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思考——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精)
关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思考——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启示
作者:孟祥林
时间:2010-9-20 13:47:00
论文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良性互动
论文摘要: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通过初中后教育分流来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行业组织作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借鉴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和经验,对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瑞士联邦是一个只有4.1万平方公里土地、750万人口的欧洲内陆国家,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却依靠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国家竞争力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笔者有机会参加江苏省第三期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班赴瑞士考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地感受瑞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举措,获得诸多有益的借鉴经验和深刻启示。
1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瑞士的职业教育发端于18世纪末,如1773年苏黎世和1979年伯尔尼等城市出现了专门培养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学校,到19世纪2O年代,瑞士许多地方都已开办了职业学校。在19世纪下半叶瑞士工业化全面推进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更为突出。目前,瑞士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准备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职业教育主要分高中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进行,并同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学徒培训(双元制)和以全日制学校为主导的两种职业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培训之后实施的大学之外的第三级教育。在此阶段,通过拓展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够胜任较高级的工作岗位。在瑞士,一般有2/3的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会选择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这充分表明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程度和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面对一些新兴行业对高级职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瑞士联邦政府于1993年决定引入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制度。通过考试,取得职业会考证书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学习,获得高等学校专科毕业文凭。1995年,根据联邦政府的《高等职业学院法》,同时本着与大学“同等水平,不同模式”的原则,瑞士组建了联邦高等职业学院,并将原有的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组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徒教育的学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在3~4年学制中,不仅讲授学士课程,另外还不断增加硕士课程,而学生毕业时则可获得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1997年10月,瑞士又分地区组建了7所联邦应用科学大学,并在次年3月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见图1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体系。
综观这些高等专业学校,可以发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按照大学的水平进行教学,学习期限至少3年;二是其文凭受保护,各州相互承认;三是肩负三种使命,即教学、研究与开发和社会服务。高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会考制度的创设,为接受学徒培训的青年开辟了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受到瑞士青年的普遍欢迎。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双证书,即通过高级专业考试获得专业任职资格证书和获得联邦政府认定的大学毕业文凭。
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j等职业教育多样化模式和类型基础之上的,当前其发达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同龄中几乎70%学生接受各类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的众多人数,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整,从而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1)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国家高度重视。受联邦制的影响,瑞士没有国家一级的联邦教育部,由各州设有自己的州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州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州立大学。但职业教育却是例外,它由联邦政府统一负责,公共经济部职业教育司就是联邦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门。不难看出,联邦政府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这种重视又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即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精英,还要培养职业精英即各行各业的精英。
2)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社会高度认同。在瑞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已形成一种共识,即孩子不论是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只要符合他们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任何选择都会受到尊重,人们不会因为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而感觉低人一等。这种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对瑞士人的择业观起着重要影响,保证了各个职业院校充足的生源和质量的保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工商企业甚至个体劳动者都非常重视本行业人才的发展,都愿意投资教育培训,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他们不仅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徒培训场所、设施和岗位,配备专门负责培训学徒的师傅,而且还提供实习培训费并向学徒支付一定的薪金。
3)职业教育发展保障:高质量教学水平。发达的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由300多种专业组成,遍布工业、商业、手工业、银行保险业、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由于专业设置灵活多样,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利益和劳动市场需要,同时也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多元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课程设置也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包括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以及岗位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的企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并获得联邦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质量的教学为瑞士发展提供了许多优秀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瑞士有75%的老板毕业于高等职业院校,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老板施图德尔也曾是学徒出身。
3瑞士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建立尚不到l0年时间,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上,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广泛借鉴瑞士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1)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说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国高职院校须面向市场办学,主动研究市场,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岗位的涌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以岗位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切实做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瑞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双元制”,不仅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而且注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精神熏陶。我国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较强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要引入有关企业文化,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为了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职院校须借鉴瑞士经验,切实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第一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师的培养。瑞士的实践教师资格需要至少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应文化及专业知识并通过考试,才能够带徒弟即学生。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主体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的学士、硕士毕业,从学校到学校,并未经过必要的企业实践锻炼,实际工作经验明显缺乏。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补上企业实践经历这一课,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第二要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在瑞士,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就是工场、车间,设施先进,设备充足,学生在师傅及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在真实情景中锻炼学习。可以说瑞士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明显优于我国,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大投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提高实验、实训设备先进性、台套数和分组率。
