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及启示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及启示
宫建平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摘 要:学校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研究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启示
学校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尽管我国很早就把素质教育改革提上日程,效果却不很明显。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探寻适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当然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我们在借鉴其有益做法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一、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美国的国家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建立时间不长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十分年轻。这种年轻致使它观念开放,很少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奋发进取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性,反映在社会生活中是多种文化共存,整个社会开放包容、提倡公平竞争。因此,培养具有这一特性的美国精神是美国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只是由于美国社会、文化的特点,这种关注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略有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意识,让其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塑造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学习美国政治制度、司法体制和立法体制以及比较本国与他国的差别,向学生灌输没过体制的优越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国情。
3.注重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和其他国家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尽管美国各州对品德的界定有所不同,但一致认为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真诚、正直、勇敢、善良、公正、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等优良品格的人。
二、美国道德教育特点
由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看到美国道德教育具有以下一些特色:
(一)政治性是道德教育的鲜明特征。美国通过其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美国公民的忠诚性,还可以传播美国的政治文化,政治性特征分外明显。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以政治观教育为核心,其目的就是使学生确立个人主义价值观,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自我教育模式,重视启发式和自我参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辨析能力,发展自主意识,向学生灌输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观念。可见,在一贯声称“多元化”的美国,其政治教育却总是一元
化的。
(二)道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其正式课程中,人文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一部分,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美国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内外活动频繁,利用这些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卡纳尔大学有600多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供学生们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
(四三)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美国学校较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较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例如通过课外、校外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为了弥补公民德育课在时间和方法上的不足,美国许多学校给学生提供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质是维护美国的政治制度,宣扬美国的政治文化。无论是美国人的公民意识,还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毫无疑问的都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倾向导致德育模式、德育理论无法落实,令学校老师十分头疼;暴力、吸毒、种族歧视、性骚扰、未婚妈妈等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往往学校长期教育的结果还不及社会上一小时对学生的影响大。
三、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代要求相符合、适时调整,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建国60年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德育内容、方法、目标和培养形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国教育不管是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与当前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愈发明显。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存在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分数,更是进一步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深化道德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目标,特别是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生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的要求,也才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二)学校道德教育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长远目标
爱国主义在美国占据高层次地位,既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它的重要内容。从现代社会来说,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国家。因此民族精神应成为德育的灵魂,德育必须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主要目标。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们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坚决反对过去那种只突出政治,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坚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借鉴美国学校德育的合理成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中华英杰。
(三)重视“养成教育”,把培养道德认知与道德习惯结合起来
从美国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对中学生尤其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即不仅要讲清道理,更要重视在行为实践中反复加以训练,并逐渐培养成为习惯。
总之,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创建真实的教育环境,使德育活动更加贴近生活,符合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在课堂上加强知识传授和观念灌输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认知、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意志、探索、独立自主
精神和平衡人际关系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怎样选择,达到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航.美国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小学公民教育[M].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2]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苏丰.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评价及启示[M].天津电大学报,2002,(4)
[4] 苏丰.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评价及启示[M].天津电大学报,2002(4)
[5] 苏丰.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评价及启示[M].天津电大学报,2002,(4)
第二篇: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特点和启示
一、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美国高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是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方式,也就是不专门开设一门道德教育课程,而是将道德教育融合在各科教育之中,其途径主要有四条:
