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的18棵青松
科技日报10月25日“创新周刊”版
新时期的“十八棵青松”
——写给江苏首批“科技镇长团”
科技日报报道组
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下移,他们经历着一场不是战争的战争
建立产学研用长效机制,他们进行着一段不是恋情的恋情
秋宵月。关河千里,照人离别。
秋天是离别的时候。叶子离别树枝,候鸟离别北方,游子离别故乡。
公元二〇一〇年九月,江苏首批“科技镇长团”,结束乡镇党政副职,离别常熟,各自开始新的生活。
历史注定在此留下浓重一笔。
在过去两年中,“科技镇长团”的17位勇士,离别高校,离别家人——
在高校资源匮乏的县级市,建立起全国首家立足县域经济的省级大学科技园。
在创新资源匮乏的县域里,构建起“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三螺旋结构。
他们和“阿庆嫂”,常熟科技局局长张燕,并称新时期的“十八棵青松”。
坐而论道,谁是病人?
从“开门办学”,到“上山下乡”,到“科技副县长”,再到“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科技资源一直试图接近县域。从论文到论文,中国数百所高校,科研力量难以释放,大量发明创造被束之高阁。这是中国高校和院所科研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的悲哀,这是中国科技和经济脱节长期处于“两张皮”境地的悲哀
春节刚过,纠结不安中,翟俊霞终于痛下决心,“把孩子接到常熟读小学”。
她些许发楞。转而陷入沉思。
在过去一年里,她从高校来到常熟,促成了碧溪镇的若干产学研合作。
在夜深人静时,她会感到太多无力。毕竟,离开家的日子里,她只能看着孩子,成绩从90分掉到60分。
“我来常熟挂职,没时间管孩子。孩子才10岁,自制力不强。”
她眼圈一红。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我不是好妈妈”,“对不住孩子”。
事实上,2008年,由江苏省委组织部牵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参与,从16所高校挑选的17名教学科研骨干,注定要在常熟各乡镇党政副职上经历甘苦。
丁正山的孩子面临“小升初”。
张春法的孩子赶上高考。
张明把年幼的孩子扔给岳母。
32岁的祁林准备要孩子。
最年轻的李向锋则是新婚燕尔。
生活上的磨难,换来了什么?
扎根乡镇,17位勇士,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这与带学生搞科研时存在着不小落差。
何况,在这段时日里,他们难有时间做研究,发论文,有人因此影响职称评定。
众多旁观者,不禁疑惑:他们为何要来?
从论文到论文:老师的圈子很单纯
离别常州大学,姚致远并非乐意。
他三番五次找到校领导,讲述家庭的困难。毕竟,孩子尚幼,需要父亲照顾。
在他心底,有这样一个想法,时常冒出头来:老师的圈子很单纯,乡镇副书记的圈子太复杂。
“决定了的事,没法改变。我只能来了。”
不论是否情愿,他终究来到了古里镇。同众多离开校园的教师一样,到任古里镇副书记之初,他并不适应。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称,书生总归是会有一点意气,总归是会有一点傻气的。
这样的意气,这样的傻气,或许是一种过于理想的快乐。
晚晴烟树,江浦潮生,云涛天际,大抵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姚致远有过这样的困惑。
满脸笑容,敲开企业大门,迎来冰冷的脸。
递过名片,对方收下,礼貌倒茶,相对无言。
“一开始,很多人不了解,我们究竟来做什么;我们也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么。”
从南京工业大学前来挂职的郭百涛,道出了科研人员“坐而论道”的尴尬。
从论文到论文,中国数百所高校,科研力量长期以来难以释放,大量发明创造被束之高阁。尽管每年产出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余项,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确实,“坐而论道”,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就像又读了一回大学
刘子利还是副教授。
两年来,他未发一篇论文,因此耽误了教授职称的评定。
他有时会烦闷,就找人喝酒,直至大醉。酒醒了,他继续“跑企业”,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董浜镇,七百个日夜里,刘子利依旧不善言辞。
这是书生的软肋。
这些人,站上讲台,神采飞扬,口若悬河。
这些人,下了讲台,扭扭捏捏,少言寡语。
见面,问话,刘子利大多笑笑,半天答不出三两个字。
只不过,董浜镇的刘子利,不再是以往那个“书呆子”。
在和企业接触中,他感到自己不再悬于空中,感到自己接触到了地气。
这时的他,大有心明眼亮、冲杀疆场的情思和气魄。
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兄弟乡镇遇到技术难题,无人能解。慌乱之中,人们想到刘子利。
一个电话打来,他二话没说,赶往现场。
三言两语,切中要害,难题得解。
从五六十年前的“开门办学”,到三四十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到二三十年前的“科技副县长”,直至今日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科技资源一直试图接近属于“盲区”的县域。
刘子利有不同的想法。
在他“嗯嗯”半天挤出的字眼里,清晰表达了一个观点:和企业接触,给了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基层的经历,对他今后搞科研、带学生有着不小的帮助。
“就像又读了一回大学。”在担任梅李镇党委副书记的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金云学看来,科技镇长团连通了高校和企业的市场通道。
转型年代,如何生存?
