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探索

时间:2019-05-15 00: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吉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吉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探索》。

第一篇:西吉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探索

西吉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偏远山区人口素质,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最为现实有力的途径,是偏远山区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欧美和我国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已经高度社会化,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的交构与融合,地区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西部偏远山,虽具有较为明显的人力资源,环境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潜力较大,但却存在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跟不上,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人和才培养与当地优势产业以及人才需求结构出现了脱节,阻碍了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经济社会地跨越发展。

一、西吉县概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是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中国马铃薯之乡”、也是经济和财政穷县。面积3144平方公里,总人口48.8万人,其中回族27.1万人,占56%,总辖3镇16乡,30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912个村民小组。特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决定了它具有巨大产业升级潜力。从实质的自然、经济以及人口素质等因素出发,探究出地方经济发展与兴办中等职业教育的互动机制,对西吉县释放后发潜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合理转换,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8年以来,西吉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多举措助推西吉职业教育的龙头平台——西吉县职业中学跨越式发展,为西吉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西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办学定位

近年来,西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努力实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6所,在校中小学生10.7万人,在职教职工4943人。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业中学)、兴隆回族女子职教中心、固原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白城分校各1所,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06个,以职业中学为龙头,统筹全县职业技术教育。职业中学是集职业高中教育、技术培训、职工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教中心,在校学生 3626人,年招生数1500人;开设汽车应用与维修、太阳能光伏应用、商贸阿语、学前教育、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旅游餐饮等七大类18个专业,学生毕业时都能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近3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近40000实用

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重视和加强职教建设工作,职教规模持续发展

近年来,县委、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高中阶段教育中普职比保持1∶1。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政府及县教育体育局的宏观调控和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回归理性的趋势之下,西吉县职业中学招生明显升温,2008年招生780人,2009年招生1500人,2010年招生2000人,在校生人数由2005年的436人扩大到3626人,实现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1∶0.78,呈现出高中段教育普职健康协调发展态势。

2、办学模式有一定突破

近几年,西吉县职业高级中学以服务经济、促进就业为宗旨,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多种合作办学途径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实行订单培养。与江苏华硕电脑有限公司,深圳比亚迪公司签订协议,每年各定向培养100人;二是校企联合,与世界恐龙谷,昆明连云宾馆进行校企联合;三是校际联合,与楚雄技校,杭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

4、办学特色日趋明显

随着布局结构调整,职业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建成了和一批与当地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示范专业、示范基地。2007年,县职高被认定为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学校。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样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中职学校学分制和分层次教学,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并结合实际,开发了一大批校本教材,使得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贴近当地经济发展。

5、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和培训对象要求,把培训与产业调整、市场需求、个体需求、就业推荐相结合,创造了“订单型”、“定向推荐型”、“劳务输出型”、“创业型”、“服务型”等多种培训就业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县委、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阳光工程”、“下岗工人素质培训工程”和“教师履职晋级培训工程”等,参与各类就业、再就业和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2009年,全县技能培训达5000余人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助互进,密不可分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地方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职业教育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两者互促互进,密不可分。

1、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近年来,西吉县把工业经济上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的前提和基础,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着力推进龙头企业提速增效,加大工业园区发展力度,搞好电力生产,铁路运输协调工作,以招商引资、项目引进、重大项目建设、企业节能技改为突破口,全力构建县域企业技术中心体系。2009年,全县龙头、骨干企业成为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拉动GDP增长的主导力量,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48555万元,同比增长0.31%,实现工业增加值25363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1%。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特别是为地方建设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出成绩”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职业教育为打破城乡分割二元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城乡互动和谐发展,带动城市经济良性循环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西吉县围绕“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六项重点工作,特别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着城市化就业的严峻问题。这一新型就业群体由于没有受过更多教育,难以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极其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使他们转化为实用型人才。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劳

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作用”。城郊结合部的广大农民只有在短时间内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在新环境下具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适应能力,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将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起提高地方人文素质和实用劳动技能的主导功能。

3、西吉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拓宽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5%时,才能有效创造就业机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就业机会的创造能力也等比增长。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增长速度,有利于于刺激就业机会,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加快西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

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责任,是西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优化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1、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增强统筹协调力度。

按照“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理念。建立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健全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走“学校+企业+社会”的新型职业教育化新路。

2、强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近年来,西吉县不断巩固“两基”成果,加快教育发展力度,在实现“普九”教育的基础上,为满足每年近5000名初中毕业生就读的需要,县一中及时进行了教学楼改扩建工程,每年普高

