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8000审核技巧和检查表
ISO18000-OHSMS通用审核要点
2008-01-08 13:57:39
目的和范围
1.1
为确保XXX审核人员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效审核,特制定本工作指导书。
1.2
适用于XXX各级审核人员认证过程中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2
引用文件
2.1
CNAS-CC4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 2.2
CNAS-CC4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
2.3
CNAS-GC4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 2.4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3
职责
3.1
审核组负责本工作指导书的实施。4
指导内容
4.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由两个审核阶段组成,两个阶段的审核目的各有侧重。4.1.1 第一阶段审核目的:通过对受审核方的管理权限、活动领域和现场区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与观察,确定第二阶段的审核范围;通过对若干核心要素与标准符合性的审核,以及受审核方对审核中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可行性和条件;通过对组织所建立的文件化、结构化管理体系的了解,包括危险源及其相关风险、体系的策划和自我完善机制的实施状况,确定第二阶段的审核重点。
a)重点审核体系的策划情况,有关运行情况只深入到“做了没有”;
b)文审部分应着重评审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对相关要求进行了有效的策划;
c)通过现场审核,应确定第二阶段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如审核组的人员组成、审核组的人员专业能力、所需的审核人日数等要求;
d)基于审查结果,综合评价组织管理体系的实施程度,判断是否为第二阶段审核做好了准备,并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商定第二阶段审核的细节。
4.1.2 第二阶段审核目的:证实受审核方实施了其方针、目标指标,并遵守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各项相应程序;证实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的所有要求,能够实现其方针和目标;评价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审核准则,以决定其是否可以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推荐注册。
a)审查管理体系与相应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应证据,评价“做得如何?”,符合性和有效性如何?
b)体系范围包括管理层、各部门、车间,运行现场都要逐一进行审核; c)相应管理体系标准的全部条款和要点都要逐项进行审查。4.2
审核内容安排
4.2.1 第一阶段重点审核内容主要涉及4.1、4.2、4.3、4.5.4和4.6。
a)审核4.1是为了总体评价组织是否按标准建立和实施了体系运行,并确定其审核范围;审核4.2和4.3是要摸清组织的重大风险及其法律法规,从而确定方针、目标、措施和管理方案的适宜性和合理性。因此,这几个标准条款一般要在第一阶段审核到位,否则,就会出现由于重大风险识别不全,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不合理,导致各层次、各部门的目标和控制失控。到第二阶段审核时,就难以获取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以及实现目标能力的证据,给管理体系有效评价带来困难。
b)有关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以及监测和测量,在第一阶段不作全面细微的审核。其中4.4.1只要在现场确认组织机构和职责,有助于第二阶段审核的策划;而对4.4.6、4.4.7和4.5.1主要是了解有关程序是否建立并开始进行,即弄清楚准备情况,具体的运行实施情况,在第二阶段再作全面细微的审核,以确定其有效性。
4.2.2 根据第一阶段已重点审核的结果,第二阶段需进一步补充审核与条款4.1、4.2、4.3、4.4.1、4.5.4和4.6有关的内容,条款4.4.2~4.4.7和4.5.1~4.5.3在第二阶段都必须全面系统的审核。
4.2.3 通过上述安排,明确区分了两个阶段的审核内容和方法,能实现两个阶段的审核目的,也能解决两个阶段审核的重复问题和某些条款审核不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能够提高审核的绩效和认证的有效性。
4.3
通常情况下,第一阶段审核应在组织现场进行,以下情况可考虑不到现场进行: 4.3.1 ISO17021:2006标准9.2.3.1.1条规定:“对于大多数管理体系而言,建议至少部分第一阶段审核活动在客户的场所进行”,这是由第一阶段审核目的所决定的,为了实现第一阶段审核目的要求安排的审核内容,大部分只有到现场才能准确获得相关信息。但是对于一些个案,可以不到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4.3.2 集团公司下设的各个分公司,如果他们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及其重要因素都相同,要求XXX对其分公司管理体系分别进行初审,不一定要到每一个分公司的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例如:某集团跨省市建立了许多省(市)公司。2002年,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通过了XXX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当时安排了第一阶段现场审核。2006年,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申请XXX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由于为同一认证机构,主要审核人员也没有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除规模较小外,其产品、工艺过程、设施设备等乃至组织机构都与前一个公司相同或相似,建立体系的策划输出也基本相同,因此,四川公司初次审核的第一阶段审核可以不到现场进行。
4.3.3 组织规模和运作场所很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过程和重要因素又很简单,且该组织已获得其他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当这个组织提出申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时,可考虑不到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例如:某矿泉水厂是一家只有20多人专门生产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的企业,只有1条生产线,生产工艺简单,关键控制点较少,而且该厂已通过QS认证,另外该厂已通过XXX的QMS认证,XXX对该厂的组织结构、生产过程、场地和范围等比较了解,因此,对该厂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初次审核的第一阶段审核可以不到现场进行。
4.3.4 组织已先后获得不同认证机构颁发的几个不同管理体系的认证证书,并有效运行。后该组织将这几个管理体系整合成一个综合体系,并向XXX提出申请时,由于体系运行比较成熟,可考虑不到现场进行第一阶段审核。
例如:某厂于2003年取得XXXISO9001:2000QMS认证证书,2000年8月和2004年5月分别获得了其它两个认证机构颁发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EMS认证证书。基于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其它两个体系获证后的有效运行情况,同时基于对该厂的熟悉了解程度,2005年XXX在对该厂“三合一”体系整合认证时,第一阶段审核可以不到现场进行。4.3.5 不到现场的第一阶段审核仍应完成文件审查,并通过索取相关的资质证明、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初始评价报告、验收报告、检测报告以及审阅提供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的记录和报告,从而能够确定审核范围、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的合理性,并了解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情况,适用法律法规的收集情况及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实施情况。4.3.6 第一阶段审核不到现场进行应经认证部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4.4
注意事项
4.4.1 在审核项目策划阶段,原则上不允许有计划的安排一、二阶段的现场审核连续进行。4.4.2 第一阶段审核发现的问题,通过开具不符合项报告或者观察项报告等方式要求组织进行整改,并提供证实材料,由审核组进行验证。如果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较多,可选择第一阶段现场验证的方式关闭,不排除需要重新进行第一阶段审核。切忌在第一阶段审核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下,匆匆进行第二阶段审核。如有不符合法规要求、监测不达标的情况,未经纠正,不可进入二阶段审核。第二阶段审核时如发现第一阶段审核时已开具观察项报告的同类不合格,可以在第二阶段审核时开具不合格报告。
4.4.3 证明其法律地位的相应文件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
4.4.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合法性证明材料:特殊行业(建筑、化工、采矿等)资质证书如:安全生产许可证;消防验收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守法证明。
4.4.5 初审、复评、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应进行文审,应在审核前进行。文审应由具备能力的审核员实施,审核组长应确认文审报告,并做出文审结论。文审中发现的问题应修改并经过验证。
要素 审核内容
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l
方针是否与活动、服务、产品相适应,是否包含持续改进,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l
是否规定了制定方针的原则、职责?如何评审、修改方针?
l
是否对组织的目标和指标给予指导? l
采取什么方式被公众获取? l
方针中的承诺是否反映了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应建立适当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方针和目标、重要风险和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一致性。l
第一阶段的审核重点为:
n
方针是否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内容是否适合组织的特点,是否承诺持续改进和事故预防,是否承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否建立和评审目标指标的框架。n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还需符合上一级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方针是否被员工所理解?方针如何为公众所获得? 方针的适宜性评价和修改情况。第二阶段的审核重点为: 受审核方对方针的管理情况,即是否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员工了解方针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是否具有公开性,制定是否考虑到相关方的要求,相关方需要时能否易于得到; 是否对方针进行定期评审及修订,以适应组织内外部条件及要求的变化。
4.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危险源控制程序?是否规定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是否可操作?是否包括了:
n
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n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分包商和访问者)的活动; n
作业场所内的设施,无论其是由组织还是由外部所提供。
l
建立目标时,是否对这些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控制的效果进行考虑,并将此信息文件化和保持最新。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识别和确定应控制的危险源或风险。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程序和方法是否充分、合理。
l
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与重要危险源评价的合理性。审核人员应该通过文件审核中收集的受审核方的安评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厂区平面图、地理位置图、工艺流程图、动力及下水管网图、监测报告、主要有毒有害化学品清单、主要原辅材料清单、组织结构图、相关法律法规等资料,并结合现场观察所掌握的情况,判断受审核方对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识别是否有遗漏,是否覆盖了组织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否覆盖了与相关方有关的危险源,是否覆盖了组织产品的危险源。
l
通过审核其评价过程是否按程序进行,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再现性,判断受审核方对重要危险源评价的合理性。
l
查阅危险源清单、重大危险源(风险)清单,确认: n
应具备上述清单;
n 了解清单是否覆盖了企业体系范围内的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人员(包括合同者、访问者)、所有设备(自有的、租用的)。n
清单内容应覆盖了下列情形:
u
机械伤害(旋转、高空坠落、物体打击、高速运动等);
u
电伤害(触电); u
生物伤害(传染病);
u
物理伤害等(热、烫、光、噪声、电磁污染等); u
化学伤害(灼伤、中毒); u
其他伤害(放射性)。
n
应体现危险源和危害发生的三个方面: u
物的不安全因素; u
人的不安全行为; u
管理的原因。
l
对活动、项目的任何可能的更改或补充,危险源和风险是否与之相对应?