“一流成果学校管着,二流成果老师守着,三流成果墙上挂着”。这样的顺口溜的流传,究竟是谁的悲哀?拥有122所高校,各县域仍缺少智力支持,难以建起带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体系。这究竟是江苏的痛,还是整个中国的痛?科技镇长团的出现,无异于一种尝试,新的与旧的,大的与小的,在纠缠滚动直至融合乍到碧溪镇,不过月余,翟俊霞皱起眉。
碧溪,中国“毛衫之乡”。然而,正是毛衫行业,很多企业“不敢做大”。
她满头雾水,而后恍然大悟。原来,在大街小巷,随处看见的衣服上、毛毯上,都印着米老鼠、唐老鸭等图案。
“没有知识产权,小打小闹可以,做大了就麻烦了。”
翟俊霞由此认为,常熟产学研用通道尚未打通。
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宛如患者和医院。
“最初级的合作,是企业‘生病’了,去找科技人员看病,好了就走;稍稍进步的是,学校开始扮演保健品公司,主动出击向企业推销能‘保健祛病’的实用技术;上升到最高层次的合作,科技人员该是企业的‘私人保健医生’,无病保健咨询,有病问诊开方,自己解决不了还有学校这个大团队。”
从高校到常熟东南开发区担任党工委副书记的李向锋有感而发。
前两种情形,正是常熟过往产学研合作的真实写照。
在张燕看来,尽管稳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尽管不乏资本,但这里只有一所由师范学校升级而来的常熟理工学院。由于创新资源缺失,过去生机勃勃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转型年代,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丧失。科技长入经济“主战场”:非一朝一夕之功
赵一强脸色惨白。
这个文文静静的人,一度有苦难言,甚至感到极度挫败。
初到辛庄镇,赵一强可谓志得意满。
离开苏州大学,他带来163个项目资料,实属有备而来。然而,挨个走访企业之后,换来的是一个未能“推销”出去的结果。
“一流成果学校管着,二流成果老师守着,三流成果墙上挂着”。在苏南企业圈子里,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
这样的说法,不无偏颇,确实又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产学研合作的症结。
江苏122所高校,科研力量寻求释放。
缺少智力支持,难以建起带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体系。
从增值税税源结构看,2009年,常熟6个传统行业中4个减收,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分别下降20.70%、15.74%和13.11%。
常熟经济发展,到了成败攸关的当口。需要因地制宜的技术和科研,需要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翟俊霞揉揉眼睛,稍稍舒缓内心的疲倦。随即,她陷入无边的冥想中。
“毛衫之乡”,瓶颈不在技术,而在设计;提高设计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
引进相关人才?不失为好办法。但从何处引进,人才水平如何?
