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锦里古街保护性开发的特点与启示
成都锦里古街保护性开发的特点与启示
[摘要] 成都锦里古街以“历史文化”为主的创新开发思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后文殊院和宽窄巷等城市旅游街区都是以它为蓝本进行开发的,这一创造性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模式”文化旅游产业。本文在对锦里古街历史发展进行回溯的基础上,对其开发的定位和规划、管理运营机制以及其开发后的经营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于其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对其他城市旅游街区在开发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锦里;开发特点;启示
成都锦里于2004年10月开始正式迎客,是成都首个古街主题文化旅游项目。锦里古街在成都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创新开发思路,成功地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商业奇迹,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模式”文化旅游产业。2004年11月,文化部在深圳授予锦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牌匾;2005年,锦里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现今,“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和最响亮的口号。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锦里古街已成为成都市展示自身特色文化的重要名片,也成为前往成都旅游游客的必选景点之一。它的成功也为之后的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等片区的改造提供了先例和启发。
一、历史沿革
传说中,锦里的来历和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为了便于管理,诸葛亮下令把织锦的手工业者集中到同一条街上居住和生产,人们就把这条街叫锦里。这条街曾是那个时代成都最优美且最时尚的一条街。走在这条街上,不时地就能听到各家各户的织机嗡嗡作的响声。一匹匹蜀锦从这里运送出来,一直送到遥远的中原、江南,乃至随着那些披着夕阳的驼队远走中亚„„锦里兴盛于秦汉,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西汉三国时期蜀锦的生产作坊主要集中在成都锦江南岸,与武侯祠相邻,叫锦官,又叫锦里。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蜀志》曾有记载:“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
也。” 唐宋时, 锦里成为成都的代称。
承载了如此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锦里”这个名词本身已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它承载的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且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的内涵,它在秦汉、三国时期闻名全国,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原有的街巷和建筑早已不复存在。所以现今成都市所开放迎客的锦里古街并非对遗迹原址的修缮和重塑,而是针对成都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特色文化的推广以及城市功能再生等各方面进行考量后综合再选址的结果。
现今人们所看到的锦里古街的前身,是成都武侯祠旁一条名为“曹营坝”的小巷,在改建之前,这条巷子里面住的是成都本地的居民。也就是说,“锦里古街”是由旧民房改造而来的,且在地里位置上紧邻三国胜迹武侯祠。它呈南北走向,北临锦江,东望彩虹桥。全长350余米,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它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总投资约1000多万元,它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貌为外表,融入当下时尚生活元素,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现了成都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锦里旅游休闲街区。
二、项目定位及规划
锦里古街是一条集中展示和体验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它主要依托武侯祠的游客资源,依靠市场化运作,引入品牌产品,最终以形成以武侯祠为中心的锦里商圈和做大做强三国蜀文化产业为宗旨。一方面,三国文化是中国所独有的特色文化,因而可以成为旅游吸引力因素使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和体验,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即是成都,而锦里是成都的代表,因而锦里也是古蜀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武侯祠是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君臣合祀寺庙和蜀汉英雄纪念地,是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锦里整体定位主要强调“一条龙服务”和“全方位展示”,在不足400米的古街上,让游客充分体验川蜀三国文化的原味生活。由于我国旅游业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武侯祠旅游人数与日俱增。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规划的民俗文化主题街区,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武侯祠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它的整体定位一方面很好地满足了前往武侯祠的游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的现实情况,解决了与武侯祠配套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设施不足的问题;
