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人的狂傲与盛唐气象
读书人的狂傲与盛唐气象.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康震撰文演讲:读书人的狂傲与盛唐气象】
入仕途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主要目的之一,诗仙李白也不例外。为了做官,他写了很多自荐信,其中一封比较有代表性的《上安州裴长史书》,是李白大约在30岁左右写的。安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安路县,李白给当地的一个裴长史(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在自荐信中回顾说,他从小接受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就是道教的书。十岁观百家,什么书都看,有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杂家的、小说家的、纵横家的、阴阳家的。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段,他说:“愿君侯惠以大遇。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此段话的意思,用现在的俗话说,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在当时,李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唐代有一个诗人叫员半千,他给武则天写了一篇《陈情表》说:我要推荐我自己,给我官做吧。如果你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我就把书全烧了,一个人坐在深山里面,我看你还能招来什么样的人,还能取什么士?就是说让你郁闷致死。
员半千讲这样难听的话,按道理说不可能有官做了,可结果怎么样呢?
后来做了奉阁舍人,专门起草诏书,几乎是除宰相之外最重要的官职了。
社会连这种人都能容忍,还有什么样的人不能用呢?因此,在那个时代里,知识分子的才能获得了很大限度的展示。而像李白这样的人,都有一股狂傲气。为什么叫盛唐气象呢?它有一个核心是超级自信。如果一群人一代人都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奋发向上,就能创造出一个辉煌灿烂的“盛唐气象”。
---------------康震 知识分子无赖气成就盛唐气象
本版新闻 康震 知识分子无赖气成就盛唐气象(02/20)◇字体:〔大 中 小〕 本版PDF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08/02/20 05:54)
李白回顾说,他从小接受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什么呢?主要是指道教的书,怎么才能做神仙,怎么样炼丹,怎么样吃药,怎么样巡游。十岁观百家,什么书都看,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的、有杂家的、小说家的、纵横家的、阴阳家的。
李白的知识结构和杜甫不一样,杜甫接受的是正统教育,奉儒守官,读儒家的经典,成天想的都是治国平天下,而李白看了这么一堆书,得出了什么结论?“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他并没有说“故知大丈夫一定要光耀门庭,一定要封妻荫子。”
怎样才能达到四方之志呢?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做帝王,第二是什么呢?是做帝王的宰相或做帝王的老
师。但做帝王是不行的,除非你造反,做帝王的老师或做宰相都能借帝王之手使自己的理想遍布四方。所以说李白的理想很大,而且他从来不参加科举考试,唐代的这些大诗人里面,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他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走寻常的路,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极端的手段迅速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要实现自己的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挎着宝剑,离开家乡,辞别亲人,去远方遨游,向南一直走到洞庭湖,向东一直到达东海。其实他没有到东海,只是到了扬州,唐代的扬州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个很重要的经济中心。李白在扬州做了什么事呢?“东游维扬,不逾一年,”他在扬州呆了一年时间,“散金三十馀万,”出手很大方。但是这些钱都没有花在自己的身上,他说:“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就是说,把那些钱都送给贫困的读书人了。这说明他轻财好施,是好交朋友不爱钱的人。
他第二个优点是什么呢?叫存交重义,很讲义气。为了说明这点,李白举了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他说离开四川的时候,跟他一起有一个朋友叫吴指南,在洞庭湖游览时,这位朋友不幸突然去世了,李白穿着孝服趴在他的身上痛哭,眼泪哭干了,哭出血来了。“猛虎前临,坚守不动。”当年的洞庭湖,可不像现在,那是“八百里洞庭呀”,现在恐怕别说八百里,就是八分之一还差不多。而且当时有猛虎,可能是一只华南虎(笑声),担心老虎把尸体叼走了,李白就守在那里。
草草安葬之后,李白去扬州。过了好几年回来的时候,他没有忘记朋友,把这个朋友筋骨挖出来了,借钱把他的朋友安葬在了鄂城(现在的武昌地区)的东面。写这么一段话挺吓人的,因为它完全不符合中原丧葬的风俗,既然没有做任何解释,就可以认为,湖北安路县的官员对这样的丧葬风俗是很了解的,这也说明一点,在唐朝的时候,人民丧葬的风俗跟现在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李白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读出很多的东西来。
李白还有一个优点,是品行高洁。他和一个叫东严子的“逸人”在岷山的南面隐居,“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就是在山里面住,不到城市里面去,养了上千只奇怪的鸟,一叫鸟就到手掌上来,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术。鸟养得越来越多,两个人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的太守听说后,就亲自登门拜访,想要把他们推荐给朝廷,但他们并不愿意出来做官。为什么呢?“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说他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
一封自荐信,一开始你应该说,我自己有什么什么优点,接下来就会说用人单位是如何如何好,再接下来说我很愿意加盟这个用人单位里面去,为您所用,发挥我的才能。自我推荐信的语气一般是比较谦卑的,可李白最后说:“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哪一个王公大人门口没有弹宝剑的地方呢?这是引用冯谖客孟尝君时弹剑喊“食无鱼,出无车”的典故,冯谖以“狡兔三窟”保全了孟尝君的政治生命及生命,成为孟尝君最著名的门客。李白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用俗话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像李白这样狂傲心态的人,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还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还能有不错的结果呢?我们需要知道诗的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为何国人喜中庸而李白独狂妄?
