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阅读与写作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防城港市高级中学 蔡欢庆
【提 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只有从课堂之内、课堂之外去下工夫,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去培养,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 写作 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29-02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堂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实施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现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一、理论背景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指导着我们课堂的方向,以及我们设计教学的方向。
(二)新课标的高考卷中,语言应用20分左右,默写6分,科技文、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一共占64分,作文60分。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重头戏。
从以上理论与数据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必须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生命,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会写作,就谈不上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按“三步法”的结构来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开展。1.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展示
课前环节用得好,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期待度与兴趣度的。在课前这个环节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到“课前三分钟——一周一主题”。主题设计有“时事评论”“古代诗词鉴赏”“哲理小故事”“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歌词台词欣赏”“成语小故事”“名人警句”“历史典故”“中外名人故事”等,可以给每个主题设计一个标题。比如“时事评论”设计的标题有“关注天下,聚焦热点”(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中外名人故事”的标题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自牛顿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会学生从名人经历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名言警句”设计的标题有“学会聆听”(让学生在哲理中领会道理)。然后六到七人组成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每天上课前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轮流演讲。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效果虽然不能在考试中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它锻炼了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也给他们课后积极阅读、健康阅读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范围。
2.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用学生的精彩来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思想性与文学性上都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可是阅读是多元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新课标也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倡导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文精神。所以,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针对五副秋景的画面写自己的感悟;上文言文《赤壁赋》时,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描绘课文夜游赤壁的画面;上诗歌《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分段鉴赏诗歌,写感想与体会,等等。而且,让每位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写作的这些感悟、体会等欣赏作品,通过小组评比推荐上台展示。这样,学生既可以用心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又能在写作上得到训练。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这些精彩作品也可为课堂增色。例如,笔者上《春江花月夜》时,发现有学生是这么写对这首诗歌的初读的感受的:“当我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被瞬间带入到另一种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摄人心魄。宇宙无穷延伸,永无止境;岁月流逝不断,如不竭江水。而我细微如蚁,时间和空间变幻着,各种情感包围着我,此时,我感受到宇宙之无穷,又感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节课,课堂浓浓的诗意是学生的文采、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育,所以应该“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在教学中,要在语言上下苦工夫,以语言为基点,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所以,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强调反复诵读,要求学生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与感受,在心灵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语言的境界,最后,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才能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实现内化积累,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3.课后训练——倡导自由写作,积极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刘国正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中也提到:“语文要想学好,还必须从课堂以外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所以,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板块,去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1)美文感悟。要求每个学生一个星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段或者是诗歌。这些文段要求是一些能触动你的心灵的文字,或者能给你美的享受的文字。把它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感悟或者是点评。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多阅读那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学会欣赏好的文章。(2)随笔与周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学生总是说试卷中的作文题不好,不但不好,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周记这一形式可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心灵触动,就有感而发,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只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深度,有新意,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练笔中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才会愿意创作作品。
这一做法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释放,能极大地去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
