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城市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

时间:2019-05-13 11:2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农村城市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农村城市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

第一篇:推进农村城市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

推进农村城市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

——贵阳市南明区农村城市化建设探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广大农村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南明区的区情认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事情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势利导、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积极推进、逐步展开” 的工作思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力改造“城中村”,并结合城郊特点,利用南明河和龙洞河沿岸优势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发展,从而使农业增效增收,农民致富。同时坚持科学富农促进农民就业。关键词:城市化、科学致富、城中村、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广大农村“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错,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全面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针对南明区区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对南明区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探析:

一、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大力改造“城中村”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首先我们对南明区农村进行分析,南明区有农业人口2.9万人耕地面积只有205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已不足0.1亩,农业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农民收入主要靠房屋出租、外出打工。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改造“城中村”转变观念改变就业方式。势在必行。为此,2006年1月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即以规划为龙头,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利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因势利导、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积极推进、逐步展开” 的工作思路,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真正达到农民市民化、就业多样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真正使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向城市化、现代化转变。区政府的总体思路是清析的,目标是明确的,措施办法是妥当的、如果各乡村能全面落实政府的精神措施、并结合本村实际尽快付诸实施,全区“农村城市化” 改造就会在短期内实现,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实际,采取“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优先对地处繁华市区,被城市包围的村,完全有耕地的村进行;在实施重点工程的村进行;对地处郊区耕地面积不多的村,可逐步分期进行。云关村。木头村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结合龙油堡的整体规划,要列为优先改造的村,力争在一至两年内取得成果。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为加快南明区农村城市化建设改造进程工作的顺利进行,区、乡两级要指定两位领导新自负责这项工作。建全相应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及协调配合和领导这项工作,要严格按照贵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坚持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适度弹性,明晰城市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功能特色实施步骤,使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配套齐全,人居环境更加优化,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区政府要根据市规划院,所做的全市城乡,统筹具体规划方案,做好全区的项目规划。

区委、区政府要反规划审批城中村项目作为“三农”服务的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全区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城中村”改造中,掌握好政策尺度,既不能出现一抓就实、一放就乱的不良局面,避免发生一抓就死、一放就松的不良局面,避免发生以“城中村”改造为借口占地圈地的不良现象,也不能出现因报建审批程序繁琐、导致工作停滞不前的不良结果。区政府要制定“城中村”改造的制度、规定、内容包括、总体要求、适用范围、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申报单位、改造主体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使这项工作有序进行。要通过“城中村”改造促进南明区的经济发展,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育,纠正不正之风,保障社会稳定提升南明的形象。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搞好协调配合、抓好农房的普查工作,并按期完成,由于各种原因,两乡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形势十分严峻,农民的收入绝大部分靠出租房屋取得。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区政府加大对农房普查的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违章建筑坚持拆除,明确城中村改造,健康有序的进行。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做好项目准备

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结合实际,以“全面铺开、重点突破”的改造思路,做好项目准备。目前区政府要完善乡村两级城市建设的有关组织机构,并加以指导工作,使各乡村的工作能正常进行。在推进市场运作方面,要尽快完善以贵州惜元科技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弘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联建协议,使有关项目尽快进入审批实施。另外,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民族特色旅游项目筹备建设,对已定的“贵州布依桂花风情园”,“布岩山新村”油榨村中组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区、乡村区级组导要做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2009年进入实施。

(三)(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城市化改造必须首先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区政府要制定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方案,围绕“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八个方面进行。着力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条件和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快改造的步伐。区政府要加大对两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在已投入4000多万元的基础上,再予增加。在基础建设中,首先要把路修好,水电供应保证,通讯畅通,其他设备设施完善。在资金投入上,除上级拨款外,乡村两级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至两年内,乡村两级的各项基础设施的较完善。

二、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针对南明区有较多的村地处城郊结合部的特点,利用南明河、龙洞河(渔梁河)沿岸优势,积极发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很是适宜,要结合龙洞河的整体规划和龙洞河上段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结合农村城市化改造工作,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潜力很大,在要原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道路尽快修通拓宽,沿南明河鱼洞河的村要大力发展农家乐,要转变观念,开拓进取,改变过去农村脏、乱、差,在各村修建垃圾池,沼气池、改变村容村貌,要加快步伐,力争在今年改建农家乐20—30家,把游客引进来,并结合民俗民风挖掘民族文化,使农村旅游业上一个档次,把农家乐旅游推向全省乃至全国,为城市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为南明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加强非农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一)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

