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养结合模式报告:中国医养结合需求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医养结合模式报告:中国医养结合需求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医养结合模式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带病生存,生活不能自理者高达1877万,这一数字到2020年将超过2000万。但是当前老年医疗养老服务满足率仅为15.9%,有84.1%的老年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医疗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占约20%——医养分离已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
医养结合需求广泛,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但目前仍然存在医保报销难、盈利空间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养结合的发展进程和实际效果。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二篇: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医养结合模式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截至2015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比重的16.15%,达到2.22亿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长,将在21世纪中叶达到4亿的峰值,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迅猛的银发浪潮将使得老龄经济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我国面临着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特别是农村失能、空巢、高龄、失独和留守老年人群体有巨量的健康、养老、医疗需求。但从服务供给上来看,目前我国老龄经济发展还很迟滞,医养服务供给少,发展不均衡,医养产业孵化组织匮乏,创新和技术含量低,专业人才紧缺等诸多问题。
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鼓励医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医养产业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需的外部经济、政策、市场和产业技术环境正在不断地优化,社会各界对于医养产业的需求和信心也不断高涨,医养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医养产业将是老龄经济的主体
老龄经济是与老年群体生活保障相关的各种服务、用品等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活动的集合体。医养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为满足老年人健康、医疗和养老相融合的需求而提供老龄服务和用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医养产业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医疗和养老,而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超越和提升,是一种大健康理念指导下的新兴服务体系和新兴业态。医养产业的对象广泛,可以涵盖所有老年人,包括健康的自养老人、亚健康的康养老人、以及患病的护养老人和医养老人。医养产业是健康、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融合,涉及到老龄服务和老龄产品两大范畴,几乎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如医养地产、医养用品、医养居游、医疗康复及护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等等。医养产业的实质,是把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关口前移,把需求的重点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达到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的目标,市场弹性大,前景广阔。
在不久的将来,医养产业会构成整个老龄产业的主体,也将是老龄经济的主体。医养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是因为老年是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各项生理机能都在不断老化,老年人成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承受着失能和各种疾病的风险,故而整个老年群体的刚性消费需求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这一核心进行的。而且健康养老不仅是老年人个体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托,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其次,因为我国“重医不重康”、“重医疗、轻预防”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接近70%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不足30%的人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理念。慢性疾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占总人口的20%以上。而老年人正是慢性病的患病主体,尽管我国老年人在60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19年,但健康情况令人担忧,老年人发病率是非老年群体的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慢病占慢病总数的71.4%,有42%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疾病,仅慢病的医疗费用支出就为青壮年的3倍,占医疗总费用的30%-35%。以老年痴呆为例,老年痴呆发病率在我国持续上升,我国已经有600万患病老年人,而且每年还有30万新发病例,老年痴呆不仅需要高额的医疗费,还需要高额的照护成本,平均每个治病成本高达112万元。而这些在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降低晚年生活幸福度,阻碍积极老龄化以外,还将耗费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使老龄化成为社会的负担。
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为主的医养产业,有望改变现在“重医不重康”的现状,在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伤残期,并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把疾病耗费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压力降到最低,从源头上解决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压力。
因此,医养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和老龄产业的支柱。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第三篇: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医养结合模式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以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预计2030年达到2.8亿人,占比为20.2%;2055年达到峰值,4亿人,占比27.2%。其中,2040年以前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占比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此外,女性老人多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寿命高于男性。在2040年前,农村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速度是全国的两倍。从各层级的城市来看,城市规模越大,老龄化速度越慢。与此同时,我国近5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医疗负担重,老年人消耗的医疗费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耗费了近30%的医疗总费。
