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1: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最终版)》。

第一篇: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最终版)

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

广德福

摘要:不同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各具特色。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早在 1851 年,就已有 580 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54%,初步实现了早期城市化。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一直为世界各国研究、学习和借鉴。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巴顿,英国)。由于新兴产业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人口,它必须比其他地区有更高的经济水平,包括生产和流通能力,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城市化的出现和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近代的工业化正好为其创造了一个前提。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马丽敏,2007)。18 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20%~25%,1801 年为 33%,而到 1851 年时英国已有 580 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英国城市化的历程表明: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变革、也不单纯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

一、资源、市场与产业结构:英国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孪生姐妹,与工业革命相伴而来。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完成。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革命中孕育成熟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工业革命开始后,工农业地位逐渐变化,农业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有赖于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它对于搞活流通、扩大外贸、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至关重要。其次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可以说,近代工业

革命的展开、城镇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占有能源、资源方面的优势,所以资源的丰富与否制约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城市化需要种种外界的和内部的因素互为作用,城市化的产生和形成需要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为其创造条件,其中工业革命起着主导作用,当这些城市的发展条件达到成熟时,就会开始城市化。一旦城市化进程开始,市场力量势必把更多的人口与工业吸引到城市里来。工业之所以被吸引过来,是因为城市能够以大规模占有本地市场,提供熟练和非熟练的劳动力,便于利用辅助工业的各种形式显示出聚集经济的优越性。很显然,工业中心的形成及工业化的传播导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以城市为中心,人口在城市迅速增长,经济重心也明显偏向城市,文化教育事业、行政基地等各种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农村成了城市的附庸(马丽敏,2007)。因此,英国在 15~16 世纪产生的一些中小城镇,如果没有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因素刺激,不可能会逐渐成长的。

英国的经验说明,农业的商业化对城市化的实现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当农业生产力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模式,与市场密切联系,那么城市的发展壮大才成为可能。农业不断为市场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而工业的发展则为农业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工业化,是工业革命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开始后,城市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生也与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对外贸易扩张存在紧密联系,英国城市化的发生还受制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决定了自身不能生产农产品,因为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出现和集聚地,从而使空间场所上产业分化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生产要与广阔的土地耕作面积相联系,基本生产周期取决于气候条件。这个特点决定了第一产业无法集聚于城市内部,只能位于城市外部的广域空间。第一产业———农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城市化的进程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给城市化以推力,是城市化的前提基础。历史经验证明,英国城市化的前提正是体现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转

移两个方面(赵煦,2007)。所以,健全市场体系下合理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前提。

二、“大跃进”与“自由放任”:英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英国早期城市化的“激进式推进”过程本质上是类似于休克疗法式的“大跃进”方式。这种“激进式推进”与“自由放任”的管理模式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在英国早期城市化“激进式推进”过程中,大城镇人口增速比小城镇要快。例如,在英国的北部地区,特别是西兰开郡和约克郡。1801—1861 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 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 1.039%,大城市人口增速比其余地区快近1 倍。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在 1821—1831 年间达到顶峰。在这 10 年里,“布赖顿人口增长了 69.7%,布拉德福 65.5%,索尔福德 55.9%,利兹 47.3%,利物浦45.8%”,这些城市中,大部分是北方工业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正是这些城市的制造业、特别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还有一些大城市的发展与冶金、铁路建设和对外贸易的高涨有关。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城市数量激增,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农村人口大量转向城镇,正是这种人口流动迁移和新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化的突出表象特征,如果没有这种城市空间和地域的急剧变化,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任”为基本特征,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化一方面为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为工人也带来了巨大的贫困和灾难。英国的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模式导致的恶果不仅仅限于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它还直接威胁到富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马丽敏,2007)。一个城市的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则是任何人也躲不了的,会使全城人同时受到伤害。然而,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没有什么需要追赶的对象,有充分的时间,是在一个在没有任何压力、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

三、英国城市化道路的启示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战略思维与制度选择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 从宏观来看,英国城镇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

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只有到 20 世纪初,英国才出现了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到二战前,英国全国上下达成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从而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的解决。英国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意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国家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不能重蹈英国历史上的覆辙。

2.农业生产力水平与结构的发展与优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乡村的衰落,但农业不会消失,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场所也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保证了一个国家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还有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行业。