l
关注主管部门,查相关记录,验证辨识与评价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抽一部分危险源,评定其辨识的合理性、科学性;现场巡视,简单验证危险源是否遗漏,风险评价是否合理?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进一步深入了解识别和评价的充分性和合理性(包括对第一阶段观察项整改情况及验证);
n
审核体系范围内的所有部门/区域对危险源的识别情况及对相关重大风险的认识。
l
应加强审核的深度,选择受审核方的典型产品、活动及服务进行代表性抽样,收集资料并深入进行现场观察,考察其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并在全部抽样的基础上,再次把受审核方对危险源评价的合理性、有效性,对重要危险源抽样加以分析,以考察受审核方对危险源识别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程序规定运行。
l
风险评价:
n
是否及时主动?
n
现场核实针对识别出的不允许、重大、中度风险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及采取控制措施是否落实?
n
风险评价是否与运行经验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n
为确定提供资源,保证风险运行控制提供了信息? n
提供必要的监测活动已落实?
l
重点查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是否有遗漏?评价是否合理?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文件审核:
l
应建立一个获取与本企业危险源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书面程序。包括对获取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有效性、适用性评价要求。
l
程序是否明确获取渠道?适用法规是否及时获取?传达给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方式?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识别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收集的法律法规是否覆盖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并识别到适用的条款,确认法律法规的识别充分与否。
l
是否建立了获取和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l
查阅受审核方对法律法规遵守程度的有关记录。l
查阅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确认:
n
企业是否识别了适用企业的法律、法规、标准、并且识别了适用条款;
n
结合行业特点,从清单中随机抽取 3—5 份法律、法规、标准的文本验证其法规收集渠道是否畅通。
第二阶段审核:
l
审核与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关的程序文件,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等程序文件的实施情况,审核其各部门遵守法律法规的实际情况。
l
关注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是否及时获取了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的信息。l
与重要危险源有关的岗位,必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相应要求。应特别关注的安全法规标准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01 l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05.01 l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05.01 l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03.15 l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06.01 l
工伤保险条例2004.01.01 l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管理规则2001.12.21 l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l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l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GB/Z2-2002 l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l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 3787-1983 l
厂内机动车安全管理规定1995.04.07 l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01.13 l
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1991.03.21 l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2000.12.21 l
在特殊行业领域,增加相关法律法规
4.3.3目标
文件审核:
l
规定目标的原则、方法是什么?程序是否规定了职责?是否规定了目标修改的方法、时间?
l
是否体现了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是否考虑了重大危险源? l
目标指标是否层层分解并纳入相关人员职责范围? l
制定目标指标时是否考虑了相关方的观点? l
目标指标是否量化?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制定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方针和目标、重要风险和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一致性,目标指标的量化和可测量性。
l
受审核方确定的总体目标和指标是否与方针、重要危险源相一致,是否考虑了重要危险源并体现了方针的要求;
l
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l
是否与组织的规模及经济、技术、经营状况相适应并切实可行; l
是否考虑到相关方的有关要求; l
目标指标是否量化。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各层次的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和实现能力。
l
受审核方的目标和指标是否针对内部每一职能与层次建立并落实,目标和指标是否按计划完成。审核人员可以根据受审核的实际情况,考察其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是否合理。4.3.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文件审核:
l
是否按目标制定了方案?是否规定了每一项职责的具体方法、时间? l
是否适应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总体策划活动? l
是否有制度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加以监控和修订?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制定相关的管理方案。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管理方案的内容是否包括:目的、现状、措施、进度、责任部门、资金落实情况。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对管理方案的责任和相关部门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包括到财政部门检查资金的落实情况。
4.4.1结构和职责
文件审核:
l
审核范围内涉及的各部门是否做出了相应的职责说明?
l
最高管理者是否赋予管理者代表充分的职权及提供必备资源? l
管理者代表是否明确并理解其职责和权限? l
其它有关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是否明确且形成文件? l
是否为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和新项目的开发配置能实现目标指标必需的资源?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规定有关的责任机制,并确保相应人员的能力。n
各相关部门职责设定是否合理?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重大风险岗位的职责、权限和能力要求是否明确; n
基础设施、专项技能和财力资源情况。
l
关注职责的传达是否到位?进一步验证职责的合理性。
4.4.2培训、意识和能力
文件审核:
l
是否规定了:培训需求的收集、培训计划的策划、如何实施、效果如何检验?关键岗位是否明确提出要求?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有关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训需求、计划及其实现情况。l
员工对职业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如何? l
看培训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按计划实施?通过查相关记录验证计划完成情况,抽查相关培训效果。
l
可能产生重大危险源的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人是否经过培训?培训记录是否保存? l
是否根椐需要对培训计划进行了制定、评审和修改? l
培训的效果是否进行了跟踪检查和记录? l
各层管理者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4.4.3协商和沟通
文件审核: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内外交流、各类信息传递方式、途径、内容。是否包括了: l
参与关于管理风险的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 l
参与影响作业场所安全卫生任何变化的商讨; l
在安全卫生事务上享有代表性;
l
信息是否有记录?是否规定了信息的处理、反馈?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规定有关的信息交流机制。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内外部协商与交流的实施情况; n
与员工代表座谈。
l
抽一部门记录,看各类信息是否准确有效传递?问员工,谁为职业安全卫生代表和管代?
l
员工如何了解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渠道是什么? l
员工是否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的改进情况? l
是否有接收、答复员工、相关方关心问题的程序和制度?
l
以什么方式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的结果传达给所有有关人员? l
是否有收集和公布各界对职业健康安全意见和看法的制度?
4.4.4文件
文件审核:
l
是否规定文件体系结构说明?是否完全描述要素相关途径?文件是否保持最小化,满足实用和有效要求?
l
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 n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通常时)n
程序文件
n
作业指导书(通常时)
l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信息应足够充分,体系的要求应覆盖到认证企业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的全部活动、全部人员、全部设备设施,判断与认证范围和审核范围的一致性:
n
查阅厂区平面图; n
查阅组织机构图,了解纳入体系的职能和部门有哪些,进而确认纳入体系的各场所与其管理职能的对应关系;
n
判断是否将对职业健康安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或场所排除在体系之外。注:结合后面“运行控制的实施”、“法律法规符合情况”部分的审查,现场走访观察。l
是否与现行管理文件相结合? l
员工如何获取与其工作所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l
关键活动和作业是否有危险控制程序? l
各层次文件接口是否良好,是否相互支撑,文件的一致性如何?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建立所需的文件系统。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基本情况,重点检查组织文件描述的管理体系范围与现场运行情况是否一致。4.4.5文件和资料控制
文件审核:
l
程序化要求,界定文件发放范围,明确关键岗位,现行版本、文件修改方式,界定各层文件适用性。
l
明确规定何时评审,评审后修改要求,旧文件处置规定,各文件标注方法。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体系文件的组成、审批、发放、修改、作废处置等情况。
l
关注关键岗位是否有现行版本,查问相关文件记录,验证发放范围,满足要求,是否有旧文件回收?文件评审是否合理?通过记录了解评审人员与授权人员是否一致;旧版控制,如何销毁?
l
体系运行的重要场所是否都能及时得到相应文件的现行版本? 4.4.6运行控制
文件审核:
l
针对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设立了控制程序; l
程序对具体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l
控制内容是否包括控制或降低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的要求。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重要危险源的风险进行了运行控制。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调查和确认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范围,组织范围,场地范围和平面布置(现场分布的距离);
n
审查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资质性证明文件、证明、固废危废的处理协议及相关方的资质证明;
n
勘察生产现场,重点关注动力装置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库、污染物治理设施、固废堆放场所和现场作业情况;
n
了解生产状况(生产流程、班次安排等),车间分布。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实施运行控制的情况;
n
到相关部门逐项检查重大风险是否按相关程序进行管理和控制,确定其控制的有效性;
n
检查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情况;
n
检查职业健康管理、劳保和职业病的防治情况。l
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场所,是否确定和制定了文件化程序? l
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标准,使用设备和应达到规范要求? l
是否对在用职业健康安全设备进行正常、有效的维护保养?
