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美国信息安全启示
德国是欧洲头号经济大国,也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200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2177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000欧元。德国为出口型经济,2004年外贸出口7309亿欧元,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德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1999年制定的“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纲要是德国第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计划。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又制定了“2006年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这是德国走向信息社会的主体计划,对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强调要通过政府创造环境,实行政府与产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向信息社会转移的体制和机制。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估计在明年发布。通过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德国信息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德国在制定和实施信息化战略中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视信息系统的整合。德国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联邦政府制定了“2005年联邦政府在线计划”,旨在通过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开拓新的工作领域,促进政府服务现代化。德国电子政务既有从联邦到州的垂直计划,也有13000个县市之间的水平计划。为了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电子政务发挥更大的功能,2003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和政府各部部长批准了整合电子政务的共同战略——“德国在线”计划。通过这个计划,电子政务的整体功能得到提高,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能够共同提供在线服务。目前,联邦政府在线提供440项服务,州政府在线提供300项服务,全国30%的人享受在线服务,几乎百分之百的企业都能利用电子政务与政府打交道。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电子政务标准的国家。德国还向欧盟各国和俄罗斯推广本国制定的标准。德国整合全国政务信息系统更多的是通过推广标准进行的。联邦政府通过代理机构发布电子政务应用的标准文件,而且每年修改,由联邦内务部在各地的代理机构实施,确保电子政务的互操作性。这些文件虽然是建议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但因为有统一的机构去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开放软件源代码。德国在制定和实施信息化战略时认为,联邦整个信息化战略是由好多软件支撑的,很多网络攻击也是由软件引起的。只有开放软件源代码,才能增强信息平台的独立性,提高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互操作性,促进网络安全。为了保证使用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德国联邦内政部在联邦政府内部、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之间积极推进使用开放源代码软件,并为此制定了国家战略。目前,德国虽然在开放软件源代码方面信息还不充分,不少最终用户也不愿意开放软件源代码,但政府正在推进这项工作,已有60多个机构从事这项工作。
第三,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德国在信息安全方面是欧洲的典范,主要做法包括三方面。一是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工部下属的联邦电信和邮政总局主要负责联邦电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工作;内政部和其下属联邦信息安全署主要负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安全问题,如互联网安全管理、防病毒入侵和应急处理计算机问题等。联邦安全署还负责对互联网进行内容监管,对需要跨部门协调的工作制定统一的方案。联邦内政部下属的联邦信息安全署设有计算机紧急反应小组,提供每天24小时的“应急服务”,解决互联网的安全问题,防止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联邦政府专门成立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负责处理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问题。二是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工部下属的联邦电信和邮政总局在为德国联邦其他部门提供基础电信服务的同时,还负责起草和制定《电信法》和《数字签名法》等法律,并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有效使用数字签名来保障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措施加强互联网上的安全,包括颁布了《电子签名法》和《电子商务法》。三是综合运用相关技术措施。德国联邦政府为加强信息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重大基础设施的保护,增强社会各界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设立安全门户网站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信息和安全工具,增强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开展信息安全认证,推广新的安全技术,与IT企业合作开展安全技术趋势研究,大力研发和使用密码技术、安全可靠的构件和生物识别技术等。
第四,重视信息技术创新及信息产业发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保持和扩大本国信息技术在世界上的优势,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德国政府把信息技术发展看成是其他领域创新的基石,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的任务是帮助本国企业走进全球市场,帮助企业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德国政府还从创造就业机会出发,对信息技术研究资助的重点是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对德国经济产生真正积极影响的项目,保证当前和未来的信息技术领先,支持在全球市场中居“领导者”地位的德国公司。德国政府还利用强大的研究能力和雄厚的资金,对一些关键领域的信息技术创新进行支持。2004年,西门子公司在通信领域获得2013项专利,较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政府还吸引和支持外国公司到德国投资建厂,发展信息技术。1999年以来,美国AMD公司在德国共计投资50亿美元,除了AMD公司自有资金和15%的银行贷款外,在资金支持、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专业知识人才队伍等方面都得到德国政府的资助。
