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工作要点[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6:2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工作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工作要点》。

第一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工作要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 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1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各直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现将《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我局。

二○一○年二月五日

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

2010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围绕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等工作,抓住机 1 遇、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一、积极参与实施医改各项重点任务

(一)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各地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时,要落实好统筹补偿方案重点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中药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以及各省(区、市)增补中药品种的遴选工作。与卫生部联合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成药卷。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中的中成药临床应用培训和应用情况的监测与评估。

(三)在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继续组织实施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建设。完善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科室建设标准,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网络协作。继续参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建立一批三级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对口协作关系,确保1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接受对口支援。加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筛选工作,制定中医适宜技术筛选研究工作指南。积极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中医药内容。将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并列为重点指标予以考核。

(五)积极稳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各地特别是在国家级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要在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中,合理规划公立中医医院的布局,探索建立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偿机制和具体补助办法,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在投入上的倾斜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政策。深化中医医疗机构应用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研究与创新,加快研究制订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电子病历标准和规范。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的运行管理和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管理和服务监管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推进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研究制定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政策。

二、加强和改善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

(六)巩固发展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印发实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急诊急救能力等项目建设。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加大《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推广实施力度。探索建立中医类别全科医师 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全国10000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进行岗位培训。修订印发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制定加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工作的意见,推动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应用。

(七)继续做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网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工作,继续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在项目省试行《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及指标体系》。

(八)努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开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战略,加快培育一批中医名医、名科、名院。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实施重点专科(专病)行动计划,继续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和临床治疗难点解决工作,组织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评审验收。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九)加强和改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服务管理。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调,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办法。实施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出台提高中药饮 片质量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和新型煎药机。规范中成药合理应用,对中药处方书写提出规范要求。

(十)组织实施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制订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和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组织实施“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项目,适时开展第二批中医诊疗设备推荐工作。

(十一)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对第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试点情况进行督导,加强对“治未病”服务的效果评价和总结工作。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和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并开展试点工作。继续组织举办“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其系列专题讲坛。

三、切实做好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工作

(十二)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总结交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经验,制定印发《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十三)印发实施《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继续加强重点民族医院、民族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督导检查《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民族医名词术语、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支持一批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挖掘规范、推广一批 疗效明显的民族医适宜技术项目。推动将傣医、朝医、壮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四、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

(十四)认真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适时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研究和利用。继续加强名老中医研究型传承,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提炼并推广成果,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承。做好973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实施。

(十五)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业务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开展临床科研能力培训。深化重点研究室内涵建设,适时开展交流活动。建立科研实验室开放交流服务的信息平台。统筹协调做好传染病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促进临床科研紧密结合,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提供科学证据和技术支撑。探索防治疾病、保障中药质量科研体系的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开展中医药科技资源调查,启用中医药科技管理系统。制定发布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十六)加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制定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实施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面向需求,总结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针灸、中药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明确中医 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并加以推广。加强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协调,研究制订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意见和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

(十七)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扩大道地药材保护和规范化基地建设试点。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十八)继续做好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加强“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研究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

(十九)继续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贯彻落实《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完善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做好有关中医药院校共建工作,开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其他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与教育等部门协调,研究提出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方案,制定重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协调教育部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十)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印发进一步加强农村中 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继续抓好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完成24000名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计划,协调教育部开展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通过招聘、师带徒等多种途径吸引中医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建设一批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六、努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水平

(二十一)研究制定中医药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协调有关部门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做好中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二十二)认真做好“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总结和深化工作。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开发一批科学、规范、普及性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探索建立一个文化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十三)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继续做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中医药教育、产业机构文化建设指导意见,适时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二十四)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加大新闻发布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中医药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加强与各地信息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宣传各地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进展。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

七、推进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十五)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法制建设。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开展立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抓紧完成《中(传统)医药法》草案和说明的起草,配合卫生部尽早上报国务院。做好中医药行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二十六)加快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推动中医药标准体系构建,继续做好中医药名词术语、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推进中医各科常见病证诊疗指南和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制定。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特别是国际标准化后备人才的培养。

