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措施及启示-考察报告-0104
德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措施与启示
——中德应对气候变化和领导力培训赴德考察报告
2010年11月24日至12月8日,由国家行政学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德应对气候变化和领导力培训班”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重点了解德国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具体做法。近年来,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德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措施
(一)加强规划和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任务
欧盟尤其是德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一直持积极态度。2007年7月G8峰会后,德国加强了其能源和气候政策。政府决定实施一揽子能源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规划。2010年,德国政府再次明确了能源发展长期任务和目标。其中包括减排目标,即与1990年相比,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40%,2050年减排80-95%。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2020年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至少达到35%,2050年达到8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最终消费能源提高到18%,2050年提高到60%。到2020年之前将可再生能源在供暖技术上的利用比例提高到14%等。同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德国政府不仅实施了60条政策和措施,还制定了2010年到2030年投资预算,2010年投资达到230亿欧元,2030年为350亿欧元。根据德国政府测算,实施这些举措后,到2020年,至少能新增50万工作岗位,少进口的化石能源折合22 亿欧元,GDP每年增加200亿欧元。
德国政府较早意识到获得法律支持,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有效和高速地发展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源。1991年通过的《电力供应法》,规定了风力发电的销售配额和每度电的补贴价格,该法的顺利实施使得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市场。2000的《可再生能源法》改变了德国的能源结构版图。该法曾于2004年、2008年两次修订。该法律的基本政策方针是可再生能源优先以固定费率入网,即电网运营商必须以法律规定的固定费率,收购可再生能源供应商的电力。同时,供电商再根据全部入网的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成本状况,厘定电价。2008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上调了风电上网电价,主要是为了鼓励投资商开发风能资源条件一般的风电场。《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德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生物燃料、地热能等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联邦法规。另外,德国所有和能源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近年的立法或修订中,都设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条款。比如,德国早在1999年4月1日开始征收生态税,税费标准在2002年曾经调整。征收对象是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产品,这实际也有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产品竞争力。再如,《能源保护条例》规定,到2020年,新建筑不再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强制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太阳能、地热)。《可再生能源供热法 》规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热占全部供暖的14%(2009年为8.8%)。德国近年修订和推出《建筑节能法》、《德国可再生能源取暖法》等,都有优惠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条款。
(二)制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法规的实施
为保证上述规划和法规的落实,德国有关政府部门和联邦州实施了一系列工作计划。根据德国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的介绍,欧盟制定发展目标和路线图,并提出各种促进计划。在此框架下,德国政府将根据德国具体情况制定落实措施。比如,在欧盟1998年9月推出的欧洲“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战略框架下,德国政府宣布从1999年1月起实施“10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德国经济部为“10万太阳能屋顶计划”提供总计约4.6亿欧元的财政预算。来自柏林伙伴公司的泰克曼博士展示了太阳屋顶计划的最新进展,通过相关网站的三维地图,用不同颜色标识,可清晰显示每个建筑屋顶是否适合建造太阳能。如果移动光标,可以显示该楼的最大太阳能装臵面积以及需要多少投资等详细信息。
在与巴登符腾堡州环境、自然保护和交通部的座谈中,负责人博汉德先生指出,该州实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促进计划”大力地促进了民众对环保的认识。在弗莱堡,建房者除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节能建筑标准外,还要求出具一份能源利用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排放、空气有害物质以及费用。要求提供两到三套供选择的能源利用模式。政府审批部门在对不同模式做出选择的时候,必须同时衡量排放、空气有害物质以及费用这三项指标。
(三)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激励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针对重要的法律法规,德国政府制定了完善的配套措施,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激励和优惠措施上。一是再生能源发电新设备投资补偿。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设备 3 可获得政府的投资补偿,补偿幅度以设备投产的年度确定,补偿期限为20年。设备的功率和所使用的原料及技术性能(发电和供暖)决定补偿幅度。小型设备的补偿较高,这是为了鼓励大众使用再生能源。为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补偿幅度每年降低1.5%。二是生物能源、混合能源和技术创新补贴。除了补偿外,德政府还对使用生物原料和技术创新发电及发电-供热联合设备给予补贴。补贴具有能源政策的导向功能,补贴不是采用递减方式,不同类型的补贴可以累加。如,500千瓦以上至5兆瓦以下的发电设备给予4欧分的补贴。20兆瓦以下的发电-供热联合设备可获2欧分的混合能源补贴。此外,混合能源如使用特别新颖和有创新的技术将获得2欧分的技术创新补贴。三是融资政策支持。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效果好的企业,德国政府给予国家担保贷款或低息优惠。德国复兴银行与德国平等银行作为两个主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在解决就业、技术革新或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公司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复兴银行根据开户行信用等级确定开户行总的贷款额度和利率,不同地区贷款额度不同。对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可以100%贷款。四是强制推行,通过政府规制为可再生能源创造市场。《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德国企业如果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发电,可以完全“不计成本”,企业可以将全部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全部计入电价,电网企业无条件采购和入网。法律规定,强制新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太阳能、地热),政府每年拿出5亿欧元支持存量建筑物节能改造。
(四)重视技术创新及智能电网技术发展,为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可再生能源是否能到得到高效运用,关键在于技术上的突破。德国一直致力于研究智能电网技术,并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工业协会每年表彰在气候与环境科技创新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同时,为了保持并扩大在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德国联邦政府实施“高科技战略”规划,投入40亿欧元用于支持和奖励企业在新兴能源领域里的创新计划。来自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的数据表明,德国在能源利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实现了高速的持续增长。根据联邦环保局副主席霍兹曼的介绍,该局专门设臵研究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收集最新数据进行可再生能源利用跟踪研究,并在总部德绍设立德国最大的环境图书馆。
在德国,不仅企业可以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每个大楼的每个家庭都有并网的地下电缆。凡是家庭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没有用完的,可以输入电网,并获得收入。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官员介绍,目前,德国并没有满足于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成绩,已着手下一步研究计划。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就必须升级智能电网。新电网技术要能够平衡风能和太阳能的产量波动。德国政府计划在2011年设计出Target Grid 2050(目标电网2050),并计划建设南北输电线,用于将北部的风电运往西部和南部城市。研究如何建设一个能够自动及时平衡能源产量过剩和短缺的智能电网,以有效利用分布于德国的几十万台家庭太阳能发电机和小型燃气发电机。
(五)扩大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民众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德国民众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米凯尔博士在其“环境意识以及可持续性消费”的报告中,列举 5 了德国政府为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及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所做出的努力。德国政府组建了400 多家专门的能源能效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确保社会参与的制度化。对民众的可再生能源消费行为做调查,认真分析,并强调从战略高度分析哪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领域。联邦能源署还在其主页上提供了二氧化碳计算器,人们可以计算其CO2排放量。政府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告知民众,在供暖、供电、行走、食物等方面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此外,德国政府还把公众利益落到实处。家庭、农场如果采购相关设备利用太阳能,可得到政府的奖励。我们实地考察了弗莱堡的太阳能社区,深刻感受到民众对利用太阳能的高度认可。
许多协会和公益组织通过媒体宣传、评奖活动、巡回展出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达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详细信息,提供行动建议,发动全社会参与到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行动中。许多民众积极参加绿色和平组织,如德国自然环境与保护联盟(BUND)协会,其80%以上为个人会员,他们经常义务为利用可再生能源宣传。
二、借鉴和启示
(一)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建议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比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等,并与节能减排目标、特别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目标结合起来。计入地方政府考核目标,并列入政府预算。
目前,我国三分之一的风电装机容量没有并网发电,每年超过千万千瓦的新增风电装机需要输电规划。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表明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发展并不平衡。建议有关部门做好可再生能源产业产能布局和产业链的规划工作,重点放在高精尖技术的突破上。避免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盲目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的环节,造成局部产能过剩、全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同时,加强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力度。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主体,协调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的相关规划,使之与国家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避免地方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对GDP的拉动下盲目上项目,引导产业有序健康发展,避免一哄而上、过度投资。
