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
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
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通过仔细考察德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证。德国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与英、法、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市化启动较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法国和美国分别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实现城市化。到1996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94.6%。
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但是无畸形发展现象。
德国注重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
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几千人口的小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基本一样,几无差异。加之方便的购物餐饮等生活配套条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德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较高。规划,特色保护,公交等别具特色。德国在城乡建设上一方面严格管理土地、环境等重要问题,一方面又大量放权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在规划法规的框架内,各级政府自己决定建设管理事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始终注意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注重城市特色的营造。同时十分注重城市和城际的公共交通建设。
德国城乡建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对城市化的重新认识:农民进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城市化的实质在于现代化,即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问题,也不仅仅是居住区向城市的汇集,更重要的是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城市现代化开放文化的转变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发展。德国城市化过程既有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有很多就地转化的城市化过程。由于拥有十分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系统,许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镇,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大大减少了人口大量转移和高度集聚对中心城市形成的压力。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居住在小城镇中的居民与大城市的生活无异,同样,生活在小镇上的农民与居民并无二至。一位教授课堂上说:当时他出生的小镇,以前大部分是农民,而现在1000户居民中,只有4户是农民。在施瓦本哈尔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其农家的生活已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方式也转变为大生产的农业化。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不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当地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然后才有市容市貌的改造,不应把有限的资金都用来装点门面。通过行政可以促进和引导城市化,但是单靠行政手段是无法实现城市化的,而且行政推动的城市化,问题将会很多。
坚持协调发展。江苏省实施三大都市圈的战略,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群带,以中心城市带动一片地区的城市化,既发挥出城市群落的整体优势,又可以避免个别城市畸形发展。
大中小城市均衡协调发展。根据江苏省人多地少,村镇密集的特点,城市化应走相对集中,同时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避免“城市病”的出现,使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与集聚效应,形成雁阵式的发展。
根据江苏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江苏省土地紧缺的现状。我们的城市规模不宜像德国那样过小,以免造成土地浪费和城市设施建设的不经济。
注重省情,正确选择城市化的道路。德国城市化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江苏的城市化照搬别人的经验是走不通的。江苏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根据苏南苏北不同的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城市。在苏南这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学习德国的经验,注重发展中小城市,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使数量众多,相距不远的小城镇构成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城市群落,建构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在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相对分
散,城市密度偏低,经济相对落后。要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积聚人气,形成中心城市,强化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相对大城市化的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特别注重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城市中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注发达国家在城建方面走过的弯路,早做预案。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在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今天,要特别注意加强,防止一味追求发展而破坏不可再生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优良的生存环境。实行公交优先战略。在大建城市交通的今天,注重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特别要多考察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地铁和轻轨外,可以考虑建设城市有轨电车系统。不要轻易否定自行车的作用,作为绿色交通自行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
注重科学发展,打破“诸侯规划”。人们常常习惯于在自己行政区划范围内规划自身的发展,局限于自给自足地解决问题。行政区划的影响,无形中会形成一些贸易上的壁垒、生产的壁垒,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重要的体制上的障碍,结果导致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盲目竞争等问题。科学发展就是要淡化行政区划的概念,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均衡发展为追求目标。不要过多计较肥水流了外人田,或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而是更多地看到自身是否得到发展,是否达到双赢。
区分规划的层次,注重规划的政策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学习德国的经验,明确不同层级的规划控制内容。在规划中首先明确哪些是不可动的,那些是可以建设的。对不可动的,要严格控制,而该放开的就要允许其充分的自由度。
加强市民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参与。区分好市民参与与重大战略决策的范畴。在战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由决策者,专业部门,专家学者来制定。对于贴近老百姓的详细规划,要注重充分听取驻地群众的意见,充分让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参与规划,参与监督,参与管理。
农工一体化。逐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在各项待遇上的差距,逐步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使每年进城打工的农民逐步居住在城市,转化为城市居民。因此,在农民子女上学,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逐步出台一些政策,解决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促进农民土地的流转,使放弃土地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促进其生产方式的转化。