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对德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3年,德国电子商务业务量首次突破1000亿欧元,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市场。目前,德国50%以上的工业生产和80%以上的出口依靠着最先进的信息与通信系统。制造业中,大约50%的增加值和新增就业机会及50%以上的出口业务都是与ICT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不久的将来,汽车生产成本中电子产品的比例将超过30%。信息技术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德国信息产业的增长。近年来,德国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比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快五倍。受全球信息产业大环境的影响,2002年德国信息产业出现了微小的负增长,之后便走出低谷,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德国信息产业国内销售额超过1300亿欧元,就业人员约75万人,是德国的第三大产业。
虽然我国与德国的国情不同,但德国推进信息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制定好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为了实现信息化健康发展,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德国高度重视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而且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地对信息化战略进行调整和更新,效果十分明显。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为了减少损失、少走弯路,使信息化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抓紧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当前要制定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信息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并重视利用法律和标准解决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互联网作为集信息采集、存贮、处理、传递和共享为一体的信息网络,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平台。利用互联网推行电子政务,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投资,而且有利于信息共享和公众获取信息服务。德国绝大多数的电子政务系统都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只有特殊需要的涉密信息系统才建专网。在解决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问题时,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采取标准等技术手段。我国资金短缺,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的电子政务对公服务的任务更多更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要重新认识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尽可能地减少建设专网。鉴于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难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专网,应加快立法进程,规范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促进各个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协同操作。
第三,电信监管和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新技术变化。信息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相关部门做出适当调整。为适应电信技术发展的要求,德国1997年撤销邮政部,将相关职能并入联邦经济与劳工部。在制定电信监管政策时德国有关部门认为,VoIP(互联网语音电话)与下一代互联网一样,是一项很好的新技术,很有发展潜力,运营商也很感兴趣,不能对其加以太多的管制。德国对VoIP和对普通电话是一样的,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利用VoIP打电话人的所在位置,但长期来看是可以解决的。德国不仅在电信领域主动适应VoIP和宽带接入等新技术,还积极推动广电、电信和互联网融合,已将三网的监管职能划归联邦经济与劳工部下属的电信与邮政司。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又处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当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深化对信息化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努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第四,在信息安全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信息安全工作方面,德国与我们的认识基本一致,做法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德国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相当集中,并在不断调整之中,即使分属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也在做到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有度,形成了信息安全监管的合力。为了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德国鼓励网络融合,在广电、电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平台。另外,德国鼓励使用开放源代码软件,并把推进源代码软件的使用作为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德国在信息安全方面拥有较多的经验,我国应该加强和德国就信息安全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对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交流,吸取他们的有益经验,提高我国的信息安全工作水平。
第五,为企业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信息技术的一些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根本原因之一是发挥了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并拥有像西门子这样一些勇于创新的公司。我国要加快信息技术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在资金和科技实力上还不能与德国、日本、美国的企业相比,特别需要国家的积极扶持。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利用政府采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克林顿政府在其63号总统令中指出:“我们的经济越来越依靠那些互依赖的、由计算机和网络支持的基础设施,对我们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非常规攻击有可能使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遭到巨大伤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指南来提高对其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信息安全更加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举措。
一、鉴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网络的严重依赖性,重点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