招生增加到2000余名。按省、州政府关于普高生和职教生的比例应为1:1的要求,三年后,西吉县职教在校生应达4000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紧扣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的机遇,增强做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紧迫感,在原有基础上再征地50亩,夯实教学基础设施,拓宽招生数量,实现在校生人数从2000人的基础上翻一翻,达到4000人以上的办学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依托扩建后的西吉县职业高级中学,及时成立职业教育中心,主动承担起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为一体;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和“企业下岗工作再就业培训工程”,使其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开发,职业技术培养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3、壮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殊需要出发,从生产第一线引进和吸收有生产实践经验、适合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职业学校师资力量,造就适应新型社会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必须依法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 2.5%提取”的规定;企业新上项目应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安排新技术培训费,职工教育经费的7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增加财政专项经费,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员经费和生员公用经费相应增长。特别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支持技能性紧缺人才示范基地建设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投资。

5、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办学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经济结构和就业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培

养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体制机制,引进外地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逐步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积极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实现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6、加强劳动监察,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严格按照从事职业和工种必须有职业学校学历证书,用工单位不准录用未经职业学校培训和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和监管。

7、建立职教扶贫专项资金,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西吉有农村人口35.08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1%,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任务十分艰巨。建立职业教育扶贫助学专项资金,在全县范围推行“职业教育扶贫助学券”制度,把“职业教育扶贫助学券”直接发给经济困难并自愿上中职学校就读的初中毕业生,助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使广大青壮年农民和已经接受义务教育,不能继续上学深造的农村子女,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一至两项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才能充实农村发展后劲,改变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软实力,通过有专业技能的农村致富“领头羊”,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致富。

第二篇: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在我国,村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村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局。在我国,大力发展村域经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一方面村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可以拉动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把焦点放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优化互动发展,通过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对策。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部分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选题背景和依据、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第四部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动力机制和互动模式选择。第五部分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和互动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南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域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不足等,并提出了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以农民知识化为核心、以社会建设为基础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了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分析和个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

后重点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互动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7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51导论15-261.1研究背景和意义15-171.2文献综述17-241.2.1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17-201.2.2村域经济的相关研究20-221.2.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22-241.3研究方法241.4主要观点24-26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26-362.1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论26-312.1.1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6-272.1.2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27-282.1.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评价体系28-312.2村域经济的基本理论31-362.2.1村域经济的内涵31-322.2.2村域经济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32-332.2.3村域经济的基本模式33-36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36-433.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模型36-383.2村域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38-403.2.1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383.2.2村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38-393.2.3村域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93.2.4村域经济是发展农村工业化的突破点39-403.3新农村建设是村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40-433.3.1农业发展是发展村域经济的一条捷径

403.3.2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村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40-413.3.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促进村域经济发展413.3.4村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对村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1-434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互动模式选择43-534.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43-464.1.1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含义434.1.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外动力原理43-444.1.3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原理44-454.1.4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原理45-464.2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模式选择46-534.2.1基于工业化的互动模式46-484.2.2基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模式48-514.2.3基于城镇化的互动模式51-524.2.4基于农民知识化的互动模式52-535河南省新农建设和村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实证研究53-835.1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53-625.1.1生产发展情况53-575.1.2生活水平57-595.1.3教育医疗情况59-615.1.4村容村貌61-625.2河南省村域经济的发展现状62-655.2.1村域经济总体情况62-645.2.2村域经济的产业结构64-655.2.3村域经济的空间发展水平655.3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模式的发展情况65-695.4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9-735.4.1村域经济的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水平低69-705.4.2产业结构不合理70-715.4.3工业发展滞后715.4.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715.4.5社会事业发展滞后71-725.4.6基础设施落后725.4.7教育发展落后,农民素质较低72-735.5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村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73-835.5.1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73-745.5.2以工业

化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74-755.5.3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夯实村域经济基础75-775.5.4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77-785.5.5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的供给78-805.5.6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民素质80-83结论83-85参考文献85-90致谢90-9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1-9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三篇: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中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地跨越式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据《平邑县第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全乡镇域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提高。镇域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乡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全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形成”:第一,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个指标上:2007年全乡镇域经济总量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2%以上,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人员,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第三,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镇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镇域企业队伍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全乡镇域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也不断增加;第五,发展氛围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府表彰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镇域经济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实现GDP4.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实现财政地方收入320万元,是2002年的1.2倍;农民纯收入4620万元,是2002年的1.8倍;招商引资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5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1倍和4.5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五区一园一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完成了道路硬化和美化,架设了一条10千伏的工业电力专线。不断提升小城镇档次,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08—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邦、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先进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产业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008—2010年,进一步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

