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时间:2019-05-14 06:1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第一篇: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关于学科专业发展中的专业技能问题。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1.(教学与评价)设计课程和实施课程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收集、选择和处理历史课程资源;收集、选择和处理与本学科相关信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和调动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策划,设计教学情景和过程;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认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动学习;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输、储存和转换;有效管理课堂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发展性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即交给学生学习策略);设计并有效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等等。

2.(教育与管理)设计和实施“育德”与“育心”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指导班干部工作;开展班科联系活动和家校联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对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子女教育辅导;开展心理辅导和有效心理训练活动;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自身(思想、语言、行为等)。

3.(学习与研究)开展教育科研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素养;设计教育科研方案;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独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成果总结报告;能独立设计问卷并就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其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经验文章;能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经验文章或理论研究文章;能独立承担公开课教学,或在一定范围内做学术报告;能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类竞赛活动并获得奖励等等。

如果我们对每一方面的技能,沿着某种思路不断追问下去,对每种技能进行深入研究的话,那么,任何一种技能都可以细化为许多种具体技能。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认知技能为例,我们还可以把它进行再分解,即为:指导学生学会感知、学会理解、学会记忆、学会运用知识等技能。建构主义学者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感知、识记、理解、领会、迁移、运用等六个方面,即使某一个方面,也由若干个环节构成,如“记忆”就分为“记”和“忆”两方面。“记”又分为识记和储存;“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想使自己所从事的中学历史教育富有生命力,要使自己所执教的历史教学课堂富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上下功夫。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对所有技能都作出解读,下面我就教师必备技能之一的“有效命制历史试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二、历史试题命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指导思想

历史试题的命制应以新课程理念和科学发展评价观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重视评价的促进和改进功能。命题应根据《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出“偏、难、怪”试题难为学生,不出“繁、旧”试题让学生淡然无味,不照搬或拼凑试题把教学引向题海战术。试题是为学生提供检验学习的状态、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水平和体验成功的台阶。命制的试题应尽量达到人性化、趣味化、生活化和科学化,学业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有利于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试题命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课程开发的过程。

2.命制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考试分为复习性考试(周练、单元练、月考等)、诊断性考试(统考、诊考等)、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统考等)、选拔性考试(高、中考)等基本类型,这四种类型的考试相应地认定考试有巩固、诊断、检测、区分等功能。因此,无论哪种考试的试题命制都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试题符合课程改革精神,有利于导向高考复习课教学,有效验证“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2)科学性原则。试题准确,实事求是,不出似是而非和随意臆造的试题,试题选材符合实际,且有科学依据。入门宽、路子多、深入难;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试卷布局安排考虑重点内容排列。既重视知识与技能,更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考查知识素质,也考查非智力素质。由易到难,坡度设计,第一级坡度是整个试卷是从易到难,第二级坡度是整个试卷中的每个题是从易到难。

(3)实践性原则。试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注重考查知识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看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减少学生书写时间,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

(4)创新性原则。试题命制要力求创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要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注重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是把各种资料中少有的、比较新颖的题找出来,再把它组合成整套试卷。一般来说,一套试卷中一定要有2—3道题属于创新题。

(5)适度性原则。试题难易适中,注重试题难易度、信度和区分度效应。

①难易度:在平时的历史试题设计中,有两个难度是很难控制的:即相对难度和绝对难度。相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水平与考生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的程度;绝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考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和智力活动量的水平。一般来说,平时的训练题的难易度最好为易为3,中为5,难为2的系数上。

高考试卷的难度是由高考性质、常模参照、选拔考试决定的。国家标准:0.55—0.65。对于总分为150分的学科试卷来说,平均分控制在80—120分之间;总分为300分的学科试卷来说,平均分控制在165—195分之间。近几年的高考易、中、难比例,定性标准:以中等试题为主;量化标准:2:6:2或3:5:2。

②信度:是指试题的可靠性,包括试题的保密度、试题测试过程和批阅过程的真实性等。

③区分度:是指智力活动水平。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思维策略是构成思维能力的三个方面。分数的差异不是区分度,而是标准差。

(6)美观性原则。试卷从整体上看要美观大方,图文并茂。既有文字陈述,也有图片、图表、地图、漫画等。一般来说,一张试卷中的选择题要有2—3个图片图表题;材料题最好是文字材料和图表图片材料结合的综合型材料分析题。

(7)教育性原则

3.试卷结构

结构三要素:立意、情景、设问

(1)立意:是试题的核心、主题,是高考考查的目的。从微观层面来说,是考什么;从宏观层面来说,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目标立意。

立意是通过双向细目表体现出来,依据双向细目表设计试题。立意的点在主干基础知识上。

(2)情景: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其主要任务就是选材,材料或题材是设问、赋分的前提和基础,不能放到篮里就是菜,不顾后果,必须要将立意表达清楚,材料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情景的创设要科学、可信、新颖。

(3)设问:试题呈现形式。设问要围绕立意和情景进行,力求做到新颖、准确、简明、灵活、通俗,具有思维张力。

(4)赋分:选择题赋分比较简单。材料分析题的赋分要根据所设问题的思维程度,而不是看答案要点的多少进行赋分。一般来说,一个得分点给2分比较适中。

4.试卷长度

是指试题量及答题时间的相宜程度。按照国家的规定,是中等程度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全卷,即50%的人能完成。在平时的单科训练中,一般以16个选择题,2个材料分析题总共100分,40分钟完成为宜,在文科综合训练中,一般以12个选择题,2个材料题总共100分,40分钟完成历史学科试题较为适宜。

(二)善于整合身边的复习备考资源

复习备考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各类文本及音像资料。这里主要谈谈文本资料的合理利用问题。文本资料包括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各种复习参考资料,如何利用这些文本资料,这中间有许多学问,不是一句两句就说得清楚的。下面就几个主要内容谈谈本人的看法。

●精于三项研究

研究高考试题;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研究新课程标准和研究新课程教材。

1.对高考试题要有深度的研究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近三年来高考考点按时间进行梳理,把握历史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也是有效命制历史试题的前提和基础。

(1)整理高考试题

举例:近三年高考题中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知识点:

时段

2005

2006

2007

中国近现代史(上)

半殖半封开始

《天朝田亩制度》(江苏)

新思想萌发(天津)

新思想萌发(广东)

《望厦条约》、中美制度差异和文化交流(江苏)

新思想萌发(上海、广东)

完全形成

洋务企业(全国III)

洋务企业资金来源(全国II)

戊戌变法成果(江苏)

洋务运动中的畅销书(上海)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原因(上海)

中日交往及近代化比较(江苏)戊戌变法失败背景及败因(宁夏)

八国联军侵华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比较(江苏)

深化

三民主义(广东)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贡献(春季)

辛亥革命的功绩(天津)

近代学习西方的主要派别及主张(江苏)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中华民国与以前封建王朝的区别(广东)

20世纪初思想和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事件(天津)

1895—1919年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的表现(四川)

清末社会生活变化(天津)

1840到191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广东)

辛亥革命的社会措施(山东)

革命曙光

孙中山逝世(春季)

政治近代化对社会的影响即主流民意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广东)

国民党1924年采取的措施(天津)

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的事迹(重庆)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的特点

1)试题结构和分值

自2001年以来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单科以12个选择题(12—23题),两道材料分析题(37题和39题),构成了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考题,分值100分,客观题48分,主观题52分。中国古代史在24分~36分之间;中国近现代史在28分~44分之间;世界近现代史在30分~36分之间。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分值比例较高。

2)呈现方式

文字材料和图表、图画等材料等文本形式,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设计试题。

3)命题原则

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主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突出学科内综合,以拼盘形式出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体现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目标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3)把握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是:

1)基础性:突出对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

突出对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不仅是高考命题趋势决定的,而且更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地位决定的。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内容都是主干知识,没有超出《教学大纲》的现象。这方面将在后面的选题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2)能力性:突出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探究、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学科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在能力的新生。高考的终极目标价值取向就是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文科综合能力要求,一名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种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又是形成其他三种能力的基础,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是最薄弱,也是最需要训练的。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

我们说获取和解读信息是一个过程,主要是因为信息的获取,必须透过材料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的识读和分析。

例如四川文综第37题第(2)小题

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4 分)这些趋向对20 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4 分)

第一,识读信息。文本信息主要分为精要性信息和细节性信息。精要性信息又主要分为史实性信息和观念性信息。如2007年川题第37题,除了要从图片中读出一般史实性信息“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而且越来越先进;人类交流的方式的变化:由书写到使用电话再到上网交流”之外,还必须读出它所承载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有效的历史观念信息。细节性信息就是结合有关的提示信息,如材料的引文出处、内容注释和回答要求等,对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对细节性信息的准确把握,显示了阅读者对文本的精确认知。

第二,分析信息。以上识读的信息还只是显性、肤浅的信息,尚需结合题目要求对这些信息进一步提炼、挖掘,寻找隐含在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层次信息(隐性信息),实现信息的拓展和深化,这就需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如上例中我们还可通过对“交通工具的变化”这一直接信息的分析,还可以挖掘出“交通工具(包括通讯技术)越来越先进,使人们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交流范围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通过对“人类交流方式的变化”这一直接信息的分析,可以获得“信息的传递方式的不断变化;手段不断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

