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武安市十一中固镇校区张艳军
前几天我看到这么一则材料。
美国是一个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美国人认为,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他学到的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他伦理道德和品德的高低。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幼儿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父母和他们幼儿园老师会给他们讲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故事,教育他们尊敬伟人、国旗和警察。进入中小学,每天清晨,学生们要对国旗宣誓、唱国歌,孩子们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宣誓效忠国家,神情虔敬。并庄严的念道:“我效忠于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在日常教育中向青少年学生灌输,美国的责任就是领导世界,要为努力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秩序而工作。
由此,我想到我们国家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做的是那么远远不够。在全国亿万家庭为自己孩子拼重点小学、重点初高中、重点大学的洪流中中,有多少父母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呢?再看奋斗在全国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又有多少教师在课堂上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和知识同等地位上来呢?再看我们学校,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又有多少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呢?
毕竟爱国主义是一个人最基本、最崇高的道德规范。
第二篇: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及其启示
aa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及其启示
梁珊 赫栋峰
一、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
1.金融危机下公立学校财政危机
源白美国本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美国国会在2009年1月通过的《2009联邦恢复与稳定法案》中,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根据华盛顿公共教育厅(2()09)最新的报告《基础教育公立学校财政危机》指出,学区已处:r财政危机的边缘、学区财政支出速度大于收入。即使未来两年内州财政没有减少,他们也面临大量的解雇
2008-2009,36个学区接近财政危机的边缘。6个学区财政亏空。已处于州强制财政管理的局面。3个以上的学区正在评估它们能舌在2008-2009实现财政平衡。学区已经用竭了税收。在20世纪90年代学区只使用了75%的征税能力,现在他们使用了92%的征税能力』立方税收已经枯竭。学区以不公平的方式分配州的员工工资,学区必须补贴州的配额以吸引和留住教师,2009~2010,拥有27%学生人门的16个学区将会减少2500万美元的预算,而以此经验预测2009—2010总汁会减少9400万美元的财政预算。联邦恢复与稳定法案包括丁3.5亿美元的教育汁划。这将会在未来的27个月内到位。但是联邦基金不能够完全补偿以卜所削减的预算:作为教育支出中单笔最大支出的教师工资,在金融危机下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困境,对于正在进行的全美绩效工资改革计划无疑是雪上加霜。
2.公立中小学工资水平现状
美国教师联合会(AFT)的报告《美国教师联合会2008年公务员薪酬调查》表明:2008集体谈判与非集体谈判的平均工资调查中,选择集体淡判的州教师平均年薪为52,322美元,比非集体谈判州教师平均年薪的47,879美元高9.3%。美国教师联合会(AFT)《2007年教师工资调查和分析》的报告认为,从15年来教师工资的增长趋势来看。教师工资没有真正有所增长。在1991,教师通胀调整后的平均年薪是50,176美元,而在2006则是50,199美元,15年来,教师购买力仅仅增长了23美元。在2006年到2007年间,教师通胀调整后的平均年薪增长了810美元,达到了51,009美元。也就是说,在这一年中,教师工资增长高于15年来生活成本的总和。从美国教师的工资结构来看,绩效工资是外在工资中直接工资的一部分,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总体教师工资水平制约了教师绩效工资的改革与发展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美国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新进展
绩效工资是指在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评估的基础上而发放工资的一种工资制度。它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评。然后以之为基础计算工资水平,既体现了客观公正,又推动了员工之间的竞争,从而推动组织或团体提升业绩。教师绩效是教师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和结果。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的绩效所进行的综合性评定,不仅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还包括对于教师工作过程评价,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教师绩效工资计划即对课堂表现出色、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这是一项得到广泛支持也引起很大争议的薪酬策略。从理论上说,工资和教师绩效之间相关性越大,那么就越能在经济上激励教师努力达到目标。
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法规中明确规定了以绩效为主激励措施,布什总统颁发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中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依据,并与教师的奖金挂钩。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施政演说中也明确支持教师绩效工资的改革方向,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绩效工资的兴趣逐渐高涨,如联邦政府资助的国家绩效激
aa 励中心(NCPI)、各州教育委员会(ECS)和教育者工资改革中心等组织和机构开始追踪研究教师和管理者薪酬改革。
通过对近期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案例的综合分析,可以把美国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计划分为:个人绩效工资制、学校绩效工资制和混合制三类。个人绩效工资制,也称为知识和能力工资制,重在奖励个人的工作绩效,给予差别化的薪酬,从而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参与竞争。个人绩效工资可以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有利于学校吸引和留住成绩较好的教师,有助于聘请表现优秀的教师,有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个人绩效工资制,是以教学效果为基础的激励制度,产生个人的竞争而不是集体合作环境。相反,集体激励如团队绩效工资认为,教职员和学生必须合作才能提高学生成绩,认为学生成绩是全校许多教师共同工作的结果,因此,向达到学校目标的每一个人提供奖励。他们明确鼓励学校员工为一个共同目标合作,共同提高学生成绩。集体激励重点放在有代表意义的结果上,同时避免个人绩效激励的分化作用。团队绩效奖励提供给学校的所有成员或教师团队,如果学生在核心课程领域的成绩超出预定的提高标准,就向学校提供额外资金。混合制这种模式综合了不同类型的模式,认为绩效工资应当是教师评估和工资与学校学区战略目标相联系的一项综合制度,目的是支持学区使命和核心价值,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吸引、留住和激励高质量的教师,激励教师成长、进步,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当前混合制学校薪金计划,其评价聚焦于学生成长。教师要求其设定的两个学习目标的质量与学生满足学习目标的程度相关。