l
是否建立和保持对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供方实施控制的管理程序? 特别关注: l
应具备有关运行控制方面的程序,行业特点不同差别较大,通常包括: n
结合行业特点的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n
特种设备的管理规定(起重机械、压力容器、机动车等); n
危险化学品管理程序; n
设施、设备维护程序;
n
与健康有关的管理程序(体检要求、女工保护、劳保用品管理等); n
相关方(供方与合同方)管理程序; n
关键岗位要有安全操作规程。
l
结合重要危险源信息,确认企业主要的危险源所在位置,适用时,重点走访以下对象,关注其现场管理,人员行为,应表现出体系运行绩效: n
特种设备定期监测、使用状况;
n
危险源处设置的设施、设备运行状况;
n
生产现场安全设施状况:防护栏、防护罩、除尘设备、消声器、屏蔽设施等; n
辅助设备设施安全状况:配电室、锅炉房、供排水设施、发电机等; n
化学品、危险品库房等化学品、危险品库房的管理状况(存放种类、数量、温度、防护、报警装置、泄漏应急措施等);
n
消防设施配备情况:灭火器、消防拴、消防通道等;
n
现场操作人员是否佩带劳保用品,是否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n
特种作业人员(电工、司炉工、电焊工、起重工、压力容器操作工、驾驶员等)是否持证上岗;
n
高危行业应确认企业周边存在的敏感区域(如:居民区等)。l
结合企业情况,检查安全和健康管理情况:
n
最高管理者安全培训情况、管理者代表应从最高管理层产生,200人以上企业应设专职安全员等;
n
企业职业健康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 n
三级安全教育的情况、特殊工种的培训情况; n
特种设备清单,查阅是否按规定定期监测; n
员工代表是否履行职责,代表员工进行三参与; n
职业病情况,员工体检情况; n
劳保用品的采购、发放情况; n
事故处理情况(四不放过原则); n
三级安全检查实施情况;
n
安全生产责任制。
法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五十三条作出了关于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三同时”制度的规定。
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第五十五条作出了关于特种作业上岗要求的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四章对维护和实现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做出了法律规定。
第七章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职业健康安全要求做出了法律规定。
安全生产法
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七条规定:“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关于安全生产保障的有关程序
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 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二十条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态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
第二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替示标志。”
第三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004 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 《 职业病目录 》,我国的职业病分为 10 类 115 种。
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
l
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l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l
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国务院和县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社会保险依法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l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l
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l
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l
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l
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l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l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l
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l
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l
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三条规定: “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l
有“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 职业性健康检查规定 》 要求
l
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事或接触不同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者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并规定了相应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检查周期通常为 1-2 年。
事故预防——人员方面法规要求
l
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及职业资格
l
劳动防护用品和健康监护
l
童工的禁止使用和女工、未成年的保护
l
工作时间和休假
l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特种作业人员
l
劳动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l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企业工人的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形式。
l
三级教育
l
特种作业教育
l
经常性教育
企业工人三级教育
l
新工人上岗前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
l
企业职工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进行相应的车间级或班组级职业健康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的种类
l
电工作业
l
金属焊接切割作业
l
起重机械(含电梯)
l
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
l
登高架设作业
l
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
l
压力容器操作
l
制冷作业
l
爆破作业
l
矿山通风作业(含瓦斯检验)
l
矿山排水作业(含尾矿坝作业)
l
矿山安全检查作业
l
矿山提升运输作业
l
采掘(剥)作业
l
矿山救护作业
l
危险物品作业
l
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其它的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试
l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大纲》
l
《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
l
安全帽类
l
呼吸护具类
l
眼防护具类
l
听力护具类
l
防护鞋
l
防护手套
l
防护服
l
防坠落护具
l
护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检验、认证和发放
l
生产许可证
l
产品检验证
l
产品合格证
l
按标准发放
事故预防设施、设备和物品方面法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设施
l
安全技术方面的设施
l
职业健康方面的设施
l
生产辅助性设施
三同时
l
《劳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
l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六条,也做了相应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条规定:
l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放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后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七大类)
1.锅炉:承压蒸汽锅炉(≥30L)、承压热水锅炉(出口水压≥0.1Mpa,功率≥0.1MV)
2.压力容器
(1)密封设备(压力≥0.1Mpa,压力X容积≥2.5Mpa.L)
(2)气瓶(压力≥0.2Mpa,压力X容积≥1.0Mpa.L)
3.压力管道:≥0.1Mpa,D ≥25mm
4.起重机械:
(1)升降机(≥ 0.5t)
(2)起重机(电动葫芦): ≥1t,≥2m
5.电梯:
6.客运索道:
7.大型游乐设施:
危险物品
《安全生产法》
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气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提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二十六条规定:
l
“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并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还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分、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l
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l
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l
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使用单位或者进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送该化学材料的毒性签发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等资料。
l
进口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第九条规定:
l
“生产、存储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立在城市的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l
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应当设置在合理的位置,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l
原有的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不符合前款规定的,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限期加以解决。”
第十七条规定:
l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个人,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l
生产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单位,对产品应当附有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数据的说明书,并且注明防火防爆注意事项。
l
对独立包装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当贴附危险品标签。
l
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l
禁止携带火种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场所。
l
禁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l
储存可燃物资仓库的管理,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第十八条规定:
l
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动火证)
化学品管理
l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必须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其库房及场所应设专人管理;
l
化学危险品应具备标志、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l
库房具有通风、防爆照明、防晒、调温消防设施和器材、防泄漏的设施和器材;
l
性质相抵触或易发生反应的化学品隔离、隔开、分离存放;
2002 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1984 年1月 6日公安部颁布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 》
1994 年 3月24日公安部颁布了 《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
1989 年10月24 日国务院颁布了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争例 》002 年1月4 日卫生部颁布了《 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 》。
有毒、有害场所
2002 年5月 12 日国务院颁布了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
1987 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
1999 年12月2 4日卫生部颁布了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 》
2002 年5月卫生部颁布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002 年5月卫生部颁布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值 》(GBZ2-2002)
企业主要有害作业场所卫生限值(GBZ1、GBZ2)
种类
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
卫生限值mg/m 主要场所
尘毒
粉尘
矽尘 铸造
木粉尘 木加工
砂轮磨尘 干磨削、打磨
其他粉尘 抛丸、喷砂
烟尘
焊接烟尘 电弧焊接
锰及其化合物
0.45
氧化镁烟 铸造
铅尘
0.03 铸造、波峰焊、锡焊
石蜡烟 精密铸造
酸雾
硫酸雾
电镀、制版、酸洗
盐酸雾
7.5
硌酸雾
0.15
氰氯酸
尘毒
氧化锌 5
氨 精铸、热处理
一氧化碳 渗碳淬火、锅炉房
苛性碱 清洗、电镀、前处理
溶剂汽油
清洗
甲醛
0.5 注塑、树脂砂铸造
苯酚
苯系
物
苯 涂装、粘接
甲苯
二甲苯
日接触噪声时间
卫生限值 dB(A)空压站、冲剪压、铸造、锻造、机加工、装配、实验、打磨、喷丸
噪声 85 88 91 94
1/2 97
1/4 100
1/8 103
最高不得超过115
辐射
X射线电离辐射
5.2x10-8库仑/千克小时
X射线探伤
高频电磁辐射
(30~300MHZ。连续波)
0.05Mw/cm2 14v/m(8h)
高频淬火,感应熔炼、电加工
0.10Mw/cm2 10v/m(4h)
安全生产与职业病防治五项制度
1993年3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建立“五项制度”:
l
安全生产责任制
l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l
安全生产教育
l
安全生产的定期检查
l
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制度
l
日常性检查
l
专业性检查
l
季节性检查
l
节假日前后检查
l
不定期检查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
职业健康安全措施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单位或工作场所;
(2)措施名称;
(3)措施内容和目的;
(4)经费预算及其来源;
(5)负责设计、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
(6)开工日期及竣工日期;
(7)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
(1)伤亡事故分类
(2)伤亡事故报告
(3)伤亡事故调查
(4)伤亡事故处理
(5)伤亡事故统计
按伤害程度分类
l
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含一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l
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个工作日
l
死亡,其损失的工作日为6000日,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和平均计算出来的。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l
轻伤的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l
重伤事故,指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
l
一般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
l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l
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以上(含10人)的事故
2002年5月1日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三类:
l
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
l
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l
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l
放射性事故的分类及调查处理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执行
职业病种类
l
根据2002年4月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部颁布的《 职业病目录 》我国职业病共分为10类115种。
l
职工被确认患有职业病后,其所在单位应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意见,安排其医疗或疗养。
l
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自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
l
对于因工作需要暂不能调离的生产、工作的骨干,调离期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l
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其职业病待遇应由原单位负责或两个单位协调处理,双方商妥后可办理调转手续。并处理其健康档案、职业病诊断证明及职业病处理情况等材料全部转交新单位。调出、调入单位都应将情况报告所在地的卫生劳动职业病防治机构备案。
l
职工转入新单位后,新发生的职业病不论与现工作有无关系,其职业病待遇有新单位负责。
l
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在待业期间新发现的职业病,与上一个劳动合同期工作有关时,其职业病待遇有原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负责。如原单位合并,由合并后单位负责;如原单位撤销,应由原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负责。
l
职业病目录(10大类、115 种)、尘肺.(铸工尘肺、电焊工尘肺)、职业性放射病、职业中毒(二甲苯、锰及其化合物)、物理性职业病(中暑、手臂振动病)、生物性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电光性皮炎).职业性眼病(电光性眼炎)、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噪声聋)、职业性肿瘤(苯所致血病)、其他职业病 相关职业安全健康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l
工业企业选址和总体布局;
l
工作场所基本卫生要求;防尘、防毒;防暑(车间温度湿度);防寒(冬季采暖);防噪声与震动;防非电离辐射;人工空气调节。
l
辅助用室基本要求:浴室、食堂、厕所等
l
紧急救援
l
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日接触噪声时间
卫生限值(dB﹝A))
85 88 91 94
1/2 97
1/4 100
1/8 103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
l
设备安全:吊索具(钢丝绳、吊沟)、行车限位、指示灯、联动装置等。l
起重机驾驶员“十不吊(超载、信号不明、捆绑不牢、吊物加工、斜拉斜挂、工件站人、爆炸物品、埋地物品、带棱角未垫好、违章指挥);
l
驾驶员持证上岗;
l
设备定期检验。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颁发(2000)250号]
l
定期检验;
l
存放要求:空瓶实瓶分开放、立放防倾倒、防晒;
l
使用要求:瓶内气体不得用尽、乙炔瓶严禁卧放使用、焊接时离明火10米。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文件审核:
l
是否制定了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的程序?包括应急反应和处理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中要有修改和演练的要求。
l
程序是否界定潜在事故?是否做出预防对策?补救手段?程序中界定发生事故是否有分析总结要求?程序中针对潜在事故规定的做试验的时间?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确定了哪些紧急情况,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实施应急准备和响应。
n
有关应急准备的培训、演练和评审情况。l
潜在事故是否有遗漏?