我们的考生经常出现少答或漏答要点,主要是由于只停留在对表面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上,缺乏对隐性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所致。

第三,甄别信息。通过阅读材料所获得的信息并非都是(真信息)有效的,要提高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就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如上例中所述“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就需要转化成为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

第四,综合(归纳)信息。就是将获得的孤立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与归纳、提炼、概括

出最本质、最有说服力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升华和知识的迁移。包括材料信息间的综合和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综合两种形式。如上例中的“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而且越来越先进;人类交流的方式的变化:由书写到使用电话再到上网交流”等直接信息;“交通工具日趋进步,交流时间越来越短;交流范围越来越大”“信息的传递方式的不断变化;手段不断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和概括,就可得出如下答案要点:“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确认材料所提供的核心性信息;二是理清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所以,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一词一句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树立泛读的意识,培养精读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3)综合性:突出知识、能力、目标的综合考查

①从形式上看,一是文字叙述与图片图表进行综合,增强了试卷的美观性、直观性和可读性;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处进行考查,体现历史学科的“资政治世”功能。三是设置的问题情景带有综合性,需要从宏观的整体结构上或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加以把握,如2007年四川卷的第37题就如此。四是将历史试题与政治、地理学科合卷,组成文科综合试卷,在新课程版高考试卷中,还将历史试题放在最后,其目的是方便历史选修内容的试题命制。

②从内容上看,一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如选择题部分多以主题形式呈现,往往是一个主题下2—3个小题组成,而且每道选择题都体现了主题内某个专题知识的综合。二是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如理解、归纳、比较、评价、创新等能力;三是将课改目标巧妙地融入历史试题之中,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兼顾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如北京卷第37题可以是说是近几年来对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考查最成功的一次尝试。四是以新史观为导向,突出了不同史观的融会贯通,旨在引导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处理三者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知识考查是能力和目标考查的载体,历史学科的能力和目标考查就是通过知识去呈现的。

4)现实性:以现实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自2003年以来,高考文综试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文素养的渗透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时代感强,贴近现实生活;不回避热点,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具体体现在:

第一,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社会生活。一是试题既着重关注当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又关注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与趋势的热点问题。如四川卷的第37题,山东卷的第16题“中美关系”,第35题“战争与和平”,全国文综卷II第38题“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全球史观”;天津卷第15—17题“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组题。二是试题立意体现国家意志,关注民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征。如四川卷的12—14题“整顿吏治”组题;山东卷第27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三是热点问题隐性介入,延伸考查知识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设问,表现为隐性方式,微观切入,冷中藏热,小中见大,试题内涵延伸到基础知识,显示出现实性特点。如全国文综卷II第40题“前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运动”题,实际上就是针对当今我国盲目上项目,脱离实际的情况而以隐性的方式介入的。

第二,关注人文精神,彰显人文性特征。关注人文精神,彰显人文特征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历史试题理应重视考生人文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倡导人文关怀,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2007年高考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四川卷第22、23题“民俗文化遗产”题,山东文综卷第34题“习俗、观念变化”题,北京文综卷的第39题“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题等。

第三,以多元信息为载体,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大多以文字材料、照片、折线图、数据表格、地图材料形式为载体,考查考生思维过程及对历史名词、现象、事件的本质认识。如2007年四川卷12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共引用了各类图片达18幅,包括历史文物图片、历史图片、历史照片、票证图片等,经济数据统计表2个,并使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整套历史试卷的美观性、直观性,而且还彰显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化。

5)地域性:将区域历史引入高考历史试卷

上海是较早进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每年试题都获得较好评价,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今,自主命题的地区越来越多,在试题中也较多地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如2007年的天津卷、山东卷、北京卷、四川卷都有题目是从其所在的环渤海地区、山东、北京、川渝等区域历史为切入点的。

了解自主命题地区试题的这一特点和趋势,对于高三历史学科备考的启示是:在专题复习时,应针对所在的区域,对涉及本区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本区域的专题,整合区域专题时一定要使区域范围大一些,如北京、天津的教师,可把北京、天津及其所处的环渤海地区的相应知识进行整合,四川也应把川渝或者西南地区的相应知识进行整合,进行专题复习。

2.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对能力要求的变化

考纲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考试说明是对当年考试命题原则和要求的解读。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尤其要重视对人教版《考纲》及考试说明与课程版《考纲》和考试说明进行比较研究。

人教版《考试说明规定》:历史科学考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考纲的增减,已有老师做过较为详细的解读,本人就不再多述。在2008年3月18日《四川招生考试报》上,由陈志先、张贵贤等老师对2008年历史考试大纲也做了解读。

在2008年四川省历史高考要求和原则的规定中,有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历史高考要体现素质教育”原则。怎么理解呢?我是这样理解的,2008年的历史高考将更加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将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加关注现实热点问题。事实上,2007年四川卷已经体现了这一原则。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整套试卷都贯穿着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社

会生活。无论是以制度建设的12—14题;以民生问题为主题的15—18题;还是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的第37题,都如此。

新课程版《考试说明》规定:历史科考试“主要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请大家去看看《中国考试》杂志2007年第8期,人大附中的李晓风老师写的有关新课程试题的分析)

通过从比较研究中,去把握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变化,领悟新课程学习要求,把握复习的重点和层次,把握高考的发展趋势。

3.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

2007年是高考改革十分重要的一年,率先实行课程标准学习的广东、山东、宁夏等四省第一次进行了新课程高考,新课程的理念在试题中自然得到了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大纲版》卷的文科综合试题中也大量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及其配套教材,要做深入的解读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

1)引入新课程理念。我们重新审读《课标》,就会发现:①在课程性质上,特别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②在“过程与方法”中,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把历史调查看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认为历史调查“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④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2)融入新课程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3)借鉴新课程体系。即借鉴新课程相应模块的内容,对现行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

4)吸纳新课程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新课标及其配套教材,做到虽然学习旧教材,但从理念到史学观点、知识结构尽量靠近新课程,使学生适应高考试题体现出的新课标理念。

●充分利用四方面的备考资源

即:充分利用和吸纳学术研究新成果;充分利用各类复习资料;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其他备考资源。

1.了解和把握历史学术研究最新成果

近年来的历史高考不断将新史观引入试题之中,了解和把握新史学观点,有助于我们设计出一系列富有新意的题目来。这些新史观在历史高考风向标中有详细阐述。

2.分类整合各类复习资料

什么叫分类整合?怎样分类整合?我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故事你也许能从中悟出一些道道来。

1853年,俄罗斯在欧洲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双方死伤十分严重。当时,国际护士职业的奠基人南丁格尔就在英军的战地医院里从事医护工作,她发现,绝大多数将士的死亡并非因为伤势,而是因为医院的卫生条件和供应不足。可是,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建议改善条件和供应的时候,却一直得不到上司的重视。终于,南丁格尔将汇总的将士死亡的数据画出了一个饼状图,用社会统计学和图表的方式展现出一个惊人结论:死于不卫生条件的士兵比死于战斗中的士兵要多出几十倍。这个结果引起了指挥官的高度重视,并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南丁格尔的成功,就在于让数据开口说话,把数据转化成了信息。

分类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基本的逻辑方法,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出发,选取恰当的分类标准,然后根据对象的属性,对问题进行类别划分,还逐类解决,最后把它们整合到一起,这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分类和整合。

市面上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什么“笑傲高考、世纪金榜、创新设计、三维设计、第一方案、金版新学案、一号文件、优化设计、导与练、全程攻略、名师对话、各个击破、沙场点兵、绿色通道„„”,“考吧、秘卷、王牌、考霸„„之类。这些资料从名字上看,可谓要有尽有,从质量上看,可以说是良莠不齐,但是拥有总比手里什么资料都没有,或难得有两三种资料要好。有了足够的复习资料,也就有了选好题的基础,没有足够备考资料供复习参考,是不可能做到选好题。

任何一种资料都或多或少地收录了全国和各省市近几年来的高考和各地模拟试题,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电子版的,我们都要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归类筛选,把那些有价值的试题选出来,放在一起作为组题时的备用题。

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是不会搬用整套试卷的。因为这种教学随意行为,不仅会伤害学生,而且更是把我们的教育引向失败。无论是高考题,还是模拟题,或一些历史老师的原创题,有优有劣,有好有坏,如果不加以判别,胡乱找些题来,随意组成一套试卷用于练习,这对于学生的复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致命的。因为试题训练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区分度,对于学生的复习毫无意义,不仅不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和培养能力,而且久而外之,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伤害师生感情,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3.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与热点是有区别的。热点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时效性,它能轰动于一时,但不能影响于长久。现实热点,其受关注的程度有高低之分;其时效性有短期和长期之别;在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热点问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起稳定作用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往往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相关。是近年带有普遍意义的国内外大事,是人们也包括中学生普遍关心的大事。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没有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因此,我们要重视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对待热点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一要科学选择。所谓科学选择要注意科学取舍,并不是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都是热点。一般而言,每年“两会”上反映的社会热点、历史上深远影响的在高考当年是周年的事件的需要注意;一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科技革命问题、中国与东盟合作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需要重视。