三、美国绩效工资改革进展的因素考量
1.美国绩效工资改革进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首先,基于“教学本质”假设认为教师绩效的监测比其他专业绩效的监测更为困难。因为其产出还不能以令人信服地、有效地、公平地方式监测。因此,矛盾的焦点在于学生成绩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的教学价值不能完全测量出来。
其次,绩效工资隐含的假设是绩效奖金刺激及激励教师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美国教师的工资比同一层次的其他专业人员要低得多,因此,更合理的改革是提高所有教师的基本工资。
再次,教师工作具有团队合作性质,引入个人绩效性工资制度可能会造成教师之间合作减少,反而降低了学校绩效。
2.美国绩效工资改革进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在美国,对教师政策影响最大的教师组织是全美教育协会(NEA)和美国教师联合会(AFT)等利益团体。在它们巨大影响下,美国教师的.工资与福利有了一定变化。不过,一直以来,NEA与AFT'更多地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得,即提高工资、现值班级规模、减轻教师负担等,而不是追求“强化教师专业主义的策略”,如绩效报酬、增加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等,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在美国90%的公立学校教师要么属于NEA,要么参加AFT。如果没有教师协会的资源和支持,教师的各种权益将得不到重视和保护;而教师协会也清楚地认识到,大部分的经费来自于会员所交的会费,吸引更多的教师入会以及维持会员人数是协会的利益所在。目前,在有集体谈判协议的学区中实施绩效工资比例大约是6%,而在没有正式集体谈判的学区中实施该计划的比例则高达11%,几乎是前者的两倍。教师工会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美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进程。教师工会往往狭隘地关注教师的工资制度,其原因在于:第一,从工会组织本身来说,集体谈判制度能够确立教师工会在教师中的地位和影响,如果实施绩效工资或其他新工资计划就有可能削弱他们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的力量;第二从教师利益来说,无论是NEA还是AFT都是教师的利益代言人,他们对于教师工资改革大相径庭的态度也代表了两类不同的教师观点。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公立教师工资受到了很大影响。教师工资是地方政府的
aa 单项最大支出,而教育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各种税收。虽然公众支持对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但是,经济的低迷,严重影响到了美国教师工资的动力来源,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行绩效工资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政策不但是一系列的措施和要求,更是一种价值的导引和追求。在目前的美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发展实践中,仍存在着两种矛盾的专业化取向:监管的取向和民主的取向。监管的取向要求教师达到政府制定的专业标准,并能经得起标准化的专业问责,才能达到绩效的目标预期;而民主的取向则强调教师与同伴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排除金钱利益激励之外,改善教学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然,这两种取向既代表了不同的专业价值旨趣,也代表了不同的专业水平追求。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界已越来越主张后者,但基层学校的领导和一线的教师首先要应对的还是接踵而至的“标准”与“绩效”,在无奈中他们更愿意选择前者。而正是教师绩效背后专业发展政策实施中的这种价值追求的偏离,使得基层学校把“标准”与“绩效”之类的手段当成目的来追求,这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阻挡了全面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进程,也偏离了绩效理念的中心。
四、美国绩效工资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1。启动绩效工资制度的先决条件
(1)保证稳定和充足的资金。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是一项新制度的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绩效工资制度不可能正常启动,即使启动,也会偏离其中心。资金无需外部的注入,可以通过资源再分配的组合形式获得,如退休的老教师可以由新教师替代,或减少单一工资制的负担。
(2)提供富有竞争力的总体薪酬。教师的薪酬结构包括基本工资、福利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很可能占总薪酬的相对较小的部分,所以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中吸引和保留充足的高素质的教师,这一重担将持续落到基本工资和福利之上。所以在启动绩效工资制度之前,就必须保证富有竞争力的总体薪酬。
(3)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绩效工资制度要求有一个绩效评估系统。这一系统必须提供高信度的、可靠的绩效分数来判定和指导教学改进。在某些情况下,评估系统是线性的,例如记录教师是否完成了专业发展活动或取得某种证书。但是,这一评估系统更会是复杂性的,例如,评估课堂表现或学生学业成就,这一系统的本质功能就是要传递有效的绩效数据。
(4)考量教师对绩效工资可能的反应。基于教师的经验和绩效工资的特点,教师群体会有多元的反应。首先要考量区分性。单一工资制主要包括教龄和学历,这两点在教师看来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而引入绩效作为区分的其他标准会被视为某种威胁,因为它聚焦于新的标准实践绩效。所以教育部门必须判断教师群体是否准备接受绩效的区分标准。在理论和实践中,必须要判断教师的视野下绩效工资的适切性。其次要考量教师的动机。绩效工资制是激励教师聚焦并努力于改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珍视奖励;教师必须看到绩效与工资之间的联系;教师必须看到努力与绩效之间的联系。第三要考量公平性。教师对绩效‘I:资的公平感是接受性的基本组成部分。第四要考量可接受性。教师的接受性最终会决定绩效工资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2.设计绩效工资制度
(1)计划要涵盖校长和管理者。绩效工资制度如果排除校长和教育管理者们就会暗示很多负面的信息,其他教师会认为改进教学的重担将会落到他们身上,而校长和管理者们会脱离有效绩效管理约束。绩效工资制度是一种绩效改进计划,应该包括负责改进绩效的所有人。