翟俊霞想到了同为“科技镇长团”团员的张明。
“张明来自南京艺术学院,我们和他联系,找到做原创卡通的学生,帮助企业设计图案,企业设立奖项支持创作。”翟俊霞心花怒放,专业的设计,“使碧溪摆脱了知识产权的困扰,且图案设计与流行时尚更加紧密”。
赵一强稳了稳心神,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
163个项目,准备不可谓不系统。但是,这是科研人员一厢情愿,未与当地实际结合。
辛庄镇,拥有太阳能光伏巨头阿特斯。这是很多地区可望不可及的。
赵一强写出调研报告。整整两个月,他所在的苏大,派出专门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摸底光伏产业,“向全球招聘人才”。
2009年12月21日,耗费3000万,包括原美国能源部实验室研究员等研发力量,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挂牌成立。
辛庄镇人欣喜地看到,赵一强到来后,围绕阿特斯,围绕光伏产业,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初具规模。
走出“政治任务”的怪圈:由下笔千言到胸中一策
郭百涛五味杂陈。
来到常熟,论文没写,职称没评,郭百涛失去颇多。
他却大抵是快乐的。
可以歌,可以笑,可以悲,可以喜。郭百涛的洒脱,在于海虞镇的认可。
世界氟化工企业,这里前五名有四。听说江苏省科技厅计划建设20家科技创新专业镇,海虞跃跃欲试。然而,由于是首批申报,人们大多缺乏信心。
高校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的经历,使郭百涛具有良好的大局观,这使其在海虞镇党委副书记的位子上如鱼得水。
在他的指导下,海虞不但很快做完了申报材料,而且内容非常翔实。
“看到自己的申报书,信心更足了。”在海虞镇科技办主任苏晓东看来,镇上几乎所有企业的项目申报书、专利申请书都出自郭百涛之手,“这给海虞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书生到管理者,由下笔千言到胸中一策,郭百涛们的被认可,显得尤为艰难。
摇摇头,苦笑一下,“又是个政治任务”,沙家浜镇党委书记张正明,不以为然。
在张正明和众多常熟人眼里,挂职干部只是走走过场,自己“就是陪着吃吃饭,四处转转”。
科技镇长团的到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悄无声息进行两个月调研后,从南通大学挂职沙家浜镇的姚兴田,第一次来到建华模具公司。
茶水尚未喝透,姚兴田便提出: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虽好,但存在八大致命问题,随即列出解决之道。
建华模具“当家人”马建华,深以为然,频频点头。
根据江苏省统计,苏南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98.3%未曾申请专利,90%的企业不知道研发投入的“加计抵扣”政策。建华模具公司正在此列,他们的发展遭遇到“天花板”。
在姚兴田“撮合”下,马建华开始与南通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建立CAD设计平台,开展模具新材料攻关,并享受“加计抵扣”政策优惠。
憨憨的姚兴田笑了。
在马建华拍出千万元建设研究院的时候。
“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企业只能在‘引进设备—扩大规模—再引进设备—再扩大规模’中循环。”马建华认为,“科技镇长”姚兴田,号准了建华模具的脉。
龙头企业对于姚兴田的信服,消除了张正明内心的疑虑,“如果他愿意留下来,我愿把书记的位子让给他”。
一次合作,一次重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走何种路径?最值得依靠的力量是什么?高校下一轮内涵发展路在何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高校之间关系如何?当转化了的科学技术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威力时,长久存在于产学研用之间的墙也便不复存在了
张建华长舒口气。
科技镇长团的出现,让张建华看到了希望。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存在“上冷下热”现象。在常熟,一个乡镇,往往多达千家企业,企业的科技管理服务,仅靠一名非专职科技助理支撑。
作为董浜镇科技办公室主任,张建华熟络的企业不过15—20家。
“科技镇长团的出现,为企业带来了创新氛围。”在张建华看来,没有交流,就没有人类文明;科技镇长团与企业的交流,打通了县域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隔膜”。
旋转的陀螺是幸福的。
“科技镇长团”团长、常熟市副市长李世收,一直在旋转,“创新不是明天的事,创新是今天的事”。李世收是幸福的,当“十八棵青松”抱成一团时,就会生成聚变的力量。
李国清也在旋转,也在幸福。
没有科技镇长团,他的中小企业,何来机会,与大学合作,并承接国家863计划?
