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品德的修养,知识水平、情感表达能力、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素养能否提高。如何提高语文阅读和作文的教学质量呢?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一、视听结合,感知理解
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利用录音,激发兴趣。
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
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样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图文对照,集思广益
培养作文能力“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与方法信息输出、反馈练习情况信息,以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
(一)借助影像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可以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教师重播被观察过的录像,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让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比较,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再进行补充修改。由此而写出的作文,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由学生自由写出的作文要高出许多。
如果是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怀类的作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根据漫画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将报刊上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用复印机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进行投影。一幅并不惹人注意的小漫画被突然放大映现在银幕上,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影像进行课后评改,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又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有鉴于此,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作成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如果在作文前使用了录像(或电影)为学生提供过观察写作材料的作文,还可在成文后的作文评改中将电教多媒体协同使用,用录像展示观察内容、写作材料;用投影提示写作要求、学习习作,指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评议、修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交替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断增强,作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西定乡中心小学何从珍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 合运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方法,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认为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师要善于以放为主,以扶为辅,认真评议,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作文水平。
一、感受生活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
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认为:“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把作文和学科学习相联系起来,不仅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而且教会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
(一)注意观察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学会用语言总结自己的观察、探索的内容。学会在自然界中观察动物,观察大自然,在课上观察科学实验,在美术课上学生写生、临摹、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既学会认识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绘物体形态、色彩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在体育课上学会观察描绘把握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心中的话才会淌出源源清流。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要说作文先观察,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二)善于积累
积累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上的、经验的、知识上的、语言技能上的等等。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在写文章时把这种积累化为优美的文字。因此,有积累,才能表达,才能有感而发。那么,怎样积累呢?
1.充实生活,丰富生活内容。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作文要不断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对此,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同时,还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其他学科中的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作文的内容。”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地积累材料的方法。”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喜爱生活。比如:在学习了《秋天的雨》这一单元后,习作写景点或景物,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去体会,体会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带学生野生动物园,学生在导游的讲述和亲眼目睹凶恶的狼、可爱的马来熊、美丽的孔雀,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2.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有了充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不等于学生就有了积累。
首先,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搞搞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现象,抓住细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动脑筋思考,写成日记。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的结果。经常练笔写日记,不仅可以增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其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指导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名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积累课内外、国内外的优美诗文,积累文学文化知识等,并且经常在课上交流,不定期地对学生积累的内容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积累、掌握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阅读、摘记、背诵,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表达能力也有较快的增强,学生的写作也得心应手了。
二、多种感官综合利用
(一)要让学生会说作文
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在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究其根源,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首先要强调说的能力,这是写话的基础,有话可说,才有话可写,说得精彩,才会写得绘声绘色。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得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让孩子们说熟悉的词语,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要求一句话不但完整,而且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用“有的.......有的......”“越......越......练习说一句简单的话。学生说:“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投沙包。”冬天越来越冷”。“树叶越落越多”。然后再在这几句基础上加上别的修饰成分练习说几句连贯的话。或者说自己的一件小事。让学生充分体会说的乐趣。
要让学生说好话,就要教会他们先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千世界、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由说到写,写好日记
