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期报告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效利用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当前我国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已经叩开了学校的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把信息技术引入了学校管理,国内的一些先进学校也正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整合的步伐。教育在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各种机遇的同时,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日渐完善的网络新技术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可以预见,国内的各学校现代化管理将很快走上数字化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要为学校营造一个动态开放社会化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环境,实施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学校管理跨越式的发展。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已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目前我校在校园网建设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现正以校园信息化促进校园数字化,并已基本具备了“数字化校园” 建设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与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因而适应时代要求,加快我校各项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将为深化我校的“十一五”期间的新课程改革提供进一步的契机和动力。
二、课题组成员介绍
本课题的负责人屈金虎同志,中学高级教师,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曾经主持并完成省立项课题3个,市立项课题3个,泰兴市名校长,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
本课题其余的主要参与研究成员,均为我校教学的骨干教师,分别参加过省级和市级课题的研究。他们基础扎实、乐于思考、勤于动笔,其中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市教坛新秀4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功底。这将给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学校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并利用构建提高数字化管理效益。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构建提高数字化课堂教学效益。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利用构建提高数字化教师培训效益。
四、研究过程
(一)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数字化校园构建成功。
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学校又新添置服务器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2007年,学校购买了数字化校园平台软件,2008年根据实验小学开放日的需要,学校又购买了白板设备,构建了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同时还购买了图书、实验管理软件,实现图书、实验器材的信息化。
(二)建章立制,提高数字化校园研究实效。
随着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大力投入,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学校由教科室牵头,课题组实行制定了《大生小学课题研究制度》、《数字化校园教师学习制度》、《数字化校园研究先进个人评比制度》等,在每学期初的例会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学期末根据规章制度评选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以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提高研究的实效,以评选先进个人激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促进课题研究的进程,能打造出有特色的、有个性的研究型教师。
(三)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平台运用能力。
1、为教师搭建信息技术学习的平台(1)重视学习。
在学校完善电教资源的基础上,课题组特别注重教师的学习。每次利用例会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一到两篇理论文章,并根据学习内容引导教师填写好实验日志,要求教师每周学习一篇专业文章并做好摘录。同时学校每双周向实验教师推荐学习书籍或优秀的学习网站等等,通过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2)注重培训。
按照“分阶段、分层次、学以致用”的培训思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信息化培训。首先是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聘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技术辅导,今年我们专门从南京请了白板技术应用专家来校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现场讲座以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是进行推广普及培训。有课题组实验成员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讲座,每月一次,从简单的文字操作到动画设计和网页制作技术等等,努力实现全员提高的局面。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网页制作”“电子邮件的使用”、“课件制作”、“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使用”等多项内容的培训。现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能达到独立制作电子教案、编制试卷,部分教师能制作学习网站,部分学科及年轻教师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在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网上教研和网上备课,因不受时间的限制,也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和应用。
(四)重视数字化应用,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水平。
1、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学校努力将数字化管理应用与各项管理中。要求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图书室、各班级实行数字化办公。努力通过各种软件优化自己的工作。如今学校监控管理、排课系统、学生档案、物资管理、学生借阅登记、班级家校通工程等等都实现了数字化办公,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成果共享。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自己动手建立了学校资源库。每位教师都要向资源库上传资料。教师在办公室和班级可以直接通过上网利用这些资源。除建立学校资源库外,各学科组(年级组)又结合学科特点建立了学科组(年级组)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实录和反思、教学录像、教学叙事、课前准备(文字、图片、声像、练习题等)、作业设计、学生作品、学生评价样表及使用说明、练习题等。
