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埇桥区交通运输发展专题调研汇报材料
交通运输发展专题调研汇报材料
一、2011--2013年交通发展主要措施及效果
(一)公路总体概况
埇桥区东邻江苏宿迁、南接蚌埠,西与淮北搭界、北与徐州相连,面积2868平方公里,人口183万。合徐高速48公里贯穿我区南北,泗许高速45.383公里横穿东西,国道G20696.78公里,五条省道118.87公里,重要县道118.7公里,一般县道327公里。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3627.37公里,农村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3公里、每万人21.4公里,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整体特点是:区域面积大、人口多、路网密、公路里程长。
(二)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自2011年以来,“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危桥加固改造工程项目161座,已完工111座,累计完成投资9010万元;县乡公路升级改造项目规划建设385公里,设计标准为平原微丘三级公路,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计划投资3.11亿元,目前已完工196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养护工程目前已完成29.62公里,完成投资2608万元,安保工程完成940公里,完成投资940万元。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809.35公里,公路密度为133公里/万平方公里,21.4公里/万人。
(三)道路运输业建设情况
我区运输市场不断壮大,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共有从事道路运输经营者67783户,从业 人数22169人。营运客车460辆,载货汽车11249辆,农用运输车66407辆,客运站18个,机动车维修企业137家。完成客运量469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69063万人公里,货运量9388万吨,货物周转量740944万吨公里。
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做法:一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运力结构;二是规范行政许可。推广便民服务、政务公开;三是开展农村客运试点,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现全区已建有农村客运站18 家;四是加大维修市场管理。五是强化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六是全力推进道路运政信息化进程,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办公效率,开辟埇桥交通网站;七是创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型机关,全行业大力开展交通文化建设,并不断深入;八是加快基层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局九个基层交管站已全部建成标准化站所。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行政,以班子和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支撑,全力实践“三个服务”,努力把埇桥交通运输工作再上新台阶。制定和落实好“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公路发展规划为五大项
我区十二五农村公路拟发展规划共5个大项,项目总投资23.35亿元,其中建议争取中央投资18.57亿元,地方投资4.78亿元,分项规划如下:
1、县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14个,里程327.3公里,技术标准为二级路面150.6公里,三级路面176.7公里,计划 投资4379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35.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758.8万元。(2014-2015年拟建设县道升级改造项目80公里)。
2、乡级公路升级改造项目248程1551.5公里,技术标准为四级路面,计划投资124119.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9295.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823.9万元。
3、乡村道路连接工程规划实施项目376个,里程为749.6公里,技术标准为四级路面,计划投资3748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998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750.7万元。
4、农村公路民生工程危桥加固改造项目项目161座,计划投资1.31亿元,共计4583延米,其中中央投资1132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780万元(2014-2015年拟建设危桥加固改造工程项目55座)。
5、“村村通”断头路贯通连接工程项目376个,里程749.6公里,技术标准为四级路面,计划投资14992万元,建议争取中央投资10119.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872.4万元。
(二)水上交通工程
计划实施赵桥渡口、蒿沟渡口、窦桥渡口、响李渡口、东蔡园渡口、东坪渡口、吴楼渡口等七道渡口渡桥改桥,计划投资18000万元。
(三)客、货运输站场规划
1、客运:“十二五”期间,按照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对客运适站量的分析,拟建设:
(1)建设宿州市埇桥区交通运输局曹村交管站及客运 汽车站,功能定位和服务区域:考虑到该汽车站位于江苏徐州附近,主要为宿州市通往曹村、徐州等方向的中短途车辆服务。(2014-2015年建设重点)
(2)新建宿州客运东站,建设标准为一级客运站,站址选在303省道沱河桥与循环经济示范园之间,规划占地面积100亩。功能定位:该站主要为通往灵璧、泗县等周边城市的营运客车服务;同时,兼有部分发往埇桥区内部分乡镇的客运车辆。
(3)新建宿州客运南站。选址在206国道790KM路东侧,建设标准一级站。规划占地面积70亩。功能定位:该车站主要为宿州市通往怀远、蚌埠及南部乡镇的客源服务。
(4)新建宿州客运北站,建设标准为一级汽车客运站,站址选在汴北新区,206国道以东,规划总占地面积100亩。功能定位:宿州客运总站主要满足宿州通往苏浙、淮北、徐州、亳州、肖县、砀山等方向长途营运车辆服务,同时兼有部分通往乡镇的营运车辆。
汴北新区作为宿州市规划的一个城市副中心,位于符离镇区和城市主城区之间,建设用地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规划的客运北站距离宿州北互通立交距离较近,能够满足车辆快速上下合徐高速公路、泗许高速公路的需求。
2、货运:规划建设五个货运物流园区。
(1)建设宿州市埇桥区城东货运物流园区。在宿州市埇桥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征地200亩,建设城东货运物流园区,服务于园区服装、鞋业等产业。建设规模: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地坪)100000m。仓储库房:(框架结构、配置搬运4 设备)占地15600m。(2014-2015年建设重点)
(2)建设宿州市埇桥区曹村经济开发区货运物流园区。在曹村经济开发区内,征地300亩,建设开发区货运物流园区。建设规模: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地坪)面积120000 m。仓储库房(框架结构配置搬运设备)60000 m。(2014-2015年建设重点)
(3)建设埇桥区祁县物流货运站场。在祁县码头沿线选址建设货运站场,用地300亩。建设规模: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地坪)面积120000 m。仓储库房(柜架结构配置搬运设备)60000 m。(2014-2015年建设重点)
(4)建设符离货运物流园区。在宿淮铁路符离集段选址,征地300亩,建设符离货运物流园区,服务于中部家居、板材等产业,建设规模: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地坪)面积120000 m。仓储库房(柜架结构配置搬运设备)60000 m。2
2(5)建设宿州中远汽贸物流园区。在宿州市沱河以北,港口路北端以西,占地60亩,建设宿州中远汽贸物流园区。建设规模: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地坪)面积13000 m。仓储库房(柜架结构配置搬运设备)20000 m。该园区征地工作已结束,基础工程正在进行。
宿州市埇桥区交通运输局