(2)发展绩效增进策略。绩效工资制度应该嵌入广泛的改善学校教育的策略。绩效的结果与工:资相联系不足以改进绩效。因此,改进计划特别需要为扫清教师个体发展的障碍并提供绩效的促进因子,其促进因子在实施中优化发展,利用新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取得更好的绩效。
aa
(3)把人力资源系统与绩效改善协调一致。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教师招聘、教师选择、教师人职、教师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薪酬、绩效管理和教学领导八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对应绩效改进计划,最终使人力资源管理变成改进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4)鼓励教师组织参与绩效工资改革。在美国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不仅是法律要求,也富有实践意义。教师组织在促进教师绩效、薪资方案设计、实施、交流和修订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教师组织的发展不够成熟和健全,没有形成我国教师专业组织特有的声音,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
3.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需要关照的原则
设计绩效:工资与实施绩效工资截然不同,精细的绩效工资设计并不能保证成功的实施。实施绩效工资特别要值得关照以下几个实施原则:首先要由高水平的计划管理持续推进;其次注重细节和深度探讨计划的要求.避免改变期限,避免修改处在中期的设计,避免质疑教师和管理者;最后要持续地与教师和校长交流。
摘自《教学与管理》2010。1(78~80)
第三篇: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
主题: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 [精]
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是调整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柱。自从有了国家,人们则以爱国为荣,叛国为耻,爱国主义教育是各国德育的核心。美国作为世界强国,一直重视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探讨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特色,认为美国在培养美国精神、树立国民的自尊自信自豪感、培养好公民以及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等卓有成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美国精神
宣传和培养美国精神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美国历代总统的任职演说资料中,美国政界对宣传和培养美国精神非常重视,就连布什在纽约发表纪念“9·11”一周年的电视讲话中,竟然不提伊拉克,而是大谈美国精神。何为美国精神?美国精神的主要内涵大概有那么几个方面。一是做一个美国国民的自尊自豪感。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在其短短的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国在世界政治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美国人最为自豪的资本。美国的一些媒体在暗示美国人,美国是一个伟大、强盛、民主、自由的国家。做一个美国公民是幸福的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美国中学的“社会研究”课程,就鼓吹美国的责任就是领导世界,鼓励青少年努力为保持着美国在世界上的强大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秩序而工作。美国的青少年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当一个美国公民比当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好。1982年,美国的阿波斯特托莱德应用研究中心在对18个国家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得出这样的明显结论:同日本人与西欧人相比,美国人最愿意为他们的国家而战斗,对民族认同最感自豪。二是开拓进取、富民强国的精神。从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州至今天的历史进程中,来自欧洲和世界各个角落的移民以勤劳智慧不断开发着美国,从最初从事农业、工业、修路的拓荒运动到现在从事高新产业技术开发,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不断改变着美国的面貌。三是实用主义,注重实际,以勤奋工作为荣。美国视偷懒为不道德行为。因此为了追求富足生活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他们都是工作狂,全社会充满以勤奋工作为乐为荣的氛围。“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1961年美国国会还正式确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美国人把“山姆大叔”那种诚实能干、吃苦耐劳、富于创业和爱国主义精神视为美利坚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四是追求个人成才发展机会中的平等民主自由。看重个人创业的意志和能力,轻视人为的“权势”,坚信只要努力进取,在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同时,美国人崇尚自由,自由女神像也是美国的象征。
(二)培养美国好公民
培养美国好公民的教育也是美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1991年颁布的公民教育大纲和1994年颁布的“公民学与政府”全国课程标准,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个人应享有的权利,包括个人生命的权利、个人自由自主行动的权利、个人尊严的权利、个人安全的权利、寻求和得到平等机会的权利、得到正义的权利、保持隐私的权利和私人拥有财产的权利。二是个人应享有自由,包括参与政治程序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意识的自由、集会的自由、咨询及获得信息的自由和表达意见及感情的自由。三是个人应有的责任,包括尊重人类的生命、尊重别人的权利、诚实、宽容、有同情心、证明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民主程序、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尊重别人的财产。四是政府及其职能,包括政府应当由人民来选,政府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应当保护民权,政府应当为大众的福利而工作。目的是培养美国“好公民”。
二、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社会性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宗教信仰渗透
美国人绝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美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就是“上帝保佑美国”、“我们信仰上帝”、“主权属于上帝”。美国是移民国家,是多民族的熔炉,“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人生哲学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只有公民宗教才能超越种族、党派等界限,为美国人认同,成为美国人团结的纽带。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公民宗教来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教育。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美国如不具有对上帝的信仰就毫无意义—我倒不介意它是哪种宗教”。这里的宗教信仰实际上是对美国的信仰。历届总统就职典礼中,保留了向上帝求助的程序。
