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

时间:2019-05-14 22:2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

第一篇: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

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

2008-05-26 11:30:21来源:

2007年3月1日起,美国全面禁售模拟电视机,要求今后所销售的25英寸以上电视必须集数字接收和显示于一体,内置符合美国ATSC电视制式的调谐和解码组件。它使美国政府主导的强制数字转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模拟电视机的退场是所有向数字转换的国家迟早都会面临的问题,美国的先行将为随后进入数字转换的国家积累一些可供参考或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数字电视进程

美国发展数字电视受两大动因驱动,一是频率危机,二是财政赤字。美国电视数字化的政策方向是通过数字转换释放更多的频率资源,通过拍卖频率获取的收入弥补财政上的亏空。

美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2年。当时的美国广播联盟为阻止广播电视频率的重新分配,防止这些频率落到移动通信运营商等机构手中,以需要为今后发展高清电视预留频率资源为由,提出了发展数字电视的口号。这一阶段主要从事了大量的前期调研、论证和启动工作。

第二阶段是建设阶段。1992年,克林顿政府为促进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把数字电视作为美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信法》,确立了数字电视标准,制定时间进度表,拉开地面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序幕。

第三阶段是推广阶段,从1998年至2001年。这个阶段美国的频率危机再次爆发。一方面市场产生了对新的商业无线数据服务的迫切需求,这需要频率资源;另一方面,在“9·11”恐怖袭击后,美国为增强国土安全,也需要为消防、医疗和警方等公务紧急部门提供频率资源。这两个因素直接推动了美国紧锣密鼓的数字化进程。

第四阶段是普及阶段,从2001年至2006年。这一阶段,由于电视提供了更多的新服务,如交互电视、视频点播、高速互联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远程教育和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信息服务,数字电视渗透率开始上涨,数字家庭比例开始上升,多数播出机构开始数字化运作,数字电视市场接近成熟。

第五阶段是转换阶段,从2007年开始,一直将持续到200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日程表,按部就班地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强制转换。

为强制实施数字转换,美国政府综合各方反映制定了日程表并不断调整。有关法案规定:2005年7月1日后,美国市场上36寸以上的电视机均需内置解码器;2006年7月1日后,25-35英寸的电视机也须内置解码器;2007年3月1日,所有大于25英寸的电视机必须内置解码器,7月1日后,13英寸以上的电视机必须全部内置解码器。2009年2月17日,美国将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播出。

美国发展数字电视的思路和策略

1.做好宣传推介活动,消除用户疑虑,提高数字电视的家庭拥有率

对于数字电视,美国人看法不一。虽然多数公民都购买数字机顶盒,或更换电视机,或升级天线,但仍有不少人不愿意被迫掏钱参与政府主导的数字革命。

为了消除用户疑惑,美国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美国全国有线与电信协会、美国邦联通信委员会和国家广

播协会等机构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宣传美国的数字政策和转换中的费用补贴政策,并建立了三个介绍数字电视的官方网站、www.xiexiebang.com配合宣传。美国消费电子协会也在户外广告牌、公交广告和各大电视台上播放数字教育公益广告,制作供学校使用的专题教育课件,并广泛散发介绍数字电视的多语种小册子,以使消费者早日接受DTV。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说服许多人更换了电视机,从而提高了数字电视机的家庭拥有率。

为在2007年进一步做好教育活动,美国国会拨付500万美元专款用于数字电视的专项教育。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也在其2008年预算草案中划拨150万美元用于数字电视教育。

2.政府积极主导数字过渡计划,建立对数字电视的新兴治理体制

美国政府在法律保障、财政支持、技术标准、资源分配、设备设计、转换时间、电视内容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政策,放松了行为管制、结构规制,采取多种产业政策,通过媒介企业的巨型化、市场结构的多层化、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收益结构的混合化、内容流通的多渠道化、公共服务的分担化来解决数字化转换过程中的巨额投入以及潜在的市场风险,抑制垄断、促进竞争。这些措施积极地推动了美国的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3.以高清电视和多频道服务为切入点,激发受众的有效视听需求

美国的数字电视进程长期以来一直与高清电视和多频道服务的发展并轨进行。目前,美国90%的电视台都制作高清节目,播出节目中也有55%是高清电视节目,其中黄金时段播出的高清电视节目占到85%。位居前列的高清电视频道有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探索频道、娱乐体育频道、福克斯广播公司、家庭影院、全国广播公司、表演时代和时代华纳TNT电视网。日渐增多的高清节目有效激发了受众的视听需求。2006年高清晰电视机在美国电视机市场的销售超过模拟信号电视的发货量。高清晰电视的发货量超过了1200万部,在美国数字电视市场的比例上升到了85%。

4.以有线和卫星电视的数字化来带动地面电视的数字化

美国电视产业结构由地面、卫星和有线三大块组成,美国法律规定,卫星和有线必须转播地面电视,因此,美国70%的视听者是通过有线电视网或卫星电视网收看地面电视节目的。美国选择以有线和卫星电视的数字化来带动地面电视的数字化策略。

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利益集团掣肘政策出台

电视数字化牵扯到通信业和广播业为数众多的内容产业、平台产业、网络产业集团。虽然美国国会在1997年就设定了地面电视的数字化目标,但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各个利益集团、共和民主两党、参众两院都在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互不相让。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的博弈严重阻碍了数字电视的进程,致使许多政策、法律和法规难以出台,即便出台也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2.弱势群体获得的政府补贴偏少

尽管近年来数字电视机价格已经降至原来的一半,但仍高出模拟电视机许多。这打消了许多人更换电视机的念头,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和低工资者。虽然美国也曾设想动用国库补贴这部分人群,但由于遭遇严重的预算危机,财力不足。为此,美国总统布什在2006年2月8日签署了《2005年赤字削减法案》,其中一项规定将地面电视由模拟向数字转换的期限从《1996年电信法》原定的2006年12月31日推迟到2009年2月17日。该法案还规定为机顶盒的补贴费总额只有15亿美元,按申请先后处理,发完为止,预计只能补贴1600万户,远不能满足美国地面电视

家庭(2000万)和有线电视家庭(6500万)的需要。如果美国不采取措施改善杯水车薪的补贴局面,在2009年,美国的数字转换期限仍可能推迟。

3.数字电视节目匮乏

目前全美还没有几家数字电视节目库,可供播出的数字式节目仍然少之又少。其次,采用数字技术需要花大力气对所有员工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再培训,而目前这项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再次,由于多次翻录导致损害录像效果,偷录盗版者猖狂行动,以致影视节目制作机构不愿意向地面数字电视台供应优质节目。这些都导致美国公众没有积极性将模拟电视机升级换代,致使数字电视机普及率长期停步不前。

经验和启示

1.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平衡各方利益

在推动电视数字化过程中,政府不仅要面对消费者,还要面向经营者。政府的角色在于根据本国的社会价值取向,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通过制订各项法律和政策,完善各项配套措施,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帮助各平台运营商根据各自优势和特点,找准市场定位,采取最适合自身的经营策略和收费体系,最终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目的。

2.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对观众来说,模拟或者数字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看到赏心悦目的节目和丰富的内容。因此,发展内容产业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逐步放松行为管制、结构规制,继续鼓励系统内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制作更多的精品节目;另一方面,要为系统外的内容创作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多渠道多层次节目流通市场的形成和跨媒体、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宽松环境。为此,应当对目前的制播体制进行改革,降低节目制作的门槛,限制播出机构节目制作的比例,鼓励节目制作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还要注意加强对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数字内容的网络化使用、著作权信息的保护、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等一系列新问题纳入监管。

3.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促成三网融合美国的实践表明,数字化造成了通信业与广播电视业在内容生产、传输方式、信息终端、服务模式、运营主体几个层面上出现的纵向融合。与这一融合趋势相伴随的是,以内容产业、平台产业、网络产业为核心而出现的横向分离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就陆续放松了多个方面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地面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业的整体转型,为广播电视数字化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这对我国通信和广电的条块分隔管理的现状而言,尤为重要。电视数字化必然要求通信和广电的三网融合,以此培育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产业链,使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和发行商、传输平台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在这条产业链上都能找到适当的位置,为数字电视转换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数据

截至2007年2月20日,全美获得数字电视建设许可或播出执照的地面电视台总数为1702家,占电视台总数的98.8%。实现数字播出的有1601家,其中正式播出的有1195家,试验播出的有406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2006年年度报告显示,美国现有1.116亿电视家庭,2005年数字电视家庭总数为2200万户。有研究表明,2008年美国的数字电视家庭将达到6900万。(数据来源:marketresearch研究报告《US Market Forecast: DTV and iTV,2003-2008》)

第二篇:美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启示

美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启示

吴继锋1蔡小秋2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昌330013)

(2江西省交通厅南昌330003)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对调整和优化高速公路网 络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节约性高速公路、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规范高速公路名称、提高高速公路科技含量问题与美国的现行情况进行比较,提出我国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性意见。关键词:高速公路;发展;启示

0前言

2005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笔者在江西省交通厅的统一安排下,作为世界银行二号项目工程管理人员赴美培训班的成员前往美国进行培训和考察。一个月当中参观了美国的交通管理机构和十几个州的高速公路,现仅就美国的高速公路发展对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启示与大家商榷。

1美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基本情况

美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位于西部的洛杉矶至帕萨迪纳的旱河谷中的旅游公路,全长6km,于1940年建成通车。1939年,美国议会通过了“州际国防公路网计划”,开始了高速公路建设。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增强战争时期调动部队和输送战争物资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政府构思要在全美范围内的大都市间修建高速公路网,于1944年,由国家公路委员会提出,在全美大约要建设5.47万km高速公路来连接所有超过30万人口的城市、连接80%人口在5万以上的城市。后来公路联合执行委员会建议将54条高速公路网总里程增加至6.44万km,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美国公路主骨架,但因资金短缺,没有被通过。当时所规划的只有局部建成,其中有很多的原来双向2车道的干线公路改扩建成单向2车道,这些公路设计采用20世纪40年代的技术标准。因为当时经验非常有限,这些公路在7、80年代因为路基横断面和路线几何设计等方面的缺陷进行了重建。

1960年以后,以连通和改善交通干线为重点的州际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美公路里程约650万km,其中高速公路8.9万km,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镇。任何一个地区,甚至是相当偏僻的山区,都可以方便地利用高速公路实现驾车出行。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上个世纪后半期完成后,其高速公路总里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只要有需求,就会对原有的高速公路