(3)办班刊。创办班级刊物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找到释放的出口,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创办班级刊物时,取一个有意思的刊名,配上精美的插图,编好后印上几本,在班上传阅,给隔壁班级传阅,给自己的老师传阅,相互交流,活跃写作氛围,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至于文集,做法相似,文集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是考场中灵感一来挥手写下的文章,可以是自己几经斟酌,精心构思的作文,也可以是生活学习中有感而发抒写的性情之笔,等等。期末,每个人有这么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作文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交流会。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养成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列好书目,布置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去读。比如在上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去读《论语》,然后写读书笔记。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在班里搞了一个“我读《论语》”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与别人的读书体会,而且能从经典名著中得到了生活的智慧,感受到经典的精神的力量。
(5)定时上好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购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以及文学名著等读物,建立好班级的图书角,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祝福》《哈姆雷特》《边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大量的与课文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影视作品和视频,这种广泛的阅读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写出文采飞扬的作文出来。而常常写作,练笔,学生的表达才会熟练,才会远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语文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岳阳楼区康岳小学
张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段话中,我深切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外延大大扩展了,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融入了各学科共同组成的大知识之中。
一方面,语文知识是其它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服务于其它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其它学科又能补充和丰富语文知识。传统语文教育忽略了这一重要性,把学生禁锢在语文的围城之内,不让学生的思维向外延伸。新教材恰好相反,倡导打破学科“堡垒”,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语文营养,同时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也促进了学生释疑能力的提高。配合课标,新教材的“触须”也大胆伸进了其它各学科。例如《鲸》、《海豚救人》涉及生物学知识;《火烧云》、《海上日出》涉及气候学知识;《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涉及历史学知识;《琥珀》、《太阳》等课文也都与科学有关。
通过以上课文的学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其它各学科知识的涉及,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这正是新教材所期待的结果。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参谋下,它通常以学生完成一个实际任务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独立研究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学生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综合地学习和运用知识,锻炼和提高多种能力,特别是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语文而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表现在以下五点:
1.重整合: 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2.重过程: 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为重要。
3.重应用: 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去。4.重体验: 要求学生亲自参加到学习体验中去,并在学习中不断得到知识和发展。
5.重全员参与: 要求全体参与,使每个人参加学后得到共同的发展。重视合作,学会宽容、理解、协作。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那么,如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促进学生释疑能力的提高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就是指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观察与交往中体验社会生活。我们常说“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 如学《大瀑布的葬礼》时,学生提出“在我们岳阳有什么地方的水资源需要举行葬礼,来提醒人们保护水资源?”对此我提议学生分组进行“保护水资源”社会调查活动: ①.访谈当地的居民,建一座工厂掩埋了多少水池,带来了多少污染? ②.调查马路积水、河水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对水源的管理; ③.讨论对水资源保护的对策; ④.写建议书宣传。又如学了《草原》和《三峡之秋》后,学生问“如果我们自己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我们班在假期以“远足”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了“五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即写一份远足计划或向家长、老师打一份申请,问一问去过的人或读一篇写那里景色的短文,购一次物或就一次餐,问一次路或做一次景点小导游,然后写一篇小作文或向其他同学作一次汇报。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交往素养。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互联网是一个偌大的虚拟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黄河的资料;课上:首先通过“我的邻居”的方式交流有关信息,接着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和“黄河变化的原因”为问题组织学生读课文并整合多方信息,接着和学生协商,引导合作,分别以“保卫黄河”、“治理黄河”或“黄河小史”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为主题,互相交流评点。整节课以语文实践为核心,让学生在虚拟活动中收集资料、讨论合作、交流欣赏等,从而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如学习《海底世界》,让学主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了解有关海底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进行整理归纳,在小组中交流,不仅把书中介绍的美妙景色存贮脑海,还能把书中没有写的海底奇妙尽收眼底,烙进记忆深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文中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必然会得到多层次的收获。
三、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行实践体验。语文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本身也能形成不同的系列,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综合运用。如学完《草原》这一课,就有学生质疑“草原真的那么美吗?值得我们去保护吗?对此,我建议学生们开展“走近‘草原’”的活动: ①.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分布、最大„„(社会学科)②.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颂赞草原:吹、弹、唱、画、写、诵、舞„„(音乐、美术)③.组织讨论:如何爱惜、保护大草原?(社会学科)如学习《养花》前,让所有同学都尝试着养养花,从中体会养花的酸甜苦辣;