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镇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镇域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镇域经济成为中江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定量目标

镇域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增加值5.2亿元,占全乡经济比重达到68%。

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

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特色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乡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镇域经济财政贡献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乡税收比重达到80%。

镇域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镇域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沼气产业化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全乡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镇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中江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化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拜尔、金太阳、高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瑞丰、阳光木业的规模化建设。二是巩固传统产业。木材加工业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21%。

(三)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镇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

金支持镇域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镇域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块状经济。到2010年,力争形成石膏开采、石膏加工、木材加工、花岗石开采和加工、纸业、新型饲料、规模养殖等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镇域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乡镇域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收集和发布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企业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镇域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快速、安全传输与共享。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镇域企业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社会服务资源,围绕镇域企业的需求,构建市、县、乡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今后发展镇域经济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

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摈弃过去依赖实际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据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一是把做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实现从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作为发展工业主要方式,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强力打造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在工业发展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新境界,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以形成后发优势,走出工业立镇之路。

3、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镇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项目建成是要领。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要树立乡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把乡外资金都当作外资引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经济能发展、农民能增收、乡财政收入能增加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4、努力营造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镇域经济,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一切歧视和限制镇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尽可能降低镇域经济投资创业成本。二要进一步规范镇域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引导私营业主相信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作坊式、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增强镇域农行、信用社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镇域经济信贷支持。

5、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一是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当前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二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政府要着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

6、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非农产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举办电视讲

座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努力使全乡适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

第四篇:镇域经济汇报

XX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6月)

市委、市政府组织各区、镇赴苏浙学习之后,我们对镇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XX镇实际,认真研究镇域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和新措施,以利于强力推动镇域经济率先跨越发展。1-6月份,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36%,占任务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亿元,同比增长76%,占任务14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35万元,同比增长21.5%;招商引资任务完成3.65亿元,占任务的182.5%;新增个体工商户69家,个体私营企业15家,占任务的77%。

一、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再掀赶超跨越、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热潮。6月11日下午,立即召开党委政府成员会议,贯彻传达考察学习情况和领导讲话精神,研究在全镇学习贯彻落实方案。当晚印发学习材料260份。6月12日,组织全镇机关干部、各村两委成员、镇直镇办负责人、各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市、区考察期间的会议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目标再拔高,落实再高效”的主题活动,进一步调整、理清工作思路,拔高工作目标,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用学习的成果,强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求镇村干部,每天都要学习《莱芜日报》、1莱芜电视台报道的讲话和经验介绍,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促发展。第一时间,迅速在全镇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热潮。

二、以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为第一追求,进一步理清思路,调高目标,实现镇域经济快速膨胀发展。对比江浙,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三高一大”工作总要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研究确定了“东部电线电缆,西部新材料,南部新能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加快城镇化”的产业及镇域发展布局,利用3年时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5年之内,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利税7亿元,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每年保三争四目标的实现,到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5000万元。在镇政府以东,打造占地1000亩的电线电缆产业园。努力建设山东省电线电缆特色产业镇,充分发挥科虹、振泰两大龙头作用,加大线缆相关企业的引进力度,牢牢抓住电线电缆这个牛鼻子,坚定信心,将产业集群打造好,将品牌做大做强,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线缆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镇域经济发展“高峰”。今年在建的科虹线缆产业园,5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底建设完成,8月份安装设备,10月份四条中高压生产线建成投产,同时新开工建设6.6万伏橡套线缆项目,750千伏超高压立塔、7000平方米研发中心,着手核电电缆项目的规划设计。豪泰特缆项目2万平方米的车间7月上旬建设完成,8月份进行

设备安装,9月份投产。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储备,实行捆绑发展,聚小成大,建立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镇域经济“群山”。目前,一期入园项目5个,2家已经投产,3家已开工建设,正在洽谈的还有7家,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引进中小企业30家,产值到达20亿元,利税2亿元。在南部三平洲村,建设新能源产业区。6月14日与中电(香港)集团公司主动对接,就施工便道、变电升压站、成立指挥部等事宜进行现场办公,加快项目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2期实施,一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架设风力电网,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年底建设完成;二期投资5亿元,建设33台风力发电机组和风力变电站,计划于9月开工,2013年建设完成。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到50万兆,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将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镇政府以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区。依托青石关、齐鲁古道、平洲顶等历史遗迹,管家庄村与淄博天恒集团、大英章村与莱芜创富集团合作,就望鲁山等景区实施开发建设。重点围绕齐鲁文化、齐鲁长勺之战、中国八极拳基地、特色生态农业做好山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莱芜北部旅游名镇。在政府驻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镇。坚持双轮驱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定位于莱芜北部特色产业化重镇,集中精力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

