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埇桥区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上半年工作计划
埇桥区国库支付中心 2012年工作总结
和2013年上半年工作计划
埇桥去国库支付中心与2009年成立并全面运行,由于我区国库支付中心是从会计中心转轨实现的,现有编制人员29人。运行模式是前台国库集中支付,后台代理部分预算单位账务处理,目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为区直全部预算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集中支付的单位150余个,纳入集中支付的资金为全部预算资金、财政专户资金。
2012年工作开展情况
2012年,我中心在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平稳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向一体化平台的转换,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目前我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在农行埇桥支行开设了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与人民银行国库科实行清算。财政局相关科室与国库中心、人行、代理银行联网运行。2012年国库集中支付规模近8亿,其中办理直接支付业务4600余笔4.3亿元,授权支付3600笔2.6亿元,实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2000余笔1亿元,较上一年度大幅增长。
一、升级系统平台
按照省厅要求,各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要统一使用一体化平台系统。我中心以前使用的是方正春元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中心人员包括财政局科室和人行国库部门、代理银行对新系统的应用已经十分熟练,对于使用新的一体化平台系统有畏惧和抵触情绪,为此,中心配合软件工程师,组织多次培训和模拟运行,使涉及国库支付的人员逐步熟悉和掌握一体化平台软件的功能和操作,为全面推广一体化平台打下基础。2012年元月,一体化平台在我区全面运行,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推广十分顺利,实现了新旧系统的平稳过渡。
二、做好中心基础工作
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工作,就是围绕集中支付开展工作。从业务内容来分有三项内容一是按月发放工资,二是审核集中支付业务,三是办理支付。其中,统发工资从业务实质来说,也是审核和支付的一项内容。从服务对象来讲,主要包括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预算单位等,主要是保障他们正常使用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此外,中心还在部门预算编制、财政决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心围绕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业务发展这个中心,积极组织中心人员学习和熟练掌握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知识,注重服务和监督的统一,科学管理,文明规范,高效廉洁;中心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公开服务承诺制度》、《业务考核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用来规范中心人员行为,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预算单位的肯定。
三、重点抓好国库支付资金安全近年来我国大规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国库集中支付成为财政改革的主要方式和目标。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一些国库资金安全问题。对此,财政部和省厅2012年多次下发文件,就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安全问题做出重要部署,要求各地检查国库资金安全漏洞,杜绝发生国库资金安全问题,同时财政部开展对各地国库资金安全的实地督查。我局接到上级有关文件后,十分重视,局领导专门召集相关科室开会部署,要求各司其职,认真贯彻落实。支付中心认真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业务流程、主要的风险节点进行了排查,就印鉴管理、票据使用、业务审核流程、支付流程、清算流程等环节进行重点检查,没出事故不等于没有漏洞,也不等于没有风险,明确了各岗位的责任,要求明确岗位职责,系统中谁造成错误,有谁承担责任,负责纠正。同时就中心自查自纠情况书面做了汇报。
四、积极推动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
按照上级财政部门部署,我区2012年9月份开始在区直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区政府印发了《实施方案》,财政局印发《埇桥区区级预算单位公务卡使用管理站暂行办法》和《强制结算目录》,召开了全区的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对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会计进行了业务培训,由代理银行采取集中或分散到单位去的方法,为预算单位办理公务卡。截止年底,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150家预算单位共办理公务卡117家,办卡500余张,有两家单位使用并进行了还款处理。
五、建立国库支付动态监控系统
随着国库支付一体化平台推广的深入,省厅要求各地要建立并完善动态监控系统,我区按照上级要求,在软件实施工程师的配合下,启动了建立动态监控系统的工作,于年底初步制定了我区的动态监控方案,并且在一体化平台上试运行。下一步将进行完善和规范。
2013年上半年工作计划
2013年上半年,我们在做好国库支付中心业务工作、狠抓作风建设的的同时,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深化公务卡改革
我区公务卡改革目前看还处于启动阶段,虽然大部分单位已经办理了公务卡,但是办卡数量较少,尤其是公务卡使用频率低,只有个别单位发生了业务,原因一是预算单位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公务卡的使用政策了解不透彻,认识不足,二是没有形成消费刷卡的习惯,三是刷卡的方便性有限制。我们准备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印发改革进展通报、限制单位现金使用量等措施,全面推进公务卡结算制度的改革。
二、完善动态监控系统
我区国库支付一体化平台的动态监控系统目前还处于试运行的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计划在上半年规范和完善国库支付的动态监控系统,使其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对国库支付业务的监督作用,局里已经指定专人负责协调规则制定和实施。