3.形成“推—拉”机制,促进人口合理、良性流动是当前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大力发展工业化,拉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动的“推—拉”机制,对于中国完成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决定意义。大多城市化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也都是工业化先行的国家,农民离农主要是受到城市(镇)强大的吸引力所致。这些国家,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城市的崛起等重大因素之间都是相互依赖、互为推动,最终迈向现代化。而中国农民非农化比较典型的是农村对劳动力的挤压式转移。农民仅仅是被农业“推出”土地,但他们“离土不离乡”不会成为城市人口,至少大部分不会成为稳定的城市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仅完成一半。所以必须有较完善的工业化、城市化体系吸引他们,形成完整的“推—拉”机制,走出农村的农民才有可能从地理空间的变化,转向生存方式和社会身份的变化,成为真正的市民。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压力的根本出路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同步性,决定了在城市现代化大工业没有建立时,应当大力发展乡村工业,以缓

解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超快造成的就业压力,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准备条件。工业化时常落后于城市化,这样,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寻求不到足够的就业岗位,而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导致失业率上升,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城市化,劳动力资源不足也会限制经济高速、良性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城市化发展进程。当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关键阶段,大江南北涌动的“民工潮”表明工业发展已经落后于城市化,解决不好就会带来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扶持农民发展乡村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借鉴。而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涌现的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胶东模式”等遍地开花,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同数百年前英国的 “原工业”有异曲同工之美。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写农村“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的历史,还预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的崭新前景。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市化社会成本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城市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及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政府对待人口流动的态度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后没有自然的退出历史舞台,从而限制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此外,在只有简单救济与安抚政策基础上的暴力剥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英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所以,政府的强制干预应当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市经济难以吸纳众多就业人员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建立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劳动技能培训和医疗服务等一套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移民过多对城市经济造成的冲击,从而减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城市化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篇:英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与启示

英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与启示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2014-1-24

●英国“破碎化”电改的国情背景是:撒切尔政府推崇私有制、市场化和自由化,迷信“市场万能”,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国情截然不同。

●“破碎化”改革后,英国电力市场主体从“各环节独立”演变为“一体化重组”:厂网分开时的12家供电企业整合为6家发输配售一体的集团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

●本土电力企业丧失市场主导地位,德、法企业成为英国电力市场上主力军,占据60%份额。

●电价持续上涨,工业和居民电价9年间分别上涨47.1%和31.6%,居民电价涨幅比法国高28.7个百分点,比欧洲平均水平高13.1个百分点。

●2014年英国将实施的新一轮电改方案不再以“促竞争、提效率”为目标,而以保障安全供电、促进低碳发展和用户负担最小为目标。

●电改没有统一成熟的模式,各国电改须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地探索改革路径,决不能照抄照搬,还应根据形势变化和改革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英国电力改革的背景及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电力工业改革作为撒切尔政府推行的整体经济体制变革的一部分,伴随着这一阶段英国国有行业的私有化步伐拉开序幕。

改革前,英国由国有化的中央发电局统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发、输、配电业务,实行垄断经营,下属12个地方电力局,按照所划分的区域进行供电。另有一个协调组织——电气委员会负责电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事务的处理。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有类似的垄断机构,如苏格兰发电局。

1989年,英国对原有中央发电局资产实施厂网分开和私有化重组,同时建立了竞争市场,并在后续的20多年中不断总结和调整改革模式。市场模式经历了从集中竞价到双边交易的转变;市场主体经历了从各环节独立到发、配、售电环节一体化重组的过程。

改革第一阶段是行业结构重组、私有化和电力库模式建立。19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89年电力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原中央发电局拆分为3个发电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电能公司和核电公司)和一个输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然后,将分拆后的公司和原有的12个地方电力局逐步实施私有化。在苏格兰,南苏格兰发电局和北苏格兰水电局在民营化后股份全部售出,成立了苏格兰电力公司和苏格兰水电公司,统一经营发、输、配、售电业务,各部门独立核算。北爱尔兰电气服务部在1992年私有化中将所属4个发电厂售出,同时成立了北爱尔兰电网公司,经营输电、配电和零售业务,并于1993年转变为股份制公司。