l
针对紧急情况应有应急预案,可行时应进行演练,查阅相关证据,是否定期评审应急预案,必要时进行修订。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可参照《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条款的要求制订。
l
定期验证包括设备、监测仪器、消防器材等。
l
是否考虑了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可能导致职业健康安全的后果? l
是否分析了导致意外事件的原因?(如异常作业、缺乏培训)l
是否有相应的记录要求?
l
是否有和消防、安全、医疗部门相互配合的行动计划? l
常见紧急情况有: n
中毒;
n
火灾、爆炸; n
泄漏
n
机械伤害; n
坠落; n
烫伤; n
中暑; n
触电;
n
危险化学品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4.5.1绩效测量和监测
文件审核:
l
如何对不允许风险、重大、中度风险控制的检查?
l
与目标指标相联系的特定职业健康安全行为参数是怎样设置的?如何监控目标? l
有无对相关法律和其它要求符合性进行定期评价的制度?法律符合性检查如何做? l
是否规定事故、职业病、事件等监测内容? l
对各类设备校准如何做?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绩效进行监测; 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了解职业健康安全的主动和被动监测情况; n
审查守法情况及有关违法投诉文件;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对绩效进行监视和测量,报告和评审的情况,及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第一阶段对这方面的问题已作了较详细的了解和审查,第二阶段除了检查相关观察项的整改情况外,主要应:
u
详细审核各项绩效监测记录和符合情况;
u
检查对安评报告中改进建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l
组织应监视是否符合适用的法规要求,确认:
n
组织适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要求条款应被识别出来; n
应对法规符合情况进行监视;
n
针对监视结果特别是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实施整改,整改措施应有效。
l
关注法规符合性评审是否按程序做?结果如何? l
收集事故、职业病、事件等监测结果? l
被审核方守法记录? l
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制度 n
日常性检查 n
专业性检查 n
季节性检查 n
节假日前后检查 n
不定期检查
l
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和运行是否进行了定期监测和测量? l
查设备校准记录。
l
关注目标检查执行情况?
l
验证是否有违法?确认下列方面的守法情况: n
特种设备的管理; n
特殊工种的管理;
n
职业病的控制和处理情况; n
事故处理情况;
n
化学品管理应满足 《 危险化学品安全告理条例 》、《 常用化学品贮存通用规则 》 等法规的要求。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文件化程序?
l
程序中是否明确了负责纠正措施管理部门,责任是否划分清楚? 是否规定如何做纠正措施、验证方法、手段?特别是通过实施前的风险评价,对所有拟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如何进行评审?
l
是否有针对相关方投诉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如何监督实施?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组织管理体系自我完善机制的有效性
u
对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是否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u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记录和有效性评审。l
是否对潜在重大危险源进行分析,以指导预防措施的采用? l
是否有纠正措施实施的正确记录? l
认证企业存在严重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时:如安全管理状况混乱、发生安全和健康事故是否按法规要求处理,明显的健康和安全隐患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等
l
抽一部分记录,看是否按程序要求进行原因分析,写出对策,看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现场验证纠正预防措施的效果如何? l
是否将预防措施信息提交管理评审? l
是否实现了由于采取纠正措施而导致的程序变更和文件修改
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文件审核:
l
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程序?程序中是否有职业安全卫生记录?是否规定了标识、保存期?记录保存是否做出规定要求?记录销毁规定?对记录借阅相关规定? 第二阶段审核:
l
组织记录是否填写正确完整,字迹清晰,能准确的识别? l
记录保存是否适宜、便于查找借阅、防止丢失和损坏? l
是否规定了各种应保存的记录的存放年限?
l
所有记录是否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和可见证性?
l
抽查一部门,看记录是否可追溯,保存有序,编号是否完整,记录销毁按要求做否?现场查借阅记录。
4.5.4审核
文件审核:
l
是否制定了内审程序?界定的审核方式、时间间隔、审核范围、人员资格是否符合要求。
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管理体系的全部活动进行审核和评审,并持续改进。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逐项审核内审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n
评价内审的可信度。
l
通过查阅受审核方的内审记录,从内审员能力、审核方法、审核准则、审核资源、审核组织、检查验证、不符合发现、纠正措施等方面,确认受审核方内审过程的有效性及内审结果的可信度。依据其可信度,确定第二阶段的深度和关注方向。l
是否制定了内审计划并按照实施? l
内审人员是否经过了培训及资格认可,是否由与被审核对象无关的人员来进行? l
是否制定并应用了审核用检查表,作好记录? l
是否按程序要求编写了审核报告,且经主管领导审阅和通知有关部门? l
对每项不符合是否都已通知责任单位采取了纠正措施? l
内审报告是否用于管理评审? 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到相关部门了解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l
深入受审核方的各个部门现场,对内审中开出的不符合项进行抽样跟踪,以确认其制定和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结合第一阶段对内审策划,实施记录的审核,考察其整体监督保障的功能。对于第一阶段审核中发现的内审中未覆盖的领域、薄弱环节以及可信度差的要素及领域,应加大抽样数量进行深入审核。
l
内审作用、目的是否得到了组织内部广泛认可和支持?
4.6管理评审
文件审核:
l
是否界定了管理评审的要求:如时间、方式、内容、参加人员、主持人、输入、输出等要求;方针、目标调整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方向要求。第一阶段审核:
l
一阶段文审部分
n
对管理体系的全部活动进行审核和评审,并持续改进。l
一阶段现场审核部分
n
逐项审核管理评审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n
评价管理评审的可信度。
l
确认管理评审是否由最高管理者按一定的时间间隔组织实施; l
信息输入是否充分;
l
确认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充分、适宜;
l
是否形成管理评审记录(包括计划、报告等);
l
管理评审是否有效进行,是否对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结论; l
是否提出改进指令,方针、目标和指标是否需要调整、修改或提高以实现持续改进。第二阶段审核:
l
二阶段审核内容和要点
n
到相关部门了解管理评审的决定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l
决议是否传达下去?
l
改进措施是否正在或已经按期有效实施?
第二篇:审核员考试,EMS审核检查表
向负责人了解哪些是具有重大环境影响工作的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并了解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的情况。
2.抽选2~3个可能会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岗位,现场观察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本。
4.4.
24.3.
11.向XX部门负责人了解改部门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情况。
2.查阅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其评价证据。现场观察以确认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有无遗漏(如生产和生活废水排
放、污泥的处置、化学品的遗洒和泄露、化学品废包装物的处置、有害气体的排放等等)。
4.4.
1请负责人介绍XX部门的环境职责、人员配备和分工、设施设备、技术技能及其状况。EMS审核检查表
4.4.
21.向负责人了解哪些是具有重大环境影响工作的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并了解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的情况。
2.抽选2~3个可能会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岗位,现场观察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本岗位的环境影响、工作职责、要求和方法。
4.3.
21.询问负责人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2.查阅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看是否将适用于该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均利于其中(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
3.请负责人介绍哪些该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适用于哪些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请其提供这些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说明适用的具体条款及其与环境因素控制的作用关系。
1.向负责人了解哪些是具有重大环境影响工作的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并了解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的情况。
2.抽选2~3个可能会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岗位,现场观察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本岗位的环境影响、工作职责、要求和方法。
向负责人了解哪些是具有重大环境影响工作的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并了解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的情况。
2.抽选2~3个可能会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岗位,现场观察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本
4.3.
31.询问负责人该部门是否制定了相关的目标指标,如有,查阅目标指标规定是否合适,是否可测量。
2.针对每项目标指标查阅相应管理方案,看管理方案中是否规定了具体的职责、方法、时间表。
3.抽查管理方式的实施证据,查其实施状况。
4.4.