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各位老师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班级主页,通过网页打造教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2、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首先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要求教师积极用好现有的数字化设备,努力优化自己的电教设备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每学期的课堂教学评估电教设备的使用都作为评估一项,努力通过常规的信息技术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是数字化进课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全程录像,并利用时间有教师自己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五)关注学生素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1、让学生走进数字化校园平台,利用网上资源学习。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上的题库功能,学校老师添加了大量的习题供学生选做。学生能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及时练习,并通过网上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
2、让学生带着所要解决的问题到网络资源去寻找资料,分析、过滤、重组这些资料,并和小组成员一起将观点汇总,得出正确结论。最后制成学习专题网站,发到学校的校园网站上,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学习。
五、研究成果
数字化校园平台在我校的广泛应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化之一: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明显提高。所有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现代媒体,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也能排除现代媒体所发生的故障,能指导其他非研究人员进行现代教育媒体操作。
变化之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教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交互性的优势,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等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问,多安排一些让学生能努力“跳一下能摘到的苹果”,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除此以外,各科任教师在校园局域网平台上都设立有自己的“答疑信箱”,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答疑信箱”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予以集中或者个别解答。
变化之三:带来了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校本教研。网络教育资源真正体现出教育教学资源的全方位、大容量、立体化、零距离、共享性等多方面的优势,改善了学校少而单一的教学软环境,弥补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为开展校本研究创造了条件。
老师们在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为把握教材作好铺垫;利用网络资源中的“课堂实录与点评”,组织开展“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观看课堂实况录相或利用教师曾经施教过的课例,围绕某一典型案例,让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
变化之四: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在网络资源运用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为我所用,为我适用”的方针,反对机械的照搬和模仿,而是注重和自身教学实际的结合。其基本步骤为:资料采集----精心整合----小组复议-----完善整理----实施教学----教学反思----成果上传——资源共享。通过课题研究,开发了无穷的空间,提高了丰富的资源。
变化之五:信息化使培训管理从终端向过程发展。
学校特色日趋明显,“五大品牌”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创造力,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本校的客观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各部门使用数字设备的利用率逐渐提高,使用各种管理软件的力度不断加大,水平在不断提高,管理也越来越优化。
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应用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的研究,促使学校从实验开始,老师们学习了有关课题的理论、课程改革的理论,丰富了理论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改进,提高了教学水平。老师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体会、论文,除了在校数字化校园平台上构建了大量资源库外,还在省、市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像袁向军、封文娟等老师在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说课比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
六、课题研究中的问题
1、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应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能力有高低,不能很好的应用数字化校园平台。今后我校在对教师培训时,将分层次的进行培训,让每位教师能更好的掌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应用。
2、在课题研究中,理论层次上升不够。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虽然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但是上升到理论层次的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写论文,做理论研究的能力不够,学校在这方面将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3、经费不足。进行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和应用,虽然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但时经费仍显不足。一是学校的服务器还不够;二是教师的办公电脑不足;三是学校没有经费实现班班通。
在今后的研究征程中,我们将继续不懈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研究的效果,发挥课题的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教学,为早日成功结题做出应有的努力。
第二篇: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中期实施报告