3)健全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良好互动。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企业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行业的积极参与是瑞士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和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我省有计划组建若干个分行业、产业的职教集团,不失为有益的探索。高职院校应积极参加,主动承担义务,履行职责,按照集团中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调研提纲
一、调研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5]23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任务,编著出版《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一书。该书将对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性发展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与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理性的疏通和分析,并给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判断,以期正确地评价、准确地反映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本书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来一部具有总结性、权威性和历史性的著作。在该书中,将收录一批有特色、有经验的高职院校的典型材料,作为此次历史性总结的支撑背景。同时,将准备有选择性地总结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证书运行、职教集团等若干模式等,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以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服务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
二、调研目的
据了解,贵校在上述方面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希望将贵校的材料作为典型个案纳入本次历史性总结的权威之作。为此,我们特编写了有关个案的提纲要求及范例供参考(参见附录一~四)。如果贵校在附录提纲的某一项或几项中有期望展示的风采或值得总结的经验,则请您按照提纲所列要求准备材料,并通过电子版或E-Mail的方式寄给我们。时间截止到2006年2月25日。
我们将根据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仔细研究、分析、提炼、归纳,通过这本权威性专著的展示,使贵校的亮点更亮,特征更鲜明,声誉更提高,并将由此让高层领导‘知道您、了解您、支持您、帮助您’,为贵校自身乃至整个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调研的主要内容
1、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2、发展中的特征及特殊做法;
3、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4、下一步发展的目标;
5、可供借鉴的举措建议。
四、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邮编200032)
上海市教科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组联系电话(兼传真):021-64175236
联系人:黄 芳(项目秘书)
E-Mail: office.ribb.sh@163.com
项目总负责人:
马树超(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高教司参加人:
范 唯(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处长)
各专题负责人:
郭 扬(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综合组)
陈 娟(负责优秀高职院校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034387或***
陈 嵩(负责校企合作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034387或***
黄 芳(负责双证书运行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175236或***
郭苏华(负责职教集团的典型个案研究)
021-64434053或***
附件一:
高等职业院校典型模式
调研提纲
一、调研主要内容
1、学校办学历史。
2、学校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3、学校最典型的几个特征总结。
二、案例文稿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委托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项目组,将对各高等职业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择优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您的介绍和经验将成为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理论研究的有力依据。
为之,要求参与单位根据提纲编写2000字左右的文稿,也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
三、案例写作参考提纲
1、学校办学历史。
2、学校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包括:投资和经营方式、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1)方法与措施 2)作用与成绩
3)学校最典型的几个成功经验总结
附件二:
“校企合作”办学
调研提纲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推广各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并为我国今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现特征求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介绍,列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
一、调研主要内容
1、学校发展的历史回顾,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发展情况;
2、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主要特征;
3、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学校今后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打算;
5、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有何好的建议。
您的介绍和建议将成为我们对高职院校发展理论研究的有力依据。
二、需索取的资料
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但更希望能够写成专题论文的形式。
三、个案范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办学水平提升的需要,从2002年起,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优势,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接轨,形成了“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是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双赢、诚信、融通的基础上,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实现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一体化,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基地是校企联姻的基础。创建紧密型基地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有松散转变为紧密,有“邻居”转变为“亲戚”,合作由单一到多元,使校企成了“一家”;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各个环节都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招生是校企互动的起点。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展“订单培养”,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变化,将基地建成招生宣传的窗口。
教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岗位需求贴近。
科研是校企融合的提升。通过紧密型基地的设置,构建高层次科研管理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实施评估考核,采取联办应用型研究所、合作建立学科性公司等方式促成资源共享,联合攻关,解决目前高校科研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目标隔离、人员隔离、经费隔离和成果隔离的问题。
就业是校企双赢的硕果。培养“合格加特色”的人才是学校的追求,这种人才也是企业的需求。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共同实施市场化动作,规模推进学生就业,畅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学校与企业获得双赢的硕果。
基本特征之一——以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基地、教学、科研、招生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密不可分,构成了系统化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科学体系。
基本特征之二——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动力。体现开放办学、社会办学的高职办学理念,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符合社会需求,教学科研体现改革思路。
基本特征之三——以紧密型基地建设为重点。抓住校企合作的关键,突破传统基地的学生实习单一功能,着重建设具有多功能的紧密型基地,把紧密型基地作为实施“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基本特征之四——以拓展多元利益为驱动。在校企合作中拓展多元利益,从思想感情和文化成分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糅合,达到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保持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基本特征之五——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合作涉及双方感兴趣的所有方面,形成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理想途径。
附件三:
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典型个案与模式研究
调研提纲
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序推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高效率、低成本,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零距离”上岗,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解高职资格证书在具体实践运用中的有益经验与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措施与方案,以便将贵校的成功经验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特拟定本调研提纲。
一、调研内容
1、学校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情况介绍。
2、学校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所取得的成就及有益经验。
3、学校实施双证书的特色及特殊作法
4、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5、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设定。
6、对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举措设想与建议。
7、对“高职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思考,(1)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2)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3)“高职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区别等,(4)社会对高职资格证书的认定情况。
二、需索取的资料
请配合提供下列资料,谢谢!