三、继续扩大国库支付的规模
一是把乡镇中小学教师工作纳入正常的国库支付系统,二是把财政专户资金纳入国库支付系统,三是根据省厅部署,积极筹备把乡镇财政纳入国库支付体系。
埇桥区国库支付中心 二〇一三年三月
第二篇:埇桥区2014土壤墒情工作总结
埇桥区2014土壤墒情工作总结
2014年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区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安徽省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实施方案》和《埇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土壤墒情监测县。自开展工作以来,我区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了农田土壤墒情和旱情监测,加强了全市抗旱抗逆技术指导,发展和推广了农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
一、领导高度重视,夯实墒情监测工作基础
农委领导高度重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把墒情监测作为重点农业基础性工作来抓,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一)加强监测技术领导,落实责任制
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可以通过墒情变化,及时发布旱情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灌溉,为农业抗旱减灾和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落实墒情监测工作主管责任人和工作人员职责,分管副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其他人员为具体责任人。配备了2名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长期负责土壤墒情监测,实行土壤墒情监测专人负责制。精心组织实施,并于每月3日、10日、18日、25日将墒情结果上报省、市土肥站,及农委相关业务股站。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我们积极与气象局、水利局协作,采用信息共享的方式交换相关气象、降雨情况及水文资料,提高了墒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墒情评价水平。与农委粮油站、植保站进行对接,掌握作物生长动态,田间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对在田农作物生产进行测报。
(三)制定监测技术方案,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依据安徽省土肥站制定的《安徽省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实施方案》,结合埇桥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埇桥区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作为全区墒情监测工作技术指导性文件,对全区墒情监测点建设,墒情监测时间、监测数据收集整理、信息发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规范了全区墒情监测工作,为全区墒情监测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档案管理制度
为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依据墒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埇桥区土肥站建立了严格的数据上报和档案管理制度。在每次监测后填报墒情监测基本情况调查表,于每月的3日、10日、18日、24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上报监测数据资料,为确保监测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专人对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以档案形式进行保存,为监测数据的年终总结及监测数据动态分析提供连续性的资料。
(五)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认知
为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土肥站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对取样人员岗前培训。10个监测点建好后,结合土壤墒情现场监测,通过网络、乡镇电视台,向农民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播报土壤墒情动态,提高全民对土壤墒情监测重要性 的认识。
二、踏实工作,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一)规范操作,确保监测质量
通过发布的《埇桥区2013年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作为全区墒情监测工作技术指导性文件。2013年根据省土肥总站的文件要求,我区共建立不同土壤类型墒情监测点10个。我站严格执行省土肥站要求,按时到10个监测点取样测定土壤水分,如遇降雨延迟2-3天再补测等一系列要求,及时分析数据,编写墒情简报,对墒情、旱情进行评价并上报。
2014年全年共完成墒情监测报告46期,为各级政府了解旱情动态和指导抗旱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为全区粮食丰收贡献出土肥站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适时发布简报,精准指导农业生产
在每个关键农时季节,我们都根据墒情监测结果、气候条件、作物生长情况,适时发布《高密市农田土壤墒情简报》,并上报省土肥总站、市土肥站、高密市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发各镇街人民政府。为市委市政府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相关部门指导农民抗旱、抗逆和适播适种适管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农民适时灌溉、农田蓄水保墒提供了技术指导。去年共发布墒情监测报告46期。
(三)建立示范区,推广综合节水技术。
2014年在顺河乡、灰古镇等小麦、玉米粮食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立了农田节水示范区,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引导农民自觉运用农田节水技术。在示范区内主推低压输水小畦灌溉、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重点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实施,不但促进了水分、肥料的充分利用,而且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据调查,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一般每亩节水25-55%,节肥25-45%,增产10-20%。
