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4 08: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第一篇: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应瑞士、德国农业部的邀请,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刚副司长为团长,部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上海市农委、山东省农业厅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生态农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1年8月19日至9月3日对瑞士和德国的生态农业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在当地农业官员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有关生态农业科研、教育、生产、加工、流通等60多个单位,并与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的官员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占25%,牧场占25%,森林占25%,高山、湖泊、河流占25%。总人口约700万,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古罗马语4个语区。劳动力384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4.7%,工业占26.0%,服务业占69.3%。1999年GDp3770亿瑞郎,其中农业40亿瑞郎,占1.1%。瑞士有7.8万个农业生产单位,其中5.5万个纯农业生产单位,每个农场平均种植面积18公顷。目前生态农场已发展到5000多个,包括种植、养殖等,有机农产品的面积占8%左右,有机农产品比例居世界各国之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万公顷,森林1039万公顷,草场560万公顷。人口81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1.5%。农业人口人均占用耕地10公顷。德国的生态农业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德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注册生态农场8400多家,面积40多万公顷,占农用土地面积的2.5%,有机农产品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

二、瑞士、德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改革促进了瑞士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1992年,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针对农业发展存在的政府支出增长过快、国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农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面临加入WTO等问题,颁布了第7个农业发展报告,决定对农业进行重大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项改革目标,即增强瑞士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更有效的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分两步推进,第一步从1992年开始,主要是把价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分开,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同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第二步从1995年开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直接支付制度。通过改革取得了五大成果,即农民收入趋于稳定;政府取消了农产品保护价;政府对生产的干预减少;政府支出趋于稳定;有效地履行了国际组织的义务和承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直接支付有关,而直接支付最核心的标准是生态农业。直接支付包括一般直接支付和生态直接支付,一般直接支付必须达到以下六条标准,①养畜要给生畜创照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如猪舍要有独立的进食间、睡觉间和活动间,我们形象地称其为“三居室”。②种植业必须进行平衡施肥。③要有相当比例的生态补偿。④必须实行定期轮作休耕。⑤必须进行土壤保护。⑥选择、定量、科学施用农药。生态支付必须农民自愿,选择生产有机产品,并达到有机产品的标准,才能得到。生态支付的标准要高于一般支付。德国也同样实施了生态农业的激励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农民的环保意识极强。92年以前,瑞士农产品自给率很低,92年之后,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如畜牧业及其加工业,尤其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瑞士农产品的自给率大幅度提高。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环境问题,通过农业改革,增加生态农业的补贴数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而且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国民的环境意识很强,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所到之处农民普遍反映,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在我们考察的30多个农户中,已经进行有机农业种植的,多数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没有达到有机农业标准的,也要采取措施争取尽快达到有机农业标准。同时,消费者也非常认同有机食品,尽管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以上,但销路仍然很好,而且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不断壮大。我们看到有的消费者宁愿驱车近百公里专程到有机农场去购买有机蔬菜、水果和牛奶等。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也有较高的补贴。

(三)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有高度发达和健全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咨询机构。瑞士的农民教育分工比较明确。农业教育分三个层次,即高等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这些任务由不同的机构承担。瑞士有两个联邦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农业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础研究;有六个研究站(实用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实用技术研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理论,职业学校侧重实际操作。如葡萄酿酒专业,有葡萄园、小型酿酒厂及各种化验检测设备,并配有各种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学生品尝、鉴别。瑞士的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凡是在生产中需要的技能学校都教,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直接应用。如农业实用技术学院规定,招收的学员必须具有两年农场工作经验,并经技能考试合格者方可入学。教学内容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外,还有农机修理、农机驾驶、木工制作等。在瑞士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拿到培训学校的毕业证书。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各种服务组织比较发达。瑞士的农业产业化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较大的农场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如乳奶制品加工厂、果汁厂、气调库、蔬菜加工保鲜等,农产品要经过加工后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业除了加工自己的产品外,还带动周围比较小的农户来发展生产。如我们这次参观的Bischfszell食品加工厂,该厂生产1134种产品,年产量17万吨,产值4亿瑞郎,其生产原料由周围60公里内的农户提供,从而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同时,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等各种服务,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按订单收购,对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实行分类加工和销售。二是市场带动型。瑞士的农产品市场有连锁店、批发市场和小型农贸市场,其中超市是主要的零售渠道。我们参观的Migros超市是瑞士两个最大的超市之一,其年零售额在150亿瑞郎以上,占社会总零售额的40%左右。瑞士成立了全国农产品销售协会,各地区设有分会,会员由生产者、销售者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近期农产品价格并公开发布,生产者可以根据其发布的价格来确定生产。瑞士和德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有明显的标识,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分开销售。三是合作社(行业协会)。据我们在德国波登湖地区考察,该地区有两个蔬菜、水果协会(MABOWLZ),当地农民都是协会会员,协会的资金由农民按产值的2%上交,协会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年终有利润再返还给农民。当地的蔬菜、水果90%是由农业合作社销售的。

(五)政策法规健全,措施落实到位。瑞士、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环境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如为治理冬季农田施用厩肥引起硝酸盐的淋溶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德国于1989年正式立法,禁止农民于每年11月15日至来年1月15日在农田施用厩肥。为了保障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地力,防治病虫害,瑞士规定农场必须实行定期轮作,奶牛每年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必须在50天以上,猪舍必须具备“三居室”等。同时在政府补贴上向生态农业倾斜。如2000年度德国农业部的财政预算为110.2亿马克,其中用于生态农业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占总经费的66%。农民生产有机产品(Bioland等),政府每公顷补贴1000马克,生产综合防治产品政府每公顷补贴300马克。瑞士、德国政府注重法规的制定,更注重法规的监督实施。如瑞士政府委托联邦试验站对波登湖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水质的变化了解环境状况。对农场每年至少进行5次检测,两次全面检测,三次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收获和体会

在为期两周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结合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瑞士、德国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主要的收获和体会有: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产量、质量和食物安全,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成效巨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农业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临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亟待改善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当看到,我国现在的状况与瑞士、德国20年前相似,我们应该汲取“发展-污染-治理-发展”的教训,本着对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精神,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业环境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发展生态农业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瑞士、德国的生态农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其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分不开的,两国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涉及水、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与瑞士、德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质量标准不统一、执法队伍不健全等。因此,要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执法队伍。

(三)发展生态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基础研究、实用技术、科技推广相配套。我们在瑞士、德国考察中看到,两国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十分健全,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部门分工比较明确。我们参观的有机农场各种机械设备十分齐全,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物轮作、生物防治、草药防治、微滴灌溉等多种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在这方面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应该加快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与发展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科研、教育体系,加强对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视对学生和农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瑞士、德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要拓宽流通渠道,通过建立有机食品专卖店、有机食品专卖区(专卖柜)、直销店等,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种专业协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物资、信息、技术、销售等各方面的服务,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尤其要提高农民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农业生态环境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这方面瑞士、德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加强对生产者、消费者的宣传,提高他们生产、消费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的自觉性。

(二)加强部门配合与协调,形成抓生态建设的合力。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农业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有关综合部门的支持,组织有关活动,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在安排有关计划时向生态农业建设倾斜。农业部有关司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三)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建设指标、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颁布实施。

(四)增加投入,健全执法队伍。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满足检测工作需要。要有计划、分步骤、分区域地进一步加大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健全执法队伍,加强技术和管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赴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团

魏百刚科教司副司长

刘中蔚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副处长

高尚宾科教司生态环境处处长

王小兵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副处长

昂金莲上海市农委外经处副处长

蒋石宝山东省农业厅生产处副处长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

第二篇:德国考察报告

德国数控企业考察报告

本人于2010年1月28日至2月5日参加了由德马吉公司组织的开放参观日活动,德马吉公司总部设在德国德克尔马豪弗朗顿,我们一行参观学习了德国数控先进生产解决方案、生产工艺和技术、刀具系统、相关数控软件和辅助设备的展示,现场观摩了五十五台先进数控机床的演示,同时了解了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德国先进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概况、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在国际职业教育中享有盛誉的行为导向教学法;了解了数控最新领域的发展,参观学习数控设备的操作、CNC编程。通过此次考察学习,了解了德国先进数控制造的能力,理解了德国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提高了自身创新使用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现将参观学习内容简要总结如下:

一、德国数控发展概况

我们参观的德国德马吉是欧洲最大的机床设备制造企业。其机床产品以精度高、技术全面、刚性强、性能佳而闻名,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模具、轻工机械等领域,多年来雄踞欧洲机床行业榜首。德马吉公司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特别讲究“实际”与“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师徒相传,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在发展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于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讲求科学精神,不断稳步前进。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用户产品、加工工艺、机床布局结构、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及性能良好、先进实用、货真价实,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性,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和海得汉公司之精密光栅,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

二、最新数控技术发展动态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了解到数控领域发展水平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现在最新的数控机床都具有较高切削功率,主轴回转精度可达μm级,德马吉公司五轴加工中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多项技术专利。操作系统集开放性和灵活性于一身,操作、编程和显示具有统一的新型结构,即我们所谓的“所见即所得”。当然,机床内置DNC接口,可以方便融入网络,实现最佳的路径控制能力,包括高速切削,从而获得较高表面加工质量。采用直接驱动技术的线性轴,从而不再考虑磨损件和其他机械传动件,实现了稳定的高精度,从而节约能耗,使工件加工时间减少。采用多通道操作面板,使编辑、同步、仿真和试运行更为舒适,能借助动画组件进行图形编程,加工复杂零件。采用矿物铸件床身,使床身拥有最佳的动态性能、热稳定和生态特性,以及较高的集成度和配合性,利于机床自身的稳定。同时装夹系统采用全密封动力卡盘和夹具,这样工件不容易在加工中轻易移动和变位。在加工中,采用多工位,自动上下料,工件自动对

中,能完成批量和大批量生产,为适应5轴加工发展,带特种NSK润滑脂的密封型精密轴承可有延长润滑脂的寿命,使组装变得简单,可以同时提高主轴性能。其设计的机床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高、换刀时间短、响应频率快,机床设计结构符合人机工程学,大量应用在汽车、航天、制造、能源、军工各个行业。在整个参观中,我们都被德国的数控技术实力所折服。

三、双元制职教体系

在工厂进行参观时,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工厂里进行相关技能培训,通过了解,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教学方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职业培训时采用企业培训和学校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一般情况下,初中毕业的学生有75%通过职业导向,选择一项职业,然后通过自己或劳动信息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这种教育一般持续四年,前三年半的时间是三天在职业学校学习,两天在企业中实习,到后半年是一天在职业学校学习,四天在企业中度过,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职业学校是学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是学徒工,学习操作技能。在制订学习计划时,企业和职业学校要做好合作,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学习的内容,同时企业也要根据学校所计划的时间来安排学生到学校学习的时间。

同时双元制的有效实施与企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德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企业有接纳学徒的义务,并且国家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经济补贴,所以企业必须接受学徒工,也愿意接受学徒工,并为学徒工提供相应的实习条件和费用。近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这种形式对双元制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四、德国企业管理机制

德国企业管理机制核心是理性主义管理方式,以技术管理为基础,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具有完善的职业培训和员工广泛参与管理机制。其法律规定的职业培训有三项:一是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内部进修;三是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在德国要成功谋职,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必要的专业职业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个传统经营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如果其子女没有经过专业农业训练教育,也不可能继承祖业来从事农业生产,这使得每个德国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培训。除了成年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外,就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被企业录用后,也首先得进行三年的双轨制教育培训:通常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培训机构学习理论知识,这三年的培训费用和工资一般由企业负担。

德国是比较民主的国家,完善的服务机构根本见不到有人去管理,也见不到有什么摄像头在监督,但在我们参观的每一个地方,根本见不到

有违章现象的发生,是不是德国人天生就守章呢?我们说不是的,原因在于在德国有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家相互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你违反了管理制度时,没有什么情面可言,唯一做的是按章办事。在与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觉是德国人做事严谨,工作务实,讲究实事求是,在单位、企业里根本不存在领导和员工的关系,所有的人在一起都是员工,都有建议和被建议的权利,并且也不存在着什么人情,所有的一切让人感到工作是特别的舒心。

五、体会

通过将近十天的考察学习和参观,此次参观活动专业性高、沟通针对性强,针对机械产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我们认为,德国在数控技术研制、生产、管理及后续人才培养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学习这些好的东西,可以使我们在数控化发展和职业教育中少走弯路,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我们数控教育领域管理,使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有明确目标。

总之,德国数控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成功的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成功的前提,严格的管理制度是成功的保障,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是成功的积累。通过将近十天参观学习,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长远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结合我校实际,将德国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应用到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去,使我校的职业教育不断焕发生机,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主题。

第三篇:瑞士学习考察报告

开阔国际视野 聚焦高端要素 创新驱动发展

——南京代表团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报告

在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确立了“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目标任务的背景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南京市经贸科技代表团,于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访问考察以色列、瑞士和爱尔兰。重点宣传推介“南京321计划”,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软件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向国际奥委会通报南京2014年青奥会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交换相关意见。访问期间,南京代表团分别在三个国家组织召开大型推介交流会,安排拜访、会见、洽谈和考察活动共48场,签约合作项目9个,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圆满完成出访活动计划和任务。

【启示与思考】

这次出访考察的三个国家都是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发达国家,虽然国土面积都不大、资源禀赋也不富足,但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极具特色和竞争力、居世界领先地位。南京代表团边看边议、边学习边思考,对方强烈的创业激情、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思路举措,令人震撼、促人深思、催人奋进,紧迫感、危机感扑面而来,新思路、新动力油然而生。

启示之一:不同的原始动力,同样强烈的创新精神

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人均专利、风险企业人均占有数列世界第一,总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赢得了创业的国度之美誉。如果说以色列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创新,那么瑞士和爱尔兰则是为了改变面貌而创新。代表团考察了三个国家最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拜会了当地政府部门、开发区和技术转移中心,所到之处,强烈感受到他们推动创新、致力创业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谈得最多的不是欧债危机的困难,而是阶段性困难中所孕育的发展新机;谈得最多的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以新一轮科技创业创新规划为代表的主动突破。无论是每年约占gdp贡献度达12%的以色列国家贴现银行等巨型企业,还是瑞士和爱尔兰的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他们在危机中自信乐观的把握机遇意识、充满激情的创业创新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使人警醒。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三个国家跻身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强大动力,也必将成为他们应对危机、转机成势的核心元素。南京和他们相比,不缺创新要素,缺的是创业激情,迫切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创业精神,让这座蓄势待发的城市焕发出独特的精气神,重新激发起巨大的创业活力与创新动力。

启示之二:不同的资源禀赋,同样先进的发展理念

以色列接近一半的国土是沙漠,从建国之初工业几乎为零、农业基础薄弱,到以it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助推进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瑞士多山少地,可耕地仅为28%,实际耕地仅为6%,生产生活所需能源和工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而金融业、高档钟表、医药等产业领域都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爱尔兰腹地狭小,却以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一举完成由农牧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经济形态,共同的裂变过程、共同的水平地位,成就这种深刻转型的内在动力,源于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源于政产学研金高效结合,源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成为发展自觉。

魏茨曼科学院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推动技术转化的耶达研究发展公司,目前成为世界上赢利最多的技术转移公司之一,学院的科学家们直接推动了以色列技术孵化器体系的诞生。有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于1991年建立理工学科科学园,被誉为理工学院企业家孵化器,是以色列最成功的大学科学园,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孵化器之一。都柏林大学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3年,已成为爱尔兰技术成果转化的一个典范。代表团考察的 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建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孵化器,当地政府建立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等进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孵化器、再到特别社区或加速器,最终做强做大。这种先进的发展理念、成熟的创新链条设计,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学习。