(二)理顺体制机制,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强调厂网分开,为可再生能源并网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电价形成机制,使之市场化、透明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要根据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社会平均成本,分类制定招标电价,并向社会公开。此外,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应根据其发展规模及时调整可再生能源附加水平,足额分摊可再生能源发展导致的成本上升。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除了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外,还要形成具体的措施和机制。2009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规划、实行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内容。但是,收购的实施细则、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具体标准都需进一步明确。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并网发电和全额收购 7 制度、上网电价与费用分摊制度、财政税收鼓励措施等。完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市场机制,提供充分公开的市场供需信息,使企业正确决策其市场进入或退出、产能增加或减少。
(三)强制和激励手段并用,形成稳定的支持政策
德国的强制购电法大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引导非常重要。对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应规定从合适的时间开始,只有有效利用达到一定比例的公司才能享受税收优惠。而且是越早使用,优惠越高。要根据产业发展周期采取不同的优惠措施。如在行业幼稚期和成长期给予较大的优惠和补贴,进入成熟期可逐步减少优惠。行业补贴要依国际法而行,避免与美国等的补贴纠纷。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要从依靠政策措施的扶持,发展到具有自身竞争机制的成熟产业。
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应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建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通过补贴降低前期资金成本,通过投资退税或生产减税降低资金和运营成本。通过碳信用改善收益流。这些补贴或优惠要达到的效果是,可再生能源超过化石燃料的任何成本最终都会得到合理分摊,或者到用户身上,或者通过化石燃料碳税、政府预算或捐赠的专项基金来充抵。
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投入和市场竞争,拓宽融资渠道。直接融资上,2010年已有多家风电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融资。政府应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企业也要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间接融资上,既可以争取国际组织,如全球气候合作 8 基金的支持。也可以争取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国家应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项目。亦可以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产业基金,用于支持投资额较大的项目。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除开辟可再生能源的委托贷款、担保等业务之外,可研究可再生能源期货、可再生能源碳指标交易,特别是碳信用制度的创新,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份之一。由于投入太少,导致产业化、商业化程度低,利用效率不高。建议将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列入各级政府的产业发展和科研攻关计划,增加投入,纳入预算。目前在可再生能源各个领域的产业链中,我国只是引进与模仿,未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这导致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大量利润流失,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对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和先进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也要鼓励可再生能源企业并购国外研发机构、或入股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建议企业和科研单位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创新联盟,使创新覆盖整个产业链的所有重要环节。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资助创新联盟的研发工作,动员和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创新联盟的设立可确保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和资金投入,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安全感,保护了其研发投入积极性。建议政府资助,联合企业和协会建立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基地。一是每年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报告,对比国际和国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二 9 是追踪前沿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展创新和高端研究。如可再生能源与市场和电网系统的整合、储能和电网容量的扩建、可持续地、高效地利用生物能等。
(四)引导民众和社区组织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必须是国家责任和全社会支持相结合。采取多渠道、灵活的方式调动社会公众参与,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提高广大公众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通过媒体宣传,如广而告之,告知公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实验社区的活动,让大家体验利用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环境变化。通过读书活动,用动漫方式做示范,让小公民培养从我做起的自觉意识。建立新的能源消费观念。尤其是农村地区,建议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组织做好宣传和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自觉性,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鼓励使用沼气、生物质能源。
(决策咨询部
郑慧)
第二篇:德国考察报告
德国数控企业考察报告
本人于2010年1月28日至2月5日参加了由德马吉公司组织的开放参观日活动,德马吉公司总部设在德国德克尔马豪弗朗顿,我们一行参观学习了德国数控先进生产解决方案、生产工艺和技术、刀具系统、相关数控软件和辅助设备的展示,现场观摩了五十五台先进数控机床的演示,同时了解了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德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概况、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在国际职业教育中享有盛誉的行为导向教学法;了解了数控最新领域的发展,参观学习数控设备的操作、CNC编程。通过此次考察学习,了解了德国先进数控制造的能力,理解了德国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提高了自身创新使用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现将参观学习内容简要总结如下:
一、德国数控发展概况
我们参观的德国德马吉是欧洲最大的机床设备制造企业。其机床产品以精度高、技术全面、刚性强、性能佳而闻名,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模具、轻工机械等领域,多年来雄踞欧洲机床行业榜首。德马吉公司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特别讲究“实际”与“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师徒相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在发展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于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讲求科学精神,不断稳步前进。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用户产品、加工工艺、机床布局结构、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性,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和海得汉公司之精密光栅,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
二、最新数控技术发展动态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了解到数控领域发展水平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现在最新的数控机床都具有较高切削功率,主轴回转精度可达μm级,德马吉公司五轴加工中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多项技术专利。操作系统集开放性和灵活性于一身,操作、编程和显示具有统一的新型结构,即我们所谓的“所见即所得”。当然,机床内置DNC接口,可以方便融入网络,实现最佳的路径控制能力,包括高速切削,从而获得较高表面加工质量。采用直接驱动技术的线性轴,从而不再考虑磨损件和其他机械传动件,实现了稳定的高精度,从而节约能耗,使工件加工时间减少。采用多通道操作面板,使编辑、同步、仿真和试运行更为舒适,能借助动画组件进行图形编程,加工复杂零件。采用矿物铸件床身,使床身拥有最佳的动态性能、热稳定和生态特性,以及较高的集成度和配合性,利于机床自身的稳定。同时装夹系统采用全密封动力卡盘和夹具,这样工件不容易在加工中轻易移动和变位。在加工中,采用多工位,自动上下料,工件自动对
中,能完成批量和大批量生产,为适应5轴加工发展,带特种NSK润滑脂的密封型精密轴承可有延长润滑脂的寿命,使组装变得简单,可以同时提高主轴性能。其设计的机床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高、换刀时间短、响应频率快,机床设计结构符合人机工程学,大量应用在汽车、航天、制造、能源、军工各个行业。在整个参观中,我们都被德国的数控技术实力所折服。
三、双元制职教体系
在工厂进行参观时,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工厂里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通过了解,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教学方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职业培训时采用企业培训和学校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一般情况下,初中毕业的学生有75%通过职业导向,选择一项职业,然后通过自己或劳动信息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这种教育一般持续四年,前三年半的时间是三天在职业学校学习,两天在企业中实习,到后半年是一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四天在企业中度过,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职业学校是学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是学徒工,学习操作技能。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企业和职业学校要做好合作,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学习的内容,同时企业也要根据学校所计划的时间来安排学生到学校学习的时间。
同时双元制的有效实施与企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德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企业有接纳学徒的义务,并且国家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所以企业必须接受学徒工,也愿意接受学徒工,并为学徒工提供相应的实习条件和费用。近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这种形式对双元制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四、德国企业管理机制
德国企业管理机制核心是理性主义管理方式,以技术管理为基础,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具有完善的职业培训和员工广泛参与管理机制。其法律规定的职业培训有三项:一是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内部进修;三是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在德国要成功谋职,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必要的专业职业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个传统经营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如果其子女没有经过专业农业训练教育,也不可能继承祖业来从事农业生产,这使得每个德国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培训。除了成年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外,就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被企业录用后,也首先得进行三年的双轨制教育培训:通常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培训机构学习理论知识,这三年的培训费用和工资一般由企业负担。