四、挖掘学科本身的人物,开展角色活动。角色活动就是指利用角色效应,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表演等言语实践活动中,收获对学习的体验和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所形成的学习能力。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教师首先创设任务情境,引导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在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人物角色,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评委、顾问等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伴练习;然后组织组际汇报交流,其主要过程为:演之前,其他同学做顾问,提建议——表演时,学会倾听与揣摩——演之后,交流心得并评赏;最后再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想象,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由学生点评并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等奖项,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
五、抓住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综合运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等资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首先组织自学,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接着和学生共同确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如他们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等;然后教师引导分组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以及其他“以少胜多”的案例资料,带领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历史人物对话,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在学生交流了有关资料之后,教师组织学习活动,赏读重点段落,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从策划到交流,课堂所用时间为两到三课时,但整个学习过程一般要历时一周左右,而且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自然有利于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自由拓展。自由拓展就是指以“课文内容”为信息点,以“与信息点相关的所有信息”为学习内容,然后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如学习《新型玻璃》后,引导学生以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为切入点,利用自己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目之所及”的所有信息,自由选择学习项目。结果,有的学生出了一期“玻璃世界”的画报;有的学生为文中的玻璃设计了广告词和推销方案,有的学生给文中的玻璃撰写了产品说明书,也有的学生开发了一种新的玻璃等等。并在组织小组交流时,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展示学习成果,从而激励学生超越、促进学生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推荐]
,《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展、延伸、补充。因此,国家教委把“培养阅读兴趣”列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淡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提法,注重积累,增加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数量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
2.我国目前人均读书量不足5本,各种混乱无序的课外阅读现状待科学、有效的指导。主要存在以下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师生对课外阅读都缺乏足够的重视。(2)学校与家庭藏书严重不足,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3)缺乏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要求与指导。
3.白马涧小学于2004年由一所辅导区完小撤建而成的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学校将建立规模较大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学校青年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为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师资条件;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欲望,谋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开展该课题提供了思想认识;部分教师也做过相关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国内外开展课外阅读的研究,为我校进行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经验和教训。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将给与充足的实验经费与时间保证。因此学校具备了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条件。
二、课题的涵义
课外阅读是指除课本以外的所有相对完整文本的阅读。本课题的课外阅读是指对字、词、句、段、篇等的阅读。
积累从广义上说,各科教学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而语文课主要负担着积累语言、积累能力的任务,课外阅读是语言积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帮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使学生学会积累,轻松完成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从
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即“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会积累、能迁移、促发展。” 2.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手段、途径。全面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探索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数量和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提升积累能力,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3)探索低、中、高年级积累能力的要求,构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中积累能力的层次、体系和指导模式。
(4)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5)探索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手段。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实施了课题研究,为营造书香学校添砖加瓦。
2005年初,学校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知名教科研专家,原省小学语文教学理事会理事陈树民先生的指导下确立了我校的特色课题“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同年通过了省教育学会的立项批复,2007年3月又正是成为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科学认读——培养儿童阅读素养实验研究》子课题,并列入江苏省教育学会的重点课题。