针对南明区农村处于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各村的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农的技能的培训十分紧迫。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使用化”的要求,区乡两级要下大力气加强对富余农民的培训,要充分发挥发挥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作用,乡村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法,要大培训投入,培训内容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按排,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培训使农民都能掌握一至两门技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

加强政策性引导,促进村民就业,在引进企业时,要求企业优先聘用被征收地村寨农民,各村要制定具体措施,要求落户企业必须保证使用30%以上的就业人员是本村的村民,保证引进企业中每户都有人在企业上班。

(二)以远程教育促学习,以科技促增效:

乡村两级的远程教育网络要尽快完善,利用远程网开拓村民视野,增加科学知识,转变村民观念,使村民不出门就能学到时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升村民的致富能力。要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省市区要要组织科技下乡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市区的三下乡活动要经常组织,要重点宣传,科学种田,卫生防疫,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全区农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增收的举措,是更好发挥南明区中心城区带动功能的现实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在南明区的具体实践,只要按以上几点,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脚踏实地,一定能使“城市化”尽快实现,一定能把南明区建设成为我省的优秀区。

05(秋)行政管理(本)谢青2007年4月

第二篇: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7月9日,中国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第一次把治水放到了治国的高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我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而已改成的8.76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的土地构成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全县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05万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中型河坝3座,机电排灌站3处,1 中型水轮泵1处;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77座,骨干山塘1.83万口,河坝1189处,总蓄、引、提水量达到3.4亿立方米,占农业灌溉总需水量的72%,是全县农业丰收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期间,该县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战略,大力推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先后3次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最高奖——“芙蓉杯”奖,但该县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样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水库山塘功能退化,安全隐患大。全县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运行时间长,设备陈旧老化,缺乏有效维修,带病运行,病险隐患多。207座上型号水库存在病险问题的有74处,病险率36%。山塘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水岭乡原有的129口山塘50%已经荒废,部分改为旱土或造林,30余口骨干山塘由于淤泥堆积,蓄水不足,导致灌溉面积锐减,防洪抗旱能力显著下降。

二是渠系灌溉能力衰退,水量利用率低。全县原有中、小型水库灌溉渠道1500多公里,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渠系损毁较多,现能通水的渠道不足700公里。如金江水库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3万亩,灌区渠道从原通水长度的151公里缩短到30公里,仅为过去的20%,水量利用率不到30%。

三是提灌设施损毁严重,抗旱能力差。全县共有机电排灌 2 设施200余处,目前已损毁或基本丧失提灌功能的机埠达140多处,约占70%,灌溉能力大幅下降。湘泵原灌溉大江口、石期市两个乡镇9个村1.1万亩稻田,因设备陈旧老化毁损,目前只能灌溉约4000亩稻田。石期市镇共有电排9处1l台机组1080KW,现能正常运行的只有3处4台机组280KW,灌溉能力从原设计灌溉面积的3.64万亩锐减到1.1万亩。

四是规划建设总体滞后,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由于水利工程多而散,总体建设资金不足,投放分散,在统筹安排上难免出现“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和“撒胡椒面,的现象,建设效果不明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呈下滑趋势。

五是工程运行管理困难,建管难度大。现有的水利设施由于维护资金困难,运行经费无来源保障,管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近年来,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新建的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也由于建管体制未能同步进行,导致新建工程-----------

二、农村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 3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利设施基础弱,标准低,老化严重。当前农村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排灌标准低等问题。目前大部分设施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如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备严重老化,加之渠系配套很不完善,大部分渠道没有硬化基本上是土渠,年久失修渠道全线渗漏,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灌溉面积严重萎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面积的50%。而全县上型号的水库有204座,其中绝大部分属三类坝水库,防汛压力大、病险率高。

二是水利设施管理难,保护差。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他们的声音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导致农民主动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逐渐弱化。同时,政府在农村水利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 4 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种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发展。

三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近年来频发的水旱灾害,尤其是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我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于水利建设长年欠帐,以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设施薄弱和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四个“仍然”充分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水情:洪涝灾害频发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5 因此如何破解水利这个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和如何解决供水安全问题,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考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的水利建设原则。