因此,构建科学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医养结合,已成为当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面临的重要议题。医养结合的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以整合照料、联合运行、支撑辐射为医养结合基本模式,构建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临终关怀等一体化服务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医养结合解决老龄服务的问题,并且还发了相关的文件,目前已经开展了试点工作,要求各地在医养结合方面,在投融资,在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税收等政策方面,人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都要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医养结合的方式。
医养结合在一些地方有了好的成效,以国内最先试点、融合程度最深的城市山东省青岛市为例,青岛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本市户籍60岁以上“三无”、低保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同时,鼓励二、三级公立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护理院或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提供医养结合型医护服务,形成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新体系,18家医院实现转型发展。此外,青岛市首批建立起护理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全部纳入支付范围,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约803万人参保,资金全部来源于医保基金。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四篇: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实践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3种方式,各地在实践中均进行了探索。总之,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医疗机构要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也要拥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
以天津市为例。即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卫生服务室、医疗卫生诊所或引入附近的医疗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需要养老机构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为100张以上床位),且周边医疗资源不足。天津市津南区天同医养院设置医疗、疗养和娱乐3个功能区。其中医疗功能服务区是医保定点的天同医院,内设床位100张,有一批老年常见病的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和保健服务。天同医养院是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保证了老年人可以在养老机构内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另外,上海市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行“以奖代补”的制度,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
二、医疗机构内增设养老中心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设养老中心或病区,设置养老病床或老年病科,开展康复、保健、养生、治疗、生活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服务。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基本标准,内设养老机构的医务室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护理站至少有2名具有护士以上职称的注册护士,其中1名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完善转诊、健康教育制度,保证老年人在病情突发时获得及时救治或转送上级医疗机构救治。
以菏泽市为例。菏泽的昆仑脑血管病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昆仑护理院由昆仑脑血管病医院投资建设,以失去自理能力老年人和危重病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将半自理老人、完全不能自理老人区分开来,还专门设置了临终关怀病房,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依托民营医院而建的昆仑护理院具有多种优势,一是资金优势,资金筹措通过股东融资,短期内医院利润可以为养老院提供补贴;二是医疗护工的人力资源优势,护理人员多为医院的医务人员,专业性较强。
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
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养老和医疗职责,当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患有突发疾病时,合作医院为老年人开辟绿色就诊通道,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和疾病治疗。
这种医养结合模式,适用于周边医疗资源比较丰富或社区网络比较健全的养老机构,这些资源能及时保障养老机构医疗需求。
以海南省、北京市为例。海南的乐成养老院与海口市人民医院共建绿色就医通道,共建老年健康管理平台,老年疾病防、诊、治、养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北京市第二医院与北京泰颐寿轩敬老院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医生每周定期到养老院巡诊一次,同时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四,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社区医养结合则是一种在社区中将养老机构中的“照料”与医院中的“医疗看护”功能 结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在社区建立小型护理养老机构,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由政府、社会组织多主体组成的模式。
其以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包括患慢性病、易复发病老年人,大病初愈期老年人,以及绝症晚期老年患者等,由社区全科医生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照护。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医养结合的实践为例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公 私协力的基础上,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 的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功能。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老爸老妈”养老服务站,是 2014 年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以民办公助 的形式共同建立的具有医疗背景的小型社区护理养老机构,其性质为民办非企业。该机构共 拥有专业护士 2 人、普通护工 1 人,主要接受患慢性病、易复发病老年人,大病初愈期老年人,以及绝症晚期老年患者等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不能自理老年人。该机构占地100m^,共有 22 张床位,开业两个月内已经全部住满,大部分为所在社区的失能老年人,还有小部分附近社区的失能老年人。入住老年人既可以短期居住(如子女需要外出几日)也可以长期居住,短托 60 元 / 天,最高 110 元 / 天,长托按月收费,约 2400-3000 元 /月。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一)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 1.医疗和护理并驾齐驱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医养结合模式过于注重医疗诊治服务,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护理 需求。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发和引用多项技术设备用于老年人护理,包括尿湿感应器、踹被感应器、起床感应器等设备,真正满足了入住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在享受专业 的医疗护理的同时,还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 设备和医疗水平,基本能够诊治常见的慢性病、突发疾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完全可以通 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如此,无论是医疗还是护理都得 到了兼顾。