李国清笑笑。
他所经营的化工企业,通过科技镇长,与南京工业大学范益群教授携手,采用新一代工业分离技术,把汽车废机油还原如新。
一次合作,一次调整,一次机遇,一次重生。打通长久存在的墙:构架“十七校一府”建园模式
“大学科技园?你们有大学吗?”
査银华常被人追问。
作为常熟大学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助理,査银华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
毫无疑问,这里只有一所专升本的常熟理工学院。
毋庸置疑,县域城市中唯一的大学科技园在此拔地而起。
两年后,科技镇长团能为常熟留下什么?
先进的技术,业已转化的成果,抑或是创新的观念?
这是刚到常熟时,李世收向自己的提问。
一直以来,以常熟为代表的苏南经济发达县市,受困于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科技资源远离县域,传统发展模式的成本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李世收想的最多的,就是打通校企之间长久存在的墙。
天色已晚,亿通董事长王振洪,离开公司。忙碌了一天,他没有回家,反而径直奔向科技镇长团的住所。
遇到挂职虞山镇的张登银,王振洪抢上前去一把拽住,站在大厅里,聊开了满脑子的问号。
为了“接近资源”,王振洪曾在清华读MBA,“目的就是结识一批专家”,“以前没有根,到高校去,人家很客气,我很紧张;现在,我去高校,则是去见朋友了。”
王振洪的一番话,并非一时激动,而是常熟万余家企业的心声。王振洪却有一个问号:科技镇长团走后,产学研用如何持续?
“科技园就是借助科技镇长团的力量做起来的。”张燕直言,“本来,我们准备做一个类似产业化基地的园区,苦于寻找科教资源。科技镇长团来了。他们想到了大学科技园。”
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于是,常熟出现了一幢幢漂亮别致、色彩斑斓的研发楼。
常熟大学科技园,采取“十七校一府”建园模式,建设“文化创意基地”、“知识流程外包基地”、“科创服务中心”和“产业促进基地”四个功能板块,使人才的“洼地”,成为人才的“乐园”。
2009年挂牌,这家“出身寒微”的科技园,通过江苏省级大学科技园验收,向着国家级迈进。
李向锋分析,国内大学科技园,是各个高校自己建,出发点在于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常熟大学科技园,是常熟市政府与17所高校共建,硬件设施建设由政府投入,高校出技术、成果和人才,建园目的就是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管理重心下移:患难与共的“战友”
7月2日,一场题为《高校发展与美好江苏建设漫谈》的报告会,在淮阴师范学院举行。
报告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省长助理,徐南平。
报告一开场,徐的几个问题语惊四座——
江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走怎样的路径?
最值得依靠的力量是什么?
高校下一轮内涵发展路在何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高校之间关系如何?