31.向负责人了解哪些信息需要哪些部门和人员交流,并查阅相关证据。
2.向负责人了解该部门与外部相关方进行信息交流的程序,了解该部门接受到哪些外部相关方的信息(如附近居民的投诉、地方环保部门的信息等)。如有,对照相关程序的规定,抽查对这些信息的记录及其处理/回应的证据。核查是否符合程序的规定。
3.向负责人了解哪些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何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并查阅相关文件的规定。抽查与外界交流重要环境因素有关信息的证据。核查是否符合文件的规定。
4.4.6
1.请负责人介绍在该部门需要控制哪些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活动,需要哪些形成文件的程序。
2.查阅程序文件,看程序文件中规定的内容是否充分适宜,程序文件中是否规定适宜的操作方法和运行规程。
3.询问负责人在该部门的运行活动中是否有需要由供方或合同方实施的活动?如有,请介绍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并请其提供相应的控制程序,抽查这些程序的内容是否充分适宜?询问负责人如何将有关的程序和要求与供方或合同沟通?请其提供向供方或合同方通报相应程序和要求的证据,抽查3~5份以确认通报有关程序和要求的有效性。现场观察供方工作现场环境因素控制情况。
4.根据XX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程序文件,现场观察运行活动的现场操作/控制的状况、针对各项操作/控制活动分别抽查3~5份运行活动相关的控制记录,以确认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实施相应的控制活动。
4.4.7
1.向负责人了解XX部门可能会出现哪些紧急情况和事故?是否由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如应急预案等)。
2.查阅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如应急预案等),查看其内容是否充分适宜,是否未批准的有效文件。
3.向负责人了解定期评审和(可行时)试验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的情况,是否进行修订,查阅相应的评审、试验和(或)修订证据。
4.向负责人了解是否发生过紧急情况和事故,如发生过,查阅其处理的证据,看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响应;查阅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后对程序进行评审和(或)修订证据。
5.现场查看应急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及设备的状况,确认应急设施设备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4.5.1/4.5.21.询问负责人应对重要环境因素运行有关的哪些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
应对哪些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要求的遵守情况进行评价,多长时间进行一次评价,使用哪些监测设备。
2.查阅测量、监测和合规性评价有关的程序,看是否明确规定测量、监测和合规性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3.请负责人提供自体系运行以来实施监测和合规性评价的证据(如:污水、噪音、废气等方面的监测报告、水质分析、污泥沉淀物分析等等),根据不同的监测和合规性评价活动,从证据里面抽查2~3份,依据相关程序/目标指标/法律法规/标准等,看是是否按规定得要求、内容和方法实施了监测和合规性评价。从监测和合规性评价得结果中了解是否有超标排放或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了解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
4.从不同的监测设备中分别抽查3~5台(个)监测设备仪器/仪表查其校准或验证及其维护记录;现场查证监测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
4.5.
31.询问负责人如何会识别和处理不符合,如何针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查阅相应的程序文件,看其内容是否充分,是否是经批准的有效文件。
2.根据对运行控制、监测和合规性评价等活动审核的有关证据,了解自体系运行以来出现的不符合情况。
3.如出现不符合,抽查3~5份不符合进行处理的证据,看其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查对不符合进行调查而确定的原因,看原因分析是否准确。查对抽查到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的实施证据,看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与不符合的影响相适宜。
4.向负责人了解如何评价预防措施的需求,自体系运行以来在针对哪些潜在不符合采取了预防措施。如有,查采取预防措施的证据,看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否与不符合的影响相适宜。
5.现场查与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有关的活动的实际情况,以确认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6.如因纠正措施和(或)预防措施引起了有关文件的更改,查阅对文件进行更改和审批记录,并查证对更改后文件的实施证据
第三篇:清洁生产审核(前)检查表专题
清洁生产审核(前)检查表
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请先落实以下基本情况:
1、《环评》相关文件:
⑴、环评编制单位、年份,是否有电子版
⑵、环评批复文件的文号或日期
⑶、验收监测报告制单位、年份,是否有电子版 ⑷、验收批复文件的文号或日期
⑸、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
2、近三年监测报告
⑴、是否每年都有
⑵、是否有过浓度超标,项目是什么
⑶、对照排污许可证的总量指标,是否有过超标
3、危险废物
⑴、是否有
⑵、是否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处置,委托合同文本 ⑶、转移联单
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⑴、是否已编制
⑵、是否已向环保局备案,备案表在吗
5、近期是否有①已完成、②未完成、③计划进行的 ⑴、减排任务
⑵、整改项目/要求/通知
⑶、技术改造项目
★第5点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
第四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全部)[推荐]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如何识4.1 别过程,明确输入和输出(包括谁负 责,如何组织,以什么形式明确等)? 如何明确这些过程间输入、输出的接4.1 口关系,识别过程顺序、过程网络? 如何明确这些过程开展的活动、活动4.1 的准则和方法,以便有效运作和控 制? 使用何资源和信息(如指导操作的文4.1 件、相关过程运行的状况等),使过 程良好运行,并进行有效的监视?
对这些过程如何进行监视、测量、分4.1 析,如何利用有关信息达到预期的目 标和持续改进? 对外包的影响到产品符合性的过程,4.1 在质量管理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体系中是如何明确要求 的?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4.2.1 是否明确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 次、内容? 4.2.1 编制了哪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 如何考虑的?是否适宜? 4.2.2 质量手册适用范围是否明确?是否
包括了删减的细节和理由?是否明
确了覆盖的产品? 4.2.2 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了标准中要求的六个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引用)?对 其他重要的质量活动要求是否形成 文件? 4.2.2 质量手册中对受审核方体系的主要
过程的叙述是否充分?是否包括了 输入、输出、资源、活动等?是否表 述了过程的相互作用? 4.2.2 质量手册是否受控(包括标识、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发放、换版等)?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有关文件控制的程序文4.2.3 件? 文件发布前是否经审核、批准? 4.2.3 对在用文件的评审是如何规定的?对4.2.3 评审后的修改是否经批准?
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采用何4.2.3 种方式标识?是否便于识别? 在使用场所,是否有文件的有效、适4.2.3 用的版本? 文件是否有良好的保管手段和标识?4.2.3 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对外来文件是否给予特定标识,便于4.2.3 识别?发放、修改是否有记录? 作废文件是否有明确的标识? 4.2.3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有关记录控制的程序文4.2.4 件? 是否有完整的表明质量体系有效运4.2.4 行的记录(如体系的策划、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等)? 记录是否清晰?如何标识?是否便4.2.4 于识别和检索? 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是否4.2.4 按规定实施? 记录是否存放在适宜的环境中,以防4.2.4 止损坏、变质和丢失?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最高管理者如何向组织宣传、贯彻5.1
“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及有关的法 律、法规(首先了解是否识别了有关 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最高管理者如何建立质量方针和质5.1 量目标(依据、指导思想、建立的方 法等)? 最高管理者如何组织管理评审?如5.1 何确保其适宜性、有效性,促进持续 改进? 最高管理者如何考虑配备必要的资5.1 源,确保组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 现?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通过哪些渠道,如何确定顾客的要5.2 求? 顾客的要求经多次转换才能在产品5.2 中实现,组织如何确保经多次转换后 仍能达到顾客满意的目标? 组织的质量方针是如何制定的?是5.3 否适合组织的宗旨? 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满足顾客要求5.3 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 性? 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组织质量目标5.3 的总体方向、框架? 采用了哪些方法、手段将质量方针传5.3 达到各层次,使其理解? 在何时、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用何方法评审质量方针的适5.3 宜性?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组织是否在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5.4.1 立了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是否与组织5.4.1 的质量方针一致?
质量目标是否包括顾客对产品的要5.4.1 求?
对质量管理体系是如何进行策划5.4.2 的?是否满足对质量目标和体系的 总体要求?
近期体系是否有变更(如机构、生产5.4.2 过程、产品等)?如何进行策划和实 施,以确保变更期间体系的完整性? 如何规定各项活动的职能,明确职5.5.1 责、权限?以何种形式规定的? 上述规定如何传达到有关人员?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5.5.1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对如何指派的管理者代表?是否具 5.5.2 备能力胜任其工作? 是否明确了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5.5.2 限?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管理者代表是否按规定履行了职5.5.2 责?
于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有效性的沟5.5.3 通,有哪些方式? 沟通的效果如何? 5.5.3 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5.6.1 组织了管理评审?
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变化时,管理5.6.1 评审是否针对变化进行了评审,包括 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评审?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括了标准中要5.6.2 求的七方面的内容? 管理评审前是否对这七个方面的内5.6.2 容进行了准备,形成了哪些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含了标准中5.6.3 要求的三方面内容? 对管理评审中提出的措施是否有有5.6.3 效的跟踪验证? 对管理评审的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结果是否有记录(如评5.6.3 审报告)?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对资源提供是如何策划的?如何确6.1
保适时地确定资源需要,及时提供? 资源管理对于体系和顾客的效果如6.1 何? 对与质量有关的各级、各类人员是否6.2.1 明确了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资 格要求? 是否按规定的资格要求配置人员? 6.2.1 是否明确了影响质量的各类人员能6.2.2 力的需求?
提供了哪些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6.2.2 能满足需求?