医院数字化医院建设中期实施报告
一、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布置前实施情况
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的重点标准之一,自去年3月院办公会提出打造数字化医院平台以来,医院各级领导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通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医院于2013年5月邀请国内知名HIS厂商到医院演示产品功能;6月底根据国内四家知名HIS厂商在院内演示评估结果,形成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报告;7月18日医院以“三重一大”请示上报市卫生局;7月29日取得市卫生局“关于XX医院实施数字化医院建设项目‘三重一大’”的正式批复;8月10日通过市卫生局,市财政局的采购审核;9月25日完成招标采购工作;10月23日与重庆中联公司签订实施合同;10月28号中联公司工程师入场实施;12月26日完成全院临床、药剂、医技人员的培训;2014年1月1日正式启用:门诊(住院)挂号、收费、药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等系统,基本实现新老系统的切换。
二、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实施情况
1、投入运行的软件功能模块
截止2014年4月14日,软件功能模块投入运行的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收费系统;门诊中西药房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费用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取药排队叫号系统;门急诊医生工作站;门急诊电子病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病区护士工作站;住院电子病历系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超声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医技执行管理系统;财务监控系统;经济核算系统;药库管理与药品会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卫生材料管理系统;综合查询与统计报表;医保/农合接口;自定义报表系统等。
2、运行情况--重点模块评估
2.1、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
医生工作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开医嘱和电子病历。其功能在于实现病历的电子化。医生已熟练掌握医嘱下达和病历书写的操作技能,对于软件的界面、工具、标识符号等设计模式有良好把握,完全适应医院当前制定的业务流程。但是,在细节操作上尚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1)、同一组药品的一并给药,有时忘记一并给药操作或者增补治疗药品,只在医生嘱托中加以说明,而不会作废错误医嘱下达正确、规范的医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子病历的质量;(2)、下达医嘱方面,为了增加医生的工作效率而设计的成套方案功能应用不理想,初期使用中过程中,因我院医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而在同一个环境下培训导致对软件操作的把握程度亦不一样,在使用成套方案的过程中造成了部分垃圾数据,大部分医生不会使用成套方案的覆盖功能来处理并修正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务器数据冗余及工作负载;(3)、电子病历书写的三大高效方法:复制粘贴、词句示范、范文导入,复制粘贴功能还有少部分医生未熟练掌握,而词句示范功能基本没人使用,范文导入功能同医嘱成套方案,不会使用覆盖功能,依然留有垃圾数据;
建议:需要加强对系统完善性培训的科室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科室应加强对新员工及老同志的帮,带,教。
2.2、护士工作站
经过几个月的临床应用各科护理人员大多能熟练软件操作技能,已能适应医院业务流程,对于护理文档的书写、打印,医嘱的核对、执行,三测单、护理记录单的管理,费用系统的查询等都有较好把握。
不足之处:大部分护理人员明白工作过程中的正向操作流程,从入科到出院,但是对于业务的逆向操作流程,从出院到入科把握不足,更重要的是病人在科内的就诊流程外还有与收费室的配合不足,表现在:病人办理入院再入科,有极少患者需撤销入院时,科室须先撤销入科这一工作执行不太理想;另外,病人在科室办理出院后,还须到收费室办理结账,患者到达收费室结账时,出现病人尚未办理出院提示频率较高。
建议:护理人员在病人需要换床、转科、转病区、出院之前必须将需要整改的护理记录单、三测单等护理文件整改完成后再进行操作。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对系统完善性培训的科室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科室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帮,带,教。
2.3、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截止当前,临床路径病例出径率不到5%,与其他医院做数据比较,可判定应用效果不理想。培训阶段因培训环境及人力资源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覆盖面不广,每个临床科室只有一医一护参与;
应用阶段因部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及把握不足(有几例病例不符合导入路径的原因定义为超过标准住院日,因此可判定使用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不足),以及培训阶段的局限性等因素造成效果不理想。
2.3.1、推行临床路径的建议
推行临床路径一般要经历准备阶段、制定路径、实施路径、改进路径、监测及评价五个阶段,后四个阶段根据pDCA原理循环往复,不断改进,逐步使临床路径的内容更全面,项目更合理,更符合临床科室的工作和成本实际。
建议:①由医务科加强督导: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②质量控制,评估改进:明确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记录应用过程与变异分析数据,确定并跟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制定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③增强临床科室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求细化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完成单病种每例诊疗后要对病例进行登记,填写单病种质量控制统计表,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保证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加强临床路径编写应用的科室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学习。
2.4、病案管理系统
存在的问题:当前各临床科室提交病案时间相对缓慢,直接影响了病案管理部门对电子病案的审核工作,间接影响到医院与病案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对接工作。
建议:科室当天病历及时完成并打印签字,做到患者出院与病案提交同步,病案管理部门及时审核电子病案,存在丙级病案需及时修正并存档,完善医院月报、季报等数据上报工作,为医院等级评审奠定良好基础。
2.5、LIS,pACS系统
医技辅助系统实施,从管理角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数据分散模式,实现了统一的数据化采集、存储、查询、统计分析。当前,本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均已进入实施阶段,LIS系统因血常规仪器不符合其他仪器的数据通信模式,尚在研发讨论中,其它仪器已接入医院网络;pACS系统的超声内窥系统已投入使用,放射影像信息系统已经做好大部分准备工作,即将投入使用,很快可以实现临床与医技数据共享,及时查阅并打印检验、检查报告模式。