如果现在到国家某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去应聘,你写自荐信最后一句话说:“你到底要不要我?你要我便罢,你要是不要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你在北京肯定是永远找不到工作了,对不对?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干嘛非得在最后一段表现自己的情绪呢?我觉得很奇怪,不这么写,不行吗?有毛病了?还是李白已经钱多到了根本无所顾忌的程度,浪漫到完全不通世事人情的程度,狂到已经有点病态了?
李白的诗中,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句很多,他得志的时候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们单位有这样的一个人,你也受不了。今天我们还都是主任科员,第二天他变成副局长了,他走的时候给你留一封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什么是蓬蒿人,就是在乱草堆里面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人呀!他不是蓬蒿人,你是蓬蒿人了。如果过几天他的副局长给免了,他又回到你的办公室,给你写了一个条子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世间大道像青天一样广阔,但是没有我的出路。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一般的处事态度就是比较中庸,基本的原则是不得罪人,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所以如果有这么一个同事在跟前,你会纳闷,这个人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李白后来被抓起来了,流放夜郎,杜甫知道了以后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过,李白后来还是活下来了,活到60多岁,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唐代60多岁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活到80多岁了,相当不错了。
像李白这样狂傲心态的人,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还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还能有不错的结果呢?我们需要知道诗的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种无赖气是什么呢?就是完全不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敢说的气质。这反映了唐代初期特有的一种社会准则、社会氛围。
■唐代诗人知识分子身上多有无赖气
其实,在当时,李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们来看一看,李白的前人怎么样?比如王勃,《旧唐书·文苑列传》对王勃的评价是:“六岁解属文。”在正史里面,对一个人评价特别说他六岁文章写得很好,这就不是一般的评价。这么一个文学天才,有一个毛病就是恃才傲物。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评论这四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知识分子要想做一点大事必须先有气量,先有见识,有道德,然后才谈得上文艺,这个文艺是才华。四杰虽然有文才,但是他们“浮躁浅露,”又不知好歹,“岂享爵禄之器耶!”哪里是做大官的料子?他甩了几句评语说:杨炯(四杰之一)性格比较沉静,也许能做一个县令,其他的人很难善终。这个评语下得不好,但果如其言:杨炯真的做了县令,王勃落水后受惊吓而死,卢照邻自杀,骆宾王反武则天最后下落不明。
唐代还有一个诗人叫员半千,他写有一篇文章叫《陈情表》。陈情表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做老百姓和做臣子的给皇上写的,比如说我写一本书叫《跟总理说说心里话》,这个在古代就叫《陈情表》。员半千属于好长时间没有做上官的进士,给武则天写陈情表说,我要向你推荐我自己,你不了解我,我有一个办法让你能够了解我,你招三五千天下才子,和我一起考试,考六种文体,诗、策(策论、政论)、表(奏章)、判(判词)、笺(一种适用的文体),规定字数,如果有一个人的成绩排在我的前面,你把我的脑袋砍下来挂在城门楼上,把我的骨头搓成粉,向天下才子谢罪。陛下你就收了我吧,给我官做吧,你要是听了我的建议,我以后什么话都可以跟你说。如果你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我就把书全烧了,把诗全烧了,把笔墨全都烧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把电脑全砸了,一个人坐在深山里面,我看你还能招来什么样的人,我看你还能取什么士?就是说让你郁闷致死。
康震 知识分子无赖气成就盛唐气象
本版新闻 康震 知识分子无赖气成就盛唐气象(02/20)◇字体:〔大 中 小〕 本版PDF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08/02/20 05:54)
初唐和盛唐是大唐王朝走向一个辉煌顶点的过程。当一个社会在向更高目标发展的过程中,它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需要强大的活力,需要一大批像李白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有强烈的个性,有远大的抱负,有超凡才华,这样一批人把社会推进到一个很高的顶点。
■供图/良子
第二篇:盛唐气象剧本
盛唐气象剧本
旁白甲:什么是大唐盛世,什么是盛唐气象,今天我就来大家看一看!