美国政府对国家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一直以来都予以了特别的关注。1998年5月克林顿总统签署第63号总统令-《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PDD63),提出“最迟不晚于2000 年,美国应当实现初步的信息保障能力。”PDD63令要求从总统令发布之日起,五年后美国将已经获得并保持对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保护的能力,以防止可能会严重危害到下述职能的有预谋的行为:联邦政府履行其重要的国家安全责任并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州和地方政府维持有序运转,提供最起码的重要公共服务;私营部门确保经济有序运行以及重要电信、能源、金融和运输服务的正常提供。这些关键功能遭到的任何破坏或操纵必须控制在历时短、频率小、可控、地域上可隔离以及对美国的利益损害最小这样一个规模上。2001年10月,布什总统签署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授权成立一项旨在通过不断努力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中的信息系统的保护项目,包括对应急战备通信设施及其相关的物理设施进行保护。2003年2月发布的《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则进一步指出:“美国的政策是通过保护关键基础设施,防止信息系统的运行遭到破坏,从而保护美国的人民、美国的经济及国家的安全”。其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包括农业、食品、供水、公共健康、应急服务、政府、国防工业基地、信息与通信、能源、运输、银行与金融、化学品和危险物品、邮政和船运部门的公共和私营部门。
二、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信息安全不等同于信息保密,信息保密仅仅是信息安全的一个方面。
在2002年3月通过的《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FISMA)中,信息安全被定义为“保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以避免未授权的访问、使用、泄漏、破坏、修改或者销毁,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其中完整性是指防止不恰当的信息修改和破坏,也包括确保信息的不可否认性和可认证性;保密性是指对信息访问和公开的授权限制,包括对个人隐私和私有信息的保护;可用性是指对信息的及时和可靠的访问。
三、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信息安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只依靠一个机构来执行法律和政策,但也不应该分工不明确,以致于“政出多门”,造成“政策撞车”,反而形成“谁都抓,谁都无法落实”的局面。因此在实施基础设施保护时,美国政府特别注意明确规定各机构的职责范围,在各个层次上都力求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一)国家层面 PDD63令中规定:“总统指派一个由大型基础设施提供商和州及地方官员组成的小组组成总统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总统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将定期集会,以加强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中公共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并在必要的时候向总统提交报告。第13231号行政令则将部委间的协调机构“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改为行政实体“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办公室”,作为联邦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最高管理协调机构。
(二)部委层面针对每一个有可能成为信息或物理攻击目标的基础设施部门,第PDD63号行政令为其指定了一个唯一的联邦部局作为联络时的领导机构。对于某些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职能必须主要由联邦政府执行,如国防、外事、情报、执法。其中的每一项特殊职能,都应有一个领导机构负责协调美国政府在该领域内的活动。针对“9.11”以后的安全形势,美国专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并对部门间的职责作出了调整。
《战略》中指出:国土安全部负责信息与通信、运输(航空、公共运输、水运、天然气管道、高速公路)、邮政和海运、应急服务以及政府持续性;财政部负责银行与金融;健康与公共服务部负责公共健康(包括预防、监视、化验室和个人健康服务)、食品(不包括肉类和禽类食品);能源部供水化学工业和危险物品管理;农业部负责农业和食品(肉类和禽类食品);国防部负责国防工业基地。另外,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负责协调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负责监督联邦政府的计算机安全项目中的政策、原则、标准和方针在整个政府部门的实施情况;美国国务院负责协调网络安全方面的国际协作事务。中央情报局负责评估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威胁。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负责对网络犯罪的调查和起诉工作。
(三)机构层面各个联邦机构自己负责机构内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FISMA规定,联邦机构的首脑根据风险情况和对信息(由机构收集或者维护)和信息系统(机构使用或者运行)的损害程度提供安全保护。
四、信息安全保护职责
(一)信息安全保护机构主管应确保对信息(由机构收集或者维护)和信息系统(机构使用或者运行)提供安全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政策、程序、标准和指南的要求;将安全管理融入到机构战略和运营规划中;定期向机构主管、众议院的政府改革和科学委员会、参议院的政府事务与商业、科学和运输委员会、国会授权的对口委员会以及审计总署提交报告,汇报机构信息安全策略以及实践的有效性。
(二)年度独立评估每个机构每年必须对其信息安全程序和实践进行独立评估以确认其有效性(FISMA)。
独立评估包括:
1.对安全策略、过程和典型子系统的安全实践的有效性测试;
2.基于相关法律、政策、程序、标准和指南的评估;
3.独立陈述(涉及国家安全时)在独立评估的基础上,联邦管理与预算局应国会上报评估汇总结果,而联邦审计总署应周期性评估并向国会汇报各机构信息安全策略和实践的适度与有效性以及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社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与日俱增。信息网络在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安全战略、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安全模式。
五、参考文献:
(一)Federal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ct,USA,2002(二)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Executive Order 13231,USA,2001。
(三)Security of Federal Automa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Appendix III to OMB Circular No.A-130,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2000。
(四)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Policy o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Presidential Decision Directive 63,1998。
(五)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Secure Cyberspace,USA,2003。
(六)Http://www.dhs.gov
第二篇:德国警察管理及启示范文