2.6、药品管理系统
药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药房管理系统、门诊药房(处方发药)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完成医院内所有药品的申领、配药、发药、退药,以及药房工作量统计、盘点等业务。
存在问题:特别是在住院药房,操作人员偶尔会将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没来药房领药的情况误操作为发药,导致在护理人员来领药时药房无对应数据发药。门诊、住院发药混淆,出现大面积的住院病人发药号为0。
建议:药房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药品领用规范,只有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到药房领药才执行发药。需要加强操作人员对药品管理系统完善性培训的人员请尽快与系统工程师联系;药剂科应加强对新员工的帮,带,教。
3、未建设功能模块及计划
办公自动化(OA)系统、感染管理系统、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体检管理系统、病人自助服务系统、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及处方点评、电话(12580),网络预约挂号。
3.1、办公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是当前未实施系统中覆盖面相对较大的功能模块,信息科的服务器环境已经搭建完成,考虑当前其他剩余子系统的落实情况,而覆盖面又相对较大,时间暂定于时间2014年5月7日开始。
3.2、感染管理系统
主要涉及感染病人资料、疾病诊断、感染情况、易感因素、细菌培养等内容的录入、查询,以及各类医院感染统计报表;可从医院信息系统导入或手工录入病人基本资料及感染相关信息。鉴于该系统在医院业务范围内覆盖面较广,需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的业务需求尽快联系工程师做中联感染管理系统。时间2014年4月30日前。
3.3、后勤物资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调试完成,但由于现物资管理部门当前没有办公室,仓库,办公区无网络,所以暂时无条件部署。
3.4、病人自助服务系统、体检管理系统
病人自助服务系统、体检管理系统与LIS及pACS系统联系紧密,在LIS及pACS未完善的前提下实施,虽可实现电子化及数据统一管理,但是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所以待LIS及pACS完善后医院将联系对应职能部门完善并实施,时间预定于2014年4月30日开始。
3.5、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及处方点评
该系统已做好全部准备工作,服务器环境已安装完毕,请药剂科负责处方点评人员于2014年4月23日前联系工程师安排工作细则。
3.6、电话(12580)/网络预约挂号
电话(12580)/网络预约挂号,我们将改变传统的挂号方式,现新的预约挂号系统将与第三方电信运营商合作,实现电话预约自助挂号及票据打印。请医务科于2014年4月30日前收集科室及门诊医生个人信息,照片。
三、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数字化医院建设项目(一期)原计划四个月内完工,然因项目实施中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余下系统的部署预计在6月前全部完成;届时医院信息管理科,系统实施工程师,将转入新系统的完善更新及可持续性改进阶段。
根据我院近几个月数字化医院平台的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医院平台建设是医院长期性、全院性的日常工作,医院的每一个职工是数字化医院平台的主体,而软件实施公司只是一个支撑辅助,是不可能代替医院骑马牵绳的。我们必须要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进行再次挖掘,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以实际工作业务需求提出持续性改进方案,突出信息化高效整合优势,为病人提供高品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的医疗服务,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起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提高信息化的处理能力,根据医院业务发展需要促使医院数据化平台不断改进。就像老师一样,只能教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方法技巧、应变措施等,而不能代替学生考试,更不能保证学生考试得高分,能否取得好成绩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学促改。
信息管理科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五日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3个标准学生用机房,1个网络教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这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篇:数字化校园建设调研报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只有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才能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工作中顺利进。
下面就本校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建设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一、加强领导,把信息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为增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力度,我校及时构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个层面的管理体制:1领导层面: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专职教师等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协调,并制订相关制度。2管理层面:教导处、教科室和总务处等部门按各自职能,突出抓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工作。我校还专门设立了“信息技术处”这一中层职能部门,配备精干力量,以加强管理。3参与层面:全体师生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二、学校园网数字化硬件系统建设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各处室级部配备公用办公计算机,并在部分处室配置打印机,充分利用校园网一这平台将各处室级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加强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库建设,学校购置数字化电子图书馆一套,计130万册图书,并接入校园网,使全校师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校园网浏览阅读全面升级图书馆现有硬件设备。完备电子阅览室的使及管理;增加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形成校园电子图书文化。
3、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强大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方法指导、论文等,并将寿光市教育网教学资源在网上公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网上答疑。学校充分利用FTP服务器方便宜操作的优势,增大教学资源库容量,以便学生能更方便全面进行网上学习。通过光纤与Internet相连,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了地面教育资源网;