一是要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重视水利队伍建设,推行依法治水。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实施治水依靠法律,以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县内组织实施的项目,采取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组干部、一名技术干部“三人一库”的办法,定进度责任、定质量责任,推进工程建设;对于省里组织实施的中型水库工程,县里组建配套班子,保证建设所需材料,保证工程实施环境,服务工程建设,使全县的大小水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要突出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突出 6 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凡与水利建设有关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达到整出规模,合出效益之目的。如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6315处、各类渠道加固防渗300多公里、骨干山塘清淤整修280处,全县新增有效水量450万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万多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万多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5万亩,解决农村3.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同时,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各方投入”的原则,坚持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受益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增加投入规模。如2010年财政安排资金近千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群众以工代资、按田集资、能人捐资、招商引资,共筹措资金2亿元,整修山塘水库,加固河道堤坝,清淤水沟渠道,动工各类水利工程8000多处。使得该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四是要突出建管机制体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建后工程管理机制,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建设管 7 理制度,划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主体,划分管理责任,落实管理任务,加快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筹集小型水利建设资金,形成水利建设和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做到民建、民用、民管。

第三篇: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构建和谐新农村

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我认为应当通过“强化一种责任,完善二套制度,建立三支队伍,打造四张网络”的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强化一种责任,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是执政为民的直接体现,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成效,要紧紧围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和创建“洁净家园”的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二、完善二套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完善动态保洁机制。建立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农户负责本户房前屋后的环境保洁,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放入指定垃圾桶。村保洁员承担本村范围内农户、厂企的环卫保洁工作,并将垃圾收集到中转站。镇环卫保洁公司负责将各村中转站内的垃圾运送到填埋场,做到日产日清。

2、完善卫生检查考核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分类考核、公开监督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古劳镇环境卫生工作考核办法》,每月对各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按照得分高低,评出月先进、进步奖若干名,给予一定奖励,并发给流动红旗。累计获得月先进6次及以上的村再另外奖励,对完成镇 1 级、市级、省级创建卫生村或文明村的给予专项奖励。镇考核组每月根据检查情况对一些卫生死角进行录像曝光,对工作不到位的村(居)、自然村进行通报批评,并勒令整改。

三、建立三支队伍,强化工作力量

1、建立镇、村委、自然村三级联动检查考核队伍。镇、村委会、自然村分别成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督促、扶持各村委、自然村整治环境卫生。

2、建立村级保洁员队伍。要求各村委会各自然村按照每100户的标准配备一名保洁员,为每一位保洁员配备手推式垃圾车、扫帚、垃圾铲、锄头等劳动工具,负责村中环境卫生保洁。对于上升、新星、双桥等水区的村委会要落实河涌保洁员、配备必要的船只,负责河涌保洁。

3、建立镇卫生协管员队伍和村环境卫生宣传稽查队。镇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公开招聘8至10名镇卫生协管员,负责巡查、监督农村、社区主要街道、村道、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同时,各村还应建立一支以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为主的环境卫生宣传稽查队。宣传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督察卫生保洁的落实情况。

四、打造四张网络,推进环境卫生整治

1、打造路网。近年来,我镇加大资金投入,对村道、工业园区、古劳墟道路进行硬底化建设或改造,并对镇域内主要镇村道路进行绿化美化。通过路网建设,不但改善了交通条件,2 更大大减轻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压力。

2、打造水网。古劳是著名的水乡,水面面积达3万亩,水产养殖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近年来由于部分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将大量的猪粪、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直接排入水中,致使水质越来越差;同时由于工业的日益发展,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水乡环境。为及时挽救古劳水乡这块原生态水乡环境,本人建议:一是积极配合做好沙坪河流域整治,抓紧西江引水工程建设和加大力度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改善我镇水乡环境。二是继续深化“洁净家园”活动,拆除村内、塘基、河涌边的猪舍,建立禽畜圈养区,实现人畜分离、畜牧与水产养殖分离;在塘基、河涌边改种经济作物,如桑树、甘蔗、花卉、树苗等,恢复桑基鱼塘景观。三是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逐步完成鱼塘、河涌清淤低改工作,从根源上改善水质。四是加强企业生产的环评监控和规范水边食肆的经营,禁止其废气、废水、废渣对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

3、打造保洁网。为确保保洁员队伍的稳定和保洁工作的正常开展,各村委会要在镇财政对每名保洁员每月补200元的基础上,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落实保洁人员经费(如古劳村委会采取常住人口每人每年收取10元,外来人员每人每年收取24元,雅图仕公司每年赞助8万元以及村委会补贴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从而有力地确保了保洁员制度的落实。)

