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1: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

第一篇: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县委、县政府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龙港镇推进新一轮经济发展、构筑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性一年。当前,龙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一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促进龙港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国内大中城市产业也将向周边地区转移。这为龙港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二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龙港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随着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世纪大道等项目建设的加快,龙港镇的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去年以来,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房地产逐步升温,资金出现了回流现象,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三是有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国内打响了“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示范印刷工业园区等已经初具规模。去年以来,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的启动建设,为龙港镇今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规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今年龙港镇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抓住国家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构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尽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必备的经济内涵和城市空间,积极争取龙港进入全国首批撤镇设市的行列。

今年,龙港镇将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的突破

加快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介组织,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一是建平台。加快示范印刷工业园区等建设,做好入园企业的跟踪服务,特别要抓好金田集团尼龙膜项目、瑞田钢业公司不锈钢生产线等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落实和服务工作。做好龙金大道平方公里的印刷、礼品产业基地的规划等前期工作。二是打品牌。建立“中国印刷城”商务网站,举办首届中国(龙港)印刷文化节,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充分利用温州礼品城这一平台,建设礼品加工园,办好中国轻工博览会礼品展,积极争取“中国礼品之都”落户龙港。三是调结构。引导印刷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领域,提高产业配套水平,保持龙港印刷业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纺织业、塑编业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不锈钢、陶瓷等新兴产业。四是求创新。加快企业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拓市场。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龙港经济的外向度。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制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启动温州礼品城二期、家居装饰材料市场、县职业服务介绍中心等建设,兴建温州礼品城大酒店,使龙港大道两侧尽快形成商贸区。继续运用税收、土地、信贷等政策活跃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会展、物流、物业管理、保险等新兴服务业。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推进龙港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的突破

突出招商重点。在引进项目上,重点引进一批与印刷、礼品等优势产业关联度高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在招商对象上,重点加强对在外苍南人的招商,把在外苍南人经济转化为龙港经济。在招商地域上,重点加强对温州及周边地区的招商,主动承接温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

拓宽招商渠道。主动去各类经济经贸洽谈会上寻找项目信息和合作机会,实行节会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和板块式招商等多种渠道并举,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完善招商机制。积极探索工业园区业主制成片开发的机制,建立项目引进后加快建设的协调机制,完善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走出一条鼓励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的路子。

三、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在构筑城市框架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高起点做好规划。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继续抓好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二、加快道路网络建设,构筑“一心”、“二轴”、“六纵六横”城市框架。“一心”即

城市中心区,“二轴”是指世纪大道和中央大道(即原龙金公路到西一街),“六纵”是指东海大通道、彩虹大道、龙翔路、人民路、中央大道、龙金大道,“六横”是指龙港大道、西城路、白河路、站港路、海港路、世纪大道。目前龙翔路、人民路、龙金大道、龙港大道、西城路已建成。今年要加快世纪大道、站港路、海港路、白河路、通港路、彩虹大道等建设,尽快构筑城市框架,为今后启动城市中心区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抓好温福铁路、瓯南大桥、康居工程、白河输变电工程、电力调度中心、仓储中心、龙八中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动工兴建邮政大楼、烟草大楼、县职业服务介绍中心。

四、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强化城镇特色,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五、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全过程,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组和经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效扩展。

四、加大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力度,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

科学地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筹建龙港四高,启动龙港八中建设,加快校网布局调整和学校危房改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高新技术及其成果在我镇的引进和推广。以创建国家级文明城镇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示范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创建活动,建设1-2个环境整洁优美、安定有序、设施良好、服务齐全的社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大力发展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工作。