为了解决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可以考虑一些政策。例如允许公民自己在市民与农民两种身份之间做出选择。一个农民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并连续居住满6个月,就应在放弃农民身份及其相应权利的前提下,有权获得市民身份及其相应权利。为了适当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可以根据城市的不同规模,将获得市民身份的居住期限延长至1-3年不等。
总结德国的经验教训,避免德国的负面情况。要注意在学习德国注重公平观,均衡观,民主观的同时,要警惕在现阶段过度强调民主和公平而陷入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的泥潭。德国目前在这方面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例如德国的一个拆迁项目用去15年的时间。德国自己也在检讨过去在建设上为强调公平而造成投资过散,效益不高。对项目的意见不能统一,久议不决,延误时间。
江苏省人口为7127万人,土地10万平方公里。江苏地少人多,面积不到德国的1/3,人口只比德国少1千万人,人地矛盾大。2002年底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9%。苏南地区达到57.8%,而苏北地区只达到33.8%。总体上,江苏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是我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别很大。苏南地区基本达到发达国家50-60年代水平,而苏北地区则低于1970年世界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我省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省内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我们的发展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江苏的省情,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总结他国的教训,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使我们的发展更加顺畅,更加稳健,更加迅速。
第二篇: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推荐)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
简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但仔细考察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先进的理念与做法,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字:美国,城市化,思考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但仔细考察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先进的理念与做法,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美国城市化的三个主要特征
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具有良好的互动机制。在1870年以前,由于美国工业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这时的城市多是为了商品的交易而建立,城市是区域贸易中心。1870年以后一直到1940年,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铁路的建设与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制造业、采矿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且工业化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减轻了农业劳动的强度,解放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为工业化的劳动力需求提供了源泉。这一时期美国形成了大量的新城市,城市的规模也不断增大。1940年到1970年,美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与完善,轿车的普及与使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新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快速郊区化。1970年以后,美国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其主导产业,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同时,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虽然外国移民,种族隔离和政府政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美国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美国,不论是政府投资城市建设还是社会投资城市建设,市场需求和效益是决定性的因素。美国的城市规划和我国的不同,美国的城市规划没有人口和规模的限定。最早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土地使用规划,至于何时进行建设、建什么则根据市场的需求,由市场主体来选择决定。在美国多数基础设施都是由社会投资建设的,只要城市有需求和项目有效益就有人投资建设。现在,多数美国的城市编制有城市发展综合规划,编织这一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规定城市发展的各项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针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土地使用规划、投资改善计划、居住社区规划、地区就业规划及专业系统规划等。但这些规划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实际上是一个未来城市发展的计划,主要用于指导未来的城市建设。
政策、体制与制度为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从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来分析,美国的土地政策、移民政策、户籍政策对美国的城市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土地为私人所有,可以进行买卖和出租等交易。土地的私有制使得失去土地者和得到土地者都从土地的交易中得到了好处。失去土地的人获得资本来到城市投资发展,得到土地的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美国的人口管理制度也有利城市化进程。美国的人口管理制度非常有利于人口的流动。没有任何人为的障碍来限制或阻碍人口的流动。
这样的人口管理制度为人们职业选择、居住地选择提供了自由空间,便于形成城乡乃至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实际上,正是美国的人口的迁移成为战后美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
启示美国城市化三点启示
(一)要科学地认识城市化,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准确判断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从世界城市化的实践来看,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三种类型: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城市与农村、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过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进程和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城市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三是滞后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城市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当前,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即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是滞后的,对应于工业化水平应该有更高的城市化水平。其主要论点来自于国内外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推敲。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比较的基础,或者说基本条件不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不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多的人口,广袤而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土面积等。如果仅仅利用这种比较就可以得出这个重要的结论,未免过于草率。
(2)统计的方法和口径不同。我国的统计是以户籍为依据的,城市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是城市化水平,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劳动力人口没有作为城市人口进行统计。而国外则不同,如美国是以“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缩写为SMSA)来统计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由一个拥有5万或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拥有7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的郊县组成。这样的统计标准统计的结果当然高于我国的统计标准统计的结果。
