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警察管理及启示范文
摘要: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漫谈德国警察管理经验
机构相互独立,效率高
中央警察与地方警察互不隶属,地方警察在机构设臵、编制、职务任免、经费保障方面相对独立,警察部门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保证警务工作运转协调,做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一,联邦警察只负责联邦事务,州、市警察负责地方事务,互不隶属,各负其责。全国边防警察、水上警察、铁路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刑事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管理,以州政府管理为主。联邦政府内政部刑事警察局主要负责掌握全国刑事犯罪的信息、资料,跨国界、州界犯罪案件的侦查、联络和协调,为各州刑事警察提供刑事技术方面的支持,国际刑警事务和与国外警方的合作,反恐怖、反破坏等宪法保卫工作,全国整体预 防犯罪方面的工作等。其他所有警察事务均属于州内政部的职责。第二,地方政府对警察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既能够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方面统一指挥调度、高效灵便,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保障警令畅通。各州在对本州警察的管理上拥有充分的权限,联邦政府无权干预地方警察的内部事务。各州在警察机构设臵、职务任免、录用、编制管理、经费装备保障等方面,统一由州内政部负责。第三,警察部门机构设臵精干,警种划分单一,领导职数少,少设甚至 不设副职,领导责任集中明确,决策快速果断,中间环节少,运作高效。警察部分内设机构一般分为行政管理和危害防治、刑事追究两大系统。行政管 理系统由组织人事、预算和法律事务等部门组成。危害防治系统主要由领导行动、大型事务、刑事事务、交通事务等部门组成。第四,警察部门互相支持,密切协作,工作运转协调。联邦刑事警察局向全国16个州的刑事警察部门提供刑事技术、情报、信息等方面的支援与服务,各州警察部门积极配合联邦警察开展工作。某一州、市遇有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当地警察部门难以应对时,该州、市警察 可以向联邦警备警察、边防警察以及其他州、市政府警察寻求支援。各州内的警力的分布是根据地区的治安状况不断加以调整。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的地方一般配备警力较少,治安秩序较差、案件多发的地方,往往配备警力较多。
招警程序严格,条件高
招募警察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计划性强、考试考核严格、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保证了较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警察行列。德国警察的招募由各州内政部负责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并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各州招募警察的条件、程序等并不统一。一是招募警察计划性强。各州内政部根据警察内部人员变动情况来确定招警数量,制订招募计划。每年组织一至两次招警考试,考试组织工作由各地警察局承 担。二是遴选条件、程序严格。报考人员必须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违法记录,经过10年学校教育或9年学校教育外加1年 的职业培训的公民。有的州对报考人员的学历要求更高一些。凡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笔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及面试,不合格者将被淘汰。三是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通过考试考核的人员还必须在州警察学校参加为期3年的入警培训,学习警察业务知识,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培训期满后,要参加州内政部统一组织的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一名正式警察,否则仍将被淘汰。
训练设备完善,成绩高
警察教育训练基地设施完备,培训层次分明并与晋升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形式紧贴实际需要。德国警察部门重视警察教育培训工作,但主要抓警察的职业培训,不办学历教育。第一,培训基地设施健全。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均设立了警察培训学校,分级负责警察的教育培训。高级警官由联邦政府负责培训,初、中级警官由各州负责培训。第二,培训层次分明,与晋升紧密结合。从大多数州的情况来看,德国警察教育训练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岗 位培训和晋级培训。岗前培训就是对参加警察录用考试合格者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初任培训。在岗培训就是定期组织对在职民警进行法律、体能和射击等项目的训 练,相当于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培训。晋级培训就是对拟晋升警衔人员 按等级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警衔晋升培训。德国警方没有统一的警衔制度,但绝大多数州的警衔制度基本相同,只有极少数州不同,个别州甚至准备取消警衔制度。警衔总体上可分为3等12级,即初级警官、中级警官、高级警官。每等又分类四级,分别佩带1至4颗星,星越多则表示级别越高。德国警衔晋升制度严格,所有晋升警衔的警察,都要参加严格的培训,初级警官晋升中级警官要在所属州警察培训学校参加3年培训,中级警官晋升高级警官要参加2年的培训,一年在州警察学校,一年在明斯特警察领导学院。所有晋升培训都有严格的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晋升。第三,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课堂教学大多采取研讨座谈方式进行,教师与学员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教育训练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德国警方立足现实警务工作需要,强调实战教学,理论课只30%,实践课占到70%,并注重模拟教学,安排学员直接参与警务活动,培养实战能力和专业技能。
内务管理规范,形象好
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同时强化警察部门的内务管理,培养警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提高警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 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摆脱纳粹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树立战后德国警察的新形象,德国警方始终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努力实现警察“平民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德国组织的民意测验中,战后德国警察的公众形象逐年上升,公民对警察的满意率名列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之首。德国警察机构内务管理规范警员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无论德国警察领导学院,还是警察局、分局和看守所、警察站,环境干净整洁,办公井然有序,车辆摆放整齐。有的办公设备虽然比较陈旧,但是养护良好。无论是领导学院的学员,还是实战部门的警察,着装规范整洁,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警察分局指挥中心、拘留所、警察站的警察熟悉业务,能够熟练地介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警察管理情况,并能够进行示范动作。同时,德国警方人员工作态度认真,有很强的原则性,时间、效率观念很强,考虑问题十分细致周到。德国警察队伍之所以能够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德国警方对每名警察的严格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强化科技强警,技术领先
注重提高警务工作的科技含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更强调警用科技装备的实用性、实效性,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德国警察现代化程度、警察工作科技含量比较高。据了解,北威州警方拥有先进的刑事技术,智 能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以及一批水上快艇和新型直升飞机等设备,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保证工作质量。伍伯塔尔市警察局所辖分局指挥中心内部设施十分完备,当班的4名警员着装整齐,工作认真负责,每人监视两台计算机,一台用于接警,另一台贮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包括街面地形图以及一些重点防范部位如银行、商店等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图,如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提取,作为决策依据。指挥中心与街面巡逻人员、车辆时刻保持联系,发布指令,机动快速。在指挥中心内还设有设施比较齐全的临时指挥部,遇有突发事件进行现场指挥,迅速采取对策。分局看守所看似简陋,但在监舍的设计上科学合理。看守所的报警设施安装在每一层牢房的过道护栏上,呈一尺多长的条形,简便实用。报警器与分局指挥中心相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分局立即可以调动人员给予支援。此外,德国警方十分重视警察技术研究,专门设立警察技术研究所,承担研究警察工作所必 须解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警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警械,如何搞好自身的防卫等等。德国警察技术研究工作的经费得到有效保障,以北威州为例,每年研究警察技术的经费投入在 5000万马克左右,相当于2亿人民币。同时,德国警方既重视科技的应用,也十分注意实用性。乌伯塔尔市警察局1警 察站接警台使用的还是两台黑白显示器,但并未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该所每年接处警7300余起。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必须要不断增强科技强警的意识,重视科学技术在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管理中的应用。当前,应该积极争取、加快实施“金盾工程”,高度重视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加大对警察防范技术的研究,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民警自我保护、打击犯罪的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经验