旁白乙:我们先从农业看起
农民甲:这大热天的,干个活累死个人,正所谓:
太阳当空照,麦子对我笑。
汗流不止,腰弯成了麦子。
何时有物代这破烂直辕犁!
发明家:不行,这东西工作效率太低下,必须要有新的东西代替它。
(一晚上以后......)
发明家:当当当当,曲辕犁!
农民乙:这曲辕犁效率高,腰也不弯了,正所谓:
太阳当空照,麦子对我笑。
耕地用了曲辕犁,小麦亩产一万八!
农民甲:那灌溉工具呢?没有水,麦子怎么生长?
发明家:啊这......(又一晚上以后......)
发明家:当当当当,筒车!
农民乙:针不戳,这个东西针不戳......旁白甲:农业有所保障,商业,手工业也能大力发展。
粟特商人:快来看一看,产自地中海的珊瑚,快来......(跟一段卖东西)
蜀地商人:刚到的蜀锦,色彩艳丽,好看不贵,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从粟特商人手里抢顾客)
陶瓷匠:我这可是正宗的越窑青瓷,如冰如玉,光鲜亮丽,不要99008,不要9908,只要6480,越窑青瓷带回家!
顾客:人家卖个2000多,你这个太贵了吧?
陶瓷匠:这可是正品,那些人一看就是假货,别相信
顾客:哦
(闭市的钟声响了,商贩们陆陆续续往回走了)
商人甲:这个坊市制太不好了,晚上没法卖东西
商人乙:而且被抓到还要蹲拘留所。。。
---------------------------------------------------------------------------------------------------------------------------------
旁白乙:交通的发达,国家的对外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都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民族关系的开放。
使者:皇上,您看看赞普都派我来了这么多次了,态度也是很诚恳的......唐太宗:好吧,鉴于赞普这么想与我大唐交好,我可以将文成公主嫁给他,相信这会让唐蕃 关系更加紧密!
使者:谢皇上!
(逻些城)
使者:赞普,事成了!
松赞干布:不错,我们也要态度诚恳。这样,我会亲自率军前往柏海,迎候公主!
(与此同时,文成公主的车队也在快马加鞭地准备着)
唐使者甲:快点,要带的东西准备好了么?
使者乙:时刻准备着!
唐使者甲:公主,准备好了!
文成公主:好,我们就向吐蕃开炮......不对,是进发!
(柏海)
文成公主:百因必有果,你的报应就是我........(未等改正)
松赞干布:这个报应不错。
(过了几天)
文成公主:这里也待腻了,咱们回吐蕃吧。
(吐蕃)
(安排几个人跳舞,尬舞即可)
群: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呦......(文成公主走过)
文成公主:我带了许多佛像,佛经之类的,却无处安放,松赞干布:你是要......文成公主:建寺宏佛!
(过了一段时间,大昭寺建成)
文成公主:我们一起插跟柳枝吧,我希望佛教会像这棵柳树一样在吐蕃生根发芽!
松赞干布:好啊!