规划,按照30000人的居住规模来谋划XX的发展,当前重点围绕大项目搞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以深化落实为根本,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强力推进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以市场化的思路深化落实。企业大发展,资金、人才、管理是关键,当前我们不仅关注企业投入、进度,更关心企业科学持续发展。为此,针对资金问题,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市、区金融办规范运作上市及风投工作;针对人才问题,强化与名牌高校、研究院所加强联系,统筹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在镇政府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人才集聚区,规划建设楼房20栋,专家公寓20栋,将公共服务资源向该区域集中,形成招贤纳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天然气、电力双线保障、标准化中心学校、卫生院及派出所升级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为企业发展创优氛围。通过土地增减挂钩为项目建设增加土地容量,今年西平洲挂钩试点已通过验收32亩,横顶村还未立项,已完成复耕土地39亩,同时东车幅、张家台、下崔等村前期工作已准备充分,立项批复后即可加快实施。

以一线工作深化落实。围绕新目标和项目,结合实际,重新调整工作布局,要求党政负责人每天一个现场调度会,在一线发现问题,抓推进。镇“转提优保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包项目责任人服务企业情况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实行包项目责任人“日总结、周汇报”,以督查促落实,确保包项目责任人扑下身子,搞服务、促进度。

以作风转变深化落实。“治庸”,在一线提升能力,要求镇村干部摒弃自甘落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提振精气神,在项目一线学习帮办,增长才干。目前,镇政府下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是各村重要工作内容,将发展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任务进行量化分配,明确任务目标,对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同时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让一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个人走上规范发展的路子,为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基础。“治懒”,在一线服务项目,要求镇村干部摒弃畏难发愁、懒散落后的行为,务实勤政,在一线抓具体事,大事小事都要抓,沉下身子,踏踏实实搞服务。针对村集体发展困难、无集体收入的实际,为解决统筹发展问题,开展XX镇“五亩地示范田“工程,要求村两委,集体种植金银花、XX蜜有机桃、桔梗等经济作物,保证村集体正常办公经费不低于30000元。“治慢”,在一线提高效率,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效率低下、疲于应付、贻误工作的现象,立说立行,推进项目高效运转。“治蛮”,在一线改进作风,要求镇村干部摒弃服务态度差、沟通能力差、吃拿卡要的行为,严格按照“转提优保促”的要求,尽全力服务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五篇: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转型“对表”

产教分离、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以及技能人才培养的“断头路”问题,不断踩中中国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痛处”——

职业教育如何与经济转型“对表”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19 日 5 版

从‚神十上天‛、‚蛟龙下海‛可以看到,中国顶尖技能人才的‚作品‛能够与世界强国媲美,但手表、汽车、机床等量产的产品质量却难以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提并论。

有学者提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技能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不稳。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目前我国2.25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仅

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一个巨大的问号正等待回答——中国职业教育能否挑起培养中国经济转型所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

在6月3日全国政协举办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2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检视和探讨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边是企业大喊“技工荒”,一边是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总量不足——

别把职业教育又办成“研究型”教育

‚民营和中小企业当前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键技术岗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臵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育。‛孙太利举例说,最近两年,天津一家环保企业从天津一所职业学校招了20名毕业生,可一年后只留下2人,其中的大部分最终‚跳槽‛到虚拟经济部门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产业链条末端。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

根据人社部2012年对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和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

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解决职业教育的三个吸引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学义认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行业部门决策缺失、证书认证体系脱节导

致社会吸引力、市场需求的吸引力、人才成长的吸引力严重不足。

杨学义委员以国家百所示范校之一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说,2013年录取的6316名高职生中,三本线以上的学生仅360人,只占总数的5.7%。

‚未来中国的职业教育能否比照英国‘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理念和做法,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相同的地位,实现普教、职教‘零差别’?‛杨学义反问道,‚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与学历文凭完全并行的两种证书体制,两者之间无法衔接、转化,而且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含金量低、考核认证内容滞后,所反映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匹配。今后,能否构建一种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兼顾职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整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要求?‛