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犯罪的国际化,德国警方越来越重视与欧盟及其他国家警察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向30多个国家派驻了警察联络官。目前,德国警察领导学院每年举办各类研讨班50余个,而且这些研讨班均收取一定费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犯罪将不断增加,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越来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安机关要强化国际意识,严格遵循国际惯例,加强与国际警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上下功夫。同时,要积极促进与外国警方的警务交流,既可以组织各种代表团、考察团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国警务工作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各国警方人员到中国进行研讨、交流,加强国际警察交往。
第二篇: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 2006-12-23 11:57:20 作者: 于淑萍 点击: 134
摘 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双师型 就业准入 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主要解决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提高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好坚实的铺垫。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主要由企业负责
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毕业考试由工商联合会或手工业者协会主持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试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成为一名称职而敬业的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培训企业就业。虽然培训合同规定,培训企业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后留在本企业就业,毕业生也可自由择业,但是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一般来说,培训企业比较愿意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方面是因为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比较熟悉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很快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经过几年对学徒的培训后,对各学徒的能力素质有较多的了解,可以挑选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从总体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的职业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好于其它高校的毕业生,失业率也低于其它高校毕业生。
3、职业教育属于政府、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共同行为,但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行为
政府职能具体体现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位职业者或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本领和选择工作机会。政府不仅按各校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等。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企业、经济界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很大一笔费用落在企业身上。企业作为重要的一方具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决定企业职业培训的有关事宜(如制定培训条例等),而且有权参与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参与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德国职业教育成功运作,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功不可没。
4、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毕业,要学习专业和教育理论知识,到校后有两年的实习期,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以保持技术活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5、德国职业教育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
有人这样描述,德国最先进的设备可能不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而在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有优良和配套的实验设备,职业学校有自建的实验室,也有国家或企业建立的职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向社会开放,设备优良,许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可以利用。我们在德累斯顿一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几个机电工程师培训实验室看到,教学模式实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贯彻“规范操作、严格训练”的方针,每个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外,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这种训练严格到连锉刀上下、左右角度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由于训练很严格,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选题来自企业或学校本身。题目可小一些,有些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
6、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与道德观的熏陶
德国职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前所述的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这部分能力是学生今后完成技术工作所需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关键能力的要求(相当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关键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
三、感悟与启示
我国建国以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到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掀起了大规模发展的热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刻。此次欧洲考察归来,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认为事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力度,推进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产学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
一、专业设置不灵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职教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时间长等。造成这些难题与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不能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门类齐全的中小企业众多,这次我们考察的德国德累斯顿建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就很值得参考。所以,尽快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学合作”的可操作机制,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且更是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
2、学校应该主动敞开大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尽快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主动走向社会,主动走向企业,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服务企业。以服务为宗旨,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主动寻求工程项目,尝试通过工程项目的运作实现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
3、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建立双师型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
(1)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2)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完善、考核职教老师每年一个月下现场的制度化运作机制。
4、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深化专业建设改革,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办好高职的核心就是打造特色专业。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关键的是特色,最难办的是特色。首先要有质量意识,进而要有精品意识,最终要成就特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5、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项目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注重实践,严格训练,要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推进“双证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打造“零距离上岗”的人材培养模式。
6、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
要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全面素质培养的举措与途径,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人文环境。环境就是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创新人才不可能从封闭的校园中培养出来,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理性的人生价值观。
7、政府立法,明确政令