---------------------------------------------------------------------------------------------------------------------------------
旁白甲:这就是著名的“唐柳”。
旁白乙:除了开放的民族关系,唐朝的诗歌文化也相当灿烂。
旁白甲:众所周知,唐朝盛产诗人,今天我们来扒一扒他们的故事
李白:漂亮,我终于可以进宫做官了,我改变国家,实现政治抱负的时候就要来了!
我不禁想吟诗一首啊(深情):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豪情万丈地)
旁白:可是皇帝所要只是一名能写写御用诗词、歌功颂德的弄臣。以李白狂傲不羁的个性哪受得了,在宫中呆了不多久便遭奸馋而被“千金放还”了。
李白:嗨,我就说皇帝肯定没安好心,得,又是一个壮志未酬啊: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旁白:李白出长安行至梁宋,与杜甫相遇。
杜甫:哟哟哟,这不太白吗,几年不见,发生甚么事了?||<--这一句模仿马保国+摇摆杨
李白:那个傻皇帝,让我去做官结果只是让我写写诗,作作画什么的,太差劲了。
杜甫:没关系,官场总是这样,我以一诗相赠: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期志,兼全宠辱身。
李白:呵,也是!
旁白甲: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契合,两人在心灵上多有相通之处,将两颗伟大的心连在了一起。
旁白:天宝四年秋,两人再聚东鲁,一时兴起,策马登程,同到鲁城北访范十。
李白:老范啊,这么久不见面,都快认不出你来了!
范十:哈哈哈哈,你是谁啊,这么狼狈?(看着李白身上全是苍耳)
李白:我和子美走到城壕边就迷了路,在这荒山野地,连老马都不认识老路了。
管他什么珍贵的翠云裘衣,让这些苍耳乱粘衣服。
范十:好啊,来得不容易,我们去喝个酒?
李白:有什么可以下酒的?
杜甫:可以是秋天的蔬菜和水果,或是来一盘霜梨开开胃!
范十:好,让我们举杯共饮!
(碰杯+一口干了)
(城外)
杜甫:太白,你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李白:哪里哪里,子美过奖啦。
杜甫:想起我们在这里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李白:是啊,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杜甫: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李白:连续十天的大醉,过了千年也会记得,何时再来一回?
杜甫:估计也就只有这一次了
李白:哈哈哈哈哈.......杜甫:我们就要分开了,在再饮几杯鲁酒吧。
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旁白: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次的离别却是一场诀别。
第三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丰富而灿烂的花园里,唐诗无疑是众芳中的奇葩,而李白则是其中夺人耳目的硕果。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代的诗坛,李白之出现,犹如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千年来后人对他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其人其诗是一个长盛不衰、经久弥新的话题,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这就是“李白文化现象”。现代学者用浪漫、豪放、飘逸等词语来概括李白的精神与艺术风格。本文试从盛唐气象来探究他的作品清新俊逸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后代往往将这一时期等同于李白和杜甫,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把李白和杜甫从时代里抽出去,“盛唐”这个词眼便显得空洞无力、暗淡无光了。但是,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的嘹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能成其为伟大。”(丹纳《艺术哲学》)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他的名篇《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紫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而且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的风俗。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它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再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与王维的《渭城曲》一样,同为送别友人的诗,都是给人一种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抛弃了传统的悲伤情调,没有沉重的感觉。盛唐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广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之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再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一首旅人思乡的的情感诗,他乡客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普遍的主题,李白这首诗却有意翻新,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玉碗”有了“琥珀光”的感觉,这样扫除了别诗那种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一种留恋忘返,宾至如归的情绪,使他“不知何处是他乡”。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等统一的封建王朝,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义合唱。“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就像植物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李白的出现与盛唐的方方面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白的《忆秦娥》曰:“太白纯以气象胜。”这亦可以用来评价他的诗歌。气象,指作品通过气势和意象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所谓“纯以气象胜”,意思是完全以气象雄浑取胜。这气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造就的,是在盛唐气象的照映下才光芒万丈。严羽《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雄厚。”“笔力雄壮,气象雄厚”八个字是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开元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二句,一开始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诗人眺望眼前的山水,带着欣赏的意味。颔联写出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之情状。王夫之说“风正一帆悬”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指从“一帆悬”中传出阔大顺畅的景象。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经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虽是一年将尽而又一夜将尽,且又在路途之中,然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光明展望、辞旧迎新的情绪。这首诗在阔大的境界中有一种和乐的气氛、雍容的气度。