2014年3月10日
第二篇:埇桥区“网络中国节
埇桥区“网络中国节·重阳”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网络中国节”系列网络文化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区网宣办紧密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开展好“网络中国节·重阳”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微博宣传。策划 “孝老爱亲·共度重阳”系列主题活动,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联动举办宿州市暨埇桥区第二届“孝贤宿州·岁岁重阳”文化艺术节、“孝贤埇桥·邻里情深”重阳节文艺汇演、“关爱老人之走进敬老院”、“重阳节座谈会”等活动。一方面微博发布@乡镇、部门、街道、园区、社区;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现场微直播的形式,加强与网友的互动,营造 “爱老敬老”的活动氛围,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同时,设置 “我们的节日·重阳”的微博话题,与网民进行互动评论,保持活动的热度。截止10月30日,共发出契合重阳节主题微博近150条,其中置顶微博阅读量达2.9万人次,转发198次、评论119次,并有10名粉丝获得微博互动奖品。另外,从人民网、新华网、安徽发布、宿州发布等官方微博转发并评论相关微博,始终与上级宣传基调保持一致。
二、微信宣传。在“埇桥新闻网”官方微信宣传中,扩大关于重阳节活动的宣传,让活动主题更为鲜明。另一方面编发精品微信“九九重阳 爱在埇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全区重阳节系列活动进行阶段总结性报道。
截止10月30日,共发出契合重阳节主题微信近30条,其中精品微信“九九重阳 爱在埇桥”阅读量近千人次。
三、网站宣传。在官方网站中增添重阳节活动稿件的上稿率,与微信不同,网站可以实现对全区关于“孝老爱亲·共度重阳”活动实时更新,时效性更强。适时督促乡镇、部门、街道、园区、社区传递有关“孝老爱亲·共度重阳”的稿件,并列入年底宣传思想目标考核。
截止10月30日,新闻网网站共发出契合重阳节主题稿件60条。做好网站宣传报道的同时,把较好的新闻稿件推送到国家级、省市级网络媒体,并在微信群、QQ群内及时更新反馈结果。
四、舆情监控。“网络中国节·重阳”系列活动期间,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提前与网络评论员联系,推送“孝老爱亲·共度重阳”活动的帖子,并在其他热度较高关于“孝老爱亲·共度重阳”的帖子下面进行跟帖回复,引导正确的舆论。截止10月30日,舆情零报告。
埇桥区网宣办 2017年10月30日
第三篇: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根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由洛阳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济源、新乡交通运输局积极配合,承担了《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调研》的工作。经过调研,摸清了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交通物流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代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拟定了《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和《河南省重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认定及专项资金补助办
法》2个建议性文件。
一、课题背景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交通运输则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2009年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是2010年《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对交通运输领域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都赋予了重要的职责和重要的使命。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中,分解的53项工作涉及交通部门的就达27项。因此,交通运输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结点,在推进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促进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定义:
结合国家《物流术语》(GB/T18354-2006)标准、交通运输部相关标准、外省、我省交通运输物流的发展情况及行业管理情况,课题组把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定义为:交通运输物流园区是指经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许可,融合现代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信息平台、运输辅助业(园区、场站、道路、给养、加工、装卸)等的复合型、综合型的现代物流服务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
经过调研,课题组认为,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有以下重要作用:
(1)物流园区是落实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和部、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交通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2)物流园区是构建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依托;
(3)物流园区是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如甩挂运输、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和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
(4)物流园区是交通运输相关物流业态的产业关联和产业链的重要聚集区;
(5)物流园区是积极承接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西移、内陆企业接轨发展,做强做大的重要保障基础;(6)物流园区适应了当前低碳甩挂物流的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要求;(7)物流园区能够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有效提升社会物流发展水平,有效降低社会的物流成本;
(8)物流园区有利于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整合与发展;(9)物流园区有利于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源头治超防限、诚信安全,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10)物流园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物流配送需求,方便、快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二、河南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状一: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势头逐步增强: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基础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物流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
现代物流观念逐步提升;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推动传统物流转型、企业主辅分离、服务外包逐步发展; 物流企业逐步发展; 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立项建设、发展、完善; 物流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二:
1、我省A级物流企业偏少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同其它省相比,我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太少,5A级高端企业更少,并且还没有上市公司
据河南省物流学会统计,截止2011年6月,全省通过国家物流企业分类评估标准2A级及其以上的企业43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2家,4A级物流企业16家,3A级物流企业21家,2A级4家。
2、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规模普遍偏小
据本次调研发现,我省18个地、市统计物流园区共有83家(50亩以上;已建成53家),其中交通运输物流园区有65家(50亩以上;已建成43家)。18家为经济开发为主导的物流园区。
在我省交通物流园区建设中,出现了河南公路港集团物流园(198亩)、河南万里物流园区(205亩)、新乡小店物流园区(160亩)、洛阳大一物流园区(207亩)等典型园区。目前,我省上千亩的物流园区还没有。与外省发达地区大型物流园区相差甚远。如:南京龙潭物流园区占地7.36平方公里,投资44亿元;义乌物流园区总占地7933亩,总投资40亿元。
3、政府投资严重滞后,企业投资普遍偏低
据调研统计,近年政府在货运场站(物流园区)投资为零;大部分交通运输物流园区企业的投资额不超过5000万元。
4、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利润率和收入普遍偏低,经营比较困难
5、我省大多园区仍停留在停车、等货、铺面租赁等传统的基础服务领域,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增值服务差距较大
当前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大多仍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等基础服务领域,业务量虽大,但服务附加值较低,缺乏流通加工、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物流金融、物流科技等增值服务。
6、我省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现代物流新技术、新科技、新手段应用较少
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设施水平普遍较低,物流技术与装备比较落后,还普遍存在着“人拉肩扛”的原始作业手段。据调研:我省75%园区硬化、绿化、美化不好,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
70%园区“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装卸作业。75%园区“河南民工有力量”,肩扛人背。60%园区喇叭不响,“突突响”的配送车。与外省先进典型的物流园区差距较大。
7、我省园区辐射范围日益扩大,但形成规模的专线运输很少,业务量偏小,严重影响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的运作发展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表明,我省业务网络辐射范围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占全部样本数据的50%以上。但园区业务量普遍偏小,形成规模的专线运输却很少。
8、我省物流园区发展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物流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调研发现,我省物流市场普遍存在秩序混乱、倒卖货源、恶性竞争、信誉缺失、价格混乱、服务以次充好、客货混装、普货危货混装、违规作业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安全隐患。
三、影响河南省物流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分析
1、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公益性认识不足,政府投资明显不够 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能够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和实惠,因此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特性,也属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物流园区不能仅仅依靠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完成,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引导。比如德国和日本在物流园区建设上都给予了资金、土地、经营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和优惠,甚至是行业规划、政府建设、企业承租、协会自律、市场主导、集零为整、化整配送、物流公交化运作。
由于物流园区建设缺乏国家政策,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普遍存在“重客运、轻货运”、“重公路、轻运输”、“重线路、轻结点”的现象。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物流节点(园区)建设滞后、场站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2、物流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尚待完善
目前的物流管理体制中包含了发改委、交通、铁路、商务、工信、国土、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是制约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省没有统一的职能部门管理物流行业,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了,造成了事实上的管理缺位,导致行业管理和监督无力,最终导致对物流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3、物流园区用地制约
土地使用是制约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利润率普遍较低,因此若土地出让价过高,必将导致投资回收期延长,甚至出现亏损。
企业在买不起土地的情况下只好租地。据调研,获取土地方式为租赁的占55.88%,购买土地的占41.18%(三分之一土地证还未办理完善),租赁方式居主要地位。
由于物流园区多以租赁方式获得土地,并且租赁时间较短,直接导致企业不敢进行大量投资,导致投资强度不够,企业不能进行现代化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园区技术与设备普遍陈旧落后。
4、物流园区税收问题
物流园区普遍面临税收问题,税收及运输发票管理与现代物流发展不配套、滞后等,使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社会化资源整合服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税收及发票问题直接导致现代物流园区企业高额及重复纳税,税负过重,并严重影响物流园区的投资积极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发展。
5、物流园区投资巨大,但融资较为困难 调研中发现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银行融资比较困难,获得银行融资的只占30%左右,且数额小。
物流园区占地多,投资规模较大,没有银行融资将会严重制约物流园区的发展。
因土地是租赁,资产抵押担保造成融资困难。
四、对策及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调研组提出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原则、政策措施、实施保障建议如下:
建设发展原则建议:
(1)坚持政府搭台、行业推动、企业经营、市场化主导与公交化互补方式运作,营造环境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产(业)园(区)结合,个性化配套建设,不求大、不求全、适度超前的原则。
(3)坚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软环境建设相结合“建 ”、“养”并重,使投资者树立信心,给经营者创造良好环境的原则(“养”—政府五个引导:企业入驻、行业聚集、资源整合、平台信息共享、先进运输方式和传统企业转型发展)。(4)坚持建设发展综合型物流园区与科技化物流园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措施建议:
(1)加快全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和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建设,构建并完善国家、省、市三级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层次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我省已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的公路运输枢纽中的货运枢纽建设。同时,制定《河南省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对纳入规划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议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比照高速公路建设的政策、力度及办法,大力扶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物流的快速提升发展。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应由省厅道路运输局及各地市运管部门全过程负责,完善省交通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扶持、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体制。
(2)制定《河南省重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认定及专项资金补助办法》
依据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的《车辆购置税用于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1‟93号)和河南省交通厅《关于开征货运附加费的通知(豫交办„1990‟62号)》等文件精神,加快制定和实施重点物流园区的认定及补助办法、车辆购置税及货运附加费专款专用使用办法,税费要“取之于车,用之于车,取之于货用之于货”,支持纳入规划的重点交通物流园区建设发展。(3)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完善一批以甩挂运输、集装箱联运为特色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
结合交通运输部、发改委、公安部、海关总署、保监会《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交运发〔2009〕808号)和《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对物流园区道路、交通设施等部分公用基础设施的资金扶持及预算投资,改善物流园区与周边公、铁、水、航联运的畅通和接驳,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难点顽症。重点投资建设完善与甩挂运输、集装箱联运相配套的设施设备,促进甩挂运输和交通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步发展,协调运作。
(4)建立全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的示范工程制度,培育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龙头企业,促进物流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建立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安全、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对发展势头好、运营水平高、技术手段新、物流模式新、节能减排效果好、管理规范,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给予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奖励,并授予“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示范基地”称号,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带动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动物流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5)制定《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技术规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河南省道路运输条例》及国家有关物流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技术规范》,规范物流园区称谓、规模、设置、功能、管理、服务范围等,促进我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保障建议:
(1)加强组织保障,实行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目标考核;
(2)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方面,解决园区建设中规划、税收、土地等重大制约问题;
(3)制定我省近期、中期、远期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目标方案,突出重点,细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五、调研成果转化
1、代拟稿: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若干政策措施:共计20条(附件3)。
2、代拟稿: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河南省重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认定及专项资金补助办法》的通知
认定及补助办法:共计14条42项3表(附件4)。代拟以上的2个文件:课题组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参照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具有结合性、适用性、创新性、前瞻性。
课题组提供以上代拟文件所支撑的材料:
课题调研工作报告、课题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课题研究报告3个材料,供领导参考。
希望课题组的调研工作,能够为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河南省交通运输物流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埇桥区2014土壤墒情工作总结
埇桥区2014土壤墒情工作总结
2014年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区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安徽省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实施方案》和《埇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土壤墒情监测县。自开展工作以来,我区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了农田土壤墒情和旱情监测,加强了全市抗旱抗逆技术指导,发展和推广了农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
一、领导高度重视,夯实墒情监测工作基础
农委领导高度重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把墒情监测作为重点农业基础性工作来抓,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一)加强监测技术领导,落实责任制
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可以通过墒情变化,及时发布旱情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灌溉,为农业抗旱减灾和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落实墒情监测工作主管责任人和工作人员职责,分管副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其他人员为具体责任人。配备了2名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长期负责土壤墒情监测,实行土壤墒情监测专人负责制。精心组织实施,并于每月3日、10日、18日、25日将墒情结果上报省、市土肥站,及农委相关业务股站。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我们积极与气象局、水利局协作,采用信息共享的方式交换相关气象、降雨情况及水文资料,提高了墒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墒情评价水平。与农委粮油站、植保站进行对接,掌握作物生长动态,田间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对在田农作物生产进行测报。