二要理性思考。所谓理性思考就是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是高三最后阶段进行热点问题复习、实现学科内资源有机整合的关键。关注社会热点,重点放在关注当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与趋势的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战争与和平、和谐社会等。关注体现国家意志,关系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吏治、新农村建设等。与这些热点有关的历史内容应是我们后期复习重点关注的内容。理性思考社会热点还要注意宜浅不宜深,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设问主要是提供材料情境,考查的还是学科基础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其他复习备考资源。

(1)用足用好教材。复习备考后期,除了从微观上对教材主干基础知识有重点、有侧重的梳理之外,还必须从宏观上对教材知识内容、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

(2)注意收集各方面有关高考的最新信息。

(3)从学生和同伴那里收获信息。好的资料、好的思路、好的方法等。

(三)制作双向细目表

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都必须在组题或命题之前,制作出学业水平测试的双向细目表。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为例予以说明:

内容:本章内容涉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三节内容,“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等10个知识点。

题量:16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两个材料分析题共52分,分值分别为32分和20分。

难易度:2:3:5(学习水平为中等层次的学生练习难易度比例)。

双向细目表:

考查目标

考点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题型

识记

理解

应用

综合 认同

领悟

选择

材料

1.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

政党与团体的区别

3.论战

民主革命纲领与农民阶级革命纲领的差异

4.武装起义

三次论战比较

5.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

6.武昌起义和政府成立

清政府的三次新政

7.‘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8.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临时政府近代化措施

10.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三、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选好题是搞好历史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备考复习的基础,那么,选好历史练习则是搞好历史复习的关键。备战高考,就如同学开汽车拿驾照,教材所呈现的

历史知识非常清楚明白,只讲不练,或只读不练、只练不想,都是不可能牢固掌握知识和形成历史学科应试能力的。“练”是复习备考中的重要环节,后期复习更应重视“练”,如何才能做到“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就必须要在选题、组题、改题、命题四方面下功夫。

(一)选题

如何才能选好题,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要围绕练习目标选题。

“练习目标”就是指你做这次练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检查学生对本节、本章、本单元历史知识的熟练程度呢,还是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是训练历史学科能力的记忆理解等一般能力呢,还是训练归纳、比较、评价等较高层次的能力?事实上,任何练习必须是既包括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包括对能力的训练。

2.要围绕核心知识点选题

(1)对历史基础知识要有正确的理解。基础知识一般指本学科常见多用的知识,包括作为合格的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概念等等。虽然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有一些考试内容虽然在《考试说明》中并未写进去,但是作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例如有些初中讲过的历史知识,甚至语文课中讲过的知识也曾出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中,这说明对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要理解得过于狭隘,应适当拓宽知识面,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这样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如上表中所列的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

(2)要对历史主干知识有充分的把握。历史教材中的哪些知识是才是主干知识呢?所谓学科主干知识是指基础知识中最能体现学科特点的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些知识往往是历史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它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和“目”。具体地说,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规律,反映了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第二,有利于确定历史热点专题线索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史、地、政三科综合的知识;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意识、人文意识的知识;第五,有利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

如辛亥革命表中所列的1、2、5、8、10项就属于历史主干知识。

(3)不能忽视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或历史地图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而实际上又隐含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往往隐藏在教材的显性知识中,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隐性知识,使其成为显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人说,这是在把学生引向“偏、难、怪”传统复习的误区,其实,我们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对教材显性知识的深化,不等于偏、难、怪,而应该看成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历史学科功能的重要表现,也更有利于学生弄清历史现象(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能更好地掌握它。如从辛亥革命表中可以的1、2、5、8、10项中可以挖掘

出的隐性知识有“辛亥革命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社会近代化(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的里程碑、近代改革(新政)与革命之于现代化的意义”等等。

3.要选取具有创新性的试题。

何谓创新性试题?简单的地说,就是引入新理念、选择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那些试题。这样说可能太理论化,下面我以“引入新理念”为例予以说明:

应该说,凡是任教过高三历史的老师,都读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它课程理论到课程目标,从必修内容到选修内容的规定,都吸收了当代历史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果我们再去读读新课程教材,我们就会切身感受到这些重大变化。再从近几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的变化来看,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等“多元史观”逐渐取代了过去那种 “阶级斗争史”的“唯一史观”的局面。至于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任何一名稍有经历的老师都会明白的。不过,我们不要以为少见的试题就是创新试题,或者在试题前面加上所谓的“原创、改编”等词的试题就是好题,对这些题我们也要认真甄别。

4.适当选取一些高考真题。高考真题命制科学,是经过命题者反复推敲,是市面上的练习题所无法比拟的,市面上的练习题,难易适中,命制科学,贴近考试要求的很少,因此,练习十道没有水准的题,不如练一道真题,这能节省我们宝贵的复习时间,达到事半功位的效果。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高考题都是“百分百”的有效题,有些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陈题、旧题甚至是效度很低的题。所以,最好选取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作为练习,可能更妥当一些。

5.选题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有明显错误的题不能选。如: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美元转。”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B.英国在与美国的争夺中因实力不济最后只好追随美国

C.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这是一道典型的错题。因为答案给的是D,但只要我们细细分析,该题没有唯一答案。因为B项中,影响英国实力的不是美国与之争夺,而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项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在1944年,这时二战尚未结束,叙述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这类题是不能拿来作练习题的。要么不选,要么对四个选项进行修改。

第二,有争议的试题不能选。如: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工人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供需矛盾

该题是《点拨》中的一道题。答案给出的是B,在点拨(解析)中明确指出了D项是明显错误的,到底错在哪里呢?不得而知。实际上,B项和D项,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按照大纲版教材叙述,都是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应该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所以像这类题,在其他资料上也不时出现。首先我们从试题的设计上就十分不美观,题肢的长短不一,排列也不对,而且所列答案,没有一个可以作为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所以这类题最好不选,可对其彻底改造。

第三,现实社会中较为敏感的历史问题不能选。如涉及民族矛盾问题、中国与朝鲜、越南在历史上的宗主与藩属问题等。

第四,属于陈旧性知识和偏、难、怪的试题不选。陈旧性知识试题,是指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如古代的农民起义,近代北洋军阀割据等。偏、难、怪的试题大多出现在以前的3+2考试中。一般来说,选题主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主要选取近三年,最多是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其实,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工具和依据,也是形成学科能力的基础。

第五,学生已经会了的试题或过难的试题不选。已经会了的试题是指学生不用思考一眼就能看出正确答案的试题;过难就是老师都做不起或不知道的试题。因为会做的题反复做,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下降;不会做的题反复做,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记住,选取的试题一定要适中,即使是高考试题,也不是每一道题都给每一位考生预备的,有些是给考一本的学生,有些是给考二本的学生,有些只是给考专一的学生预备的。选题要像女人买鞋一样。我们都知道男人买鞋只是试一只脚,而女人则要两只脚都试,甚至有些女人还要脱掉袜子试穿。

(二)组题

围绕某个主题(或某单元或某章或某节)选好题,是组卷的基础,因为我们在围绕某个主题选取的试题,可能有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哪些试题更适合用于测试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能力,这是需要根据考查的目标去分析和筛选的。也就是说我们这道题是考查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需要在组题之前要搞清楚。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例:

考记忆水平:中华民国成立于

年。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28年

考理解能力:七七事变发生在中华民国哪一年?

A.24年

B.25年

C.26年

D.27年

考运用能力:今年暑假,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到九华山考察。导游在介绍一座寺庙时说,该庙

是清代的古建筑,但同学们发现该庙门前的石碑上写着:“民国28年奠基”。这说明导游的话有误,因为它的历史至今不到

A.40年

B.50年

C.60年

D.70年

一个知识点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考试,考记忆水平的题与流行的练习册中的题没有什么差别。许多试题在理论上是考能力水平的题,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考到理解能力,而是考了记忆水平。考理解能力的题,必须对文字所含的内容进行重新理解和组织。而考运用能力的题,是在新的情境中必须把原有知识迁移过来以解决新的问题。

组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组题前必须先采样。何谓采样?就是试卷的样张,采样的目的有助于模仿,使试题命制更科学、适度一些。

第二,必须按照上述历史试题的命制原则和要求进行科学组题。

第三,要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这里的创新就是选择加组合,而非原创。组题不是做加减法,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

第四,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组题。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水平较高,就选取一些难度较大一些的题进行训练;如果学生学习水平一般,就多选取一些中档题进行训练;如果是学困生,就要降低试题难度,多选取一些较为基础的题进行训练。总之,难易度的比例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不能一成不变。那么,有人会问,这样做能应付高考吗?要注意我讲的难易度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对于学困生来说,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没有,你让他做难度比较大的题,不仅不能提高他的能力,反而会极大地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给他增添心理上的负担。