是否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6.2.2 谁来评价?以什么形式? 对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了哪些工6.2.2 作?员工是否清楚对达到质量目标 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是否保存了有关教育、培训、技能和6.2.2 经历的记录?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所需基础设施的识别? 6.3 提供的基础设施是否能确保产品的6.3 符合性?有哪些基础设施能确保? 不能确保的是否有改善措施? 如何识别工作环境要求?何部门来6.4 识别,何部门具体负责提供资源? 对工作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环境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6.4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形7.1 成何种文件(不是必须的)? 质量策划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其7.1 他要求一致(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等)? 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质量策7.1 划时是否明确了: ——质量目标和要求
——确定过程和资源
——过程需要的文件 ——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 活动 ——产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品的验收准则
——必须的记录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门
受审核部
: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识别顾客要求? 7.2.1 以什么方式识别顾客要求?以什么7.2.1 方式确定(包括合同情况和非合同情 况)? 识别顾客的要求是否考虑了标准规7.2.1 定的四个方面(明确的、未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组织的附加要求)?
对于合同情况,是否在投标、接受合7.2.2 同或订单之前对其进行了评审? 对于非合同情况,何时进行评审?如7.2.2 何进行?是否按标准要求进行了评 审?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评审记录是否保存?存在的问题是7.2.2 否已解决?
产品要求变更时,相关文件(如设计、7.2.2 工艺、采购、检验等文件)是否修改? 是否传达到有关人员? 何部门负责与顾客的沟通?职责是7.2.3 否落实?
以什么方式、方法与顾客沟通? 7.2.3 与顾客沟通的安排是否有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效? 7.2.3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设计和开发如何策划?形成何文7.3.1 件?
是否确定了设计和开发的各阶段的7.3.1 过程及其评审、验证和确认等活动? 是否明确了各项设计和开发活动的7.3.1 职责和权限? 设计和开发活动与哪些部门有接7.3.1 口?传递什么信息?职责和要求是 什么? 设计和开发输入形成什么文件? 7.3.2 输入文件中是否包含了标准中要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求7.3.2 的内容?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对输入的充分性与适宜性进行7.3.2 了评审?是否对顾客要求全部转换 为输入要求进行了评审? 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满足设计和开7.3.3 发输入的要求,并以针对输入要求进 行验证的形式表达? 为生产和服务提供了什么信息?是7.3.3 否传递到有关部门?
输出文件是否包括验收准则? 7.3.3 输出文件是否规定了所必须的产品7.3.3 特性?
输出文件在发放前是否经过批准? 7.3.3 评审是否已纳入设计和开发计划?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7.3.4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按计划进行了系统的评审? 7.3.4 有关的职能部门代表是否都参加了7.3.4 评审?
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了评价满足要7.3.4 求的能力和识别问题提出跟踪措施 两方面的内容? 是否记录了评审结果及随后的必要7.3.4 措施? 是否按计划进行了设计和开发验7.3.5 证? 验证采用了何种手段、方法,以确保7.3.5 输出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要求? 是否记录了验证结果及随后的必要7.3.5 措施?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开展了哪些设计和开发确认活动? 7.3.6 可行时,是否在产品交付或实施前完7.3.6 成确认?
是否记录了确认结果及随后的必要7.3.6 措施?
什么人员有权进行设计和开发的更7.3.7 改,是否适宜?
更改的评审是否充分?是否考虑了7.3.7 对各组成部分和交付产品的影响?
在何种情况下对更改进行验证和确7.3.7 认?实施前是否经批准? 设计和开发更改如何形成文件?如7.3.7 何传递到所有的相关部门?
何种情况下对更改评审?评审的要7.3.7 求如何?更改的评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审结果及随后的必要措施是否形成文件?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如何根据采购产品对产品实现过程7.4.1
和最终产品的影响而对采购过程进 行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控制? 对供方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7.4.1 是如何规定的?是否考虑了供方符 合组织要求的能力? 是否记录了评价的结果及必要措7.4.1 施?
采购文件是否包含了所采购的必要7.4.2 信息(如有关产品、程序、过程、设 备批准的要求、人员资格及质量管理 体系要求)? 采购文件发放前如何确保其规定要7.4.2 求充分、适宜? 对采购产品的验证要求如何识别、确7.4.3 定? 在供方供货处验证采购产品时,是否7.4.3 在采购信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息中规定了验证、放行的要 求?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明确了产品特性,特别是重要特7.5.1 性? 在何种情况下要求编制作业指导7.5.1 书?是否适宜?
对设备、工装、模具的维修是否进行7.5.1 了策划?有何规定?
是否配备了满足要求的监视、测量设7.5.1 备?
如何对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特7.5.1 别是对与重要特性、特殊特性有关的 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有效性如何? 是否明确了产品的放行、交付和交付7.5.1 后的过程(包括售后服务)?要求是 否明确?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是如何实施的?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确认了特殊过程?有哪些? 7.5.2
对哪些过程进行了确认?是否适7.5.2 宜?是否对有关设备、人员、方法、程序、记录要求都考虑了是否需要进 行确认? 在已鉴定的过程发生变化时,是否进7.5.2 行了再确认?
在何种情况下要求对问题可追溯?7.5.3 如何标识以确保可追溯性? 在各生产阶段是否根据重要性规定7.5.3 对产品进行适当的标识?如何进行 标识? 在各生产阶段如何按监视、测量要求7.5.3 标识产品状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态?
审核员:
部门代表: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存在顾客财产(包括图样、软件、7.5.4
知识产权等)?以何方式明确顾客财 产?
在接收顾客财产时,是否进行了验7.5.4 证?
如何对顾客财产进行标识、防护、维7.5.4 护?
对于顾客财产丢失、损坏或其他不适7.5.4 用,是否记录并向顾客报告产品的保 护? 搬运方法是否能防止产品损坏或变7.5.5 质?
是否有符合顾客要求的包装规范?7.5.5 是否对装箱、包装及标识做了规定并 进行控制? 贮存环境是否适合于防止产品损坏7.5.5 或变质?
产品的保管和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防护方法是否适当? 7.5.5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确认并配备了所需要的监视和7.6 测量装置? 监视和测量装置是否确保其测量能7.6 力与测量要求相一致? 测量设备是否按周期或使用前按规7.6 定进行校准和调整? 当不存在国际或国家承认的有关基7.6 准时,是否明确了校准的依据并记 录?是否按规定校准和调整? 是否有防止因调整不当而使校准失7.6 效的措施? 测量设备在搬运、维修和贮存时,是7.6 否有防止损坏和劣化的措施? 是否记录了校准结果?在用测量设7.6 备是否经校准合格? 当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是否评定了7.6 先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并采取纠正 措施? 是否保持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7.6 录? 是否有计算机软件用于监视和测量7.6 的情况?是否在初次使用前确认,必 要时重新确认?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对监视、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活动8.1 是如何策划和实施的?是否适宜? 是否识别了统计技术的需要,并正确8.1 使用? 监视顾客满意由哪个部门负责? 8.2.1 对于监视顾客满意,规定了收集哪些8.2.1 信息?
对于顾客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满意,如何进行分析、度8.2.1 量?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内部审核的程序文件? 8.2.2 是否根据审核活动、区域的现状与重8.2.2 要性制定审核大纲?
审核大纲是否规定了审核的范围、频8.2.2 次和方法?
内部审核员是否经培训,具备资格? 8.2..2 进行审核的人员是否从事被审核的8.2.2 活动?
审核结果是否向管理者报告?管理8.2.2 者是否组织采取了纠正措施?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是否验证和记录了纠正措施完成情8.2.2 况?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3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过8.2.3 程的监视和测量(适用时)?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结果是否能证实8.2.3 过程的能力满足要求? 是否编制了产品的验收准则? 8.2.4 在产品实现的各个阶段,对产品的监8.2.4 视和测量是如何规定的? 是否按规定进行了产品的监视和测8.2.4 量,以证实满足了产品的要求? 产品的验收证据是否形成文件?是8.2.4 否标明授权的检验者?
是否所有规定的活动已圆满完成产8.2.4 品才发出(否则需经有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关授权人员以 及(适用时)顾客批准)?
审核员: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不符合报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告单编号 是否编制了不合格控制的程序文8.3 件? 对不合格品是否进行了标识? 8.3 对不合格品是否进行了纠正?纠正8.3 后是否重新验证?
对不合格的性质及所采取的跟踪措8.3 施,包括获得的让步是否予以记录?
对交付和开始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8.3 品,是否考虑其影响,进行了适当的 处置? 是否按程序文件规定控制不合格8.3 品? 修正不合格品时,是否向有关的授权8.3 人员以及顾客(适用时)报告,提出 让步,经批准?何部门负责报告?如 何传递有关信息?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不符合报告单编号 何部门负责数据分析? 8.4 收集和分析了哪些数据,提供了哪些8.4 信息? 信息是否传递到负责质量改进的部8.4 门? 何部门负责持续改进? 8.5.1 如何开展持续改进活动? 8.5.1 持续改进的效果如何? 8.5.1 是否制定了纠正措施的程序文件? 8.5.2 如何利用收集、分析的信息评审不合8.5.2 格?
如何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采取纠正措8.5.2 施?