(三)制定监测技术方案,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依据安徽省土肥站制定的《安徽省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实施方案》,结合埇桥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埇桥区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作为全区墒情监测工作技术指导性文件,对全区墒情监测点建设,墒情监测时间、监测数据收集整理、信息发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规范了全区墒情监测工作,为全区墒情监测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档案管理制度
为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依据墒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埇桥区土肥站建立了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档案管理制度。在每次监测后填报墒情监测基本情况调查表,于每月的3日、10日、18日、24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上报监测数据资料,为确保监测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专人对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以档案形式进行保存,为监测数据的年终总结及监测数据动态分析提供连续性的资料。
(五)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认知
为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土肥站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对取样人员岗前培训。10个监测点建好后,结合土壤墒情现场监测,通过网络、乡镇电视台,向农民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播报土壤墒情动态,提高全民对土壤墒情监测重要性 的认识。
二、踏实工作,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一)规范操作,确保监测质量
通过发布的《埇桥区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作为全区墒情监测工作技术指导性文件。2013年根据省土肥总站的文件要求,我区共建立不同土壤类型墒情监测点10个。我站严格执行省土肥站要求,按时到10个监测点取样测定土壤水分,如遇降雨延迟2-3天再补测等一系列要求,及时分析数据,编写墒情简报,对墒情、旱情进行评价并上报。
2014年全年共完成墒情监测报告46期,为各级政府了解旱情动态和指导抗旱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为全区粮食丰收贡献出土肥站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适时发布简报,精准指导农业生产
在每个关键农时季节,我们都根据墒情监测结果、气候条件、作物生长情况,适时发布《高密市农田土壤墒情简报》,并上报省土肥总站、市土肥站、高密市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发各镇街人民政府。为市委市政府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相关部门指导农民抗旱、抗逆和适播适种适管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农民适时灌溉、农田蓄水保墒提供了技术指导。去年共发布墒情监测报告46期。
(三)建立示范区,推广综合节水技术。
2014年在顺河乡、灰古镇等小麦、玉米粮食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立了农田节水示范区,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引导农民自觉运用农田节水技术。在示范区内主推低压输水小畦灌溉、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重点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不但促进了水分、肥料的充分利用,而且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据调查,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一般每亩节水25-55%,节肥25-45%,增产10-20%。
三、监测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一年来监测情况看,监测数据资料基本和我区实际情况相吻合,但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虽然进行了土壤水分数据分析工作,但还没有很好的和降水等条件结合,进行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目前,我区墒情数据的整理主要应用EXECL绘制表格进行分析,缺乏其它如数理统计、数值分析等方法的应用。为此,今后计划从土壤外部环境、降水、生物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资料的分析,为各级领导及农业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
(二)、墒情监测工作开展以来,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下一步继续做好墒情监测技术宣传培训,提高了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目前,安徽省已建立了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埇桥区土肥站,受数据资料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还未能建立,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与实际农业生产仍有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按计划每月3日、10日、18日、24日四次取样测定土壤水分。在作物关键生育期或旱情发生严重的特殊时期,重新启用44个监测点,每周测试两次,及时分析数据,编写墒情简报及时上报。
(二)强化宣传,加大培训力度
继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明白纸等大力宣传土壤墒情监测和农田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并发布信息。同时在农闲时节因地制宜的组织农民,加强农田灌溉节水和农艺节水技术培训,不断推广节水农业发展。
(三)合理灌溉制度,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
今年,计划依据土壤养分供应、作物种类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作物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并在全区推广。同时结合区有关项目,继续加大水肥一体化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范围。
埇桥区土肥站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埇桥区教育局信息工作汇报
教育信息与宣传工作汇报材料
埇桥区教育局
埇桥区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在制定《埇桥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就明确提出“加强教育宣传与信息工作,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要求,围绕这一目标,区教育局有步骤、有次序地开展教信息育与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区教育宣传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报送与新闻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信息管理与设备更加完善,组建并培养了一支具备较强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新闻宣传与信息员队伍。
一、基本情况