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李白借旧题不单是表达相思愁苦,更借思妇之口,“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先景语后情语,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情俨在。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他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
从以上的几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正如丹纳所说,“严格说来,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我们先有天才和高手,像先有植物的种子一样”。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第四篇:《盛唐气象》教学反思
《盛唐气象》教学反思
1、使用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的视频、筒车和唐三彩等的图片。找学生现场讲解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及时的小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学生被老师设计的活动调动起来,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并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活动设计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学生也饶有兴趣,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4、不足:一节课下来,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在突破本课的难点时比较仓促,这是我需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动的设计上更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这点还可斟酌。
第五篇:论诗歌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综述
--诗歌盛唐气象论
[摘要]盛唐诗歌以其积极向上的风采、雄浑牵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气象”。雄浑奔放的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它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化,政治,经济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雄浑豪迈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和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这种气象在诗歌的艺术形式,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上也有所表现,它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它是不可逾越的。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外现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
[关健词]诗歌盛唐气象 形成 李白 田园诗 边塞诗 杜甫
一、盛唐气象概说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的是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后来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因素,一是思想的因素,一是文学自身的因素。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开元、天宝的40多年间,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富强繁荣的顶峰。唐玄宗即位后,注意戒奢侈、抑权候、轻摇役、正刑罚,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盛唐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力量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较开明。据历史记载,天宝元年的户口数较唐初增加了四倍。天宝八年,全国各主要粮仓藏粮一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以洛阳含嘉仓最多。杜甫在诗中写下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忆昔》)完全是历史的真实记录。由于初唐时期取得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吐蕃军事上的胜利,到开元时期,边患基本解除,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封建帝国。周边的属国纷纷依附,外交使节络绎往来,唐民族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这正是李白高唱“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古风》第四十六)的根本原因。此外,唐玄宗改革科举制度,为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这对唐代寒士文化的兴旺发展及盛唐诗歌的繁荣,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高涨、国家力量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化,使国家、民族处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时期,使整个时代充满了朝气和希望。这样繁盛的时代,激发了诗人们对功业理想和自由人生的追求,激发了他们的欢乐精神和浪漫情绪。他们以其高亢燎亮的歌喉唱出了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效力国家和民族、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壮音雄声,格调鲜明,旋律突出,真切地反映出了唐代的文化开放特质和社会精神风貌。