在进行电力重组的同时,英国电力工业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了竞争性的电力库。在这种模式下,电力输出超过5万千瓦的电厂必须持有发电许可证,通过电力库进行公开交易(直供除外)。供电公司、批发商、零售商及用户(除直供用户之外)也必须通过电力库来购买电力。一个名为电力联合运营中心电力市场交易机构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营。

改革第二阶段是建立新电力交易制度。由于强制电力库存在定价机制不合理、市场操纵力等问题,英国议会于2000年7月28日批准了新的公用事业法案,对电力市场的框架和行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新的管理机构OFGEM和新的用户组织Energywatch。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以双边合同为主的新的电力交易机制完全取代了电力库模式,建立了新的经营执照标准,重新规定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改革第三阶段:BETTA模式建立。1990年以来的改革,主要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没有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2005年4月开始,英国政府决定将NETA模式推广到苏格兰地区乃至全国,称BETTA计划。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竞争性电力市场,统一电力贸易、平衡和结算系统。第二,实现全国电力系统的统一运营,由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全国电力系统的平衡,保障供电质量和系统安全。苏格兰原有两个电力公司保持输电资产所有权。

英国电力行业结构演变及现状

耐人寻味的是,在拆分中央发电局和私有化电企后,受市场利益驱动,英国电改初期“破碎化”的电力行业结构竟然重新出现了一体化并购趋势。

厂网彻底分开初期产生的12家供电企业逐渐整合为6家同时拥有发电、(输)配电、售电或发电、售电一体化集团公司,占据英国市场大部分份额。经过20多年的不断重组、并购和改革,目前英国电力行业呈现以下结构:

发(售)电环节:6家同时拥有发配售(或发售、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集团公司,占据英国发电市场65%和售电市场87%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份额由独立发电或售电公司占有。

输电环节: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输电资产归属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苏格兰地区输电资产归属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苏格兰电力公司以及苏格兰和南方能源集团公司。输电网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以及苏格兰地区实行全国统一调度,调度机构隶属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

配电环节:英国有7个主要的配电网运营机构拥有并运营配电网资产。此外,英国特定地区还有一些独立配网运营机构,主要拥有和运营部分接入既有电力配送网络的电网扩展项目。

政府监管机构体系:英国的政府监管机构主要包括4个部门:一是能源气候部,是能源宏观政策的制定部门;二是天然气与电力市场监管办公室,是英国电力监管部门,独立于政府,受议会监督,同时监管天然气和电力两个市场,主要监管手段是价格监控;三是公平交易办公室,主要依据反垄断法、竞争法及公平交易法对操纵市场、企业并购等行为进行监管;四是竞争委员会,主要应前两者的要求对纠纷处理进行详细的调查、仲裁。

英国电改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英国电力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市场的良性竞争,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发展了大量联合循环天然气机组来替代燃煤机组,促进了电力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009年天然气发电量占44.1%,而改革前不足2%。

但英国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首先,改革后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吸引投资,造成系统备用裕度下降,2006年英国发电容量备用系数已经从改革之初的35%降到22%。

其次,改革导致英国本土电力企业失去了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德国E.ON、RWE,法国EDF、GDF-Suez等企业逐渐成为英国电力市场上的主力军,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

再次,受到电网监管方式的约束,电力企业的研发投入连续多年逐步降低,英国电网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从改革前的2%下降到2011年的0.1%。

最后,进入21世纪后,随着供应冗余度降低和一次能源价格的增长,英国电价持续上涨,2000~2008年,英国工业和居民电价分别上升了47.1%和31.6%,升幅高于同期法国(法国工业和居民电价涨幅为11.7%和2.9%)和大部分欧洲国家水平(欧盟15国工业和居民用户电价平均涨幅为37.7%和18.5%)。

值得关注的英国电改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北海油气资源的逐渐消耗,从2004年起,英国结束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局面,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2011年能源对外依存度为36%),保持能源供应安全的压力开始显现。