4、多媒体应用平台建设
学校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功能强大的视频服务器、音频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内容涵盖学校管理、网络资源、电子图书、信息发布、知识资源及电子图书等内容,为学校管理、师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支持
学校将建成百兆到桌面、技术先进、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全部设有网络端口、提供一台公用计算机和打印机,并设置专业服务器,安装教务管理软件、学生管理软件、图书管理等软件等。
6电子实验室建设(1)计算机教室系统
在原有设备基础上,2007年9月,学校新购置高档海尔品牌计算机30台,组装服务器一台、教学用机一台,保证了计算机教室和高效运行。
(2)多媒体教室系统
学校设有高标准多媒体会议室、公用多媒体教学教室和多媒体教学班共9个,配备教学用机、投影设备各一套,并接入校园网。
三、数字化校园软件建设
1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数字化手段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注重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一线教师人人掌握了现代教学教学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全技术用于办公和教学。
2培养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随着寿光市教育网的开通,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我校校园网上建有教师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教师可以高度共享信息资源,利用便利的备课系统和教研论坛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信息化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知识,方便了教学教研工作,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效率和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利用数字化段教学的水平,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优势,在教学培训中采取集中培训、自主培训、技能大比武,网课评选项等措施在教师中开展“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推荐和介绍运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学范例,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程序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进行了相应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检测,活学活用,务实求新,保证了培训效果。建立了与普及推广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学以致用,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同时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新教育理念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来带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3开足开全课程,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学校安排充足的信息技术课程,保证每周1节信息技术课,且上机操作时间保证在80%以上,以此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的认识,树立信息意识,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和上机实践,使学生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并提供网络在教师指导下健康学习,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能力和利用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网络上“安家”,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交流自己的思想,体会做为一个社会人在网络上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校数字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设备的应用更加科学化,实际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学出现质地飞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硬件设备,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保障。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学校,真正实现我校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中期评估工作报告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
中期工作报告
2006年8月,在结束了江苏省“十五”电教研究课题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校申报了全国“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并得到立项批复。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在学校和市电教馆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主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质、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邀请专家来校讲课,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每年暑假都选派网管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区市、省组织的有关培训;其次是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以张贴海报的形式,每周对师生进行开放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班级网站培训、常用工具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网页制作培训、资源库建设培训、教师博客等培训。
通过培训,培养出了一批拥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熟练应用能力的骨干教师,各学部均有一至两名信息员帮助教师处理信息技术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吴老师获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系统管理员资格证,并被聘为区小学教研网站信息管理员和全国教育网站查询互动系统研究员,老师获全国少儿计算机应用教师资格证,老师取得江苏省“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结业证书,全校适龄教师100%通过了江苏省教师信息技术考试,部分青年教师能制作网页,绝大部分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课件进行教学。为课题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证。