(3)现在的工业化和以前的工业化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工业化的实现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型工业化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效率、自动化程度,而且需要劳动力的数量也不断减少,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用不同时代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缺乏科学性。其得出的结果缺乏可信度。
(4)因制度转轨而导致一定的经济社会问题,成为进一步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从当前城市的发展来看,尽管城市的规模近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总体来说,城市的发展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交通拥挤,污水、垃圾处理率不高;住房紧张,教育与社会福利事业不完善。特别是就业问题,城市人口的下岗与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且日益突出,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农村依然有大量的劳
动力无法转移,如果他们都进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工业化程度以及城市化程度能吸纳他们吗?这与城市化滞后的表现,即城市劳动力的短缺是相反的。
2、正确认识我省城市化发展。
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如何呢?它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是平衡发展的还是过度的,或者是滞后的?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我们科学地制定城市化政策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据城镇发展统计调查,到2003年底,我省总人口7164.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29.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7.86%;苏南地区总人口2219.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33.67万人,占总人口的64.6%;苏中地区总人口1735.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5.99万人,占总人口的44.7%;苏北地区总人口3210.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19.36万人,占总人口的38.0%。依照诺桑姆的理论,总体上看,我省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但是我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别很大,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水平;苏中地区基本达到了1990年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发展中国家2000年底平均水平;苏北地区则达到了1970年世界平均水平,比发展中国家1990年底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巨大差别决定了各地区下一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方法、重点、思路与措施不同,城市在空间上的扩散、组合方式的差异。因此,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推进全省城乡协调发展。
(二)正确把握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积极营造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环境。
1、要以工业化为基础来推进城市化。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非常明显地说明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化作为非农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工业化来支撑,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提高,城市缺乏必要的就业条件,无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要加速城市化进程,首先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要根据工业化的客观规律来加速工业化进程。缺乏合理、高质量的工业化,就难以有效的促进城市化进程。当前,要抓住进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吸引国际资本,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为城市化和现代化打实基础。
2、要改革、完善规划编制管理方法。
从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要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提高规划的水平不高,并充分发挥规划引导、指导城市发展的作用,应对现行的规划编制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一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的编制城市发展规划;二是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中,突出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支撑作用,以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三是规划编制的内容和重点要转变。要从重点确定开发项目转向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明确空间管制要求;从重点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功能定位转向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规划管理松紧适度,科学规范,与城市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3、进一步研究和创造有利于城市化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对加快城市化进程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营造以下三种政策环境:一是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改革人口管理办法、农村土地使用办法、劳动就业与保险制度、义务教育入学制度等,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人为设置在城乡、地区之间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使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得以合理流动,使得劳动力资源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合理配置。二是有利于各类资本向城市聚集的投融资环境。改革投资审批办法,取消对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如城市道路,煤气、自来水供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的限制,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发展,改变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的状况,使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规律相一致,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建设和发展城市,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三是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从美国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城市的生活环境对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
(三)要正确认识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城市化的实践。
美国与世界城市化的过程表明,城市化既给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由于城市化的加快,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聚集,导致了地价和房价的抬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缺。对政府来说,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等方面的政府职能日益加重,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的任务日益紧迫,而满足这些要求的资金却无法从财政收入中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政府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城市化的实践。