启示之三:不同的产业定位,同样科学的运作模式

代表团考察的三个国家历史不同、地缘相异,经济发展也有差别,但发展的现实趋势和长期走向却殊途同归,都标定了以创新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这些新的动向给代表团以新的启示和思考。三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培育、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他们善于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无论是爱尔兰企业发展局和投资发展局,还是香农开发区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虽是国有性质,但运作模式完全商业化,管理模式都是公司化。政府注重政策服务引导,不是按照政府意志简单地行政驱动,而是突出政府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按照企业和大学需要什么、市场要求什么来提供服务。大学不再单纯追求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有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中心,中心70%以上的股权来自各种基金和私人投入,其余来自政府部门和大学投入。政府扶持资金投入一般不超过创业公司股权的10%,基金和私人资本控股保证了技术转移和公司创业的商业化操作。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全按照市场机制也难以实现,政府提供制度设计、公共服务和前期支持非常必要。政府服务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心放在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而不是大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相比较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业氛围不浓等依然是困扰我市的重要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恰到好处、充分有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组合效应,加快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启示之四:不同的国情市情,同样智慧的发展追求

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和老城保护等方面都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爱尔兰都柏林市两大鲜明特色是智慧和开放,依托大学科研优势,大力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积极发展软件产业,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都柏林着力发展智慧经济、集聚智慧人才、实现智慧管理、加强智慧服务、提供智能生活等,通过全方位开放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创新能力及融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要学习都柏林政府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创新,使我们的服务更加智能化,管理更加高效化。三个国家对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理念先进、方式多样,以智慧的理念、创新的手法、科技的手段,把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融合,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了城市特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策与建议】

在考察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以科技创业和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南京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自觉聚焦“四个第一”,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是顺应时代、把握规律、势在必行的科学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结合学习考察,建议在发挥南京优势、聚焦“四个第一”上“突出四个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加速发展理念之变,实现专业化推动的突破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聚焦“四个第一”,不遗余力地落实“南京321计划”和系列配套政策,通过建设科技创业创新特别社区等举措,最大限度发挥南京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推动新发展。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我们并不具备先发优势,在发展软件产业、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很多方面都要加强学习、奋起直追。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快转变传统的资源观和人才观,进一步强化先进理念、尽快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响应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不争论、不耽搁,看得更远、抓得更实。目前市级层面战略决策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关键是要纵向建立一体化、纵深化、专业化的体系设计,更善于把握创业创新规律,更善于响应创业创新需求,更善于提升创业创新整合转化能力,特别是要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水准的优秀团队来推进落实“321计划”,研究制定创业特别社区规划、政策设计和园区建设,设置创新公共空间、共享信息网络、建立风险基金等,着力把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化作行动,把目标变为现实。加速运作模式之变,实现商业化运作的突破

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效率不高。考察发达国家及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开发区等,他们都是采用商业化模式、企业化运作,大学科研院所研发阶段的目的是“生产”专利技术,必须经过转化形成产品、走向市场,才能最终实现赢利。转化的过程都是公司化运作,每个转化中心都是公司性质。我们正在建设的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必须实行公司化管理,把土地作为资本,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变过去的一卖了之为滚动开发、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和导向激励,考核导向是关键,引导大家必须向创新创业这个方向走。二是政策,主要是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政策体系创新上要有根本性突破,比如把政府投资基金及银行的融资变成种子基金,试行虚拟股权等。加速招商引资之变,实现精准化细分的突破

人口仅450万的爱尔兰,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高于金砖四国的总和,他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精准化、专业化细分招商。各区县、开发园区包括各类孵化器,要改变过去大规模招商为专业细分招商,变过去的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培育专业化招商团队,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尽快掌握科技趋势、产业转移和大企业人事变动情况,投入更多精力到爱尔兰、以色列等国的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美国硅谷之类的产业基地,发现新的创业公司和创业人才,盯住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他们没有形成体系、作出布局之前,与之建立良好关系,以让这些公司在扩张时将南京作为首选目标。国外企业非常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这对南京招才引智带来两大机遇:引进来,国外中小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需要资金和市场,想进入中国市场,过去我们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为主,现在要抓住机遇引进人才和技术;走出去,鼓励雨润、苏宁、三胞等大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利用国外低价创新资源做强做大。

加速政府管理之变,实现标准化服务的突破

无论是以色列、爱尔兰的政府部门,还是开发园区和技术转移中心,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服务。爱尔兰企业局在全世界设立了32个办公室,帮助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加快转型转变,变过去一般性、被动式服务为专业性、主动式服务,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市场要求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企业和人才的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建立一套严格、规范、专业的服务标准和体系,使服务更加具体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有标准、可考核。比如服务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或开发园区的单位,建立咨询师服务制度,每个人联系20—30家中小企业,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量化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

通过这次赴以色列、瑞士、爱尔兰学习考察,我们既看到了差距、开阔了眼界,又学到了经验、转换了脑筋,更重要的是提振了精神、增强了信心。要把类似国家和城市作为南京今后比学赶超的标兵,深刻把握、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深入挖掘、全面放大自身的科技教育人才创新和文化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为打造“三都市、三名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篇二:瑞士培训总结 学习的思考

历时三周的黑龙江省中小型制造企业赴瑞士管理与创新培训圆满结束了,培训使我们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训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使我们澄清了认识、理清了思路、看到了问题、找到了目标、坚定了信心。

企业管理是一门研究关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科学,最终目的是要使企业的内部因素适应外部环境。正所谓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国乃至我省与瑞士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各异,因而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随着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等各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中瑞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越来越接近。单就政府职能来看,中国的各级政府更加注重经济,更加注重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条件还更加具有优势。我个人认为,中国中小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最为不利的因素是政府操控下的行业垄断和进入壁垒。特别是我省老国企众多,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慢,使得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相关,课题很大,很敏感。

也不是这次学习培训的重点,限于水平我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下面我就瑞士企业发展在内在动因上的优势以及我们的缺陷和不足,浅谈个人的看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处在同样的外部生存环境,同时起步,甚至从事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用人不同,选择的成长路径,采用的内部机制不同,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不同,最终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通过这次国外培训,结合自己制造企业的经历,我认为瑞士制造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有些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一、成功的教育,为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员工

瑞士具有世界上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是我这次学习考察

过程中最为深刻的印象,这是瑞士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始终在行业内领先一步,引领潮流的最关键因素。我们企业运行过程中耗费管理者精力最多,深感头痛的人的管理问题,在瑞士恰恰是最为简单,不能算作问题的问题。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已经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是一种追求。管理者的任务,是将每个员工放在他最胜任、最能发挥其潜能的岗位上。多给员工加担子让其承担更高难度、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使其在同事面前体现出能力,已经成为对员工的一种奖赏。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效果,我认为与瑞士的现行教育体制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瑞士以钟表制造为代表的制造业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起家,如今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早已不是过去年代所能比拟的,但企业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即教技能又教做人的基本人才培养方式却一直延续保留至今,瑞士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后路径主要有两条。

应用技术 工程师、企业家 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是经过学徒+职业学校到应用大学培养出来的,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统一,最大限度的汲取了过去企业师带徒与现代教育中的精华,在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教育资源,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反观我们的教育,过分偏重了普通大学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使很多适合做能工巧匠的人也不得不去挤普通大学教育的独木桥。导致一方面普通

院校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的工人奇缺,企业素质普遍下降。甚至出现了高一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又去读低一层次的职业学院的奇特现象。现在国家天天在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我个人认为教育的培养方式,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比例更需调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影响的是民族的未来。