此外,碳排放目标的压力使得英国需要在未来的20年中将其碳强度快速下降。《大型火电机组法令》和《工业排放法令》的实施,意味着大量燃煤和燃油机组都将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机组和其他运行灵活的低碳机组。这些低碳技术都将是高成本或者具有明显的出力间歇性(例如可再生能源),需要通过充足的电网备用、先进的需求侧管理机制、储能以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支撑其发展。英国原有的市场机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需要对市场模式或机制进行变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英国能源部制定了低碳减排路径,提出需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2011年7月,英国能源部正式发布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白皮书(2011)》,开始酝酿以促进低碳电力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英国新一轮改革将以保障供电安全、实现能源脱碳化以及电力用户负担成本最小为目标,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低碳电源引入固定电价和差价合同相结合的机制、对新建机组建立碳排放性能标准、建立容量市场促进电源投资等。2013年10月10日,英国能源气候变化部发布了《电力体制改革实施草案》,针对差价合同和容量市场两项政策提出实施草案,计划将于2014年正式实施。

英国电改对我国电改的启示

电力改革没有统一成熟的模式,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因地制宜探索改革路径。

英国电改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特点:撒切尔政府推崇私有制、市场化和自由化,迷信“市场万能”,对电力行业推行拆分式改革,走“破碎化”的道路,很大程度是为了私有化电力资产。此外,英国改革初期能源自给率高(90%以上)、天然气供应充足,还具有经济增长缓慢、电力工业发展成熟、生产力水平较高等特点。而且,英国本身在实施了最初的行业拆分后,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重新出现了整合趋势,形成了如今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由6大同时拥有发配售(或发售、发输配售)的垂直一体化集团公司主导市场。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的格局和电力工业处于较快发展期等基本国情,都决定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只能从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促进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和改革实施情况,动态调整和完善改革思路和目标。我国2002年提出的电力改革方案,较多借鉴了英国的改革模式。当前,我国电改发展形势已经与十年前有很大不同,清洁能源开发突飞猛进、智能电网技术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全球化竞争加剧等都是新的重大变化。从国际上看,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在这十年间也出现许多新的情况,英国市场模式几经调整,近年来随着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应对气候变化任务的加重,英国电力改革已不再单纯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为目标,即将开启的新一轮改革进入了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保障供应安全为核心的新阶段。因此,进一步深化电改,需要对前一阶段的改革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估,立足新的形势和要求,对改革的取向、思路和重点任务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三篇: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历了资本积累初期的困苦后,其转移逐步转入正轨。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缓慢地向工业、第三产业转移,此后便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规模。

在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从中摸索出了一条为民分忧,为民解愁的一套做法,成功地解决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英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政府主导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模式,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和法律全面考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值得世界各国借鉴。根据我国国情,我提出如下观点

一、加宽社保覆盖程度,密集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农业转移劳动力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非农业收入,但因为没有一种以制度形式存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证他们起码的生活条件,他们仍有不稳定和不安全感。所以,城镇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户进城后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从而提高城镇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吸引力。

二、加速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是对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的一种重要缓解方式。国际劳务输出对劳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是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某种技术和外语的技术工人,甚至是高级技术人员。英国通过掠夺殖民地,然后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入到掠夺来的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达到要求的很少,劳务输出单位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劳务人员,所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是增加劳务输出的首要条件。

基于以上情况,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对外劳务输出规模。

三、加速城乡结构的调整,加大政府职能

英国、日本等国家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点,为了使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政府应加大职能转变的力度,政府职能应该集中在以下方面:加强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政府直接干预。毕竟,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仍然是农业向纵深发展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保证。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文化程度越高,转移的领域就越广,速度也越快,质量也越高。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造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必须采取教育扩张策略,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农村高等教育,提高农村新生劳动者和现实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五、利用服务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又一重要领域。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英国的经验,重视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

第四篇:关于石家庄城市化历程的调查报告

关于石家庄城市化进程的调查报告

经管系 造价0902赵思远序号111学号200906080227

内容提要

石家庄是全国唯一一个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由于偶然的因素,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由此带来了20世纪初一个传奇般的巨变,一个小村庄被隆隆的火车推向了发展的大潮,使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后取代保定,如今的石家庄,告别了往日的贫穷落后,正昂首阔步向规模化,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新中国就是从石家庄的西柏坡走来的,石家庄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我们或许可以把石家庄的发展视为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缩影。

关键字:石家庄 城市化 发展 经济 建设 特色

一、序言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距首都北京283公里。常住人口977.41万人,其中市区面积455.8平方公里,人口242.78万人(2009)。本籍人口占市区总数的15%。

石家庄的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并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以来,利用区位优势,市政府和人民不断地寻求发展的机遇,努力将石家庄打造成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生态环境优美的大都市。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石家庄已经屹立在近代化城市行列。