早在2003年区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三网一库” 要求,全区教育系统建立了“埇桥教育局域网”,初步实现教育局与各乡镇中心校的内部网络链接。2005年在教育局机关试行教育部推出的“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由于软件和技术原因,仅在个别股室间使用。2007年正式建立了“埇桥教育”网站。2008年在区教育局的要求和督促下,全区已有大店、符离、褚兰、时村、祁县、三中、二职高7所高中建立校园网站,特别是二职高还投入20多万元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城区十一中、一小、十二小等学校也相继建立了校园网站,这些校园网站的建立对加强教育新闻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9年我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所有乡镇中心校、初中全部
实现了网络链接,可以随时与区教育进行信息互动,把我区教育信息工作又推上一个新台阶,09年初,朱仙庄镇中心校建立了我区第一个农村校园网站。区教育局充分利用教育网络与市教育局、区政府信息中心、政务中心实现链接,积极报送信息,仅09年发布各类信息1057条,上报各级各部门359条,采用145条,受到有关部门表扬。
二、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早在2006年区教育局就成立了教育新闻宣传与信息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重新调整了分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为主任,具体工作由办公室、电教馆、职成教股等部门负责,指定几位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络管理、技术维护、信息发布、文稿图片处理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2、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区教育局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和教育政务信息工作的意见》、《全区教育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埇桥区教育系统政务公开和信息建设实施方案》等。在教育信息发布管理上,严格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发布谁担责”的原则,严格信息上传与发布的审批审查,一般信息由分管副局长审批,重大信息报局长亲自审批。同时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将教育工作中的重大事情,特别是涉及教师招录、招生、招考、职评、人事调整、干部任免及收费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及时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3、加大投入,健全设施
区教育局每一股室都装配了电脑、打印机,都与Internet网建立链接。2009年,区教育局为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17万元,添置高规格服务器一台、彩色打印机一台、电脑三台,对“埇桥教育网”进行了改版,使网站色彩更鲜亮,板块更齐全,内容发布更及时。同时,也要求各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特别是2008年,结合安徽省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1251万元,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教育信息网络。城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各高中、各乡镇初中、中心小学都实现了网络连接,能访问Internet网,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之间、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学校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互动。
4、加强培训,完善队伍
区教育局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区规模的教育新闻宣传与教育信息报送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各高中校长、城区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及全区各单位的信息员参加会议。除此以外,每年还举办一期信息员业务培训会,教育网站的管理员还通过网络平台与各单位信息员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区教育局加大信息员队伍培训的同时,还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专门下发文件对各单位的信息报送工作进行通报,为工作负责、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成绩突出的13位信息员颁发了荣誉证书。经过不断努力,一支思想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信息员队伍初步建立。
5、围绕中心,扎实工作
抓好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围绕全区教育的中心工作,扎实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一是围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做好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二是围绕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工作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归档与报送工作;三是围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积极做好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四是跟踪报道对口支教教师的先进事迹;五是针对全区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六是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如前不久蒿沟乡高滩中学张成春老师猝死在办公桌旁,区教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市电视台、拂晓报、安徽青年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受体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年来,在教育宣传与信息报送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领导的要求、与其他县特别是市直学校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报送不及时,存在滞后现象;二是信息稿件撰写质量不高,被采用时改动很大,其他媒体采用率低;三是信息内容多是工作方面的动态信息,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报道极少;四是新闻图片质量普遍不高,影像信息基本没有。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努力营造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紧紧围绕全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全面报道我区的办学动态、成功经验、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
二是强化管理,督促指导信息员及时撰写、报送教育信息,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加大信息员业务培训班,对信息写作进行专题辅导,提高稿件采用率。
三是加强与市教育局的联系,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与沟通,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进行教育宣传策划,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及时报道相关信息,加大教育宣传强度,强势推动工作。
四是继续加强教育宣传信息阵地建设。加快学校网站建设,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的特点,反映教育重大教育事件和典型经验做法,努力把区教育网站建成省教育系统优秀网站。
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