两一方面,它良好的城市公共交通和基础配套设施,也满足了商圈结构因素的人潮流向因素。合理的商圈结构包括商店经营者、商圈业种业态分布和商圈人潮流向。锦里街区内商店经营者准入门槛较高,均要通过严格挑选;业种业态相对较为齐全,经营的产品和服务重复现象不多;锦里所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优势,日均人流量较大,故人潮流向非常有利。至于空间格局,锦里的街道呈现相对简单。临街建筑围合成2-4m宽的线型空间,街道从入口处由南至北延伸。中部集散广场处分为平行两路,于街区北端交汇,形成套索状的街道格局形态。临街建筑以二层居多,以灰、白为主色调,选用薄片青砖砌墙,呈现出统一的川西风格。木料装饰门窗,配以小青瓦和白石灰勾缝,运用马头墙、歇山顶、飞檐角、二楼飘廊、木板墙裙等装饰真实地再现了成都明清时期的古朴建筑风貌。这种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及园林取得了和谐的统一,营造出了古时街道宜人的亲切感。街道内茶座、餐厅、酒吧、四川特色商品店铺和风味小吃店等经营项目的设置,以及定期民俗特色表演和主题活动的举办,极大地调动了游客的视觉、听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使其能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
从平面布局上看,锦里古街采用“步行街—广场—步行街—广场”的整体线性格局完成商业空间的营造;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上,锦里的街巷布局主要以线型空间序列的延伸和局部节点的放大来组织线路。锦里街区内的广场即是放大的节点,它承担着聚集、分流、休憩、娱乐等功能,也是动静分区的一个过度。锦里在规划过程中即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分区,总体而言主要划分为饮食文化区、客店府第文化区、锦绣文化区和民间艺术展示区,四个区动静分明,各具特色,它们是成都生活精华的浓缩。
饮食文化区在原“三顾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选址因远离文物建筑、符合消防要求,在突出成都特色饮食文化的同时,还对对其他三区的主题文化展示创造了良好条件。客店府第文化区离文物建筑较近,用高低相间的常绿树、灌木遮挡,若隐若现,分而不离,给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和到此投宿的游客以闹中取静之感,也使之保有了足够的私密空间。锦绣文化区是锦里的中心区,视野开阔,展示内容丰富。以该区为中心向西看去,蜀汉丞相孔明殿尽收眼底;向东则设二层浮雕廊,它能在遮挡多层现代建筑的同时,使参观者从廊墙浮雕上了解四川丝绸
和锦缎发展史;向北可穿过戏台进入商业步行街,两边设蜀锦和蜀绣作坊展示区,将蜀锦和蜀绣生产实况进行展示,从而使本地人、外地人及国外游客充分了解四川省简称“蜀”的历史。民间艺术展示区内可参观各类工艺品生产加工制作过程,参观者可获得参与其中的旅游体验,其中包括参观丝绸产品、蜡染坊,观看中医看病、购四川名贵药材,购买三国文化纪念品,参观诸葛井,参观裱工房裱国画的过程,购买书法名家和金石名家字画和印章,参观民风民俗的工艺品(如做糖饼、打草鞋、纺棉花)的制作过程等。
在整体规划业态上,餐饮约占总体的16%,购物约占56%,休闲娱乐约占18%,剩余其它约占10%。其中在建筑上,购物商店和小吃店铺多以单层建筑为多,酒吧多为两层,而客栈区域多属静态区,分两层,一楼做特色专卖店,二楼作为客栈、客房之用。
三、管理运营机制
“锦里”采用由武侯祠控股公司的运作模式,引进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市场管理。由于“锦里古街”这一品牌和其所占的土地及店面的所有权均属于武侯祠博物馆,也即锦里的占地属于国有性质,因而商铺采取只租不售的模式。故在锦里古街招商引资过程中,最终选定落户锦里的30多家商家也是在400多家中经过信誉和实力的比对后进行严格筛选的,这也实现了在锦里没有重复的民间艺术种类和纪念商品经营的情况。
锦里古街的经营权属于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武侯祠博物馆与一家文化广告公司于2004年合资组建的。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社会资本占40%,武侯祠博物馆和员工分别占公司的40%和20%股份。这种体制、机制和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解决了武侯祠与“锦里古街”共享文化资源的问题,有助于古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古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四、运营情况
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锦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销售额3000余万元,统一的产业平台让进驻的商家收益颇丰。截至2009年1月,锦里二期“水岸锦里”开始迎客之时,锦里接待游客达1800余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锦里古街从原来的一条供市民居住的小巷到现今供市
民和中外游客观光、体验的主题文化街,为成都实现了经济的创收和文化的推广。此外,扩展的文化氛围使周边商业楼盘价格一路攀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不言而喻;而民间工艺、习俗等活动项目的开展与武侯祠互为功能补充、复原、强化了三国古蜀文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作为成都独有的地域资源,“锦里”有助于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的三赢。从旅游客源市场来说,锦里长期保持着稳定的客源数量,其中一部分是外来旅游者,一部分是当地市民。无论是从旅游者人数衡量指标,还是从年均旅游总收入来说,锦里的开发在众多文化主题街区开发中可以算作是成功典范之一。
五、经验与启示
1.坚持历史文化的宣扬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城市的历史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将它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经营,文化资源可以转换成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城市的财富。将历史文化的宣扬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在挖掘其文化内涵,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和商业开发,既传承、再现、宣传了历史文化与文明,又形成了新的旅游亮点。