摘要: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漫谈德国警察管理经验
机构相互独立,效率高
中央警察与地方警察互不隶属,地方警察在机构设臵、编制、职务任免、经费保障方面相对独立,警察部门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保证警务工作运转协调,做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一,联邦警察只负责联邦事务,州、市警察负责地方事务,互不隶属,各负其责。全国边防警察、水上警察、铁路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刑事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管理,以州政府管理为主。联邦政府内政部刑事警察局主要负责掌握全国刑事犯罪的信息、资料,跨国界、州界犯罪案件的侦查、联络和协调,为各州刑事警察提供刑事技术方面的支持,国际刑警事务和与国外警方的合作,反恐怖、反破坏等宪法保卫工作,全国整体预 防犯罪方面的工作等。其他所有警察事务均属于州内政部的职责。第二,地方政府对警察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既能够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方面统一指挥调度、高效灵便,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保障警令畅通。各州在对本州警察的管理上拥有充分的权限,联邦政府无权干预地方警察的内部事务。各州在警察机构设臵、职务任免、录用、编制管理、经费装备保障等方面,统一由州内政部负责。第三,警察部门机构设臵精干,警种划分单一,领导职数少,少设甚至 不设副职,领导责任集中明确,决策快速果断,中间环节少,运作高效。警察部分内设机构一般分为行政管理和危害防治、刑事追究两大系统。行政管 理系统由组织人事、预算和法律事务等部门组成。危害防治系统主要由领导行动、大型事务、刑事事务、交通事务等部门组成。第四,警察部门互相支持,密切协作,工作运转协调。联邦刑事警察局向全国16个州的刑事警察部门提供刑事技术、情报、信息等方面的支援与服务,各州警察部门积极配合联邦警察开展工作。某一州、市遇有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当地警察部门难以应对时,该州、市警察 可以向联邦警备警察、边防警察以及其他州、市政府警察寻求支援。各州内的警力的分布是根据地区的治安状况不断加以调整。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的地方一般配备警力较少,治安秩序较差、案件多发的地方,往往配备警力较多。
招警程序严格,条件高
招募警察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计划性强、考试考核严格、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保证了较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警察行列。德国警察的招募由各州内政部负责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并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各州招募警察的条件、程序等并不统一。一是招募警察计划性强。各州内政部根据警察内部人员变动情况来确定招警数量,制订招募计划。每年组织一至两次招警考试,考试组织工作由各地警察局承 担。二是遴选条件、程序严格。报考人员必须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违法记录,经过10年学校教育或9年学校教育外加1年 的职业培训的公民。有的州对报考人员的学历要求更高一些。凡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笔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及面试,不合格者将被淘汰。三是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通过考试考核的人员还必须在州警察学校参加为期3年的入警培训,学习警察业务知识,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培训期满后,要参加州内政部统一组织的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一名正式警察,否则仍将被淘汰。
训练设备完善,成绩高
警察教育训练基地设施完备,培训层次分明并与晋升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形式紧贴实际需要。德国警察部门重视警察教育培训工作,但主要抓警察的职业培训,不办学历教育。第一,培训基地设施健全。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均设立了警察培训学校,分级负责警察的教育培训。高级警官由联邦政府负责培训,初、中级警官由各州负责培训。第二,培训层次分明,与晋升紧密结合。从大多数州的情况来看,德国警察教育训练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岗 位培训和晋级培训。岗前培训就是对参加警察录用考试合格者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初任培训。在岗培训就是定期组织对在职民警进行法律、体能和射击等项目的训 练,相当于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培训。晋级培训就是对拟晋升警衔人员 按等级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警衔晋升培训。德国警方没有统一的警衔制度,但绝大多数州的警衔制度基本相同,只有极少数州不同,个别州甚至准备取消警衔制度。警衔总体上可分为3等12级,即初级警官、中级警官、高级警官。每等又分类四级,分别佩带1至4颗星,星越多则表示级别越高。德国警衔晋升制度严格,所有晋升警衔的警察,都要参加严格的培训,初级警官晋升中级警官要在所属州警察培训学校参加3年培训,中级警官晋升高级警官要参加2年的培训,一年在州警察学校,一年在明斯特警察领导学院。所有晋升培训都有严格的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晋升。第三,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课堂教学大多采取研讨座谈方式进行,教师与学员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教育训练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德国警方立足现实警务工作需要,强调实战教学,理论课只30%,实践课占到70%,并注重模拟教学,安排学员直接参与警务活动,培养实战能力和专业技能。
内务管理规范,形象好
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同时强化警察部门的内务管理,培养警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提高警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 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摆脱纳粹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树立战后德国警察的新形象,德国警方始终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努力实现警察“平民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德国组织的民意测验中,战后德国警察的公众形象逐年上升,公民对警察的满意率名列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之首。德国警察机构内务管理规范警员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无论德国警察领导学院,还是警察局、分局和看守所、警察站,环境干净整洁,办公井然有序,车辆摆放整齐。有的办公设备虽然比较陈旧,但是养护良好。无论是领导学院的学员,还是实战部门的警察,着装规范整洁,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警察分局指挥中心、拘留所、警察站的警察熟悉业务,能够熟练地介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警察管理情况,并能够进行示范动作。同时,德国警方人员工作态度认真,有很强的原则性,时间、效率观念很强,考虑问题十分细致周到。德国警察队伍之所以能够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德国警方对每名警察的严格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强化科技强警,技术领先