作为发问者,科技镇长团“总设计师”徐南平,从实践中看到了希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张燕纵然陀螺一样旋转,手下只有“20几条枪”,很难帮扶万余家民企。
张燕曾感慨,科“委”实为“尾巴”之“尾”。
科技镇长团的到来,带来众多高校资源,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并由此提升了科技局的地位。
张燕提出,“白加黑、五加二”,做好“科技镇长团”的后勤兵和服务员。
常熟科技局成立科技合作科,从分管领导到科长、科员,选择最有经验的人担任,同“科技镇长”一起,做好基层企业的引领辅导,这无疑推动了政府管理重心下移。
与以往零零散散、各自为战的“挂职”不同,科技镇长集中食宿,一起解决难题,将“团”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过去两年间,“十八棵青松”抱成一团,成为患难与共的“战友”。
李世收称,正因如此,国内县域城市中唯一的大学科技园拔地而起,成为集聚人才的舞台、创新创业的高地。
李世收称,正因如此,常熟科创园5000平米的创业服务中心已然投入使用,引进为数不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张燕感慨良多,为科技镇长团跑断腿,磨破嘴,值。
第二篇:青松说课稿
青松说课稿
青松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青松》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的青松坚挺劲直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插图中有一小株顽强生长在峭壁石缝中的横生松,厚雪戏谑,毫不畏惧。宁折不弯的气势怎不叫人素然起敬。三四行则言志抒情,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三、说学情
我们班的学生对雪压青松这种自然现象十分熟悉,有背诵古诗和学习《登颧雀楼》的基础,通过诵读,能够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但是,对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挺且直、高洁”可能理解起来有难度。对诗人的志与情的领悟更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
四、说设计理念
这首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赞颂自然意义的青松、二是赞颂精神意义上的青松。本课的教学如果能达到疏通诗意,结合生活实际与插图,通过诵读体会到青松的纯洁高尚这一层次,可以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考虑到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高林生老师曾经在《水乡歌》的研讨贴中提到:在他们的已知上起步,尽可能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走向未知;所以在设计时,做了适度的整合,充分利用练习册中提供的时代背景,读读背背中的情境图及教师的导语,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力求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从而深入挖掘诗意,使学生的诵读积累变得更加有意义。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读理解诗意
1、上节课,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实在不懂的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图释疑。
学生可能对“挺且直”不理解,可做如下引导:
请你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聚集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
你能做个挺且直的姿势吗?
你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是你却傲然挺立,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找生读,同桌间读。
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这两句诗,加上你的想象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3、学习第三四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陈毅元帅又想到了什么?
(2)按前两句学法,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
这两诗中的“高洁”一词学生有的可能理解,可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集体补充。
(3)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再次引导:冬天到了,许多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松树怎么样呢?(树干笔直,树叶苍翠,这就是~高尚。)
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针的颜色会怎么样呢?(更加苍翠、碧绿,这就叫纯洁)
你就是大雪重压反而更加苍翠碧绿的松针,你现在带上这种感觉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你能用青松的口气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你想知道我们松树的高尚纯洁吗?冰雪马上就要融化,那时你再来看吧!)
5、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二)、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1、小朋友知道这是陈毅元帅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吗?请你们读读《练习与测试》中“小资料”中的这段话。说说这里大雪指的是什么?(经济困难)青松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
2、你现在就是面对困难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你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3、请小朋友看一看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你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三)、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四、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青松》教学反思】
二年级孩子对学习古诗还是比较冷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开始教学,我适当修改了一下教案,改为诵读大赛,比比谁积累得古诗多,并给予奖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由于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背诵,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的意思。对诗意的理解,我想,如果孤立地去品析,往往是领会不深。为了突破重点,课前我给学生读了两篇文章《冬》、《岁寒三友》,学生对青松这一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自己当作小诗人,处在诗的情境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了,这样青松坚强、高洁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不过,课堂真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介绍背景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青松’借指坚强的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曲,当时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青松还会指谁呢?一生说:指陈毅。他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坚持自己的预设,没对该生的回答做任何的肯定,虽然后来做了弥补,但显得很牵强。这说明自己缺少课堂教学的智慧,也说明自己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如果当时说;对是指他自己,表达自己要向青松一样不怕困难,相信自己。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指他自己,还会指谁呢?让学生进一步联想指的是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该有多好啊!
青松说课稿2
我说课资料的内容是江苏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中的一首诗歌《青松》。我想从两大方面“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过程”来向大家汇报。
本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咏梅》,描写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
这篇课语言形象生动,画面鲜明、字少句短,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本诗写得是逆境之松,遭受压抑的青松,但逆境方见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壮美无不在斗争中诞生。诗的前两句写景。
“压”之重压,说明雪之大之厚。“挺和直”同义,都有在重压下不屈不挠的意思,这里的松不是默默的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的抗争。一压一挺,这2个掷地有声的动词,可谓把青松的勇敢坚挺穿鞋的刻骨惊心。诗的后两句抒情,触景生情,想象雪后阳光普照,一气呵成,赞颂了青松等到冰雪融化后依然挺拔,更加苍翠的高洁本性。随着诗中的冰天雪地到冰雪融化的.情境推进,不屈不挠、挺拔高大的青松形象也跃然纸上,展现在了小读者的面前,崇敬之情亦随之灵动!