1.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不管是美国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和建议,还是学校实际的教育情况,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包括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美国问题、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他们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著名的《耶鲁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有道德训练的因素。例如:古典语言中的句法是十分难学的,或许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学习这种句法仍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可以对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确定的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从更广泛、更现代的角度论述了同样的观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这类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2.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在美国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活动频繁。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讨论会。学生可以联系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使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活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三是角色扮演活动。角色扮演能为学生提供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如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了解审判程序,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出若干规定并说出理由。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探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等,这是发展社会意识、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四是学生组织活动。在美国,各高校各类组织活动相当活跃,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学会或协会供学生们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特别指出的是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从直接与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会”的不只是公平竞争与集体协作等观念,还有关于诚实、正直等方面的品性。
3.通过心理咨询,以指导的方式来进行。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款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则,工作人员都是卫生保健、精神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大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咨询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在美国,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
4.通过公共环境,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宏观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美国生活方式来生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众多的博物馆,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象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就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由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背景及至今尚无一个全国性统一的道德教育体制,高校德育实践做法多样,不过就其主流和趋势而言,当代美国高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理论模式用于实践,在许多方法上往往也反映出理论具有的指导作用。
2.注重全面渗透性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方式的教育。美国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渗透性的间接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孤立的道德课,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美国的国情不允许强行灌输某一种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教育不可能仅限于每天几小时的教学中。
3.注重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较强调学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种活动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4.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美国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较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5.信奉多元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能动地养成思想品德。多元性除了表现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强求一致,但要求学生要学会相互尊重外,还表现在学校德育没有全国统一的要求,50个州各行其是。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个性、启发诱导和自主选择,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精神的塑造。
三、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德育工作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1.要重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德育的作用。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的办法来加强道德教育已不可能也不必要,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道德教育与活动性德育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重视体育类社团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2.要重视咨询指导,发挥其指导性德育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以“一对一”为主的咨询指导工作会越来越多,因为德育工作不是空对空的,它是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分不开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治思想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个别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服务。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要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
3.学校德育必须适时调整、自我更新,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德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视社会需要,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70年代美国学校德育根据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不无借鉴意义。因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面前,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观否定另一些价值观的方式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影响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4.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应当加强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德育理论建设,而且富有创新性。他们运用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侧面研究道德教育工作,注重教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德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德育操作性与科学性不强,对道德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德育实验工作,努力增强德育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魏贤超:《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3.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第三篇:美国幼儿教育见闻及启示
美国幼儿教育见闻及启示
来源:早期教育
近期,笔者在美国参观了多所幼儿园,并和美国幼教工作者进行了多次交流,现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美国幼儿园类型多样