一是要处理好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当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城市建设过于注重新区开发,对旧城改造重视不够。主要原因是老城改造不仅复杂而且成本高,而新区建设则相对容易且成本较低。一些城市对新城和老城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得当,新城区的建设使一些本来繁华的老城区日见衰落,基础设施老化得不到维修,街道没有人管理,到处是违章建筑,形成了城市的贫民区。
二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各类稀有资源。尽管美国的历史不长,但美国人民和政府却十分重视对资源的保护,包括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美国对需要保护的资源不仅有严格的限制措施,而且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稀有资源维护和抢救。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所以保护好已有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是处理好整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城市总体规划既要体现出一定的原则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该保护的要严格保护,同时又要便于市场经济的发挥,不限制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既要注重功能分区,使同类产业相对集中,充分发挥产业、人口的集聚效应,又要注意各功能区的联系和交通组织,加强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控制,尽量减少城市人口内部的不必要流动,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和城市污染。要采用理性发展的理论做好功能区的详细规划,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进行产业、办公、住宅、商业、学校等合理配置。
第三篇:铁岭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几点思考
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几点思考
一、铁岭城市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9.1%,我省的城市化水平是63%,我市的城市化水平是31.7%。铁岭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从整个铁岭市看,城市化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新区、银州、调兵山、清河、开原、铁岭、昌图、西丰,其中:全市共有乡镇89个,其中建制镇51个,乡38个。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开原市四个县市共有建制镇47个,其中昌图县23个,其它三个县市24个,昌图县小城镇数量是四个县市建制镇总数的近一半。
二、对铁岭市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发展资金投入少、政策不配套、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规模小。
(一)搞好规划,奠定基础
乡镇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指导、调控乡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搞好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
小城镇的规划要注意如下问题:
1、规划要依法进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法规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依据市县两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进行。
2、规划必须以充分把握镇情为基础,并要有区域经济的理念。
3、规划要有生态城市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4、规划中要注重城镇的特色,注意把握完整性和科学性。
5、赋予规划法律效力,使其有相对稳定性。
(二)、做好统筹,打破瓶颈
(1)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为指导,转变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打破传统的城乡分离的旧观念,尤其是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从城乡分割、差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协调共同发展,把城市建设与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
(2)统筹搞好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适合农村的工业,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建立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3)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搞好城乡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着力培育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规划体系。充分发中心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4)统筹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权力下放,政府应加自身建设的力度,加快建立高效运行的政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
(三)分类指导,重点建设
就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做的不够好,建设规划往往盲目照搬别人,没有做到根据自己的状况制定路线。小城镇建设要在城市的影响下走自己的路,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在市场中促使生产专业化、产业集中化,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掘自己的强项和优势,明确方向。
以昌图县为类,有如下几类乡镇
(1)农业地域的小城镇:如八面城镇、七家子镇、大洼镇、金家镇等,这类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就应该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①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品牌化经营。②推进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用地集约经营。③建立科技支农服务体系,成立农业合作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2)工业地域的小城镇:如双庙子镇、毛家店镇、老四平镇,这些乡镇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在102线上,其二都在沈铁工业走廊两侧,这类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就应该是:①因地制宜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工业及服务也②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③统一废弃物回收治理设施,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3)城郊地域的小城镇:昌图镇、八面城镇,这两个同时又是中心城镇,:①开辟工业园区整合城乡工业,以产业交融打破城乡分割。②积极开发房地产项目,集聚投资置业人口。③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④强化政府综合管理职能,(4)交通枢纽地域的小城镇:如亮中桥镇、宝力镇和古榆树镇,这些乡镇由于交通便利集市贸易发达,商贸物流业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小城镇发展对策是:①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提升小城镇区域地位。②完善交通通讯仓储设施,建设区域物流中心。③更新传统商贸观念,做大做强小城镇商品集散功能。
(5)山区资源丰富地域的小城镇:如泉头镇和下二台乡,这类地区有其丰富的山区资源,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对策是:①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发展风能,打造风电强镇。②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发展榛子产业,建设榛子之乡 ③ 依据现有基础,重点发展畜牧产业④加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如泉头镇原是满族镇,具有历史悠久的满族文化,尤其是剪纸艺术,曾多次在国内获奖。
(四)、重中之重,中心城镇