(二十七)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行为。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监管。继续开展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监测和查处工作,完善中医医疗广告出证查询系统等管理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的非法行医行为。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开展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八、继续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十八)制定实施新时期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促进“传统医学决议”各项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力争将中医药纳入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代表作名录。认真筹备开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领域,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做好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制定工作。建设好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与非洲的传统医药合作,推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控疟等项目的落实。加强政府间双边合作,落实各项合作协议。加强和指导民间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十九)推动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好中医药海外文化巡展系列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工作。深化中医药贸易便利化工作,在中医药服务贸易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破除有关技术壁垒。逐步完善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支撑体系,加强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进一步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抓好内地与港澳合作协议的落实。促进“两岸搭桥专案”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建设好两岸中医药稳定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中医药实质性项目合作。

九、科学编制中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十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确定“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需求。同时,做好中医药规划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将中医药内容更多地纳入总体规划和卫生专项规划。(三十二)加强重大项目的设计和筛选论证工作,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中医药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各地总体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参与做好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十、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自身建设

(三十三)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医德医风教育制度,总结推广各地在加强行风建设方面的经验。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继续开展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

(三十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强中医药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经常性教育,继续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三十五)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服务型机关、和谐团队活动。加强学习,开阔视野,结合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实践,提高科学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药信息和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的环境和氛围。

第二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08-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08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

(国中医药发〔2008〕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2008年中医药工作总体部署,经研究,决定自2008年-2010年在全国继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本阶段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原则是巩固成果、深化管理、保持特色、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提高水平;活动重点是按照我局《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有关要求,开展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工作;活动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中医医院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局将根据2008年-2010年各中医药工作重点,逐年提出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

现将《2008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2008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在总结2005年-2007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巩固成果、深化管理、突出特色、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根据2008年中医药工作总体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促进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加强医院管理,落实院长责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作风,降低医药费用,通过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逐步建立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制度以及中医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重点是公立中医医院。

三、活动原则

(一)医院管理评价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中医医

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有关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工作,并组织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

(二)医院自查与中医药管理部门督查相结合。医院对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有关要求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加强医院管理,自查落实情况。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实施医院管理评价工作的同时,要至少组织1次对医院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省(区、市)医院管理评价工作和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或全面督导检查。

(三)阶段性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在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及医院管理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及中医医院管理长效机制。

四、活动内容

(一)逐步建立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1.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对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自主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医院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开展医院管理工作。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对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制订本辖区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办法和适用于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实施。

3.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将医院管理评价工作同医院评审、医院等次复核等工作有机结合。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各省(区、市)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我国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二)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

1.临床科室设置规范

(1)中医医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

(2)临床科室命名应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2.中医药人员配备管理

(1)中医医院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量的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并按有关规定要求合理配备人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70%;中药人员占药剂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的比例不低于70%。

(2)中医医院的领导班子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坚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念,确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观念。班子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医院领导不能兼任科室主任。管理人

员中中医药人员比例应占60%以上。

(3)三级中医医院的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药学部(药剂科)负责人应具有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重点临床科室的护士长应具有高级护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中医医院的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药学部(药剂科)负责人应具有中医药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重点临床科室的护士长应具有中级以上护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病人安全目标

(1)制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及时报告、分析、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提高用药安全。

(4)建立和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5)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6)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7)防范与减少患者坠床与跌倒事件的发生。

(8)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4.重点专科建设

(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研究课题与重点病种相结合。

(2)制定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3)提高重点病种的辨证论治水平,具有独特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和医院中药制剂,不断提高中医治疗率。

(4)医师队伍结构符合有关规定,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学术(科)带头人及人才梯队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

5.中医药文化建设

(1)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2)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3)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

(4)设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医院经费预算,并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

6.中药饮片调剂、煎煮质量

(1)中药饮片调剂室应当有与调剂量相适应的面积、设备和设施,工作场地、操作台

面应当保持清洁卫生。中药饮片调剂室的药斗等储存中药饮片的容器应当排列合理,有品名标签;标签和药品要相符。中药饮片装斗时要清斗,认真核对,装量适当。医院调剂用计量器具应当按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定期校验。

(2)中药饮片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方和调剂。对存在“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超过常用剂量等可能引起用药安全问题的处方,应当由处方医生确认(“双签字”)或重新开具处方后方可调配。