注重提高警务工作的科技含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更强调警用科技装备的实用性、实效性,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德国警察现代化程度、警察工作科技含量比较高。据了解,北威州警方拥有先进的刑事技术,智 能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以及一批水上快艇和新型直升飞机等设备,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保证工作质量。伍伯塔尔市警察局所辖分局指挥中心内部设施十分完备,当班的4名警员着装整齐,工作认真负责,每人监视两台计算机,一台用于接警,另一台贮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包括街面地形图以及一些重点防范部位如银行、商店等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图,如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提取,作为决策依据。指挥中心与街面巡逻人员、车辆时刻保持联系,发布指令,机动快速。在指挥中心内还设有设施比较齐全的临时指挥部,遇有突发事件进行现场指挥,迅速采取对策。分局看守所看似简陋,但在监舍的设计上科学合理。看守所的报警设施安装在每一层牢房的过道护栏上,呈一尺多长的条形,简便实用。报警器与分局指挥中心相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分局立即可以调动人员给予支援。此外,德国警方十分重视警察技术研究,专门设立警察技术研究所,承担研究警察工作所必 须解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警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警械,如何搞好自身的防卫等等。德国警察技术研究工作的经费得到有效保障,以北威州为例,每年研究警察技术的经费投入在 5000万马克左右,相当于2亿人民币。同时,德国警方既重视科技的应用,也十分注意实用性。乌伯塔尔市警察局1警 察站接警台使用的还是两台黑白显示器,但并未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该所每年接处警7300余起。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必须要不断增强科技强警的意识,重视科学技术在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管理中的应用。当前,应该积极争取、加快实施“金盾工程”,高度重视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加大对警察防范技术的研究,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民警自我保护、打击犯罪的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经验
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犯罪的国际化,德国警方越来越重视与欧盟及其他国家警察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向30多个国家派驻了警察联络官。目前,德国警察领导学院每年举办各类研讨班50余个,而且这些研讨班均收取一定费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犯罪将不断增加,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越来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安机关要强化国际意识,严格遵循国际惯例,加强与国际警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上下功夫。同时,要积极促进与外国警方的警务交流,既可以组织各种代表团、考察团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国警务工作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各国警方人员到中国进行研讨、交流,加强国际警察交往。
第三篇: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定稿)
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
410200)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该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先来谈谈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德国教育体系。
1.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第一阶级教育。
3.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其中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II级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
(1)第二阶段I级教育。在德国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中学和总体中学。获得文法中学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取得了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资格,因而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又被称为“大学成熟证书”。
(2)第二阶段II级教育中具有同等学历者,如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具有上大学的资格。
4.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
(1)大学。这里指的大学,在德国常称为学术型大学或科学型大学(综合大学),大学入学条件为“大学成熟证书”。
(2)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学习内容偏重实践,学制较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三)主要机构的职责与义务。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管理、经费及考核方面要求。
1.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它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体现在: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并对其拥有解释权;监督该法的执行情况;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主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
2.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它主要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除农业、司法、卫生职业分由联邦粮食、农村部、司法和卫生部等部门负责外,其他大部分手工业和工商业飞培训职业均由经济部负责。无论是承认还是废除某个培训职业,事先必须征求联邦教科部的同意,否则也不能生效。由经济部和其他业务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目的是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3.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4.联邦各州的职责。基本法规定各州对学校的主管权,各州通过其主管部也对其承担相应的任务。各州还要全面行使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5.行业协会。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德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医生行会等。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四)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毕业才能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由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完善性和成功性,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向全球的必然性,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不好去读职业学校”。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提高工人的待遇,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