美国幼教机构的类型很多,表述方式和我们也有所不同,在我国,3岁~6岁孩子所在的机构被称为幼儿园(Kindergarten),2岁~3岁孩子所在的机构被称为托儿所(Nursery)。而在美国,人们只把5岁~6岁的孩子所在的机构称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而把3岁~5岁的孩子所在的年级称为学前学校(Preschool)。此外,还有招收2岁~6岁孩子的日托中心(Daycare Center)和招收3岁~8岁孩子的幼儿学校(Children's School)。在美国,既有公立的免费幼儿园也有私立的收费幼儿园。5岁~6岁的孩子可以选择当地公立小学中的幼儿园接受免费教育,也可以选择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中的幼儿园或者私立的幼儿学校。3岁~5岁的孩子则只能进入私立的幼教机构。美国托幼机构的收费普遍较高。在美国东部地区,一个较好的幼教机构的入园费用大约是每月1400美元。因此,美国5岁~6岁幼儿的入园率较高,而3岁~5岁幼儿的入园率则比较低。
二、班级规模较小,教师配备充裕
美国幼儿园的班级规模普遍较小。通常,中班和大班是18个人,小班是12个人。在部分的日托中心,人数会相对较多,但也不会超过25个人。每个班有3名教师。根据全美幼教协会(NAEYC)的规定和建议,幼儿园的师幼比不得低于1:10。在班级的环境设置中,往往也有这样的隐形制约。例如,在一个幼儿学校中,大班的走廊里只有18个挂衣架,班级中也只有三张可供幼儿就坐吃午餐的桌子(三张桌子。每张可以坐6个人)。较高的师幼比能让教师和幼儿有更多的沟通和互动。在班级的3名教师中,一名是首席教师(head teacher),另外两名是助手教师(as-sistant teacher)。首席教师是班级教育工作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同时也负责指导另外2名助手教师。美国幼儿教师并没有太多的笔头工作,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照料和指导好班级中的幼儿。美国幼儿园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模式,全美幼教协会等组织会提供一些供教师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某些幼儿园,教师还会得到一笔可支配的课程建设费,用以购买相关的课程材料。幼儿园支持教师参与各类研习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美国幼儿教师的工作自主权较大,敬业程度也较高,尽管收入水平有限,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班级布置区域化
在美国,人们认为适宜的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所以他们十分重视教室的布置。美国幼儿园班级主要采用区域化布置,教师们会把班级环境分为若干个明显的活动区,如讨论区(Meeting Area)、积木区(Block Area)、美工区(ArtArea)、感知发展区(Sensory Table)、书写区(WritingArea)、戏剧区(Dramatic Play)、阅读区(LibraryArea)和点心区(Shack Table)等。在国内,由于人数等原因,教学区往往占了班级空间中的很大一块(占三分之一以上),而在美国,讨论区(即教学区)只占教室的较小一块(占四分之一以下)。在讨论区中,幼儿可以围坐在教师周围,就某些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今天的活动安排和总结,也可以一起阅读故事或唱歌。各个区域主要是依靠桌子和柜子来进行围合和分割。桌子的形状大小都各不相同,作用也不一样。有的圆桌很大,适合美工区的操作。感知桌是两用的,打开盖子就是一个发展感知觉的玩沙池,合上盖子就成了一个普通的方桌。区域化布置为幼儿的分组学习和自主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例如,在集中讨论之后,幼儿会被分为两组或三组开展分组学习活动。有多名教师分别进行指导。此外,幼儿每天都会有选择性活动时间,他们可以在材料丰富的区域中长时间地进行专注的学习和操作。这样的选择性活动包括绘画、书写、拼图、阅读、戏剧游戏、积木和玩沙等。这些活动既能发展幼儿的计划能力,也能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们也会随时参与到不同区域中与幼儿进行交流或指导。
第四篇:加拿大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加拿大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以多伦多大学为例
王光森
2013-01-29 17:01:55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6期
作者简介:王光森,江苏警官学院副教授、硕士。(南京210012)
内容提要:“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这不仅是中国德育教育界的认知,也是加拿大高校的做法。在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加拿大高校并不要求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道德准则,也不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采取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方式,创造各种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 键 词:加拿大 道德教育 渗透性 实践性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倡导并践行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加拿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从表面上看,它没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专门的道德教育机构,但从体现多元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和谐方面看,其道德教育的效果又是非常显著的。学习、研究加拿大高校的做法,必将有助于我们探索当代高校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拿大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一)重视课程教育,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普通课程的教学中
以多伦多大学为例,它虽然没有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也不要求教师将官方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但从学校的实际教育来看,多伦多大学还是注重通过开设普通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在多伦多大学开设的正式课程中,人文与社会学科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这是学校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多伦多大学强调遵循科学与价值的双重原则,教材内容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与人道主义、国家意识的渗透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多伦多大学不提倡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说教、灌输以及提供一些标准答案,而是强调以“中立”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以此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思考空间,在思考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多伦多大学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讲解既要体现科学观念、真理观念,又要体现平等观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教育、引导学生。
(二)重视为学生服务,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
多伦多大学是加拿大最大、最古老的大学,目前拥有三个校区,在校学生七万多名,其中国际学生七千多人,约占多大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获得成功,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多伦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服务工作,并坚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为学生服务的全过程。为此,他们明确提出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一个整体,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他们的口号是“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的理念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伦多大学出于实际考虑,设立了学生服务中心,主要由职业咨询中心、学习指导中心、土著学生服务中心、家庭服务办公室、国际学生服务中心、住宿服务中心、医务所、专业服务中心等八个部门构成,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健康保险服务、体育娱乐服务、社团服务、学习指导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家庭服务以及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服务等。在服务中,他们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意识,而且更强调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高层决策,注重学生民主意识和领导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三)重视学生心理咨询,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心理咨询的活动中