1、请提供学校基本情况、实施高职职业资格证的相关文件与资料、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学校发展规划等相关资料。
2、学校曾发表的关于“双证书”的论文及著作等。
3、学校曾参与的有关“双证书”的课题资料及相关成果。
三、个案范例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证“直通车”模式个案研究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 1956 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备、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初中后五年制”大专及普通中专层次的学生,各类在校生 6000 余人。2003 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 97.1 %,居自治区高校首位。
学院坚持以能力为本、突出职业技能的办学特色,实行“一书多证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校内建立了与各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通过实训可直接获得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直通车”模式基本情况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自治区高职院校中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改革试点,高职学生通过三年学习,毕业时经过考核合格可以领取毕业证书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9月新学年开始,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电气自动控制技术、旅游与饭店管理等3个专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新模式。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模式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不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后,学生三年就能拿高级工证,而过去则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二、实施“直通车”模式的若干特征
1、调整专业设置适应职业标准。职业教育中的专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标准,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就必须在专业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调整使专业培养包含职业标准,又不违背专业标准;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达到职业标准要求。
2、强化专业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学院在教学内容上以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大了专业的技能动手能力、攻关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学院结合专业对应职业工种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专业和工种的需要。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个专业对应的工种为维修电工,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完全覆盖了维修电工工种(初、中、高级工)所必须的应知知识要点,即,如果该专业毕业生理论合格,则维修电工工种的职业资格证的理论考试也就合格。
3、构建“一体两翼”新型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学院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既满足学历教育的要求,又适应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所谓“一体”就是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主体方向构建课程体系主体;“两翼”指的是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学院调整后的课程实行“大平台,小模块”,“大综合,小方向”的结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保证达到5∶5。
4、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直通车”后,学院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进行了改革,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边讲边练。所谓的“一体化”教学法,就是将过去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一体”,变实验室为课堂,变课堂为实验室;另一方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结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标准。同时,学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选授课内容,扩大专业视野,增大认知力度,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5、实施课程认证的考评方式提高考评效果。实施该模式也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改革。学院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将与之有关的主干课程化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按模块进行教学和考评,把技能鉴定的一次性考评转变为多次模块考评,把小容量抽题考评变为大容量普遍性考评。“直通车”方式的考评由于考评次数多、模块内容相对集中,考评的量相对较大,内容的覆盖率也高。
6、建立和完善监督与保障机制。为了使“直通车”模式顺利运行,学院专门制定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直通车”的实施细则》,落实了各级责任,相互监督、规范运行,确保“直通车”实施后,质量不打折扣。同时,为保证“直通车”工作的运行质量,学院建立了由系部、学院、自治区劳动厅组成的校内外三级监督体系,随时进行抽查监督。再者,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计划、保证实训时间、改革考评方式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直通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
三、“3+2双直通”模式
基于技校想要学历,而高职学院则想要技能的基础,2005年,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与克拉玛依职业技师培训学院、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哈密铁路技工学校3所学校签署协议,组成了一个新的合作体,共同实施继“直通车”模式后的又一新型模式——“3+2双直通”模式。
基本模式和实现方式:由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申报五年一贯制高职试点专业招生计划,在中考成绩优异者中录取。前三年在试点的技工学校学习,达到中级职业资格水平;后两年到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达到大专学历,同时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2双直通“模式两个学段分别在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学习与实践,同时达到大专学历水平和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同时获得大专学历证书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中职与高职、中级与高级职业资格、高职学历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实现职业教育的”三通",为社会培养真正具有高技能的人才。
附件四:
集团化办学 调研提纲
一、调研内容
1、集团组建模式:是松散型的还是一体化的。即组成成员的产权关系有没有变化。以怎样的协议组合起来。
2、机构建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设置状况。
3、运行特征:以资金、或技术、或资源、或其他为纽带。
4、集团政府和社会组织与集团的关系,政府的指导作用和引导方式。
5、集团在教育和企业联合方面的结合点。主要强调企业在集团内所追求的利益焦点。
6、集团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二、需索取的资料
可提供相应的现成材料,但更希望能够写成专题论文的形式,以便我们择优编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这一权威性论著。
三、个案范例
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
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全省33所办学水平较高的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加盟、67家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将联手培养现代服务业所急需的实用型紧缺人才。
特征一:松散型结合,自主加盟式参与。参与单位产权不变,财务分列。
特征二:政府引导。省教育行政部门为集团的筹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集团牵头方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支持。
特征三: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组建服务业职教集团后,33所学校可以尝试进行一系列教学教育改革,在近期内主要包括统一专业培养目标、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育质量监控、统一招生及学籍管理、统一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同时,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教师及教学设备的调剂、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面实行统筹。联合召开大规模的毕业生招聘会;利用资源优势联合举办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打通学校和社会的“瓶颈”。此外,还可实现中、高职的人才对接,在33所学校内,针对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升高职的需求,通过内部协调,与高职学院联合,在招生、培训、就业等方面做到“无缝对接”。
特征四:成员单位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搭建各自的合作系统,空间大大扩展。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选课余地;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实现学分或成绩互认。
第三篇: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亚杰)
在举国上下共庆建党90周年,全面谋划“十二五”崭新开局,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办学理念、战略思维、科学决策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我认为是相当及时而必要的。有幸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培训,在五天高强度的研修讨论中,聆听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高层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剖析解读,学习到兄弟院校在高职办学中先进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了解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现状评价与未来展望,接触到行业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希望和建议,我感到此次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回来后不久,以我院为牵头单位的河南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召开2011年理事大会,在思考职教集团各项工作的时候,从北京带回的新的思路和信息不断出现在脑海中,形成了关于依托职教集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种种思考。现结合我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对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经济分析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增长部分的50%来自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职业教育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来看,河南省与国家共建中部经济区、河南列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交通职业教育来说,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统筹规划和全面指导