(3)中药饮片调配后,必须经复核后方可发出。医院应当定期对中药饮片调剂质量进行抽查并记录检查结果。中药饮片调配每剂重量误差应当在±5%以内。

(4)医院开展中药饮片煎煮服务,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及设备,应当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煎煮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中药饮片煎煮液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无毒、卫生、不易破损,并符合有关规定。

五、组织实施

(一)工作部署(2008年8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通知,对2008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有关工作进行部署。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通知要求,部署本辖区医院管理年活动。

(二)组织实施(2008年8月-2009年4月)

1.制订方案。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订本辖区2008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2.贯彻落实。医院对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及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检查指导。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组织开展医院管理评价工作的同时,对医院开展重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4.督导检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及本方案有关内容和要求,对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各地中医医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或抽查。

(三)总结交流(2009年5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地医院管理评价及医院管理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并推动在全国建立和完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中医医院管理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克服松懈思想,切实加强领导。连续三年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是中医药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就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实现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院管理的目标,需要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医医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克服松懈和厌倦情绪,切实加强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做好再宣传、再发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实施整体评价,带动重点工作。在实施全面的医院管理评价的同时,还要落实

2008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在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有方案、有重点、有措施。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和加大医院院长责任,促使医院自主加强管理,围绕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制订具体措施,确保工作目标实现。医院管理年活动要以点带面,同时推进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三)做好总结交流,宣传树立先进。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对本辖区医院管理评价工作及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发现、宣传和树立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为在全国推广先进经验、建立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四)完善指标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医院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靠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按照卫生、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不断完善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中医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将医院管理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常态管理轨道,不断提高我国中医医院管理和中医药服务水平。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27日 实施日期:2008年08月27日(中央法规)

第三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发布日期】2013-07-22 【生效日期】2013-07-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提高中医护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诊疗工作中的作用,现就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成为中医药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护理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辨证施护、个性化强,技术方法灵活多样、易于接受,与现代护理互相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关注,对中医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中医护理工作进展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未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中医护理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辨证施护水平有待提高,中医护理学术发展缓慢,科研水平不高。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中医护理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保持和发扬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丰富和发展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提高临床疗效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二)基本原则

发挥特色,提高疗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临床,广泛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增强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中医护理管理和质量评价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坚持遵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规律,明确中医护理发展方向,把握中医护理工作重点,以临床为核心,统筹兼顾,促进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

三、切实加强中医临床护理工作

(一)牢固树立中医护理服务理念

各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医护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坚持“辨证施护”的中医临床护理原则,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工作。

(二)积极推广实施中医护理方案

各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要积极探索针对疾病的不同症状和证候实施有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措施,丰富“辨证施护”的内涵。梳理、总结、提炼常见病和优势病种中医护理经验,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并推广实施。适时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分析评价工作,及时优化、完善中医护理方案,并在中医护理方案基础上,修订中医护理常规,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到2015年,制订并实施中医护理方案100个。

(三)大力推进中医综合治疗工作

中医医疗机构应广泛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每个科室至少开展4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在中医医院综合治疗区(室)建设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配备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医生开展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人员应积极运用、规范操作中医诊疗设备,丰富中医护理手段。鼓励探索中西医护理技术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四)加强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

遴选、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中医护理重点专科,探索创新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模式。加强重点专科内涵建设,组织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传承、推广专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经验方法。加强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建设,构建学术、技术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和科学研究,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术进步。

(五)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

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的特色优势作用。以机构为支撑、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促进中医护理服务逐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增强中医护理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协调性与整体性,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中医护理服务。

(六)建立健全中医护理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制定并不断完善中医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中医医院规模,设置二级或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强化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在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满足患者需要,维护患者权利,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七)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以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中医特色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坚持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切入点,实施临床护士对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履行护理岗位责任制,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中医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整体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至2015年,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

四、强化中医护理队伍建设

(一)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中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要求,增加临床护士数量,普通病房实际床护比不低于1:0.4,逐步达到1:0.5~0.6。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重症监护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等重点部门护士配置合理。至2015年,原则上中医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护士比例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40%,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30%;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80%,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50%。