按照有关规定,多伦多大学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帮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的责任,而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义务。学生中的问题一般都由学生服务中心或咨询中心来解决。由此,学生服务中心或咨询中心就应运而生,而且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在加拿大,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类似的机构,多伦多大学也不例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伦多大学不仅以学术成就享誉世界,而且在心理咨询方面也闻名遐迩。其显著特点是不仅设有专 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而且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款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工作人员不仅都是卫生保健、精神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而且大部分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类咨询机构不仅能够积极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活动,而且还能够结合学生中出现的学习问题、人际关系紧张问题、恋爱问题、厌食问题、不良嗜好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开展心理教育和思想引导,增强学生的自尊自重、自强自信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四)重视开展各种活动,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校内外活动中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并不非常重视系统的、严谨的知识灌输,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和深度往往比不上我们,但他们非常强调教学中师生的平等性,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非常注重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全面的均衡发展。为此,他们除了非常重视课堂互动式教学以外,还非常重视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这类活动主要有:一是重大纪念活动。如每年11月11日为加拿大国殇日,在这前后,多伦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会自发地戴上“罂粟”花,参加各种纪念活动,以表达远离战争、祈求和平的强烈愿望。二是参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加拿大博物馆、“二战”纪念馆以及魁北克城古城堡,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牢固树立起国家意识。三是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在多伦多大学,仅学生社团组织就有三百多个,它们非常活跃,活动也相当频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多伦多大学非常重视学生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学生从活动的参与中不仅能够得到能力的锻炼,而且容易养成公平竞争与集体协作观念,养成诚实、正直等品格。
(五)重视德育大环境的营造,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情境渲染中
与其他西方国家高校一样,多伦多大学不惜大量投资进行校园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以营造一个庞大的宏观道德教育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国家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多伦多大学的校园里,有“二战”纪念碑和纪念广场,有英雄人物的雕塑,有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老建筑,也有代表现代文明的现代化建筑群。在主校区音乐学院的音乐大厅里,不仅有典雅的布置,而且四周的墙壁上都刻有著名历史人物的画像,栩栩如生,让人肃然起敬。这些场馆和建筑集中体现了加拿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加拿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是多伦多大学向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学生毕业时,多伦多大学都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仪式,校长亲自到场,为每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感和巨大的成就感。由于学生人数多,毕业典礼一般都持续四五天,场面非常感人。在多伦多大学,校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拿大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高校德育教育必须明确其基本任务,坚持根本目标不动摇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就其内容来说,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也包括法制教育、纪律作风教育等。其中第一位是政治教育,解决学生政治判断和价值认同问题。在高等学校,德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其基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多伦多大学德育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任务明确,指导思想明确,而且始终坚持一个目标不动摇,即不管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人才的目标始终不变。国家意志、民族精神是德育的根本,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致力于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这方面,多伦多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对目前那种片面强调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层次性、多元性,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做法进行反思,坚持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既要反对突出口头政治的倾向,又要反对忽视思想政治引导、忽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降低德育要求的倾向。
(二)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强调人格平等、人文关怀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教育的归宿和根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人、成才,是现代教育的追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以学生为本要求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自由、平等、人格、尊严、幸福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学生为本要求重视人文关怀的激励作用和道德情感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在完整的教育中获得德性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根据德育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价值观念灌输的同时,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不忽视学生的感受;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愿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在教育管理中,以实现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为己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管理格局。
(三)高校德育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德育教育形式的网络化和实践化
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实现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日益结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实现德育教育形式的网络化,使学校同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社区中心及政府机构建立制度化联系;需要学校德育教育从追求虚无缥缈的天国转向人类社会实践,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需要学生勇敢地走向沸腾的生活,迎接八面来风,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社会的方方面面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强化道德实践,建立参与社会实践的德育模式,这是多伦多大学的做法,也是我国德育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
(四)高校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大德育环境的营造,重视渗透性德育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要求高校打破自身的封闭性,增强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的开放性、发展性和未来性,积极营造大德育环境,重视渗透性德育的作用。一般说来,大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教育的理念——全员德育。全员德育理念支配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在目标指向上,着力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性提升;在实施途径上,强调学校主导作用与社会影响作用的整体性发挥;在实践模式上,注重学校各种育人资源的全面性开掘和利用。二是德育教育的方法——全面渗透。“全面渗透”强调的是德育应覆盖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渗透到各种教学、各种活动、各种情景和各项工作中,通过这种覆盖和渗透,感染、陶冶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践证明,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注重大德育环境的营造,重视渗透性德育的作用,往往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坚持这一点,意义非常重大。
第五篇:美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开发及启示研究
美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开发及启示研究