五、加大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力度,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把改善发展环境摆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抓好硬环境的同时狠抓软环境,创造龙港在软环境上的先发优势。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综治基层网络建设,继续开展“严打”斗争,严历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向龙港汇聚。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服务网络,推进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必然途径。自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后,城市化已成为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地处山区的文成来说,推进城市化更是增强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赶上平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农村人口城市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中心城镇这个重点,切实有效地加快山区城市化建设。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绘制城市发展蓝图。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山区城市的规划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平地里做文章。对照城市化的目标要求,结合文成县现有的城镇布局,要坚持做到准确定位、适度超前规划,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努力构筑“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体系。要拓展作为县域中心城市的县城,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结合侨乡、旅游服务基地等特点,把县城建设成为“风光秀丽、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浙南“山水乐园”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的规划,要善于依托当地优势条件,确立城镇发展的主要格调、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做到融实用、经济、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城市范围内的一些具体规划,政府只能提供几个控制性的指标,具体详规可以由开发商设计,以提高城市规划的档次。

二、多元筹措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县、乡两级财力更有限,各级政府可用于城镇建设的专项投入较少,难以支撑较大范围的小城镇建设,是山区城镇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建设投入将急骤增加。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城市建设市场化步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集体、个人、外资投入等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从以下渠道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一是出让项目经营权,实行招商建设。对经营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要采取“借鸡生蛋”、“借船渡河”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集体、个人外资参与小城镇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二是是以地生财,增加城建自有资金来源。政府要严格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功能,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征地,分期入市,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动员城镇群众支持、参与城市建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适当、合法的途径,向群众筹集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同时,山区城市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依托,确保建设资金来源,达到永续发展。

三、加大改革力度,创造城市建设良好环境。

城市化建设涉及到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山区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城镇配套制度改革的滞后。因此,只有加快城镇配套制度改革步伐,减少城市发展的阻力和障碍,山区城市化建设才能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城镇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是致约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文成县现有33个乡镇、550个行政村,总人口37万,城镇的平均人口仅一万人。城镇规模偏小,所有小城镇齐头并进,人、财、物难以聚集。所以,要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逐步撤乡并镇、撤村并组,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保证城市的建设规模,增强其辐射力。二是要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人口的集聚是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打破现有户籍制度,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或经营场地,并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均可在城镇申请落户,办理城镇居民户口,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积极吸引高素质的外地人口,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力。三是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入城镇居住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工作,推社会化服务,加强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建设,逐步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四是要深化城镇建设方式的改革。要处理好城镇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行由里向外逐步推进,有计划的拓展,集中力量建一片、成一片,投入使用一片。要逐步控制城镇通天房的建设方式,全面推广公寓式建房,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四、注重建管结合,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镇管理应贯穿于城市化发展的全过程。一要理顺城管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当前城镇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协调好部门和地方利益,改变“有利争着管,没利无人管”的状况,建立乡镇城管中队,明确管理职能,真正形成人人都服务于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镇容环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美化绿化等管理办法,制定具有约束力的乡规民约,强化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法律意识;要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单位、文明庭院、平安社区等创建活动,增强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树立起现代化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城镇文明程度。对城镇中普遍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占行为,要依法予以拆除清理。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镇管理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吸引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城镇管理队伍中来,逐步充实提高城镇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更好地投身到城市化建设中去。

第三篇: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实践与思考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 萍

近年来,筠连县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了三大力量对城镇化的推动与吸引,即:现代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给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全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和集中的进程明显加快。

一、正确把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规律

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30%,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实践证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内在客观规律,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局面。

一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全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不断夯实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园拓业,以业兴城。加快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

二要正确处理加快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着力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着力防止农村贫困向城市转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壮大工业与提升农业结合起来,把增加城镇人口与转移农民结合起来,把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要正确处理发挥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关系,着力建设竞争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的中心城镇。要按照继续按照“延伸主轴,拓展两翼,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两个经济实力较强、功能比较完善、特色比较鲜明的中心城镇,形成所有镇乡和中心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加快推进以巡司镇与筠连镇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科学制定规划,推动区域发展,使之成为实现“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商贸中心”的强大引擎,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四要正确处理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保护好青山绿水,是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加强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排放。严格把握引进项目的环保标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决不能引进;新建项目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决不能上,在建项目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不能投产;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要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要停产治理或坚决关闭;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二、我县产业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全县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就业增加,全县初步呈现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