二、正确的战略,对规律的充分尊重

在与瑞士的几个不同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企业的高管的接触中深刻体会到中瑞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和成长模式。瑞士企业的战略核心是如何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始终领先一步,进而获得超额利润。他们对企业的规模没有过分的追求,认为规模和市场是竞争力的产物。因而企业很少跨行业经营,很少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瑞士军刀世界驰名,生产军刀的维氏集团从手工作坊起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直到2004年才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尝试进入手表,箱包行业,但到目前为止,一把小刀的收入仍然占全集团收入的70%以上。一百多年的刀具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对这一行业从市场到生产经营以及工艺技术的发展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一个小企业能够立足世界百年而不败,就在于对规律的敬畏和决策者独立的思想,即不追赶潮头,也不随波逐流,锲而不舍,精雕细琢,用一把小刀叫响全球。当面对制造普通刀具的工艺并不复杂,世界上有很多仿制军刀,维氏如何面对的提问时,企业高管平静的说:“从我们从事这一行的那一天起,仿制就没有停止过,维权的成本很高,我们不如将资金和精力用在发展我们自己上,将产品不断推向新的境界,即使价格贵一点,人们总是喜欢用世界第一的产品”。言语中充满着自信,又富含哲理,道出了经营之道,这本身又是一个极好的广告宣传,可谓一举多得。相比瑞士企业,中国企业的战略往往更加宏大,目标也十分诱人,动不动就“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几年进入世界500强也算的十分精确,各项保障措施也提的十分具体,大战略下面还有分战略子战略,但看起来更像教科书,严重脱离企业实际。在企业运营中更注重外延式发展,习惯于在低水平上铺摊子,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环境恶化,核心技术缺乏。战略的连续性很差,往往是“领导一换,战略不算”,翻烧饼,穷折腾的事层出不穷,损失浪费惊人。有些企业管理者非常浮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做好自己的产品,提高竞争力上,而是在研究进入新的领域,幻想着脱离目前的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产业,而进入一个没有竞争的新天地,导致很多产业形成了一种“围城”现象,进入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试想,工业化进程到了今天,可看到的行业那有没有竞争的,你都进去了都干不好,又要去抢别人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企业家所欠缺的恰恰是瑞士企业家的那份执着。与其追求哪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建设好赖以生存的小屋。篇三:赴欧洲考察报告 赴欧洲考察报告

姓名: 时间:

目 录

概 述 2010年3 月22日至4月2日,以李炳勇院长为团长、陈章侠为秘书长、王斌、李志刚、孟繁营为成员的五人考察团赴欧洲的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参观考察。学院对这次考察活动十分重视,在行前,慎重选定出国考察人员。行前考察团多次召开学习考察准备会议,要求考察人员要明确考察活动的目的、意义,强调在出国考察期间,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外事纪律,遵守当地国家法律,还特别准备了对各考察单位的考察提纲,准备了学院的中英文简介,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宣传画册。

考察的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教育体系,重点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二是针对我院申报的奥地利政府贷款项目,重点考察想引进的模具加工设备、太阳能利用设备及汽车检测与维修的设备。参观考察由德国弗莱堡市经济-旅游-会展促进署负责牵头安排。

在短短的十二天内,我们先后考察了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的6所职业学校、3个生产企业,与学校和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亲身感受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详细了解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收集了大量的重要资料和信息,达成了多项交流合作意向。圆满完成了本次出国考察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

德国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教育体系近两年开展了较大的改革。原因是以前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小学四年级以后就进行分流为文理中学和普通中学,文理中学的学生可以继续升入大学,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就要升入职业学校。过早的分流,对于学生来说会有许多的不公平,因此社会对此意见很大。在近两年的教育体系改革中,文理类和职业类进行了有效的互通,给学生的发展增加了许多选择的机会。下图为德国的教育体系构成图。篇四:德国、瑞士、瑞典大学管理考察报告

德国、瑞士、瑞典大学管理考察报告 2005年10月,以天津大学校长单平、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维嘉为首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大学管理考察团一行七人, 赴德国、瑞士、瑞典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访问,分别拜访了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柏林州高教部、慕尼黑大学及医学院、洪堡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共管的夏瑞蒂医学院(charite universitatsmedizin berlin);瑞士联邦教科国务秘书处、瑞士大学校长联席会(crus)和大学联席会(csu)、苏黎士联邦高工、洛桑联邦高工、日内瓦大学;瑞典高教署和卡罗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等政府机构、著名大学和非政府组织。考察过程中,代表团与上述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和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三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总体设想和政策措施、大学校长委员会(校长协会)的功能及组织运作模式、大学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大学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

识,深受启发,现将考察成果汇报如下。

一、三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

(一)积极推进“波罗尼亚进程”。

三国都在采取积极步骤,大力推进“波罗尼亚进程”,逐步引进英美教育体系中的学士、硕士学制,取代以往实施的“本硕连读”学制,以进一步与国际高等教育学制接轨,推动国际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早地进入劳动市场。

(二)以国际化为办学取向,在学术竞争中明确发展定位。

德国、瑞士和瑞典的知名大学倡导竞争与合作,很看重本校在欧洲或世界大学中的排名,作为自己办学成绩与发展取向的重要依据。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eth)的一位副校长介绍说:本校是瑞士最好的技术大学,在理工大学排名中,不少评价体系都将该校排在欧洲第一;该校也经常将有些指标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比较。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国际交流负责人介绍:该校是欧洲最古老、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在世界大学排名50多位,最近的一次全球医学院排名第15位。欧洲高校的合作与竞争得到体制上的鼓励,成为大学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慕尼黑大学副校长werner schubo认为:与慕尼黑工大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精英大学计划,两校都想竞争进入;慕尼黑大学自认为在德国精英大学中是处于前列的。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有关负责人在交流中坦承:医学院自身只有单一的医学学科,院内无相关学科竞争,亦是办学的劣势之一。

我们考察的欧洲高校秉承学术开放原则,以国际化为特色。洛桑高工的校长认为该校是欧洲最国际化的学校之一。瑞士是小国,需要吸引大量人才,该校65%的教师来自国外;未来将计划以中国和印度为主,加强与东方国家的学术交流。日内瓦大学地处国际都市,正在加强已有的汉学系,其医学院对中医感兴趣,将考虑加强有关交流。

(三)人才第一,把聚集优秀拔尖人才放在首要位置。

欧洲这三个国家的高校均把聚集拔尖人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放在高校发展的首要位置。①用制度保证选择优秀的人才作大学教师。eth(苏黎世高工)生物物理学教授kurt wuthrich在学校的支持下,其学术前沿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在最近颁发的欧洲青年学者奖的 24名获奖者中,就有4名是eth(苏黎世高工)的教师。

②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和给予较优厚的薪酬待遇。德、瑞等国是欧洲经济发达国家,均能给大学教授提供可观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中瑞士的大学教授薪酬最高,吸引了不少德国学者到瑞士的高校任教。

二、德国“精英大学”计划的新进展

近两年,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社会改革阻力重重,但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争论却比以往更加激烈,最为典型的就是酝酿推出打造“精英大学”计划。

1、计划背景

德国高等教育的“洪堡精神”,即“教学科研统一”等思想为现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近年来,由于政府教研经费削减、高教内部体制僵化等种种原因,德国高等教育本身却屡屡陷入困境。如何打破这种僵局,找出改革的突破口,德国联邦政府确实下了一番苦功。该计划推出的目的就是欲将自由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由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出资打造“德国版的哈佛大学”。

2、引发争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沉睡”的德国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高校和科研人员欢呼雀跃,海德堡大学、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慕尼黑大学等著名院校跃跃欲试。

不少政党却对该计划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精英大学”并非社会民主之举,即便建立一所类似哈佛大学一样的王牌高校,也不能解决德国高教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

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认为,引进竞争机制、创建一流大学的设想,原则上是积极的,但不切实际。因为,美国的精英大学是在花费巨资、历经几十年发展的基础上打造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无论如何,争论的结果还是趋向改革。德国政府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决心,也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3、计划调整