长期以来, 领导能力开发方面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人才的大学忽视了自身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开发。大学校长不仅对大学而且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开发他们的领导能力对现代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借鉴美国大学发展的经验, 我国大学应高度重视校长管理与领导能力的开发。
大学校长和各层行政管理人员是一所大学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提高学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源泉在于开发和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但从学术组织的有效运作角度讲,领导和管理的水平却制约着教师学术生产力发挥的程度。因此, 如何开发大学的领导与管理资源, 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结合当代美国大学在这一方面的实践,本文尝试从大学校长的遴选与培训角度探讨当代大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问题、改革措施、影响及其意义。
一、培养自身的高级管理者是当代大学发展战略的要求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 在推动知识进步的同时也为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提供着引领本行业发展的领导者。然而长期以来, 大学却没有注意到下列现象: 大学在为社会培养领袖的同时忘却了自身领导者的培育。例如, 美国学者格林在其主编的《新 时 代 的 领 导 者 : 为 了 高 等 教 育 的 战 略 》中指出: “大学宣称自己是为社会培养领导者的事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院校很少系统地关注培养自己的领导者。„„学院和大学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组织;一所典型的院校可能将其 60%的运转资金投资于人事。然而, 我们很少投资于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当危机时代来临时, 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开发资金成为首当其冲的牺牲品。”曾经专门研究过美国大学校长过渡问题的两位学者詹母斯马丁和詹母斯塞母尔斯也指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尽管相当数量的时间被用来使新学生适应我们的院校, 但很少有思想被用于为我们的高级领导设计一个定向或者入门过程。”
可见,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大学本身都忽视了原本早已在工商业组织中存在且应用的人力资源开发。在美国,受公司法人团体文化的影响, 企业领导者的遴选和培训工作早已成为美国公司生活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高等教育系统中, 大学因其特殊的组织性质而对公司性质的遴选和培训迟迟不感兴趣。直到近一二十年来, 随着经济资源短缺的束缚日益严重, 大学才开始在领导者开发上由被动向主动过渡。
为什么美国必须开发大学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管理者? 其中原因之一是,近年来, 美国大学校长领导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来以学者为主的校长身份随着外部资源的短缺和信息技术的挑战而发生了变化, 董事会通过猎头公司遴选的人选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大学以外的部门。随着公司企业组织中的人进入大学校长职位, 大学在运作方式上发生了类似商业组织的行为。表现之一就是, 大学校长在做出决策时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员、学生甚至校友参加讨论并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后才能做出决策的做法, 校长必须及时做出相关决策、以便为学校的发展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如在战略规划方面,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校长领导不得不考虑到高科技对学校产生的冲击。近一二十年来, 美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大学校园的信息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需要投资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 进行昂贵的信息技术建设便成为大学校长面临的一个新挑战。面对这种富有高风险特征的战略规划, 大学校长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做出及时的战略性决策, 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大卫沃德等研究指出: “当高等教育领导者没有从事信息技术决策或没有将信息技术视为功能性领域执行者的一个关键责任时, 他们的学院和大学将错失战略性地利用技术的无数机会, 校园将做出不明智的投资,院校财政将受损于信息技术上的花费。”③因此,企业家型的校长 “必须拥有知识基础、技术技能和信心、勇气与能力, 以传达出在信息技术决策上的战略性后果。”④另一个原因是, 来自商业组织或政府机构的人当选为大学校长, 也要求大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这部分人认可原来公司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生产力提高和领导能力提高的作用, 因而在董事会的支持下他们愿意参加各种校长培训活动。与此同时, 由于他们在进入大学前缺少必要的关于学术组织的了解和相应的领导经验, 所以, 董事会、美国的教育中介机构或组织也认识到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职业化培训和领导能力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对大学发展的紧迫性也是十分明显的。现代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多重目标和功能的复杂组织, 各利益相关者往往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向大学领导者提出各种要求, 使大学更加像一个有组织的无政府机构。利益冲突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使得大学校长处于冲突的漩涡。领导这一复杂的组织, 对其领导者和行政管理人员来说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而, 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复杂化要求大学必须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从外部环境的压力来看, 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纪之交,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经历着 “在生物医药、通信交流、信息技术、替代性能源资源、新材料、自动化、全球化方面的革命性进步”。这也是大学本身正在做的事情或正在经历的冲击。如果说丹尼尔贝尔等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在当时还仅仅是一种新颖而又令人感觉陌生的观念, 那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则更加清晰地体现出 “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一种科学思想从诞生到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技术所需要的时间极大地缩短。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以指数般的速度进行。知识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 生产知识的大学在 “后工业社会”已从边缘走向中心。这是一个以 “变革”为重要旋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 速度超越了时间的重要性,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各个领域面临的挑战。或许可以说, “变革”已成为时代唯一不变的事物。用密歇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的话来说就是: “现代社会最能被预见的特质就是它的不可预见性。”“变革的速度第一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主题。”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学领导者面临的挑战。技术变革的速度、大学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大学之间在竞争中取胜的速度等, 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冲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正代表并经历着这种变化趋势。
与高科技变革之挑战同时并存的是, 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经济资源短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针对大学在世纪之交面临的挑战, 欧洲十所大学和美国十所大学的相关领导者于 1998 年 5月在瑞士的格拉恩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并在会后发表了 《格拉恩宣言》。宣 言 中 明 确 指 出 :“大学在与其他急需的公共需求竞争稀缺的公共资金的同时, 正经历着财政束缚。”美国的大学及其领导者不得不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中开拓进取。可见, 外部环境的压力对大学管理速度和应变能力提出了迫切需要。管理的速度和效率、大学应对变化的能力成为了当代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不重视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的后果是严重的。尤其是在美国这样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中, 大学领导者如果不会经营大学, 那么, 一旦出现财政危机, 大学关门之事在当代也不是不可能的。竞争环境使美国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忧患意识。许多高等教育界的人士和教育组织都主动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开发大学的人力资源? 是大学自身还是外部机构, 如美国教育理事会、哈佛大学的校长培训机构等?