德国是比较民主的国家,完善的服务机构根本见不到有人去管理,也见不到有什么摄像头在监督,但在我们参观的每一个地方,根本见不到
有违章现象的发生,是不是德国人天生就守章呢?我们说不是的,原因在于在德国有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家相互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你违反了管理制度时,没有什么情面可言,唯一做的是按章办事。在与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觉是德国人做事严谨,工作务实,讲究实事求是,在单位、企业里根本不存在领导和员工的关系,所有的人在一起都是员工,都有建议和被建议的权利,并且也不存在着什么人情,所有的一切让人感到工作是特别的舒心。
五、体会
通过将近十天的考察学习和参观,此次参观活动专业性高、沟通针对性强,针对机械产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我们认为,德国在数控技术研制、生产、管理及后续人才培养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学习这些好的东西,可以使我们在数控化发展和职业教育中少走弯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我们数控教育领域管理,使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有明确目标。
总之,德国数控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成功的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成功的前提,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成功的保障,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是成功的积累。通过将近十天参观学习,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长远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结合我校实际,将德国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应用到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去,使我校的职业教育不断焕发生机,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主题。
第三篇:可再生能源利用小结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可再生能源利用小结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吴兴区发改委 2013年12月2日
今年以来,我区将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以贯彻落实《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为工作主线,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突出抓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执行情况小结
一是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实施力度。着力推动天润湖州狮子山风电场项目、湖州吴兴宏业CNG母站项目、贝盛光伏发电一期项目等重点新能源节能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湖州狮子山风电场项目为我市首个风力发电项目,规划场址位于埭溪镇周边山地,拟安装24台2MW,1台1.5 MW机组,总装机规模49.5 MW。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风能资源,还可节约常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对电网末端起到电源补充和改善能源结构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大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实施力度。我区多媒体产业园采用外墙保温系统、外窗系统、外遮阳系统能节能保温措施,以及地源热泵系统等节能措施,建设5.6万平方米节能示范建筑。三是加大可再生能源替代原煤实施力度。积极推进燃煤小锅炉生物质焚烧改造,通过采用焚烧秸秆、残次枝、生物质燃烧棒等新型生物质燃料替代原煤,进一步减少原煤消耗、降低SO2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二、下步工作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
把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作为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列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专门工作推进小组,细化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
2、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发利用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切实保障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明年着手起草关于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相应补助政策。
3、狠抓宣传工作
以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宣传为重点,以开展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系列节能宣传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积极倡导低碳节能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广泛利用网络、报刊、板报等多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
第四篇:美国有关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情况考察报告
美国有关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情况考察报告
9月6—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发展培训考察团,对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共有22名成员,分别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北京、河南、河北、辽宁、重庆等13个省(区、市)的发展改革委,以及有关的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商务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此次考察提供了部分技术和资金支持。在美期间,考察团会见了美国能源部、美国环保署联邦政府部门,以及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全美太阳能产业协会、全美节能联盟、全美生物柴油理事会、美国能源有效经济委员会和加州能源资源解答中心等从事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现就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国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6亿吨标煤,其中,石油产量3.1亿吨,天然气产量5257亿立方米,煤炭产量10.3亿吨,可再生能源产量约2.2亿吨标煤。一次能源消费33.4亿吨标煤,其中石油9.4亿吨,煤炭8.2亿吨,天然气6335亿立方米,其余为可再生能源(其中水电2678亿千瓦时)。
美国石油储量不多,煤炭储量极其丰富,天然气储量也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只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储量是我国的1.12倍,产量是我国的1.72倍,消费量是我国的2.89倍。其中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探明储量2.4%,石油生产总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9%,所消耗的石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4.6%。
美国能源消费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自二次大战后,美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其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为67%,预计今后还会增长。目前,全美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40%,煤炭占23%,天然气23%,核能8%,可再生能源占6%(其中,太阳能占1%,地热占5%,生物质能占47%,风能占2%,水电占45%)。发电能源消耗中,煤炭占49.8%,核电占19.9%,天然气占17.9%,可再生能源约占9.1%(其中,水电占75%。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生物质发电67%,风电16%,地热发电16%,太阳能发电1%)。
由于美国能源消费基数大,常规能源自给不足,能源供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今后20年,美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将达到1.4%,到2025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约35%,其中,煤炭将增长约30%,石油和天然气将增长约40%,电力装机将增长约20%。而在能源供应方面,美国国内能源生产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除阿拉斯加天然气产量将有所增长以外,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增加能源进口和新能源及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美国能源管理部门和机构简介
美国能源部和环保署都是美国联邦政府重要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能源领域有着不同的职能分工。美国能源部是联邦政府在能源技术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最主要的管理和资助机构,现有工作人员17000人,主要负责核武器的研制、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联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行业管理、相关技术研发等工作。美国环保署是美国联邦政府重要的能源主管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8000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推广是其重要职责之一,侧重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产业建设和市场开发。此外,能源部和环保署都积极参与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并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有合作伙伴关系,与我国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接触较多。目前,所开展的合作项目包括甲烷市场化合作计划、绿色电力伙伴计划和机动车燃料脱硫计划等。
除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之外,美国还有大量的行业协会(学会)、科研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如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全美太阳能产业协会、全美节能联盟和全美生物柴油理事会等,这些机构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能力和行业管理经验,经常为美国各级政府充当智囊团的角色,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对各州乃至联邦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负责组织编制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发展战略路线图,组织实施重点技术研究与开发和重要工程的实施,已成为美国实施国家能源技术研发战略的中坚力量。
三、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政策
受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自70年代后期开始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由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初期成本高,没有形成经济规模,其环境污染小和可循环利用等优势尚不能在价格上充分得到体现,致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投资风险较大,无法与常规能源技术相竞争。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调整,制定了许多经济激励政策,降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的成本和价格,培育和扩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
(一)联邦政府的节能政策