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还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1.持之以恒。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日记这一文体,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四至六年级,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日记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及记叙描写的能力,并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2.循序渐进。
日记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极大帮助的这一文体,要使学生终身享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训练中,按照规定的训练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一是在训练中对学生记日记的数量要求达到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只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记记日记,四年级时可规定每周每人至少写三篇,老师要定期在一定时间收阅,形成惯例。二是在训练记日记的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因小学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一学段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把句子写通顺,第二学段的学生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格式的规范和怎么记一件事情上,第三学段放在要有一定的条理上。这样,使学生的日记训练由低学段向高学段不断地发展。
3.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1)加强课外阅读,才能不断培养想象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重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写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课外多读书、多观察、多交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会产生描述、书写的强烈愿望。二是多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如让一个组的学生把自己最近在课外书籍中读到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背诵给其他学生听,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着作文本、咬着笔、苦思冥想的不佳状态,使学生变得爱写作文,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想象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这样让学生在音乐、动画的氛围中进行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闭着眼睛听着音乐心理想象古诗词描述的优美画面,然后在睁开眼睛轻声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3)引导学生善于续写、扩写或补写。
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教学时,我常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张开合理想象,顺着课后的思路,进行续写故事的结尾。有的文章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关的情节,或在过渡环节上,对人物情节写的十分简练。遇到这样的文章,我指导学生想象,补写一段相关的情节,进行扩写练习。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兴趣浓,乐意写。同时注意假写,假写是直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假设,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或一段话。通过实践研究,利用课文进行想象做训练,一举多得,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写作内容,渗透了品德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还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章《小学作文教学艺术》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年11月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 4.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清徐县金川小学张俊艳
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作文教学而言,则是努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作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写好每篇作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命题要使学生有话可说
这就要求命题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许多作家一再阐明,写作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才容易写好。学生作文亦然。只有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感触最深的事物中命题,才能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产生丰富的联想,看了题目才想写爱写。
命题要有启发性。即命题不要太死太窄,把学生往一条路上赶,写千篇一律的文章;也不能太空太大,让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命题尽量做到一材多题、一课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需要,让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指导的关键在于打开学生思路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用联想。所谓联想,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运用联想能把片断的事物联系成整体,单一的关系变为复杂,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在思路闭塞执笔不下时,借助联想往往是打开思路的好方法。
其次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注重让学生对问题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作法,养成了学生求同思维的习惯,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思维肤浅片面,缺乏新颖性、独特性,解决问题易受定势影响,缺乏变通。第三要指导学生集体启发。布置题目后先让学生思考回忆,然后让几个学生讲述自己的写作计划,引导学生讨论,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开启每个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到有话想说。
三、评改以正面引导激励为主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根本上说,还要把学生当作主体,使他们成为作文的主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我们应贯彻正面引导
激励为主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包括差生,都要热情地肯定他们细微的优点和小小的进步,使他们尝到作文的甜头,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写好作文并盼望下次作文的欲望。
总之,注意了命题的艺术性,能使学生乐意写;开启了学生思路,能使学生顺畅地写;评改注重了激励,能使学生树立信心还想写。如此,也就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的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作文教学就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第四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中小学新课标指出:
1、语句要通顺,尽量把句子写的生动优美。
2、要有真情实感。不要胡编滥造。
3、内容要具体,不要写流水帐。
做教师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确实很难,因为学生没有写作的激情和欲望,你要他写也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所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是势在必行,学生写一篇习作好不好,与老师也是有关的,如果学生很用心的写了一篇作文,确实也是写的不好,再加上老师的评语没有一句好话,我想这肯定会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下次还要写作文时,那学生就会敷衍了,或者是抄一篇给老师完成任务就好了。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一定要用放大镜在习作中找优点,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词也好;尽可能在课堂中读学生的习作,可以是一个作文题目,一个语句,一个文段。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写作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要求学生尽量把作文写的有文采些,当然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不断的积累训练才能彰显其才。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在本子上,并学以致用,也就是在写作文是尽量用上自己摘抄下来的好词句。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写起来才有话,内容才丰富,心里描写要细腻些传神些;环境烘托尽量深刻些,自然环境的描写能烘托人物的情感,社会环境能展现人物的生活背景,从而让读者了解所刻画的人物的性格。在作文情节结构方面可以曲折些,设悬念,做铺垫等“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情节曲折才引人入胜,读者才会读,做到出其不意。