(二)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力度

中医医疗机构应切实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护理人员中医药规范化培训制度,确保各项培训制度及计划落实到位,确保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达到其相应岗位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非中医院校毕业或非中医护理专业的护士在中医医疗机构工作3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100学时。至2015年,中医医院应建有中医护理培训示教室,有专人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中医医疗机构遴选一批护士进行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护理能力与水平。

(三)重视中医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要将中医护理管理队伍培训纳入医院管理干部培训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要建设一支中医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中医护理管理队伍。至2015年,三级中医医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管理人员应不低于60%。500张床位以上的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护理副院长。

五、推动中医护理教育科研及对外交流

(一)大力发展中医护理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

各中医药院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要与中医临床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医医院的服务模式与专业特点,密切与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以中医临床护理需求为导向、专业教育为主旨、人文关怀为根本、实践创新为引领,强化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以满足中医护理工作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中医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中医护理学科建设,促进中医护理学术发展与创新。

(二)着力提高中医护理科研水平

重视中医护理科研工作,围绕临床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提高中医护理效果为核心,加强中医护理理论内涵、科学基础以及临床实践评价研究。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经验筛选、梳理与传承,重点围绕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规范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的操作规程,建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形成中医护理推广模式,促进中医护理学术创新。开展中医护理研究室建设工作,提高中医护理科研水平。

(三)全面促进中医护理对外合作与交流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医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境外先进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管理模式,大力传播推广中医护理理念、方法和成果,推动中医护理工作走向世界。

六、落实中医护理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把中医护理工作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明确职责,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设专(兼)职中医护理管理干部,负责中医护理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学会与协会的作用,鼓励、支持行业学会与协会积极参与中医护理工作。各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护理、医疗、药剂、后勤保障等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完善机制,相互配合,整体推进。

(二)完善政策与保障措施

各地要研究有利于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探索与建立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辨证施护等中医护理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制定和提高中医护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并将其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畴;单独设立中医护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系列,探索建立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标准,实行同行评议,促进中高级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中医护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在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和中医护理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加大管理与监督力度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成立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全面负责本辖区中医护理质量的指导和监督。结合实际,制定并不断完善中医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评价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护理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促进中医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3年7月2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精)

【特稿特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

2010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围绕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做好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等工作,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一、积极参与实施医改各项重点任务

(一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各地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时,要落实好统筹补偿方案重点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补偿比例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中药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以及各省(区、市增补中药品种的遴选工作。与卫生部联合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中成药卷。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中的中成药临床应用培训和应用情况的监测与评估。

(三在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继续组织实施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建设。完善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科室建设标准,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网络协作。继续参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建立一批三级中医医院与县级中医医院对口协作关系,确保1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接受对口支援。加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筛选工作,制定中医适宜技术筛选研究工作指南。积极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中医药内容。将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并列为重点指标予以考核。

(五积极稳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各地特别是在国家级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要在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中,合理规划公立中医医院的布局,探索建立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偿机制和具体补助办法,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在投入上的倾斜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及价格政策。深化中医医疗机构应用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研究与创新,加快研究制订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电子病历标准和规范。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的运行管理和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管理和服务监管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推进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研究制定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政策。

二、加强和改善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

(六巩固发展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印发实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 2011年》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抓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县级中医医院中药房、急诊急救能力等项目建设。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加大《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推广实施力度。探索建立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全国10000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进行岗位培训。修订印发中医民族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制定加强民间医药和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工作的意见,推动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应用。

(七继续做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网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

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工作,继续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在项目省试行《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及指标体系》。

(八努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开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战略,加快培育一批中医名医、名科、名院。继续组织实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实施重点专科(专病行动计划,继续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和临床治疗难点解决工作,组织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评审验收。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印发《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 Ⅰ ·

光明中医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CJGMCM March2010.Vol25.3(九加强和改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服务管理。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调,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办法。实施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出台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政策措施,继续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和新型煎药机。规范中成药合理应用,对中药处方书写提出规范要求。

(十组织实施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制订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和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组织实施“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项目,适时开展第二批中医诊疗设备推荐工作。

(十一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对第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试点情况进行督导,加强对“治未病”服务的效果评价和总结工作。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

健机构和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并开展试点工作。继续组织举办“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其系列专题讲坛。