一是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2006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0.6%,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22.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化率达24.84%,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三年年均提高2.08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逐步提升。二是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增长速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40.33亿元,总量居全市第六位,增速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9.4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3.18亿元,同比增长36.3%;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69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县2008年经济总量跃上40亿元的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1.3%,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速。全县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速度加快。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43亿元,同比增长67.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99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位。2008年全县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06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总量居全市第五位。

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伴随城镇化的进程,全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高。2008年,全县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6.54%,比2006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8:48:24调整为2008年的23:58:19。

四是城镇从业人员增加较快。2008年全县新增城镇从业人员达到4306人,比2007年增长34.98%,城镇登记失业率3.59%,比2006年下降1.69个百分点。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97元,增加585元,同比增长15.34%。2008年,筠连县八项民生工程中的农民工培训行动,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12770人,完成市目标的144.54%。2008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超过9.2万人次,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超过了26.29%;劳务总收入6亿元,其中外出到省外6万人,直接改变了农村和城镇的人口比例,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2008年筠连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占GDP的比重在全市居5位,比2006年上升2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5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比2006年增长3.8%。2008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23.51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县GDP的58.3%。从纵向看,我县城镇化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横向比较仍相对滞后。一方面,滞后于全市城镇化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城市带发展相对滞后,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实施不到位;城市功能设施不完善,管理粗放,发展质量不高;建设领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村镇“脏乱差”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

三、科学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当前,筠连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坚持以扩容提质、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建设科学发展,以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引领保障城市科学发展,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

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通过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满足对生产投入和非食品不断提高的生活消费需求,使得城镇化动力不断加强。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进,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基础动力和有力支撑。

一要引导政策向农业和农村发展集中。农业结构调整上,要继续以“11115”工程和“百千万”两大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烤烟、茶叶、优质肉牛、优质芳香油和蚕桑“五大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二要引导资源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县的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很大,要依托茶、牛、林等特色产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加快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通过龙头企业示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利用“中国苦丁茶之乡”正式誉名之机,加速醒世、玉壶、青山绿水、华泰和双星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打造一批筠连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要引导资金向特色农业集中。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在特色化发展上做得还不够。我们要以优势产业为先导、以重点区域为平台,正确分析市场需求,找准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发展的切入点,用规划引导涉农项目、资金向特色农业集中;要有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资金、项目的有效集中,壮大烤烟、茶叶、优质肉牛、优质芳香油和蚕桑等农业主导产业,做到一村至少有一个能够支撑当地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引领特色农业上规模,力争实现140个村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4个村主导产业产值超千万元,12个镇乡主导产业产值超千万元。

四要引导农民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按照县域特色农业资源,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发展”的思路,一方面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行为,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突出区域化布局,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新突破。

(二)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为城镇化强化核心动力。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都证明工业化是带动城镇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由传统经济社会形态走向现代社会形态的必然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企业做大规模,做到总量扩张与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统一,打造竞争优势,提升整体素质,坚持不懈地走内涵增长之路。

一要紧紧抓住项目带动核心战略不放松。抢抓机遇,因势而动,主动承接相关产业转移,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以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壮大关联产业;以产业集群带动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综合效益,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加快推进巡司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工程建设,力争实现试运行;二是开工建设新维矿井、船景矿井等项目;三是加快推进武乐矿井、青山矿井、巡司煤矸石发电厂、镇舟年产300万吨煤制甲醇等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做好大乐煤矿、乐义煤矿、涌泉煤矿、巡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项目的储备工作。

二要紧紧抓住做大工业企业规模不放松。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与调度,全面落实加快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扩大内需、保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用足,促进重点企业扩张,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能力。找准工业增长的潜力所在,有的放矢地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融资等方面做好扶持促进工作,认真做好芙蓉矿物集团南、北矿的技改及安全生产工作,加快扶持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进入规模行列,努力推进茶多酚、汉林机件厂等项目。