为了占居世界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领先地位,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仅用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的费用每年就达30亿美元(此为经常性的财政预算支出,包括税收抵扣费用,但个别年份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所增加的临时性财政预算未全部计入)。美国政府针对许多国家由于片面强调基础研发,忽视生产工艺研究,导致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建设的脱节的问题,按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成熟程度,对技术研发项目给予持续的资金补助,以降低私人企业投资的风险,提高其增加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在项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政府一般给予100%的资金补助;在基础研发和工业性试验阶段,由于所需资金数量较大,产品的市场前景不明朗,资金补助的比例仍然维持在50%—80%的高水平;即使在生产工艺研究和产品定型阶段,为有效降低技术研发投资的风险,补助比
例一般也不低于50%。这种做法有效保证了技术研发活动的持续性,形成了较为充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储备,这是美国技术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为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美国1978年的《能源税收法》,购买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设备的房屋主人,其投资的30%可从当年需交纳的所得税中抵扣;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地热发电投资总额的25%可以从当年的联邦所得税中抵扣。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又规定了生产抵税和生产补助两项优惠。生产抵税的内容是,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企业自投产之日起10年内,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可享受从当年的个人或企业所得税中免交1.9美分的待遇。生产补助的内容是,通过国会拨款给免税公共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和农村经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即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补助1.5美分。此外,《能源政策法》还规定,企业用太阳能发电和地热发电的投资可以永久享受10%的抵税优惠。特别是近来年,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政府又将支持的范围扩大到生物质能和氢能,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支持的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迅速进入市场、形成产业和规模,并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初期投入大、成本高、经济性差等问题,使投资方、生产方有利可图,也使可再生能源能顺利发展,为保护环境、调整能源结构做出贡献。节能项目贷款—碳贷通节能项目保险---碳险通
节能公司融资评级节能项目交易
史小姐:***郑先生:*** 美国政府在鼓励节能方面的做法与可再生能源大同小异。比如,达到房屋建筑标准的开发商,可以享受税收抵扣政策等。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建立节能国家标准和标识体系,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环保署推出了著名的 “能源之星”计划,由政府对符合节能标准的商品,加注绿色五角星的标签进行标识,并在政府指导目录中向社会公布,这为帮助能效较高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美国政府进一步扩大了“能源之星”项目的评定范围,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家用电器能效标准,并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使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有关节能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特别重视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进步,将建筑用能、工业用能和政府用能作为节能工作的重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油价持续高涨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能源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要将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减少75%,减少美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并为此进一步调整了其能源政策。2005年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提供消费税优惠,促进提高家庭用能效率;设定新的最低能效标准,提高商用和家用电器效率;通过税收优惠,废止过时的不利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规定,加强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减税等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支持高能效汽车生产等。总体来看,新的能源法所制定的目标很宏伟,其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这是美国10多年来,首次全面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对美国长远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州政府的节能政策
为了配合美国联邦政府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美国一些州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有关的地方法规,以促进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系统效益收费、电网强制收购政策,等等。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对电力公司的一种强制性政策,它要求电力公司必须向电力用户提供最小比例或数量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对那些不能满足政策要求的电力公司,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这项政策允许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企业在销售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绿色证书,该证书可以在专门的绿色证书交易市场上出售,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样就可以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企业增加额外的收入,从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不需要为可再生能源提供额外的补贴,不会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得到了美国许多州政府的欢迎。到目前为止,美国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州已经发展到20个,占美国各州总数的40%。许多州政府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目标是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20%,纽约州到2013年达到24%,德克萨斯州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要达到588万千瓦等。
系统效益收费是州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另一项有效措施。所谓系统效益收费,顾名思义是根据电力系统效益(即电力收入)加收一定的费用。通过这项措施所筹集的资金,主要通过电力装机容量定额补助、电费补贴或低息贷款等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技术研发、产业建设、市场推广以及宣传教育和低收入家庭的补助等提供资助。目前,美国已有14个州实行了系统效益收费政策,每年可征集到的资金达5亿美元,预计2005—2015年可征集到50亿美元。
电网强制收购政策是近年来重新恢复实施的一项政策,它要求电力公司对于技术、规模和地点各不相同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所生产的电力电量,必须按照不同的电价水平进行收购,从而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
总体来看,由于美国能源资源条件并不优越,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能源结构也不尽合理,能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因此,美国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以及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将其放在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位置。无论政府怎样换届变更,其能源政策一直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进步,为降低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保证美国能源安全供应和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概况
在美国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政策支持下,美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2005年底,美国可再生能源生产总量已达到2.18亿吨标煤,约为当年美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GDP单位能耗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下降了50%,人均能源消费量30年来基本保持不变,能源利用效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据预测,未来20年,美国GDP单位能耗指标将以年均1.6%的速度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逐年上升。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已成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并将为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中,风电一直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05年,美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915万千瓦,排在德国和西班牙之后位于世界第三位。由于美国政府多年来对风电的积极支持和大量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使得风电技术日趋成熟,风电机组可靠性不断提高,发电成本显著降低。目前,美国的风电造价已降至1000美元/千瓦以下,其成本与煤电成本接近,风电的上网电价已降到4—5美分/千瓦时(风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左右,且不含1.5美分的税收抵扣)。预计到2015年,美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会大幅度增长,并超过德国和西班牙,重居世界第一位。
太阳能技术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代表着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过去的25年间,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了95%。目前,美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形成了从多晶硅材料提纯、光伏电池生产到发电系统制造比较完备的生产体系。2005年,美国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100万千瓦,排在日本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为了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成本,美国政府最近制定了阳光计划,大幅增加了光伏发电的财政投入,加快多晶硅和薄膜半导体材料的研发,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目前,美国正在新建几座新的太阳能电站。预计到2015年,美国光伏发电成本将从现在的21-40美分/千瓦时降到6美分/千瓦时,届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竞争力将会大大增强。
近年来,美国生物质能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美国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已达到1200万吨,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许多企业的生产规模已达30万吨以上,生产成本已与石油相当;以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已达120万吨,生产企业已达60多家,生产规模大多在2万吨左右。为进一步推进生物质能的利用,美国能源部专门成立了生物质研发技术咨询委员会和生物质能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了生物质能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将美国生物燃料的产量再提高一倍,并投入近4亿美元进行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纤维素乙醇技术的开发,争取在2030年用生物燃料替代30%的运输燃油。
五、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和能源发展战略的考虑,美国政府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不惜血本,投入巨资,积极支持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全力争夺未来世界能源工业的制高点,其许多思路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和《节