二、美国开发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的行动
本文不是从教师学术生产力的角度探讨大学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也不是从院校的中层和底层管理者管理能力开发的角度进行研究, 而是从大学校长的遴选、培训和领导能力开发的视角探讨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实际上, 这个问题已经受到美国教育理事会的关注。在最近一次举行的大学校长圆桌会议上, 与会者建议 “现任院校的领导者必须做出共同的努力, 为拥有更好的未来的学校领导者做好准备”。⑨可见, 开发大学自身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培育未来的高级管理者, 已经进入在任校长们的视野。
美国大学开发人力资源的行为在大学校长这一层次上的表现是, 重视大学校长的遴选并将领导过渡过程作为一个模式进行管理, 对新任校长(不管是未曾有过校长经历的还是曾经有过校长经验)进行相关知识和领导技术的培训, 使他们迅速适应新的院校环境。对未有过校长经历的是从战略意图和战略操作上进行, 对有过校长经验的则从具体的技术训练上进行。
对董事会和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来说, “从一开始就更加有意识地处理整个过程中广泛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已经成为了一个 ‘过渡管理’的新模式”。这种遴选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了解 “任期即将结束的校长的想法”;“董事会根据校长的意图作出安排”;选拔新的校长;直到 “新任大学校长与董事会的蜜月期结束”。这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大学校长的过渡作为一个过程管理,就是要系统地研究、处理其中的关键问题, 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最终实现遴选出优秀的、能够对大学发展负起责任的校长。这说明, 遴选过程既是一个遴选委员会成员代表各自利益相关者而相互博奕的过程, 也是一个在董事会领导下选出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校长的过程。过渡管理是董事会思考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长、如何遴选出这样的校长、如何实现校长过渡、怎样使新校长和董事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迅速磨合并相互适应的过程, 也是一个董事会评估过去一段时间大学的理念和发展状态、以便重新调整发展战略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美国大学中的应用有多种表现形式。由于现代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的组织, 领导大学对校长来说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今天, 美国大学校长的胜任条件比二战前的要求高得很多, 因而务必保证遴选到高效的高级管理者对董事会和整个大学来说也成了艰巨且具有风险的任务。“而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使得组织内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每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而便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外包, 即与一个卖主签订合同使其执行原先由公司履行的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发端于工商业组织中,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外包同样也是最先在它们当中应用。
现在, 美国大学在遴选校长时, 董事会越来越多地通过猎头公司来寻找候选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 “外包行为”。大学校长领导性质的变化和大学校长管理水平重要性的增强, 都使得大学校长的遴选工作成为一项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事件。董事会已经没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了信心保证遴选到合适的人选。为此, 他们委托猎头公司帮助开发潜在的合适人选。从倾向性上看, 以赢利为目的猎头公司重资金筹措能力以及经营现有资源并使之增值的能力的人选。这样以来, 企业家型大学校长开始活跃在美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
然而, 来自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的人士担任大学校长随之产生了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 他们对学术组织的运作环境和习惯缺少了解、理解。这样, 如何使他们迅速了解学术组织的特点、理智地与学术人员相互磨合并领导大学保持自身的使命, 就成为董事会和大学中各利益相关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领域。实际上, 对院校和社会来说, 现代美国大学校长更替频率急剧增高的代价都是高昂的。“校长遴选需要昂贵的费用, 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新校长、甚至那些曾经在其他地方当过校长的人也需要时间了解学校和校长职位。”○13这些新变化迫切需要董事会、教育组织或大学研究机构高度重视大学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解决上面问题的措施之一, 就是开展大学校长的培训、管理与领导能力开发工作。
在美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校长的管理与领导能力开发中, 美国教育理事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 其他组织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如由朱蒂斯迈克劳琳(Judith B.McLaughlin)领导的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学校长研究班就是其中之一。在近90 年的发展史上, 成立于 1918 年的美国教育理事会通过各种途径和行动在全美做出有利于高等教育进步的舆论导向, 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大学高级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项目。其中, 面向大学校长的项目有: ①校长研讨班和圆桌会议。主要是在美国教育理事会的倡导下, 定期或持续性地就大学校长领导问题举办研讨班或圆桌会议。