进行改善或新建。

2美国高速公路的特点

美国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美国20世纪4、50年代所修建的高速公路出现不少问题,这个时期的高速公路后来成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的对象和总结的资源。这为修改美国4、50年代规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60年代中期以后,便出现不计其数的学术论文或设计文献的修订本,反映出美国对4、50年代高速公路的研究总结取得了成功。现又出版了《美国高速公路施工规范及其应用手册》,它是由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编写的《公路工程施工手册》和《公路施工指南规范》两本书合编而成,用以指导高速公路建设。

美国高速公路建设,有评估标准、规划立项、投融资以及维护管理的机制。每个项目的认证至少需2年时间,一般由行业组织牵头,邀请行政官员、专家学者和使用部门的代表,进行学习考察、协商讨论、归纳改进,提出并进行个性化设计方案。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比例通常为州政府19.6%,地方县市77.4%,联邦政府3%,平时维护费用主要由州政府负责。

美国高速公路91.2%是个人车辆使用,美国家庭用在车辆和交通方面的费用,约占其总收入的18~19%。美国的高速公路几乎看不到收费站,个别收费的桥涵,使用电子扫描系统,并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公路养护和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块:一是燃油税,这是美国公路养护和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二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独立桥梁、道路和隧道,这些项目一般通过收取通行费直接回收投资;三是针对货运卡车公司按照其完成的周转量收取的高速公路使用费。

参观了明尼苏达州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州设置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心,该中心集警察、救护、路政、养护于一体,设有专门报警电话911。遇有报警或求助电话则根据情况分类后立即与中心内相关部门联系上路处理;采用专门的管理系统,道路桥梁设

113

置众多摄像头通过埋在路面下的感应线将路况信息传送到中心;进出高速公路匝道附近均设置电子信息牌,及时将收集的各种信息发布,美国非常重视发布各路口至本条高速公路经过主要城市所需时间的信息。

3美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启示

美国高速公路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成熟的市场。借鉴美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可帮助我国在公路建设的矛盾与问题中,找出轻重缓急的排解序列来,只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就不会茫然失措。得法才能得胜,得道才能得益,一切都可在市场化运作中得到解决之道。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物质资源是最大的优势,只要扬长避短,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一定会飞速发展。

3.1调整和优化高速公路网络结构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不仅可增加国家竞争实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还可优化综合运输体系,有效地拉动国民经济。高速公路所到之处,都为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明显变化,沈大、济青、沪宁、成渝、京石、京津塘等高速公路就是有力的例证,有高速公路与没有高速公路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在明显加大。因此,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仍是当务之急。

按道路总里程的5%比例测算,我国的高速公路以10万km为宜,则还需再建6万km高速公路,才能适应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根据运输经济理论判断,日交通量达到5000车次的道路,就应该考虑建设高速公路。在国道交通网中,已有5万多km普通公路超过这个流量。就绝对数字而言、我国的高速公路已经不少,甚至超过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但判定高速公路的多与少,不能只看绝对数,还要考虑它在公路总里程中所占的比例以及是否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等因素。

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行车速度快、运输效益高的特点。我国现有3.5万km高速公路,分布于各省市、自治区,大部分项目里程比较短,仅在部分区域形成长距离运输通道,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很难发挥出来。

高速公路只有形成网络,连续运输距离达到800km以上才能显现其独特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快捷、高效的运输目标。按照交通部建设国道主干线“7918”的规划,全国3.5万km高速公路中属于“7918”的为3万km,只占规划高速公路总里程8.5万km中的35.3%。待“7918”全部建成,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才形成。

高速公路的结构调整要围绕“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思路,立足当地、面向全国,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规模效益高的发展新格局。

114

美国高速公路结构的优化,也经过多年不断的更新和改造才取得今天的明显作用。我国高速公路虽初具规模,但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存在着交通量大小严重高低的现象,使得效益相差悬殊。因此在高速公路结构调整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结合运输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信息而定。

按照“十一五”国家发展规划的部署,本世纪中叶我国的人民生活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对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3.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除采用国家投资和外商投资外,还要面向民间融资来修建高速公路。湖南的醴潭高速公路由湖南海威投资有限公司和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投资合作建设,是湖南省第一条面向民间融资修建的高速公路。引进社会资本,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战略是高速公路建设的良好开端和有益尝试。我国利用外商投资项目较多,民间融资建高速公路也在实施。

3.3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建节约性高速公路

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要抓住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和资金倾斜的机遇,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改善生态条件,富民强国,加快优势资源转换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生态高速公路、高效高速公路、观光高速公路为一体高科技高速公路。

美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又很少收费,让我们好不羡慕。但美国的高速公路也有“不足”,它不像国内的高速公路那么笔直。美国的高速公路蜿蜒曲折,限速一般是100km/h左右,有的地段甚至只有70km/h-80km/h。原因是为了尽量少占用农民的土地,高速公路尽量选择河流、山脊等没有农田的地方。

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政府因发展公共事业而征地,必须对个人给予不低于市场价格的合理补偿;如个人对政府的征收行为或补偿金额存有异议,有权请律师进行上诉并索取合理补偿。为避免诉讼费用,政府更愿意在开始就提出合理补偿。

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标准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国情,不宜设置过高标准,应尽量考虑减少土地的征用,以融造和谐社会,建节约性高速公路。

3.4继续改革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标准

美国高速公路就像它的名字(FREEWAY),直译为“免费之路”,基本上不收费。全国8.9万km高速公 路,只有约8000km是收费路段,而且收得很少。在美

国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公路没有收费站。我们乘车从华盛顿到纽约,走的是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在高速路上车流量非常大,且速度不慢。惊讶的是在800km左右的路程中只交了十几美元的过桥费,而且是走很远的路才有收费站,一次只收几美元。美国人较少乘飞机、火车去旅游,而驱车前往,因为这样“便宜”。故美国高速公路的利用率大大高于我国。中国修高速公路目的也是方便民众,但客观上并不方便,收费站接连不断,动不动就是几十元,高的确实吓人。政府应考虑国情和民意,适当降低收费标准,真正让每条高速公路都能路尽其用。

3.5规范高速公路名称,方便驾驶员出行

美国是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高速公路就是美国经济的大动脉。美国的高速公路命名较规范,所有的高速公路都是以数字命名,十分好记。只要是单数就是南北向的,只要是双数的就是东西向的,从西海岸线到东海岸线高速公路号码由低到高,很整齐。1号公路就意味着最西端的一条南北向高速公路,一边是加州美丽的海边太平洋,另一边是高高的落基山。

国内的高速公路命名则不够规范。就我省的高速公路的命名而言,一条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就分别称昌

九、昌樟、赣粤、泰赣、赣定等,一条东西向的高速公路也分别称梨温、温厚、昌金等。据说其它省市也同样存在较混乱的现象。

3.6实施科技兴交,提高高速公路科技含量

高速公路结构调整的层次取决于科技进步的水

平。要以推进高速公路科技革命为导向,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推进高速公路科技产业化,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速公路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 和高速公路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高速公路科研的投入,加强与国外、省际间的高速公路技术合作与交流,重点引进和消化先进的科技成果,推进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和基层科技单位的联合。加强和改进省市县 三级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稳定基层队伍。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掌握新技术能力。支持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把最好最新的科技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建设市场。因此,应重点开展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高速公路科技推广体系,重点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交通建设的整体水平;二是推广科技成果,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标准化美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三是要对职工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重点做好高速公路综合开发项目,紧紧围绕高速公路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结构;五是使用新工艺,提高经济效益。结语

美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确实比我国先进,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但我国只要不断建立完善现行的高速公路标准体系,加大对高速公路建设投资的力度,强化勘测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建立不断创新的机制,高速公路定会快速健康发展。

115

第三篇: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及其启示

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及其启示

徐拥军 张斌 舒蓉 王薇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

100872)

摘要:文章简述了美国企业档案馆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介绍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IBM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陶氏化学公司等4家世界知名企业的档案馆建设情况,总结了美国企业档案馆建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企业档案馆的启示:应该在竞争中求生存,通过贡献谋地位;确定多元化、综合性的功能定位;以对内服务为主,对外服务为辅;构建丰富多样、具有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关键词:企业档案馆;企业档案;美国 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相应地,美国企业的档案工作和档案馆建设也比较成熟,有诸多值得我国企业档案部门借鉴和参考之处。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历程 美国企业档案馆的产生,与美国商业历史研究的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1925 年,哈佛大学成立了商业历史协会,人们日益重视对商业历史的研究。但是当时企业的档案大都处于无序状态,没有专人管理,无法为企业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信息。于是,学者开始从理论上探讨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1]1937年,美国历史学者拉尔夫·豪威尔(RalpM.Hower)撰写了《企业档案的保存》,由哈佛大学商业历史协会以小册子形式发表。文章建议企业建立自己的档案馆,以准确反映企业对所属行业和美国所作出的贡献。1938年,奥利弗·霍姆斯在《美国档案工作者》上发表了《企业档案的鉴定与保存》,进一步阐述了保存企业档案的重要性。[2]

1943年,美国第一家正式的企业档案馆———费尔斯通(Firestone)轮胎与橡胶公司档案馆成立。费尔斯通是一个家族企业,主要为美军提供军需品。费尔斯通家族意识到公司对美国军事的贡献需要被记录并作为档案保存下来,以备1950年将举行的公司50周年庆典之用,于是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档案馆。20世纪40至50年代企业档案开始扎根于美国,但是发展相当缓慢。20世纪60 年代,美国4个庞大机构建立了自己的档案馆,它们分别是IBM公司(1961年)、海湾石油公司(1965年)、芝加哥交易所(1968年)、教育考试服务部(1969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档案馆迅速增长,每年都有一家大型公司建立企业档案馆,如迪斯尼、福特基金会等。[3]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个时期许多公司的企业文化经历了大变革,从家族模式蜕变出来,由职员终身雇佣制转变为短期雇佣形式,当雇员离职之后,许多公司集中纪念的意识逐渐淡薄,这就需要用系统记录来保存档案,即由人回忆公司历史变成为由文字记录公司历史。[4]到1980年,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修订的《企业档案馆名录》,收录了北美企业档案馆200多家,全职档案工作人员60人。[5]