该课题更带动了整个校园的读书活动,使得学校的特色建设愈发耀眼。2006年11月学校首届“德勤杯”读书节拉开了序幕,全校师生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该次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底蕴,使得特色课题在不知不觉中更深入人心,构建了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2007年11月第二届“德勤杯”读书节再次唱响,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为主题的中队活动、“读书助我成长”的主题征文竞赛和演讲比赛、集体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比赛、读书小报展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2008、2009年学校的第三、第四届读书节活动依然轰轰烈烈的开展。整个读书活动期间,全体教师认真指导;全体同学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学生畅游书海,班级、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醉人的书香气息。“营造书香校园 夯实品牌人生”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有了载体,有了依托,“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仿佛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给我校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二)编写、使用了校本教材,让研究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孩子喜欢阅读,也很需要阅读,阅读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为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第二次生命。打造孩子的阅读环境,形成高品质的阅读文化是我们白马涧小学每个老师的使命。我们结合本地域的文化特色,课题组的老师同心同力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白马涧》,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更爱我白马涧;我们借鉴经典编写了《古韵今咏》,让校园朗朗书声沟通了古今,充满了韵味。我们不仅开发了校本教材,还让它进入了课程,使之行之有效。另外我们严格按照课题组制定的分年级进行诵读《古韵今咏》,结合读书节活动,各班级扎实开展了诵读比赛等多项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校本教材的有效实施。
(三)倡导了课后阅读,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学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真正实现了“立体地读”。
(四)建设了课外阅读阵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舞台。我们重视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每学年都添置各类书籍现有图书近3000册,并充分运用,每周都分年级分时间向全校师生开发图书馆,形成了图书馆借阅制度。我们在2007年建了班级图书角,制定了各班的图书角借阅制度。每学期开学伊始,一方面发动学生捐借图书,一方面学校图书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随时借阅的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便利的机会。我们利用网络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发了校本阅读教材。不仅如此,课题组实行了分年段的阅读目标:低年级的学生用灵动的双手制作个性化的识字本,在多彩的生活中识字;中高年级学生以课堂为引领,走进了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一本本《采蜜集》记载这孩子们的成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阅读。我们还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交流读书笔记、开读书会、朗读比赛、故事会、成语接龙等等,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培养了语文兴趣。
(五)形成了科研队伍,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
在长期协作,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已经成为一个有共同志趣、团结奋进的强有力的集体,形成了一个职责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融合的科研队伍。一批有志于研究课外阅读、儿童阅读教育的教师正在成长起来。课题研究让全校师生得到了书籍的滋润,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勇于探索,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五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教育随笔等70余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外阅读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要求,不管是读教课书、还是读课外读物。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以读书笔记:“采蜜集”为切入口,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2.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常常妙语连珠,或慷慨陈词,或一针见血,听了无不令人欣慰。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实施,带来了学生作文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另类作文、创新作文也多了,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学生习作发表、获奖有900多项。
3.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深受他们的喜爱,以往课间、自习课,学生或聊天,或做一些自己加量的习题。现在,学生一旦完成作业,能主动到图书角、阅览室借阅各类图书,甚至有些学生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4.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近几年,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书香氛围不断浓厚,课外阅读已逐渐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七)实验的反思与展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我们坚信,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们也庆幸我们进行了关于课外阅读的研究,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
很大的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也提升了。但我们也忧虑课外阅读与课业负担重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两者在时间上一直纠结着,这也是我们今后还将努力的方向。
三年多来,我们的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不断前行,学校在研究中成长,教师们在思考中成熟,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课题虽然要结题,但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研究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我白马涧的学生畅游于书的海洋,浸润他们的人生。
第四篇: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_语文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
三角中学赵怀兵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有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作文题,学生都拿着笔在想、在写了。有个学生把手伸进抽屉,掏出一本什么书,偷偷地翻看。老师走过去悄悄从背后看了一眼,见他看的是语文课本。学生像做了什么错事似地赶紧把课本送进抽屉又拿起笔来装作要开始写的样子。这局面真令人酸楚。没有人反对登山者使用拐棍,为什么学生在作文时要作些借鉴反而偷偷摸摸的?难道提倡作文创新就要反对模仿吗?
有一个基本观点,人们常常忽视。那就是作文是一种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座右铭。
承认作文是一种技能,那么这种技能的形成就必须遵循它自己的形成规律。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这是技能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语言的学习,从幼儿张口发音的模仿,到说话的模仿,只能一点一点地长进。写字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惟独拿起笔来“作文”了,这模仿的教学反而成了希罕事。普遍不予以重视。不仅被轻视、忽视,还被歧视。不少人认为“仿”不是“创”,认为仿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低级的练习活动,甚至把它视同“抄袭”不屑一顾。想叫学生的作文篇篇都具有创作的特征。要求学生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出现点模仿的痕迹就大加挞伐。孰不知,学生恰恰是很需要踏过这层台阶在语言文字上打打基础的。模仿的实质是叫学生在拿起笔来写的时候,也从各各方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古人开笔之前,已背书背了好几年,背了许多东西。现在,学生读的就不算多,背的尤其少,再缺少模仿的练习就想叫学生作文过关,有这种可能吗?这种作文教学局面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种跨越了一个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不是违背了技能形成的规律?