例如,每年举办一次的面向国际教育的 “领导网络工作论 坛 ”, 约有 200 名校长和教务长参加, 讨论国际化教育中的领导角色。2003—2004 年, 理事会还就技术战略问题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2004 年, 理事会举办了校长圆桌会议, 阐述了高等教育与政府的社会契约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讨论并一直延续到 2006 年。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竞争和公共目的上, 致力于恢复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2005年, 理事会邀请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的大学校长举 办 了 两 年 一 次 的 “跨 大 西 洋 对 话 ” , 就政府和高等教育之间变化的社会契约进行讨论。②女校长高峰论坛。由理事会高等教育妇女办公室定期召集女校长参加。它把世界妇女大会的有关精神和决议带回了校园。峰会看到了院校校长角色和责任的扩大、考虑了女校长的价值观在塑造院校的未来以及组织氛围中的综合与协同作用。③有色人种校长高峰论坛。由种族和民族平等中心主办。峰会探讨有色人种校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为现任校长提供直接支持和服务;建立多样性的民族校长网络工作平台, 以促进有色人种校长与协会领导者、政府官员、大学学者和咨询人员的合作。④大学校长咨询网络工作。这是美国教育理事会新开发的项目, 以便为校长、尤其是上任第一年或第二年内的新校长提供即时的咨询, 帮助他们应对眼下的挑战和棘手的问题。咨询网络工作将吸纳一批前任校长参与讨论, 以检测理念并为校长提供咨询等。
除了面向校长的开发项目外, 美国教育理事会还开发了一系列面向首席学术官和其他副校长的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有: ①新任学术副校长讲座。这是理事会为任职三年以内的学术副校长专门设计的。它通过长达一年的一系列会议方式, 向他们提供实用的执行领导开发训练。这个讲座能使参加者探讨广泛的领导问题, 包括战略与预算决策、管理学术人员、领导变革且保持稳定、与内部和外部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打交道。②面向学术副校长的国际化论坛。这是一个大约 50 个首席学术官参加讨论并阐明国际化中的关键性领导挑战而设计的邀请项目。论坛的共识通过网站或基于网络的刊物向更多的听众传播;而经选拔来参加论坛的首席学术官将获得最低限度的资助, 使他能在所在学校的综合性国际化教育革新行动中调节资源的分配。③提升妇女领导者的全国领导论坛。高等教育妇女办公室已经举办了 65 次全国领导论坛, 邀请大学校长同那些即将进入高层行政领导职位或校长职位的妇女一起研讨。这个为期三天的论坛主要讨论院校领导职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并将她们介绍给遴选咨询人员, 由此而进入校长遴选过程。④晋升为校长: 面向副校长的专题讨论会。这是一个新的讨论会, 面向那些在未来一两年内将晋升为校长的副校长, 以便使他们能够在即将成为校园首席执行官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洞察力。为期两天的专题、首席执行官的遴选过程、合同的谈判、校长职位的成功过渡等问题。它是高度互动的, 包括与猎头公司执行官的真诚谈话、来自多种院校的现任校长的辅导、来自模仿面试的反馈以及推荐信和个人简历的评判等。
通过上述高级管理者管理能力培训项目, 美国教育理事会为提升现任大学校长、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妇女领导者、少数民族出身的校长的管理与领导能力以及开发潜在的未来领导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近年来美国教育组织或机构为推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所开展的典型行动。这些行动(包括本文没有涉及的面向中层、底层行政领导者和高级教员的领导能力开发的项目)具备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全部内容, 即 “获取人力资源、回报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维持和保护人力资源”。可以肯定的是, 通过自觉运用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 美国大学在人力资源开发行动中受益匪浅, 为高等教育在 21 世纪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其他高等教育组织或大学校长培训机构虽然在培养项目的广度和影响力上比不上美国教育理事会的项目, 但它们所涉及的领导开发内容也是比较有针对性的, 因而领导力开发中的领导能力开发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其中, 关于大学校长的培训项目一般包括: “组织领导的环境背景——新校长在进行管理和改革时, 如何识别和处理该校的组织文化和重要传统;统筹能力——与校董事会关系的处理;发展战略——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中校长的角色;筹资——如何有效地发挥校长的筹资作用;财务管理——如何依据财政状况作出恰当的决策;人事管理——如何考核下属、最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学术领导——如何对学校教学、科研的组织工作产生影响及如何保持个人的学术特长;校长生活——如何处理休闲、夫妻生活、校长官邸的处理等问题;演讲思路训练——提高校长演讲说服力和号召力。”这些训练内容, 对于大学校长企业家精神和品质的形成、筹资技术与协调能力的提升、经营战略思维的应用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美国开发大学校长领导能力过程的意义与启示
人力资源开发对现代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通过美国教育理事会的行动, 美国高等教育在即使是经济资源短缺、信息技术挑战和国际化冲击的时期也拥有了一批与之相对应的新时代的校长。他们就是正活跃在美国高等教育舞台上的企业家型大学校长或者被称为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校长。这些校长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经营能力、领导风格与技术、道德领导与个人魅力、表述高等教育发展远景的水平等, 周正业老师,领导力管理专家。团队建设专家南京师大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历任美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欧洲最大培训公司合作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营销学院执行院长。都与美国教育理事会等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密不可分。