石家庄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石家庄市统计局发布的建国60年来全市社会发展数据显示,建国初期,石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39亿元,而到了1978年达到了29.92亿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经济更显强劲发展活力,1988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2000年更是突破1000亿元,到了2008年达到了2838.37亿元。

从总体数据上来看,石家庄的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就要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来深入了解宏观的经济飞跃的的诱因是什么,根本上归功于什么,总结发展的经验,同时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社会进步打下坚实的物质和理论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家庄这座美丽的城市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二、石家庄的城市发展现状

1.1历史回瞻沧桑巨变

在公路交通十分落后的背景下,铁路交通在物资集散、商品流通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太路起点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诱因,真正起基础作用的因素,还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伴随铁路线的通车,一批近代

工业相继兴办,其中包括:在石家庄村东创建的正太总机厂(今石家庄车辆厂前身);大兴纱厂即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井陉矿和正丰矿等。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中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920年在铁路以东建造石沧路场子,同时,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等企业也在铁路东兴起。随之,大批农村人口向石家庄集中。到1930年,仅产业工人就达1.6万人,大大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石家庄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迅速崛起,城市化发展初见规模。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石门。他们十分看重石门的交通地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门培植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的军事地位。另一方面在这里扶植傀儡政权,1938年1月15日扶植设立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

经历了历史的战火,让石家庄更加珍惜和平与稳定,解放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石家庄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到如今已经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2 新世纪 新起点 新形象

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的发展不仅仅是整个城市的责任,还体现着整个河北省的整体面貌。在省委的大力扶持下,石家庄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不断的攀登新的高度。

1、人均GDP迅速提高

1949年人均生产总值只有65元,到2008年达到28923元;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过六十多年年的发展,三大产业比例由建国初期的37∶12∶51调整为1978年的23∶54∶23,到2008年为11∶50∶39。建国初期,石市经济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工业经济十分薄弱;而今天,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二、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伴随着合理化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显示出更强的活力。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危机的影响,积极应对各方压力,总体呈回升态势。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台阶,达到3114.9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3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58.5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1.1亿元,增长13.0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石家庄一定会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水平,更高的就业率,在经济大潮中浪遏飞舟,大展身手。

2、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活力无限

解放60多年来,石家庄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市,逐步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人口总量和就业人口总量快速增加,在60年间石市人口由1949年的370万人增长到984.6万人。人口的增加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大幅增加,石市职工人数快速扩大,工资水平也大幅提高。

3农业稳步发展 工业日趋壮大

1978年以前,石市农村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农村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建国60年来,石家庄市农村经济总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变化过程就是由一个农业穷市发展为农业大市、农业强市的发展轨迹。

粮食、蔬菜、油料生产稳步增长,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猪肉产量从1993年的29.6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38.4万吨,年均增长

1.7%;2008年石市肉类总产量达6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6.3%,居全省各市肉类总产量第一位。

解放之初的石家庄市,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市大力开展工业建设,并广泛的与国内外的投资商接洽,扩大招商引资的份额,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到2008年,石家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2300余家,总产值达到4176.32亿元,增加值达到1095.8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占到全市GDP的39%。目前,石家庄市既是国家确认的首批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是河北省的工业大市。

3、交通运输邮电业迅猛发展

解放初期,全市仅有6条简易公路,总长度418公里。经过60年的发展,境内等级公路达到13260公里,高速公路、国道在境内纵横交错。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邮政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石家庄市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节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服务设施齐全。2008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53.29亿元,是1978年1446万元的1060倍。石家庄还是北京以南地区电讯网络的重要枢纽。过去固定电话都非常少,而今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发展迅猛,信息交流更加快捷迅速。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通讯服务了。

4、特色旅游构筑多元化社会经济

石家庄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0余处,各类文物景点多达1200余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拥有国家历史名城名城――正定,省历史文化名县――赵县,国家“千年古县”——赵县、井陉、赞皇和行唐;以及省级旅游度假村4处(蟠龙湖、苍岩山、温塘、嶂石岩),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五岳寨),省级森林公园7处(仙台山、驼梁、南寺掌、赤支、龙州湖、西柏坡等),国家级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独特的省会地位、繁荣的商贸更为发展商贸会展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产业,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本市的旅游景点特征,旅游局推出了红色之旅、风景游览、历史文化之旅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旅游路线,充分展示了本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同时又可以让游客体验精彩纷呈的套餐服务,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1993年的74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2万人,2008年全市有117万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城乡困难家