(2)重点学科与研究团队:德国有各种不同的教育与研究机构,包括346所高等院校(大学、高等学院、艺术院校等)和70个大学以外的研究机构。以大学或精英研究院为依托,把相邻相关的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将包括本单位的、相邻机构的甚至外国的精英人才、科学家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攻关研究。慕尼黑大学认为,这种竞争与合作的机制是受欢迎的,因此与慕尼黑工业大学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而不会简单地进行合并。全国拟部署30个重点学科与研究团队,每个项目600-700万欧元。

(3)“精英大学”计划:该计划旨在高等教育竞争框架内,在全国遴选出5所高等院校,通过重点资助的形式将其打造成德国的“精英大学”。遴选分两轮进行,第一轮选出10所院校,第二轮则从第一轮候选者中选出最终的5所。承担遴选工作的评审团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参加遴选的院校不仅要提出跻身一流大学的办学计划,而且还要寻找合适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入选的5所大学将从2006年起连续5年获得每年5000万欧元的政府专项拨款。

三、瑞士高校的发展战略重点

从访问苏黎世联邦高工、洛桑联邦高工的情况看,这些高校都十分重视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战略思路和发展规划。

(1)苏黎世联邦高工(eth):建于1855年,建校至今已有25人获诺贝尔奖。目前是瑞士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2004、2005年经费预算均超过11亿瑞士法郎。该校下设大学教师委员会和计划委员会。其中计划委员会由14名教授和学生、助教、工作人员代表各1人组成,主要任务是针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及规模等问题,在各部门提出计划的基础上予以审批并形成整体规划。该校2004-2011年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好篇五:德国、瑞士工会工作考察情况报告

出国考察报告 11月18日至28日期间,我们湖州市工资集体协商和协调劳动关系考察团一行6人赴瑞士、德国、法国等地学习考察,先后到瑞士伯尔尼工会、德国北威州工会、法国巴黎商业协会,考察了三国工会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工会的组织体系、工资协商、职工权益和劳动关系状况,并就双方共同关注的工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对德国、瑞士的工会工作尤其印象深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

(一)关于德国工会与企业委员会、企业监事会

德国工会联合会是欧洲最有实力的工会组织之一,虽然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工会组织率下滑、会员流失等问题,使其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就目前的组织力量、会员状况、经济实力综合来看,仍然是德国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人组织,在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工人经济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德国工会联合会的组织形态。德国工会联合会简称德工联,是德国统一的工会组织,现有会员760万,分布在德国境内的16个联邦州。德工联领导着八大行业工会:建筑业工会,农业、环保业工会,煤炭化工能源工会,教师科研工会,五金工会(塑料、纺织、钢铁), 食品餐饮业工会,警察工会,运输业工会,服务业工会。其中,五金工会和服务业工会是两个最大的行业工会。八大行业工会领导着94个地区的行业工会。德工联由13人组成,其中8人是由八大行业工会选举产生的行业工会主席代表,另外5人是各个行业工会共同推选出的执行董事。德工联事实上是行业工会的服务机构,为各个行业工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主要内容是

法律援助和业务培训。行业工会的主要职能与任务:行业工会的基本职能非常明确,就是依法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这种维护主要是通过与企业雇主方进行以工资为基本内容的行业谈判形成行业协议的方式来实现的。作为谈判结果的劳资协议具有覆盖全德国同行业的法律效力,所有德工联的会员都受到劳动协议的保护,当然也要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必须说明的两点:一是尽管在同一行业的同一企业工作,非会员的职工是不受这个劳资协议的法律保护的,二是只有八大行业工会有这样的谈判权和劳资协议的签约权,德工联本身和地区的94个行业工会没有这样的权力。

企业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与职。在德国的企业中,只有工会会员但是没有工会组织,包括工会会员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的权益是由企业(雇员)委员会来维护的。德国有企业委员会法,对于企业委员会的建立、职责、权限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从性质上看,企业委员会是代表全体员工意愿民主参与企业管理事务的工人组织:一是企业委员会由全体员工选举,并定期就休息休假、工伤补偿等事项代表职工与企业谈判;二是代表职工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企业在进行关闭、破产、停产、增减员工等重大事项决定前必须通知企业委员会,委员会可以代表职工提出不同意见要求谈判或提出补偿金标准。从地位上看,企业委员会是职工在企业中的合法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从职能上看,企业委员会具有维护职工权益和企业利益的双重职能。企业委员会有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责任,有组织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等任务,但不能组织职工罢工。

工会联合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合作关系。工会代表会员的权益,这种代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企业委员会来实现,企业委员会成员中工会会员占有相当的比重,企业委员会要依靠行业劳资协

议维护企业员工权益。同时,工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合作有法律的基础。工会有对企业的介入权,工会成员有参加企业委员会会议的权力,只要有25%以上的委员会成员同意,工会代表就可以参加委员会会议,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德国规定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企业职工大会,行业工会成员有权参加企业的职工大会,工会有监督权,可以列席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监督行业劳资协定在企业中的落实情况;可以指导企业委员会工作,地区以上的工会人员都是劳动法律专家;企业委员会的成员可以要求参加行业工会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工会可以应企业委员会的请求,对雇主一方干预企业委员会选举工作等问题诉诸法律等。

关于企业监事会的组织形态。企业监事会是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监事会成员的数量是由企业的规模决定的,2000人以上企业监事会由13人组成,股东7人,工人代表4人,第三方代表2人,主席由股东担任,副主席一般兼任企业委员会主席。第三方的两名代表可以是退职的官员、教师、消费协会成员,一个由工会选举,一个由股东选举。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必须代表和维护工人的权益。监事会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负责组成董事会,二是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比如企业超过百万以上的投资项目、购买其他企业股份等商业活动,都要经过监事会的同意。工会坚持监事会制度来推进民主监督,工会有智囊团帮助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了解商业政策,参与企业决策。

(二)德国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实问题 总体上看,在欧洲各国中德国的劳动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德国每年工人参与罢工的数字只有0.9%,而在法国是10.4%,类似法国的情况在欧洲很多国家是比较普遍的。德国之所以能够

较长时期保持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工会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多种渠道协调劳动关系。从北威州的情况可以看出,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工会参与产业劳动政策的制定,代表会员与雇主委员会及其企业资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为会员提供多方面的法律援助和培训服务,参加企业委员会对企业的管理等等。由于工会能够与进步的社会组织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合作来达成会员的意愿,为会员争取各方面的权益。工会将自身触角渗透到了多个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特别是企业管理领域,充分利用工会在这些领域的代表发言权来维护会员的权益,从而达到协调劳动关系的目的。在议会的议员中有60%是工会成员,这些代表利用与党派建立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提议有关工会会员权益的立法。在企业监事会中有工会的代表,工会有专门建立的智囊团帮助监事会中的工会代表发挥作用,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必须兼顾到劳动者的利益。

集体协商谈判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工会通过行业集体协商谈判就职工工资、工作时间、员工福利等问题与企业达成劳动协议,从而尽可能避免采用游行、罢工等激烈的方式维护会员权益,是形成目前德国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员工的工资由行业工会与相应的企业方组织既雇主协会协商确定,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依照法律规定,德国八大行业工会每年与雇主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达成的劳动协议有上千个,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业。德国的企业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了如果企业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不健全,员工可以要求建立或完善集体合同,企业委员会可以依照行业劳动协议,就劳动双方关系、员工工作时间、工

资标准及支付方式、休息和休假、职工福利事项制度等与企业协商。工会指导下的企业委员会,在维护员工整体利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这一问题上,很多企业的劳动时间普遍低于法定的时间要求,休假长于国家的规定,其中,企业委员会的谈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给德国工会集体协商谈判带来的现实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德国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逐渐下降。德国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降低生产成本,纷纷采取境外建厂转移生产资本的做法,资本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从而使工会进行工资行业谈判的外部环境恶化。在行业工会进行的劳资谈判中,一些企业主以“如果工会不能够妥协让步,就把企业迁出境外”相要挟,并且这种问题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工会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一是确定了劳资谈判要权衡利弊、兼顾双方的原则,以尽可能兼顾企业一方的利益,寻求劳资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二是加强与相邻国家工会的联合,参与欧洲社会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与本国社会力量的联合,进一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施加影响。