如何记录、评审纠正措施的结果? 8.5.2 审核员: 部门代表: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部门: 共 页 第 页
序 审 核 项 目 标准章、条 审 核 检 查 记 录 不符合报告单编号 是否制定了预防措施的程序文件? 8.5.3 如何利用适当的信息来源分析潜在8.5.3 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如何确保预防措施的实施? 8.5.3 如何记录、评审预防措施的结果? 部门其他人员: 年 月 日 8.5.3
审核员:
部门代表:
第五篇: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实例)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实例)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经理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公司是否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查看法人登记证明编号为组织机构代码证编号为
2)公司的机构设置情况如何?是否明确技术/质量负责人、报告审核人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的相关职责并有相关的任命文件?其任职条件如何? 已在本公司的质量手册中设置了相关的职能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员的岗位职责及主要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有部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报告审核人的相关的任命文件。
3)公司在确保检测结果公正、准确,采取哪些措施? 在质量手册中明确了本公司的公正性声明,并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宣贯,以加深员工对公正性声明的理解。
4)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有关人员是否规定其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对质量监督员、检验人员、内审员等人员有无任命文件? 在质量手册中规定了各个工作岗位人员的相应的职责,对质量监督员、内审员以及检测人员有的任命文件
5)当技术/质量负责人不在时,是否指定其代理人?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是否明确,并在质量手册中规定。建立的质量手册中规定,当技术/质量负责人不在时,已明确指定了其代理人;在质量手册中已明确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并有相关授权签字人员的签字识别。6)如何做到保密?是否已形成文件?那些信息应保密? 在建立的程序文件中编制《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对涉及客户的样品、资料、检验过程和结果及其它信息采取保密措施。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已对员工进行宣贯?抽查3名员工,考察其对质量方针、目标及公正性声明的理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已对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并有培训实施记录。所抽到的员工对质量方针、目标及公正性声明基本理解。2)管理评审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由谁主持,如何进行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由公司经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质量负责人负责编制管理评审的计划和管理评审的报告。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经理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6人员 1)公司是否已配备足够的人员?并确保相关人员得到及时的岗位培训? 人员的配备基本能够满足公司现有的要求,并确保相关人员得到及时的岗位培训,有相关的培训记录。
2)有没有今年的人员工培训计划? 已编制2004年的人员工培训计划。
3)检验人员是否经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检验人员已经过相应的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7设施和环境 1)检测场所是否配备了必要的环境设施,以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测量准确度不受检测环境和设施的影响。已对温湿度有要求环境场所,进行有效控制。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公司是否已正确配置进行检验所需的全部设备,查看仪器设备台帐及周检表。查看仪器设备台帐及周检表,基本已正确配置了检验所需的全部设备,能够满足检测的要求。
2)公司近期是否有添置新的测量设备?近期已添置新的测量设备,并留有相关记录。10检验方法 1)检验报告主要审批哪些内容? 主要审批的内容有:报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采用检验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报告编制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2)在检测过程中是否采用非标准方法? 在检测过程中没采用非标准的检测方法。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技术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审 核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技术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新增的检测项目的可行性和技术审核;测量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技术审核;能力验证结果的评价报告的编制。
2)当技术负责人不在时,是否指定其代理人? 建立的质量手册中已规定,当技术负责人不在岗时,由质量负责人代理其职责。
3)近期内是否实施公司之间的能力验证活动,效果如何? 已按照编制的能力验证计划进行比对的活动,并由技术负责人对比对的结果进行评价,检验能力得到验证。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如何理解允许偏离?本公司有允许偏离的现象吗? 在质量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对现行的程序、检验标准进行偏离的现象,但本公司目前无偏离的现象。
2)公司近期内是否开展新检测项目? 公司近期内没开展新检测项目。若开展新检测项目时,则按照《新开展项目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3)管理评审会议前,你需要准备哪些输入资料? 若有新增的检测项目则提供可行性和技术审核资料;测量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技术审核资料;试验室之间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的评价报告。
4)本公司采用哪几种技术校核方法?查阅记录。组织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比对活动;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或在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副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对相同方法或不同方法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6人员 1)是否制定人员培训、技术考核计划?实施情况如何? 已编制2004年的人员培训、技术考核计划,对已实施的培训计划留有相应的培训记录。
7设施和环境 1)本公司环境设施配置有哪些注意因素? 已对温湿度要求等对影响检测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检验设备的配置是否满足现行检验的需要? 查看仪器设备台帐及周检计划表,配置检验设备能够满足检验的要求。
2)公司近期是否添置新的检测设备?近期已添置新的检测设备。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技术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有无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图,由谁审批? 已编制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图,并由技术负责人审批
2)运行检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是否有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计划? 对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期间实施运行检查。已编制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计划。
10检验方法 1)本公司检测工作的检测方法正确性如何? 检测方法均采用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并且现行使用的检验标准已到省标准研究院进行标准有效性确认。2)是否使用非标方法,谁确认? 目前没有采用非标的检验方法。若采用非标方法则须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批。
13证书和报告 1)检测报告的编制是否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 编制的检测报告格式基本满足评审准则和检验规范的要求。
2)检测报告审批时,应注意哪些要点? 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检验依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测量设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验的分包 1)本公司是否有检测项目分包? 公司目前没有检测项目分包 16 抱怨 1)是否碰到顾客抱怨的现象? 目前尚未碰到顾客抱怨的现象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质量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质量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全面负责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负责编制修订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负责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工作。2)公司如何开展质量监督? 按照编制的《质量监督工作程序》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监督:1)能力验证、比对试验时;2)新项目开展、新设备投入使用时;3)用户抱怨时;4)检验数据有异议或数据处于临界状态时;5)纠正措施执行时;6)关键岗位检验时;7)仲裁检验时;8)新工作人员上岗时。
3)公司配备了几名质量监督员,是否有任命文件?现在开展质量监督工作了吗? 已配备了2名质量监督员,现已开展了质量监督工作,并留有相关记录。
4)质量负责人不在时是否指定其代理人? 在质量手册中规定,当质量负责人不在时指定技术负责人代理其职责。
5)对检验委托方的保密信息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主要对涉及客户的样品、资料、检验过程和结果及其它信息采取保密措施,不经用户同意,不得向与检验无关人员展示。所有检验过程均对外保密,与检验无关人员未经质量负责人批准,不得擅自进入检验现场。6)是否组织了试验室之间的能力验证活动,查阅记录。已组织了试验室之间的能力验证活动,并留有比对的计划、记录和评价报告。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质量体系如何建立的?由谁负责保持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 根据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工作范围、工作类型、工作量,建立质量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通过质量体系的审核与评审、能力验证来分析和诊断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改和完善质量体系以进一步增强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由质量负责人负责保持质量手册的现行有效。
2)建立的质量体系是否满足评审准则的要求? 查阅现行有效的质量体系文件能够满足《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要求
3)公司获准签字人的识别是否在质量手册中进行识别? 检测报告获准签字人员在质量手册中已进行识别。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质量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4)纠正偏离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如何进行纠正偏离?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现检验过程存在的偏离:1)公司间比对(能力验证)活动;2)质量体系审核;3)检验报告质量抽查;4)质量监督活动;5)技术校核活动;6)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7)检验报告的审核批准;8)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检定或校准;9)消耗材料质量验收;10)客户抱怨。一旦发现存在偏离方针、程序或检验过程中任何一个过程或环节发生不符合或检验差错,发现人填写“纠正偏离通知书”,通知责任部门负责人,必要时报告质量负责人。
5)体系文件如何受控?调阅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各3本,查其受控情况。体系文件发放需由文件管理员填写“文件发放范围审批表”经批准后按发放范围发放文件;文件领用人在“文件发放(领用)登记表”上签名领取具有分发号和加盖“受控文件”印章的文件,每一个文件都有不同的分发号,便于追溯。调阅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各3本,均有“受控”标识。6)内审如何做? 质量负责人根据公司质量体系运行状况,在每年末编制下一的内部质量审核工作计划,内部质量审核应涉及质量体系的所有要素,并根据质量审核计划实施质量审核工作。
7)管理评审时应准备哪些输入材料? 管理评审的输入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内部质量监督和审核报告;2)外部评审报告;c)顾客的反馈;d)公司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e)可能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变化因素等等。
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测量设备和标准物质如何进行管理? 测量设备按照编制的周期检定计划表按时送检,检定后由办公室按照《测量设备管理程序》,统一加贴绿、红、黄的三色标识。