4、打造宣传网。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离不开广 3 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群众是这项工作的主体。因此一是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利用村干部工作会议、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强调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这项工作为每位群众带来的好处。二是通过镇电视广播站利用黄金时段插播环境卫生整治标语。三是广泛印发《古劳镇环境卫生整治倡议书》,发到每个农户家中,做到家喻户晓。四是在各村村口、路旁等显眼的地方设立生态宣传牌,做到“抬头不见,低头见”,使卫生观念深入脑海。五是定期组织镇机关干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义务进村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为村民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总而言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古劳镇的农村卫生环境情况会越来越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关于构建和谐村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村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梁润冰

文章提要:构建和谐村落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但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面临种种困境。要构建和谐村落,需要我们结合村落的地方特色,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寻求一条建设和谐村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村落新农村社会资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建新村”,而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逻辑延伸。其根基就是构建一个和谐村落。

一、和谐村落的内涵

和谐村落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其核心理念主要为:

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其 “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而且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1] 目的是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或防止生活条件的恶化。因此,要构建和谐村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增长速度、效率、质量和资源的持续性、环境的承受力相结合,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和谐村落的构建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农村社会取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整个农村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但由于以往重增长,轻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等。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将社会公正理念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使所有村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3.生态发展的和谐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是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作为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生态系统,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因此,农村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从制度和发展模式两方面来加强对资源、自然的保护和循环利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4.政治发展的民主性

在中国,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当前,乡政村治体制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这种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村治体制,改变了建国以来农村组织经济化的进程,标志着农村组织政治化的展开,但由于政府在农村治理中存在“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致使农村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农村建设的重心应在基层,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权利,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农村和谐与稳定。

5.农民发展的现代性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化因素的农民来推动。构建和谐村落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倡导新风尚,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现代精神,推动农民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实现农民素质知识化,现代化。

二、国外农村建设的启示——日本“造村运动”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我们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统筹兼顾,积极探索。其中日本的“造村运动”对我国构建和谐村落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的“造村运动”发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乡村人口集中到都会,城乡落差大,人口疏密失衡,对以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改造农村,日本政府发动了“造村运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循序渐进,实施农村综合建设

从战后至今,日本的农村建设走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历程。日本农村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再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经过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是现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国内农村不断学习取经、研究总结、不断实践的结果。

2.鼓励参与,实施市场化运作

为调动农民改造农村的积极性,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政府的决策,从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知晓、参与,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农民都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得主导作用。但涉及农村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实施市场化运作,农户主要通过申请向市政管理部门要求配备市政设施,对于部分呈散居化的农村地区,日本政府仅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煤气则使用液化天然气。

3.结合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日本政府注意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强调内发性,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做试点,成立生活工艺馆或建起了供人参观的民艺村落和供游人住宿的农舍,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使村民们不离乡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我国构建和谐村落的困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而村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

1.农村经济的脆弱性

农业是弱质产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一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极易破产。2004年,我国农业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粮食总产量超额完成国家既定目标,农民增收幅度达6.8%,但这主要依赖于政策扶持和有利的气候条件,科技含量十分有限,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因而,实行农村工业化便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便是农村工业化的很好例证。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压力,其制度区位优势已经逐渐发生变化,相对城市经济而言,乡镇企业区位有效性压力越来越大,发展面临着困境;同时,农产品流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虽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个体户、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等各个环节已经基本上按市场规律运作。但由于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配套改革滞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市场信息不通畅,农产品买卖风险增大,市场频频出现阶段性的“追涨杀跌”现象,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单个的农民难以在销售过程中确保自己的利益,市场的风险常常被转嫁到农民身上。

2.行为边界的交叉性

行为边界,是为规范行为主体活动,而界定其行为的活动范围,即是指行为主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给予一个明晰和确定的范围。清晰、明确的行为边界,有利于规范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避免行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模糊、冲突;从而促进行为主体自身发展。在农村,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村庄的行政边界、经济边界和社会边界不再清晰,不同乡村地区组织形式也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其行为边界往往相互交叉、重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确立“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由于乡村自治权力的边界模糊,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常常干预村的自治权,导致政务与村务不分,而村支部、村委会和村落的民间组织的行为边界模糊、交叉,容易引发村落的冲突、矛盾,不仅不利于村落发展,反而使乡村在治理过程中更加混乱。

3.集体行动的非理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排他性和独享性的价值观,配合着工具理性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农民的行为模式,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自我观;农民个人理性的增强,致使传统共生互惠的村落利益关系网络迅速解体,形成了主要以利益为导向的交往形式,组织和个人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村落分化日益加剧。在市场竞争态势下,村落内行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组织整体利益的实现,必然构成各种竞争的博弈框架,从而导致“囚徒困境”,引发社会冲突,影响村落整合。