二、瑞士

(一)政策制订的程序 在瑞士,工人完全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纷纷向工会提出各种诉求(议题)。在众多的诉求中,大多以个性反映的问题为主,因此在所提的要求中基本上只有约10%被工会采纳,然后工会向劳工部申请,但前提一定要有瑞士籍10万人以上的签名,并且该过程应当在18个月中进行。

第四篇:德国、瑞士工会工作考察情况报告

出国考察报告

11月18日至28日期间,我们湖州市工资集体协商和协调劳动关系考察团一行6人赴瑞士、德国、法国等地学习考察,先后到瑞士伯尔尼工会、德国北威州工会、法国巴黎商业协会,考察了三国工会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工会的组织体系、工资协商、职工权益和劳动关系状况,并就双方共同关注的工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对德国、瑞士的工会工作尤其印象深刻。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德国

(一)关于德国工会与企业委员会、企业监事会

德国工会联合会是欧洲最有实力的工会组织之一,虽然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工会组织率下滑、会员流失等问题,使其影响力有所减弱,但就目前的组织力量、会员状况、经济实力综合来看,仍然是德国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人组织,在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工人经济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德国工会联合会的组织形态。德国工会联合会简称德工联,是德国统一的工会组织,现有会员760万,分布在德国境内的16个联邦州。德工联领导着八大行业工会:建筑业工会,农业、环保业工会,煤炭化工能源工会,教师科研工会,五金工会(塑料、纺织、钢铁), 食品餐饮业工会,警察工会,运输业工会,服务业工会。其中,五金工会和服务业工会是两个最大的行业工会。八大行业工会领导着94个地区的行业工会。德工联由13人组成,其中8人是由八大行业工会选举产生的行业工会主席代表,另外5人是各个行业工会共同推选出的执行董事。德工联事实上是行业工会的服务机构,为各个行业工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主要内容是 法律援助和业务培训。行业工会的主要职能与任务:行业工会的基本职能非常明确,就是依法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这种维护主要是通过与企业雇主方进行以工资为基本内容的行业谈判形成行业协议的方式来实现的。作为谈判结果的劳资协议具有覆盖全德国同行业的法律效力,所有德工联的会员都受到劳动协议的保护,当然也要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必须说明的两点:一是尽管在同一行业的同一企业工作,非会员的职工是不受这个劳资协议的法律保护的,二是只有八大行业工会有这样的谈判权和劳资协议的签约权,德工联本身和地区的94个行业工会没有这样的权力。

企业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与职。在德国的企业中,只有工会会员但是没有工会组织,包括工会会员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的权益是由企业(雇员)委员会来维护的。德国有企业委员会法,对于企业委员会的建立、职责、权限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从性质上看,企业委员会是代表全体员工意愿民主参与企业管理事务的工人组织:一是企业委员会由全体员工选举,并定期就休息休假、工伤补偿等事项代表职工与企业谈判;二是代表职工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企业在进行关闭、破产、停产、增减员工等重大事项决定前必须通知企业委员会,委员会可以代表职工提出不同意见要求谈判或提出补偿金标准。从地位上看,企业委员会是职工在企业中的合法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从职能上看,企业委员会具有维护职工权益和企业利益的双重职能。企业委员会有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责任,有组织职工技术技能培训等任务,但不能组织职工罢工。

工会联合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合作关系。工会代表会员的权益,这种代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企业委员会来实现,企业委员会成员中工会会员占有相当的比重,企业委员会要依靠行业劳资协 2 议维护企业员工权益。同时,工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合作有法律的基础。工会有对企业的介入权,工会成员有参加企业委员会会议的权力,只要有25%以上的委员会成员同意,工会代表就可以参加委员会会议,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德国规定每季度要召开一次企业职工大会,行业工会成员有权参加企业的职工大会,工会有监督权,可以列席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监督行业劳资协定在企业中的落实情况;可以指导企业委员会工作,地区以上的工会人员都是劳动法律专家;企业委员会的成员可以要求参加行业工会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工会可以应企业委员会的请求,对雇主一方干预企业委员会选举工作等问题诉诸法律等。

关于企业监事会的组织形态。企业监事会是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监事会成员的数量是由企业的规模决定的,2000人以上企业监事会由13人组成,股东7人,工人代表4人,第三方代表2人,主席由股东担任,副主席一般兼任企业委员会主席。第三方的两名代表可以是退职的官员、教师、消费协会成员,一个由工会选举,一个由股东选举。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必须代表和维护工人的权益。监事会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负责组成董事会,二是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比如企业超过百万以上的投资项目、购买其他企业股份等商业活动,都要经过监事会的同意。工会坚持监事会制度来推进民主监督,工会有智囊团帮助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了解商业政策,参与企业决策。

(二)德国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与现实问题 总体上看,在欧洲各国中德国的劳动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德国每年工人参与罢工的数字只有0.9%,而在法国是10.4%,类似法国的情况在欧洲很多国家是比较普遍的。德国之所以能够 3 较长时期保持劳动关系的相对稳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工会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多种渠道协调劳动关系。从北威州的情况可以看出,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工会参与产业劳动政策的制定,代表会员与雇主委员会及其企业资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为会员提供多方面的法律援助和培训服务,参加企业委员会对企业的管理等等。由于工会能够与进步的社会组织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所以能够充分利用双方的合作来达成会员的意愿,为会员争取各方面的权益。工会将自身触角渗透到了多个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特别是企业管理领域,充分利用工会在这些领域的代表发言权来维护会员的权益,从而达到协调劳动关系的目的。在议会的议员中有60%是工会成员,这些代表利用与党派建立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提议有关工会会员权益的立法。在企业监事会中有工会的代表,工会有专门建立的智囊团帮助监事会中的工会代表发挥作用,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从而使企业的重大决策必须兼顾到劳动者的利益。

集体协商谈判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工会通过行业集体协商谈判就职工工资、工作时间、员工福利等问题与企业达成劳动协议,从而尽可能避免采用游行、罢工等激烈的方式维护会员权益,是形成目前德国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员工的工资由行业工会与相应的企业方组织既雇主协会协商确定,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依照法律规定,德国八大行业工会每年与雇主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达成的劳动协议有上千个,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业。德国的企业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了如果企业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不健全,员工可以要求建立或完善集体合同,企业委员会可以依照行业劳动协议,就劳动双方关系、员工工作时间、工 4 资标准及支付方式、休息和休假、职工福利事项制度等与企业协商。工会指导下的企业委员会,在维护员工整体利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这一问题上,很多企业的劳动时间普遍低于法定的时间要求,休假长于国家的规定,其中,企业委员会的谈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给德国工会集体协商谈判带来的现实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德国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逐渐下降。德国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降低生产成本,纷纷采取境外建厂转移生产资本的做法,资本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从而使工会进行工资行业谈判的外部环境恶化。在行业工会进行的劳资谈判中,一些企业主以“如果工会不能够妥协让步,就把企业迁出境外”相要挟,并且这种问题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工会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一是确定了劳资谈判要权衡利弊、兼顾双方的原则,以尽可能兼顾企业一方的利益,寻求劳资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二是加强与相邻国家工会的联合,参与欧洲社会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与本国社会力量的联合,进一步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施加影响。

二、瑞士

(一)政策制订的程序

在瑞士,工人完全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纷纷向工会提出各种诉求(议题)。在众多的诉求中,大多以个性反映的问题为主,因此在所提的要求中基本上只有约10%被工会采纳,然后工会向劳工部申请,但前提一定要有瑞士籍10万人以上的签名,并且该过程应当在18个月中进行。签名结束后交政府,政府在10个月内对此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后,5 政府再交司法机构(议院)。至于司法机构同意与否,最后还要由全民投票为准。所以,瑞士联邦制订的法律要征求劳工组织意见,由全体公民投票通过的。