2.坚持政府统筹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主动调节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市场化运作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手段。文化旅游资源要实现其市场价值,必须进入市场,实行国有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市场运作发展产业。锦里古街项目实施的各环节均采用市场运作方式,既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又形成了产业集聚。
3.坚持整体形象塑造与个性化开发相结合业态的准确定位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锦里依托武侯祠,在保证人流量的同时,实现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一体化经营和发展,业态多样但商品和服务不重复,且能保证质量和价格合理。在产业布局上,面对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范围内的服务人群,既满足对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游客需求,又能满足追求个性和现代社会生活的人
群,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中外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点,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得锦里成为更多的旅游群体的理想目的地。
总体而言,锦里古街依靠自己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人、商业、建筑、传统文化”实现了完美结合,呈现出“风情浓郁,尺度宜人,地域性强”的特色,体现了“文化是魂,建筑是体,商业是心”的理念,是城市旅游文化主题街区开发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文献综述
[1]匡翼云.城市旅游文化主题街区的开发与创新—以成都锦里为例[J].宜宾学院学
报.2011.11(1):58-68.[2]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107-113.[3]于萌.成都锦里古街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7):240.[4]董芳,杨琴.文化街区开发研究——成都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J].资源与人居环
境.2008(8):68-70.[5]董观志,徐斌.主题街区发展的战略性趋势[J].经济特区.2006(11):277-279.[6]张歆梅.城市主题街区概念及构成要素[J].城市科学.2007(9):16-19.[7]黄小春.略论旅游主题街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266-268.
第二篇:成都锦里导游词原创
锦里导游词原创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一条街。这条街与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相连,武侯祠英雄众多、高手云集,旁边的这一位也不甘势弱呀。大家请看,大门上“锦里”二字就是里面这一位“英雄”的名号。那为什么他要叫“锦里”呢?大家不禁要问了,不要急,请听我细细道来。所谓“锦里”,有人说是“锦上添花,里有乾坤”之意,其实大谬不然。《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它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口说无凭、耳听为虚,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里货真价实的解释吧,墙上这一块石碑,写了锦里得名的由来。好了,明白了锦里的得名,我们就开始打探打探这位英雄的内功修炼如何吧。顺便提一下,我们的这位英雄是有洁癖的喔,请大家尊重一下英雄的癖好,爱护环境哈。
“锦里”由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创建,投入资金上千万、耗时三年。锦里”所处位置上原来是一排破烂的旧民房,影响观瞻,还给仅一墙之隔的武侯祠博物馆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武侯祠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只能向游客作静态展示的弱势,难以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式、休闲式、互动式的旅游方式。于是以蜀文化为内涵的锦里一条街应运而生。2004年10月31日,成都“锦里”民俗一条街正式开市,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坐落其间,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如清风扑面而来。这条在武侯祠东侧出现的老街,全长350米,采用清末民初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现存清代建筑的风格相融,二者之间又以水为隔。游人在短短350米的距离内,就能享尽原汁原味的四川滋味。如果游人在“锦里”的古色中流连忘返,还可以住进高挂着丝绸灯笼的客栈,在彻夜辉煌的灯火中感受时空变换的神奇。在锦里,川西好吃的、好玩的都为您一网打尽。
我们先看一下锦里的住宿,锦里客栈以清末民初建筑为主,有客栈、隐庐、芙蓉三座风格各异的建筑群组成。庭院内有廊坊、天井、花园,房前屋后,假山耸立,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环境清幽,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客房内部装修古朴典雅,配套仿古红木家具,现代高级卫浴,网络光纤,中央空调。客栈不仅装修经典,服务更是细微体贴,让您享受到安逸、闲适、幽静之感,体验到浓郁的川西民俗文化特色。
住的问题得到答案了,接下来见识锦里的“玩”。古戏台将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展示,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情侣们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婚礼仪式搬来锦里举行,体会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婚庆方式;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更是常年不断,花样百出。其他诸如夜晚打更、采用花轿和滑竿等传统交通工具等多种古韵十足的特色项目,让锦里重现昔日川西古镇的生活原茂虽然锦里是一条仿古风格的街道,但是里面也不失时尚,咖啡屋、酒吧、皮影表演等颇具吸引力。可以说锦里是古典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继续往前走,街道左右两边的商店也颇具特色:三国文化纪念品、地方特产等风格迥异。前面是锦里的“好吃街”,锦里“好吃街”其实是成都市民间小吃的缩影。成都人“尚滋味”、“好辛香”,小吃讲究调味,常见味型有麻辣、红油、椒麻、家常、咸鲜、蒜泥、芥末、糖醋、咸甜、香甜、怪味等味型。这里有许多在成都市区很难买到的附近郊县的特产。张飞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外表呈黑色,不大好看,内呈牛肉本色,用上等牛肉拌以特制香料制成,味道独特。汤麻饼,产于四川崇州。