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有人形容得更形象一点:“范文——写作的实物教学”等等。其实,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又出现了缺失,他们学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维艰的被动境地。
认识问题解决了,教学上,也不是个多么复杂的麻烦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模仿课文,参照写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实例而不是道理)。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2、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3、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仿写的训练,还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二、优化写作环境,为创新提供土壤
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写作者自己,写作教师的指导职能归根结底只是为写作者创设优良的写作环境,并有效地促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写作实践,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写作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有关写作实践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好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1、少点空洞道理,多些行为引导。
作文的真正的资源是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资源”的客观丰富性。这看起来已解决了写作的生活源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客观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怎样去观照生活,观照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切实的指导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行为引导如何进行?简单点说,你告诉他写文章要贴近生活、积累生活,要注重观察,这只是讲道理,或者说是传授知识,这远远不够。你要为他设计出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具体行为,并长期坚持地这样做,使他们的生活触角日益敏锐起来。要让他们在有效而明确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质,获取写作素材,积累感情资源。这其实是一种很有针对性的作文实践训练,又可以称为“生活作文”,即让学生先在行动上去干预生活,以被干预的生活为基础去写出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感悟生活是一种能力,教师应该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而“行为引导”正是创造这一优良环境的必备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提倡“行为引导”其实是尽可能地把学生对生活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标具体、指向明确的有意注意;从环境学知识上讲,是为了更有效地发现、采掘和配置资源。
强调行为引导,提倡生活作文,一方面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又鼓励了其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扬,真正体现了生活和作文的新鲜的交融,而不是让学生为“写什么”而搜肠刮肚。
2、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不知何时,作文评价中有“思想健康”这么一条,即要求作文要追求典型和积极意义。从小学生写作文起,教师就在要求学生,文章要有积极意义,要歌颂什么,到了高年级就提出典型意义的要求,这反映了教师的一种衡文观念。问题是,“积极”“赞扬”“歌颂”的标准是建立在成人的世界观、社会观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基础上的。那些东西,对一个成熟的作者来说,是不可少的。但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对其作文心理施加了强大的抑制——不仅对操作过程施加抑制,更严重的是对其感受生活,认识、理解生活加强了抑制,扼杀了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的主观性、独特性,是逼着孩子去说大人话。这种教法,直接导致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都换肠刮肚地先定好思想坐标,然后往坐标里“填充材料”,这一过程取消了“写作冲动”,使作文从根本上成为非心理运作。在此过程中,个性被排斥,创造性服从于统一准则,学生的生活积淀无法自然喷发,只好去拼凑;拼凑不起来,就去造假。学生作文做作、无聊、雷同,假、大、空习气太重,产生根源当有此一面。
应该树立怎样的评文标准?首要的是讲究“诚实”。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作为评文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从叶老的话看,“精密”其实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一般写作,总要先让学生觉得有事想讲,有人想介绍,有话可说,有意见要提,先让他觉得笔端不枯,这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储备。倘若过早地提出“典型”“反映”的要求,学生在心理上一下子被管制起来,一番“神伤”之后,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原来不多,即使写出来,还不知能否符合老师的口味。他一下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积累成了无用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生活积累,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认识与老师需要的思想认识不是一回事,今后总要为“写什么”大伤脑筋。如此下去,思路枯竭,激情消退,兴趣渐无。中小学生作文全程渗透“积极”和“典型”意识,是对学生心灵的漠视和心理的压制,从根本上违反了作文心理学规律,当然不会有创新的作文。我们应该提倡的,还是“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其本质是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且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就其实质来说,发散思维定强调对未知信息的相像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其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没有聚会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像基础和动机。此外,在创新思维中,两者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势的影响)、流畅性(指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种种不同的念头)和独特性(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可以被视为创新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由于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用滥的材料,如雨天老师来家中给自己补课,同学之间由于一点小误会而闹矛盾然后又和好等等。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使用,提炼主题的角度也要有所创新,写出新意来。
我在教学生写作《<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时,就鼓励学生大胆否定首先想到的启示,即由南郭先生的下场联想到学习不能不学无术,不懂装懂。因为就此素材,即使写得再好,也得不到高分,只能得个基本分,何不另想高明?课堂上,我就用康德的“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这一名言鼓励学生,启迪学生,让他们多角度发散思维,当堂就开掘出了以下几种新启示:一是齐宣王好三百人一齐吹竽而导致南郭混下去,想到吃大锅饭的做法要不得;二是由齐珉王不墨守先生之法改为“一听之”,联想到领导人要有改革精神;三是由南郭虽本领不同,但当受到改革大潮冲击时,一不哭闹,二不托人说情,而是主动溜走,联想到激流勇退的精神是可取;四是从南郭不会吹竽却能长期在乐队里混,队长和队友也有责任,不以监督和帮助,从而得出他们即不忠于王职,又不重视友情的做法应该受到指责。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既能锻炼理解、分析能力,又能锻炼归纳、表达能力,然后下笔有神,一挥而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落俗套,有新意,才能拿到高分。
另外,题材新还指有时代感,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材料,要鼓励学生写作时善于选取这些材料,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结构巧妙即文章情节结构要有起伏,波澜横生,忌讳平铺直叙,因为文贵曲折。古人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使得文章波澜起伏,这均需精心安排。这就不可避免地打破常规,打破“八股式”。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
