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古街文化考察报告
XXXX学院
XXXXX学院
成都古街文化 考察报告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报告日期:
一、考察主题
成都之行,古街之旅,感受古街文化的魅力,提升设计修养
二、概述
(一)调查目的。
考察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因此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而文化考察可以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
通过考察,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考察时间:2016.07.01——2016.07.04 考察地点:四川成都 考察对象:宽窄巷子,锦里 考察范围:古街艺术及文化
调查要点:古街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表现,文化特色、特点等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考察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摄影、报告分析
三、正文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它最最吸引我的是它已有2400多年历史。公元4世纪前,蜀王开明氏的后世从郫县迁都至今成都,并在此建筑了城池,据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古城还孕育更多灿烂的文化,遗留下了更多的人文古迹,其中,古街文化流传至今仍备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我希望能到其中最为闻名的成都宽窄巷子和锦里去实地地考察一下,感受属于四川成都古街独有的文化魅力。
考察第一站——成都宽窄巷子
上:窄巷子
下:宽巷子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
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
而在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宽巷子代表着老成都的“闲生活”,窄巷子代表着老成都的“慢生活” ;而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
考察第二站——成都锦里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它也被成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是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
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蜿蜒曲折的院落、街巷与水岸、湖泊、荷塘、石桥相呼应,主题会所、主题餐饮、主题商店坐落其中,水波灯影,别有一番意境。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
抓眼球的,还是那些地道的当地人的悠闲的生活方式,他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别有风情。
锦里还会定期举行传统婚礼、民乐、戏剧、民间服装秀等民俗表演,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吃粽子大赛,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中秋赏月会等,让你在一种原汁原味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中去享受最惬意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结论及感受
经过这些天的考察,更合适的词是游玩。因为无论你是特地来旅游,还是带着工作巧合的来到这里,还是带着诗情画意地来享受;是忧郁的,是悲伤的,是急躁的,是开心的,是感动的,都能轻易地被代入到成都悠闲的生活方式,所有的节奏都逐渐地缓慢下来,变得开始享受这个城市的住宿,环境,空气。
通过这次成都古街文化考察之旅,我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成都古街的特色和魅力,接受了大量新的视点和感触,让我开阔了眼界,收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艺术要多思多想,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断从身边提取艺术元素,艺术离不开生活。考察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一种经历,更是一种回忆,希望以后这样文化考察的机会还能有更多更多。
第二篇:漳州明清古街考察报告
漳州明清古街考察报告
考察者:1207000126 蔡周蓉;1207000141 莫漂游
考察时间:2014年12月21日
考察地点:台湾路、香港路
考察对象:古商业牌匾、文武牌坊、文庙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对漳州明清古街的考察理解商业街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以及感受富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建筑,通过考察号召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为古街的旅游文化提点小建议。
考察报告:
漳州明清古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一、现存状况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现在的台湾路顶着百年老街的历史光环,招牌斑驳老字号唤起了老人们的怀旧情感,也唤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在这里,每一个招牌都有一段故事。老字号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到现在依旧生意红火。除了部分保留下来的老招牌外。现在台湾路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比如有的店铺卖的是时装、手机等。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
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
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上的店铺换了又换,但是这里店铺上方的牌匾始终没变。香港路比较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实地考察没有想象中的热闹繁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渐冷,总感觉一片寂静。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到热闹的时间段还是因为下雨的缘故。用那句话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我跟小伙伴可以尽情地遐想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因信仰缘由,对庙宇不加拍摄)
两条历史街区,重现漳州旧城区,恢复了明清至民国初期的风貌,成为漳州市区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旅游步行街。许多外地游客到这里来游览观光购物休闲,谒访名胜古迹,体味闽南传统文化,追先人之足迹,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人们无不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和惬意。