好了,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请大家自行游玩,再次提醒一下,注意安全、爱护环境、保护好随身携带物品。小桥冷月原创,谢谢大家!祝大家旅途愉快!
第三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规划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09级旅管2班)
摘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开发。一般旅游开发主要着眼于旅游业的发展。而保护性开发将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型构成、敏感度和利用现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如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出资源环境敏感区、限制区、设施建设区的发展方向和持续发展对策,是一种以环境为向导、注重人文关怀的开发模式。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成功实施有赖于3个方面的工作:旅游规划、规划前的资源评价及规划后的影响评价。旅游规划在期间起到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现在旅游规划的趋势也正从单一规划走向越来越关注到上(资源评价)、下(影响评价)两端的一种“夹心饼干”式的规划。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规划
一、保护性旅游规划
为确保旅游业为保护区及其内外居民服务做出其应有的贡献,帮助保护区管理者及保护区规划与管理、游憩管理与旅游产业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管理保护区,以便在尊重地方实际与当地社区利益的前提下使旅游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特别邀请相关专家编写了《保护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指南》,书中对保护区如何编制基于可持续目标的旅游规划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1、保护性规划的两大有效障碍
保护性旅游规划的成功有赖于两个不同但彼此相关的领域:一为规划技术因素;二为公共参与因素。成功的关键是将这两者变成一个整体,共生产于规划编制的技术过程。
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旅游规划和管理所面临的矛盾,也是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学者杨锐也认为,许多管理者将解决这一矛盾的希望寄托在“游憩环境容量”(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RCC)这一“数量”概念上,认为只要算出游客数量,就万事大吉,就可以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可否认,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概念绝对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数据游戏”,则会在实践中带来很多负面效果。杨锐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LAC理论不失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20世纪80年代,由于在资源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发现了作为数据的“环境容量”的各种局限,美国国家林业局的科学家们,在游憩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发展出LAC理论。它以一套9个步骤的管理过程来代替单纯的“环境容量”计算,以后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规划与管理之中,在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成功的规划编制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通常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其中当地社区、公园管理者、旅游经营商、游客和利用者最为重要)都能对规划编制的不同过程有建设性的贡献,并因此对规划有“主人感”。一个完整的决策制定过程必须从头到尾都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而不仅仅只是附加在过程中,或者在事实发生之后。
成功的规划编制必须接受“多数一致”的原则,以确保该规划的贯彻执行、相应管理措施的采用,以及有时限制公众对保护区的使用管理,从而实现对公共资源的有效分配。因此,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序是规划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保护性规划成功的5个目标特征
界定目标与目的只是规划编制过程的第一步,但也是保护性旅游规划编制中最困难的部分。它们必须充分反映区域保护的基本目的。管理规划中所陈述的目标必须反映各个利益主体对区域保护认知的重要性,区域内涉及的利益主体越多,彼此之间达成共识也就越困难。然而,鉴于后续规划工作的完成将因此事半功倍,克服这些困难所做的努力还是值得的。
规划目标的措辞非常重要,它们必须为旅游开发的程度、类型和规模的决策依据提供具体、准确的陈述。更具体的讲,目标必须包括一下5个特征:(1)结果向导;(2)时间界限明确;(3)具体精确;(4)可测量性;(5)可达性。
二、规划技术:从环境容量到可接受改变极限