20世纪80年代,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许多公司开始精简机构和人员,企业档案馆首当其冲,许多历史悠久的企业档案馆被撤销,例如最早成立的费尔斯通公司档案馆。一些企业干脆将自己的档案送到公共档案馆或大学档案馆保管。例如,世界著名的广告公司沃尔特·汤姆逊(Walter Thompson)公司曾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档案馆,1987年公司被一家英国企业吞并后,其档案被转送给都克(Duke)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还有一些企业档案馆不再聘请专业的档案人员,而是由公司的公关人员或图书馆员来兼职管理档案,如IBM公司、海湾石油公司等。[6]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档案工作者也意识到,企业档案馆的价值依赖于他们对公司的价值,必须重视对档案的商业利用。企业档案馆不能仅仅关注为企业历史研究服务,而应该将自己的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经营中,使企业文化的历史背景与当前的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努力地为公司所有部门服务,甚至将档案馆变成赢利部门,为特殊的需要提供有偿服务。[7]可口可乐公司档案馆馆长菲利普·穆尼说:“只有当一个档案项目能够与当前的市场推广项目在工作和资金方面密切配合时,它才能期待获得适当地支持„„在可口可乐公司,每年靠从档案中寻找意向而制成的产品可以产生超过700万美元的利润”。[8]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美国又有几家重要的企业建立档案馆,包括1989年成立的微软公司档案馆、1991 年成立的美国菲利普石油公司档案馆、1993年成立的摩托罗拉公司档案馆、1997年成立的美国国际集团公司档案馆等。[9]进入21世纪后,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档案馆的服务效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成立自己的企业档案馆。2011年1月更新的北美《企业档案馆名录》中,企业档案馆的数目已达到352家。[10]

但是,在美国通常只有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型的、效益良好的企业才建立专门的档案馆。而更多公司主要委托商业性文件中心保管本企业的档案。目前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业性文件中心是Iron Mountain和Recall Corporation 两家跨国公司。前者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 多个分支机构,拥有12万客户。后者在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8万客户。[11]此外,还有一些公司将本企业的历史档案送给当地的公共档案馆或大学图书馆保管。这些档案主要供公众历史或学术研究之用。美国一些联邦政府组织(包括美国档案与文件署下属的国家历史出版物和文件委员会、国家人文基金会)设有向接收企业档案的公共库房提供资助的项目,但不资助企业。[12] 美国几家知名企业档案馆建设的情况

2.1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档案馆与历史中心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创建于1877年,是美国最大的本地和长途电话公司,2010年在世界财富500强中排名第21位。AT&T档案馆与历史中心,被认为是美国最大的企业档案馆,是一笔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国家财富。它在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AT&T 总部所在地)和新泽西州沃伦市都设有分部。总馆藏包括记录AT&T辉煌过去和美国通讯产业复杂历史的4万多立方英尺的档案、150万张照片、5万部录像和视频,以及2万件产品。[13]

AT&T档案馆与历史中心现有的馆藏是通过合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西部电子公司和贝尔实验室三个档案馆的馆藏形成的,记录了大部分美国通讯史。AT&T 档案馆与历史中心收藏的原贝尔实验室的5万多份实验记录和7万多卷与研发有关的论文最令物理学家感兴趣。这些档案记录了AT&T19世纪到现在的研究和发展历史,许多档案形成日期早于1925年贝尔实验室成立。档案馆还积极主动地收集行政管理档案和其他类型档案,其中包括实验室早期两位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档案。[14] AT&T 档案馆与历史中心一般不对公众开放,但是在档案产生30年以后可用于学术研究。AT&T档案馆与历史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为学者的研究提供照片或其他档案,一般通过预约方式进行,并通过在线数据库对学者利用档案情况进行追踪。

2.2 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 福特汽车公司(Ford)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1903年由亨利·福特(Henry Ford)创立,2010年在世界财富500 强中排名第23 名。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成立于1951 年,共保管从1903 年至今约7000 立方英尺的档案。所有的馆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福特作为公司创始人及领导的个人档案,另一部分是福特公司作为一个工业企业的档案。大部分档案都被分成领导人信件与内部业务、领导人演讲记录、公司报纸与期刊,以及几百个包括福特汽车公司活动、项目和建筑在内的小的档案集合。在1964年,大部分亨利·福特档案材料与46万张照片、底片都被捐赠给亨利·福特博物馆。[15] 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展了口述史项目,制作口述档案。到目前为止,档案馆已经采访了131人,对这些人的214次采访共形成了近270个小时的录音档案,其中230个小时的录音档案已经整理成超过7000页的手稿。档案馆第一份档案即是对享利·福特童年伙伴的采访,他描述了与享利·福特在苏格兰乡镇学校一起度过的时光。[16]

由于以数字形式存储的档案随时可能消失,因此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正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捕获和保存企业在21世纪形成的档案。为了保存对福特汽车公司的全面记录,从2007年开始档案馆对公司网站Ford.com(在2010年变成了corporate.Ford.com)进行周期性网站捕获(网页归档)。[17] 1998年,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与亨利·福特博物馆达成协议,博物馆主要负责为公众服务,档案馆主要为企业服务。档案馆对内服务主要是提供档案支持公司的业务活动,包括产品研发、公共关系活动、法律诉讼、公司历史与研究、公司纪念活动等。对外服务主要为历史学家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图片,为学校和图书馆提供教育资料,回答公众的信息咨询。[18] 2.3 IBM 公司档案馆[1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创立于1911年,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2010 年在世界财富500强中排名第48位。IBM 公司档案馆成立于1961年,现有正式员工5名、合同工7名。档案馆附属于公司秘书室,是一个以公司内部为重点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它的使命是为满足公司长期的业务、法律和历史信息需求进行档案的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20] IBM公司档案馆藏有3500英尺档案材料、近5000部电影和录像、2000多幅图片、几千盒录音磁带,以及几千件美国IBM 生产的设备和存储器。档案馆还有一些特色馆藏,例如IBM 公司创始人老托马斯·沃特森(Thomas Watson)和小托马斯·沃特森(Thomas Watson Jr.)的档案、公司通讯材料(新闻稿、出版物以及广告)、产品档案(营销文件及技术手册)、照片、声音和视频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档案馆还收集了大量具有文物价值的精密设备,包括17世纪的加数器、19世纪的钟表和20世纪的计算机等。

IBM公司档案馆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对档案的物理控制和智能控制,以增强提供档案信息内容的主动性。档案馆对内服务主要是为大范围的国内和国际业务活动提供信息支持,这些业务活动包括信息交流、市场营销、客户关系、法律诉讼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档案馆还为企业的周年纪念日活动提供信息与帮助。2011年1月至10月,档案馆的参考咨询业务已收到1100 多条信息询问,其中有45%来自公司内部。IBM公司档案馆在对外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方面持谨慎的态度,凡是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档案一律不向外界提供。现在50%的档案是可以对外开放的,主要是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信息支持。[21]档案馆负责对IBM的历史网站进行管理,在网站上发布档案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与信息需求者进行交流。在特殊情况下,档案馆也会要求研究人员亲自来档案馆进行研究。截止2011年8月,已经有45万人访问了IBM的历史网站。

2.4 陶氏化学公司档案馆[22]

陶氏化学公司(Dow)创立于1987年,是一家多元的化学公司,2010年在世界财富500 强中排名第161位。陶氏化学公司档案馆被称为“赫伯特·H·陶历史博物馆”(The Herbert H.Dow HistoricalMuseum),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米德兰市。馆藏档案年限从1872年至今,馆藏内容包括:(1)公司的历史档案,特别是收集了创始人赫伯特·H·陶的档案;(2)音像档案(视听材料),包括照片,影片,视频,录音带和广告片等;(3)印刷品,包括人物传记、产品和位置历史、报告、陶氏出版物、重要人物的论文集;(4)与企业历史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其他主题的档案。

陶氏化学公司档案馆对一般公众开放,但有一部分档案的利用权限受到限制。档案馆中的照片可以外借,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为用户需要的印刷材料提供复制服务。美国企业档案馆建设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1 传承公司历史,培育企业文化

美国许多大型企业具有较悠久的历史,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福特汽车公司、IBM 等公司都始创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作为“百年老店”,这些企业都十分重视档案管理,重视对企业历史的研究。它们通过保存企业档案、挖掘企业历史,弘扬公司的优秀传统、增加公司的历史积淀、提高公司的文化气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经常说:“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我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做成百年基业的公司,必须努力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档案管理。档案是企业历史的沉淀物,是公司文化的固化物。因此,我国企业应该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努力建设好企业档案馆。[23]

3.2 在竞争中求生存,通过贡献谋地位 美国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美国企业建立档案馆主要是希望档案管理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企业效益下滑,企业管理层从减少经营管理成本的目的出发,就可能考虑裁撤档案馆。事实上,在美国通常只有那些历史悠久、效益良好的大型企业才建立专门的档案馆。而其他公司则或者将企业档案委托商业性文件中心保管,或者将企业历史档案送给当地的公共档案馆或大学图书馆保管。因此,美国明尼苏达历史协会征集整理部詹姆士·福格蒂说:美国企业档案工作的显著特点是企业档案人员时常感到有被公司解雇的威胁,企业档案人员工作的价值直接依赖于他们对公司的价值。向公司内部客户提供服务的好坏对企业档案馆而言至关重要。[24]近年来,美国企业档案馆为了最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注重为企业当前的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信息、知识服务,而不是像早期那样只专注于企业史料保管和公司历史研究。这启示我国企业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益意识。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外部的约束力量——国家档案法规制度的强制要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而应该主要取决于内部的驱动力量——档案工作能为企业创造直接或间接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档案工作者应该通过为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提升自己的职业地位。否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烈的效益驱动下,企业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就有被企业管理层裁撤之忧。

3.3 多元化、综合性的功能定位

美国企业档案馆通常充当多种角色,是一个综合性机构。除了作为传统的企业档案(史料)保管中心存在之外,它们还具有信息服务中心、企业形象展示中心、工业文化遗产中心、企业博物馆等多种性质。例如,AT&T 公司档案馆与历史中心既是AT&T的档案(史料)保管中心、历史研究中心,也是美国通讯行业的文化遗产中心。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是福特的档案(史料)保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企业形象展示中心。IBM公司档案馆除了是IBM的档案(史料)保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形象展示中心之外,实际上还是IBM的博物馆。这启示我国企业档案部门:应该调整和拓展自己的功能定位,不能仅仅以一个“档案馆”的形象或身份出现和存在,而应该兼具信息(知识)服务中心、企业形象展示中心、工业文化遗产中心和企业博物馆等多种角色。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与地位。