能法》,并落实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十一五”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目标,但是无论在目标制定、资金投入、政策取向、机构设置、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水平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发展,我们建议:
(一)强化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目标管理
为了全面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应尽快制定和颁布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并将国家可再生能源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超额完成配额指标,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法》,国家应该在所制定的节能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将国家节能发展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加强对各省(区、市)的节能工作的指导。同时,要对各省(区、市)的节能工作进行监督,加强有关节能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并实行严格的节能目标和环境总量目标管理制度,将降低万元GDP能耗作为各省(区、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各级政府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对本省(区、市)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分行业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作,确保国家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机构能力建设
加强各级政府特别是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的管理机构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是落实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战略规划目标的重要步骤。为此,在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中心,组织研究国家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的技术路线,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形成有战斗力的国家级研发队伍。选择一些综合、工程、技工院校中开设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课程,以及设立中短期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培养、储备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协会建设,协助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行业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为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组织和技术基础。
(三)加大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资金投入力度
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表明,作为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虽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发展可谓喜中有忧。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世界光伏电池生产大国。但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国家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产品销售主要依赖出口,加之生产光伏电池所需的多晶硅材料我国尚不能自主生产,造成光伏发电产业“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建议国家在财政预算内资金中安排一部分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的专项资金,加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对国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屋顶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以及节能技术推广等进行补贴,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市场;从而引导国外设备制造企业来我国合资办厂,转让成熟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设计和成套制造技术,加快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制造的本地化和国产化,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中美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的合作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国家,在能源问题上面临许多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处理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中美两国共同面对的课题。美国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以及政策制定方面的经验,开展中美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的合作,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建议加强两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合作,例如,在风力发电方面,鼓励美资企业到我国建立风电设备制造厂,帮助我国建立试验风电场和产品认证机构,联合开展风电对电网的影响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制定方面的研究;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美方对中方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在能源作物的培育、种植、收割、储存、运输等方面共同开展研究,等等。特别是要继续加强政策和规划方面的合作。此外,建议在目前我委与美国能源部能源政策对话的框架下,签订有关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政策和规划的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人才教育和培训活动。以我国的大学、研究机构为依托,与美国的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联合设立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相关专业,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第五篇: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
*******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草稿)
**********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经办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培训考察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各项外事纪律和德方制定的培训考察计划,积极与外方授课人员进行深层交流互动,学习氛围浓厚,展现了社保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外方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学习考察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考察的主要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考察培训团成立了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班委会下设了调研学习组、组织管理协调组、安全生活保障组,在考察期间各组组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细节性的事务逐级分解,具体落实到人,较好的完成了班委会交办的各项任务,确保了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求真务实,学有所获。在德方人员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在柏林经济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听取了拜尔教授对德国经济体制现状和社会保障改革情况的介绍,由泰马博士为我们讲解了德国伤残人员的保险制度;参观了慕尼黑老年培训教育机构;实地走访了阿豪
斯小镇的圣弗里德里希养老院。又分别到德国联邦保险总部、行业保险联合会、柏林法定养老保险咨询服务站听取和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和远期的规划,以及社会保险的经办、管理、服务情况。
三是形式新颖,不拘一格。此次培训考察形式多样,既有现场课堂讲授、幻灯片演示、交流研讨,又有现场观摩、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从理论到实际,从课堂到工作现场,激发了大家自主发问、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热情。团员之间将两国制度差异进行对比,并就各国制度体系的优缺点进行交流研讨。
四是纪律严格,步调一致。在考察、学习、生活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尊重外国人的民风与习俗,在与外方人员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在集体行动过程中每名队员都能顾全整体,在吸烟等诸多细节上做到自我节制,维护了考察团队的整体形象。同时,德国同行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严谨、细致、认真、节俭、诚信的品质也令人有所启迪和感悟。
二、德国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特点
(一)基本国情
德国全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首都柏林,行政区分为16个州,人口数量为8200万,宗教信仰为基督教和天主教,国土面积为 35.7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但农业人口仅占2.2%左右,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
一,工业产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西德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线。2011年GDP总值3.6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3.79万美元,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871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对付工人运动,于1883年至1889年先后颁布了疾病、工伤、养老保险法案,1911年制订了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社会保险制度的发祥地。
一战期间随着德国战败,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很快解体。1927年德国颁布了失业保险法,但由于战争赔偿和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和动荡,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陷于法西斯专制管理。
二战期间,希特勒上台后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延续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提供了一些福利,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和重建到快速发展的过程,1949年颁布了新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才逐渐恢复,1976一1989年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一个调整时期。1990年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德国社会保障政策也经历一个从快速发展到走向福利国家的趋势,通过1972年、1992年及当前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德国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德国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个人自筹)等多种形式组成。
2、覆盖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覆盖了从业人员的90%,目前全德国参保人员2500万人,退休人员930万人。公务员和法官是国家终身雇佣人员,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适用《联邦公务员社会保险法》。农民具有独立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3、基金来源及筹集。法定养老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所有的投保人都有义务依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比例各占50%,这是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另一个是国家财政补贴。