1、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是由比利时的数学生物学家P.E.Forest提出的,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相关的游憩环境容量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呼吁对国家公园的环境容量或饱和点进行研究。1964年,对游憩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出现。这一年,美国学者J.Alan Wagar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野地的环境容量》。Wagar认为,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量。目前环境容量应用在游憩领域最常使用的定义是“在不损害区域目标所规定的社会和生物状况的前提下,所允许使用的最大游客量”。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游憩环境容量研究的高峰年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主要大学几乎都有学者研究环境容量问题。研究者们发现环境容量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很诱人的概念,但如果将环境容量简单地理解成数字问题或数学计算的话,在实践中往往得到失败的结果。因为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字来讲,变量太多,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至少有以下4个原因使确定环境容量的数据变得很困难。
(1)环境容量体系很复杂,杨锐曾将环境容量分为18个子容量,每一个子容量都包括很多变量,这几乎不可能计算出一个准确甚至较为准确的环境容量数据。(2)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而不同的游客体验需求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容量数字。
(3)只要有使用,环境就会产生变化,困难在于人们很难确定“多大的变化是太大的变化”。(4)应用游客人数作为环境容量的唯一指标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在游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游客行为、小组规模、游客素质、资源状况、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2、可接受改变极限(LAC)
仅仅将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数据控制,并不能达到有效资源保护的目的。国外的学者们开始反思,研究解决环境容量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矛盾)的新思路。LAC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George H.Stankey1980年提出了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3个原则。
(1)首要关注点应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而不是控制游客人数方面。
(2)应该淡化对游客人数的管理,只有在非直接(管理游客)的方法行不通时,再来控制游客人数。
(3)准确的监测指标数据是必需的,这样可以避免规划的偶然性和假定性。
Stankey的贡献在于他将人们从“计算”环境容量的泥潭中拉了出来,重新审视环境容量这个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容量作为一个概念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因为它提出了“极限”这一概念,即任何一个环境都存在一个容量的极限,这一极限并不单是指游客数量的极限,更是指环境受到
影响的极限。“可接受的改变极限”这一用语是由一位名叫Frissell的学生于1963年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Frissell认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达到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1972年这一概念经Frissell和Stankey进一步发展,提出不仅应对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状况设定极限,还要为游客的体验水准设定极限,同时建议将它作为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一个替代方法。1984年10月Stankey等发表了题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管理鲍勃马苏荒野地的新思路》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LAC的框架。1985年1月,美国国家林业局出版了题为《荒野地规划中可接受改变理论》的报告,这一报告更为系统的提出了LAC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
与游憩环境容量不同,LAC所要回答的典型问题是“什么是一个公园里可以接受的生物物理和社会条件”。LAC的工作重心从简单的限制游客数量转移到一个更加完善的处理方法,如利用公众参与,进行目标设定,考虑游客满意度等。LAC理论的诞生引发了公园和保护区管理的革命性变革,之后各国又在LAC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外部环境,推出了一些其他规划和管理系统。它们包括美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协会在1990年提出的“游客影响管理”(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VIM);美国国家公园局1997年开发的“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Visitor Experince and Resourc Protecion,VERP)。另外,加拿大国家公园局1985年针对不同游客活动种类提出了“游客活动管理过程”(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rocess,VAMP);澳大利亚,1997年通过对可接受变化限度的修订形成了“旅游管理最佳模型”(Tourism Optimization Model,TOMM)。
LAC、VIM、VERP、VAMP和TOMM等管理框架提出的时间及机构各有不同,但大都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了解现状;决定可取的未来状况;在现状与可取的未来之间建立起某种管理方案;在获得可取状况的过程中监测、评估进步与成功。
多种管理系统中,LAC产生最早,所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因此,其应用也比其他方法更为广泛。LAC主要由以下9个步骤构成。