三、监测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一年来监测情况看,监测数据资料基本和我区实际情况相吻合,但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虽然进行了土壤水分数据分析工作,但还没有很好的和降水等条件结合,进行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目前,我区墒情数据的整理主要应用EXECL绘制表格进行分析,缺乏其它如数理统计、数值分析等方法的应用。为此,今后计划从土壤外部环境、降水、生物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资料的分析,为各级领导及农业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
(二)、墒情监测工作开展以来,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失误,下一步继续做好墒情监测技术宣传培训,提高了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目前,安徽省已建立了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埇桥区土肥站,受数据资料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还未能建立,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与实际农业生产仍有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按计划每月3日、10日、18日、24日四次取样测定土壤水分。在作物关键生育期或旱情发生严重的特殊时期,重新启用44个监测点,每周测试两次,及时分析数据,编写墒情简报及时上报。
(二)强化宣传,加大培训力度
继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明白纸等大力宣传土壤墒情监测和农田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并发布信息。同时在农闲时节因地制宜的组织农民,加强农田灌溉节水和农艺节水技术培训,不断推广节水农业发展。
(三)合理灌溉制度,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
今年,计划依据土壤养分供应、作物种类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作物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并在全区推广。同时结合区有关项目,继续加大水肥一体化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范围。
埇桥区土肥站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埇桥区“网络中国节
埇桥区“网络中国节·重阳”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网络中国节”系列网络文化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区网宣办紧密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开展好“网络中国节·重阳”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微博宣传。策划 “孝老爱亲·共度重阳”系列主题活动,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联动举办宿州市暨埇桥区第二届“孝贤宿州·岁岁重阳”文化艺术节、“孝贤埇桥·邻里情深”重阳节文艺汇演、“关爱老人之走进敬老院”、“重阳节座谈会”等活动。一方面微博发布@乡镇、部门、街道、园区、社区;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现场微直播的形式,加强与网友的互动,营造 “爱老敬老”的活动氛围,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同时,设置 “我们的节日·重阳”的微博话题,与网民进行互动评论,保持活动的热度。截止10月30日,共发出契合重阳节主题微博近150条,其中置顶微博阅读量达2.9万人次,转发198次、评论119次,并有10名粉丝获得微博互动奖品。另外,从人民网、新华网、安徽发布、宿州发布等官方微博转发并评论相关微博,始终与上级宣传基调保持一致。
二、微信宣传。在“埇桥新闻网”官方微信宣传中,扩大关于重阳节活动的宣传,让活动主题更为鲜明。另一方面编发精品微信“九九重阳 爱在埇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全区重阳节系列活动进行阶段总结性报道。
截止10月30日,共发出契合重阳节主题微信近30条,其中精品微信“九九重阳 爱在埇桥”阅读量近千人次。
三、网站宣传。在官方网站中增添重阳节活动稿件的上稿率,与微信不同,网站可以实现对全区关于“孝老爱亲·共度重阳”活动实时更新,时效性更强。适时督促乡镇、部门、街道、园区、社区传递有关“孝老爱亲·共度重阳”的稿件,并列入年底宣传思想目标考核。
截止10月30日,新闻网网站共发出契合重阳节主题稿件60条。做好网站宣传报道的同时,把较好的新闻稿件推送到国家级、省市级网络媒体,并在微信群、QQ群内及时更新反馈结果。
四、舆情监控。“网络中国节·重阳”系列活动期间,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提前与网络评论员联系,推送“孝老爱亲·共度重阳”活动的帖子,并在其他热度较高关于“孝老爱亲·共度重阳”的帖子下面进行跟帖回复,引导正确的舆论。截止10月30日,舆情零报告。
埇桥区网宣办 2017年10月30日
第四篇:埇桥区教育局信息工作汇报
教育信息与宣传工作汇报材料
埇桥区教育局
埇桥区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在制定《埇桥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就明确提出“加强教育宣传与信息工作,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要求,围绕这一目标,区教育局有步骤、有次序地开展教信息育与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区教育宣传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报送与新闻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信息管理与设备更加完善,组建并培养了一支具备较强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新闻宣传与信息员队伍。
一、基本情况
早在2003年区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三网一库” 要求,全区教育系统建立了“埇桥教育局域网”,初步实现教育局与各乡镇中心校的内部网络链接。2005年在教育局机关试行教育部推出的“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由于软件和技术原因,仅在个别股室间使用。2007年正式建立了“埇桥教育”网站。2008年在区教育局的要求和督促下,全区已有大店、符离、褚兰、时村、祁县、三中、二职高7所高中建立校园网站,特别是二职高还投入20多万元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城区十一中、一小、十二小等学校也相继建立了校园网站,这些校园网站的建立对加强教育新闻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9年我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所有乡镇中心校、初中全部