三要紧紧抓住服务工业企业发展不放松。继续加大对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一企一策,现场办公,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县发改、经济、财税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及时兑现相关扶持性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争政策、争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摆脱困境、发展生产、新上项目、扩大规模,增强发展信心。县金融、供电、劳动保障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协调,保证企业劳动力、电力等要素供应,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等实际问题。

(三)大力繁荣第三产业为城镇化增强后续动力。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提升,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教育科技、旅游、金融、现代物流等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集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尽快形成连接城乡的物流网络。结合煤都大道二、三期工程建设,完成300亩建设用地的控详的编制工作,加速推进定水河两岸的“三化”工程,加快集购物、休闲、娱乐、景观为一体的综合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向农村地区拓展,继续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工作,使企业增加销售、农民得到实惠。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产品与管理创新。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规范社区服务,促进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四篇: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 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为一体,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798平方公里,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辖17个乡镇(街道),520个行政村(社区),74万人。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主要淹没区和渠

首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的发展空间严重萎缩,人地矛盾突出,发展成本加大,新上项目受到严格限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为发展腾空间,是**县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年来,我们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应对南水北调带来的困难和压力,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路。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强县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原旅游名县、区域经济强县”目标,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强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四大战略,突出工业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五个重点,自强不息,拼命发展, 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第一,围绕生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找出路。面对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必须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我们坚持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调结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构筑以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在农业发展上,提出了建设渠首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按照“调优产业、调高效益、调出生态”的思路,放弃黄姜种植,大力发展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等绿色产业。目前,全县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达到50万亩、40万亩、20万亩和5万亩。经过认证的无公害产业基地已达到104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辣椒产销基地、全省最大的桑蚕基地。“香花”牌辣椒、“渠首”牌花椒和“丹水鱼”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名牌农产品。香花辣椒市场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双百市场”建设工程。在工业发展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长期以来,**依托丹江直供电优势,发展了一批冶炼企业,工业结构极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我们按照“关劣扶优、做强大个、培育群体”的思路,痛下决心关闭一批高耗能企业,重点培育了炼钢辅料、汽车配件、医药化工、电力等优势工业。铝业集团淘汰了落后的电解铝产能,重点提高后续加工能力,先后上马了铸轧、冷轧、铝箔和ps板基等30多个铝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前该企业电解铝和铝加工产能比已达到1:1.5,产值从2005年的1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33.6亿元,成为南阳市民营企业中第二大赢利企业。汽车减振器厂上马了400万支汽车减振器扩能项目,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昌盛酒业集团关闭制酒生产线,上马了新型材料无纺布,产品供不应求。淅水集团立窑淘汰后上马了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底投产后产值可达5个亿。福森药业研发的佛波双脂为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已进入最后阶段。电业局供电量达到31亿千瓦时,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级供电企业第一位。在大批优质项目的拉动下,**工业连续7年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年均在20%以上。2007年**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亿元企业达到6家,利税、入库税金双双突破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与2005年相比,限额以上工业产值两年增加32亿元,税利增加5.8亿元。在旅游业发展上, 强化“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理念,推广生态游模式,对所有游船配套了环保设施,使所有游客“近水、观水、不触水”。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高标准建设了坐禅谷、福森生态苑等6大精品景区,初步形成了以丹江景区为中心,辐射渠首、香严寺、坐禅谷、小三峡、荆紫关等景区的生态旅游线路,成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加入武当山旅游网络,实现了“山水互动、佛道互动”。两年来,接待游客年均递增40%以上。