尤其是盛唐诗坛繁花似锦,璀璨夺目,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第二,“盛唐气象”又与唐代诗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由于大唐帝国的版图的扩大、对外交流及国内的统一安定,也由于唐代统治者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所以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古今中外思想的大交流大融合,呈现出儒、道、佛、侠、纵横、阴阳、等各家并存、自由发展的局面。后来,唐玄宗又有意提倡儒道佛三家的同时并存和自由竞争。由于三教并存,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道家蔑视权贵、愤世处俗的思想,佛家鄙视现实、崇尚自然的思想对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综合发生作用,极大地开阔了唐人的思想境界,对唐诗的风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说,唐代诗人的思想的解放也是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第三,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就是得力于此。
二、“盛唐气象”在诗中的表现
盛唐气象表现得最为充分、最完美的诗人,无疑是李白。李白的诗歌可以说是在众多诗人佳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他的诗歌最能体现出盛唐气象的特征来。深入地体会李白的诗歌,自然而然地,也能体会到诗歌中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精神,领略到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特点,从而能更好得理解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处于开元盛世的李白,曾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这种理想与希望,充满了浪漫情调,涂染了一层颇为浓厚的神奇色彩,放射出十分耀眼的光芒。理想的追求与碰壁,鹏搏青天的幻想与不得志的牢骚发而为诗,使之大放异彩.李白诗歌表现了诗人极其宏伟的气魄,这种气魄是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出人意料的夸张,跳跃的语言表观出来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这都不仅仅是诗人技巧的纯熟或辞格的巧妙运用,也不能仅仅认为是诗人天才的表现,而是盛唐—个时代精神在诗歌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这种富于独创性地表现时代精神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特定时期的产物。正是盛唐时代的蓬勃向上和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精神,直接孕育了他的浪漫情怀,使盛唐人独有的英雄意识、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之二)意气风发,激情昂扬,洒脱之姿溢于言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轻发俱怀逸兴壮思吃,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随意上天入地,有如天马行空,超然自得时代的精神风貌在他的意象中,在其多变的想象中得到提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鸿鹊之志所包含的诗人情怀,使诗人的理想主义精神与天真烂漫的性格,映照在盛唐如日中天的社会背景之上,如梦如幻,令人神往。
王维与孟浩然,一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们认为他们的诗宁静、优美、清新,认为他们感情的全部是疏淡的情怀。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从孟浩然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生为盛世之人,当具盛世之魂。身处盛唐社会的孟浩然,不管怎样,其创作都会受到时代主流风格的影响,浸染上盛唐诗歌的共性色彩。前期最能表现其气质的则是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差鱼情。诗以开阔的胸襟、雄浑的笔力抒写秋日洞庭撼城动地的气势,诗歌意境开阔、宏伟,映照出创造者的博大胸襟,表现出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而王维不甘寂寞与平庸的本性在他早期的塞上诗中也有其展现。“口暮沙漠睡,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从军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使至塞上》)“回看射雕处,千里幕云平”(《观猎》)。细细体味,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一股雄阔之气和理想情怀从心底涌起。诗人笔下边塞图景的辽阔无边,正是作者胸怀大志、眼界高远的真实表现。孟浩然、王维后期诗作虽然偏向宁静秀美,但仔细观察体会,还是会发现在他们的不少作品中,仍然带着一股壮逸之气,恬淡之中掩抑不住强烈的感情。如:“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孟浩然《自洛之越》)读之,会给人一种清闲,乐在其中的假象。而“隙驹不暂驻,口听凉蝉悲”(孟浩然《送友人之京》)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盛唐的乐观向上不会遗忘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一个一心向往建功立业且毕生不渝的他才是盛唐时代真正的孟浩然人。而王维的诗寂静中却处处是生的喧嚣,给人以万物生生不息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欢快例如他的《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在清新宁静的外表下是一颗充满热情而躁动的心。这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正是唐代青春期的表现。而那充沛饱满的生命力,也正是盛唐强劲生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王维的边塞诗歌与山水田园诗歌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山水田园诗所蕴藏的生机、活力与热情,显示着盛唐的风采气质。