3.4 以对内服务为主,对外服务为辅

美国企业档案馆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活动,包括周年纪念活动、法律诉讼、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研发等;同时,为了更好向社会公众展示公司历史和文化、塑造公司品牌形象,在保证不泄漏公司商业秘密的前提下,也为历史学家、新闻媒体、学校师生和研究机构等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例如,AT&T公司档案馆与历史中心一般不对公众开放,但是在档案形成30 年以后可用于学术研究。IBM公司档案馆在对外提供服务方面持谨慎态度,但50%的档案可以对外开放。除了传统服务方式之外,现在企业档案馆越来越强调通过网站提供档案服务。例如,IBM公司档案馆负责管理的历史网站,已经45万人次的访问量。

这启示我国企业档案部门:应该首先立足于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支撑公司各项业务工作,为公司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商业价值;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尤其是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利用服务,与研究和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等保持紧密联系,促进公司历史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推广。

3.5 丰富多样、具有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

为了履行企业档案馆的功能和职责,服务于企业内外用户,美国企业档案馆都建立了内容、载体和形式丰富多样,而且具有特色的馆藏档案资源体系。例如,除了收集普通档案之外,陶氏化学公司档案馆和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收集了公司创始人的档案,IBM 公司档案馆收集了许多本公司的产品样品或模型;AT&T 公司档案馆收藏了珍贵的贝尔实验室的实验档案,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收集了口述档案和官方网页档案。

这启示我国企业档案机构,除了按照国家法规制度确定的归档范围收集档案之外,还应特别注意收集如下档案:(1)公司创始人的档案;(2)公司历史上代表性的产品样品或模型、广告宣传片等;(3)公司或所在行业历史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纪念意义的实物;(4)公司各种正式出版物(包括公司报纸)和内部编印材料,公司领导和重要员工(尤其是科学家)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5)公司重要科学研究和实验活动的档案材料;(6)对公司领导和重要员工采访形成的口述档案;(7)公司官方网站的网页档案,等等。参考文献: [1][2][6][9]Elizabeth W.Adkins.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and a Personal Perspective [J].American Archivist,1997(Winter):8-21;肖永英.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J].北京档案,1999(8):36-37 [3][4][7]余武英,傅西亚,尚永.美国企业档案发展漫笔[J].湖北档案,2001(5):19-20

[5]王遦,马素萍等.现代企业文件与档案工作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

[8][24]詹姆士·福格蒂.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和企业文件的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4(2):4-7

[10]Directory of Corporate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Canada[EB/OL].[2011-11-16].http:// [15]SAA:Buisness Archives Section Website[EB/OL][.2011-11-23].http://

[23]张斌,徐拥军,杨青,等.德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及其启示[J].档案学研究,2012(2):89-92

本文来源:《档案学研究》 2012 年第 6 期

第四篇: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推荐)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美国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不仅是首届一指的经济大国.而且是世界农业强国。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却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世界领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作为美国农业领域中发展较快的分支,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美国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主要从美国有机农业的起源、生产现状、市场现状和价格现状作一介绍。

1.美国有机农业的起源。早在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局局长兼著名土壤学家F.H.King来到中国,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验,并在其编著的《四千年农民》一书中,积极倡导向中国农民学习,认为中国传统农业善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多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一些有见地的农场主受有机农业启蒙思想影响.支持并开始身体力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有机农业的创始人罗代尔(J.I.Rodale),在1945年创办了Rodale有机农场。美国有机食品生产从20世纪40一70年代开始引入登记制度.80年代之后开始转入迅速增长期。

2.美国有机农业的生产现状。美国有机农业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较高,大都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方式。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公布的统计数据.美国2005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60万hm2.世界排名第4位。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约有11 000家。较之1997年翻了一番.占到美国220万农民的0.5%.而有机农场为20 437个.有机农业面积已达103万hm2。目前全美的50个州均已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其中加州作为美国最大和最发达的农业州.有机农业面积占全美有机总面积的14.4%.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亦占全美的38.4%。

3.美国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现状。1990年以来,美国有机农业由先前的探索推广阶段进入了持续增长阶段.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平均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据USDA统计.已由1990年的10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70亿美元,约占全美食品总值的4%.其中种植业作物(包括苗圃温室)112亿美元,乳蛋等畜禽产品47亿美元,畜禽肉类产品11亿美元。从近几年美国有机食品销售额排名来看,居前5位的分别是:新鲜水果和蔬菜(约占30%)、非奶类饮料、面包和谷物、小包装食品和奶制品。目前美国约有80%的有机产品依靠进口.而本土生产的有机产品多数在国内销售.只有5%~7%销往国外。

4.美国有机产品的价格状况。由于美国有机食品生产的标准严,过程要求高,生产成本随之增加,造成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大都高于同类普通产品.这一方面是对有机食品生产者的激励.另一方面也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重要因素。但公众已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关心食品安全.有机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

(二)美国有机农业的认证体系与管理构架 包括有机农产品法规及国家标准、组织管理机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模式等。

1.美国有机农产品法规及国家标准。1990年。美国制定的《有机食品法案1990》(Organic Food Production Act of1990).对美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程序、国家标准及认证程序等都作出了规定。除该法案外,美国农业部的农业市场服务司制定了美国有机农业条例(NOP),经修订后于2002年10月2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对有机产品的定义、适用性、有机农产品等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列出了有机农产品中允许和禁止使用的物质.有力地促进了有机食品或有机制成的加工食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NOP条例规定.对于年销售额不超过5 000美元的有机农业生产者和有机食品加工者可免予认证.但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机标准。此外.销售但不加工有机产品的零售商也可免除认证。

2.美国有机农业组织管理机构。美国联邦农业部于1993年组建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NOSB),分别由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管理、研究及认证等不同领域的代表组成.主要协助农业部制修订美国国家有机农业标准。国家有机项目(NOP)隶属于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服务司.是美国全面负责有机农业方面工作的专设机构,包括有机标准的制定、修订与发布,USDA认可授权与培训,对获得NOP认证的生产企业及USDA认可的认证机构实施抽查及监管以及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等工作.

3.美国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与认证模式。(1)认证机构:美国有机认证机构大致分为3类,可以是官方机构、私人机构或非营利机构。其中官方机构主要是指经USDA认可并获得授权,开展有机认证的各地方州(县)一级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非营利机构如著名的CCOF和OCIA。目前获得USDA授权的有机认证机构有90余个.其中美国国内约50个.国外的认证机构约40个.其中私人认证机构占大多数,但近年来官方认证机构也正在不断增多。(2)认证程序:大多数的认证机构都有或多或少相似的要求和操作程序。认证的操作程序着重于生产中运用的方法和材料.主要要求生产中运用的材料和方法必须符合有机农业标准;生产中运用的材料和方法必须有清楚、连续的记录;每个产品必须有相应文字记录来追溯其产地.从而验证生产中使用的材料与方法。虽然不同认证机构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认证操作程序一般均包括申请认证并提交有机体系计划(OSP);文审;现场检查(形成检查报告);综合评审;颁证;检查等6个步骤。(3)认证范围:美国有机认证范围不仅包括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暂不涉及水产养殖与捕捞)、食品加工、野生采集与贴牌生产,还包括零售商和餐馆(此两类数量都非常小).但不包含有机生产资料认证.取而代之的是几家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例如OMRI)专门对生资(肥料、生物农药、加工添加剂及助剂等)进行审核登记.供有机生产者选择和认证机构审核参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获证产品中还包括多种有机种子、美容保健产品、有机纤维制品、卷烟、酒及宠物食品等。(4)认证费用:与我国根据产品认证面积和产量核算认证费用的方法不同.美国有机认证机构核算认证费用重点参考的是认证产品总价值。认证标志的有偿使用费一般占所认证有机产品总价值的0.5%~1.5%。美国私人认证机构收费普遍比官方机构高出30%以上。(5)认证标识:美国有机产品标识规定是根据产品所含有机原料的百分比分为以下4级:①使用100%有机原料生产的产品,可标识为“100%ORGANIC(100%有机)”.并可以使用美国农业部有机专用标志及认证机构标志。②使用95%以上有机原料生产的产品,可标识为“ORGANIC(有机)”,也可以使用美国农业部有机专用标志及认证机构标志。③使用70%~95%有机原料生产的产品.可标识为“MADE WITH OR— GANIC INGREDIENTS(使用有机原料生产)”及使用认证机构标志.但不能使用美国农业部有机专用标志。④使用70%以下有机原料生产的产品.仅可在产品说明中列出所使用的有机原料.但不可以“有机”之名标识及销售.且不可使用美国农业部有机专用标识和认证机构标志。美国对有机产品标识规定较为严谨.但因分级较多.消费者并不容易了解其中的差异性所在.且存在可能造成认证机构界定加工产品标识等级困扰的问题。美国与我国不同之处还在于.针对转换阶段的产品.美国视为不符合有机认证前提条件.所以美国标准及标识均不涉及“有机转换产品”。此外.美国不对获证产品强制使用国家标识和认证机构标志.由企业自愿选择是否使用.但上市的获证有机产品都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标明认证机构的名称。

二、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美国政府主要致力于促进有机产品法规和国家认证标准的制定.普及标准化生产方式.保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美国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机构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对没有达到标准或违规的生产经营者.一经查实.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联邦政府根据情况对部分有机食品生产者认证给予资金补贴.受益的每个农场主甚至可以获得高达75%认证补助费.但补助金额绝对值每户一般不超过750美元。目前许多州都已经开始向有机农户提供补贴。

(二)有机生产理念超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有机农业是一种综合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应被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而不是外部投入。美国有机农业生产把生物防治和堆肥视为两大法宝.尤其注重利用豆科植物等的生物固氮及有机物(植物残体、厩肥)氮素循环提供作物氮素营养.杂草、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轮作、天敌、生物多样性、生草、抗性品种等,尽量少用化学防治,并密切关注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意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三)有机农业科研面向生产。产学研一体化美国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并且政府一直把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视为其重要职责.具体操作是美国各州大学在当地各地区分别设立农技推广办公室.完全承担了当地农技推广工作.政府不再另设农技推广站.从而使农业科研直接服务于生产.农业难题直接反馈给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了另具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四)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网络化程度高 美国尤其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信息技术和信息体系的发达惠及了美国农业.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信息为主导向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和加工者提供及时、公开、平等和透明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搭建起了很好的网络购销平台.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农业合作组织活跃在美国活跃着大量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如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正是由于其成功运作.使得美国农业在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产业体系化、网络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一)设立国家有机产业管理部门。协调支持有机产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前提下,完善有机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已迫在眉睫。而作为相关法律的补充,建议由农业部尽快制定部门条例,出台《有机农产品管理条例》,进一步切实有效地规范有机农产品生产。