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
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台湾路香港路属于商业街,两旁尽是各式店面。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铺面鳞次栉比,老字号的牌匾比比皆是。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的危房。从实际情况观察会看到,这里的路段基本上都是老人了。一些地方的危房似乎没有人管理或在乎那些危险的住房。作为商业文化街区,应宣传这里的商业文化,商业牌匾历史,宣传这里还依稀留下来的传统。虽然被选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似乎没有很好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为了这里的老人们着想,有关部门都忽视了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危险的房屋没有放固,应尽可能的修理。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原先幽静的小巷已不再宁静,古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现规划的保护区外,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早已残破不堪,有的巷口的对联残缺不全,有的民居内门框朱漆脱落,精美的栏柱雕刻破损严重。如今,古城区里的街道也成了一条时装街,满街入时的青年冲淡昔日的文化氛围,渐渐变得有点浮华,带上一点脂粉味和媚俗气。商品社会慢慢地侵蚀着古街,使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浮躁和肤浅。
因此,我们建议:首先,要把名居的整治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旅游资源,使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走一条以开发来养护名居新路子。
其次,把古街的开发作为青少年爱国爱乡的合起来,活动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漳州名人事迹,宏扬家乡文化,增进爱国爱乡的情感。
第三,走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开发,改造的道路。从局部到整体,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在原有街区风格基础上,保护原来传统风貌和坊巷中的典型古建筑精华,名人故居,古树名木,所有坊巷位置,走向,名称不变,加以合理拓宽和重建,使之成为一座灿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第四,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五,由于古街的文化背景资料十分缺乏,在保护民居的同时,要组织人力收集整理其人文材料,编成书流传后代。
四、感想
1、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查阅了漳州明清古街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了平时不会去关注的细节,增进了我对古城漳州的认识与了解。
2、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考察,这期间把文献资料中的描述与实际结合起来,其中充满了乐趣,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开拓了视野,这次考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
3、这次考察让我认识到做学问不仅仅需要文献资料的知识,还需要亲身到历史古迹去考察,不然书中再多的学问也不是自己的,且需自己亲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气息。这样一来,书中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自身的修养、认识、眼界都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第三篇:成都考察报告
二.考擦内容
1.三圣花乡
五朵金花洛城开,酒香不怕深巷埋。
三圣花乡位于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000亩,包括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等5个村。三圣花乡一贯坚持“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理念,充分运用三圣辖区浅丘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工业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形成了花卉种植8千余亩,农家乐328户,各类旅游景点50余处。2006年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全年旅游接待量达70多万人次,是一个以观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集观光、旅游、度假、娱乐和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新农村示范基地,并形成了包括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花香农居的特色农家乐。如今,“五朵金花”错位发展,“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音乐创作的艺术村。置身此地,别有一番风景,或驻足于梅花三弄,静看梅花争奇斗艳,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清香,放眼望去的是翩翩光鲜;或留恋于岁寒三友,感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体会“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竹子,品味“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的松柏;或停驻梅花博物馆,欣赏闻所未闻的奇花异卉,惊叹造物之神奇,感慨自身之幸遇;或踏步木径,看遍一片翠绿,仿佛置身仙境,不知是“人在画中”还是“画在心中”了。
三圣花乡以其独特的魅力使人“束手就擒”情愿随它摆布,使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实施有惊喜,处处会着迷。在这个“风情万种,身姿多变”的地方,你不会预想到下一刻会有怎样的风味,在你惊喜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时,轻移脚步,你却又着迷了。三圣花乡何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其原因,主要是形成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主题目标和主体建设。5个村子分别以“梅、菊、荷、菜、花”为主题,突出了区域要表现的内容,并以此深入挖掘主题的内涵和外延,真正做到了“创意无限”。如以梅为主题的建设有梅林、梅花三弄、岁寒三友、梅花博物馆等标新立异的景点,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主体建设规模化、商业化、差异化,针对不同的村落设计主体不一,避免了千村一面,使人视觉疲劳,防止了拾人牙慧,让人耳目一新。在各个主题之下都加以规模化,运用合理的商业运作,给地方和村民带来的收益颇丰,而对生态环境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让人对“规划先行是保障,因地制宜是关键,产业支持是基础,农民受益是根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2.古镇黄龙溪