4.乡村话语权的缺失

话语“体现了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优势也会构成一种权力关系,即话语权”。[1] 传统的乡村是血缘和地缘融合体,社会成员的关系表现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网络状态。这种关系网络在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身份的人根据其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话语权。在村落中,某些能人、精英因其身份、财产、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在村落的“公共空间”握有更大的话语权,支配、影响着村落公共资源的占有、分配,而多数村民处于弱势,被排斥于许多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之外,未能有效地参与村落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进而未能形成一个村级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不足以形成对损害公众利益和集体利益行为的有效制约,影响村落的整体凝聚力。

5.村落文化的边缘化

村落文化是村民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传承和现实生活在村民内心的反映。它具有全方位性和系统性,使村落从物质到精神,从以个人为载体的习俗到以社区族群为媒介的活动,结构性地构建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但70年代末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新的生产、就业方式与原有社会、文化基础产生断裂式移位,加之乡村社会的分散性和经济文化的落后,在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文化的强势渗透下,村落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村民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人格分裂,价值冲突,从而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心理基础,致使乡村因缺乏文化支撑而出现社会涣散,整合乏力,影响了村落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和谐村落构建的有效路径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目前,我们应在加大农村投入,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协调城乡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

1.发展农村新经济,提升农村竞争力

农村竞争力是农村为自身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农村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根据比较优势和要素资源禀赋原理,要提升农村竞争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合理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不是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简单化,其关键应是结合地方特色,可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战略,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断

地将农村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并不断地转化或回避劣势,提升农村竞争力。

2.发展社会资本,破除“囚徒困境”

构建和谐村落,实现村级民主治理关键在于将村民个人理性整合为集体理性。社会资本作为“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的自然产物”,[1] 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2] 它是沟通个人和制度,实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和谐,解决集体行为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的公民权利,有意识地培育积极的社会资本,改善农村的非制度性参与渠道,使乡村社会网络进一步扩展,直至全体村民,同时,向村落公共空间注入公共资源,调动村民关注并参与村落的共同性话题,形成有利于村落良性发展的舆论监督机制,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3.科学界定边界,构建多中心治理网络

“农村民主治理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逐步走向以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和稳定为要素的农村善治”,[3] 而要实现农村善治,使农村获得全面的、持续的发展,“靠的是地方社群的自主治理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的多层次的制度框架”。[4] 针对我国农村治理中边界模糊、交叉现状,我们应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农村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明确职责,着力整合村落治理权威的多元结构,使村落治理权威既有合理的分工,又能形成统一的合力,进而形成一个多中心的治理网络。

4.分化与整合,促进村落文化和谐发展

村民是村落的主体,也是村落和谐的核心,实现村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根本目的。文化作为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现在,我国农村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村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种分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正当的,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因为只有村民充分而平等地享有权利,这种分化或多元化才得以存在,村落才得以发展。在文化分化进程中,我们也应注重文化的开放与兼容,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实现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构建新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黄英

作者:梁润冰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法政系讲师(佛山528225)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56页。

[2]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3]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86页。

[4]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5]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6]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5页。

第五篇:创先争优 构建和谐新农村

创先争优 构建和谐新农村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党支部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阜南县郜台乡刘店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该村2004曾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同年又被市委评为全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2005,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同年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民主法制建设先进村。2009年被评为阜阳市“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该村拥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拥有很大的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农民群众拥有较高的人均收入;三是拥有一个坚强的村“两委”班子;四是拥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四条优势是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有力地推进了该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

刘店村位于蒙洼蓄洪库下游郜台乡的中部。村级区划调整后全村共有4个自然庄,14个村民组,1128户,5100人,党员70人,耕地面积4768亩。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维成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刘店村党支部按照乡党委的工作要求和部署,通过乡党委提出的创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争当“五个模范”要求,加强党员干部和班子建设,发挥先锋模范 作用;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村级事物管理;立足工作实际,开展好为民承办的实事好事。通过强化和丰富载体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发挥阵地作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一是发挥核心作用。“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三年来,该村党支部一直按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个好”的要求,从“素质、制度、监督”三方面着手,巩固党支部核心地位,发挥“火车头”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强方法创新。该村党支部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加以引导。大力宣传计生政策,勤做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婚育新观念。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创建,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和民风。加大投入,解决群众观点关心的实事好事。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保工作,让广大群众享受了这一惠农政策。工作方法的转变,树立了形象,赢得了民心。三是加强监督机制。党支部每年年初都进行承诺,年终进行践诺,同时还深入实施村干部“践诺跟踪管理”制度,督促其及时兑现诺言。严格实行村干部绩效考评制度,年终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和离退休干部等人员对村“两委”干部开展测评,解决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难题,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推动村级工作开展