他们不仅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而且对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来说, 都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克拉克克尔曾高度赞扬当代美国大学校长们那种企业家般的优良品质, 认为: “正是这些风险承担者使美国高等教育具有了相比之下充满活力的领导动力。”詹姆斯?杜德斯达也同样承认这一点。他说: “高等教育是幸运的, 因为它经常遇到富有冒险精神的校长出现在自己的舞台上。”○19其次, 人力资源开发能够提升大学的学术生产力水平。在美国, 人力资源开发同时增强了大学与外界的联系, 公众因大学活力的再现而恢复了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对大学来说, 有目的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会更加清楚自身的历史使命。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理想的结果就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大学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也正是向孕育她的社会提供知识、人才和有价值的服务。
大学开发人力资源的行动带给我们许多全新的启示。首先, 学术界有必要重新评估大学进行的一些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像在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活动中, 许多遴选委员会委托以赢利为目的的猎头公司帮助大学寻找大学校长候选人, 两者之间的交易行为具有商业性质。但对现代美国大学来说, 这无疑是必要的, 因为大学董事会已经难以保障遴选到适应大学需求的优秀校长。遴选校长如此重要、花费如此昂贵, 使得大学不得不采用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性质的行动来确保优质人力资源的获得。同样, 在遴选到合适的校长人选后, 大学也会在随后的校长培训方面采用工商业组织经常运用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对新校长进行必要的领导技术训练。这些行动对大学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十分必要, 它不会危害大学的学术组织的本质和使命。因此,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整个社会应当对大学的这些行动持宽容的态度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虽然我国公立大学校长的选择要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 但在我国民办高校的校长遴选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其次, 通过研究美国大学中的人力资源开发行动, 我们可以明确开发大学人力资源的主体这个问题。对开发大学的高级管理人才资源来说, 其主体可以是多种行为主体, 即高等教育系统以外的教育中介机构或组织、大学里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大学的董事会与校长。没有董事会和大学校长自身的主动行动, 开发大学校长的管理与领导能力是相当困难的。当然,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 教育主管部门的党委要发挥好党管人才的作用, 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大学校长的管理与领导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大学校长也应当自觉地发挥自我提高管理能力的主动性。再次, 就当代中国大学中的人力资源开发而言, 我国大学校长同样迫切需要提升领导能力。由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与美国差异太大, 所以, 在我国开展由教育中介机构举办的针对大学校长的人力资源开发行动难以取得成效。这是由我国大学校长具有一定的行政官员级别这种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教育中介机构在校长们的行政官员身份面前缺乏合法性和权威性。因此, 针对我国大学校长的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应由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机构来承担。实际上, 我国政府也已经开展了具有人力资源开发性质的活动, 这就是于 2002年、2004 年和 2006 年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些行动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 其中最缺乏的就是中国大学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和行动。
结语
今天, 国内外的有关人士经常批评大学所开展的一些具有工商业性质的活动;尤其是大学校长的企业家精神及其相应行动, 更是受到传统人士的严厉批评。他们忧心忡忡地认为, 现代大学的学术精神已经失落了。但事实上, 有良好适应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大学校长领导大学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挑战、积极应对并引领时代的变革,正是大学主动学习其他社会组织行为的结果。在一个资源短缺的时代, 大学能像企业那样懂得珍惜各种资源、增值经济资源、开发管理者的才能, 这对大学和养育她的社会来说都是有益的行动。
美国教育理事会等教育组织所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增强美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的行动, 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家型大学校长的领导能力开发水平和领导水平, 而且还间接地提高了大学的学术生产力。他们自觉应用工商业组织的人力资源理论的实践,给新世纪的美国大学保持卓越地位提供了优秀的领导人才。这再次表明, 美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具有良好的机制及适应能力, 它们不会仅局限于逻辑的推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经验比逻辑更有力量, 这不仅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对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在内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 都是值得借鉴的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