我在教学生写作好《孔乙己挨打》时,不少学生想到可按照“为什么挨打——怎样挨打——打得怎么样”的方式安排结构,先写孔乙己怎样翻墙入宅偷丁举人家的东西,再如何不小心被家丁抓住,写怎样打的,又怎样写服辩,怎样打折了腿,最后写被打得皮开肉绽,扔到大门外。这时,我就让学生打破常规运用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巧妙安排全文。思考后提问学生回答,看谁安排得巧妙。以下四位同学设计的开头均较新颖:
1.“哎哟……”一声凄惨的喊叫声从丁举人的深宅大院里传出来,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四五根棍子雨点似的落在孔乙己的腰上、腿上……
2.“把他的腿给我打断!”丁举人坐在太师椅里喝令打手们。
“哗!”又一盆凉水泼向了孔乙己,接下来又是一阵杂七杂八的棍子。
3.“哗”,又一盆凉水泼向了孔乙己,孔乙己的手指动了动。“快让他写服辩。”丁举人恶神似地指使着家丁们。
4.丁举人大门外,孔乙己奄奄一息,双腿血肉模糊,想起刚才遭受的毒打,不禁又昏了过去…
通过提问,学生在思维中比较,在比较中思维,课堂充满了热烈活跃的气氛,愉悦之中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因为谁都想把自己的作文挂在班级、学校的“佳作欣赏”栏里,谁都想让老师把自己的作文推荐到电台、报纸上发表出来。
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评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因而,突破思维定势的求异思维就更为重要了,它能锻炼学生写出一纸新颖,写出一纸巧妙,写出一纸风格,写出一纸独秀。
二○○○年七月四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写作素质_语文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几点策略
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几点策略
文章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本文从积极开发课堂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用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沟通了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园内与校园外,强化了科学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调整”教材学科“整合”回归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其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语文实践的能力。
在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中,应“双管齐下”——课堂和社会。
一、积极开发课堂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师一言堂,学生听话郎。”的陈旧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教师突破了这种封闭的教学体系,更新了教学观念,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提高。但要引导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教师就应该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
(一)调整教材,激发兴趣
《标准》的颂行,打破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来了个根本的转型。但现行旧教材与《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标准》调整教材,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例如:在口语交际方面《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是现行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口语交际训练远远不够。对此,在教学中利用活动课增加学生专题训练的机会。有一次活动课,我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书带来,问大家:“你们谁的书好看?”同学都举起了小手。我笑着说:“你们的书肯定没有我的书有趣。”有位胆大的学生不服气地说:“我的这本《哈里.波特》最好了,里面写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不经意间他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还讲了自己为什么喜欢。我继续采用激将法,说:“看来李守桐的这本书就是书中的珍品,其它的书根本不能和它相提并论。”这时一位女将说:“我就不喜欢那么阴森恐怖的魔法世界,还是那美丽的童话世界吸引人。我手中的这本《白雪公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学生越听越起劲,争着向大家推荐自己的书。于是我提议分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听到很多有趣的书,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课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在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
氛围中渡过的。
另外,我以教材为点展开多种形式的交际内容。如学了《狐假虎威》、《我们的军长》,我就让学生分小组改编课本剧;学了《海底世界》,就请去过富国海底世界的同学讲讲他的所见、所闻;学了《太阳能住宅》,就让学生将自己所知的高新科技知识介绍给大家;学了《神奇的鸟岛》,请同学把“鸟岛保卫战”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调整”后的教材,扩大了学生的语言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如:《锡林格勒大草原》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广阔美丽,满眼绿色的世界。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白云下面是一碧千里的草原,在那儿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在安闲地嚼着青草。时而一只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时而成群的黄羊从这边跑到那边„„再配以百灵鸟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到一个生机盎然的草原世界。借此我问:“你们喜欢大草原吗?那就让你们这些小画家、大诗人、故事大王、播音员„„用你们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吧!”学生都动了起来,有的拿画笔,有的练朗读,有的在作诗„„这是一次文学、音乐、美的文化整合。在这里“多渠道”得到充分的展示,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教学中以这些“活书”为基础,让学生回归生活。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过课文《沙漠里的绿洲》后,组织学生设计保护水源的布告牌,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如“水是生命”、“珍惜水源,保护家园”等。在此基础上,布置一项作业:就白色污染及治理组织一次考察。首先明确考察的内容:本镇白色污染情况如何?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白色污染?然后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最后开专题讨论会进行交流,并撰写考察报告;这种开放性活动综合性很强、知识量大,极富挑战性,因而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卢沟桥》,就建议学生与家长一同游览风景名胜,并写一篇游记。学习课文时看看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描写方法;学习《赵州桥》一文,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的图片、照片等。学生或者到报刊上裁剪,或者到网络上下载,或者选择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在课上汇报交流时,学生便对赵州桥的建立、位置及构造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学习《爬山虎的脚》、《喜鹊》、《壁虎》等课文,就可在学校生物角进行观察,写好观察日记。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生经过看、问、想从不同
角度认识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了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克堂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注重了学习载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真正做到了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统一。全方位解放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