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2008年末全市共有7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的石家庄,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仅有4所普通高等学校,16所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0.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0.7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石家庄市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在已成为全省文化教育中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义务教育质量提高。6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间,石市市区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80年市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3元,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61.50元,二十八年增长了31.8倍,年均递增13.15%。

1980年,粮食消费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为33.6%,而2008年大幅下降到

9.6%。穿着类商品极大丰富,向时装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08年,人均购买成衣支出占衣着消费总额的62.6%。住房越来越舒适。住房告别了严重短缺时代,进入改善居住环境、讲究住房质量的新时期。首先是住房面积扩大,住房建筑面积由1980年人均9.56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9.37平方米。居民出行越来越便利。30年前,市民出行除了骑自行车,就是坐公交车,而且公交线路就有限的几条。2008年,石市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303.26元,比1980年增长了83倍。家用汽车已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6.64辆。

同时,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也是精彩纷呈,美丽的公园、广场成为省会的亮丽风景,为市民提供了优雅的环境,各种健身娱乐设施进入社区,给市民带来健康生活新体验。在文化广场上,经常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大家的精神生活。如今的石家庄人,已经告别了昔日的贫穷,迎来了富足美好的新生活。

2.3 继往开来 勇于开拓

石家庄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工商业发达,市场前景广阔,投资环境较为优越,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处。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石家庄依托自身优势,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药都”、“全国纺织基地”、“华北重要商埠”、“北方特色农业区”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为主导的支柱产业,为早日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2008年初,石家庄市政府下发《省会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和2008年迈大步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拉开了以“三年大变样”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序幕。根据“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建设规划,三年内,石家庄将通过总投资一千四百亿元人民币的“主城改造、新区建设、道路畅通、品位提升、精细管理、市民素质”六大工程的六百个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趋向合理、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山水特色初步凸显、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现代化生态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冷静的态度审视石家庄的发展

透过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我们也要冷静的思考。其实发展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石家庄的工业起步较晚,因此工业化的程度还不够,并且现在的三大产业比例为11∶50∶39,而世界平均是5%、31%、64%。第三产业在石家庄市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严重滞后于世界水平。

从另一方面,石家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飞跃,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不能持久下去的。工业的特征是粗放型,能耗率很高,不仅没有充分合理有效的理由能源,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洨河为例,解放前曾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但是自从大力发展工业以后,就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导致沿河的农作物严重减产,地下水也很大程度上被污染了。假如以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为代价,以求经济的短暂增长,那岂不是饮鸩止渴?

石家庄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过度的向旅游景点索取回报,而忽略对文物和自然景区的保护,是不明智的,是不会长久的。

还有,关于教育的问题,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事业不景气,城市的学校里也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会拖累社会的发展。

四、关于今后发展的建议

首先,应该宏观是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工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产出效率,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持久高效增长。同时注重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建设,提高绿色GDP。不仅追求当代的经济飞跃,还要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

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严格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大力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实现国家的富强。鼓励科技自主创新,以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市,为经济的增长注入最强有力的活力。

再次,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保障基金的管理,让社保体系真正成为汇集全体市民的社会福利事业。

最后,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更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希望在社区内,市中心构建一些文化交流平台,比如公共图书馆,大众茶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免费的文化资源,共同学习,提高整体市民的素质。

纵观石家庄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必须对我们的不足之处井陉深入的思考,寻求最佳合理的改善方法。应该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宏观政策,同时,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更高的建设目标,将石家庄的城市化建设推向高潮。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多的挑战,但是同时会有无限的机遇,相信石家庄人民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无穷的智慧,和辛劳的汗水把这座省会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五篇:农村城市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市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被城市所逐渐包

围直至全部融为一体,村落最终将转轨为社区,村民最终将嬗变为市民。那么,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被动适应者——农村及其村民,在这个转轨与嬗变的进程

中,将主要受到哪些影响?存在着哪些困惑?我们的调查小组深入到学校周边东

湖村进行了这一次的社会调查,希望加强我们对国情、民情以及对实践的了解。

一、调查人员

三、研究设计

1.界定调查总体,确定样本量。本次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东湖村村民。

2.调查方式。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样本规模。样本规模为20,其中包括10份问卷,5个访谈。

四、数据分析

1、您的文化程度是?