古街古庙古阁楼,古树古风古人留
四川成都双流县黄龙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省级旅游风景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镇,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号称天府第一古镇,又有“影视城”和“中国好莱坞”的美称。
距今1700年德历史,有6颗300年以上树龄的黄角树,是以旅游业为主,农业为基础,商贸服务业为辅的旅游型城镇。建筑全系木结构或砖结构,建筑形式有“抬梁式、穿斗式、硬山式、悬山式”等结构形式,现有明清民居76套,属二层全木结构。整体山清水秀,远离城市,曲折幽静的石径古道,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残缺如故的草屋矮墙,青烟缭绕的古庙寺院无一不吸引着游客。仿佛穿越了历史,回到了过去,想象古人的生活方式,联想前人的行为举止,幻想一切成为现实,念想何日再来过。这里的一树一木看似随意而生,不经意间却发现时精心设计;这里的一砖一瓦看似并无特色,用心体会却是对整体建筑的完美呈现;这里的小品装饰看似稀松平常,仔细回味却是运用的恰到好处。这里远离城市,听不到喧嚣噪杂,看不到高楼耸立;这里远离尘世,闻不到尔虞我诈,体会不到浮华骚动。来了却不忍离去,因为什么都没带走;走了却不能忘记,因为一切都在心中。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古味十足。黄龙溪以俊秀山水为背景,以古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景区。
3.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只一处,除此别无第二家。
宽窄巷子有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巷式街道及其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2003年确立主体工程改造,在保护老成都原有建筑基础上,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群落组成。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兼具艺术和文化底蕴的花洋楼,古式盖碗茶,西方星巴克等形成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打造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在改造过程中,宽窄巷子以其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确定了全方位,原真性的保护理念,即街巷——院落——建筑——构件四位一体的整体设计,以“修旧
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建筑保护原则,并将改造区分
为核心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营造了历史文化品牌。宽窄自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宽”是豁达的心胸,是超然的随遇而安,是睿智的大度;“窄”是仰止高山的奋斗目标,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近似苛求的自我完善。宽窄巷子以其自身突出的文化底蕴,加之后期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实时的修缮,给世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4.武侯祠
君臣合祀武侯祠,兼包并容锦里街。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城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始建于223年修建的刘备陵寝,明朝初年重建形成现存的武侯祠君臣合庙,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现武侯祠博物馆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其中,历史遗迹区和文化体验区与全国大多古迹景区相似,而锦里民俗区却有独立成章的特点。锦里街临近武侯祠,街区全场350余米,白天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荣之象,夜晚灯笼高挂,泛出点点红光,与当空星光相互辉映。或在别具一格的古城酒吧畅饮,或在复古考究的茶坊小酌;或欣赏古戏的倾情表演,或观看乐队的现场演绎;或收集地方工艺品,或佩戴特色装饰物;或品尝风味小吃,或好吃乡土特产,只要能想到的,这里都能找到。
锦里街依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层次、全方位的挖掘资源潜力,并以明确的功能分区,在整体和局部上相辅相成,局部上保持有效统一,局部间保持有机联系,文物遗迹上着力保护和修葺,民俗文化上重点继承和发扬。锦里街内部元素繁多而不杂乱,整体上保持协调,是古代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东方和西方相宜得彰。在其浓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的休闲氛围,集参观、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俗区,建筑层高大多是一二层,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在装饰上采用大量木材,全系青瓦,加之青砖铺地,丰富了武侯祠的品牌文化内涵,体现了西川古街民居建筑风貌及三国巴蜀文化特色,同时是“古文今用”成功示范。
三.启示
1.明确发展主题,突出规划重点
同样,在区域发展规划上,也要突出重点。当然,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与上位规划相融合,要与周边的功能定位相适宜,在区域内部规划上要保证面面俱到。但是,不能忽视规划的重点所在。如在功能定位上是旅游休闲型的就要充分考
虑针对人群,合理设计旅游项目,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着重突出地域特色,全力引导建筑风格;是商贸型的,就需要突出商务集中便捷,交通组织通达,基础设施完善。如三圣花乡以其各自主题,深入开发各种项目,突出主题建设,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保护历史文化,挖掘自身潜力
3.提升产业品质,解放发展思想
天水近年建设了不少农家乐项目,总体来讲,大多都规模小,项目少,特色不鲜明,服务欠周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娱乐设备陈旧落后,景区资源没有精心打造,总体收益一般,只能提供简单的娱乐和休闲,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就是在项目收益上思路不活泛,视野不开阔,考虑不周全,设计不合理。在规划思路上存在依葫芦画瓢的情况,看有的地方搞旅游开发,于是不管规划区是否有潜力开发旅游,便也随便设项目,随意改方案;在经营理念上,由于视野不开阔,缺少借鉴经验,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缺少前期投资,缺乏长远考虑;在项目选择上,不深入调研,只率性而为,忽略可行性研究,全凭想象盲目建设。要根除这些糟粕,就必须先“解放思想”,要借鉴成功经验,而不是照搬典范建设;要提升产业的品质,而不是加大产业的数量;和创新与现实相结合,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如三圣花乡的江家菜地别出心裁的“江家菜地”,充分考虑了当地现有自身资源,创新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是现实和创新的完美体现。在发展构思上棋高一手,提升了传统种植业的品质。