把职教集团建设纳入各项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精心筹划、加强管理、强力推进,能够更好地推动“十二五”的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河南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来看,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筹和支持:
(一)深入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结合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攻坚,不断扩大河南交通职业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提高职工素质、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交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二)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集团框架内与院校优化整合资源,通过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评定标准、共建融生产性、教学性、研发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实验检测中心、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训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共同承担各类公路工程项目,促进交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三)在政策层面、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交通职业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国家物流实训基地以及争取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国家级、省部级区域性共享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骨干专业等工作的支持。
(四)支持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交通职业院校与企业整合交通教育与培训资源,发挥交通运输行业骨干专业优势,在公路、物流、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试先行。积极探索股份制、多元化、多主体办学模式,走出集团化办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创新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五)加快构建河南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依托交通运输部“1+32干部培训平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推行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开展全行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持续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构建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为主体,干部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辅的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建立健全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提高专职教师能力素质;发挥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兼职教师库,组织引导行业、企业学有所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三、增强企业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理念
实现以行业为指导、以利益机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强责任意识与合作理念:
(一)集团企业要确立以集团化办学为已任的理念,把企业改革发展、全员素质提升、劳动技能拓展融入职教集团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完善改革保障和投入机制。贯彻财政部等十一部委《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按照不低于工资总额的2.5%的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教育培训、技能鉴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集团化办学条件改善。
(二)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与院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共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行业生产实验、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捐资助学、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职教集团教学、生产、实训条件的改善,形成“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前厂后校、校厂一体”开放、多元、共享的办学格局。
(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专业优势,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目标的要求,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试点工作,使行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办学效益更加突出。
(五)巩固和发展企业以“冠名班”、“订单班”形式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育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冠名班”、“订单班”规模,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六)加强集团人才库、教师库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使用、管理机制。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互聘交流,通过互相换岗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转换,进一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发挥院校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院校是基础。充分利用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职教集团建设的重要体现。
(一)发挥牵头单位的骨干支撑、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质量,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搭建六个平台: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信息技术交流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平台、技能鉴定服务平台和高技能人才供需平台。
(三)开展六项服务:一是为企业在院校创建以“校中厂”等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服务;二是为企业提供以提升技能水平为目标的技术应用服务;三是为企业开展教育培训服务,打造区域性、共享性的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四是为企业管理、技术更新、产品研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五是为企业职业资格准入、持证上岗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六是为弘扬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品牌提供服务。
(四)开展六种交流:集团各职业院校要在师资培训、招生就业、科研立项、教学资源共享、新专业开发论证、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作为包含不同利益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想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紧密携手、资源共享、互惠共赢,集团内成员单位必须共同做到以下几点:要做到立意高远,定位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力争思路前沿,瞄准国际标准,着眼于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要具有国际视野,站在全球的广阔视角上观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勇于破解难题,积极探讨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范例;要明确目标任务,研究行业建设中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要研究政策措施,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政策完善,建立政策运行的长效机制。
无论是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中,还是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中,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许多领域需要开拓,许多方法需要创新。作为职业教育的践行者,唯有孜孜不倦地获取新知,永不停歇地探索新路,才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王勋
【摘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会计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之中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始凭证,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
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历其境”的真实感。是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曾庆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学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2(3)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期刊论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31)
4.刘艳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期刊论文]-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2)
5.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期刊论文]-教育探索 2006(6)
选自《沈阳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范唯/吴爱华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空前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职业教育面临空前好的发展机遇。在去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职业院校的能力建设.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同时,鼓励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计划的实施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必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从1998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教育取得了规模性增长,基本形成了每个市(地)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高专学校的格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高职高专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提升。2003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比2002年增加了35万,就业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国增加了 40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了 6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为61%;2005年初次就业率为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与本科生基本持平。根据对28个省市自治区337所高职高专院校 27.1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年末平均就业率为93%。在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地区,少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本科院校。