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以来,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5年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之,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证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具体运作机制,我国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长足发展。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法规方面还需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神州学人网。
[2]Prof.Dr.Hortsch德国的“双元”系统 讲座。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定稿)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0)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该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先来谈谈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德国教育体系。
1.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第一阶级教育。
3.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其中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II级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
(1)第二阶段I级教育。在德国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中学和总体中学。获得文法中学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取得了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资格,因而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又被称为“大学成熟证书”。
(2)第二阶段II级教育中具有同等学历者,如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具有上大学的资格。
4.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
(1)大学。这里指的大学,在德国常称为学术型大学或科学型大学(综合大学),大学入学条件为“大学成熟证书”。
(2)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学习内容偏重实践,学制较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三)主要机构的职责与义务。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管理、经费及考核方面要求。
1.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它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体现在: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并对其拥有解释权;监督该法的执行情况;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主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
2.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它主要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除农业、司法、卫生职业分由联邦粮食、农村部、司法和卫生部等部门负责外,其他大部分手工业和工商业飞培训职业均由经济部负责。无论是承认还是废除某个培训职业,事先必须征求联邦教科部的同意,否则也不能生效。由经济部和其他业务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目的是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3.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4.联邦各州的职责。基本法规定各州对学校的主管权,各州通过其主管部也对其承担相应的任务。各州还要全面行使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5.行业协会。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德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医生行会等。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四)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毕业才能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由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完善性和成功性,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向全球的必然性,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不好去读职业学校”。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提高工人的待遇,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
(二)“职教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
目前有一个长期没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口内部对中职、高职的管理没有理顺,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两个司管理。虽然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但是在投入数量上仍然是一头多一头少,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仍然是一头大一头小。二是教育口与劳动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互相独立,各成体系,导致各省、各地方的教育和劳动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矛盾。三是教育口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由于前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但是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孔孟之道盛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这样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具有所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外,还应具备某一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专职教师还要定期下企业培训或顶岗,以更新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
——学习李文博《德国职业理论与前沿理论介绍》的体会 畜牧兽医专业谷振山01 2014.11.10 2014年10月10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博老师在全国中职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上给我们生动讲述了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并对其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学习后感觉受益匪浅,现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源于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的引导,德国的职业教育主流思想包括职业教育设计导向,职业教育能力的开发,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论等五个方面,核心的内容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这种模式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职业技能,而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其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所授课程中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受教育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际的生产岗位和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工艺知识的培训,又以“学生”身份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
二、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比较
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之后我们知道,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按照各专业部制定的培训条例进行,并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并实施的,以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而在我国,则很少有学校和企业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完成这种合作,具体表现是:
1、职业教育与企业脱节。要确保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用结合,合理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分配,尤其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前一直是由学校单独完成包括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教学内容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职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大量的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如今不少学校在推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企图通过此类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但是尽管在理论上谈的很多,真正能够与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却并不多。
2、职业教育教学系统无法与市场紧密结合。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教材经常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进行更新和替换,授课的教师也有很多时间下到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而在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的任务就是讲教材而且教材不变教师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就业市场没有去了解当前的形势缺