(二)“职教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
目前有一个长期没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口内部对中职、高职的管理没有理顺,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两个司管理。虽然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但是在投入数量上仍然是一头多一头少,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仍然是一头大一头小。二是教育口与劳动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互相独立,各成体系,导致各省、各地方的教育和劳动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矛盾。三是教育口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由于前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但是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孔孟之道盛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这样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具有所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外,还应具备某一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专职教师还要定期下企业培训或顶岗,以更新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 2006-12-23 11:57:20 作者: 于淑萍 点击: 134
摘 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双师型 就业准入 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主要解决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双元制”教育的学生在掌握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大量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提高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好坚实的铺垫。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主要由企业负责
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毕业考试由工商联合会或手工业者协会主持组织考核,通过严格考试的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成为一名称职而敬业的熟练工人或技术人员,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培训企业就业。虽然培训合同规定,培训企业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后留在本企业就业,毕业生也可自由择业,但是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一般来说,培训企业比较愿意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方面是因为本企业的培训学徒比较熟悉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很快胜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经过几年对学徒的培训后,对各学徒的能力素质有较多的了解,可以挑选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从总体上看,德国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的职业人才,其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明显好于其它高校的毕业生,失业率也低于其它高校毕业生。
3、职业教育属于政府、社会、企事业和个人的共同行为,但更多地强调政府的行为
政府职能具体体现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位职业者或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本领和选择工作机会。政府不仅按各校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利用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训实习等。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企业、经济界和政府共同承担,其中很大一笔费用落在企业身上。企业作为重要的一方具有较大的决策权。企业不仅有权决定企业职业培训的有关事宜(如制定培训条例等),而且有权参与制定各种职业教育政策、参与起草职业教育法、参与制定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等。德国职业教育成功运作,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功不可没。
4、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硕士毕业,要学习专业和教育理论知识,到校后有两年的实习期,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以保持技术活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5、德国职业教育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
有人这样描述,德国最先进的设备可能不在企业的生产线上,而在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心有优良和配套的实验设备,职业学校有自建的实验室,也有国家或企业建立的职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向社会开放,设备优良,许多职业技术学校都可以利用。我们在德累斯顿一所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几个机电工程师培训实验室看到,教学模式实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贯彻“规范操作、严格训练”的方针,每个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外,还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这种训练严格到连锉刀上下、左右角度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由于训练很严格,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项目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选题来自企业或学校本身。题目可小一些,有些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出图纸,而且要出样机,或参加安装、调试,体现设计、工艺的一致性。
6、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与道德观的熏陶