此外.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管理机构(类似美国NOP)。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的生产管理都是由政府农业部门来完成的.这一点也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实际相吻合。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农村政策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农业部应该更多地介人有机农业产业规划与管理.协调和支持这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J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投入品要求较高.必须紧紧依托科学技术,应着力加强有机农业基础性研究工作。当前要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兼顾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中美两国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方面差异较大.美国实行的是科研、推广、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病在于一定程度上科研与推广相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直接套用美国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是不合适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农业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把科研、培训、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准确、灵敏、高效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

更要注重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全方位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要为有机农户创造条件.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在有机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推动有机农业再上新水平。

此外,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均应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许多有机生产者因为信息闭塞.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造成“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协同民间的各种组织和机构,协助建立其专门的营销网络.为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更为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我国有机农业经营者也应高度注重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联网经营.及时准确获知有用的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和商机。

(四)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有机产业经济还不发达.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户素质偏低。不论是从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自身生产发展实际看.加大对有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都是十分必要的。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有机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带领有机农户走进市场.走向国际.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前提下有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作者单位: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北京100081)

焦 翔 穆建华 刘 强 农业质量标准2009.3

有机农业作为农业产业中的一支新秀,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农产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正以有机产品年销售率增长快、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迅速扩大的趋势,呈现在人们面前。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的青睐。

一、有机食品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有机食品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据国际贸易中心(即ITC,是联合国系统的贸易促进机构与世贸组织共同建立的协调机构)的调查报告,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10个发达国家1997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在过去5年中,欧盟、美国及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为25%-30%。2000年,日本的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达到35亿美元;到2006年,欧、美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估计将达1050亿美元。

(一)欧洲

20世纪20年代末,有机和生态农业最初发源于德国和英国,后来传到荷兰、瑞士和欧洲其他国家。有机农业在欧洲有50年的发展历史,但只是在最近10-15年的时间里才得以快速发展。80年代初北部欧洲国家开始致力于有机食品的开发,其动力来自消费者对健康和营养问题的日益关注及其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欧洲有机食品的生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之一。据ITC报告,1997年欧洲七国(德国、法国、英国、瑞士、荷兰、丹麦和瑞典)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为40.8亿美元,2000年达69.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占欧洲有机食品销售额的1/3以上,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除德国外,欧洲有机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

德国 1997年德国有机食品销售额约为18亿美元,1998年约为20亿美元。中期增长率将达5%-10%,预计到2008年德国有机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25%。

法国 1997年有机食品销售额约为7.2亿美元,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5%,年平均增长率为20%,2000年约为12.5亿美元,占1%。

英国 1997年有机食品销售额约为4.5亿美元,两年中市场规模扩大了一倍。2000年销售额约为9亿美元。预计3~5年后年平均增长率为25%-30%,10年内有机食品销售额将达100亿美元。

荷兰 1997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3.5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2000年预计为6亿美元,占1.75%。预期3-5年后年平村增长率为15%-25%。丹麦 1997年有机食品销售额约为3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25%,1998年约占3%。2000年销售额约为6亿美元,将占食品销售总额的4.5%。丹麦人均有机食品和饮料的消费高居世界榜首,预期3-5年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0%-40%。

瑞典 1997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1.1亿美元,2000年达4亿美元。

意大利 1997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5亿美元,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6%,2000年达11亿美元,占1%,3-5年后增长率预期为20%。

从产品类别来看,在欧洲有机市场中谷物占37%、奶制品占11%、肉类占11%、其他产品占34%,上述数字在各个欧洲国家间各不相同。如法国有机食品市场谷物占42%、水果/蔬菜占25%、酒占2%、肉禽类占3%;而英国水果/蔬菜占54%、谷物占14%、奶制品占7%;丹麦奶制品占45%、水果/蔬菜占17%。

(二)北美洲

加拿大 加拿大有机农业发展最初是一些农民的自愿行为,70~80年代发展缓慢。到90年代中期,受欧盟、美国、日本等有机农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才开始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占加拿大农业产值的1.5%。据加拿大有机农业组织预计,到2010-2015年,加拿大有机农业产值将占农业产值的10%以上。

美国 美国是有机谷物的重要出口国,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和日本,同时美国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工食品的进口国。1997年美国有机产品市场销售额为42亿美元,1998年销售额为46.8亿美元,年增长11%,1999年有机产品销售额为60亿美元,年增长28%。2000年75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25%。有机产品主要有:谷物、水果、蔬菜、坚果、香料、奶制品、葡萄酒、糖浆、番茄酱、油、麦片。25%-40%来源于进口,其中进口有机农产品50%来自墨西哥。

(三)亚洲

亚洲国家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也正在形成,有机食品的营销体系、技术支持方面都有待改进。

日本 亚洲最大的有机食品进口国,进口产品包括谷物、咖啡、酒、蜂蜜、干果。牛肉。鸡、香蕉等。进口蔬菜种类有:山野菜、荚菜。快餐豆、蚕豆、白菜、玉米黄、绿花椰菜、花椰菜、菠菜、葱、圆葱。甘薯、人参、牛蒡、胡萝卜、马铃薯、萝卜、生姜、石刁柏等。进口蔬菜的条件:(1)在日本生产较困难的或根本无法生产的蔬菜;(2)收获时费工的种类;(3)土地集约型蔬菜;(4)每年只能收获一次的蔬菜。日本1997年销售额15亿美元,1999年有机食品销售额达30亿美元,2000年达35亿美元。

中国 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额已从1995年的30万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800多万美元,截至2000年底,已经建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40多家,有机食品年出口额达2000万美元。预计,今后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30%。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有较大的潜在市场。

(四)大洋洲

澳大利亚对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正与日俱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识得以提高,二是政府认识到了有机农业的价值,加大了扶持的力度。1995年,澳大利亚有机产品销售额为8050万美元。

由于市场推动和人们认识的提高,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发展迅速。

二、有机产品的生产

(一)欧洲

欧洲各国有机农业迅速发展,有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有关机构研究结果表明,1986-1996年间欧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已从12万hm2增至120万hm2,年平均增长率达25%。1999年欧洲有机种植面积达297万hm2,比1998年增加46.2%,其中英国增长率高达437%、意大利增长率为43.3%。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丹麦、比利时和法国,其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增长率均在50%-150%之间。2000年,欧洲主要国家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已达370万hm2,有机农场2000年已有近10万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典有机农业种植面积扩展迅速,上述4国的种植面积占1996年欧盟有机农业种植总面积的近3/4,欧盟北部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有机农业也在加速发展,但发展情况有差异。欧洲国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为有机产品的贸易奠定了基础。欧洲国家内部贸易关系密切,特别是奶制品、蔬菜、水果和肉类。由于气候差异,北部欧洲国家需从南部欧洲国家进口橙子、谷物、橄榄、黄豆、大米。蔬菜、橄榄油、向日葵油、干果和坚果。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荷兰有机食品的出口大于进口,而德国、英国和丹麦都有较大的贸易逆差,进口需求很大。以英国为例,其有机食品销售额中60%-70%依赖进口,德国约为50%。

在日益强劲发展的有机食品市场,对新鲜有机食品的需求是该市场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但有很多种食品,特别是干燥食品往往是欧洲国家不生产或不加工的,所以只能从世界各地进口,包括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非欧洲供货国主要包括北美、以色列、埃及。土耳其、摩洛哥、巴西和阿根廷等。欧洲有机贸易商正与若干北美和非洲国家的公司密切合作。欧洲贸易商在不断寻求潜在的有机产品货源,主要包括咖啡、茶叶、谷物、坚果、干果、油子、香料和食糖。对中国需求较多的产品主要包括:豆类、谷物、茶叶、速冻水果和蔬菜等。

(二)北美洲

加拿大 目前全加拿大拥有有机农场2500个左右,加工企业150家左右,有机农业认证中心46家。2000年加拿大有机农业产值6亿加元,占农业产值的1.5%,注册有机农场近几年年增长率在20%-25%之间。

美国 1995年美国约有5000户获认证的有机产品农户,耕种面积达36.9万hm2。2001 年1月,已认证的农场达7800个,100万hm2的种植面积。美国有机谷物产量较大,品种包括大麦、玉米、小麦、荞麦、大米。美国最大的农户组织是有机农产品促进协会(OCIA),在册的有58个认证机构。美国拥有生产和加工所有有机产品的设备,生产婴儿食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面粉、肉、奶、加工水果、酒和加工蔬菜等。

(三)亚洲

目前在大部分亚洲国家,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主要是由个体农户、农户组织以及非政府机构来组织实施,大部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出口国主要有中国、印度、韩国、斯里兰卡等,产品主要有可可、咖啡、油料作物、香料、花生、大米、茶和香草等。

中国1994年以来,在国内外有机食品贸易单位的推动下,在基层农业生产单位积极参与下,我国已经有少量地区开始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迄今为止,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有茶叶、蜂蜜、奶粉、大豆、芝麻、荞麦、小麦、核桃、松子、向日葵子、南瓜子、八角、中药材等100多个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有机控制的地块面积约7.7万hm2,有机农产品产量约25万t。其中大多数产品已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地,也有一些产品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

日本 据了解有5000hm2的有机耕种土地。

(四)大洋洲

澳大利亚 出口市场是日本和欧盟,出口产品包括苹果、酒、蜂蜜、果汁、香蕉等,约有1800家农户从事有机产品的生产。

新西兰 新西兰有机农业较发达,生产覆盖范围很广,包括谷物、肉和肉制品、水果、蔬菜、蜂蜜等,产品同时供国内市场消费和出口。有100家农户从事有机农业,耕种面积达1100hm2。

(五)非洲

目前非洲的有机食品市场规模仍较小,大部分产品出口到欧洲或发达国家。埃及。南非等已经是重要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出口国。非洲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多数为小型农户,也有少数的大型农户。以小型农户为生产主体给非洲的有机农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将小型农户组织起来,集中他们的产品进行出口,如何降低认证费用等。

三、管理、扶持、趋势

目前,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标准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联合国制定,第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制定,第三是国家制定。