第二,大众传媒渗透
在世界电影业中,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好莱坞”已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好莱坞生产的各种各样类型的影片令观众看得如醉如痴。但只要多看一眼美国的电影你就会明白,美国的电影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好莱坞的很多大片都在向世界宣扬“美国精神”的政治。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梳理70多年来奥斯卡的历史无疑就是梳理美国的“美国精神史”。在我们熟悉的影片中,《泰坦尼克号》、《巴顿将军》、《兵临城下》、《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爱国者》等等,其主题就是美国精神的体现。美国电影协会设立的“2000年十大影片”获得影片:《永不妥协》、《毒品网络》、《几近成名》、《夜晚降临之前》、《最佳表演》、《角斗士》、《高保真》、《梦之挽歌》、《天才小子》、《诚信无价》被舆论界喻为弘扬“美国精神”的十大影片。华盛顿、林肯、罗斯福、麦克阿瑟等人的事迹家喻户晓。书籍也是重要的传媒,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学者罗伯特·唐斯博士曾列出“对形成美国文化与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的25本书作为推荐给美国人的必读书目。一些经典作品,如《独立宣言》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感召力。
第三,节日庆典活动渗透
利用各种节日庆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美国一贯的做法。美国主要的爱国节日有: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美国独立纪念日、国旗制定纪念日等。每逢节日、庆典或集会,美国的家家户户、四面八方,包括汽车上都要悬挂国旗。在国家庆典里,人人都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在国旗纪念日里,人人都背诵忠于国旗的誓言:“我宣誓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可见,美国的爱国节日庆典,甚至民间的感恩节、圣诞节,人们不仅是欢聚热闹的机会,也是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好时机。
第四,生活环境渗透。在美国,用杰出人物命名地名、城市、街道、林地、公墓、公司、机场、学校以及各种场馆的现象非常普遍。首都华盛顿,有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和罗斯福纪念堂,还有肯尼迪文化中心;美国共有50个州,每个州都有用总统名字命名的市或县。这些伟人天才的思想,不凡的经历,高尚的精神,卓越的贡献,通过这些场所,永久性熏陶、感化和激励着人们。
(二)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显性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等。
第一,显性课程教育
美国的大学、中学、小学开设的课程并不是统一的,不同州、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差异很大。但在多样性的课程中,仍可找到美国德育课程的共性。美国德育课程主要有“公民科”、“历史科”、“人文科”等,据1978年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美国学校社会科的一般模式是:从幼儿园到第十二学年依次学习以下课程内容:自己、学校、社区、家庭;家族;近邻;社区;州史、社区的地理;美国史;世界文化(西半球);世界地理或历史;美国史;公民或世界文化;世界史;美国史;美国政治。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家庭到国家到世界,而且地理、历史占最大比例,旨在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让美国精神及爱国理念随之沁人心脾。“公民科”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都涵盖几方面的内容,即美国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作为美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美国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历史科”是美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授美国精神的重要途径,比如,美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我们美国人》向中学生讲述了美国的起源、发展和强大,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第二,隐性课程教育
渗透式教育是美国德育的主要特色。“学校一贯坚持教导的一种思想是爱国家、爱自由。课本、文选和供青年人阅读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讲到爱国主义”,美国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纽约时报》曾记载了美国新择兰州一位女教师的课堂教学:当她在语法课上提到学生长大和找工作时,她教育学生将来要有职业道德;他在正式上课前都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讲授责任心、毅力、同情心”。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到处可见可闻,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悬挂有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画像,热爱国旗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天的课程是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尽忠开始。学校在升旗仪式时,学生把手放在胸前,神情虔诚,庄严地念道:“我效忠于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学校里凡举行全校性的活动,第一个议程总是全场起立奏(唱)国歌。生活即教育,美国就这样在学校生活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借鉴价值
(一)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教育 勿容置疑,美国在对国民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教育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这得益于其背后强大的综合国力,“有实力就有魅力”这是很普通的道理,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国民自尊自信自豪感的重要之柱。因此,加快经济建设,加快迈向小康社会的步伐,重铸中华民族的鼎盛和辉煌,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就会显现出来。