第二, 着眼节约转变发展方式,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腾空间。**地处调水源头,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能耗产业结构,使发展空间更加狭小。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解决关键要素入手,关劣扶优,节能降耗,着力为发展腾空间,一切为发展让路。在环境容量上,关停取缔了冶炼、造纸、皂素、大理石等近百家企业,淘汰了酒精生产线、水泥立窑、化肥生产线等落后生产力;强力推动企业环保达标升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进行环境容量置换。同时,上马了铝业集团2.3万吨冷轧、ps版基、淅水集团干法水泥、福森药业大输液等80余个重大技改项目,工业规模效益和产业层次同步提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在建设用地上,大力开展粘土砖瓦窑厂、空心村、工矿企业废弃地“三项整治”,年均置换建设用地1000亩以上,主要用于发展工业项目;实施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产业集中,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县城、荆关和渠首工业园区内,限定土地最低投资强度,全面推广建设标准厂房,拒绝入驻高耗能项目,为质量好、投资大的项目建设提供了

用地保障。在财税金融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的财力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优势产业和大个企业发展。政府出资成立企业担保中心,定期组织政银企座谈会,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立足开放抢抓调水机遇,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添活力。南水北调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清醒认识到,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为此,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这一历史机遇,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用足用活政策,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渠首县、移民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比较优势,围绕南水北调,大力向上争取项目。先后争取到南水北调工程复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政策性项目140多个,总投资达到90亿元,到位资金11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招商引资。把京津冀、环渤海、珠三角等调水受益区作为主攻点,实施块状发展战略,把资源禀赋较好的县城、渠首、仓房、荆关四大板块作为招商的平台。目前,已与世界杰出华商会等一批知名商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吸引了韩国艾特公司、香港李锦记集团、香港光大集团、中联水泥、红旗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两年来,共落实招商项目150余个,吸引县外资金13亿元。三是全力激活内资。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内资双轮驱动,大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创办企业。最大限度的激发民力、吸引民资,形成了全民创业热潮。每年均有超过5亿元的民间资本投入县域经济发展。

两年来,我们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坚持以生态立县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初步探索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生态经济模式。一是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年来,共完成人工造林46.6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2.8%提高到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4000万吨。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年处理废水340万吨、废渣1.3万吨。建成沼气池3万余个, 沿库乡镇80%的农户实现了通沼气。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目前,丹江水库水质中的25项指标均优于二类水质标准,完全符合调水要求。二是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4.7亿元,同比增长17.8%,比2005年净增23.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22.9%,比2005年净增560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5亿元,同比增长20.5%,比2005年净增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同比增长30%,比2005年净增1014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8:55.1:21.1。综合实力在南阳市处于先进位次。三是经济后发优势初步显现。两年来,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出县通道全部建成为二级以上油路,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了3座220kv输变电站、10座110kv输变电站,供电负荷达到60万千瓦时以上。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2.6%提高到38.8%。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基本解决。下步随着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战略的实施,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经济板块正快速崛起;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体将逐步形成。**县域经济将步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快车道。

各位领导,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请允许我代表74万**人民向关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加压奋进,拼命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五篇: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的思考

[摘要]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两种不同的行政救济手段,两者应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行政复议的必要性、性质定位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建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良性互动机制的有关举措。

[关键词]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

调整,各类矛盾日趋凸显,行政争议呈现增多趋势。如何d­调发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的作用,实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值得研究。

一、行政复议存在的必要性

探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行政复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从行政复议的立法目的来看,它是一种“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制度。

1、行政复议的存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政复议的存在,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通过法定渠道解决行政争议,可以把相当一部分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从而保障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促进?­济社会更加全面d­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2、行政复议的存在,有利于行政争议的合理解决。行政机关通晓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行政管理?­验,行政争议交由行政机关裁决,更能适应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使行政争议获得合理的解决。

3、行政复议的存在,有利于行政争议的尽快解决。行政复议程序简便、迅速、灵活,采用行政复议程序解决行政争议,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办案效率,减少当事人的负担,尽早稳定行政程序。

行政复议程序的设置,适应了解决行政争议的需要,适应了行政案件的特点,可以与行政诉讼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①