4.倾心做好设计,全力执行规划
一个成功的规划要在合理的设计上有较强的执行力,即规划实施评价的吻合度要高。通常一个规划做出以后会多多少少与实际建设有出入,这与规划过时、政策影响、重大项目实施、规划不到位等有关,但是作为规划人员,必须深入调查,合理借鉴,全盘思考,长远考虑,用心做好设计。而规划一旦完成,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的改变用地性质,不能徇私违法或不协调的建筑,不能随便让步于个别项目的自身利益。每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特点,要做好规划就要找出这些特点,用规划来指导建设具体的呈现出来,这才能真正体现出规划的意义。
第四篇:成都杭州考察报告
强化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赴成都锦江区、杭州上城区的考察报告
为强化我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6月14日至17日,由区委办公室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相关人员及三街分管主任、红星社区主任、下大街社区书记、羊大山社区书记一行15人赴成都市锦江区、杭州市上城区就社区建设、创新社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一)成都市锦江区
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现有街道16个,社区64个,其中涉农社区16个,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28.65亿元。锦江区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社合作、力量互动”工作思路,城市社区采取“一站多居”、涉农社区采取“一站一居或一居多站”模式,开展社区治理和改革工作,创新社会管理。
锦江区社区干部按辖区人数核定,3000人以下两委编制5人,3000-6000人两委编制7人,6000人以上 两委编制9人。社区公共服务站人员由相关对口部门下派,设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窗口,整个社区工作人员一般30人左右,最多达44名。服务站人员由区政府统一聘用并负责缴纳规定的“五险”,对服务站人员实行定向、扩大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名额等,建立能进能出机制。
各社区服务站均设有劳动保障、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教育服务及综合服务五大类62项服务项目,社区阵地均超过了300平方米,内设综治调解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室等场所。
工资待遇上,书记、主任每月1400元,其余人员每月1200元,外加年终绩效考核;工作经费按每人每年4000元由区财政划拨。各社区都有房屋出租等经济来源,辖区内党员交纳的党费全额返还社区,并按每年每名党员50元的标准补助社区开展活动。
(二)杭州市上城区
地处杭州市中心城区,总人口34.46万人,幅员面积18.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51个社区,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50.22亿元,是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各社区采取“一居一站”的模式,开展社区建设和创新社 会管理工作。
在人员配备上,每个社区党委编制人员3人;居委会按400户编制1人,2000户以内编制5人;其他社会工作者在帮扶救助、劳动保障、城市管理、计生协管、综治调解、流动人口、退休人员管理、残疾人协管等岗位配臵1人,每个社区在20人左右,其中退休人员管理员按500名配臵1名。社会工作者由区政府统一选聘,并建立互派交流、定向招聘制度,每年在社区招聘提拔副处级公务员1名,定向招聘公务员、事业干部等。
在工资待遇上,编制内人员按每年每人6.2万元保障;社会工作者基本工资每月1400元,“五险”按规定缴纳,每月福利费300元、考核奖励300元、加班工资150元、午餐补助300元,另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每月增加100元、社会工作师每月增加200元;工作经费上,党务工作每年6万元,社区居委会每编制1人2万元,社会工作者按每年5000元由区财政划拨。
两区均设立了区委社区工作委员会,统筹组织协调全区社区建设相关工作。锦江区设在区机关工委,上城区设在区民政局,但反映设在区民政局协调工作难度较大。
二、几点体会
(一)服务为民的工作理念是实现强化社区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锦江区和上城区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社区建设宗旨,将工作重心从行政管理向提供公共服务质量转变,实实在在地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是对社工人员的准入严格把关,要求社工人员必须具备奉献和服务群众的精神;二是在工作站服务窗口、社会化服务项目的设臵等方面,始终体现出如何才能方便、快捷地为群众服务,设臵的窗口均是与社区居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如失业人员再就业、劳动保障培训等窗口;三是在社会组织的培育、考核体系的建立上紧紧围绕为民服务的核心目标,通过开展各项为民服务,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上城区在居民自治的工作中,提出自治即参与的观念,所有的工作立足点和着力点就是通过广泛、深入的服务,调动广大群众对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四是以项目的实施统揽社区服务的中心工作。社区开展工作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通过实施项目并经验收后予以拨付。两区每年均为各个社区提供一定项目资金,锦江区每个社区每年28万,上城区每年财政安排项目资金1000万元,由群众自主决定开展当前最紧迫的公共服务类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兑现项目资金,并按完成质量,实行第三方考核。截止目前,在两区的社区干部中都形成了“坐在家里有人帮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鲜明理念。
(二)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实现社区建设高效快捷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锦江区从2008年起实行“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社区公共服务站四块牌子一套人马,人员交叉任职,机构各司其职,社区工作站主要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由街道直接管理。上城区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合署办公,三个机构既有职能的明确分工,又按职能职责各司其职。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提升社区的管理质量和水平,锦江区实行社区党委委员兼任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上城区实行社区书记、主任和工作站站长一肩挑。