(二)企业运营情况及工会影响力

瑞士五金钟表产业工会是瑞士重要的工会组织,但瑞士工会的影响力不大。原因主要是企业运营成本低。虽然工资比较高,但是附加福利成本比较低,法定工作时间较欧洲其他国家长,平均年工作小时为1832小时,而在法国为1575小时,德国为1689小时,伯尔尼的企业基本运营成本相对于苏黎世、日内瓦等地区约低10%-15%。其次是劳工关系融洽。工人的实际福利要高于劳工法的规定,劳工法中规定的时间要比实际的长。所有的公司都要签订协议,如果不签就不是好公司或是小单位。工会主要针对工人所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采取行动,是工会成员的工会免费提供服务,不是会员要由会员委托律师代理,工会参与后企业不理,工会则向劳工法庭申诉。瑞士的劳工法与美国一样宽松,罢工率是整个欧洲最低的。近期欧洲在31个国家中作了一项关于工作条件的调查,瑞士人对其工作条件表示满意,在工作与家庭的协调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结果,调查结果满意度荣居榜首。

(三)员工培训及进修法

瑞士工会组织认为所有员工都有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只有拥有高质量的员工,企业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工会还提出,用人单位应该每年为员工提供3天进修,而不要求任何回报,而且希望制定相关法律以保护员工接受培训的权利。瑞士重要工会组织Travail.Suisse要求用人单位每年必须为员工提供3天必修职业培训课程,并将其归入瑞士的进修法中。因为这一工会组织认为,逐步提高专业知识是就业的必要条件,将员工每年的进修纳入进修法,员工的工作效益将随之提高,瑞士的国家竞争力也会 6 相应增强。

三、启示与思考

经考察调研和交流探讨,我们发现,相对于瑞士工会,德国工会工作对中国工会工作更有可比性和借鉴性。虽然他们与中国在基本国情、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形态、意识形态、以及工会性质、地位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点,特别是在维护职工权益上更为接近。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国际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和日益提升的地位,已经为欧洲工会界所认同。中国工会所独有的政治优势,由此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欧洲工会无法相比的,中国工会比欧洲工会的职责更广泛,工作范围更宽,中国工会除了集体合同、协调劳动关系、组织召开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培训、职工保险等欧洲工会有的职责外,我们还作了大量的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等欧洲工会没有的工作。如:特困困难职工的帮困、职工子女的助学、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劳动竞赛,先进评选,职工的文化体育活动等。但是,欧洲工会的实践依然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

(一)关于行业性劳资谈判

目前,中国工会落实基本职能有两个载体,一是集体合同,二是职工代表大会。前者是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后者是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但是,中国工会开展的集体合同工作基本上是在企业工会进行的,企业集体合同更多地考虑企业的经济状况,难免会出现同类企业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福利标准方面的巨大差异。同时,由于企业工会的政策水平、谈判技巧、法律知识等等方面必然存在的局限性,也由于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存在的地位不对等性,集体合同的质量本身就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这项工作由行业工会与相对应的企业组织来完成,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行业工会有着高层次的人才,政策水平、法 7 律知识和谈判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远远高于企业工会;第二,行业工会有着超然的地位,完全可以用对等的身份与企业方代表进行平等的协商,平等是协商的重要前提,如果劳资双方关系不能对等,协商就存在不平等的极大可能性;第三,行业集体协商可以大面积覆盖企业和职工,即能够充分体现协商本身的效能,又可以更大程度地体现社会公平。这对于当前中国营造和谐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二)关于工会组织体系和形态

就中国国情而言,在企事业建立工会组织,履行四项社会职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相对于维护职工权益,特别是职工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往往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碰撞和摩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作为企业工会一般很难与行政进行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协商。所以,推行行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已经成为工会的共识,并在很多地区开始了试点工作。但是,问题在于推行这项工作首先受阻于工会自身的组织体系,进行行业集体协商的工会主体缺位。这就需要尽快建立一批产业和行业工会,产业工会向对应的企业或产业协会的建立完善,也是进行行业产业集体协商的必备条件。

(三)关于工会队伍与维护劳动者权益

欧洲的工会有他们的独立性,因此在制定政策尤其是维护员工权益方面有明显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会员也有相当的流失。而我国工会目前的基层组织与会员数量是历史上最高的,不过与企业组织数量和职工的数量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农村的大量劳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这给工会扩大队伍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工会的维权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以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 8 点,是工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任务。

(四)关于职工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

众所周知欧洲现代化工业产品的质量非常好,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钟表业等都享誉全球,根本原因之一是有一支庞大的技术先进的职工队伍,职工教育培训机制与制度是锻造这样一支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中国当前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水平相比较,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大量农民工的加入,在技术业务素质方面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劳动部门实施的培训规划,工会开展的职工技术素质教育培训工程,都是缩短这种差距的重要措施,但都不能从社会的教育培训的体制和机制上根本解决这一个问题。

(五)关于全球化带给中国工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劳动用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劳动者内部构成的分层带来的利益群体化,要求工会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职工队伍的构成变化状况的研究,对劳动关系变化特征、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的研究,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全局,不断主动适应劳动关系的复杂变化,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以加强劳动关系的研究为切入点,强化工会的维护职能,努力健全规范有序、公正合理、运转顺畅的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职工队伍的稳定。

2010年12月8日

第五篇:德国社会保险考察报告(网)

*******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草稿)

**********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经办管理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培训考察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各项外事纪律和德方制定的培训考察计划,积极与外方授课人员进行深层交流互动,学习氛围浓厚,展现了社保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外方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学习考察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考察的主要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考察培训团成立了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班委会下设了调研学习组、组织管理协调组、安全生活保障组,在考察期间各组组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细节性的事务逐级分解,具体落实到人,较好的完成了班委会交办的各项任务,确保了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求真务实,学有所获。在德方人员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在柏林经济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听取了拜尔教授对德国经济体制现状和社会保障改革情况的介绍,由泰马博士为我们讲解了德国伤残人员的保险制度;参观了慕尼黑老年培训教育机构;实地走访了阿豪

斯小镇的圣弗里德里希养老院。又分别到德国联邦保险总部、行业保险联合会、柏林法定养老保险咨询服务站听取和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发展进程和远期的规划,以及社会保险的经办、管理、服务情况。

三是形式新颖,不拘一格。此次培训考察形式多样,既有现场课堂讲授、幻灯片演示、交流研讨,又有现场观摩、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从理论到实际,从课堂到工作现场,激发了大家自主发问、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热情。团员之间将两国制度差异进行对比,并就各国制度体系的优缺点进行交流研讨。

四是纪律严格,步调一致。在考察、学习、生活期间,全体团员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尊重外国人的民风与习俗,在与外方人员交往的过程中,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在集体行动过程中每名队员都能顾全整体,在吸烟等诸多细节上做到自我节制,维护了考察团队的整体形象。同时,德国同行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严谨、细致、认真、节俭、诚信的品质也令人有所启迪和感悟。

二、德国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特点

(一)基本国情

德国全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首都柏林,行政区分为16个州,人口数量为8200万,宗教信仰为基督教和天主教,国土面积为 35.7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但农业人口仅占2.2%左右,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

一,工业产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西德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线。2011年GDP总值3.62万亿美元,人均GDP为3.79万美元,经济总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四。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871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对付工人运动,于1883年至1889年先后颁布了疾病、工伤、养老保险法案,1911年制订了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社会保险制度的发祥地。

一战期间随着德国战败,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很快解体。1927年德国颁布了失业保险法,但由于战争赔偿和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和动荡,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陷于法西斯专制管理。