乏主动了解就业市场的积极性。
3、是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没有规范。教材改革盲目而上自成体系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材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编写教材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区域的标准和特色往往是各学校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所以教学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4、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的监督体系没有形成统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协会部门没有真正地沟通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监督不力学校的理论教学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有些技能鉴定部门为了追求效益和合格率开始降低标准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职业资格证书不能发挥作用行业协会基本没有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没有为职业教育提供准确的用人信息。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单一的学校行为,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形式模拟的实践教育只使得职业教育的理论化和动手实践的形式化,成为偏离“职业”教育的障碍。虽然自我国大 力推进职业教育以来,已经有许多学校在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模式来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这些大喊“实践和教学要统一”的教育模式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少学校的学生即使要实习或者进入企业,都是被要求在校学习1-2年之后,才能到相关的企业和单位实习。这种教育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并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可以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差别仍然不明显,除了比普通学校多配备了一些实验实习的设施之外,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实践课程。就国内来看,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大潮流也在职业教育中体现着。往往毕业考试的优异成绩,就基本上承认了某一个人已经是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实习成绩,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与毕业考试比起来微不足道。而至于这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是否能熟练的操纵先进的工业设备,校方完全留给了企业自己去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技术人员到企业以后,不能马上地形成生产力,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把岗位需要与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把就业与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我国也急需建立合理的教育分流机制,改变不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招生考试制度,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当然,这需要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待遇,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完善各种配套制度的建设。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相对于我国的职业学校而言,虽然也 提倡校企合作,但大多数仅仅是停留在就业这一个层面,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联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改革探索的方面。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定职业教育的高质量。诚然,高要求必然会有高待遇,德国的职业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并享有一系列的在职培训和发展提高的机会。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系统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予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6.,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
当然,对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不一定就能完全照搬照套,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适合中国自身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模式,让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真正的进入企业当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最适宜的一种模式。在共同商定课程计划、实训方案、考核标准、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了确切保证。在学校仍以班级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授课,在企业则分成小组由师傅指教。企业培
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解决受训者“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这种校企的结合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对解决对口录用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五篇: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李露
摘 要: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它也被认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更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它的形成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发展;启示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领导下的学徒制。这时的学徒制是只有行业的师傅才有资格教育、培训学徒。之后,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个别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有300多个封建邦国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开始颁布这种强迫教育法令。而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期,比英国、法国要早一个世纪。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德国的各个城市许多人开始创办这类的实科中学。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性质。这类学校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摆脱了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逐渐开始适应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容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其社会地位比较低,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快德国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18世纪,德国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的教育上突出的表现在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世纪初,为了传授给学徒们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德国创办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新兴学校。与传统对小规模工艺生产的职业训练相比,针对产业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始于20 世纪 20 年代。20世纪60 年代后,当舒尔茨“人力资本论”风靡世界,给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剧变时,这种“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生产性事业”的理论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此期间,德国联邦政府于 1968 年召开了 11 个州的州长会议,就改革德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做出全面细致的研讨,最终各州长之间达成《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的协定》。该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创办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现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是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培训法》之后,它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企业的培训员出现,并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形成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想。随着对人的科学研究的深入,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呈现出从启蒙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经过理想主义职业教育价值观,直至向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演进。[1]
从启蒙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以最初的康德,以及后来的赛克斯特为代表的思想家从个人的幸福出发,主张普通劳动教育,反对传统的学徒训练。