与之相似的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通道单一,也被认为是导致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的因素之一。‚没有高等教育文凭意味着技工学院毕业生无法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报考研究生。‛专题协商会上,多位委员说,‚这等于关闭了技能人才上升的一个重要通道,孩子当然不愿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晓,作为全国政协此次专题协商会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重学科、轻技能的‚研究型‛倾向,有着切肤之痛。

‚中职毕业生读本科的目的,是希望专业技能得到继续强化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质量。然而,参与招生的本科院校专业设臵与其不一致、课程体系与其不对口、人才培养基于学科体系,专业教学内容重知识传授,轻实务技能培养,缺乏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和实用性高端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与环境,造成中职毕业生在本科院校学习四年后就业竞争力很难得到显著提升,极大损伤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利益。‛刘晓委员建议,在当前困局下,国家一方面应开通学分互认,探索构建以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与区域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应允许优秀公办高职院校特别是特色专业(‚断头专业‛)较多的学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确保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与产业高符合度的技能人才,本应与产业紧密结合,但现实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动力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产教分离堵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命门”

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这是在此次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来自不同界别、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几乎所有与会委员们的普遍共识。

这几年,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活跃程度连续多年超过制造业,一直处于扩张区间。与此同时,国内产业迁移日趋活跃,这意味着多样化人才需求前景将更加广阔,而且产业区域重组也必将激活职业教育市场需求和人才流动。

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这种新趋势,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在国内,不论政府、学术界,还是职业学校、民间都普遍认为,现有的职业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建设工业强国的需求。那么,当下的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究竟在什么地方‚走岔了道‛?

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

兰介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去年反映有缺工情况的企业占40%,并且缺工岗位主要集中在‚生产工程岗位‛;同时,近60%企业表示仍然存在招工难问题。从企业的招工计划看,有近半数企业表示计划招收‚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历。‚企业缺工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说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用工要求仍存在差距。‛

‚产教分离卡住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脖子。‛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庆认为,职业教育本应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但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办学尤其是教育部门办学,行业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导致培养的人才难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

不单是王永庆有这样的感受。今年5月中旬,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调研全国部分地区时发现,由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利益关系尚未建立,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主要还是靠熟人、靠关系来维持。

校企合作中为何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问题的症结何在?李兰委员认为,从学校来看,部分学校专业设臵、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较为落后,师资、技术力量不强,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吸引企业与其合作。从企业来看,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有限,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耗时费力、投入产出比低,企业聘用学徒工所付薪酬与正式工相近,且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后很难长期留住人才。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至2013年针对每年4000余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在2%左右。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态度,政府应当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兴平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仍处于浅层次,缺乏一种有效机制将职业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别是许多公办职业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市场属性,过分依赖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国家应通过税收减免、政府配套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国家同时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农村学生家长质问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如果你的孩子在读完中职后还想继续深造时发现,很难挤进高职院校,即便挤进去了,也是专业不对口、专业内容重复学习,你还会对读职校有兴趣吗?”——

职业教育“断头路”何时变通途

‚大部分升入高职的学生非专业对口升学、中高职专业课程设臵和教学内容重复、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跟不上教学要求,这都是我们调研中发现的中高职贯通衔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委员高美琴说,以调研的某市为例,进入高职的学生中,所读专业大类与原来中职

所学专业大类相同或相近的仅为37%,部分学生所读专业与原专业完全无关。而且中高职院校开设科目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名称相同的科目重复率高达80%以上,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率达到30%至60%,‚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来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这种‘断头路’问题,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高美琴所说的中高职贯通衔接上的‚断头路‛问题,已经从学生及家长报考职校的选择上得到了印证。

不久前,广东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告诉记者,现在,读职校的学生90%来自农村,他们大多数都是抱着‚三本考不上才去读职校‛的心态来的。甚至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一位农村学生家长曾质问我:‘如果你的孩子在读完中职后还想继续深造时发现,很难挤进高职院校,即便挤进去了,也是专业不对口、专业内容重复学习,你还会对读职校有兴趣吗?’‛

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被普通高中、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职业院校毕业生何时才能走上职业发展的通途?这是横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们心头的巨大问号,也是今年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大多数与会委员不断追问的问题。