联合国这一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尚属于建议性标准。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标准,如欧洲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m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简称IFOAM)的基本标准属于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有机农业标准,尽管它属于非政府标准,但其影响很大,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成立于1972年,到目前已经有110多个国家700多个会员组织。

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其中目前已经制定完毕,已生效的是欧盟的有机农业条例EU2092/91及其修改条款。欧盟标准制定完成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及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以欧盟标准为范本,美国和日本也加紧了标准制定。美国的有机标准基本上与欧盟的类似,区别在于美国的标准把检查、认证等完整地列人。日本也于2001年推出有机农业标准。从国际上看,不论是出于减缓农产品过剩、巨额财政补贴带来的压力,还是出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发达国家都支持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后,从政策、法律上对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倾斜越来越明显。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巴西、南非。毛里求斯等出于国际有机农产品市场和当地食物安全的需求,也从政策上鼓励发展有机农产品。

我国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摘要: 阐述了绿色食品的慨念,提出了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产业化;对策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n Green Food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ep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 the coception of Green Food have been shown ,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tal steps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Green Food have been stated.Key words: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n Green Food;Industrialization;Steps.“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绿色食品是一种 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不仅在于能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营养成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在于面对整个世界愈来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进城乡人民身体健康,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绿色食品的产业化不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找到了一种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途径。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竟相倡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 和生态食品,发展生态农业,不但使其国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还从中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基本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后,绿色食品就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大步发展。它即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问题,又加快了绿色食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步伐,并使我国农业生产习俗得以革新、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和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得到落实。

当前,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一个部分,得到了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然而,绿色食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毕竟还是新事物,不少人甚至不少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于绿色食品的慨念、认证及其监管程序并不十分明确,对于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等问题仍在研究和实践之中。有鉴于此,撰写本文以供参考。1 绿色食品及其标准体系

1.1 绿色食品的概念

根据我国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准》规定: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区分为 A级和AA级,其标志分别为绿底白色图案和白底绿色图案。

(1)A级绿色食品:系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2)AA级绿色食品:系指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2 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都有专门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它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加工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指标,包装、储存、保鲜、运输、销售控制和其他有关标准。我国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管理上,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和自然食品的模式,而是在参考其相关技术、标准及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绿色食品标准和法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农业部制定和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NY/T392—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4—2000)、《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T471—2001)、《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NY/T472—2001)、《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NY/T473—2001)、《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02),并按全国7个农业区域制定了72个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的生产操作规程、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1.3 生产要求

绿色食品对生产基地的环境、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加工过程都有严格的要求。

(1)选好基地,截断外来污染源和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前提。

(2)培肥土壤,培育壮苗、壮秧,通过轮作、间作和套种等农艺措施,提高作物抗病、抗旱、抗逆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中心。

(3)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和生产规程操作,严格控制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施用,提倡施用有机肥料、生物菌肥、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是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关键。

(4)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法规,才能保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真正落实。1.4必 备的条件 :

绿色食品必需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②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③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④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2 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2.1 完善绿色食品标准和法规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绿色食品质量的前提。绿色食品的标准化工作应遵循“巩固、健全、提高”的方针,完善和健全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以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基本内容,以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基本手段,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立以法规为龙头,以技术标准为基础,实行“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的质量卫生安全监督体系。2.2 规范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体系

我国绿色食品统一由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认证,颁发绿色食品使用证书。各省、市和自治区组建了相应的绿色食品办公室(或中心),主要完成“中心”委托的现场考察—产地监测(指定单位)—组织材料—初审等申报工作。

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结果的科学、公正,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依据《绿色食品标准》来具体实施。其次 ,作为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机构,要强化服务职能,为申报企业作好基地建设、原料供应、标准化示范、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积极协助企业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一体化管理。2.3 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监督体系

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必需环节,而绿色食品认证后的监督工作是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必要环节。因此,绿色食品除了实行“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的质量安全制度外,还应该对生产绿色食品的单位或个人、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和抽检。“中心”应授权省级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或绿色食品办公室)和省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行使监督、检查和处罚的权力,并联合工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技术监督和卫生等部门,对生产绿色食品的单位或个人的生产基地、技术措施、设备或设施、卫生、产品质量、包装和销售等过程,进行实地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应限期整改,写出书面整改保证书;若无法在短时期整改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暂停其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若有效期内仍然无法整改的,应取消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资格。监督工作体系的推进,以“两个领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三个环节”(生产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为首抓,确保绿色食品产品卫生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努力做到从田头到批发,从批发到零售,从零售到餐桌,不断链,不脱节,环环相扣,节节相连。

2.4 强化绿色食品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是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源动力。该体系主要包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开发应用技术、生产过程的控制技术、产后质量保障技术和产品的检测技术四个方面。建立省级区域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必须依靠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植保、种子、土肥、畜牧、农业环保和农技推广等相关单位。通过它们来强化和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种子和植保技术、畜禽良种引进和饲养技术等服务体系,并把推广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肥料、生物农药、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和推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5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产地监测和产品检测 及产品质量全程监控 体系

在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根据我国省级区域内绿色食品生产布局和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产地监测和产品检测 及产品质量全程监控 体系,引进现代检测设备、技术和手段,建立多重的绿色食品质量检测追溯体系,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 ,还应 加强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五个环节的管理,规范绿色食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大力推行农产品GMP、GAP、GHP、GVP制度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使我国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与 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真正接轨。通过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检测手段和方式的实施,必将促进消费者放心消费的热情,由消费需求带来的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大是拉动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6 统一绿色食品标志管理

我国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实行技术和法律双重管理制度。依据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检测,减少了人为的认证影响;绿色食品实行质量认证与商标管理相结合,按《农业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避免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绿色食品标识的全国统一,有利于规范市场、培育市场和消费者的识别。应依据《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658—2002)的相关规定,对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包装等进行定期检查,对冒用、滥用、乱用、盗用绿色食品标志图案、字样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公开曝光,维护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树立绿色食品良好的市场形象。3 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扩大绿色食品影响

利用多种形式,借助各方力量,分层次继续做好宣传、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工作。对于已认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或生产者除了在中国绿色食品网上公告产品目录和编号外,还应该利用中央和地方众多相关媒体专题报道宣传;结合企业产品广告,开展绿色食品宣传;通过各种活动(如展销会、年货会等),向社会展示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成效;另外,在高等院校有关专业设立绿色食品课程,在中小学传授绿色食品基础知识,让全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绿色食品事业。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者)和销售者要接受卫生、质量监督检疫、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及新闻媒体的检查、报道,自觉地维护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积极配合政府执法部门打击各种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不法行为,树立绿色食品的良好形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

目前,绿色食品开发已遍迹全国范围的企业和农副产品,产品数量有了重大的突破,至 2004年4月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169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为4305个。今后,绿色食品要重点抓好产品开发,继续扩大总量规模,逐步从主要以追求绿色食品产品数量的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突出质量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切实抓好认证管理工作,从认证环节入手,切实把好从产地、产品、企业、中心、地方绿办到监测机构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吸引、争取各地的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优势产品和具有出口潜力的产品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加工,并申报绿色食品,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绿色食品产品;四是从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出发,合理规划,按优势优先的原则,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占主导优势的绿色食品;五是各地应组织力量开发科技含量高,能使产业升级的深加工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六是争取大型的、知名的企业申报绿色食品;七是继续深化改革,优化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调整和改进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八是做好已获标志产品到期重新申报工作,提高产品的重新申报率。

3.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确保资金的投入,是绿色食品开发的重要支撑和源动力。必须坚持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生产者作为投入主体,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副的投资导向,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投入绿色食品的开发,加快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食品开发投融资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扶持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有影响、有品牌的绿色食品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省级财政应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要结合区域开发,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发展绿色食品的资金投入比重。地(州)市县各级财政部门也要筹集项目配套资金,增加投入力度。各级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食品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有计划地扶持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应为特色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3.4加大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力度

在完善绿色食品标准的同时,应制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市场分级标准,处理好绿色食品标准推广与监督的关系。各级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下大力气解决标准推广和监督两个薄弱环节,确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问题,建立产品登记制、追踪溯源体系;依据制订的有关实施绿色食品的政策、措施,引导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督促、检查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政策、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组织绿色食品有关政策法规、生产规程等的培训工作,提高和保证绿色食品的品质。这样才能把绿色食品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农业执法监管有机结合起来,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

3.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落实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地(州)市县应组建各种绿色食品产销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培训、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切实提高生产基地管理人员和生产者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理解及掌握,提高他们的生产栽培管理技术,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实施和进一步推广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县乡镇、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应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服务队,在生产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统一服务。如: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从根本上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使绿色食品生产真正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3.6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

在大中城市、县乡镇建立以大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龙头,其他相关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组建绿色食品批发市场(或市场营销网络),引导绿色消费,启动需求,增强绿色食品的生命力。同时,市场应设立专管员,一方面加强绿色食品产品的质量监管,对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坚决予以禁止和打击;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市场供需信息,从源头上控制和疏导市场风险,引导企业、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另外,应加快开发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通过市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从而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

3.7科技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

绿色食品是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绿色食品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发展绿色食品相关生产技术的研究,是打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各地应围绕绿色食品开发、技术应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加工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的绿色食品科技新体系的建立,全面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贮藏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化发展。

第五篇: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与IPTV发展报告

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与IPTV发展报告

2011年07月22日来源:人民网

【摘要】 2010年在三网融合正式推进的整体框架下,我国的数字电视与IPTV齐头并进,呈现出良好的竞合态势。数字电视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推动下,整体进入后整转时代,互动业务和高清电视成为其发展的核心;IPTV则由于“双向准入”政策的批准迎来了良好的契机,在业务种类、用户体验、运营模式乃至ARPU值成长空间方面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网融合所促成的政策、资本、技术的扭合给数字电视和IPTV的未来发展带来较大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数字电视 IPTV 三网融合 双向准入

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与IPTV在三网融合正式推进的整体框架下,呈现出蓬勃的竞合态势。一方面,数字电视与IPTV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在用户数量、网络改造、市场占有率方面均有新的表现;另一方面,数字电视与IPTV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及试点城市(地区)的正式出台,二者将在内容、服务、渠道方面面临更为直接的碰撞。而这种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敦促更为优化的全方位数字服务时代的到来。