从理想主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此阶段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这一时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泛爱主义在德国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后来的洪堡思想对德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从这时起,教育逐渐偏向双轨制发展,同时教学内容被分成适用于双轨制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两部分,这成为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以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为代表,他们教育思想中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变于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此阶段始于20世纪初。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为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三)德国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
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作为整个联邦范围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是企业内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基础。它阐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规定了职业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期限;对培训企业与受训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双方的关系做出规定;最后就培训机构及其员工的资格、职业教育的科学化管理和科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时比较基本的、系统的、权威的一项法规。并在实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科学化管理进程,同时也有效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地发展,为未来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5年联邦德国颁布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更加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在2005 年4 月1 日正式生效的新《职业教育法》标志着德国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职教模式再度焕发生机。[2]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一)“双元制”的基本概念
“双元制”是指青少年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3]参与者的方面,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与职业学校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或是是培训单位。
培训场所方面,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受教育者的身份方面,一元是指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另一元是指在企业的学徒。总体来说,双元制的本质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反弹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
1.完备的法律基础
企业职业训练的主管权属于联邦。1969年公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双元制”中的职业教育的主要法律依据,它明确规定,企业的训练承担者和受训学徒之间必须订立训练合同。合同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①职业训练的性质、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及目的;②职业训练的开始时间和期限;③训练场所以外的训练措施;④日常正规训练的期限;⑤试用期;⑥劳动报酬的幅度;⑦休假期;⑧合同宣布解除的条件。
2.教育生产结合紧密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进行学习的受教育者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练习实践操作,培养工作技能,而且所使用的设备和所学到的技术是培训企业目前使用的最先进的。这样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后,短时间内就可以再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真正掌握此项技能。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3.企业广泛参与,校企互通
企业广泛参与,大企业会拥有自己的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人员,有的甚至会企业自己出资办企业大学。而那些没有能力单独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可以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充分合作沟通,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共同履行培养人才的义务。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德国的职业教育考试包含了学习期间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上包含了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为了使职业考试规范化,德国陆续颁布了《考试条例》、《标准考试条例》、《职业教育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条列,这些法律条列规定考试的各环节由相互独立的机构执行,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如此一来,各部门对考试工作的联合参与保证了职业考试依据《职业教育条例》规范开展工作;确保了考试的客观、公正、独立;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了职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
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大优势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降低了企业的培训和质量成本。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费、实习基地、师资、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合理优化利用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可以更好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并进行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从而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造就我国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5][4]
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偏重于应用技术。核心的学宗旨是教学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际结果。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以职业群为重要的选择依据,针对性较强,适应面较广,受到企业的欢迎。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学校的培养模式从客观上使学生脱离了实际操作。现在,集中安排实习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达到学以致用。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化,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社会人才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里,由于经费所限,大部分学校很难独立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此外,由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识不强、互动性较差,在实际操作方面,学校也得不到相关企业的帮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受企业的欢迎。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无论是在职还是在校,接受职业教育者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就业。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达到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目标。
第四,德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建立起联邦政府协调领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的体制,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指导监督,也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时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体系,它对推荐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是被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然还会有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吸收其优势部分,并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人才紧缺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洁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611):88-93.[2]王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3):151-153.[3]张晓芳.浅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22-24.[4]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42-351.[5]孟华锋.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128-129.[6]顾明远,梁忠义.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