第五,试卷组好后,一定要交给同学科的老师做一做。先做一做的目的,一是检查有没有明显的错误,二是看试题的难易度把握得是否到位;三是看赋分是否合理。等等。

(三)改题

改题也是历史试题命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将一些错题、旧题或自己认为不很满意的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如何改造呢?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变换形式。如将材料题改为选择题,或将几个单独的选择题改造为选择题组。或将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若干个题,进行重新组合。或将文字陈述性试题改为图片阅读类试题。或将排序选择题改为否定型或肯定型选择题。或将单纯的文字材料分析题改为文字、图片混合型材料分析题。或将不能做的题(包括错题)改为能做的题。如2007年四川高考37题第二(2)小题,可以借用材料和答案要点,将其改编为材料阅读选择题如下:

例:你能从下列图片中读出的信息有①人类交流时间大大缩短②人类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③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加便捷④人类的书写材料得到很大改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二,补充完善。对缺少的材料要进行补充,对同类材料要进行合并或重组,或借鉴材料或借鉴问题,进行小修小补。如: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美元转。”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双流县“二诊”模拟题)

A.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B.英国在与美国的争夺中因实力不济最后只好追随美国

C.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这道题无论学生多么聪明或多么笨,都是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不仅如此,ABCD项长短不一致,A项中还有“,”,试题的选项设计也不符合命题原则。虽然如此,但是这道题的立意还是可取的,只要我们稍稍把选项进行修改一下,还是可以用作练习题的。将题干否定式选择改为肯定式选择,再将选项进行一些小修小补,即变为:

A.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

B.美英争夺中美国最终获胜

C.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

D.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第三,更新观点。如“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历史内容时,以往只是从革命史的范式去看,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置于世界政治文明或现代化史观之下,进行重新审视。

第四,变换角度。我们在研究许多历史试题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试题或提供的材料情境比较新颖,或立意比较高,或设问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在对这类试题修改时,不妨变换一下命题角度,就会命出新意来。如考查二战后的“朝鲜半岛”历史

1.材料表明,“二战”后的朝鲜历史与“三八线”紧密相关。请以“三八线”为关键词,概述1945~1953年朝鲜半岛的历史。(2008年成都市二诊题39第6小题)

北太平洋地区成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 的地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二战后,在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间爆发了一场

怎样的战争?这场战争给双方及其邻国分别带来了

《环太平洋示意图》

什么影响?

第五,主题明确。我认为主题主要来自现实生活,至少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历史学科是以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四)命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命题就意味着原创,这是对一名老师提出的较高的能力要求。作为一名高三老师,既不能使用成套试卷进行练习,也不能全部进行原创。换言之,偶尔原创一两个题还可以,要“批量生产”,那是十分困难的。高考题基本上都是原创,因为那是聚集了顶尖级的历史学科的研究者,一起着磨一个多月,几乎一天或两天出一个题。所以,即使我们原创不出什么新题来,只要有一双慧眼,多去选择一些高考真题或地方模拟题,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还是可以的。

1.原创策略

命题一定要讲创新。何谓创新?一是探究尚未解决或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这种创新又叫原创。二是从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中找寻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叫创新。那么,如何进行试题创新呢?

(1)通过吸纳新史观进行试题创新。截止目前,根据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新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全球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除此之外,还有生态史观、环境史观等。

第一,通过对新史观的内涵进行层层分解,从“线”上去找命题思路。

所谓“线”,就是利用教材线索的同时,发掘和利用新的线索来设计试题。

假如我们要从现代化史观去寻找命题点时,首先要明确现代化是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由若干个小过程的有机集合体。第一步是弄清现代化史观的概念: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城市化、社会组织结构综合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第二步对每一方面进行现分解:如经济现代化,就可分解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将文化现代化分解为科技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若干方面。分解到这个层次,命题的具体线索也就出来了。如我们将中外近现代史上有关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的知识,归在工业化之下,将有关教育的知识归在教育现代之下,就可以设计出一系列新题出来。

又如从整体史观去寻找命题点时,首先要明确整体史观的概念: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历史存在分散发展的世界和整体发展的世界两个阶段。促使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因素很多,除了生产力(包括科技)这个根本因素外,社会交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从生产力还是社会交往又都是可以分解的。如国际会议的召开、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作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两种重要形式。如果我们将教材中讲述的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的活动分别归结起来,就可以设计出一批有新意的题来。

从根本上来说,历史发展的线索不外纵横两条线索。阶级斗争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突出的是纵向发展,从分散到整体发展强调的是横向扩散。

第二,通过对新史观的内涵进行多角度分解,从“点”上去找命题思路。

所谓“点”,就是历史发展的关节点和纵横线索的交叉点。如果在纵横线索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命题,容易命出新题来。这就是所谓的“点”。

如19世纪50年代,从纵向发展看,是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阶段。从横向发展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它最早的中心英国向其他地区极速扩散的时期。可见,这一时期处在纵横发展线索的交叉点上,在这样的点上命题是容易出新的。象这样的点还有15、16世纪之交,19、20世纪之交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汉、唐、明清、1840年前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再如文明史,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整体把握文明史框架。一是从文明史的属性去划分,可以分为物质、精神、政治、社会文明史;二是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史;三是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文明中心的历史;四是从宗教上划分还可分为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南亚佛教文明和东亚儒教文明。决定文明演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把把了这些框架,命题的思路也就出来了。

下面就举一例予以说明。

如成都市“二诊”第39题:

材料三

甲午战争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摘自蒋廷黻(fú)《中国近代史大纲》

(5)材料三说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是“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其根据是什么?

要正确回答该题,考生必须抓住三点:一是 “低度”并不等于就是没有,而是浅层次的;二是弄清楚近代化的含义和内容(或表现)。三是时间是甲午战争时期,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洋务运动在近代化方面的具体表现,把握了这三点,正确答案也就找到了。(经济创办近代企业;政治设立总理衙门;文化创建京师同文馆)。

(2)通过吸纳历史新课标的精髓进行试题创新。就是将历史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加以解读和吸纳,然后将这些思想内容融入试题命制之中。

(3)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合理而巧妙地联系进行试题创新

如成都“二诊”题第37题第(3)问,为什么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成立后不久,即优选选择在英国开办制造厂、设立销售分公司?该题实际上是影射了四川省发展工业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承接沿海工业向内地转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

(4)通过总结和借鉴命题经验与教训进行试题创新

一是借助高考命题的经验教训,多读一些有关高考题方面的评析文章。《高中历史》2007年试刊上面刊载了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对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的评析,从这些评析中可以受到许多启发和感悟。

二是总结自身选题、组题和命题经验教训。也就是勤于将自己平时所接触到的试题,包括经典试题、错误试题等进行收集整理。

2.具体操作

(1)选择题的命制

命制选择题时,应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题语的编写,二是题干的编写,三是选项的编制。

①主题语的编写。主题语(选择题前面的一段话)就是题眼,这就好比龙的眼睛,我们必须要把它画好。我们都知道画家喜欢先画龙身,后点眼睛。我们命题时既有采取这种方式,也可反其道而行之,采取怎样的方法,要灵活处理。选择题组的“题眼”,可以是一个观点、一句名言、一小段材料,也可以是一幅图像,但一定要简洁明了。“题眼”一旦确定,各个题目都要围绕它设计,体现出逻辑性和一定的系统性。

②题干的编写。在方法上与主题语的编写有类似之处,二者的主要区别之处在于:主题语一般都是陈述语句,题干一般都伴有或肯定或肯定,或带有推测判断之类的词语出现。题干、选项要一致,题干要简洁、准确。题干要围绕主题展开,选项与题干的关系要一致,不能把

毫无相关的题放在同一主题之下。

③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一,选项中的语言难度要适宜。所用语言应符合考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是每个考生都容易读懂的。如果选项存在语言障碍,考生都不会解答,只能凭猜测答题,这样的试题是无任何效度可言的。

第二,选项与选项,选项与题干一定要有关系。其中一个是正确选项,其他三个为干扰选项,而非错误选项。正确选项容易出,干扰选项比较难。我们一定要记住:学生的典型错误就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漏洞。不能把选择题设计成为错误项和正确项,而应是正确项和干扰项。

第三,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

第四,应尽力增加单项测试题的覆盖面。也就是说选项所考查的知识点应最大限度地保证覆盖面。

第五,所有选择题的正确选项要力求分布均匀,不能从1到4题,分别是ABCD,在整个试卷的结构布局上也有干扰性。

四是主题与试题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非选择题

就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说,非选择题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这种材料分析题一般主要由主题、材料、设问和赋分四部分组成。设计材料分析题要注意:一是考查学生重要的、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二是材料分析题的立意要高,要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材料、设问要密切关联。①材料分析题,一定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提供情景材料和围绕情景材料设置的问题。

②提供材料情景最好选择图文并茂的方式,即创设既有文字陈述,又有图片、图表、漫画等非文字材料,材料情景可以以文字为主,图像辅助,也可以以图像为主,文字辅助。这种材料情景,一是具有直观性,二是具有美观性,符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创设材料情景,提出问题,可以超纲超本。但问题的答案要点必须在“纲”和“本”上找到依据,即使超了,也就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通过努力,运用所学知识也是可以做出回答的。