二、领导重视、制度完善,为课题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本课题组组长校长为中学高级教师,对教育有相当的造诣,在常州市教育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我校现已结题国家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在全国颇有影响。课题主任为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主持过电教和科学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执笔撰写了该两项课题的方案设计、阶段报告及结题报告,有相当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精选了16名各学科骨干教师,本科有11位,小学高级有12位,平均年龄31岁,都参与过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学校制订或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如《学校教育科研规程》,以此规范、指导学校科研工作;《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考核条例》,采用月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考核;《学校关于课题研究成果奖的实施办法》,分级奖励对科研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构建了科研活动积分制。学校为了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平衡付出,开辟了考核“特区”,拨出专款对课题组成员按积分多少进行奖励。
三、不断健全完善课题研究组织结构和网络
课题立项后,我们认识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课题组成员几个人的事,它涉及学校的每位教师每位学生,甚至是每位家长。所以我们鼓励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该课题中来,进行草根型课题研究。同时,由于教育集团的建立、南北校区分开、工作调动的影响,几位教师不能正常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课题组及时作了人员调整和分工,现共有十七位教师积极投入此课题研究。
由此构建了从校长室到各部门、各年级组、各教研组直至各班级的课题管理网络与运作网络。
四、学校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课题研究的硬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研究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06年我校对校园网络进行改造,添置硬件防火墙、服务器(2台),路由器等,并改造机房线路及内部规划。学校现拥有计算机近600台,学校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与在校学生数之比达1:8,多功能专用教室4间、网络教室3间,每个教室实现“班班通”,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或背投、实物展台、音箱及投影屏幕的安装到位,为工作满3年的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现有168台笔记本电脑,为每位教师配备数码摄像机。多媒体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安装到位,并多次向全区进行活动转播,如“六一儿童节”演出、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佳佳电视台主持人选拔大赛等等。硬件的投入为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创新搭建了一个更广更新的技术平台,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强过程管理,课题研究过程具体化
本阶段,学校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依托校园门户网站,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做到边实践边摸索与研究。
1、完善校园网建设。完成校园网的第三次改版,建立南校区网站,为学校信息传递、政务公开建好平台。沿用“学校概况、新闻中心、精文荟萃、精彩图片、教坛精英、师生主页、校园论坛、电子图书、备课中心、我要留言”等栏目,丰富和发展其功用。新建立了校区22个班级网站,十月份开始投入使用。教师博客,骨干教师个人网站,学生主页,各科室、各完小、网上专家库,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双语教学等网站也都在不断地更新。
2、校园论坛异常活跃。论坛开辟了宏观教育思考、新教育实验、教育随笔专栏、班主任论坛、双语论坛、教师之友论坛、学生论坛、家长论坛等。无论是新教师,都摸索着学会了发表、更新、回复、链接以及页面设置等,技术上有了零的突破,颇有一番成功的味道。不仅是在内网的论坛上,就是在“教育在线”的论坛上也建设了学校和各校区的专题帖。草根研究点燃了教育的热情,所有教师靠事实说话、靠真情动人、将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
3、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除了购买K12、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电子图书等资源外,学校还有计划、有目的的自制、收集、逐步建立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教师通过FTP、视频点播等方式共享教学资源,现有自制课件100多个,专题网站或网络课件30多个,精品课拍摄制作30多节,自制专题片十多小时。
4、在学校教育管理上,积极稳妥地引进和开发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教务、学籍、备课、人事、财务、校产、图书馆、实验室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现学校的各项通知都通过网络发至各校区学部,而学部开展的活动也都通过“校内新闻”栏目及时反馈到校长室。这种管理方式更加适应了集团化办学的需求,解决了教育集团管理中地理上的不便。
5、分级上好研究课。
我们将课题组与教研组挂钩,平时以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进行组内研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镇的研讨活动,而后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区级以上电教公开课,扩大研讨范围,交流与吸收校外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严格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的顺序开设每一节教学研究课。在研究课教学前,上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优化”“电子教材的开发与合理应用”“网络课模式的探讨”“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研讨”等;接着,在研究课教学过程中,上课教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中要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的亲身体验,课题组其他听课教师仔细观察实施效果,认真记录;在研究课教学后,教师认真进行总结并且与课题研究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的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
本阶段的研究工作已经结束,通过研究,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感觉到需要研究的问题似乎更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越来越重。今后,我们将广泛听取专家建议、开展交流,针对前一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改进,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