实现了网络链接,可以随时与区教育进行信息互动,把我区教育信息工作又推上一个新台阶,09年初,朱仙庄镇中心校建立了我区第一个农村校园网站。区教育局充分利用教育网络与市教育局、区政府信息中心、政务中心实现链接,积极报送信息,仅09年发布各类信息1057条,上报各级各部门359条,采用145条,受到有关部门表扬。
二、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早在2006年区教育局就成立了教育新闻宣传与信息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重新调整了分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为主任,具体工作由办公室、电教馆、职成教股等部门负责,指定几位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络管理、技术维护、信息发布、文稿图片处理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2、建立制度,规范管理
区教育局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新闻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和教育政务信息工作的意见》、《全区教育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埇桥区教育系统政务公开和信息建设实施方案》等。在教育信息发布管理上,严格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发布谁担责”的原则,严格信息上传与发布的审批审查,一般信息由分管副局长审批,重大信息报局长亲自审批。同时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将教育工作中的重大事情,特别是涉及教师招录、招生、招考、职评、人事调整、干部任免及收费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及时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3、加大投入,健全设施
区教育局每一股室都装配了电脑、打印机,都与Internet网建立链接。2009年,区教育局为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17万元,添置高规格服务器一台、彩色打印机一台、电脑三台,对“埇桥教育网”进行了改版,使网站色彩更鲜亮,板块更齐全,内容发布更及时。同时,也要求各学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特别是2008年,结合安徽省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1251万元,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教育信息网络。城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各高中、各乡镇初中、中心小学都实现了网络连接,能访问Internet网,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之间、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学校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互动。
4、加强培训,完善队伍
区教育局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区规模的教育新闻宣传与教育信息报送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各高中校长、城区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及全区各单位的信息员参加会议。除此以外,每年还举办一期信息员业务培训会,教育网站的管理员还通过网络平台与各单位信息员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区教育局加大信息员队伍培训的同时,还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专门下发文件对各单位的信息报送工作进行通报,为工作负责、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成绩突出的13位信息员颁发了荣誉证书。经过不断努力,一支思想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信息员队伍初步建立。
5、围绕中心,扎实工作
抓好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围绕全区教育的中心工作,扎实做好教育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一是围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做好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二是围绕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工作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归档与报送工作;三是围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积极做好宣传与信息报送工作;四是跟踪报道对口支教教师的先进事迹;五是针对全区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六是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如前不久蒿沟乡高滩中学张成春老师猝死在办公桌旁,区教育局联合市教育局、市电视台、拂晓报、安徽青年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受体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年来,在教育宣传与信息报送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领导的要求、与其他县特别是市直学校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报送不及时,存在滞后现象;二是信息稿件撰写质量不高,被采用时改动很大,其他媒体采用率低;三是信息内容多是工作方面的动态信息,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报道极少;四是新闻图片质量普遍不高,影像信息基本没有。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的力度,努力营造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紧紧围绕全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全面报道我区的办学动态、成功经验、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