(三)多元互动的服务方式是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两区的公共服务均立足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元互动,细致入微。从 大的方面看,锦江区按照“网格化、精细化”原则,以主要服务对象不低于户籍人口4000户的标准,采取“一站一居”或“一站多居”方式,在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28个,并承担了5个类、49项服务项目,方便群众办事。从细微方面看,锦江区为60岁以上老龄人购买社会服务,分不同年龄段发放“服务券”,老龄人凭“服务券”可到社区指定的理发、照相、洗衣等公共服务点享受优惠的服务;上城区则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将60岁以上老龄人分为六个级别,开展免费、优惠、有偿等三种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上城区及杭州全市都设立了社区居民信息服务中心,辖区居民信息在全市实现了全覆盖,居民坐在家中通过拨打电话即可知晓各种信息、享受公共服务,市政府还在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开展了包括领取低保的电视提醒等细致入微的服务。
(四)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是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程。两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区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引导辖区居民成立各类社会组织,对成 立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和登记双轨制,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由区民政局予以登记;对按登记条例规定尚有差距的,在街道备案,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培育和完善。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开展社会组织评比活动,对参与社区服务多、作用大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增强老百姓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如锦江区永兴社区的红歌班、罗大姐邻里和谐互助会、水电维修协会和上城区的党员会客厅、和事佬组织、社区免费相亲会所、美政育儿交流角等社会组织,在丰富居民文化休闲生活、帮助居民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困难的同时,达到了解答和宣传国家政策,促进社区居民加强交流的很好效果,社区组织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如锦江区红歌班在成都市的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政府投入很少,效果很明显。
(五)互助共建的资源挖掘是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强劲动力。两区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资源,通过积极开展互助共建活动,社区与辖区单位共享资源,弥补了社区服务场所的短板,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在互助共建中,通过加强联系,密切了社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如锦江区通过开展社区与辖区内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互助共建,解决了社区大型会议、大型演出的场地、专业指导等困难和问题;上城区通过与辖区内宾馆、游艇、学校等单位的互助共建,充分利用了共建单位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如四星级宾馆免费为社区提供会务场所,电视台义务拍摄邻里纠纷调解全过程,让当事人在电视上公开辩论,最大限度化解了矛盾和纠纷。
三、建议意见
根据考察体会,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实行“3+X”管理模式。建议采取“3+X”大党委制管理模式,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为主的组织管理,辅以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和辖区企事业单位共助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实现在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和社会服务。倡导党组织、居委会及工作站人员交叉任职,便于统筹管理。
(二)高标准建设社区阵地。按一个社区办公场地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服务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 米的标准进行建设。新建小区和旧城开发成片改建小区的社区阵地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由开发商按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无阵地的老社区应充分利用闲臵国有资产改造成社区活动场,并无偿租用,或者新购买房屋进行建设,尽可能设在有广场的地带。建议统一规划全区社区阵地的外观和室内功能分区标准。
(三)人员编制。原则按辖区户数或人口数、商业业态、稳定及其他情况设臵编制,社区工作站原则按5人左右设定,原居委会成员职数不再增加。
(四)经费保障。
1、阵地建设经费:街道为经费投入主体,市、区给予一定补助,三年内全面达标建设。提前达标的,区委区政府给予奖励。
2、工资待遇:建议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原则上不作调整,根据工作情况,实行绩效考核以奖代补的方式来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建议对年终考评获得一等奖的社区按核定人员人数人均5000元给予奖励,对获得二等奖的社区按核定人员人数人均3000元给予奖励,获得三等奖的社区不予奖励,各等次社区数设臵名额不限,所需经费由区及街道办事处各 承担50%。同时,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年限和取得社工的职称等级增加待遇的工资增长机制。
3、办公经费:建议将原每年每社区4500元办公经费调至8000元,区与街道承担的比例不变。
4、项目经费:建议每年每个社区给予1-2万元项目经费,经验收后划拨,并由街道监督经费使用,用于为民办实事、好事,密切社区与群众的关系,引导群众支持、参与社区的建设工作。所需项目经费,建议以街道投入为主、区财政按比例补助。
(五)机制建设。
一是成立区委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组织部长、分管副区长任副主任,区委办、区府办、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等部门为成员,统筹社区建设相关事务。抽调2名专职人员负责开展日常具体工作。
二是尽快出台《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配套出台《社区干部的培训教育方案》、《社区管理考核办法》、《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社区队伍的培训、考核、管理,增强社区干部的奉献意识,提升社区干部、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 鼓励和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的作用。