中心城镇应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推动者,由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城镇化的进程。小城镇基础设建设是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集聚产业和要素的物质基础,所以要优先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急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更好的发挥中心城镇承上启下、组织要素流动的枢纽作用,这些中心城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它接受着来自大中城市的辐射,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及各种物流、信息流等不断地流入到小城镇,影响着小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高质量生活的集散地和服务中心,如此,中心城镇的发展必然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因此,中心城镇是实现城一镇一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心城镇的集聚效应可以使周边生产要素、市场能人主动向小城镇靠拢。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推进铁岭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铁岭的市情决定的,更是由小城镇建设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发展小城镇,推进我市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第四篇:中国城市化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和思考
作者———(08010231)(南京,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50%,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必然形成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分析目前中国城市化的概况为前提,对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关键词: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城市化与文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
狭义的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而一般来说,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城市布局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在1978以后,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
加50个。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
总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0%,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发展路程。有专家称这个速度“快得让一张地图的保质期越来越短”。而在今后20年,中国城市化率仍有可能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将有14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似乎是一个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突然转化为高速的城市转化的过程,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这样的城市化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将近200年所逐渐发展的起来的城市化大不一样。也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也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与国家的发展。
城市规模的问题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目前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城市有重庆市(28846170人)、上海市(23019148人)、北京市(19612368人)、成都市(14047625人)、天津市(12938224人)、广州市(12700800人)、保定市(11194379人)、哈尔滨市(10635971人)、苏州市(10465994人)、深圳市(10357938)、南阳市(10263006人)、石家庄市(10163788人)、临沂市(10039400人)。而以上十三个城市中,深圳30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可以看出我国这3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是非常迅猛的。而且经过查找数据,中国常住人口排名第五十位的南宁市人口也达到了6661600人。
在李欣玲的论文《谈城市化中的城市规模问题》中指出:当城市规模扩大时,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人口密度必然增大,这就造成了拥挤成本。
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地方,为了节约土地,不得不建造高层建筑,使单位土地面积的成本上升。高人口密度还迫使交通也向多层发展,地下铁道、地下停车场,高架道路立交桥,成本都是极其高的 拥挤成本还包括道路交通的堵塞,拥挤还导致环境的恶化,环境的自我消化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城市发展的结果无一例外地都造成环境的恶化,如空气污染、噪声、疾病传染、垃圾堆积等。
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还产生热岛效应,不靠大江大湖的大城市还存在供水紧张的问题,而一般解决供水紧张的短期办法就是开采地下水,结果使地下水位降低,地表下沉,曾经报道出上海的一些地段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沉,如上海的一些地铁站站台都已经下沉。同时大城市的规划不合理,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在中国已经多
次出现了城市内涝的情况。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个人最直接的影响是土地价格和相应的房屋价格上升,而目前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的现象必然有着这样的因数在里面。房地产是一切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城市的整个物价水平上涨,房地产价格和其他拥挤成本增加,迫使一部分人迁出城外,使中国现在出现了所谓的“逃离北上广”现象。
另外,城市规模的扩大,虽然也增加了很多的就业职位,但是在大城市中就业压力却越来越来严重,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据中国城市发展(http:///view/2418751.htm
持续的生活方式仍大量存在于乡村,乡村发
展是现在更加重要的一个话题,如果城乡能够平衡发展或者将乡村建设好,是对中国城市化最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国家的注意力也需要在转移,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但目前我们国家城市与乡村发展极不平衡,这需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总之,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应该转变当前的思想,以更加生态的方式,注重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这样的城市化才是真正的城市化,我国公民才能感受到城市化带给我们的便捷与舒适。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思考
第23卷第3期(总第102期)V01.23 机械管理开发MECHANIC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2008年6月 Jun.2008 No.3(SUM No.102)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的理性思考罗建新(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广东佛山528225)【摘要】介绍了我国职业学校学习德国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情况,从教学设备、教师、学生、教材和社 会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职业学校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职业学校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 应理性思考、学习和借鉴,不应照搬和滥用。【关键词】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3X{2008)03-0157-03 Rational Thinking of Studying Germany Item TeachingLU0 Jian-xin(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aihai district,FoShan 528225.Guangdong.} Mthod.,activity method 〔Abstract)Paper introduced the a circumstance of our countly’S occupation school studing Germany direction,and anatyzca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our comtry’s occupation shool when they item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study the to Germanywe item teaching take rational from the teaching equipments,teachers,strdents,teaching materials and society etc,put forward that thinking,studyins and using鹊a 80urce of refernce,and shouldn’t cory。