2.实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
据统计,80% 的失能老年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20% 的失能老年人有机构养老意愿,绝 大部分失能老年人希望能够在家庭养老(王玉环等,2010;王静等,2008)。老年人人住养 老院的原因有的是丧偶且子女无法照顾,有的是为减轻家庭照顾的负担,有的是家庭关系不 和或家庭住房紧张,真正为了可以交往到更多其他同龄人以打发寂寞时光的老年人其实很少,大部分老年人都是不得已才住到养老院的(赵丽宏,2005)。尤其是完全失能老年人,很多 都是迫于子女负担的压力,不得已才选择入住远离家庭的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站建立在社 区内,老年人并没有脱离原来的生活圈,基本能够满足其居家养老的愿望。入住于此,老年 人不仅可以住在原来的社区,而且离子女也比较近,子女照看也较为方便。3.减轻政府的养老服务负担
在公私协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基本采取的措施是公办民营或者民办公助。公办 民营的主要经营方式是,政府负责建立养老机构,具体运营交给私营部门,比如合肥的九久 夕阳红养老集团;民办公助则是由私营部门出资建设和运营,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比如免 除其税收或者给予床位补贴(杨团,2011)。辽阳市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营主 要由社会组织负责,政府只需负责提供场地和财政补贴。养老服务站的建设费用在 46 万元 左右,由社会组织自负盈亏,政府的前期投入不足 10 万元,后续基本不需要投入任何费用,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不必花重金兴建大型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站便能 灵活地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大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供给效率。政府从臃肿的建设经营者,瘦 身为一名健康的“看家者”,不仅减轻了自身负担,还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由于其发展起步较晚,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表面上看似乎效果明显,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政策缺乏,模式发展受限
辽阳市宏伟区政府虽然支持美林园社区的医养结合模式,但是辽阳市和宏伟区政府均没 有出台关于这种模式的任何政策,这使得该模式今后在规模化和连锁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 受到阻碍。政策的缺失,使得公私协力的界限模糊,“公”“私”之间滞后于非正式的初始 互动层次,表现出问题碎片化和协作浅显化的特点。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标准,只能依 据行政领导的喜好谋取政府支持。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负责人表示:“有的区领导重视,给的支持力度就大;有的区领导不重视,就没有什么政策支持。各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也完全不同,如果想要在其他社区发展这种模式就有可能受到限制。”
2.收费偏高,老年人支付困难
由于社会转型“代际倾斜”现象的出现,除了少数有经济实力或领退休金的,老年人在 家庭的经济支配能力大大弱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就决定 了他们享受居家养老的行动(王刚义等,2008)。目前,辽阳市社区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在每 月 2000 至 3000 元不等。这样的收费水平基本占用了普通老年人的全部退休金,使得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较重。这一标准使很多真正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因为支付能力有限而 难以入住。而三无人员或者低收入人员,更是无力支付如此高昂的养老费。
3.医疗水平偏低,难以取得老年人信赖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比较简陋,其医务工作者为辽阳市医院的退 休医生,受过专业训练的全科医务人员较为缺乏,综合医疗能力不足。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的医疗技术并不放心,他们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医生专业性不强、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医疗设备不足、药品不全等问题。而且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关系 也尚未建立起来,一些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 紧张,缺乏为社区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王素英,2013)。医疗水平的偏低,直接制约了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整体发展水平。
4.社会组织参与热情低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养老服务站在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面临身份不明、人才匮乏、盈利有限等困难。该模式虽然强调公与私的协力合作,但在实践中,公私双方的合作框架与内容仍处于空白状态。养老服务站至今没有得到政府正式的身份认可,虽然其本身具有医疗性质,但是其医疗服务项目不能纳入医保范围,其护士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无法享受到医疗机构执业人员的同等待遇。此外,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养老服务站发展的重要因素,医疗护理人员的基数少、招聘渠道比较单一,而且有的护工并不认为照顾老年人是体面的工作,善始善终的护理员比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限制了养老服务站的发展规模。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站的利润不足从根本上阻碍了它的自我发展壮大。据辽阳市养老服务站负责人介绍,建设一家容纳 20 人左右的服务站的投入在 45 万余元,每月护工工资、设备运转支出几万元,其中负责人工资大约 4500-5000 元,护理员 3500 元。除去政府的少许资助,虽然开业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服务站仍然处于微利阶段。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养老服务站的专业化发展,也直接降低了社会组织的经营热情。
五、废弃的二级医院直接转型为养老机构
这种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结合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龄康复院、老龄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这种类型京沪发达地区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北京市胸科医院改建为北京市老年病医院,近几年内地也开始了这种模式的探索:大庆市让胡区鼓励公共医院改革,让胡路区庆新街道与让北医院公共建立了庆新养老护老大社区。医院推出了“医养结合,康复并重,先治后养,持续照料”的新型医养服务,开放床位120张,由护士为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由护工为患者进行生活照料,为服务对象进行24小时一对一 的生活护理,让老年人无病可修养、有病可医治、休闲可娱乐、康复可运动。
第五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摘 要】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纯的服务性养老已无法满足当前现状。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为例,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观念引导方面做“医养结合”模式前景分析,指出“医养结合”不仅是对社会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也契合城市化养老需求,值得肯定与借鉴。