这首诗歌但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从重体会到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根据这篇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法上我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定为本课的教学思路,引导孩子层层深人文本,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另一方面,在学法上,根据本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资料,始终将孩子置身在一种意境,我还通过让孩子多角度、多样化的理解重点词“压”“挺”“高洁”等中点字词来指导孩子在读中感悟,如前两句教学中,我是通过看图感受、展开想象、角色转化、动作体验等方法来感受“压和挺”两个字;后两句教学中“高洁”一词抽象难懂,且不可空泛的讲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那些在冬季枯萎凋零的花草树木与青松加以对比,从而自悟感知高洁之意,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松之坚韧挺拔、体会松之高尚纯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材特点以及本学期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子。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纬度提出的,3方面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自然导入
(课件出示:满天大雪、草枯叶黄的冬景图),马上把孩子引入浓浓的冬日情境,然后经镜头对准傲然挺立在暴风雪中,迎接冬日挑战的青松,自然引出课题此环节迅速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重在亲身体验,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把自己不熟悉的生字,划下来,拼拼音多读两遍,这个环节体现了课标中“冲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成为学习小主人这一要求”,而且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识字方法的极好切入点。教师可顺势出示词语卡片,即可扫清识字障碍,又可做到心中有数。
2、鼓励孩子读课文,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是否读准了每一个字音,发展合作精神。
3教师范读。当学生评价教师时,教师应该虚心接受,体现民主平等性。
以上环节符合“阅读以读为准的原则”
三、品读诗歌
(一)、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前两句
1、看课件,说说冰天雪地中,青松什么样?初步感知青松形态。
2、课标中说要在情境中学会阅读,所以我让学生读诗歌第一句,想一想这场雪怎么样?通过看图想象、联系实践,学生可能会说“鹅毛大雪、学很重象被子”等等。引导孩子体会“压“字,感受雪之大之厚。
3、在此我接连创设2个场景:说着说着,你听北风越刮越猛,一阵狂风吹来,快看,青松什么样?指导读第2句;大雪接着下呀下呀,学更厚了,看呀,青松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在不断的视觉冲击下,相信孩子已深深体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4、(出示课件)咱们也来做大雪压不倒的青松好吗?快看呀!暴风雪要来和我们挑战了,能接受住考验吗?师引导学生做青松与暴风雪对话。
此环节可让学生角色转换,在口语和肢体语言的交流中,体验青松的品质和毅力,符合课标中语文是人文与工具性统一这一要求
(三)、对比感受,学习课文后两句
1、渐渐的整个世界都被大雪包裹了,什么都看不清了,你们猜猜看,冰雪覆盖下的植物都变成什么样了?此时通过质疑,展开想象,激发了学习兴趣。
2、课标中指出,要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体会,感受和理解,获得获得情感体验,所以我让孩子想想:植物们都变成什么样了?青松呢?同过这一鲜明对比,相信孩子已能深入体会松之高尚纯洁,自读自悟了。
3、指导朗读3、4句,深入体会,升华情感。
4、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孩子在阅读中的积累,所以此时我引导学生想想:你们现在想对青松说什么呀?接着齐读全诗,相信此事孩子已有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和体验。
(四)、再读全诗、体会诗意
1、你们看,青松遇到困难,是这么的坚强用干,那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做呢?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品质。
2、此时让学生都来争做小青松,表演配乐读全诗,此时对松的崇敬,对松的勇敢坚定已是孩子内化的积累体验了。
四、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画一棵你心中最勇敢的青松,并写写你对它说的心里话。这一环节,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引到课外,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了实践机会。
此环节培养孩子的坚强品质,拓展实践。
第三篇:青松赞
青松赞
松树是很不平凡的,我热烈的赞美松树。
冬天,走进松林,扑入你眼帘的是洁白而又翠绿的针叶大毡。洁白是盖着的一层厚厚的白雪,翠绿的是松树的针叶闪烁着的骄傲。一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刮掉了松树上厚厚的雪,却没刮动松树挺拔的姿态。
刹那间抬起头,看见前面还有几排松树傲然矗立,像身披盔甲的战士。那就是松树,在中国平原极其常见的一种树,但它决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是一种奇特的树,粗糙的干,峥嵘的枝它通常是几米高;这是一种坚强的树,哪怕只有碗那么粗细,它却在坚强的生长,不屈不挠。