二、行政复议的准司法定位

实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良性互动的前提是要明确行政复议的性质定位。关于行政复议的性质定位,在《行政复议法》起草过程中曾有过争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单向监督行为说,认为行政复议本质上是行政机关自我纠正错误的内部监督制度,是一种内部监督行政行为,注重行政效率,坚决反对行政复议活动司法化;二是居中裁决行为说,认为行政复议主要是通过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和救济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是一种准司法行为,必须强调公正,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有一支享有独立地位和职权的行政复议机构,必须保持行政复议人员的专业化和相对独立性,要吸收一些司法程序的合理做法。从国务院提交给全国人大的行政复议法草案的说明看,似乎更倾向于“单向监督行为说”,但人大审议通过的草案对此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强调了行政复议的救济性质。②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在面临“行政还是司法”的选择时,既不可忽视其效率性的要求,也不可偏废其公正性的根本要求。然而,在传统法律文化和现实法制土壤的不利影响下,我国传统的“行政”与法治语境下的行政不可相提并论。我们所谓的“行政化”倾向,往往缺乏平等、公平、公开、参与等法治意蕴,而我国当前的行政改革正需要诸如这些法治因素的血液。随着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的实施,一种公私届别、权利与权力对峙的观念开始生发,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③行政复议制度作为一种与行政诉讼相衔接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和行政监督、救济渠道,同样也应成为这场革命的训练场之一,它更需要的是权利与权力的对峙,而不是一方乞讨性地申请救济而另一方高高在上给予恩赐。公正就是行政复议的生命线,失去了基本的公正,行政复议的生命力将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更应当倾向于司法而不是行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制度和法定渠道,集中了诉求表达机制、利益d­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几方面的内容,应当更加突出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强调行政复议的准司法性质,充分发挥其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相对独立的复议机构、建立公正透明的复议程序、增加复议的公正性等,正是专家们所展望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方向。④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行政复议的准司法定位,注定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就目前我国行政争议的解决机制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两种平行的法定渠道,其保护的主要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生命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具体的合法权益。⑤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由复议机关对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

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的司法审判制度。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者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有三种承接关系:

1、行政复议前置型。在提起行政诉讼之前,必须先?­过行政复议程序,未?­过行政复议不得提起行政诉讼。这种类型把行政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也是必?­程序。

2、复议、诉讼选择型。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当事人既可以先提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再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不?­过行政复议程序,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3、行政复议终局型。当事人选择了行政复议就不得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了,行政复议决定就是终局裁决了,如《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就规定了行政复议终局裁决。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虽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两种不同方式,相互间存在明显区别,这主要体现在:

1、解决行政争议的机关不同。在行政复议中,行政争议由特定的(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裁决;而行政诉讼则是由司法机关即人民法院主持。这是它们最基本的区别,也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上的本质区别。

2、受案范围不同。目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主要限于人身权、财产权的内容,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大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还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其他权利。

3、审查范围及裁决力不同。在行政复议中,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就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全面审查,并有权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还可以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而在行政诉讼中,法院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一般不涉及合理性问题,并且只能作出维持、撤销等判决,除行政处罚外无权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4、审理方式不同。行政复议采取书面审查为上、其他方式为辅的审理方式。书面审查,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对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向复议机关提出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后作出复议决定。这种审理方式较为简便,具有较高的效率,符合行政效率的要求。但行政复议也不排除采取其他方式审理,复议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或者采取听证方式,通过双方对争议的事实、法律依据进行质证、辩论,最后由复议机关作出决定的审查方式。行政复议审理过程中还可以对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复议案件、行政赔偿或行政补偿案件适用调解。行政诉讼则采取开庭审理的方式,双方当事人必须到庭,相互质证、辩论。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

5、适用程序不同。行政复议的程序属于行政程序的一部分,简便、灵活、迅速,与行政管理相适应。如行政复议一般实行一级复议制度,也就是说,对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一般不得再请求复议。而行政诉讼的程序属于司法程序,比较严格。如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对一审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6、审查依据不同。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规章只能作为参照,其他任何机关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都不能作为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依据。行政复议的法律适用的范围要比行政诉讼的范围广。