唐代的边塞诗的题材是比较广泛的。但就它的内容的侧重和艺术的高度来说,表现或涉及军事方面的作品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在唐代,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是其政治军事生活中的重大内容。依靠唐朝人民的文明智慧与强大实力,保持了对外大道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自信的、自豪的、开放的、开拓的、创造的、创业的盛唐精神,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并且直接体现到诗人们的诗作当中。在王昌龄,高适,岑参三位诗人的笔下,边塞诗尽现了盛唐人的豪气庄严的历史感,昂扬的民族自豪感与乐观的英雄主义,盛唐精神在他们的边塞诗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字里行间充满了坚定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昂扬着民族自豪感与乐观的英雄主义,简直可以说是守卫边防安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宁的诚挚誓言。又如,高适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反映出一种很强的事业心,展现的是期望和鼓励驰骋疆场,扫除险阻,建立功勋的心态。这正是英雄时代才会有的强音。“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辽阔与雄浑,“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惊险与奇异,都不再成为悲歌,而是渗透着惊喜与豪迈的讴歌。无论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的时空激越,还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关爱情怀,都是盛唐时代人们独有的气质与情怀的体现。可以说,在他们的笔下,没有心灵的阴霆,没有情绪的悲伤,只有发泄不完的诗情与乐观自信的理想。《唐音癸签》引徐献忠的话评边塞诗“气骨琅然,词峰峻上,感赏之情,殆出常表”是相当精确的边塞诗人笔下铿锵有力的壮志与豪气,使盛唐的时代精神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展现。
其实,盛唐的边塞诗写景抒情的风格,不管怎样都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既可表现为尽情地歌颂雄奇的边塞风光或欢呼战争的胜利,也可表现为直接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与真诚。边塞风光有它雄奇的一面,诗人们尽可像岑参那样以新奇浪漫的眼光为之高歌,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酷荒凉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和向往;但边塞的环境更有其恶劣荒凉的一面,诗人们也可像王之涣那样面对“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的荒凉严寒时,既不怨恨杨柳,也无须责备春风,而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审视现状,不做悲欢之态。盛唐诗人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王翰《凉州词》甚至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都写得风骨凛然。这首诗所表现的是盛唐人审美观的一种突破和盛唐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难险阻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只有盛唐边塞诗中才有。同样,西北边疆雄阔之中带有荒寒的美,也只有在盛唐才被人领略、被大量表现在诗中。这种笑对死亡的洒脱态度,这种对壮阔和荒凉严寒的美的欣赏,归根结底是那个时代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心增强而产生的。这也正是“生为盛世之人,当具盛世之魂” 的体现了。
诗至杜甫而大成,诗之大变亦自子美始,此乃学界共识。诚然,中晚唐乃至宋诗的诸多变化都莫不可追溯到杜诗,杜诗的许多创意也确实为其所独有。但杜甫并非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唯一源头,他的诗歌创作一直紧跟时代的脉搏,没有游离于盛唐的诗坛之外。杜诗的“变态”其实是当时诗坛的共同趋势,他和周围的众多诗人共同缔造了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无人不知,甚至有人据此将他划入中唐文学时期.理由是他的诗没有表现出盛唐气象。其实不然,他的诗歌创作一直紧跟时代的脉搏,没有游离于盛唐的诗坛之外。像上面谈过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样,杜甫也有其早期气度不凡的一面。他与李白一样,有着高度的自信与俯视八极的气概。杜甫35岁前存诗仅20徐首,但基本都是所诈典型的“盛唐之音”。其《昔游》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则杜甫之崭露头脚,正当盛唐诗歌成熟的开元十五年左右。沐浴在盛世文化中,杜甫年少气盛,胸次开阔,蔑视庸俗,笔锋凌厉。他写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他咏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他写登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可谓气势宏大,壮志凌云。“性豪业嗜酒,疾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绝非凡庸等闲之辈.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打怀》)“吴楚东南诉,乾坤口夜浮”(《登岳阳楼》)运笔如椽,不亚于李白之诗更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才(《前出塞九首》之九)“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后出塞五首》之一)之语,同样丝毫不逊于边塞诗名家那种充满自信,饱含理想,积极奋进的情怀在诗中的显现,难道不是盛唐人独有的精神气象吗!随着杜甫生活的改变,他飘泊流寓时期的作品的确多是沉郁顿挫的,但仔细品味,就会觉出其中忧伤而不消沉,沉郁而不颓废的深意他的现实主义的诗作虽然饱含沧桑与辛酸,却有着无人能敌的气魄与力度。由此看出,杜甫的诗歌是没有游离盛唐之外的。我们可以知道杜甫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既是其个天才、学养等因素的结晶,也是盛唐文化全面高涨的结果,更是社会发生巨大转折时期的产物。杜诗与盛唐诗风的演变相呼应,在多样化的风格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总体风貌特征。杜诗适其时而“集大成”,同时又“开诗世界”。其种种变态固然为后人将其划入中唐,以使诗史的流变更为清晰提供了依据,然正如叶燮《原诗.内篇》所说:“变化而不失其正,千古诗人惟杜甫为能”。把杜甫与盛唐气象剥离是不科学的,这不仅割裂了杜甫与盛唐诗坛的密切联系,也会本质上影响对盛唐气象含义的理解。杜诗丰富和深化了盛唐气象的内涵,杜甫同李白一样,也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的体现者和实践者。
总之,盛唐气象是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下的产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盛唐诗人也是盛唐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盛唐诗歌中的气象就是时代精神风貌、时代生命活力的最真实而充分的体现。它集中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学风尚与艺术特色。盛唐诗歌,展现了诗人自身的气度与志趣,反映了整个盛唐的气魄与力量。这气象之恢宏,诗歌之繁荣,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 [南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 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袁行需.《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光明日报,1999, 3, 25.[6]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孙殊青.李白诗论及其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