它没有艳丽的颜色,没有婆娑的姿态,但它正直,严肃,敢于牺牲但也不缺乏温和。
松树很不平凡,它在中国非常普遍,就想中国的农民一样;就像中国的警察一样;就像中国的环卫工人一样。他们不正是这样,虽然不被人重视,但还是默默无闻,不分昼夜的工作,他们为了广大人民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来了。我赞美松树,更赞美千千万万有松树品质的同胞。
在积雪很多的平原上走着,看见平坦的原野上拔地而起的一排排松树时,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普通的树?不,这还是朴实,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着数以万计的树木,但是我却只对松树情有独钟。所以,我赞美你,我要学习你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
第四篇:青松伴我行演讲稿
青松伴我行演讲
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习松树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教师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満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我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
松树具有坚强的意志,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渐染,不是疾风暴雨的荡涤;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化,不是厉风严霜的摧残;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一种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等综合因素的优化和发展,不是一架架考试机器的制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宽容博爱以及渊博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中。
第五篇:殷青松学习心得
学习殷青松先进事迹心得
日前公司组织学习了工模具公司殷青松的先进事迹,他有爱,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天空,他有精气神,他通过自己超常的毅力,从一名初中毕业生,蜕变成了一名双料技师、技术大拿。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更应该在工作中、在学习上以先进为榜样,以模范为旗帜,以差距为导向,以不足为目标,付诸努力,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和工作能力,现结合工作实际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及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反思和改正。
学习他的“孝”,学习他的“德”,先立人,后立业。怀着这样一颗孝心,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谱写出一幅真情至孝,真爱无言的优美篇章,在父亲病重时,他亲自做些可口的饭菜送到病榻前,这送去的不仅仅是一顿填饱肚子的饭菜,更是给父亲送去了一颗战胜病魔的信心,有这样的好儿子,有什么风雨是不能够经历的,是爱给老父亲带去了重生的希望,宛如一棵行将朽木的枯树,得到了微风阳光的抚慰,充满希望的嫩芽在春天里,在阳光下热烈绽放。对待继母更是表现出了一颗大爱的心,那十几年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俺认定青松就是亲儿子”诠释的淋漓尽致,太阳不仅晒在身上,更是照进了继母的心底,寒冬腊月还是艳阳天。正是这样一颗饱满的爱心,诠释了一个大丈夫,感动着千千万万个大丈夫,这样的爱普照着这片土地,让LYC的上空清湛到底,让人为之动容。
学习他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学习他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优秀品质,学习他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洛轴精神,苦练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上要不断的提高自我,他在加工中从来都不拘泥于传统的加工方法,积极求变,主动学习,勇于革新。他从一开始的操作普通车床干出很多废品,到现在操作大型的加工中心几乎不出废品,很值得我们深思。他很赶“潮流”,他不拒绝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他说过:“学习才能让我跟上时代的发展,跟上设备的进步。”正是有了这种对高难度知识、高技术设备勇于挑战的精神,才有了他班后苦练、自费报班、夜背英文,才有了他在工作中的华丽转身。结合自己的工作,我也应该选择正视时代的进步,对于那些新软件、新设备、新知识,要主动去了解它、去熟悉它,然后充分的利用它去帮助我工作,使我的工作更加的有新意、有效率。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不能间断学习,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完善自我,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在困难中锻炼自我,在困难中完善自我,真正无愧于洛轴“信得过”的精神!
他传递给我们的是精神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藏在心底,正是有千百个“殷青松”,才撑起了我们公司发展的天空,愿与这种精神一起,与**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