋划,协调关系,认真解决宗教自养问题。目前,我县各个场所的经济收入不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建设等问题。建议上级给予一定的扶助政策,帮助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找项目、拉投资,从而使宗教界与社会实现互动,完成自身“造血”功能,强身固本,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三是非法宗教活动依然存在。极少数地方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地下活动和非法传教现象,并且屡禁不止,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合法宗教场所的正常活动开展。建议加大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力度,依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违法、抵御渗透”的原则,坚决打击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非正常发展等非法宗教活动。

四是乱建庙宇现象仍然突出。我县有行政村211个,大小寺观庙宇215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一处庙宇。规模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县内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多,目前尚未开放但具备 6

基本条件的有谭家营二郎山、沿河湾云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教会)和王家湾、平桥等部分场所,这些场所只是每年例行法会,既不能坚持经常活动,也没有长住僧人。建议,第一,积极建立健全道教、佛教等爱国宗教团体组织,培养一批爱国爱教人士,进驻已经具备开放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发挥他们协调关系、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第二,加强对全县各级干部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再教育,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理念,使广大干部人人掌握民族宗教政策,人人都是合格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员,做到懂政策、懂业务、会宣传、会交流,成为民族宗教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抵制乱建庙宇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

下载对浙江下山移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浙江下山移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移民工作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聚精会神谋发展 以人为本促和谐平安、和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

    对商洛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对商洛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移民搬迁是一个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宏大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

    对土地流转工作调研思考

    **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距**二十七公里,东与**农场、**县相邻,**公路直达,交通便利。全镇41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34073人,是**区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0021户,耕地面积2......

    对妇联工作的调研思考

    按照**委“双创双树”活动办公室关于做好调研工作的要求,**妇联围绕实现“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这一主题,组织召开了由妇女干部、市直妇委会主任、乡镇......

    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调研思考

    一、当前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的特点当前,尽管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尚未根除,反腐败斗争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和......

    对我段贯标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对我段贯标工作的调研与思考经过去年近一年的工作,我段建立了符合ISO9000标准要求和我段生产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01年8月1日开始试运行,经过两次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后,于2......

    对做好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对做好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对做好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认识与思考.h1 { PAGE-BREAK-AFTER: avoi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

    移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于10月25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