(二)加强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教育 美国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合乎社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态度和信仰,明确公民权利和责任,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刚颁布不久,公民道德建设正在实施之中,目前公民教育在我国大陆还在理论探讨之中,还未曾作为正规课程教育进入学校课堂。公民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规定了公民享有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内容,还规定了公民的各种义务,包括:“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等。把公民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拓展渠道。
(三)加强渗透式教育 美国以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德育的自主选择的理性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自律方式,“生活即教育”,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地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在生活之中,就象盐渗透在每顿饭菜中一样,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长期以来,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旗帜鲜明的灌输教育,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依靠这些阵地和大力灌输的方式,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为更多人接受。我们应该重视渗透式教育方式,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爱国情感和行为变成人们自觉的情感和自觉的行为。
第四篇: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研| 综合管理实践| 校园安全| 领导科学与艺术| 文化艺术
公文写作| 教育法规与政策|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公共管理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8-04-29 02:28:32 作 者:席红霞
来 源:中国知网
【摘要】:由于美国以整个高中阶段总成绩为主要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所以美国中小学生虽然学习任务较重,但他们并不感到负担沉重;我国要解决减负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也必须从考试制度改革着手。但由于不具备学习美国的条件,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但对高考命题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则不失为较为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制度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和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和地区通过多年实践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这一难题依然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及考试制度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我国基础教育中这一难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美国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
美国的中小学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门类非常多。如以中学为例,必修课中英语、数学、语文、自然科学应有尽有,选修课更是五花八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程涉及范围相当宽泛;课程难度也不断提高,如相对论等原属大学教学的内容也进入高中教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性课程的作业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此外不定期还要做一个“项目(PROJECT)”。所谓项目就是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做出一个能表达自己已掌握该项学习内容要素的项目,类似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除了知识性课程以外,美国中小学还专门开设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比如,从幼儿园到高中,普遍开设演讲课。学生准备一次演讲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确定演讲主题、撰写演讲稿、作模拟演讲等,30分钟的演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职业教育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小学和初中,教室里都摆放着供学习裁剪、缝纫的工具,学习文秘的打字机以及学习修理汽车的图片等;高中生还要到社区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按个人兴趣选择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毫无疑问,学生掌握任何一项职业技术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反复的练习和大量的实践是拿不到合格证书的。如果从学习负担来说,学生既要学习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应当说负担是相当重的。但这些举措却能在美国中小学自觉而有效地实施。事实上,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
那么,美国的中小学为什么能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呢?这与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关。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阶段的总成绩,即各门课的平均成绩必须在B级以上。高中阶段每门课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占总分的50%;项目(PROJECT)考试占25%;段考和期考占25%。按照这一比例,学生的压力分散在平时作业和每一个项目之中,只要拿到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的高分,即使段考和期考成绩不理想也可保证总分在B级以上。学生没有期考的压力,更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学校就可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考查的重点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素质自然得以提高。每门课最后的分数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即多数学生需要参加一个叫SAT(ScholasticAptitude)学术能力测试的全国统考。是全美在不同地点按统一Test,SAT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考卷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总长3小时,内容为英语和数学两部分,答题以多项选择题为主,总分1600分。