imitate or abuse,when studying the methed. shalld Germany item taeching 〔Key words】Activity O引 言 direction item;Teaching method;Tational thinkmg 的“项目教学法”则恰恰对教学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没有足够多的设备,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也将 只会流于形式。由于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需要 的设备投入很大,对于~般的职业学校来说很难进行 推广。例如:近几年,国内许多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用人的要求。纷纷开设了数控 专业,但由于数控专业的实训设备投资经费大,一个 较为先进的数控实训场室一般在百万元以上。因此,有很多职业学校只有一两台数控设备。但学习数控的 学生则有好几百人。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 式,其理念是使学生在两个地方受到教育,一个是在 学校里,一个是在企业里。学生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 受3-4天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l一2天的教育。因此,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使用的设备相当多,教 学设备人均占有率非常高。我国职业学校尽管在校内 设有实训场室、实习车间.甚至有的学校还有校办工 厂、校办企业。但由于缺少了企业的支持,与德国的职 业学校比较,差距是相
当大的。教学设备不足,成了我 国大多职业学校开展“项目教学法”的软穴。2教师因素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重大影响 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另~难题 是教师方面的因素,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数量不足。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不 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 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能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推出学习德国职业教育 和澳洲职业教育。特别是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 学方法非常推崇。派出了不少专家、学者、教师等到德 国去考察、学习。专家、学者们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和教学方法非常肯定,其中在教学方法方面,对德国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更是情有独钟。“项目 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改革的新模式,它把 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设计出项目 教学方案.按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 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德国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先进教育体系 的体现,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这是不容质疑的。但 是,在我国部分省、市不少职业学校尝试学习德国先 进的教育理念。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组 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真正运用得比较好的学校 可谓少之又少。不少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只有雷 声,没有雨点”的现象。虽然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 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十 分有利的。然而基于我国的国情。“项目教学法”这一 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不能照 搬和滥用。1教学设备不足束缚了“项目教学法”的开展【t】 职业学校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 职业技能.但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依赖 的是相对比较完善的教学设备。而德国基于行动导向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罗建新(1蚪),男,湖南套底人,学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教学。?157? 万方数据 第23卷第3期(总第102期)机械管理开发 2008年6月 减轻教师的任务。因为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不但 要对所任专业各科目相当熟练.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 各种问题,而且还要设计和制定项目、创设学习的情 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和学习的检查评估等。这样. 教师的任务反而加重了。相应的教师数量也会显得更 为紧缺。2)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项目教学法是德 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教学质量的法宝,对教师要 求非常高.要求教师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 的经验。开展“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大 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 行为能够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成 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就目 前而言,我国职业学校的师资质量不高。双师素质达不 到应有的水平。我国高校培养学生偏重于理论而少于 实践,不利于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即便有这 样的人才,他们也不想选择到职业学校教书,尤其是那 些设在小城市的职业学校。因此,在很多职业学校的 专业教学中,不少教师是由从事相近.甚至毫无联系的 专业转行而来。3)教师角色的转换还难于适应121。项目教学法不 同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角色。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 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由“讲授”转为“引导”。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只 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教学法的真正实施。教师角色的 转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们以前接受的是传统的 中国教育,授课采用的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 内要适应项目教学法谈何容易。我国现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数量、教学水平难 以完全接受或胜任“项目教学法”这种大开
放式教学。要在教学中真正实施“项目教学法”,完成项目教学任 务,教师还得付出更多的心血。3学生情况直接影响“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教学法”适宜于小班教学。德国职业学校 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班采用小班化,学生人数少。一般 不超过20人。但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教 师数量有限,班级人数一般有40~50人,不少班级人数 达60人以上,要开展“项目教学法”存在着一定难度。t 2)“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 的,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积极性。如果学 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进展下 去,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我国 学生一直以来接触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项目 教学反而觉得不习惯。难于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 性,项目教学也就没有创新和发展,很难取得好的教学 ?158? 效果。3)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由于是学生自主 学习方式,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容易 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合作学习中极易 给一些喜欢偷懒的同学钻空子。出现成绩较好学生包 办、代替成绩相对落后学生的现象。个别后进生自学能 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无所事事。4现有教材不能适合“项目教学法”的要求〔31 职业学校开展“项目教学法”。教材也是一个大问 题。