(1)确认区域的特殊价值、问题与关注点。居民、管理者及其他当事者共同探讨:a、区域的与众不同之处;b、会面对那些管理问题;c、存在哪些法律和行政上的限制;d、哪些是公众关注的管理问题;e、区域在地方层次和国家层次扮演的角色。在此阶段,科学家的角色是汇集并提供管理者和一般民众不易得到的信息。重点是确定该区域有哪些基本的管理问题。(2)确认并描述游憩机会类型。保护区内部的不同区域,都存在着不同的生物物理特征、不同的利用程度、不同的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痕迹,以及不同的游客需求,因此对于不同区域的管理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该步骤在操作中主要运用ROS的方法。旅游机会的提供必须与规划地区的总体身份相协调。如果一个规划地区是国家公园,则所有的旅游机会必须与国家公园的目标相一致。但旅游机会的界定并不能成为破环国家公园资源的借口。
(3)选择有关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的监测指标。指标是LAC框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作为保护区资源和社会“健康”状况的表征,用以评判每一游憩机会类型中所产生的变化是否是可接受的。所选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可信赖的、可重复测量的,并且还应该是容易量化的,保证测量时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并足以反应旅游所造成的环境变化。举例来说,资源状况指标可以是某一宿营地裸露地面的百分数,社会指标可以是每一个旅游团,每天碰到的其他旅游团的数目。指标是LAC框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单一指标不足以描绘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和社会状况,应该用一组指标来对相应的地区进行监测。
(4)调查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现状。这是一项耗资、耗时的工作,主要是对步骤(3)所选择出的监测指标进行调查。调查的数据将被标示在地图上,这样资源的状况和个指标所处的空间位置就会一目了然。(5)确定每一旅游机会类型的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标准。标准是指管理者“可以接受的”每一旅游机会类别的每一项指标的极限值。
(6)确认备选的游憩机会类型在整个保护区的空间分配。汇总来自步骤(1)和(4)所获得的信息,管理者和居民一起探求游憩机会类型的不同空间分布方案。不同的备选方案满足不同的问题、关注点和价值观。它们接下来将被评估和筛选。(7)为每一个备选方案制定管理行动计划。为每一个备选方案制定相应的管理行动计划,并对该行动进行成本分析,以确保最终选择的方案不仅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8)评估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经过以上7个步骤后,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评估的结果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评估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因素。(9)实施行动计划并监测资源与社会状况。一旦最佳方案选定,管理行动计划开始启动,监测计划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三、规划机制:社区参与式开发
在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受其影响的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可持续的旅游将不能成功实现。设计出有效的手段来允许居民参与旅游规划过程,并鼓励其踊跃参与这一过程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是第一重要的。在旅游发展中社区担当的一个更关键的角色是对于旅游方案进行彻底的仔细审查,帮助完成可持续性的目标。
德雷克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在社区内管理和控制生态旅游发展的例子。她将当地人的参与定义为“当地社区影响开发项目产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社区成员的参与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社区是能从开发项目中受益的。下面介绍的是当地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程序模型。
第1阶段:确定当地参与者在项目中的作用。包括评价当地人如何能帮助进行目标设定,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确定获益能力,以及分担项目成本。
第2阶段:选择研究团队。团队中应包括多学科研究人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媒体人员。
第3阶段:进行初步研究。应在当地环境的背景下根据现有资料,并通过相关调查了解社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和评估:需求、当地主要领导人、媒体、社区对项目的支持程度,各部门的介入情况、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对项目感兴趣的人及为什么会感兴趣、妇女的作用、谁会管理和资助项目、土地所有权及文化价值观。
第4阶段:确定当地人的参与程度。当地介入程度可以在低密度到高密度的两极之间。必须确定是否有特殊的参与者介入,如有时当地政府不很支持,可以利用中介(如非政府组织)号召当地人参与。
第5阶段:选择适当的参与机制。这种机制受当地人参与的密度和现行体制的性质(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团体),以及当地人的特征影响。在这个阶段一般由社区内的各个团体选出代表组成公民顾问委员会,开发人员要向委员会介绍项目的有关信息并听取委员会的意见。委员会负责对项目的目的和目标,以及其他项目相关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6阶段:对话和教育方面的努力。在这一阶段媒体的使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媒体使公众的认识达成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主要的社区代表做工作。生态旅游开发人员应向公众说明项目的主要的目的和目标、项目将如何使社区受益、开发地区的价值、相关物种受到威胁的历史,以及项目的受益。应使用各种视听设备对以上观点进行说明,可以组织研讨会或公众听证会向公众说明项目的优势和劣势。
第7阶段:集体决策。这是将所有的研究结果和关于当地人口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重要阶段。生态旅游项目人员要向社区说明他们的研究结果以及行动的计划。社会成员对计划提出意见,很可能需要组织一次座谈,由项目人员和当地居民共同协商,最后就项目及其影响达成一致看法。