考生分数在1400分以上的,可选择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高校,并可申请奖学金。1200分以上的,可选择州立大学等四年制高等院校。而对于那些成绩平平、仅以社区学院为目标的学生来说,则可不参加此类考试,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先拿准学士学位,再继续攻读本科学位。在美国进名牌大学的竞争也十分激烈,SAT考试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由于在SAT考试的次数和成绩认定上较灵活,从而大大减轻了此类考试的压力。美国学生一进高中就可参加SAT考试,有多次机会,可按成绩最好的那次来申请大学。因此,学生考试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初中生也去参加SAT考试,目的是检验自己已有的水平,为高中参加SAT考试做准备。英语和数学本身就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上名牌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这样既可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名牌大学中去,又能督促学校加强英语和数学教育。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还有一个附加参考条件,即推荐信。这是美国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之一。比如,将来有志攻读医学博士的高中生,可以到医院或诊所去当一段时间的“小护士”或医务助理;想攻读企业管理成为企业家的高中生,可以去站一段时间的柜台或当推销员;想当科学家的高中生,可以去实验室刷瓶子,等等。这些不同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就会给这些高中生写推荐信,作为进大学的有力参考。为保证推荐的真实性,大学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有关情况全都记录在案。如果推荐结论出入较大,推荐者将失去大学的信任。因此,社会组织的绝大多数推荐者对推荐工作极其负责。社会实践与升大学,特别是与升名牌大学挂钩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为高中阶段更高一个层次的素质教育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以看出,美国升学考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一个层次的大学,主要看学生高中四年在校成绩,全国SAT统考成绩和专家推荐只作为参考条件。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高中教师最有发言权,所以高中成绩是最客观的。以高中成绩为主,辅之以其它条件。第二,像SAT这类测试,在美国一年要举办七次,学生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直到考到自己的满意的分数为止。再者,学生的成绩是由各高中学校自主确定,这样的招考制度,把更大的自主权放到了学校和学生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从而办出学校的特色。第三,高中教育既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学生不会因此而感到负担沉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四,在美国上大学是宽进严出、中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即使进到高质量的学校最终还是拿不到毕业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源的整体素质和中学教育质量。
二、将中学教育的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对照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和中小学教育的内在关系,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推行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制度。国家一年一度组织的考试,为保证考试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更好地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考试内容只能以客观题为主,而客观题所能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命题难度来说,限时闭卷的统一书面考试,即使是主观题,也只是容易考查学生的知识,而较难考查学生的素质。我们先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中有哪些与素质教育不适应之处。其一,高考试卷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仅以高考语文卷中的古诗词填空为例,卷面内容无法考查学生是大量背诵了名篇佳作呢,还是仅仅背会了其中的几首;是对古典诗词浅尝辄止呢,还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能自己动手写诗填词。其二,高考试卷考查的是学习的共性,评分是以标准答案为基准的。仍以语文科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很显然,高考试卷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个性化内心体验,在这一点上,高考试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脱节。正因为我们的教学和考试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因此导致学生厌学恨学现象非常普遍。其三,高考试卷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评卷老师反映,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假话、空话连篇。限于高考批卷的条件,无法一一核实学生在作文中写的是否为真话,所以也就难以正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看出,高考试卷的内容与素质教育是不协调的,“一考定终身”毫无疑问把中小学生的学习导向了以知识为中心。
但是学生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学习取向,学生的背后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期望是学生金榜题名,而唯有以知识为中心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升学率几乎是学校质量唯一评价标准的条件下,中小学校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的强大压力,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很显然,“一考定终身”的结果必然是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推向极端,形成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从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多元化的评价尺度以及多途并行的入学渠道等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来看,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根本上变革升学考试制度,把考试权下放到高中。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用人机制还是唯学历论,社会条件制约着升学考试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不可能取消全国统考。