7、法律效力不同。除行政复议终局裁决外,复议决定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而行政诉讼的终审判决则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遵行。

通过对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而行政诉讼是最为客观公正的解决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互为补充的行政救济制度。

四、建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机制

在我国?­济发展加快,社会矛盾相对增多的新情况下,我们应着力整合解决行政争议的资源,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行政争议预防和解决机制,这就需要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促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良性互动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根据行政复议的规定,行政复议事项是由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的。这里所说的“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局(办)和政府各部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统称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而行政诉讼一般由人民法院行政庭进行审理,行政庭是行政诉讼案件的承办主体。故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从现实可操作性层面上,可以从建立行政复议机构与法院行政庭的良性互动机制着手。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行政复议机构与法院行政庭共同召集联席会议,主要通报本地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剖析典型案件,分析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解决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联席会议形成一致或者基本一致的意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形成专题会议综述,以内部简报形式印发有关成员单位。

(二)建立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与行政庭建立?­常性的信息通报制度。行政庭应及时向行政复议机构通报行政审判工作部署、新颁布重要的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本地区行政诉讼案件收结案情况、各类案件升降情况;各乡镇(街道)及政府组成部门行政诉讼败诉率情况;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处理等情况;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议的情况;在行政审判中发现的具体行政行为中存在的普遍的或突出的问题,以及新情况、新问题;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应诉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信息。行政复议机构应及时向法院行政庭通报新颁布的规范性文件;重要的政府法制工作部署;全县行政复议案件相关情况统计和分析;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办理情况;在行政复议审理过程中发现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的普遍的、突出的问题,以及新情况、新问题等信息。行政复议机构可以根据行政庭的情况通报,及时了解日常行政审判监督工作情况和已结典型案件的审理情况,着重分析审理中发现的行政执法的主要问题,并就行政管理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提供综合性信息和工作建议。此外,行政复议机构还可主动与行政庭联系,不定期地开展行政审判和行政复议等方面的相互学习、研讨和交流,定期交换统计资料、典型的裁判文件、文件汇编等,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互通与共享。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进一步规范各行政执法部门出庭应诉行为,避免行政机关将行政诉讼案件完全委托律师代理而不派其工作人员出庭应诉,可以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应诉时必须有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或具体负责执法的人员出庭应诉,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参加行政诉讼活动,自觉、依法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积极倡导行政机关首长亲自出庭应诉,依法履行诉讼义务,带头宣传法律和遵守法律,树立法律权威。对行政诉讼案件超过年5起的行政机关,可要求其行政首长(包括主要负责人)应选择1-2起行政诉讼案件亲自出庭应诉。法院行政庭可以每年选择一些对行政执法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邀请行政复议机构组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旁听开庭审理,并可在法庭宣判后,组织有关人员与法院审判人员对案件进行交流讨论,从中总结行政执法的?­验教训,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和依法应诉能力。

(四)建立重大案件和重要事项d­调制度。对一些重大、复杂、敏感,尤其是影响面广,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机构要主动与法院行政庭沟通,并及时向市政府提出对策建议,力求用d­调方式将争议解决在行政程序,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以及行政审判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重大疑难问题,特别是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行政复议机构应主动与法院行政庭联系,共同组织调查研究,并根据需要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联席会等形式,深入研究,形成共识,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机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下载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完成由传统......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定稿)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

    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

    内容提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行政法上两个基本的救济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在保护行政相......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精选)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律师感到法院诉讼环境越来越好座谈会上,对人民法院2009年的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司法改革等工作,律师代表给予了高度肯定。大家普遍认为,最高人民法......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精)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

    如何推动乡镇与自治组织良性互动

    如何推动乡镇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良性互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启示与思考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启示与思考为认真贯彻落实乌苏市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市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

    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思考——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精)

    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思考——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启示作者:孟祥林时间:2010-9-20 13:47:00 论文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良性互动 论文摘要: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