③答案要点要与赋分值合理。根据高考题的赋分情况看,一般是思维强度高的题,赋分就要高一些,反之,思维强度低的题,赋分要低一些。赋分一般以一个要点2—3分较为合适。

3.命题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试题的主题一定要“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第二,主题与试题之间,材料与设问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性。

图A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

如成都市“二诊”第37题,情境材料与设问之间关联性就不大。

例题:(成都市“二诊”第37题)在当今世界,活跃于

全球的跨国公司营造出多姿多彩的经济景观。阅读《解析全球

化》《全球化与未来中国》等书摘编的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最早的一批“跨国公司”出现于16~17

世纪之交,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规模和名气最大。

材料二:世人公认,世界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是19世纪中期成立的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该公司成立不久,即在英国的苏格兰开设制造厂,在伦敦设立负责欧、亚两洲销售业务的分公司,首创“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经营模式。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国公司进入较快发展阶段,如今一些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等,就是在这一时期真正形成的。

图B

摩托罗拉(中国)图C西门子家

电子有限公司产品

电产品广告

材料四:“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跨国

公司迅速发展。据统计,1980年世界跨国公司约1.5万家,下设分公司约3.5万家。2000年全球跨国公司增至6.3万

家,在外国的分公司多达80万家。跨国公司(尤其是进入世

界500强的巨型跨国公司)已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主力。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在什么样的历史

背景下成立的?简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

司对华贸易的基本情况,并据此揭示该公司的性质。(7分)

(2)材料二说成立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是“世界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请说明19世纪初期至中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及其原因。(7分)

(3)为什么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成立后不久即优先选择在英国开办制造厂、设立销售分公司?(4分)

(4)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国公司有较大发展,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6分)

(5)德国西门子公司是因人命名。指出西门子在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及其所依据的基础理论。(3分)

(6)材料四认为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力。根据图B或图C说明这类公司是怎样推进经济全球化的?(3分)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并写出全球贸易体系核心组织的名称。(2分)

只要我们仔细阅读一下,该题中没有哪一小题的问题设置与材料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使把这些材料全部取消,这些问题也都可以单独存在,仿佛这些材料只是创设了一个材料情景而已,与设问根本没有关系。这是命题中的大忌。本来这道题的立意、材料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都是比较好的,可惜的是材料情景与设问缺少关联性,这就大大降低命题的水平。相比之下第39题(历史部分)的设问要好得多。像这类题与高考题确实还有相关距离,这也是我们在平时的历史试题命制过程中要努力克服的。

第三,命题要力求避空泛,去雕饰,少设障。避空泛主要是指无论选择还是材料分析题,切忌那种“命题是个框,什么都可往里装”的现象,高考题给考生提供的多向、逆向思维的张力场,提供较广泛的思维空间,是值得我们平时命题时借鉴的。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如果无限放大,无所不容,那就适得其反,尤其是选择题的主题、题干和材料题的设问,不能让学生读了半天,都找不到核心信息,问题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差之千里。去雕饰就是把那些晦涩的、多余的文字去掉,少一点“诗意”式的修饰,多一点直截了当的叙述。少设障就是要求命题者要尽可能少给学生设置审题的障碍,命题设障有两种情形:一是题目中的词语太令人费解,二是命题远离学生现实,使考生因缺乏直接生活经验或知识而难为无米之炊。

第四,要注意回避那些传统的难点问题。所谓传统难点,就是多年来我们历史课中总要遇到的、不仅使学生而且使教师都感到难以讲明白的问题。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比较的问题。按照迄今为止仍然流行的传统说法,英国革命是保守性很强的,法国革命则以其彻底性而彪炳史册。可是,革命后的英国经济发展很快,最早开始了产业革命,十分明显地体现出革命解放生产力这样一条规律。而法国却是另一个样子。革命之后一百余年,仍旧是小生产占优势 的国家,不仅在农业上,而且在工业上都是如此。这很令人十分费解,我认为,我这种问题,既属于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涉及到方法问题,需要历史研究者们花精力和时间才能攻克的,所以,我们命题时就应该避开这类问题,还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问题等。

四、几点建议

老师们,做一个历史老师是容易的,但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却是艰难,也许需要我们用一生的付出。有人会说,真是那样的话,那不是老师的悲哀吗?那么,我不禁要问,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做教师呢?在当今的教师有三种类型:一是打工者教师,只图从老板那里领到工资;二是谋生型教师,把教育作为暂时糊口的一种途径;三是事业型教师,为了教育事业孜孜以求,为崇高的理想而活着,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为之而努力奋斗。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你属于哪种类型?如果你还没有做好为教育献身的思想准备,我倒希望你趁现在年轻,离开教育部门。如果你是中青年教师,你得要为你未来做好打算和设计,因为你除了教书,还能做什么呢?

老师们,十多年前,我们宜宾中学历史界出了两位知名的历史教师,那就是罗安琪、聂学海,可是继这两位大师级的老师之后,在我们宜宾中学历史界有谁可以撑起这半边天?30多岁、40多岁的历史老师中,有谁能在十年后的今天成为罗、聂老师的后来者?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差距,并确定一个目标,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1.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1)为什么要学习?我想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并没有透彻地思考过。这里只想告诉大家三个必学的理由:一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今全国教育界最热门的三大内容是什么?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有效性问题。如果我们用十年前或更长时间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让学生去迎接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的挑战,这能行吗?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然秉性。从人类的始祖开始到现在,从我们出生到终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习。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落伍者,你不想被激烈的教育竞争淘汰,你不想安于现状,就请你加入学习的行列吧!

(2)学习什么?(知识、情感、技能、理论、行为):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和要求以及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规定等。学习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办法、准则和行为要求;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学科教学资料,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工作;积极吸收现代教育信息,多看专业杂志和有关教育报刊;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阅读一定数量教育名著,吸纳教育家先进的教育思想。

(3)怎样学习?学习的方法主要有:向专家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自己学习四种形式。主要途径有:主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自主学习;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写教育札记和作读书笔记;跟导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总结自己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学习就是要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留心收集有关教育教学的有关资料。一次偶然翻阅《瞭望》杂志,发现有一篇题为“大欧洲航船颠簸前行”的文章,对“欧盟”形成的历史作了生动精

彩的概括。此文对设计有关“欧盟”的题目很有启发。还有一次翻阅《南方周末》,上面的一篇周光召写的“今天的科技民主氛围太光了”的文章,对于设计科技方面的材料分析题很适合,于是随便拣来就成为较好的材料背景了。

2.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反思是人类对自身的反观,它是人以自身的思想和实践为对象进行的思考,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我想在这句话中还应补充一句“我行”,即“我思我行故我在”。因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反思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由于教师的工作是融入了个人经验与生活的实践,教师需要在反思性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也应该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后继的实践中不断修正不良行为,你才会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才会成为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人。

我们必须明确两点:反思什么?我怎样去反思?对于我而言,反思做得怎么样?

反思什么?我建议你每天五问:我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我今天又给学生带来什么新的东西?我今天的课与昨天有什么不同?我今天的工作还是安全吗?生活还是幸福的吗?如果我们坚持几年,你一定会有收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缺乏反思力,所缺乏的是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没有一个学生能记住他,甚至连学校先进也没有当过,当我们在为这样的老师悲哀之余,也应该好好进行自我反思,造成这样的结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缺乏反思的意识与习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改变脱离实践,轻视反思的倾向,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1)为什么要研究?这是我从网上读到的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给学生讲课的例子,这个课例主要是讲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事物?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给研究下一个定义,所谓“研究”,其实就是“寻求”,意味着追问,为某个问题寻求答案。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定势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历史事物。

教学工作是门很高的艺术,要想使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就必须对进行深入的研究。一说到研究,有人就觉得它很神秘,我不赞成这样一种意见,即认为搞研究,必须要有高深的理论作基础,而搞教学只要了解一下教材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搞科研,固然要理论上的武装,需要大量占有资料。可是,搞教学,同样要下功夫。因为教学工作要面对学生,这是活生生的工作对象,所考虑的问题甚至要比搞科研还要复杂得多。只就占有资料和掌握理论而言,难道我们的课堂上设置的不是学术讲坛吗?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用进行科研的要求去认真备、讲、批、辅、练,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就很有效吗?教学上的研究主要就是要学会质疑、学会追问和学会反思。教学需要研究什么?又该怎样去研究?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什么?①研究教材,弄清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的处理;②研究教法、学法;③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都应有较详细的了解,建立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档案;④研究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⑤研究教育教学中及待解决的问题。

(3)怎样研究?①研究学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从其他同学或老师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家访;②研究教法:相互听课、评课。对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如何上,对高考、会考如何指导等;③研究学法:介绍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经常检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好习惯,加强学习过程的监督;④研究自己:通过写教后记,育人记。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⑤进行课题研究。积极参加科研教改实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上公开课的形式,发表论文的形式,课题小组研究探讨等形式,将自己已有的成果公开,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评价。

结束语:

“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牧师”这是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一句名言,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精神,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从而开创了精神自由的局面。我引用这句话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改进自我。今天与大家一起交流的仅仅是我这20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命制历史试题方式的一些感悟,纯属一家之言。希望通过此次交流,能给予大家一点启发。最后要告诉大家: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脖子以上的部分,人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是投资你的大脑。投资大脑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停的思考,并把学习中的所得,思考中的感悟及时的写下来,日积月累,你不仅会越来越变得聪明起来,而且你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还会激发你的潜能,让思想引领着你奔向理想的营地。

相信你的潜能就像一座富饶的金矿,只要你去挖掘,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篇:例谈初中历史试题命制的几点体会

例谈初中历史试题命制的几点体会

摘 要: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监测、评价的主要手段,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和考试本身的功能要求,命制出一份科学有效的试卷是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现。作者从初中历史教学中命制试题的实践中总结了初中历史试题命制需要遵循的体现课标基础性、考试科学性、学科时代性、教学有效性等基本原则。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历史试题命制 体会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考试是当前阶段教学评价中最有重要地位的方式。就各种不同类型的考试而言,其试题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评价。某种意义上,试题的命制科学,不仅决定着考试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而且对引导教师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推进课改,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我有幸参加了几次市级范围的初中历史试题命制工作,现结合自己的试题命制实践,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命制初中历史试题的几点体会。

一、试题命制要立足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要求,体现课程标准的基础性。

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初中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人类的产生、文明的出现、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现代科技革命、思想解放潮流和重要历史人物等。

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是课标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今后历史学习可持续发展必须贮备的知识支撑。试题命制应以此为出发点,依托主干知识引申出教材之外的新知识,测试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激发历史思维潜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础性。

例1.你认为下列哪种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例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臵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算一算,新疆地区归属中央统辖到今年(2008年)有多少周年了?()

A.1948年 B.2066年

C.2068年 D.2067年

则认为这两个世纪是孕育着现代欧洲的和暖的春天,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14—15世纪的欧洲()。

A.天主教会宣扬上帝的伟大,带给人们希望

B.湮灭几百年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获得重生

C.资产阶级重视人性解放的思想正在兴起

D.强调科学、理性的新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例4是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的试题,用现代文转述了商朝时的一个历史现象,有一定情节,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本题较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又能有效考查学生在课标要求范围内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状况。例5是九年级中考模拟试卷中的试题,用引自其他历史书籍的一段话描绘了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思想文化状况,表述比较抽象,学生要在把握文艺复兴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题目表述,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本题体现了九年级中考面对的学情和考试功能的要求。

三、试题命制要贴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课标还要求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历史试题的命制也应遵循的这一理念,加强试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初中历史试题的命制应该选择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趋势的变化等有关的事件进行试题设计,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促使学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了解世界,增强历史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应该加大对学生身边历史的考查力度,以学生生活和实践中熟悉的人、事、物或可能遇到的新情况为材料,营造有别于教材的新情境,设计新问题进行考查,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

例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光芒。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历史遗迹尚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例7.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王立群读《史记》”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不可能专题讲述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B.秦始皇C.刘邦D.诸葛亮

例6关注了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提及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作为普通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

问题,这种情境性试题,是今年来历史命题的一个新趋势,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情境性试题具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符合历史学科特点、操作性强、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等诸多优点,为了更好的发挥情境试题的优越性,在这里认真学习命题的相关理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职业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情境性试题的设臵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命题的误区。

1、根据学科和测试目标的不同,情境的现实化和生活化程度是不一样的,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历史学科的情境设臵要把握好这个度;

2、不要为了情境而设臵情境;虽然有些情境不要求真实,但需要合理,一定不能让学生产生迷惑和产生知识性错误;

3、挑选的材料应该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材料有类似性或是全新的材料;

第二,情境材料的选择。

1、情境材料的选择应以课标和教学目标为依据,而且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过促进学生现有身心的发展。

2、情境材料的选择应具有逻辑性、科学性;

3、情境材料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

4、情境材料应具有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新颖性; 第三、情境材料的类型。

漫画、诗歌、广告台词、历史图片、数据图标、逸闻趣事、双语试题、名言警句等;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第四、题干的表述。

题干的基本要求是清晰、简明、不产生歧义,不要对答案形成明显的提示。选项的基本要求是设臵合理,每个选项都有一定的迷惑作用。

第五、答案的设臵

评分标准清晰、材料信息提取和答案尽可能分层次赋分、开放性答案。

谈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在应试教育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地的学校在对提高学生成绩的认识与做法上都倾向于雷同,即强调文科练习化和加大考试的频率与强度,并以此作为挖掘学生潜力的法宝,取得了一些成效,这样,试题命制便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经常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掌握一些命制试题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试题质量,确保训练的信度与效度,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多年来有幸参加市统考命题工作,为我提供了大量编制试题的机会,从而摸索出了一些命题的方法和技巧,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谈几点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程,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它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手段。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有利于增强命题意识,才有可能付诸于行动。因为说到底,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接下来,我要与大家交流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试题命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是要编制好考点知识双向细目表,表格样式可设臵成章节知识点、考试名称与考点、题型、分值、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反馈等栏目。然后将每一次考试的相关信息都认真详细地填写好。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每一次命题时,要考查哪些知识点,从哪个角度考查,就能有个通盘考虑。历经数次考试下来,就能实现对所有要考查知识的全覆盖,对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则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考查。从而有效避免一些知识点的不必要的重复考查,而有一些知识点则被遗漏,成为学生的知识盲点。可以有效增强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二是在试卷结构上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明确考试范围,并大致确定各部分考查知识点的赋分比重,如果是阶段检测,应侧重近期所学知识,适当兼顾前面所学知识。2.在题型选择上要规范,最好不用高考已淘汰的题型,以免产生不好的导向,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要采用与高考相一致的题型。3.考试内容方面,要注意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这三块内容的考查比例要适当,统筹兼顾。

4.在试题难易度的控制上,要力求平稳,确定适当的难度系数,切忌太难或太易,大起大落。注意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结构要合理,一般情况是基础题和难题的比重均应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为宜。

5.考试题量要恰当,要根据考试规定的用时、分值,确定合适的题量,以中等程度学生能完成为度。据我所知,不同学校在平常考试用时方面不尽相同,从60——120分钟不等,差异较大,因此在题量的把握上难度较大,在此建议大家,参考市期末统考的用时与题量做调整,适当增减一些题量。

三是在考查知识的切入点上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基础性

尽管近些年来高考命题注重能力立意,材料型情景题大量出现,但绝大多数试题仍然是采取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模式,能够直接或间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可见大多数试题仍然是贴近教材的,是以教材为依托的,直接或间接地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因此在命题选材时,仍应以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素材为依据,考查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宜脱离教材,游离课本太远,更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因为没有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命题的基本原则

1.根据《历史课程标准》 和《中考纲要》确定考查范围、内容和要求。

2.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3.体现时代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社会。注重对初中教学实践的引导功能。

4.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5.试卷要体现教材和新课程的特点(图文并茂)注意:

⑴紧扣课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

⑵ “注重基础、关注能力、严格标准、体现人文” ⑶难度系数控制在0.8左右

⑷试题难度结构是7:2:1(由易到难)

⑸对初中教学实践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三、命题的基本思路

1.注重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突显教材重 点内容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彰显史学教育功能。2.散发着新课改的自然幽香,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创设情景,尤其是生活化、学生化的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时空距离。3.试题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直击热点。但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到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但历史可以服务现实。4.追求人文性,图文并茂,丰富而灵活,尽量营造“活生生的历史”氛围,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领略到历史的意境和真美。5.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

四、命题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整体构思,确立大专题

1.切合热点(重大现实事件、周年纪事等)素材,选择大专题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课改等)和必要的知识体系,选择大专题 3.大专题虽大(历史跨度大),但问答并不要太难 注意:

⑴.回避近几年中考已考过的大专题(平时试题无所谓)⑵.做到中外历史比重均衡,做到对教学的引导性 ⑶对照中考指南的考点命题 第二步:整体构思,确立小专题

尽量在最重要的知识“点”或“线”上找“题眼”。

“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线索”是一种原则,从操作层面看,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还会有不少弹性,如果站在考生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为了多“争”一分,他们就得无奈地“多多益善”。但是,学生的时间是个定数,所以必须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考试的目的准则找准“题眼”,使教、学、考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同时注意把握时代脉搏,贯穿文明史观,尽可能引导学生用目前已有共识的文明史观审视和思考已经学过的重要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脉络;并逐步渗透经济发展、科技发明、文化创新的内涵,注意引入社会生活、人文修养和时事热点等话题,使课程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在考试中,试题所使用的基本知识点完全取自教材,参考答案也依据教材,有时答案本身就是教材上的原文,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试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使之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

当然,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旨在讨论和交流,探索和思考。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命好题”专题培训有感

4月14日,参加了芜湖市教科所主办的“命好题”专题培训活动。培训会由市教科所俞所长主持,俞所长提出要做一名骨干教师,应该1.教好书。2.做好班主任。3.命好题。4.写好文章。所以提出教师“命好题”应是教师业务素质的追求,应是教师基本功之一。