二是强化管理,督促指导信息员及时撰写、报送教育信息,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加大信息员业务培训班,对信息写作进行专题辅导,提高稿件采用率。
三是加强与市教育局的联系,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与沟通,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进行教育宣传策划,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及时报道相关信息,加大教育宣传强度,强势推动工作。
四是继续加强教育宣传信息阵地建设。加快学校网站建设,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的特点,反映教育重大教育事件和典型经验做法,努力把区教育网站建成省教育系统优秀网站。
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埇桥区党政代表团赴东台
埇桥区党政代表团赴苏北参观考察
本报讯日前,埇桥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建军率区四大班子成员、区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东台市考察学习。区领导王秀英、孟敏、马昌宏、李晓宁、陈礼平、靳贞来等参加了考察学习活动。东台市市委书记祈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俊彪等市领导陪同考察。
在对东台磊达钢帘线公司、中玻公司、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市民广场及规划展示馆、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等地进行考察后,马建军指出:东台市重大项目充分展示了东台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这里面既有本地的资源优势,也有本地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企业的科技含量、装备水平,充分体现了东台人强烈的大发展、快发展意识。代表团一行详细了解东台市企业发展情况,对该市坚持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做法赞叹不已。在市民广场和城市展示馆,美轮美奂的水利景观,大手笔的建设场景,都给考察团一行留下深刻印象。
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面积达1.33万亩,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位于该园的现代农业展示园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6300多平方米,园内展示植物达400多种、2万多株。集中展示了反季节无土栽培、墙面栽培、多层栽培等30多项新型农业栽植新技术和新模式。
马建军在详细了解展示园的规划前景、园内培育品种以及对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情况后指出,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台的休闲观光农业和设施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东台高效农业建设的一大亮点。他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认真学习东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思路和经验,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进一步提高埇桥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水平。马建军指出,东台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亮点纷呈,特别是基层致富的力度很大,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马建军强调,埇桥区代表团要把压力化为动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跨越赶超的信心,紧紧围绕“优化就业结构、推进基层致富”主题,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实现埇桥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当天下午,埇桥区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灌云县学习考察,为埇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求取真经,寻求伙伴。灌云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尹哲强等四大班子领导先后陪同参观考察。
考察团先后学习考察了灌云县经济开发区、灌云城市建设与管理、灌云县文体中心、伊山镇王圩新农村建设、伊山镇高效农业基地和大伊山石佛寺南门广场等地建设发展情况。每到一处,考察团成员都认真观摩,互相讨论,详细询问,深入了解。考察团成员认为,灌云县的经验,归根到底在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同时,该县实行县乡机关在职干部三分之一外出招商、三分之一留岗敬业、三分之一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的拼搏精神,都给代表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灌云发展气魄之大、创新意识之强、建设速度之快,更使大家受到深刻启发和教育。
尹哲强代表灌云县四大班子向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埇桥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表示敬意,同时望两地以后多联系、多沟通,常来常往,进一步加强合作,增进友
谊,共谋发展。
马建军表示,埇桥区党政代表团成员踏上灌云这片热土,学习灌云县的成功经验,真正感受到了灌云大手笔规划,大思路拓宽,大力度推进。
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情况介绍,马建军对灌云县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强势大推进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以及以工兴港、港工互促、生态建园、和谐发展总体思路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灌云县近三年来,紧紧抓住国家、江苏省和连云港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不断做大做强园区,使项目建设成为灌云跨越式发展重要增长的成功经验,值得埇桥区认真分析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