这一年,宏观政策的确定与推行为数字电视与IPTV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数字电视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推动下,整体进入后整转时代,互动业务和高清电视成为其发展的核心;IPTV则由于“双向准入”政策的批准迎来了最好的契机,在业务种类、用户体验、运营模式乃至ARPU值成长空间方面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说,三网融合所促成的政策、资本、技术的扭合给数字电视和IPTV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想象空间。一、三网融合推动数字电视和IPTV前行

三网融合在中国经历了近十年的孕育期,终于在2010年尘埃落定。融合方案前后的反复修改,2010年上半年的突然加速,折射出产业环境的快速成熟和紧迫需求。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国发2010 5号)。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2010年6月6日,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通过;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公布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北京、大连、哈尔滨、上海等十二个城市获选„„中国三网融合开始加速前进。

三网融合本质上是一场源自技术的革命,同时又涉及到体制改革、文化振兴、经济结构等多个层面的改革与调整。三网融合对于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三网融合与数字电视和IPTV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在政策扶持、技术提升、服务拓展还是资源调取各方面将给予二者有力的保障,其对于数字电视和IPTV的推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加快基础网络改造

基础网络既是三网融合的技术起点,也是数字电视和IPTV开展服务的物质前提。三网融合的推进将强有力的带动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同时也会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覆盖范围等。尤其是三网融合的进程会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在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方面使数字电视和IPTV双双受益。

三网融合是三网趋向和谐发展的过程,其长远前景是广电网和电信网互通互联,业务应用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最终将是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1999年,国务院82号文出台,明确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如今,三网融合的双向准入政策以国家意志的方式打破了广电与电信之间存在多年的政策壁垒。这条红线的擦除意味着广电与电信之间将展开当面的竞争,数字电视与IPTV的业务可以互相进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这将有力促进业务类型创新和内容产业创新。格兰研究《中国三网融合报告》认为,从长远来看,三网融合方案的实施将对有线网络业务运营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有线电视行业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竞争也将产生鲶鱼效益,促进广电网络积极改善自身体质、探索新业态的发展。

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随着用户数量极大的膨胀、信息量海量的增长,三网融合在带来网络价值增长的同时,内容安全带来的影响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三网融合的结果不仅是能够提供良好的话音业务、音视频业务和数据业务,同时还要给这些业务加上必要的安全保障。当前,数字电视与IPTV都已开展了互联网服务,包括浏览网页、使用电子邮箱、网上支付等功能也都转移到电视屏幕上进行,这就对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数字电视和IPTV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都不能忽视和绕过的问题,因而,三网融合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视惠及二者,为其内容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加强政策协调与扶持

在我国,广电与电信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由来已久,三网融合从一定程度来说也是平衡内部利益、减少内耗的有效举措。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一稿、二稿)出台之前,广电总局与工信部各自制定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条文,仅在2010年,广电总局就颁布两个规范、一个通知,而工信部颁布两个意见。而从国家利益层面来讲,不能通过牺牲一方的利益成全另一方的利益,推动三网融合,“意味着国家把三大产业发展任务交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调配资源就调配资源,需要必要调整就必要调整,核心是完成‘三大产业’发展任务”。所以,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希望协调广电与电信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政策上对双方都加以扶持,正视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做出妥善的利益协调,强调从大局出发,统一认识和观念,这对于数字电视产业和IPTV产业来讲,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和立场。

总体来说,三网融合的切实推动将会从技术支持到资源调用等各个方面对数字电视和IPTV产生有益的影响。而数字电视和IPTV所归属的两大部门也应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抓住机遇,通过良性竞争加快改造步伐。

二、2010年数字电视与IPTV发展概况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到2010年,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2010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无论如何,2010对于中国数字电视来说是特殊的节点之年。

中国的IPTV产业也是一年一个变化,2008年为拐点之年,2009年是图变之年,2010年随着政策层面的逐步放开,网络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格局正在酝酿一次全面的破局。没有了以往政策体制的打压,IPTV破局的关键是自我突破,加强内容与业务的全方位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商业价值。

(一)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8307.5万户,数字化率达到47.75%(有线电视用户基数为17398万户)。应该说,2010年数字电视用户量进入迅速扩张期。平均每季度都新增600余万户,为2002年有线数字化启动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见图1—1)。

格兰研究的调查数据还显示:目前,虽然我国80%以上的地级城市已开始启动有线数字化整体转换,但尚有56.23%的有线电视用户未进行整转,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县级市及少部分地级市。从全国情况看,2010年有线数字化的工作重点已开始逐渐从地级市向县级市转移。格兰研究预计,2010年至2015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用户规模将以5.6%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1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总规模将超过2.3亿,新增用户主要来自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中挖掘出来的黑户及新建小区用户。另一家媒体机构——群邑预计2011年数字电视将超过1亿户大关,达到1.15亿。

在稳健增长的有线数字电视市场背后,2010年的数字电视呈现出布局清晰、路径明确的发展图景:

1.发展背景:“一省一网”的布局规划

2010年2月3日,在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发布会上,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马炬提出,在2010年年底前,我国的广电有线网络建设要实现“一省一网”。一省一网的提出主要针对之前我国的广电有线网络自下而上、自发建设的混乱局面,以及最多时有3000多家有线独立运营商和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市运营商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的状况,目的在于实现网络的规模效益。根据这一发展规划,到2010年底,我国将基本形成一省一网的有线网络格局,建立全省统一运营的网络公司,实行省市垂直管理,鼓励有线网络跨区域合作,逐步形成统一运营的市场主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广电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现状,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将建立起较强的市场拓展主体,并依托数字电视的庞大用户基础和融合新政所给予的业务资源。

截止2010年7月底,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完成或大部分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其中北京、天津、陕西、广西、海南、吉林、江苏、贵州等8个省区市全部完成省市县网络整合,各省“一张网”的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应该说,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广播电视的主要发展趋势。广电的网络整合为网络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解决了各级网络发展长期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在这一发展规划下,数字电视业务会得到极大的推动与整合,数字电视的管理与经营也会统一到一个中心下,有利于实现垂直管理和统一调度。因为事实上,现在各地依然存在数字电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数字电视提供的业务丰富多彩,有的城市的数字电视就有几十套或者上百套节目而已。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尚缺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主体,“一省一网”的布局有助于推动在经营主体和管理体制上探讨合适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促进业务、内容、资源的互联互通,明晰市场主体和主体职责,真正地整合成一张有线电视网,从而保证数字电视的有效管理和规范服务。

2.发展动力:搭上NGB快车

NGB是国家广电总局在通盘考虑广电未来的竞争格局和生存空间,坚持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服务理念和方式创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广播电视网的优势和现状提出的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计划。

2010年7月1日,广电总局科技司向各相关单位发出《广电总局科技司关于转发<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报告>的通知》,通知说,为发挥自主创新的牵引和支撑作用,全面推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作,促进三网融合。带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NGB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NGB总体专家委员编制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认为:广播电视网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在业务内容、舆论公信度、用户群体、公共信息的经济传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推进三网融合,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推动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有线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制造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开发和建设符合宽带双向和全媒体业务的新一代广播电视有线传送网络。

可见,从技术的角度来看,NGB的建设实施对于数字电视的发展来说,相当于为其做好了基础宽带、双向改造的铺垫,同时在标准、业务、平台、互联互通上推动全国广电网络的统一,提升整体水平;从服务内容角度看,NGB的业务目标,就是要建立节目制作、播发、使用、收看等内容产业全流通环节的关联应用,在打通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集文字、图片、超文本、音频、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服务,打造权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体形态,提供娱乐和信息的综合服务,在提升互动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以幂次方函数增长的新电视商业业态。

所以,广电总局在2010年力发NGB,最为直接受益的就是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随着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以及对“用电视”需求的增加,NGB所能提供的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互动游戏、互动娱乐、电视杂志等多种基于数字电视的功能业务将发挥更大的市场效应,其致力于打造数字音视频节目、高速数据接入、语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和使电视机成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信息终端,将极其有利于数字电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用户口碑。

3.发展核心:双向交互与高清电视

2010年将是广电数字电视双向交互、高清发展年。随着NGB在各地的实质推进,以及高清电视发展计划的实施,各地有线数字电视将进入后整转时代,以具备交互能力的高清机顶盒作为主流终端。依托广电有线网络的下行宽带优势,从而在同质化服务的同时在节目清晰度方面上进一步保持对电信IPTV的差异化体验优势。

双向交互首先意味着数字电视带宽和服务的技术升级,其次意味着围绕如何使用电视的包括远程医疗、终身教育、安全保障、娱乐休闲等增值业务的拓展。目前,数字电视基本实现了对于影视节目的点播、回看、个性定制等交互操作,不过这些功能还处在双向交互的第一个层面,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持续升级和服务拓展,将逐步构建起数字媒体内容的播发、传输、推介、关联、订购、分享、点评等平台,以实现系统外广电、通信、互联网与系统内电视台、电台、运营商之间各种业务及应用的融会贯通。而更为高级的层面是,数字电视还会将公共服务、医疗、教育、购物、家庭等系统整合为一体,扩展电视关联应用,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多样电视业态?D?D这一点将成为数字电视在今年和未来几年发展的重心。

2010年数字化推进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高清电视。高清已经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成为各传输通道维系用户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开播了高清电视节目,其中大多数为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及一些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是全球发展高清数字电视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HDTV市场,是亚太地区第一大HDTV市场。

8月10日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要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在9月28日开始进行高、标清电视节目同步播出。这些高清频道全部由有线数字网络免费接入,免费收看,目的是快速启动和培育高清电视市场。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数字电视的高清时代正式来临。

高清电视是广电最大的发展优势,其最为直接的就是可以增加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内容,从而有利于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9月2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通知说,自2011年起,各影视制作机构完成的电视剧须有50%以上为高清拍摄制作,要不断提高外购节目中高清节目尤其是高清影视剧的比例,在引进境外影视剧时应优先考虑高清版本,切实加强高清频道入网传输,切实做好高清频道接入和用户服务工作。如今,随着第二批的各地方电视台加入推广高清频道的行列,全国已有一半的电视台实现播放高清电视,这将把高清电视推向规模化,对高清电视的需求也会带来规模化的效益,最终增强电视台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10年来,3D高清成为电视服务的又一亮点。不约而同,美国DirecTV和欧洲B SKY B为进一步吸引和留住用户,都在2010年上半年向用户推出3D高清电视服务,由于3D高清电视内容的制作才刚刚开始萌芽,3D电视机价格昂贵,3D高清电视服务飞入平常百姓家仍需时日。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