‚在国外,学生上完职校后,可以选择去工作或挣钱,几年后还能继续深造;但在中国大陆,这点目前还做不到。‛高美琴委员建议,今后国家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向上延伸,探索建构职前与职后、中职与高职专(本)科、高职专科与技术本科、技术本科与专业硕士等紧密联系的通道,依据不同专业技能养成的规律,重新修订中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明确中高职衔接专业,确定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同时,改革招生制度,使高职院校除了招收应届毕业生外,还可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职毕业生,通过往复培训、工学交替,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非连续性培养。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技厅厅长洪三国认为,治理职业教育‚断头路‛还需要正视当前劳动人事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管理职能上的交叉问题,考虑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和资格标准,建立一种从新入职毕业生到专家的职业‚进阶‛结构的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交桥‛体系。

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也是此次专题协商会委员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据黄元河委员介绍,‚双师型‛教师短缺是全国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比如,新疆喀什地区‚双师型‛教师只占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广西全区的‚双师型‛教师只也占其专任教师总数的27%。

‚国家应尽快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双师型’教师应提出不同要求,比如学历要求、所在专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实践能力水平、应用技能水平或培训要求,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师水平和职业教育的质量。这样,既有了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人才成长通道的贯通,又有了优秀师资作保障,解决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断头路’问题,或许为期不远。‛

一边是国民经济走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一边是已实施了18年的职业教育法根本无力担负为职业教育提供基本法治保障的重任——

职业教育不能“缺席”国家的制度安排

如果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主动找到企业或行业,企业或行业不搭理,学校

能怎么办?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受到用人单位不公正待遇,学校、学生怎么办?人才培养急需‚双师型‛教师,但学校面对能工巧匠出不去、进不来问题怎么办……

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部分学校师资、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达不到学生和家长‚技能改变命运‛的期盼,出现了较高的辍学率。黄元河委员举例说,在新疆喀什地区和广西崇左地区,职校学生流失率高达40%。

类似的情况,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们都曾遭遇过,作为弱势一方的职业院校始终处于‚双面炙烤‛的境地。

‚我们很缺技能人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长朱新庆介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不要说产品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现状都很困难。

一边是国家经济发展对大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一边是职业教育发展路上绕不开的各种路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哪?

实际上,在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规范政府权力边界问题上,不仅法学界一直流行着‚私权利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的法无授权不可为‛两句经典的法律谚语,而且每逢推进一项系统性社会工作遭遇‚肠梗塞‛时,人们便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国家制度安排寄予厚望。

对于社会各界反映出的若干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议从国家立法的角度,重新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已经实施了近18年的职业教育法,虽然曾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发挥过教育专门法、职业教育基本法的指引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国家发展新形势下,它是一部典型的‘软法’,根本无力担负为职业教育提供基本法治保障的重任,对于职教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划分不清、执法主体不明,同时对于经费保障、校企合作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说。

孙惠玲委员建议,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既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又要冲破所有制、办学体制和学制的传统束缚,承认某些职业教育形态具有经营属性,从而完整而具体地定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要直面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确立国家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学制的职业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管办评分离、差别化支持的原则,明确‚政府主导‛的法律含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改革职业技能、职业资格鉴定和认证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措施,使教育培训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有效对接,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完善执法检查和督导工作的制度和机制。

对于现行职业教育相关机制和制度在某些方面的运转‚失灵‛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颇为关注。他说,从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曾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但截至2013年底,全国只有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3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制定实施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这导致职业教育投入不稳定。

钟秉林以中职学校为例说,1997年中职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为12.67%,中职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占比为11.61%,而到了2012年,两者分别下降到6.90%和7.02%。

类似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从国家层面建立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设计好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与会的政府官员、委员们的共识。

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如何从纸面走到现实,将考验各方的改革智慧。

下载西吉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吉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5篇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分 析2007-6-19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

    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云集镇飞龙村书记助理刘亚云集镇位于长寿区东北部,与涪陵、垫江、丰都三区县接壤,管辖着长寿湖东岸绝大部分区域,肩负着保护长寿人民大水缸的良......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农村中职“涉农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贵州省罗甸中等职业学校王中学 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城市职业教育,无论在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区位优势或是信息资源上都与城......

    创先争优与学习宣传党史互动探索

    创先争优与学习宣传党史互动探索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执政地......

    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4月26日,北京沟域经济建设现场会在延庆县珍珠泉乡召开。副市长夏占义、农委主任王孝东以及市发改委等11个部委、怀柔区等7个山区县主管领导和北京市七条沟域涉及乡镇的党委书......

    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

    镇域经济调研汇报

    关于镇域经济、“两田制”清理、 减轻农民负担、劳动力转移方面 的基本情况与下步打算 一、镇域经济情况(农业部分) 我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两调两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