三是逐步建立社区干部与街道干部、区级机关干部互派交流挂职,新任副科级干部到社区任职一个月、定向招聘社工干部并扩大名额等机制,提高社区干部素质,激发社区干部热情,形成社区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机制。
第五篇:成都考察报告
成 都 考 察 调 研 心 得
图书馆杨晓菲
成都之行已经结束了,然而,成都这座城市给我的印象却挥之不去。具体来讲,有三点感触:
首先,通过这次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以前,就听说过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具体情况不够了解,一直很期待,希望有朝一日能去成都走一走,看一看。没想到这么快就有这样一个机会,“一校两院”组织大讨论活动外出考察调研,其中就有成都这个城市,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都,真的要好好感谢校委校领导的英明。
成都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是国内的重要种植基地、是国宝大熊猫的繁育基地、成都峨眉山还是名茶竹叶青的产地。成都还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修建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为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杜甫草堂,以及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主要胜迹的武侯祠,等等,不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老祖宗给他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点,不是每一所城市都能够有幸具备的,我们在观看之余,更多的是惊叹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和羡慕成都人所拥有的特色“家产”。这也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大连都有哪些特色资源,哪些宝贵的“家产”,我们应该如何用这些遗产来“发家致富”,并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其次,成都这座城市有规划、有章程、低调、内敛。通过聆听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院长谢育新教授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的讲座,深深体会到成都的规划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现的淋漓尽致。由于成都地形是盆地,耕地少,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而考虑到排污的后果,发展工业也有困难,因此,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分三个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第一个阶段,注重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和统筹城乡一体化;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能力,例如,成都市锦江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中,成功打造出“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不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区域之间的农村旅游资源,而且将农业旅游和农业休闲观光、古镇旅游、节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家乐、乡村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为主题的农村旅游发展业态,在不断提升成都市旅游总体实力的同时,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以农民生产方式及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阶段:以“六个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系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全面推进阶段。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如,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原因,城乡区域间的界限发生了变化,为了能适应新城区的发展,以前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局的只能和任务也发生了改变,于是撤消了交通局和公用局,成立了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实施
“四大基础工程”、进行以产业改革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此基础上,在世界、中国宏观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成都的基础条件和田园城市的基本要素,成都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长远发展目标: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并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
再次,如果说成都之行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感叹号,那么,这个感叹号也给我引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她的成功建设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哪些成功之处值得大连借鉴学习??我想,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集约利用土地、有效保护区域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特色产业,才是成功之道。大连的特色在于靠海,那么如何根据我们近海的特点,发展我们的旅游业,并有效带动旅游产品、海洋食品、养殖业、捕捞业的发展。如何发展我们的物流业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有机接合,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短期目标,各项任务应分清轻重急缓;第三,管理体制的灵活变通,成都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发展改变了原先的城、乡割据管理的局面,由乡村过渡到城市的部分区域的配套设施、资源配置进行了必要的顺势调整;第四,成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农村的发展、保护农民的利益。成都市计划拨款10亿元为乡村发展配置优质师资,开展城市教师下乡活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标准卫生院建设,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场等。这些成功的举措,对正在进行全域城市化建设的大连来说,实在是宝贵的一课。
2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