4、筹资模式。从完全积累到现收现付,从1957年开始,基金积累制向现收现付制转变,到1969年彻底实现,现收现付制模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5、给付条件。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和达到缴纳保险费的期限,才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基本条件为年满65岁,累计缴费35年。
三、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低生育率,使德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运行模式已经面临危机,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德国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退休年龄。德国现行养老保险法律是2005年新修订的
《老年和伤残保险法》,决定从2012年起开始逐步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由65岁提高至67岁,退休年龄由实际平均60岁提高到63岁,以保证2O3O年养老保险费的交纳不超过工资的22%。
二是提高缴纳比例。为解决交纳人与领取人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养老保险金缴纳比例从1995年的18.6%增长到1999年的19.5%,2009年又增长到19.9%,预计2030年起将达到21.8%,退休人员享受3年大专院校培训的福利待遇将很快被取消。
三是鼓励多种渠道发展养老保险。2002年德国开始实施“里斯特”法案,即德国公民只要同保险公司、银行或基金签订私人退休养老金合同,就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而且补助金额每年都会增加。政府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这种措施扩大私人养老保险的影响,使这部分养老金近期占到整个养老金的15%,中远期达到25-30%,由现在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到与法定养老保险相近的支柱地位。
四是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在改革中,政府仍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财政负担要相对稳定。近期每年拿出700亿欧元来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同时把提高的生态税补充到养老基金中。
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启示
(一)用垂管的优势健全科学体制
德国社会保险行政机关与社会保险承办机构是完全分开的。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是政府管理社会保险的最高行政机关,联邦政府设有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办公室作为具体的管理部门。该办公
室隶属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但不同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的内设机构,有相对的独立性,该办公室工作人员是公务员。德国社会保险承办机构与众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治管理模式。
德国社会保险机构的所谓自治管理,其含义是参保人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社会保险机构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关(理事会),实施对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如选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总裁,通过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等。德国的自治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让社会直接参与管理,而政府退到幕后,通过间接监控方法管理社会保险,如审查和批准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和建议,调查社会保险机构的活动等。另外,在比较大的城市设有社会保险咨询和代办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主要工作是宣传介绍政策,发放表格,指导填写,代理送达,通告错误等,向市民提供便利。由此可见德国社会保险自治管理模式是基于两个特点,一是由于社保基金完全来自由雇员和雇主,因此,自治模式实现了权责对等的机制,二是自治模式的根本是一种政事分开的模式。
与我省社会保险经办体制相同之处在于,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政事分开的管理模式。按照权责对等以及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国统筹的趋势,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将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一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上的责任性,有效避免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保证“上传下达、政令畅通”。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令的执行情况并不统一,有的是由于行政能力不足、资源不够等原因达不到要求,有的是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习惯
了饭来张口的思想,有意降低本地区的标准,以吸引资金向本地区流动。如果社保经办机构对上责任弱化,就会向地方利益因素妥协,届时社保基金新的增支缺口将是巨大的,同时在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还会产生联动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基金损失,也为社保基金的监管带来沉重压力。
二是实现了权责对等,有利于实现全国统筹后社保基金的顺畅运行。根据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险将在五年内实现全国统筹,势必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的双向基金流动大链条,在上解和下拨过程中上下形成了纵向关系,这种关系是否顺畅,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在这个大链条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处于基金链条的末端的地方政府,难免会产生在全国统筹基金这个大锅里张嘴吃大锅饭的思想,一些地方政府等、靠、要的心态和惰性心态难免会延续和助长。
由于中央的统筹基金届时将成为社会保险系统的核心资产,因此对应的权责在上,而非地方,而垂直管理体制完全符合这种对上负责的权责对应机制,与全国统筹基金纵向链条的运行路径是彼此对应的,因此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全国统筹的施行。这种情况下,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人考虑更多的则是对上的责任、考虑的是基金的安全与基金的承受压力。对上责任的最大化确保了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地方本位主义思想的制约性,最大程度降低了社会保险全国统筹基金的安全风险。
(二)用战略的思维开展精算决策
在柏林培训期间,拜尔教授等讲课人员运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演示了各种精算数据,这些精算数据包括了对社会保险各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社会及人口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根据这些数据为我们讲解德国社会保险改革的动因,简要叙述了待遇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对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社会人口变化趋势、社会保险收支变化趋势等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
精算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中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在德国不仅在社会保险构建之初就采用精算的方法进行严密的论证,而且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仍然运用精算方法对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此同时,他们还将评估的结果以精算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让整个社会来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而近期欧盟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无一例外地运用了精算技术为改革方案提供智力支持。可以说,当今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险的重大决策都是以精算师们提供的稳健可靠的精算数据为基础的。精算已成为支撑社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方法,毫无争议地成为社会保险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德国联邦养老保险局有经济学家职位近20个,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有专门的精算部门,设有首席精算师、研究、评估和统计办公室以及精算办公室等。每季和每年都要出版统计报告。对将来待遇支付能力和人口变化趋势的平衡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其他职能还包括广泛研究短期和长期人口和经济发展趋势,死
亡率和生病率分析,向国会和社会公众提供社会保障项目财政研究,为国会有关社会保障立法的制定和修改提供财务影响的证明报告等。
可见精算是全部社会保险政策与规划的基础所在。精算使未来可以预见,精算可以给政策打分,精算可以成为决策者的智囊。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保障领域,精算在制度建设、政策评估、财务预算、风险预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是精算的生命,所有的精算分析和研究都是基于数据。随着我省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数据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集中,尤其是近几年开展的数据质量年活动,使得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和核心业务数据质量大大提高,这些都为精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在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背景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国家将对社会保险加速覆盖和有效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制度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如何评价政策制定能否有效提供保障,这都对经办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传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显然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引入精算是必然途径,这与国家提出的精确化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三)用良性的机制强化保障能力
德国社会保险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度,2011年德国一般养老保险总收入2494亿欧元,总支出2446亿欧元,当年余额为48亿欧元,供养比为2.21:1,预计20年后为 1.18:1,以上这两组数字说明了德国社会保险当前所面临的危机。改革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
加快,德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特别是东西德统一后,保持整个德国较高的保障水平对现有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再加上较高的失业率,现收现付的养老金运行模式面临危机,养老保险制度也陷入困境。所有这些使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迫使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德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没有设计新的方案取代传统社会保险方案,只是在扩大受保险人范围、调整保险费征收比例、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商业保险参与等方面做了政策调整。实践证明,改革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经济情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改革是极为有限的,如PPT所演示改革后的供养比,和缴费费率的前后比较,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可见当前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各项负面的数据指标仍然呈现上升的态势。并且,德国社会民间的承受能力目前已经接近极限,来自民间和工会的压力巨大。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抱怨自己辛苦工作,缴纳保险费,让上一代人享受了优厚的养老金,到头来自己的待遇却今不如昔。同时,工会长期以来坚决反对降低社会福利的任何改革,这也给政府的改革带来阻力。
与德国相同的是,中国今后几十年最大问题也是要面对伴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基金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早动手,早准备,借鉴德国等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尽量避免西方国家在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尽量少走弯路,做到未雨绸缪。