村党支部按照“五带头”的要求,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加强党员 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旗帜”作用。一是抓党员教育。建立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致富本领。建成农家书屋一家,配备了2000多册的图书,开展党员读书活动。另一方面,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二是抓党员发展。把好入党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对致富能手、巾国妇女中的先进分子,做到“主动上门”引导,联系培养,确保每年不少于5名入党积极分子。三是抓示范带动。党支部积极鼓励和帮助党员带头树典型,带领群众共致富,全村有党员创业示范户26家。同时,积极抓好党员服务承诺工作。党员根据从事职业不同,分别做出服务承诺,设立了致富带富示范岗、乡风文明宣传岗、村务公开监督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四是抓服务管理。关心群众,尊重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同时,该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管理,对困难党员实行结对帮扶。此外,还积极引导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每个党员示范户均联系了1-2以上困难户,帮助其找致富门路,全村共有26名党员帮扶38户困难户。

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

村“两委”干部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对村内重大事项,都是村民监督委员会,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进行实施。成立由3人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村监会在村内财务管理,计划生育、村务(党务)公开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监督,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并且在党务公开、村民理财、“一事一 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等重大事物方面实行让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由于制度健全,管理民主、阳光公开,村级班子得到党员群众信任,树立了威信,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

争先为民办事,构建和谐新村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党支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方百计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是立足实际,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强村”工程。仅2009年-2011全村植树近万棵。目前,全村仅林业一项产值上百万元,真正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发展柳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该村群众素有编筐打篓的优良传统,但从前没有形成规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该村党支部一班人为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研究,集思广意,决定把柳编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积极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请技师传经送宝,举办柳编科技培训班,帮助贫困户贷款买青条,积极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积极为能人办柳编企业提供厂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目前,该村80%的村组干部和党员都被培养成了柳编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村组干部10人。在该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富裕起来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的“双带”作用充分发挥。仅该村柳编大户刘维昌三兄弟就带领全村及全乡大部分群众发展柳编产业走上致富。如今,刘店村柳编产业已成规模,柳编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该村已建立柳编示范基地两处,全村已发展上规模柳 编企业14家。该村仅柳编产业一项年创利税达1000多万元,全村家家是“工厂”,人人会编织,人均纯收入仅柳编一项就超过3000元,柳编产业已成为该村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三是发展教育建学校。为使刘店村下一代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该村通过招商引资,争取了一个台湾外商投资建校项目60万元,县里补贴27万元,村当时计划投入40万元,共投入60多万元,建成一座教学楼,取名明德小学。四是发展水利强基础。三年来,该村投资1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生产路10多条20多公里,修桥涵30余座,修渠8条,长8.5公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目前,该村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配套桥闸涵”的新格局。五是结构调整促增收。为了解决柳编材料不足,该村利用低洼地发展杞柳上千亩。利用沿老淮河水资源优势,发展优质水稻2000多亩。

如今的刘店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刘维成的带领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了和谐社会,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目前,该村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乡前列,全村群众家家住上楼房,50%的群众安装了空调,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民,达到“三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手机家家通,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载推进农村城市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农村城市化 构建和谐新农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和谐新农村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农村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

    构建和谐新农村心得

    精心构建和谐新农村潺潺溪水绕村过,栋栋新房绿阴中;屋后脐橙香飘远,门前塘鱼逐清波……初冬时节,笔者来到安远县凤山乡大山村杨屋坑小组,切实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生态田园式风光的秀......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小康的农村,就没有小康的社会;没有和谐的农村,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

    和谐农村金融体制构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上) 日期:2006-07-14 来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

    服务农村构建和谐

    服务农村构建和谐怀着对农村工作的无比热爱,怀着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我们选择了基层农村这片热土,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选择是崇高的,但我们将面临的是更艰巨的......

    构建和谐农村心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作为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善于抓住这一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提高思想认......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新农村[五篇]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新农村在全镇上下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下,今天,按照学习计划安排,我为同志们作一次党......

    构建和谐新农村心得(5篇)

    精心构建和谐新农村潺潺溪水绕村过,栋栋新房绿阴中;屋后脐橙香飘远,门前塘鱼逐清波……初冬时节,笔者来到安远县凤山乡大山村杨屋坑小组,切实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生态田园式风光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