2)设备的维护状况如何?有无设备维护保养计划? 设备的维护状况良好。有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和相关的维护记录。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如何监督仪器设备量值溯源计划的实施? 办公室提前1个月与有关检定/校准单位联系,确保计划的实施。对于自校或功能检查的测量设备,办公室也应提前1个月通知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以做好准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期间的运行检查时也加以监督。2)如有未送检定的仪器设备,是否已进行自校准/检定,有无相应的自校规范和量值溯源图?查看记录。对未送检定的仪器设备,已进行自校准/检定,并已编制相应的自校规范和量值溯源图。已自校准/检定的仪器设备留有相应的记录。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质量负责人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10检验方法 1)是否已正确编制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查看所使用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是否受控,是否便于工作人员使用。已编制作业指导书。所使用的标准、规范均受控,作业指导书已发放到相关人员。
2)当采用非标方法时,是否经技术负责人确认? 当采用非标方法时,必须经技术负责人确认。目前没有采用非标方法。
11检验样品的处置 1)本公司样品采用如种标识方法?如何做到唯一性? 按照程序文件的规定,对检验样品进行唯一性的编号,并注明其状态。
2)接收检验样品时,是否对样品进行符合性/有效性检查。由收样人员对检验样品进行符合性检查;由检测人员对检验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
3)客户的样品在检验过程中是否得到保密?有无程序文件的规定? 在建立的程序文件中已编制《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对客户的样品在检验过程中必须得到保密。
12记录 1)本公司记录有那些? 记录主要有人员档案、仪器档案、内审、质量监督、验证比对、检测原始记录等记录。所有记录、检验报告已由办公室保管并为委托方保密。13证书和报告 1)检验报告信息(检验结果、检验方法)是否足够,是否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编制的检验报告基本符合《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的要求,均采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2)检验报告如何发送? 经批准的报告由办公室统一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报告由办公室凭客户有效身份证件(送样单、介绍信或工作证、身份证)发放,并由领取报告者在报告发放登记上签字。
15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1)对材料、设备、设施的供应商是否有质量保证? 对设备的供应商有相关档案资料。
2)对无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物质或服务是否采取验收,并留有验收记录? 对无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物质或服务,则采取验收,并要求留有验收记录。
16抱怨 1)对顾客抱怨如何处理? 在受理顾客抱怨后,质量负责人应组织内审员及相关人员对顾客抱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2)本公司最近是否接到顾客的抱怨? 公司最近没有接到顾客的抱怨。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办公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与管理 1)询问办公室负责人,有那些保密的措施? 客户样品加强监管,防止泄密。样品不经用户同意,不得向与检验无关人员展示。公司出具的检验报告应为客户保密,未经客户授权,不得将检验报告转交他人,不得擅自公布检验结果。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建立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否已对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并留有宣贯记录? 建立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已对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并留有宣贯记录。2)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否已发放,并处于受控状态? 建立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已发放,处于受控状态,并有文件发放、领用登记记录。
3)内审是否有计划,并按照内审计划进行内审?内审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是否有任命文件? 已编制内审计划,并已按照内审计划进行内审,有相关的内审记录。内审人员经过培训、并有任命文件。
6人员 1)公司是否配备足够的人员?检验人员是否均通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配备的人员基本满足公司的要求;检验人员均通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2)有无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各室负责人的任职条件要求? 在质量手册中已明确了技术/质量负责人、各科室负责人的任职条件要求,并有相关的任命文件。
3)如何进行技术人员的档案管理? 办公室应为每位工作人员建立技术档案,保持档案的完整、有效;有关人员技术档案内容的变化,档案管理员对变化档案的增减情况应作相应的记录并得到妥善保存。人员技术档案应采取保密措施,查阅者应填写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查阅。查阅人员档案,内容收集较齐全。
7设施和环境 1)公司的内务管理主要有哪些工作? 检查卫生情况、物品摆放是否整齐有序、检验人员是否着工作服/佩带工作卡、外来人员登记情况。
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如何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 经验收合格的设备建立档案,统一编号,并记录在设备台帐中;仪器设备的标志由识别标识和状态标识组成;确定其保管人和放置地点;负责所有设备管理记录的保管。
2)是否已建立设备档案,检查其完整性。调阅3份设备档案,主要测量设备已做到独立建档,档案内容较齐全。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办公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查阅测量设备周检计划表,是否正确和完整,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已编制较完整的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
2)从周检计划表中抽查3-5台,是否按期周检。所抽的4台设备已检定合格,获得检定证书。
3)是否已编制运行检查计划? 已编制的计划运行检查。
10检验方法 1)公司的技术文件如何进行管理? 内部的技术文件由检测室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审核,由经理批准;检测室负责所有的技术文件、技术资料的收集,并密切注意技术标准的修改或修订情况,保证技术标准的先行有效;办公室负责技术资料的管理,保证在用的文件的状态受控。
2)查阅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是否受控,并留有发放登记记录。是否发放到检验人员手中? 调阅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已受控,留有发放登记记录,作业指导书已发放到检验人员手中。
3)消耗性材料如何管理? 所有消耗性材料均由办公室负责验收。对无质量保证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对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也要定期抽检,以保证对其质量的监控。
11检验样品的处置 1)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是否按照程序文件执行? 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是按照程序文件中的规范执行。
2)收样时是否要进行样品符合性检查? 收样时要进行检验样品的符合性检查。12记录 1)如何进行档案管理? 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整理需归档的文件、记录和资料,交办公室统一归档,归档时应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对符合要求的资料作交接手续,并进行分类、编目、登记、统一和妥善的保存。
2)观察档案管理是否做到防潮防蛀等。资料档案存放安全,并做到防潮、防尘、防蛀等。
13证书和报告 1)询问办公室主任,检测报告如何管理? 办公室负责检测报告的签章、发放、检测报告的存档管理;经批准的报告由办公室统一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并凭客户有效证件领取报告,在报告发放登记记录上签字。
2)抽查检测室各2份检测报告,查阅报告内容与准则要求的符合性。查这2份报告的业务受理,报告发放的签收情况。抽查的检测报告,报告内容与准则要求的基本相符合,其业务的受理和报告发放的签收情况符合要求。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办公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14检验的分包 1)是否有分包?如有查分包协议。本公司目前尚无检验分包的项目。15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1)设备、材料、设施供应商是否有质量保证(对方的质量资质、质量承诺)? 查阅供应商登记表,主要测量设备的供应商有相关的质量保证材料。2)最近是否购置设备/材料,查看其相关的记录。有新购置仪器设备的相关记录。3)对本公司所需的重要材料、服务、测量设备,其供应商记录是否完整? 对重要的材料、仪器设备和外部支持服务方已建立的档案记录较完整。
16抱怨 1)是否有客户抱怨,谁受理? 目前,尚未接到客户的抱怨,若有抱怨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人员调查、分析,纠正措施落实后向客户反馈信息。
2)是否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查阅记录。已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检测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4组织和管理 1)检测室主要职责?主要开展哪些项目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检测工作;负责技术校核和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负责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工作;组织人员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工作;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和管理工作,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的处理。
2)是否已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已进行质量监督,并留有监督记录,监督过程符合要求。3)试验室之间是否已开展能力验证活动,情况如何? 已按计划地进行能力验证活动,检测能力得到验证。
5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 1)询问3名检测人员,对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的理解? 抽查的3名检测人员,对本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的基本理解。
2)如何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主要按照检测室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检测前首先要对检验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对测量设备进行完好性检查;对检测环境进行符合性检查;检验人员均应持证上岗,并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进行检验。
3)检测室检测过程中,采用哪些技术校核方法? 主要参加试验室之间和组织公司内部验证的比对活动;对相同方法或不同方法复检的结果进行比较;并有相应的有效性评价记录。6人员 1)检测室所配备的检测人员是否满足检测的要求? 所配备的检测人员基本满足检测的要求。
2)检验人员是否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检测人员均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并留有考核记录。
7设施和环境 1)观察检测环境的清洁情况,是否整洁、规范。检测环境整洁、规范。8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1)现场查看测量设备的标识情况? 抽查5台测量设备的标识情况,符合要求。
2)查所使用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抽查5份检测报告,查所使用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有记录并符合要求。
9量值溯源和校准 1)询问检测室负责人,仪器设备使用时是否均周检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主要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均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是否进行测量设备的运行检查 ?查运行检查计划及记录。已编制运行检查计划,并留有运行检查记录。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人员:检测室 地点: 审核人员: 标准条款 审核方法 记 录 结 果
10检验方法 1)公司现场查看,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是否受控? 查看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均已受控,并有发放登记记录。
2)编制检测报告用的计算机如何管理,是否进行设备编号? 检验用计算机作为测量设备纳入公司的管理范围;对于录入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采集的数据,必须妥善加以保存,及时地进行备份。
3)如何确保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 所有计算机软件均应备份,由办公室妥善保存;计算机使用应使《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规定保证数据及信息的保密安全;所有计算机应设置防护病毒持续;计算机修理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密措施,防止计算机中贮存的程序或数据失密或被修改。
11检验样品的处置 1)检测人员检验前,是否对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 检验人员在检测前对检验样品进行有效性检查。
2)检毕样品如何处置? 样品检测完毕直接报废,对有留样的样品由样品管理人员统一进行管理。12记录 1)记录如何进行管理? 存档的记录,未履行审批手续不得更改、查阅。存放记录的场所应干燥整洁、并做好防盗、防火等工作,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借阅、复制记录应经经理批准办理登记手续,借阅人不得泄露和转借,不得在记录上涂改、划线等,阅后及时交还管理人员,并办理注销手续。
13证书和报告 1)检测报告如何校核? 所采用的检验依据、检测结果及检测结论判断的正确性。
2)询问报告审核人员,主要审核哪些内容? 检验所采用的检验依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验所用测量设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检验结论和单项检验结论的正确性、一致性。
16抱怨 1)如有顾客提出对检测报告有疑议时,应如何办理? 由顾客提出书面要求;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通知检测室对原检测样品重新进行检测;报告按程序文件的规定重新进行编制、审核和批准;报告的签发日期为实际签发日期;更正报告应在原报告收回后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