第8阶段: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在这一阶段,项目人员和社区共同制定一个行动计划,针对相关的实施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如果社区成员认为需要提高社区生活水平,项目人员对此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以市场价或双方的协议购买当地人的农产品。项目还可以为当地人创造一些工作岗位,包括纪念品商店、研究工作、公园管理岗位,以及私营野外用品公司。这个地方行动计划必须与整个项目的宏观规划相结合。
第9阶段:监督和评估。监督和评估经常被忽视,其实这应该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长期、多次进行的。评估的重点是看项目开始之初设定的目的和目标是否实现。
在应用上述社区参与程序模型的时候,避免形式主义非常重要。管理者不应只简单地告诉那些利益相关者需要他们的参与,并且仅仅计划两周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这样将使项目失去可信性。有学者还特别指出,每个参与程序都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强行照搬一个曾经在其他地方有效的方法可能并不适合本区域。因此,目前适应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社区参与方式与机制创新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泰山扩建索道,专家又输了.生活时报,2000-10-14.[2]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旅游学刊,2006,21(7):63-68.[4]王寿臣,王春晓.黄牌警告:中国式申遗.法制早报,2006-10-16.[5]吴学安.将“世遗”保护到底.中国旅游报,2006-08-14.[6]谢凝高.风景资源是自然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EB/OL].2005-12-28.http://.[7]薛达元,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4,14(4):246-251.[8]扬锐.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园林,2003,19(9):38-43.[9]杨锐.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状况的行动建议.中国园林,2003,19(11):41-43.[10]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旅游学刊,2003,18(5):62-65.
第四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要素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要素
[摘 要]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 陶 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陈忠晓 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 刘 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8]戴凡(译)保继刚(校):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1994(4):51~54 [9]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44~145
第五篇:成都锦里导游词
成都锦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成都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四川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
四川锦里是成都知名的步行商业街,由一大片清末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组成,拥有数量众多的酒吧、餐饮名店,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著名的武侯祠也在其中。
锦里与武侯祠一墙之隔。人们一般都会在游玩好武侯祠后,来锦里逛一逛。锦里洋溢着成都市井特有的喧嚣和随意。街道两边售卖的都是颇具当地特色的物品,手工的皮包、五颜六色的布灯笼等,还有众多老成都手艺人在忙碌,吹糖画、捏面人。此外,各色美食绝对令你垂涎三尺,张飞牛肉、豆花、牛肉焦饼、钵钵鸡,各具风味。
夜幕下红灯笼亮起后的锦里,酒吧茶馆喧嚣热闹,其中比较有名的莲花府邸酒吧,据说很多超女、快女都在此唱过歌。
锦里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
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锦里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都之代称。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锦里依托武侯祠,“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
锦里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如(唐)李商隐《筹笔驿》: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作为武侯祠(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街道全长550米。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古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锦里于20xx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锦里二期(水岸锦里)于20xx年1月开始迎客,成都文化名片之一的锦里古街完成升级,锦里依托武侯祠,“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20xx年锦里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20xx年,锦里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
成都的人民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景象。好了,说了这么多,至于锦里到底怎么样还是得靠大家亲身体验后才会有更深的感受。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啦!两小时后我们在这里集合,希望您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