三、切实做好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工作

(十二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中西医结合专科建设,总结交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经验,制定印发《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十三印发实施《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 2011年》。继续加强重点民族医院、民族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督导检查《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民族医名词术语、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支持一批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挖掘规范、推广一批疗效明显的民族医适宜技术项目。推动将傣医、朝医、壮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四、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

(十四认真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适时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研究和利用。继续加强名老中医研究型传承,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提炼并推广成果,促进知识和技术传承。做好973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实施。

(十五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加强业务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开展临床科研能力培训。深化重点研究室内涵建设,适时开展交流活动。建立科研实验室开放交流服务的信息平台。统筹协调做好传染病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促进临床科研紧密结合,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提供科学证据和技术支撑。探索防治疾病、保障中药质量科研体系的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分级管理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开展中医药科技资源调查,启用中医药科技管理系统。制定发布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十六加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制定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实施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面向需求,总结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针灸、中药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明确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并加以推广。加强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协调,研究制订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意见和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

(十七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扩大道地药材保护和规范化基地建设试点。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五、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十八继续做好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加强“国医大师”等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研究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

(十九继续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贯彻落实《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组织管理,完善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做好有关中医药院校共建工作,开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其他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与教育等部门协调,研究提出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方案,制定重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协调教育部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十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印发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中医药人员培训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继续抓好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完成24000名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计划,协调教育部开展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医专

业大专学历教育。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通过招聘、师带徒等多种途径吸引中医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建设一批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六、努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水平

(二十一研究制定中医药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协调有关部门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做好中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 Ⅱ

·光明中医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CJGMCM March2010.Vol25.3(二十二认真做好“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总结和深化工作。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门类相对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开发一批科学、规范、普及性强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探索建立一个文化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十三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继续做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中医药教育、产业机构文化建设指导意见,适时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二十四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加大新闻发布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中医药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加强与各地信息的沟通,及时了解和宣传各地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进展。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

七、推进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十五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法制建设。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开展立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抓紧完成《中(传统医药法》草案和说明的起草,配合卫生部尽早上报国务院。做好中医药行业法制宣传教育和“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二十六加快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推动中医药标准体系构建,继续做好中医药名词术语、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推进中医各科常见病证诊疗指南和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制定。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特别是国际标准化后备人才的培养。

(二十七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行为。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监管。继续开展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监测和查处工作,完善中医医疗广告出证查询系统等管理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的非法行医行为。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开展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八、继续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十八制定实施新时期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促进“传统医学决议”各项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力争将中医药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代表作名录。认真筹备开好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领域,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配合世界卫生组织做好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研究制定工作。建设好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合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与非洲的传统医药合作,推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控疟等项目的落实。加强政府间双边合作,落实各项合作协议。加强和指导民间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十九推动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好中医药海外文化巡展系列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工作。深化中医药贸易便利化工作,在中医药服务贸易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破除有

关技术壁垒。逐步完善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支撑体系,加强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进一步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抓好内地与港澳合作协议的落实。促进“两岸搭桥专案”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建设好两岸中医药稳定的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中医药实质性项目合作。

九、科学编制中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十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确定“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需求。同时,做好中医药规划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将中医药内容更多地纳入总体规划和卫生专项规划。

(三十二加强重大项目的设计和筛选论证工作,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中医药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各地总体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参与做好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十、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自身建设

(三十三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医德医风教育制度,总结推广各地在加强行风建设方面的经验。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继续开展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活动。

(三十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强中医药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经常性教育,继续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加强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三十五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服务型机关、和谐团队活动。加强学习,开阔视野,结合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实践,提高科学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药信息和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工作

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奋发有为的环境和氛围。

· Ⅲ ·

光明中医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CJGMCM March2010.Vol25.3

第五篇:2012中小企业工作要点(印发)

2012年全市中小企业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抢抓国务院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档次为目的,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为主线,以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手段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安置就业、增加收入、稳定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强化运行监测、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二、预期目标

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413户,从业人数达到11万人,其中新增中小企业过100户,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17.2%,达到51亿元。

三、重点工作

1.抢抓发展机遇,强化政策落实。把今年确定为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落实年,认真抓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督查落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重点制定出台“三个意见”、建立“一个制度”。