1、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机制。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应该从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近期措施,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强征缴清欠工作,在基金入口关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指标,努力减少当期支付缺口,强化考核机制,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扩面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好基金出口关,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审查提前退休人员的待遇资格,对伪造原始依据,通过各种手段提前领取待遇的,要运用《社会保险法》这个法律武器,坚决予以清退、查处,进一步加大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力度,加大对冒领现象的清退和查处。
二是中期措施。可以借鉴德国提高缴费比例,延长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做法,也可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运用好社会各种保险,对参加法定保险以外的人群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分担法定保险所承担的压力,减低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但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提高缴费比例可引发在职人员贫困,延长退休年龄导致降低国民幸福指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会形成新的潜在的增支因素,企业年金实际应用范围有限,商业保险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如果再连续以这种单纯的方式进行改革,势必导致激化系列矛盾,会诱发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诸如德国当前的种种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只能适用于某个特定的时段。
三是远期措施。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且经过几年的调待,使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增支因素日趋严重,如果仍然实行我国现行的部分积累制方式分配社会保险基金,资金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缺口,因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来解决包括资金筹集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我国从根本上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革,开拓新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建议在国家、单位、个人注入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机构运营盈利资金的注入。基本思路是创立具有双重职能的金融机构,即:建立国有社会保障银行,除了搞经营外,还须承担社会保障任务,国家运用法制手段确保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主要是部分国有企业国有存量静态资产、社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做实运营部分、部分财政收入、个人存款、及其他社会资金,运用这个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运营盈利资金,长期注入到社会保险基金之中,承担起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预筹积累制度,提高社会积累资金的比重,将政府风险和责任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金融形式的预筹制实现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确保社保基金不出现任何缺口。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征缴力度。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社保经办机构在征缴方面不存在强制性问题,主要依靠国民优良的传统和完善的诚信机制,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建立完备的诚信体系仍然需要几代人付出的努力来实现。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险现行的各种措施强制力不足,仍有相当一部分参保
单位存在着申报、缴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少报、瞒报、漏报、拖欠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各个地区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现实情况下,我们仍需建立刚性的制度来规范参保单位的申报缴费行为,因此建议建立与参保单位诚信挂钩的退休人员待遇奖励机制,在退休人员待遇计算中,增设参保单位诚信奖励金,属于当年诚信参保单位的当年退休人员在退休时待遇中可以多计入诚信奖励金,即不违背及时足额支付的原则,又体现了不同诚信度的差别,做到哪个参保单位在社保没诚信,就让他在职工面前没威信,通过这种机制来促动职工对本单位缴费行为的监督,以及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3、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体现激励机制。德国长时间高福利导致了收入倒挂,有时失业者的收入受益于各式各样的补贴和福利反而比就业者中的低收入者还多,造成了人们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也推高了失业率水平。社会福利开支大增,政府不堪重负,赤字扩大,需要通过发行债券、提高税率等方式缓解,大量的社保资金也挤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本。在德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考虑到了降低待遇标准的问题,但引发社会强烈反弹,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社保制度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各地区之间的统筹平衡,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在社会保险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激励机制,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要坚决杜绝“吃大锅饭”的现象。
(四)用长远的眼光建立全息数据
目前在全德国乃至全欧洲,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网,因此德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便捷的从其他部门获取参保人员或非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用以审核,或进行精算调研,建立健全这种全息数据体系的过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
我国社会保险的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的建立和采集是在一种有限的被动的基础上建立的,只能适应于即时的需求,例如:根据参保和建立个人账户等业务行为的需要,我们仅为参保人员建立基本信息,而社会保险全民覆盖的潜在需求,社会保险战略性精算统计决策的需求,以及未来一个时期业务经办的现实需求,需要我们将全民的数据都纳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来,实现动态监管。
建议建立社会保险全息数据库,即将全部中国公民的基本信息纳入到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一是中国境内出生的婴儿一获得出生证明,即强制将其基本信息在社会保险进行基础信息备案登记,其出生证明等原始材料即以影像资料形式留存于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二是需要将参保人员以外的一切其他中国公民全部纳入数据库之中。
一方面,通过建立全息数据,使我们对社会潜在参保情况,未来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摸清家底,并将这种数据结合精算,实时性的予以掌握,并引导各项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在业务经办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经成型的基础数据,而在对今后该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即以出生证明为法定基础信息,档案和身份证出生信息仅供参考,与现有的基本信息采集机制相比,这种
出生即有的信息更为客观、准确、权威,也使得业务经办更加主动。
我国人多地广,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共享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且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社会保险若需快速发展,占据主动,需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先行做起,建立起全息数据,形成全息数据的管控机制,扩展社会保险的核心资产,不能守株待兔,等人家送上们来。
(五)用整合的方式兼顾诚信监督
德国在养老保险监督领域,遵循国家立法和自治相结合的原则。经选举产生的雇员和雇主代表对养老保险实行自治管理。自治机构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德国养老保险行业联合会(VDR)。这种将政府从直接的管理责任中脱离出来的自治管理模式还形成了有效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外部监督机构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是自治机构,从而有力地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日常运行。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德国社会保险的自治管理是一种透明、民主和有效率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一方面自治管理可以充分吸收社会力量,直接减轻政府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赋予了劳动者和工会参与管监督的权利,是对劳动者保险权益的最大尊重;而且,自治管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保证制度运行的效率。
德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不存在强制性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德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各种与
信用相关的社会监督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雇主正常依法履行参保缴费的义务。
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必须依靠各种力量的有效监督来实现,也只有依靠有效的监督,诚信才能得到认可,西方诚信系统的根本是将监督机制社会化,将监督控制机制与考核评议机制高度细化与整合的结果,监督机制与诚信机制是相互促进互为完善的关系,诚信与监督是支撑社会保障发展的两块基石,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对于防范经办风险、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惩治失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方面要运用《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武器,继续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险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在我省各个县市一旦实施综合柜员制后,面临着将控制、监督、考核、柜员内部评议(类似于诚信评议)一体化和系统化的问题,即诚信的评议源于考核的结果,考核的结果源于事后监督审计所形成的数据,事后监督审计与业务环节的事中控制又构成了完整的内控机制,有效的内控机制是建立诚信机制的前提,内控机制与诚信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持续运作的有力保障,也是实施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的坚强保障与后盾。
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整合社保系统的监督、考核、内控、纪检、政行风建设等资源,促进社保系统内部和外部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社会保险内控监督部门、纪检部门在建立社会保险信用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对失信行为加强惩治力度,提高参保单位和社会保险内部员工的信用意识,使信用成为社会保险运行中的通行证。因此,应以更开放的姿态鼓励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整合现有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社会资源,推动信用机制的建立,使其在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规范参保单位自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六)用尖端的手段实现智能经办
在德国,我们参观了大众汽车的组装生产线,从汽车零配件入口,到整车下线驶出工厂,短短的生产线上,看不见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人,看上去有几分悠闲,在传送带边上,运送零配件的智能机器人安静而有秩序的忙碌着,流水线末端车身和发动机的组装其主要的工作也是由智能机器人完成的。在这个车间里实现了90%以上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实现了成本最小,差错最小,流程最优,效率最高,劳动强度最低。达到了生产布局结构科学严谨,工艺流程细致无间,产品性能质量最优的效果。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令人大开眼界。