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正在全面贯彻落实。过去几年,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 32
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政策措施不断完善。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三个文件及其它配套文件,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为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先后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示范性院校已经出现。前几年,国家批准了31个示范性职业学院建设单位、40所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院校项目。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增强了项目院校的办学实力,推动了教学改革。2005年,有6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6项成果获二等奖。去年,教育部启动了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试点。各地在评估过程中,也开始出现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取得较大成果的同时,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的就业还不能令人满意.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认识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高职的发展;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性政策、学生毕业之后的待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二是内部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有限,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经费更困难;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数量不足,培养渠道不完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还未完全到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在更深入、更广泛的程度上全面推进。此外,最后一批招生、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学习的立交桥不完备等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走向,对未来发展与改革的思路分析如下:
1.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倡导职业院校也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所谓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
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遴选并建设100所左右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并在创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中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共享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
2.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技能型人才呈现出旺盛的需求,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国家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全国1.5万多所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合作教育改革,并带动近20余万个专业点为2000余万在校生提供实训条件。从2004年开始,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引导性投入建设一批区域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四个原则。一是效益原则。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与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和培养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必须发挥实训基地的共享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在校学生实训、在职职工的提高性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以使中央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二是导向性原则。即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当地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央财政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较好的职业院校中,择优奖励性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三是可持续性原则。作为中央财政奖励性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四是动态发展原则。对于基地建设规范、质量好,示范、辐射作用显著的专业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将连续资助,支持其
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对于建设不规范、共享作用不显著、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将进行动态淘汰。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含离退休人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渠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课程标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达到以下5方面的要求:在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造诣;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应用和职业教育考试方法等;要有·一定的企业经验;具有规划及组织学习、教学和培训的教学实习经验。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硕士课程框架的建议,探索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新途径。
4.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推进双(多)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人手,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要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体验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开设专业培训课程,进行岗位实践训练或进行相应专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实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教育思想。
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使教学工作既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双证书”实施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并加强对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的研究,根据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调整职业标准,逐步开发与岗位群相适应的综合性职业资格证书。
5.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鼓励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赢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职教集团采取连锁和加盟等企业组织形式,统筹办学资源,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开展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双赢;有利于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有利于推进东西部院校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与生产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尽管存在着文化和体制上的差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将培训和教育机构转型为对创新过程有调节和咨询功能的能力中心的趋势。在工业化环境下.由培训和教育机构为中等或大型规模的公司定制培训课程;在国际背景下,教育和培训同时具有“全球化和本地化”特征,尽管各国情况不同,但经济过程逐渐跨越了国界,教育和培训越来越以共同的产品和过程标准为指导。
高职院校应主动扩展培训I功能,积极满足工作场所的教育需求,把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教育结合起来。要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地区内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正在走综合经济现代化的道路。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工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许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工业化国家依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从
社会本位的发展观、市场本位的发展观逐渐转向平衡发展观,这个阶段将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供给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平衡、培养英才与满足大多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的平衡、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之间的平衡。
以欧盟高等教育的发展作比较,20世纪的最后 20年,由于高等教育人学人数的增加,在许多欧洲国家,传统的高深理论、学术课程不再为所有的学生所欢迎,导致了对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的需要。同时,由于经济部门的要求,国家政策更强调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被期望能够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并且高校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上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大学层次上职业性课程的增加,并希望提高职业性课程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因此,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服务。只要坚定信心、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质量更高、社会认可更高度、竞争力更强的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