培训主要内容由南京市教科所左玮所长主讲,他主讲的内容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考命题设计》,他提出中考命题应具有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评价功能、选拔功能。中考命题应注意1.试题对不对,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素养。2.测量的内容准不准,一定要注意效度和信度。3.试题好不好,看是否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左玮所长提出考试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考试最终是引导教学,由于义务教育的课程性质理念是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所以中考命题应该突显学科基础性,努力思考合格水平的要求。中考命题的普及性要考虑到公平性的要求。中考命题的发展性要思考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如何进一步更好学习。在中考命题中,要杜绝超标题、偏题、怪题,要避免高中知识的简单下放。由于义务教育课程价值的理念是工具性、科学性、人文性,所以中考命题要求突出应用,要突出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求。但命题时要注意避免为应用而应用,防止“去学科化”,考查能力时,要有相对准确的、可测量的表现水平描述。由于义务教育课程理念中有关注结果与关注过程并重,既要关注学习水平也要关注情感态度,所以中考命题中应重视学生当前应达到的水平,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

112-

第三篇:历史试题

湛江一中培才学校slj

八年级(上)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相应的方框内。)1.王老师在一次历史课上说:我爷爷就是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他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A.新四军B.中国工农红军C.八路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2.“八一”建军节的来历是()

A.武昌起义B.百团大战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进行“长征”()A.是为了北上抗日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C.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D.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反围剿

4.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以下对“星星之火”理解正确的是()

A.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的道路 B.建立乡村农委会组织,领导农民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建立城市工委会组织,策动市民暴动,夺取中心城市的道路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下列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应 是()

①占领遵义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四渡赤水④渡过金沙江⑤强渡大渡河⑥与陕北红军会师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②①③④⑤⑥C.②①④⑤③⑥D.①②④③⑤⑥

6.在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产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长征精神②井冈山精神③五四精神

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 7.关于西安事变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主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B.结果是实现和平解决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 8.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是()

A.抗日游击队B.国民革命军C.抗日义勇军D.东北抗日联军 9.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应该在 A.九一八事变之后 B.西安事变之后

C.七七事变之后

D.中共七大之后

1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是„()A.南京B.武汉C.重庆D.成都 11.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

A.卢沟桥事变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八一三事变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法宝,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七七事变爆发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第1页(共4页)

13.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这次战役指的是()

A.台儿庄战B.百团大战C.血战卢沟桥D.平津战役

14.下面有关中共七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B.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C.大会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中指出,抗战胜利后,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

D.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5.要想了解抗日名将李宗仁率领军队英勇抗日的英雄业绩,最好去参观下列哪一纪念馆

A.九一八事变纪念馆B.百团大战纪念馆C.平型关大捷纪念馆D.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16.日本帝国主义正式签署投降书是在()

A.1945年8月15日B.1945年9月2日C.1945年9月9日D.1945年10月25日

17.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有直接的关联()①甲午战败②戊戌变法③抗日战争胜利④解放战争胜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 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跨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可以占领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主要说明()

A.美国应该支持中国抗战B.美国对中国的抗战抱有同情心

C美国对中国抗战持观望态度D.中国抗战有力支援了其它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19.下列四位都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们中既领导了南昌起义又参加了重庆谈判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朱德D.贺龙

20.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始于()

A重庆谈判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辽沈战役开始

21.陈毅在某战役结束后,深情的说“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场战役是指()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2.解放战争中,北平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B.李宗仁C.杜聿明D.傅作义

23.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的解放军是:()

A.中原和华东解放军B.中原和华北解放军C.华北和华东解放军D.华北和东北解放军

24.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人民解放军同敌人周旋采用的战术是:()

A.蘑菇战术B.游击战术C.地雷战D.地道战

25.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③中华民国成立④日本法西斯制造大屠杀惨案⑤蒋家王朝覆灭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26.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历史相符合的是()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②是戊戌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④是中国近代建立的最高学府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7.“洗手用肥皂,铁路走‘人’字,增补《四洲志》,进化读‘天演’”。四句诗歌里隐藏着的四位近代科学家和思想家为()

①侯德榜②詹天佑③华罗庚④林则徐⑤严复⑥魏源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28.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是()

A.京师同文馆成立B.京师大学堂创办C.科举制度废除D.《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29.某同学要收集鸦片战争前后,国外的历史.地理情况的历史资料,你可以向他推荐的资料是()A《民报》B《天演论》C《国闻报》D《海国图志》

30.《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它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

A.冼星海B.贺绿汀C.聂 耳D.徐悲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

31.请阅读右边和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如下三大战役示意图材料二:

阅读分析后,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长条形框内,根据要求分别填写上相关内容。(3分)

(2)材料一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这次主力决战有何意义?(3分)

(3)据材料二,“百万雄师过大江”指什么战役? “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指什么?(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我跟蒋显示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张学良口述史》 材料二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未寒即8月14日)

——1945年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蒋介石对这一重大事件持什么态度?(2分)

(2)据材料二,张学良为使蒋介石从“安内”转为“攘外”采取了什么行动?此行动具有什么意义?(2分)

(3)依据材料三判断这封电报发于中国哪一重大事件之前?并分析指出蒋介石为何发起这一重大事件?(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这两份电报最终造成了什么结局?(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日本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打倒。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哪些重大侵华事件?(3分)

(2)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你认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近年来,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不断制造“历史教科书”问题,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事件,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4分)

34.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遭受到哪两次严重挫折?中共又是怎样挽救革命的?(12分)

第四篇:历史试题

初中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括号中。)1.官渡之战前,曹操占据()

A.河南一带

B.河西走廊

C.四川地区

D.长江中下游一带 2.赤壁之战中,指挥联军火攻曹军的是()A.孙权

B.刘备

C.诸葛亮

D.周瑜

3.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A.曹操

B.周瑜

C.孙权

D.诸葛亮 4.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5.三国鼎立形成后,整体实力最强的是()A.东汉

B.曹魏

C.蜀汉

D.东吴

6.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在吴国最发达的是()A.纺织业

B.造船业

C.制瓷业

D.农业 7.西晋的都城在()

A.洛阳

B.长安

C.东京

D.建康 8.五胡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9.灭亡西晋王朝的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羯族

D.氐族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11.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北方少数民族继续内迁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12.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A.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B.土地肥沃 C.人民勤劳

D.大量北方人迁到江南 13.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开始于()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前秦时期

D.南朝时期 1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15.北魏孝文帝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家()A.匈奴族

B.羯族

C.鲜卑族

D.氐族 16.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 17.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A.贺

B.穆

C.刘

D.元

18.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A.造出了千里船

B.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C.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D.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19.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A.800多年

B.近1000年

C.1100多年

D.1300多年

20.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北朝科学家是()A.祖冲之

B.郦道元

C.贾思勰

D.张衡

21.南北朝时期,对江河山川、风土人情介绍最详实的书籍是()A.《水经注》

B.《缀术》

C.《齐民要术》

D.《脉经》 22.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是在()

A.西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魏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3.中国历史上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A.顾恺之

B.王羲之

C.范缜

D.张衡 24.顾恺之创作的代表作有()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屈原像》

D.《奔马图》 25.龙门石窟位于()

A.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新疆库车

D.河南洛阳

二、非选择题(50分)

26.识图题: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图隐含的一个成语典故是什么?

②隆中茅屋高卧之人是谁?

③他一生中最大的作为是什么?

④唐代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他的?

27.下图是《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请将图中的A、B、C、D、E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名称,分别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①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②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③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④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29.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①这是哪一书法的摹本?此书法在书法史上有何美誉?

②此书法创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

③他的字有何特点?后人对他的尊称是什么?

初中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括号中。)

1.为统一南北,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的对象是()①刘表 ②刘备 ③诸葛亮 ④孙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作战中,得到胜败两种不同结果的人是()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3.“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人是()

A.刘备

B.周瑜

C.孙权

D.曹操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A.都发生在北方

B.都是曹操取得胜利

C.都是以少胜多

D.都是曹操军队人数占优势

5.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A.吴蜀联合对抗曹操

B.司马炎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C.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D.曹魏的国力日渐强大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吴国最发达的是()A.冶铁业

B.造船业

C.制瓷业

D.丝织业 7.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A.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开垦荒地

D.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

8.三国时期,魏、蜀、吴统治者都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A.改变东汉后期的经济状况

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D.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

9.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就到达了台湾,当时的台湾称()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台州

10.建立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分裂局面的是()A.曹丕

B.司马炎

C.司马睿

D.司马懿 11.西晋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地方割据势力的衰落

D.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下列内容体现出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是()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期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④被农民起义推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13.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14.“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史上的()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只统一过北方地区的政权有()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都城的粮食需要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民族大融合

17.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

A.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

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D.迁都洛阳 1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是()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使北魏成为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

D.完成了对南北方的统一

1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20.下列对江南经济开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C.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孝文帝改革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1.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A.著写了《齐民要术》

B.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C.发明了一些农具

D.创造了“割圆术”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A.秦兵马俑

B.书法和绘画

C.祖冲之的圆周率

D.石窟艺术 2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A.《缀术》

B.《水经注》

C.《兰亭序》

D.《齐民要术》 2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A.三国时期

B.西晋时期

C.东晋时期

D.北朝时期

25.对南北朝石窟艺术的表述,最能体现当时社会发展特点的是()①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 ②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③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④兼容道教艺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二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7.下列为图画故事梗概,请判断正误。

公元200年,袁绍发兵南下,企图完成统一战争,但在赤壁一带遭遇孙刘联军的顽强阻击。由于北军不习水战,经不住黄河之水对战船的冲击,所以采取连环计策,把战船的铁链统统连了起来。这一致命的弱点被曹操部将黄盖发现后,他建议用诈降计和火攻策破之。一天夜里,东北风起,十艘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乘着风势驶向南岸。冲天大火很快蔓延开来,并波及到岸边的营寨,袁军大败,损失人马过半。袁绍捶胸顿足:“本想统一天下,不想遭此惨败,唉……倒便宜了曹阿瞒这小子。只有先回北方休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段故事叙述中有许多错误,你能说出至少6处吗?