德国职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前所述的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这部分能力是学生今后完成技术工作所需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关键能力的要求(相当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关键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
三、感悟与启示
我国建国以来,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到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掀起了大规模发展的热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刻。此次欧洲考察归来,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认为事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力度,推进我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和产学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如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单
一、专业设置不灵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职教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时间长等。造成这些难题与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德国实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不能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门类齐全的中小企业众多,这次我们考察的德国德累斯顿建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就很值得参考。所以,尽快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学合作”的可操作机制,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且更是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
2、学校应该主动敞开大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尽快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主动走向社会,主动走向企业,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服务企业。以服务为宗旨,密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企业的需求,主动寻求工程项目,尝试通过工程项目的运作实现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
3、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建立双师型队伍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
(1)对已有的师资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并与工资待遇挂钩;
(2)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
(3)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人才;
(4)落实、坚持、完善、考核职教老师每年一个月下现场的制度化运作机制。
4、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深化专业建设改革,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办好高职的核心就是打造特色专业。最重要的是特色,最关键的是特色,最难办的是特色。首先要有质量意识,进而要有精品意识,最终要成就特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服务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5、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项目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注重实践,严格训练,要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推进“双证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打造“零距离上岗”的人材培养模式。
6、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
要深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全面素质培养的举措与途径,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人文环境。环境就是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创新人才不可能从封闭的校园中培养出来,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的人,才能获得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理性的人生价值观。
7、政府立法,明确政令
我国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以来,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5年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之,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证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具体运作机制,我国高职教育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长足发展。我国在高职教育的法规方面还需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创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 神州学人网。
[2]Prof.Dr.Hortsch德国的“双元”系统 讲座。
第五篇:美国信息安全政策
美国信息安全政策概述
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克林顿政府在其63号总统令中指出:”我们的经济越来越依靠那些互依赖的、由计算机和网络支持的基础设施,对我们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非常规攻击有可能使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遭到巨大伤害”。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指南来提高对其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信息安全更加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举措。
一、重点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鉴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息网络的严重依赖性,美国政府对国家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一直以来都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1998年5月克林顿总统签署第63号总统令-《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PDD63),提出“最迟不晚于2000年,美国应当实现初步的信息保障能力。”PDD63令要求从总统令发布之日起,五年后美国将已经获得并保持对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保护的能力,以防止可能会严重危害到下述职能的有预谋的行为:联邦政府履行其重要的国家安全责任并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州和地方政府维持有序运转,提供最起码的重要公共服务;私营部门确保经济有序运行以及重要电信、能源、金融和运输服务的正常提供。这些关键功能遭到的任何破坏或操纵必须控制在历时短、频率小、可控、地域上可隔离以及对美国的利益损害最小这样一个规模上。