【关键词】老龄化 医养结合 路径选择
伴随着银色浪潮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不断加剧,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亿,占总人口的10.1%。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老年人口的日常照料、护理问题突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利弊,并以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为例分析其需求和前景,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作借鉴。
1养老现状不容乐观
据调查,开封市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医疗机构养老等。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消费水平较低,因此在现有养老水平下,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是子女精力有限、家庭照顾功能薄弱。“4-2-1”家庭的普遍存在,无形之中削弱了家庭照顾功能,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对家中老人的照顾力不从心。笔者在金明区的康平小区调研时曾访问过一位河南大学的退休老教授,其子女三人皆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家庭养老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生理和心理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晚年生活很孤独。
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差,服务水平有限,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开封市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状态的,人们的养老观念落后,职能部门对此认识不足,而且许多地方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的双重任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基础性服务无法全面完成。在油坊社区,尽管老年人比重高达60%-70%,但专门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却严重缺乏。
三是养老机构承担风险大,医疗设施不足。笔者在对五福老年公寓进行调研时,院长魏丽华就提到,该公寓入住的老人很多不能享受国家的医疗保险,这不仅给老人及其家庭带来很大负担,而且老人事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也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压力。此外,目前开封市养老机构配备简单医疗室的不足六成,配备康复理疗室的不到20%,另有22.3%的养老机构没有单独医疗室及专业医护人员。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医疗机构“押床”现象屡见不鲜,医保基金使用不合理。据河南大学学校医院的李医生介绍,近年来,一些家庭为了获得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长期赖在医院不走,造成“押床”现象,浪费了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部分医疗乱象。
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面临困境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得他们不得不往返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又增加了养老医疗费用,更是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因此,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有效的照料与服务,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化养老需求。
2新模式的前景分析
虽然金明区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作为被评为“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之一”的开封市,单从金明区自身发展的前景而言,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金明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老人所占比重大,市场需求量大。建立医养结合的服务机构,不仅有利于该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能促进医疗养老行业的不断兴起与完善,也可以有效缓解开封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就业压力。
其次,金明区的医疗机构水平相对较高,将其与养老服务结合,无疑是一种双赢,也给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人们的观念正与时俱进,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很高的期待。笔者在金明区进行大量调查分析后发现,在被访问的老人中,有82%的人愿意接受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而且随着开封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的无形激励,市民的整体素质也正在不断上升,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撑环境已经具备。
由此可见,在开封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仅十分有必要,可行性高,而且意义深远。
3发展路径建议
综上所述,开封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前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些优势和不足,从政府、机构和社会三个角度出发,笔者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以下路径建议。
从政府角度出发。第一,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比如放宽社会化养老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定点范围的审批条件,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将医养结合建设纳入到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第二,资金支持。建立养老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医养结合养老建设项目进行优惠性信贷支持;对医疗队伍进入养老机构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福利。第三,监督管理。放宽医养结合纳入医疗保险报销体系的审批条件,对于医养结合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形成医、养、患三者互相制衡的监督机制,进行精细化管理。
从机构建设角度出发。第一,合作共赢,发挥协同优势。将现有的养老机构合理地与周边医疗机构配对,通过供应链协同的理念和合作方式达成医养结合;鼓励部分医疗机构结合自身优势转型为医疗养老双轨运营的机构;硬性规定新建机构必须拥有设施完善的专业医疗场所。第二,加强专业医护队伍建设。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教育,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提供岗位编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和顾客测评机制,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从社会化引导角度出发。需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转变大家的养老观念;尊重养老医护人员,给其提供相应的保障;提高社会关注度,弘扬敬老文化。
总之,笔者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对促进养老医疗资源整合、建立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顺应国际养老服务发展潮流,推进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迫切选择。医养结合既能实现老有所养又能满足老有所医,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