28.阅读下列引自《资治通鉴》的一段史料,回答问题。

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秦兵遂溃……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请问答:

(1)这两段材料叙述的是历史上哪一件大事?它发生在哪一年?

(2)这里的“秦”是由哪个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

(3)这里的“晋”史称什么?是由何人建立的?

(4)此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初中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以下战例属于火攻致胜的是()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三国时期辅佐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是()A.王猛

B.诸葛亮

C.徐庶

D.周瑜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造船业发达 C.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D.丝织业兴旺

4.280年,统一南北结束分裂局面的是()A.曹魏

B.蜀汉

C.东吴

D.西晋 5.下列王朝没在洛阳定都的是()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6.下列不属于曹魏、西晋共同点的是()A.通过权臣篡位建立

B.都城在洛阳 C.一开始即十分腐败

D.短命而亡

7.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8.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有()①吴 ②前秦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南北朝时期南朝比北朝存续时间()

A.要早要长

B.要晚要短

C.正好相等

D.要晚要长 10.下列对淝水之战的结果描述准确的是()①前秦的统治瓦解 ②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③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④东晋历史结束,南朝历史开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B.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C.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D.迁都洛阳

12.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13.下列对三国以前江南地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许多地区非常落后

B.经济发达战乱较多 C.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D.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14.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方统治者施仁政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15.小明挥舞着手中的一本正版线装书高喊:早在南北朝时期,三峡两岸的猿猴就非常多。他依据的这本书是()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兰亭序》

16.对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表述,最能体现当时社会发展特点的是()①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 ②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③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优点 ④兼容道教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下列成语跟前秦皇帝苻坚无关的是()

A.投鞭断流

B.破釜沉舟

C.草木皆兵

D.风声鹤唳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王朝不包括()A.曹魏

B.前秦

C.东晋

D.北魏

19.小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但下面哪一个标题不能选()A.《北魏统一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20.标志着南朝历史开始的年代是()

A.317年

B.383年

C.420年

D.439年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重要科技成就是()

A.秦兵马俑

B.书法和绘画

C.祖冲之的圆周率

D.石窟艺术 2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A.《水经注》

B.《缀术》

C.《齐民要术》

D.《脉经》 23.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A.西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4.其成就获得“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赞美的人是()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25.南北朝时期两大著名的石窟是()①龙门石窟 ②敦煌莫高窟 ③云冈石窟 ④麦积山石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制表题(本大题12分)

26.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按国家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帝王、都城名称等相关信息设计一个表格,体会图表归类的妙用。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12分)27.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1)魏主是谁?

(2)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何变化?

(3)改姓应该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造成这一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四、问答题(本大题12分)

28.淝水之战时的兵力对比,前秦对东晋拥有十比一的绝对优势,却不能统一江南,苻坚酿成失败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举出多少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五、开放探究题(本大题2小题,第29小题6分,第30小题8分,共14分)

29.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看后请回答:

(1)两幅图片中各隐藏着一个什么成语?

(2)两幅图片中戴冠之人分别是谁?

(3)他们身边曾经都有一位治世能臣,分别是谁?

(4)在能臣辅佐下,两位戴冠之人曾经成就了什么样的霸业?

30.下面是用算筹摆的两组数字:

(1)在括号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法写出数筹表示的数字。

(2)你能否用算筹法摆出上述两组数字的和是多少?

(3)你对用算筹来计算圆周率有什么最直观的感受?

(4)你觉得祖冲之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第五篇:(有答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初一历史试题

„ „„ „„„ „„ „„ „„ „„„座号„„ „„ „„ „„„ 线„„„考场 „„ 封„„„ „ „„ „„ 密„„„姓名„ „„ „„ „„„ „„ „„ „„ 班级„„„„„„„„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而大约7000年前我国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也令人惊叹,看如图房屋结构,结合地理环境因素,说出它是哪一远古居民的房子()A.半坡原始居民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这位“人文始祖”是()A.尧

B.舜

C.禹

D.黄帝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予其予.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反映的是下列哪种制度()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5.表格归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商、东周(春秋、战国)

B.商、春秋 C.周、战国

D.东周、战国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7页

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7.春秋五霸的首位霸主是()

A.楚庄王

B.宋襄公

C.齐桓公

D.秦穆公

8.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民族融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A.司母戊鼎

B.鱼纹彩陶盆 C.甲骨文

D.冰裂纹瓷器

10.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由李冰主持建造 ②修建于西周时期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个年代用世纪纪年法表示是()A.公元前4世纪早期

B.公元前4世纪晚期 C.公元前5世纪早期

D.公元前5世纪晚期

12.下列关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叙述错误的是()

A.出土于殷墟,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C.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D.这种文字被大量刻在商朝的青铜器上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8页

13.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4.我国曾经发行了一张邮票,里面的“主角”可让你体会到我国古老乐器迷人的魅 力。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A.铜壶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编钟

1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下 列选项中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相对应排列组合是()

A.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16.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出法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17.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 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B.

C.

D.

18.秦始皇设置的中央官职中,具有监察权力的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郡守

19.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如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 一“秦权”,他上面文字的文体是()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20.秦朝长城起止地点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C.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D.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7页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8页„„ „„„„„„„„„„„„„„„„„„„„„„线„„„„„„„封„„„„„„„„密„„„„„„„„„„„„„„„„„„„„„„„

„ „„ „„„ „„ „„ „„ „„„座号„„ „„ „„ „„„ 线„„„考场 „„ 封„„„ „ „„ „„ 密„„„姓名„ „„ „„ „„„ „„ „„ „„ 班级„„„„„„„„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历史试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北京人已经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2.半坡居民已开始种植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

3.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分别是 和,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5.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 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了一种新体诗歌,他的代表作是。

6.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学说记录在《 》里,他的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读图和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6分)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与右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哪一项政治制度?(2分)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7页

(2)实施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受封的对象是什么人?(2分)

(4)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1分)

2.观察图片,回答问题:(20分)

请回答:

(1)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战国七雄的名称。(7分)

(2)“孝公用此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史记•李斯列传》 ①“孝公用此法”中,此法指的是什么变法?(1分)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8页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分)

③这次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6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赞”(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请回答:

(1)“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1分)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1分)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1分)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7页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1分)

(4)根据材料三,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1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1分)

4.材料分析(16分)

材料一:此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但秦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灭亡了。请回答:

(1)李白诗中的“秦王”叫什么名字?“扫六合”在什么时间?(2分)

(2)建立秦朝后,他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3)秦朝疆域辽阔,请列举出清朝疆域四至。(4分)

2016-2017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8页

„„ „„„„„„„„„„„„„„„„„„„„„„线„„„„„„„封„„„„„„„„密„„„„„„„„„„„„„„„„„„„„„„„

初一历史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

1~5:ADDCA

6~10:CCAAC

11~15:CDCDD

16~20:CBBBA

二、填空题

1.天然火、人工取火2.粟、水稻3.桀、纣4.城濮大战、长平之战5.屈原《离骚》6.《论语》《道德经》

三、材料解析题

1.(1)西周 分封制(2)巩固周朝统治

(3)亲属和功臣

(4)诸侯

2.(1)

(2).①商鞅变法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l)墨家学派(2)儒家学派;仁(3)焚书坑儒

(4)法制和德治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4.(1)嬴政(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

(2)①政治上,建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思想上,焚书坑儒⑤军事上,北修长城,南筑灵渠(3)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东到东海,西到陇西。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7页

初一历史试题(共8页)第8页

下载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试题(推荐阅读)

    六年级上期中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 现在一般认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2 、下列原始居民中,生活于北京周口店地......

    八年级历史试题(★)

    2017-2018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八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

    初一历史试题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单元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7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国庆长假,小红实......

    初一历史试题

    华一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段考试题 (初一年级历史) 2013年11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45 分钟。 第I卷(共 60 分) 1、某校历......

    九年级历史试题

    九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国家都曾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它们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阿拉伯帝国②亚历山大帝国③奥斯曼帝国④罗马帝国⑤拜......

    历史试题20135(定稿)

    2013.5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共七大题,39小题,考试形式为闭卷书面笔答,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满分为l00分。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务必用0.5毫......

    中国历史试题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A. 中共“一大” B.文家市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答案:C2.史书记载的“封诸侯,班赐......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从建立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 A.36年 B.37年 C.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