26%的人选择了无,33%的人选择小学,13%的人选择中学,13%的人选择中专。

2、您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13%的人选择传统农业,13%的人选择养殖业,66%的人选择打工所得,其余8%的人选择其他行业

3、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33%的人选择了解一点,67%的人选择未听说过。

4、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20%的人认为在当地务工好,80%的人认为外出打工好。

5、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66%的人认为村镇规划不合理,33%的人认为卫生条件差。

6、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13%的人选择道路,20%的人选择卫生设施,67%的人选择农田。

7、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6%的人选择非常满意,13%的人选择比较满意,20%的人选择一般,61%的人选

择不满意

8、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20%的人选择非常满意,40%的人选择比较满意,40%的人选择一般。

9、您的业余的文化生活有哪些?

33%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电影,66%的人选择其他。

10、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40%的人选择作用明显,60%的人选择意义不大。

五、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

1、语言问题

我们团队把调查时间安排在下午,正好与村民工作时间相冲突,所以留在家中的一般都是中老人,而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只会说方言,对于他们的回答,我们团队成员只有一位可以听懂并进行交谈,其他成员只能一知半解,这给团队的入户调查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影响了调查进度,所以我们团队做调查时是3人一队,一人负责交谈,两人负责记录。

2、村民情绪问题

作为东湖村的居民,面对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村民在观念上都很难接受,当我们进行调查时,很多村民在谈及土地等敏感问题时,情绪都特别激动,尤其是因为政府在土地补偿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更让村民义愤填膺。其次,村里老人觉得没有了土地,他们没有了生活来源,只能在村中仅有的空地上如:路边、河边、门前种菜以减轻生活负担。并且老人没地方打工,子女赚的钱只够自理,而对于众所周知的农村医疗保险,在60岁以前他们要每年自己交一定的钱,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金额。村干部不管老百姓,对老年人关注太少,让他们觉得日后的生活保障很困难。其中有一位老太太身体不好,每天挂盐水,当我们问到她的业余生活问题时,她说她没有业余生活,只是在没事的时候去别人家做保姆赚钱。面对这些我们尽量先站在村民的立场,耐心倾听他们的说法,安抚他们,等他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时在把话题引导到问卷上来。

六、团队收获、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团队成员深入农村、体验民情,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但同时我们又更加感觉的我们作为学生力量的渺小,面对村民的困难,我们只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却不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最大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学来所谓的农村城市化,对于它真正带来的影响我们从来没有这么深切的体会过,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真正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农民身上时,却已经变质,这不是一个个例,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都不相信学生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人们都觉得社会实践是一次没有工具的攀登,抑或是一次有目的的旅游。但是我们却真实地从这次的社会实践里懂得了很多,感谢社会学老师给了我们一次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开始踏上社会,感谢东湖村的村民在知道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相信我们,向我们倾诉,最后感谢我们的队员,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让我们的调查项目不是一个空洞的计划。

附件:

关于农村城市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文化程度是?

A文化程度B小学C中学D中专

2、您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A.传统农业B.养殖业C.打工所得D.个体经营E.其他行业

3、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A完全了解B了解一点C未听说过D无所谓

4、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A 当地B外出C无所谓

5、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A村镇规划不合理 B卫生条件差 C饮用水不达标 D治安状况不理想

6、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道路B卫生设施C农田

7、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8、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9、您的业余的文化生活有哪些?

A.在家看电视,电影B.参加社区或者村委举办的各种文艺表演C.主要是看书

D.参加村委或者政府举行的各种知识讲座E.其他

10、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A作用明显B意义不大

下载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

    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德......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推荐)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简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

    关于临安农村城市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临安农村城市化的调查报告 所谓城市化有两种定义:1.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

    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范文)

    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摘 要】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契机,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辅......

    农村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村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农村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现有政策的限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指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

    浅谈汽车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浅谈汽车保险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汽车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同时论述汽车保险在品种和保险费率、保险责任、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范文)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经济的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而我国的低城市化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2000年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逐......

    英国牛津大学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牛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