“三个意见”:一是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促进小微型企业-1-

发展的政策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根据《甘肃省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发展的意见》,制定我市《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全市担保业规范健康发展。三是根据市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出台《平凉市50强企业帮扶实施方案》,集中扶持50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一项制度”:根据省上有关要求,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协调领导机制,具体协调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抓好平台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一是加快建设平凉市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政策性补助的思路,研究制定《平凉市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力争纳入省上首批“窗口”建设支持范围。二是做好市、县级中小服务示范平台认证工作。年内认定市级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10户,力争15户,申报省级服务示范平台1-2户。年内各县(区)至少要认定1-3户县级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同时,县区对符合条件的县级示范平台积极推荐认定市级示范平台。三是加强服务机构宣传和日常业务培训工作。加大对服务体系、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宣传力度,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社会上“听得见声音,看得见形象”。

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在增强服务能力的同时,不断优化人员素质与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服务创新能力,树立品牌形象,扎实有效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政策指导,促进融资担保业健康发展。一是根据国家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010‟77号),按照分级监管原则,逐级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担保机构合法经营,健康发展。重点抓好担保机构经营状况合规性审计、经营许可证年检和日常监管工作,全面落实风险防控机制。二是鼓励担保机构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拓展业务,不断扩大担保业务总量,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同时,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扩大银担业务量。三是继续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通过合资、合伙等方式创办担保机构,鼓励担保机构向空白县发展。

4.搭建服务平台,化解融资难题。一是积极协助做好省上的“银政投”融资项目的申报推介工作,力争在省“银政投”活动中为我市中小企业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二是积极搭建各种融资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工作。由政府搭台,开展多种形式的“银政企”对接活动。三是继续开展融资创新,鼓励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设备租赁融

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

5.加大技改力度,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做好项目储备。县区及时了解项目情况,对辖区项目开工建设3个月、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按要求做好项目分类储备,填报省级、国家项目库。对于未入库的项目,国家、省级资金不予扶持。二是按程序逐级筛选推荐项目。县区对推荐项目负有第一责任,推荐的项目须真实。县区审核推荐后统一上报市上按程序审核。三是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认真督促项目实施,尤其对国家、省级资金2011年扶持的10个项目,要督促项目实施主体按期完成进度,及时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实施中变动资金使用方向、项目未按设计实施的,县区应及时上报情况并说明原因和整改措施。四是做好项目完工验收。对2009-2010年国家、省上资金扶持的项目,对已完工的,由辖区工信局负责督促项目单位按照《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程序做好完工验收工作,项目未进行完工验收的单位不再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项目资金。

6.落实帮扶政策,做大50强企业。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利用2-3年时间,综合运用信贷支持、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加大对50户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具体由市、县区两级工信部们领导和工作人员采取结对帮扶、一企一策的方式进行帮扶。切实解决这些企业在项

目、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进一步创业发展,做强做优,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骨干和带动力量。力争今年50强企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

1.2万人。

7、强化运行监测,保障生产经营。采取“总体情况监测与重点企业监测相结合、按月上报与按季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抓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工作。一是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继续坚持按月上报监测表,按季通报运行情况制度。二是做好重点企业监测。县(区)及时督促监测的25户企业按月填报工信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系统,报表须在当月10日前上报。三是建立平凉市50强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定期报送制度。各县区要指定专人负责督促本辖区监测企业按时报送监测报表,并做好与企业的衔接工作。各监测企业要落实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负责监测报表的填报,做到报送的数据完整、准确、及时。

附件: 2012年平凉市中小企业预期分解目标

2012年中小企业重点项目表

下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工作要点[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工作要点[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徐州2014中医工作要点5篇

    201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要点2014年全市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两个率先”、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及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中医药强......

    关于印发2012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

    藁城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藁城市教育局2012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学区中心校、市直属学校、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藁城市教育局2012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

    2013年中医医政工作要点

    2013年中医医政工作要点 按照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部署和2013年中医药工作要点,2013年中医医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深化医改中进一步发挥中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

    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附件1 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

    三级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附件4 三级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

    关于印发《2012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的

    关于印发《2012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的 通 知 各村(居)党支部,乡级单位: 石滩乡2012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已经乡党委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12 年 2 月......

    关于印发《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

    遂人口发„2008‟33号 遂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 的通知 各区县人口计生委,三园区社会事业局: 现将《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