综上,2010年作为数字电视的拐点之年,我们看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广电总局实质性的努力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一省一网”的宏观目标,NGB的大力驱动,以及双向交互业务和高清的切入点,促进了数字电视在一张统一标准、服务规范、管理统一的网下,提供更为优质和多元的服务内容。

(二)IPTV发展概况

IPTV 流媒体网统计,2009年底大陆地区IPTV用户数已达470万,包括中电信362万,中联通50万,杭州华数56万;2010年,如遵循正常市场规律运作,我国IPTV用户数有望达到900万。

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开展了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和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入的商业应用,IPTV用户已超过500万。

2010年对于IPTV的发展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由宏观政策变动引起的内容合作模式、终端呈现、用户体验的变化。

1.政策困境大大缓解

IPTV在国内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政策的困扰。从2005年至2010年,IPTV被叫停达到15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4月12日广电总局下发的《对电信企业擅自开展IP电视业务进行查处的通知》(也称41号文)。根据41号文件所述:“一些地方的电信企业未经广电总局批准擅自开展IP电视业务,严重危害了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影响了国务院关于三网融合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广播电视事业的正常建设,因此,要求各地方广电对辖区你电信企业的IPTV业务进行检查,于4月16日前将检查情况上报总局。并在4月21日前提交对于未经广电总局批准而开展的IPTV业务查处情况。”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规定,拥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IPTV业务的牌照运营商,如需在具体的地域开展业务,还需要再次申请并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后,才能正式落定,进行商用,这种现状也成为IPTV的“二次落地”。

这种产业现状的形成是由于中国长期依赖形成的分业监管体制下的部门利益分歧所导致的。由于目前IPTV在局部地区已渐成规模,这种动辄行政方式的查处和规制,极有可能造成扰民举动,引发百姓反感。从大局来看,这种行为也是三网融合进程中极不和谐的一个音符。2010年4月初,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共同向国务院提交《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第第一稿、第二稿,接连被国务院驳回,由于两部委的观点分歧严重,尤其是关于试点业务的界定范围,各存利益驱使,直接影响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直到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随后印发的《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电信企业负责制定在当地开展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等广电业务的实施方案;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负责制定在当地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和国内IP电话业务的实施方案”。

至此,电信与广电的“双向准入”才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了互相进入的范围和解决了发牌照的问题。IPTV实质上获得了强所未有的政策扶持,随着执行程度的深入,IPTV也将迎来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2.内容资源更为丰富

根据三网融合精神,在全国融合试点地区,将形成“当地电视台+牌照运营商+电信”的IPTV模式。可以说,IPTV牌照准入式运营是中国国庆下IPTV市场的一大特色。在国内现有的IPTV牌照运营商中,上海文广百视通无疑是起步较早和具有领先地位的一个。目前,百视通已和全国15个省的电信运营商开展着业务合作,现有用户已超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运营商之一,被国际媒体评价为全球最著名的IPTV产业品牌之一。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为IPTV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此次世博会将首次采用“电视、电脑、手机三屏融合”的方式进行传播,世博会相关视听内容将同时在IPTV、互联网、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多个媒体平台上播出。百视通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合作媒体,更是借机加速扩大市场规模。

在其标杆和示范作用带动下,目前,国际广播电台正在加速其融资过程;央视国际依托IPTV云南模式,开始四处圈地;南方传媒则在进行内部调整后,也开始了重新定位;华数则加快了和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步伐;而地方电视台,则试图借助此次三网融合的双向试点新政,和地方电信及牌照运营商共同开展IPTV业务。这将出现多家牌照运营商及地方广电作为CP共存合作的局面。也就是说,上海电信与文广百视通这一合作的成功范本,将会被更大范围的复制到国内其它地区。

与此同时,视频网站规范化和渐入佳境的发展,以及传统广电媒体走向互联网打造新媒体的动态,都给IPTV的内容带来了充实的可能。只要摸索出一种合理的合作方式,通过借助电信运营商的渠道,这些丰富的互联网视频内容就能转变为IPTV丰富的内容资源。

在2010年,在内容领域将不再是百视通一枝独秀。随着国际台、央视、(试点地区)地方广电的进入,以及与有实力的视频网站展开合作,牌照运营商间也将展开激烈的运营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IPTV内容来源的趋多元化,这不仅有助于改善IPTV在现有监管体制下的困境,而且可以提升电信运营商的发展信心。整个产业走向也将更加良性,更具生命力。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运营商和IPTV设备供应商除了致力于提升网络能力,也非常注重提升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如中兴通讯在2010年除了与已经建成IPTV平台的省份开展大规模组网技术的交流,进行IPTV新业务巡演以外,还积极采用中兴平台的省份落实系统扩容和用户体验的改进,关注最终客户的使用方式、操作简易度、响应速度及互动性,保证然界面友好和画面清晰,从而提升IPTV服务质量。据悉,中兴通讯提供的前向纠错技术已经能够保障直播业务在网络丢包的情况下依然能正常播放。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IPTV的一些操作设计更加以人为本。比如以深圳电信IPTV业务为例,其具有节目收藏、书签的功能,当用户中途退出一个节目时可以选择记录书签,下次就能从中途继续收看,非常方便。此外,IPTV还对节目进行了分类,将所有点播视频内容按照不同的种类组织在一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对于用户普遍困扰的广告问题,在IPTV所提供的影视剧点播服务上,目前尚未有任何广告,足以让用户保持观看心情舒畅。百视通的IPTV根据用户观看某个节目的时长分析用户偏好,并根据用户对节目的评分,列出一个每日、每周、每月热门节目排行榜。这些细微的设计暗合了当前媒体语境下受众至上的理念,很有可能对IPTV的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其次,IPTV增值业务的开发也带给用户“用电视”的全新体验。如在河南农村,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民都已经愿意为IPTV平台上的农业生产信息付费,如科学养猪、科学种菜等;上海百视通通过IPTV平台新推出理财业务、电视杂志、卡拉OK,还有教育、健康、信息以及今年上半年推的业务模式社区。目前整个卡拉OK的流量在上海IPTV所有增值业务里排第二,游戏业务排第一。而电视社区业务则致力于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社区会员的聚拢形成一定的商业价值。

最后,终端实现上的多样化选择也满足了用户的不同体验——中国电信于11月10日正式宣布推出三屏互动全新业务产品——“翼视通”,该业务能实现在手机、PC、电视、魔屏等多种具备通信功能的终端上内容互通,这将打破运营商手机视频内容来源受限制的局面,从而实现了手机与IPTV内容互通。

综上,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IPTV在2010年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但稳步推进。政策的放开让IPTV运营商吃下定心丸,其不断丰富的内容类型与改进的用户使用体验不仅增加了用户黏度,通过口碑传播形成良好的市场形象,更重要的是还切实拉动了ARPU值的增长。

三、数字电视与IPTV的未来展望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IPTV、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等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进入一个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线产业在面对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数字电视与IPTV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媒体形态,其发展与变化牵动整个行业利益链。并且这二者之间就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客观来讲,数字电视与IPTV各有优劣:数字电视信号稳定,清晰度较高;缺点是价格高,互动功能少。而IPTV互动性较强,可点播的内容丰富,增值业务形态较多,相对数字电视收费性价比高,缺点是宽带有时不稳定,图像清晰度略逊于数字电视。

三网融合营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但数字电视与IPTV又各自面临不一而足的内部障碍。比如对数字电视而言,一个是盈利模式单一问题,一个是高清业务发展不足问题。虽然高清、互动用户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有线网络收入主要依赖于基本收视费的格局仍没有发生改变。在各项增值业务中,付费频道、点播及宽带业务的发展速度均较为缓慢。根据格兰研究的监测,目前我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近4000万户,占总用户量的22.99%,其中网络渗透用户约占5.575%,但已开展双向互动业务的用户比例较低,约占1.38%;高清业务作为数字电视未来几年的亮点,随着多套高清频道的开通,高清市场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高清用户规模快速扩大,但是实际体验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信号质量和信号强度都不尽如人意,与用户需求有段差距。而且,高清的发展要靠内容拉动,也要靠相关行业的配合,除了抓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还要加快制定高清电视标准,包括接口标准、终端标准、音频标准、版权保护等等标准,并且通过发展高清来推动高清电视终端的推广和普及。

对于IPTV而言,虽然增长幅度大,但用户基数小,仍需要灵活的市场策略完成用户的规模化进程。作为未来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代表,IPTV绝非只是将电视节目转移到电脑上或将网页搬到电视上。目前IPTV所达到的服务还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只有将网站的丰富资源和原本网络上的功能逐步引入大屏幕,尤其从网络上的消费转移到客厅的电视机上,IPTV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而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将会是大力整合网络资源,进一步促进电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IPTV发展的新阶段,应该主要以行业融合为契机发展应用,重点落在推动产品内容形态的创新。在原有向用户提供包括回看、直播、广播、点播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些基础视频业务的同时,努力推出各类增值业务,以挖掘潜在用户的需求,形成以TV为主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xiexiebang.com/ 艾瑞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万瑞数据http://www.xiexiebang.com/ 格兰研究http://www.sinodtv.net/

下载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保险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人类在从事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许多风险。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生活的安定,人们对其所遭遇的风险总要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处理......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启示 马健生, 滕 珺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北......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五篇模版]

    2008年第3期总第141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I N STI T UTE OF F I N ANC I A L MANAGE MENT No .3 2008 Serial NO.141 收稿日期:2008-04-15作者简介:......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推荐)

    美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简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

    第十届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

    第十届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 海信ULED获技术创新奖 2014年7月2日,在由中国电子商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4年(第十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上,海信UL......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推荐阅读]

    创新数字电视发展模式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很荣幸地参加由天柏集团组织的2009数字电视融合创新新战略研讨会。我来自山西东南部的晋城,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市,受到主办方的邀请,到......

    数字电视的发展简史(推荐五篇)

    数字电视的发展简史 1948 年,电视信号数字化(理论与实践开始) ; 1980 年,国际电联(现 ITU-R)提出 601 建议(4:2:2,即数字电视基础建议) ; 1982 年,德国 ITT 研制出一套 PAL 接收机中使......

    美国护理概况与发展(精选合集)

    美国护理概况与发展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朱丽 主要内容:  美国护理概况  当代护士角色和功能的发展  当代护理教育与发展  当代护理科学研究与发展  当代美国卫生保健服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