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想彻底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正像社会发展中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一样,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发展中上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而且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美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一个适龄青年只要愿意就可上大学。二是社会用人标准已从唯学历论转变到唯能力论。一个人即使没有学历,但只要素质高、能力强,在美国照样有用武之地。所以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通过适当的途径来缓解矛盾,降低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切实际和过高的期望值只能带来更大的失望。
为推行素质教育,各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一部分所谓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解决以知识取向为中心的问题,只流于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结果必然是加重学生负担。由于素质教育不到位是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取向带来的,所以解决问题还得抓住高考改革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革逐步把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在对中美两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美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实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完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各大学的办学水平、特色也各不相同。根据中国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在全国统一高考检查学生学力的基础上,各大学可根据需要采用笔试、面试、小论文、操演、才艺展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第二次学力考试。并可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论证,来确定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次学力考试方式,如通过何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学习生活态度等等,从而选拔出符合专业性向、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不仅如此,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建立,出现了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选拔进入大学的考试、保送生考试、专升本考试、初中毕业生录入大专的“五年一贯制”考试和招收“实践生”的考试等,这都对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方法乃至内容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第二,建立多元结构的评价体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目前的考试体制,不单单是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分数与能力、素质不一致的问题,诸如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处理问题、人才培养上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等方面的矛盾问题等,也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理发挥高校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的自主权,建立结构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招生考试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下,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各大学可在组织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的考试的基础上,对入学者的学力做进一步甄别,并把两次考试的成绩合理结构,作为录取大学新生的依据。这样既能改变统一高考闭卷比重过大、答案唯一僵硬、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弊端,完善大学入学考试体系,发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职能,保证大学招到想要的学生,又能使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得以发展,为有专长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上述高考制度和高考评价体系如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现实,能真正发挥现实意义上的理性导向作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就有可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发生如我们所愿的相应的变化,如此,素质教育就不会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
转自:中国知网
附件: * 说明:请点击以上附件标题或图标进行下载。
网站介绍 | 嘉宾到访 | 网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站点地图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地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办公楼601 联系电话:010--69248888转3624 3622 网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50120号
第五篇:中国论文:中国 美国 爱国主义教育 比较