2001 年10 月,布什总统签署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授权成立一项旨在通过不断努力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中的信息系统的保护项目,包括对应急战备通信设施及其相关的物理设施进行保护。2003年2月发布的《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则进一步指出:“美国的政策是通过保护关键基础设施,防止信息系统的运行遭到破坏,从而保护美国的人民、美国的经济及国家的安全”。其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包括农业、食品、供水、公共健康、应急服务、政府、国防工业基地、信息与通信、能源、运输、银行与金融、化学品和危险物品、邮政和船运部门的公共和私营部门。
二、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信息安全不等同于信息保密,信息保密仅仅是信息安全的一个方面。在2002年3月通过的《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FISMA)中,信息安全被定义为”保 护信息和信息系统以避免未授权的访问、使用、泄漏、破坏、修改或者销毁,以确保信息的 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其中完整性是指防止不恰当的信息修改和破坏,也包括确保信 息的不可否认性和可认证性;保密性是指对信息访问和公开的授权限制,包括对个人隐私和 私有信息的保护;可用性是指对信息的及时和可靠的访问。
三、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信息安全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只依靠一个机构来执行法律和政策,但也不应该分工不明确,以致于“政出多门”,造成“政策撞车”,反而形成“谁都抓,谁都无法落实”的局面。因此在实施基础设施保护时,美国政府特别注意明确规定各机构的职责范围,在各个层次上都力求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一)国家层面
PDD63令中规定:”总统指派一个由大型基础设施提供商和州及地方官员组成的小组组成总统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总统基础设施保障委员会将定期集会,以加强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中公共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并在必要的时候向总统提交报告。第13231号行政令则将部委间的协调机构“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改为行政实体“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办公室”,作为联邦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最高管理协调机构。
(二)部委层面
针对每一个有可能成为信息或物理攻击目标的基础设施部门,第PDD63号行政令为其指定了一个唯一的联邦部局作为联络时的领导机构。对于某些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职能必须主要由联邦政府执行,如国防、外事、情报、执法。其中的每一项特殊职能,都应有一个领导机构负责协调美国政府在该领域内的活动。针对”9.11”以后的安全形势,美国专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并对部门间的职责作出了调整。《战略》中指出:国土安全部负责信息与通信、运输(航空、公共运输、水运、天然气管道、高速公路)、邮政和海运、应急服务以及政府持续性;财政部负责银行与金融;健康与公共服务部负责公共健康(包括预防、监视、化验室和个人健康服务)、食品(不包括肉类和禽类食品);能源部供水化学工业和危险物品管理;农业部负责农业和食品(肉类和禽类食品);国防部负责国防工业基地。另外,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负责协调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负责监督联邦政府的计算机安全项目中的政策、原则、标准和方针在整个政府部门的实施情况;美国国务院负责协调网络安全方面的国际协作事务。中央情报局负责评估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威胁。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负责对网络犯罪的调查和起诉工作。
(三)机构层面
各个联邦机构自己负责机构内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FISMA规定,联邦机构的首脑根据风险情况和对信息(由机构收集或者维护)和信息系统(机构使用或者运行)的损害程度提供安全保护。
四、信息安全保护职责
(一)信息安全保护机构主管应确保对信息(由机构收集或者维护)和信息系统(机构使用或者运行)提供安全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政策、程序、标准和指南的要求;将安全管理融入到机构战略和运营规划中;定期向机构主管、众议院的政府改革和科学委员会、参议院的政府事务与商业、科学和运输委员会、国会授权的对口委员会以及审计总署提交报告,汇报机构信息安全策略以及实践的有效性。
(二)独立评估每个机构每年必须对其信息安全程序和实践进行独立评估以确认其有效性(FISMA)。独立评估包括:
1. 对安全策略、过程和典型子系统的安全实践的有效性测试;
2. 基于相关法律、政策、程序、标准和指南的评估;
3. 独立陈述(涉及国家安全时)在独立评估的基础上,联邦管理与预算局应国会上报评估汇总结果,而联邦审计总署应周期性评估并向国会汇报各机构信息安全策略和实践的适度与有效性以及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
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社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与日俱增。信息网络在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安全战略、方针和政策,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安全模式。
五、参考文献:
(一)Federal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ct,USA,2002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美国,2002(二)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Executive Order 13231,USA,2001。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第13231号行政令,美国,2001(三)Security of Federal Automa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Appendix III to OMB Circular No.A-130,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2000。联邦自动信息资源的安全,联邦管理与预算局A-130通告附录三,美国,2000(四)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Policy o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Presidential Decision Directive 63,1998。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第63号总统令,1998(五)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Secure Cyberspace,USA,2003。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美国,2003(六)Http://www.dhs.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