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进行 编写,这样的知识体系已形成了某种习惯和思维定势. 教师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实施项目教学法,要 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重点选好示范项目。紧密结 合教材内容,只把教材作为学习的“参考书”,不能够完 全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因而现有教材适合于传 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不适合于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 教学法”。5社会实践的现实条件限制了项目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技能。不 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投身于一线的社会实践.不从社 会实践当中学到实践技能。只靠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是 远远不够的。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双元制”。学生 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 强调的就是教学的实践性。非常重视学校与企业之间 的交流、合作,注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这为提高 项目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反观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德国的“双元制”职 业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学 生大部分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虽然教育管理部门 提出“2+1”或“2.5+0.5”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求学校组 织学生最后一年或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当然,顶岗 实习的思路和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大多学校很难联 系真正的顶岗实习企业。三年制变向成了两年制或两 年半制。后面一年或半年名义上说是顶岗实习.但很 大部分学生从事的工作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差较大. 实际上就是就业。在德国,企业有义务承担职业学校 学生的培训工作,并受国家的法律保护。国家对承担 职业学校学生培训工作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费.因 此企业也愿意担负起学生培训工作。不难看出。在德 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下,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 用,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141。同时,不但学生的社会实践非常重要,教师自身的 社会实践更加重要。教师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有尽可能多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教给学 生更多实用技术和知识。在德国.进入职业学校任教 的教师,至少有两年到企业工作的经验,并且不定期组(下转第160页)万方数据 第23卷第3期(总第102期)机械管理开发 2008年6月 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会计信息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 漏洞,为一些人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提供了条件。由 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比手工操作下隐蔽性高、防范 困难,从而影响会
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 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阁。2会计失真对策 2.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既要掌 握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 核算资料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为企业现代 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还要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 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2)完善 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 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3)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 育的观念,切实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2.2加大审计力度制定考核制度 1)加强审计机关对企业审计,可以不受企业负责 人的控制。使审计工作独立公正地进行。2)对经营者 和职业企业家进行声誉评价。良好的声誉有利于他们 长期发展.而劣迹斑斑的声誉记录很可能使他们被逐 出经理人市场,甚至毁掉其一生事业。因此,对经营者 和逐步增加的职业企业家,要由有关机构定期对他们 的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和记录在案。对 于他们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他们放弃短期行 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这样,有助于较好地防止企业 负责人及经营者和职业企业家制造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2.3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全面贯彻执行 -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全面贯彻执行,整顿会 计师事务所执业行为.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监督管理 力度,注册会计师应树立起强烈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依法执业,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质 量。在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 ‘ . 水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 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2.4加强会计电算化控制 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 越来越密不可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对会计信 息控制有很大不同。而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工具、载 体、帐务处理、会计组织等发生了根本变化,会计控制 也由人工控制变为人和计算机共同控制。使会计控制 更为复杂,要求更加严密。数据输入的正确与否直接 影响到处理和输出结果,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的输入控 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制定标准化凭证格式,建立 科目参照文件,设立科目代码校验位.有条件的可进行 二次输入;每一位参与电算化会计人员都应实施合理 授权控制。通过设置操作员口令和上机日志等控制手 段,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还必须增设专人输入检查控 制环节,未经检查,应无法进入下一步会计处理。会计 信息处理和输出控制,基本上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 进行的,主要取决于应用程序的正确性和环境控制能 力,系统设计应具有识别信息失误能力。同时,要防止 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程序操作。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 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使每一 位参与电算化会计人员都应实施合理授权,防止差错 和舞弊行为。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3结束语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之道。因此解决治理好严重的会 计信息失真问题,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参考文献 〔1〕闷全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5(8):37—38. 〔2〕阿妮塔S霍兰德,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 业技术教育?2006(4):123—131? 圆2胡00瑞2青嚣国67促-7进1.职业教育发展的举措阻教育发展研冠 奎翟罂哩擞哩=种兰竺喜鎏妻苎譬喜翌登【3】袁吉森爵德国职业教育的分析与思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