教师批改作文是的评语也要讲究艺术:善于用新的语言,不能总是结构完整啊,语句通顺啊,中心明确啊等词,要有新词,要能鼓励学生。每一次习作评完再让学生写,不一定就有了进步,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期待,告诉学生你又进步了一些,比如哪个句子写的好,现在没有错字了,哪怕一点的进步也不要忽视,尽量鼓励学生,还要告诉学生对生活要有向往,在生活中体验乐趣,这样在写作中也会妙趣横生。
第五篇: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 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刘俊池
(容城县南张镇北张小学)摘要: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是多年来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平时注重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分析,养成好的观察习惯,把观察的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要思维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独创性,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运用电化教学能够使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学生互评互议,能增加对作文的学好,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关键词:观察、积累、创新、促写
如何教作文,是多年来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将一些经验姑妄言之。
一、注重观察 提炼素材
学生写作往往无话可说,实际材料就在身边。《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感。”是的,生活是写作 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在平时注重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分析,养成好的观察习惯,生活原本就是一本五彩缤纷的书,无时无刻都在演绎着精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所见所闻积累下来,课前三分钟说一说,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小节,久而久之,学生依事论事,见物说物,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细腻的感情。这样学生便能无拘无束,任凭情思奔涌,想象升腾。例如:某天,我正在上课,窗外下着倾盆大雨,突然有人敲门,我推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班一位同学的家长,前来送书,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学们都惊讶了,这是多么动人的一慕呀!趁热打铁,就着学生的心情波动,借题发挥,学生才思涌动,很快《难忘的一慕》就诞生了。
二、勤于积累
学生只注重观察是不够的,观察后还要把所观、所感、所想记录下来,这便是积累。当然积累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记录,它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语言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首先,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如: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
(二)是生活积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第三是情感积累。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童真,有自己的真善美的看法。我们要在阅读中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纷繁生活。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当然,要想感动他人,先要自己有情。是的,肖复兴的《荔枝》之这所以感人泪下,其原因就是他真实的反应了母子间的深情,试想没有这样真爱深情,只怕难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
三 培养创新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学生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季节,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去捕捉他们正确的新意识。新课标强调,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说,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一定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独创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善于求异,对于学生的观点主张要正确对待。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有的同学就提出来,“我认为曹操最可爱,他的聪明,做事认真,值的我们学习”。是的周瑜、诸葛亮固然可敬,曹操的多疑不正是做事认真,考虑周全的表现吗?我们要在教学中认真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就是要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神思飞动,纵横驰骋,没有束缚、羁绊,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以及自身积累的知识,融会一处,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使作文具有创造性。当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是要先有丰富的积累。
四 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 电化教学 扩展思维
在教学条件大大提高的今天,电脑教学已经初步推广,形形色色的网上生活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假如我会克隆》时,我便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了有关克隆的一些知识,使学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找了一些例文让学生参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能够使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它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 互评互议多样教学
让学生们自己参加点评作文。文如其人,文章实际上是学生心灵世界的表达,这就是说,点评学生作文的好坏,教师不能够使用自己成年人的标准。某种程度上讲,中小学生的作文,就象儿童画和儿童书法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孩子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他们自己心理年龄段所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辞,这样的文章结构和文辞,往往是神来之笔,非常的独特和富有情趣。孩子们自己点评自己的作文,他们往往心灵相通,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在点评的时候兴趣盎然和妙趣横生,从而增加了对作文的爱好,同时,他们自己的切磋,也可以互相学习和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另外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要讲究形式的多样化。现在,教师往往是一刀切的搞作文教学,比如,要写说明文,就要求学生都写作说明文;要写记叙文,就要求学生都写记叙文„„作文往往是当事人自己心灵世界的外化表达,如果教师在布置作文形式的时候,某个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恰好他没有写作这种文章形式的激情,那么,他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但是,这并不能够说这个学生的作文基础就不好,也许这个学生过段时间,他又会写出非常漂亮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来了。这就是说,怎么样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作文内在潜力,是语文教师所要深入和细致研究的。笔者在自己教学实践中认为,布置作文,可以不拘束于文章体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自己最富于表达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使他们作文水平大增。根据作文的规律看,当一个学生在某种体裁文章上的水平大增以后,他必然在其他的文章体裁上也会势如破竹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为,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相通的,之所以“相通”,就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经验和激情积累起来了,什么样体裁的文章也就都不是问题了。所以,我认为,在布置作文的时候,采取学生自由选择体裁的方式,会加快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
七、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还积极的为学生寻找发表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种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乐于写作,下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