目前我省的社会保险系统经办模式经历了专管员制发展阶段、分柜制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初步开始的综合柜员制起步阶段、以及即将迈进的无窗式经办阶段,受德国大众汽车生产智能化的启发,应该预见,随着世界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的经办模式必将有智能化的手段参与其中,在社会保险无窗式经办模式之后必将是智能化的经办阶段。
在智能化经办阶段,具有高度自主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将在多个服务领域发挥其优越性,目前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产品已经呼之欲出,新一代的计算机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更具人性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使其既是社保知识专家,也是心理专家,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其既可以成为经办者,也可以成为精算信息与决策方案的提供者,不仅面对服务对象进行互动,也面对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进行互动,未来的经办手段将实现服务智能化、经办智能化、精算智能化、决策智能化、学习智能化。智能化手段的介入最终使我们的服务更加贴心,更加高效,人员投入更低。社会保险的人员结构将由经办服务型人员占主体,转为管理型、维护型、研究型、决策型人员占据主体。
任何一种经办模式都是在上一个经办模式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教训后,经历漫长时间的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德国人之所以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我们,并非有捷径可走,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加上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品质,每一个值得称道的方面都是经过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努力得来的。
我省目前的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和网上经办服务模式刚刚起步,也同样需要一个脚踏实地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全省推行综合
柜员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观念转变的问题,统一思想的问题,地区之间发展条件不均衡的问题,我们的综合柜员制仍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内控力度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问题,而网上经办系统与德国全国联网的层次相比,仍然处在一个十分稚嫩的萌芽阶段,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与网上经办服务模式,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产物,他不是静止存在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仍需用辩证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和网上经办服务模式是我省社会保险在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省当前需要做的是,统一思想,抓好推行综合柜员制的落实,将各个地区在操作过程中反映上来的问题,集中汇总、解决,在开展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在今明两年内认真落实好三版软件平台的应用,三板平台软件采用业务流的方式,对原有的经办流程进行了优化升级,是符合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经办手段,也是符合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下的经办手段,要认真抓好试点单位的试运行与测试工作,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要与综合柜员制环境下的经办模式进行有效的磨合与衔接。加速网上经办系统的二期研发进度,在应用方面要进行细致的组织和精密的筹划,加强对参保单位劳资人员的培训力度,转变其思想观念,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经办模式,尽快进入角色,积累网上经办环境下的各种经验性资料,形成《网上经办》操作手册,建立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七)用扎实的基础加强队伍建设
在德国一个地区级的经办机构负责人,为我们讲解了宏观的、系统的德国社会保险体系,对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人口数据,了如指掌,分析到位,这应该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与德国相比,我们各个市县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还停留在处理具体业务,承担业务经办的层次上,当我们的经办体系,内控体系健全并完备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做到抓大放小,个人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除了落实上级的各项政策、决定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研究政策、法规、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所分管的业务组织人员进行地区级精算,并参与到决策型的事务上来。例如在山东省淄博市,在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下,全部经办权限下放至柜员、专职复核员和大厅主任,其社保经办机构的领导干部不参与具体业务,而是开展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实施组织人员开展统计分析与决策等事务。我们目前之所以达不到这一点,是由于我们目前经办效率较低,经办环节中高风险业务尚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要实现这种转型,需付出大量的代价和艰苦的漫长的努力,一是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体现阶梯性,有些县市工作人员并不少,但是能够干事的人员往往始终是有限的几个人,有的县市中间人才断档情况也不容乐观,我省社会保险需要建立一支高、中、低的阶梯性人才队伍,具体到每个县市,需建立相关的机制对人才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直观的
数据,加强专业型、复合型、研究型、领导型人才的建设,确保社保各个领域工作的开展齐头并进,避免出现“拖后腿”的情况,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配比机制,德国参保人员2500万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2.4万员工,平均每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为1041人。***省今年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总覆盖要达到61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0万人和40万人,全省参保总人数共为1139万人,目前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共计2100人左右,平均每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为5424人,人均工作量为德国人的五倍之多,数量的提高往往是以牺牲经办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常态化的人员配比机制,确保人员数量与社会保险工作量处于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以确保社会保险的经办质量和服务质量。
(八)用公平的理念推动持续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与商业保险最本质的区别是其公平性。社会保险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不论民族、身份、职业、宗教信仰和居住地点。德国以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遵循这一原则。
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不足。一是具体政策和待遇水平在人群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社会保险制度部分项目职业相关、部分项目户籍相关,不同的人群享受不同的待遇,于是,全民本应同等享受的社会养老保险权利被分成多种类型,例如:“五七家属工”、厂办大集体、下乡知青、下乡干部、被征地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居保等各种类型的保险,这实际上是把国人分成若干等级,社会保险制度“碎片化”违背了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原则;二是在收入分配领域产生了逆效应:地位越高,收入越高,社会保障待遇越好,地位越低,收入越低,社会保障待遇越差,使得这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三是制度设计的种种缺陷,使得社会保险各项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如果处理不当,终将影响人人公平享有社会保险服务。
这种局面的出现,虽然有其历史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近期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指导思想存在一个理念问题。如果承认国民具有享受基本风险保障的权利,那么,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险就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如果承认每一个国民具有平等的权利,那么,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就不应该因户籍、职业和居住地不同而有如此巨大的待遇差异。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应当以控制和缩小群体间待遇差距为目标,降低社会保险职业关联度和户籍关联度,从职业保险走向国民保险,从城市保险走向城乡保险,从人人享有走向人人公平地享有。具体地说,一是要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浙江省在2009年就已经整合并实现老年人群全覆盖),再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当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形成全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阶段的整合,都必须把保障待遇的逐步统一作为核心内容。
我们国家这几年在社会保险领域投入是不少的,但其绩效并没有与投入成正比。这就要求在今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要以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好的风险保障服务为原则,探索一个由“人人享有”走向“人人公平享有”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九)用民族的美德弘扬特色文化
在德国我们感受至深的是德国的文化,而德国的文化核心是宗教文化,在各种养老机构中,深切的感受到各种宗教力量的参与,在养老院里,虽然有着优雅舒适的环境,老人们颤抖的双手前虽然不乏敬业的职员为其端茶倒水,但是孤寂眼神里却难以掩饰这个高度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丝冷漠,老人们虽然多了些许舒适安逸,却少了一份天伦之福。
社会保险所从事的就是老年工作,其本质是一种慈善事业,孝敬父母、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区别于西方的特色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这种传统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亲情的淡漠呈现一种西化的趋势,这种文化的复兴需要有一个主体和一种力量予以推动,社会保险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对全社会的引领作用,承担起这种重任,并将其作为社会保险文化核心与精髓。作为社保人,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加入社保的每个干部职工做
起,对我们的干部职工进行孝敬父母、爱老、敬老的再教育,并营造社会舆论,营造社会氛围,以核心文化为载体,创建多种形式的孝敬父母、爱老敬老的活动。试问,一个不能孝敬父母的社会保险职工,何谈人性化服务,何谈发自内心的服务于社保工作。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社保人应该用自己孝敬父母、尊老爱老的行动为全社会的年轻一代率先垂范,以此来影响和动员社会,凝聚人心和力量,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复兴和弘扬。孝敬父母、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天伦之道,而作为西方,将更多的老年人托付于社会和宗教慈善机构的趋势,只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支流。
总之,德国之行,全体团员感同身受,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丰富了头脑,我国的社会保险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德国相比,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些方面的制度甚至优于德国,当然,我们更多的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德国有着自己的国情与传统,我们不能紧随其后东施效颦,亦步亦趋,我们对外来的理念,应该取其精华,对我们自身应该扬长避短。“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打造一个体现中华民族勤奋、智慧、以爱老敬老为文化核心的社会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