中国论文: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爱国主义一个历久恒新的话题。爱国主义是一种历经历史文明的沉淀形成的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思想精华,是在处理个人和国家关系中所呈现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进步的政治追求的思想光辉。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对人们进行民族归属感、认同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育。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国是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世界强国。中美都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综合比较,不仅是为了把握其运动规律,而且还要探讨相互借鉴的途径,以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研究的发展。因此,对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比较上,还要把比较、借鉴和提高整体性地来加以考察。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这些主要研究方法的运用,从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概念出发,探索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和异同,详细分析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找到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中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研究课题的简单阐述。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英文摘要】Patriotism is a persistent but new topic.Patriotism, is a kind of essencial ideology to pursue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 which formed after the precipitation of
historical civilization.Meanwhile, it is also the ideological brightness to show noble moral sentiment and progressive political pursuit, which formed in dealing with individual and national relationship.Patriotism education is a king of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belonging, identity,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and pride.China i...【关键词】中国 美国 爱国主义教育 比较
【英文关键词】China America patriotism education comparis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3-5
Abstract5-6
绪论10-19
摘要
1.1 研究问题的1.3 研究内容和第1章 相关
1.2
提出10-13创新之处17
1.2 研究现状分析13-17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7-19
概念的界定19-261.1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19-20
1.3 国际主义的基本内涵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20-2222-2424-26
1.4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际主义的关系1.4.1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24-25
1.4.2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25-26发展历程比较26-4226-32
第2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
2.1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
2.1.2
2.1.1 原始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26-27
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27-282.1.3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爱
国主义教育28-2929-30
2.1.4 宋至鸦片战争前夕的爱国主义教育
2.1.6
2.1.5近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30-31
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31-32历程32-38
2.2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
2.2.1 奠基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2.2.2 独立和初步繁荣时期的爱国主义教2.2.3 内战与镀金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2.2.4 崛起与扩张时代的爱国主义教2.2.5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的爱国
2.2.6 战后的爱国主义教育
(1585-1775)32-33育(1775-1860)33-34(1861-19世纪末)34-35育(1898-1929)35-36
主义教育(1929-1945)36-37(1945-)37-3838-4238-4040-4242-58
2.3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2.3.1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的共性2.3.2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的差异第3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之具体比较3.1 基本原则比较42-43
3.2 基本内容和主要
3.2.2 主
特点比较43-49要特点比较47-4949-53较51-53比较53-54比较55-5858-7658-63
3.2.1 基本内容比较43-473.3 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比较
3.3.1 基本途径比较50-513.3.2 基本方法比
3.4.1 目标3.5 环境建设
3.4 目标和现实效果比较53-553.4.2 现实效果比较54-55
第4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之经验教训和启示4.1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之经验教训4.1.1 理论的反思58-60
4.1.2 实践的反思
60-634.2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之启示63-764.2.1
重视宗教和宗教民俗的作用,防止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或邪教进行渗透和颠覆63-6565-67
4.2.2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增强共同的文化认同
4.2.3 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一致性,4.2.4 重视教育对象的需
4.2.5 注重
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性67-70
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70-72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结合,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72-73设73-7681-82
4.2.6 重视教育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注重环境建结论76-78
参考文献78-8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