二战期间,希特勒上台后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延续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人提供了一些福利,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和重建到快速发展的过程,1949年颁布了新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才逐渐恢复,1976一1989年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一个调整时期。1990年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德国社会保障政策也经历一个从快速发展到走向福利国家的趋势,通过1972年、1992年及当前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德国养老保险体系框架。德国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个人自筹)等多种形式组成。

2、覆盖范围。根据法律规定,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覆盖了从业人员的90%,目前全德国参保人员2500万人,退休人员930万人。公务员和法官是国家终身雇佣人员,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务员适用《联邦公务员社会保险法》。农民具有独立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3、基金来源及筹集。法定养老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所有的投保人都有义务依法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比例各占50%,这是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另一个是国家财政补贴。

4、筹资模式。从完全积累到现收现付,从1957年开始,基金积累制向现收现付制转变,到1969年彻底实现,现收现付制模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5、给付条件。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和达到缴纳保险费的期限,才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基本条件为年满65岁,累计缴费35年。

三、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低生育率,使德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运行模式已经面临危机,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德国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退休年龄。德国现行养老保险法律是2005年新修订的

《老年和伤残保险法》,决定从2012年起开始逐步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由65岁提高至67岁,退休年龄由实际平均60岁提高到63岁,以保证2O3O年养老保险费的交纳不超过工资的22%。

二是提高缴纳比例。为解决交纳人与领取人比例不断下降带来的收支失衡问题,德国养老保险金缴纳比例从1995年的18.6%增长到1999年的19.5%,2009年又增长到19.9%,预计2030年起将达到21.8%,退休人员享受3年大专院校培训的福利待遇将很快被取消。

三是鼓励多种渠道发展养老保险。2002年德国开始实施“里斯特”法案,即德国公民只要同保险公司、银行或基金签订私人退休养老金合同,就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助,而且补助金额每年都会增加。政府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这种措施扩大私人养老保险的影响,使这部分养老金近期占到整个养老金的15%,中远期达到25-30%,由现在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到与法定养老保险相近的支柱地位。

四是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在改革中,政府仍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财政负担要相对稳定。近期每年拿出700亿欧元来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同时把提高的生态税补充到养老基金中。

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启示

(一)用垂管的优势健全科学体制

德国社会保险行政机关与社会保险承办机构是完全分开的。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是政府管理社会保险的最高行政机关,联邦政府设有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办公室作为具体的管理部门。该办公

室隶属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但不同于劳动与社会事务部的内设机构,有相对的独立性,该办公室工作人员是公务员。德国社会保险承办机构与众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治管理模式。

德国社会保险机构的所谓自治管理,其含义是参保人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社会保险机构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关(理事会),实施对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如选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总裁,通过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等。德国的自治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让社会直接参与管理,而政府退到幕后,通过间接监控方法管理社会保险,如审查和批准社会保险机构的报告和建议,调查社会保险机构的活动等。另外,在比较大的城市设有社会保险咨询和代办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主要工作是宣传介绍政策,发放表格,指导填写,代理送达,通告错误等,向市民提供便利。由此可见德国社会保险自治管理模式是基于两个特点,一是由于社保基金完全来自由雇员和雇主,因此,自治模式实现了权责对等的机制,二是自治模式的根本是一种政事分开的模式。

与我省社会保险经办体制相同之处在于,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政事分开的管理模式。按照权责对等以及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国统筹的趋势,我省的垂直管理模式将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一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上的责任性,有效避免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保证“上传下达、政令畅通”。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令的执行情况并不统一,有的是由于行政能力不足、资源不够等原因达不到要求,有的是从本地区利益出发,习惯

了饭来张口的思想,有意降低本地区的标准,以吸引资金向本地区流动。如果社保经办机构对上责任弱化,就会向地方利益因素妥协,届时社保基金新的增支缺口将是巨大的,同时在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还会产生联动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基金损失,也为社保基金的监管带来沉重压力。

二是实现了权责对等,有利于实现全国统筹后社保基金的顺畅运行。根据十二五规划,社会保险将在五年内实现全国统筹,势必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的双向基金流动大链条,在上解和下拨过程中上下形成了纵向关系,这种关系是否顺畅,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在这个大链条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处于基金链条的末端的地方政府,难免会产生在全国统筹基金这个大锅里张嘴吃大锅饭的思想,一些地方政府等、靠、要的心态和惰性心态难免会延续和助长。

由于中央的统筹基金届时将成为社会保险系统的核心资产,因此对应的权责在上,而非地方,而垂直管理体制完全符合这种对上负责的权责对应机制,与全国统筹基金纵向链条的运行路径是彼此对应的,因此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全国统筹的施行。这种情况下,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人考虑更多的则是对上的责任、考虑的是基金的安全与基金的承受压力。对上责任的最大化确保了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地方本位主义思想的制约性,最大程度降低了社会保险全国统筹基金的安全风险。

(二)用战略的思维开展精算决策

在柏林培训期间,拜尔教授等讲课人员运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演示了各种精算数据,这些精算数据包括了对社会保险各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社会及人口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根据这些数据为我们讲解德国社会保险改革的动因,简要叙述了待遇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并对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社会人口变化趋势、社会保险收支变化趋势等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

精算在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中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在德国不仅在社会保险构建之初就采用精算的方法进行严密的论证,而且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仍然运用精算方法对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此同时,他们还将评估的结果以精算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让整个社会来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而近期欧盟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无一例外地运用了精算技术为改革方案提供智力支持。可以说,当今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险的重大决策都是以精算师们提供的稳健可靠的精算数据为基础的。精算已成为支撑社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方法,毫无争议地成为社会保险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目前德国联邦养老保险局有经济学家职位近20个,联邦政府劳动与社会事务部有专门的精算部门,设有首席精算师、研究、评估和统计办公室以及精算办公室等。每季和每年都要出版统计报告。对将来待遇支付能力和人口变化趋势的平衡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其他职能还包括广泛研究短期和长期人口和经济发展趋势,死

亡率和生病率分析,向国会和社会公众提供社会保障项目财政研究,为国会有关社会保障立法的制定和修改提供财务影响的证明报告等。

可见精算是全部社会保险政策与规划的基础所在。精算使未来可以预见,精算可以给政策打分,精算可以成为决策者的智囊。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保障领域,精算在制度建设、政策评估、财务预算、风险预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是精算的生命,所有的精算分析和研究都是基于数据。随着我省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数据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集中,尤其是近几年开展的数据质量年活动,使得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和核心业务数据质量大大提高,这些都为精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在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背景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国家将对社会保险加速覆盖和有效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制度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如何评价政策制定能否有效提供保障,这都对经办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传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显然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引入精算是必然途径,这与国家提出的精确化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三)用良性的机制强化保障能力

德国社会保险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度,2011年德国一般养老保险总收入2494亿欧元,总支出2446亿欧元,当年余额为48亿欧元,供养比为2.21:1,预计20年后为 1.18:1,以上这两组数字说明了德国社会保险当前所面临的危机。改革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

加快,德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特别是东西德统一后,保持整个德国较高的保障水平对现有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再加上较高的失业率,现收现付的养老金运行模式面临危机,养老保险制度也陷入困境。所有这些使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迫使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德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没有设计新的方案取代传统社会保险方案,只是在扩大受保险人范围、调整保险费征收比例、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商业保险参与等方面做了政策调整。实践证明,改革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经济情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改革是极为有限的,如PPT所演示改革后的供养比,和缴费费率的前后比较,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可见当前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各项负面的数据指标仍然呈现上升的态势。并且,德国社会民间的承受能力目前已经接近极限,来自民间和工会的压力巨大。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抱怨自己辛苦工作,缴纳保险费,让上一代人享受了优厚的养老金,到头来自己的待遇却今不如昔。同时,工会长期以来坚决反对降低社会福利的任何改革,这也给政府的改革带来阻力。

与德国相同的是,中国今后几十年最大问题也是要面对伴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基金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早动手,早准备,借鉴德国等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尽量避免西方国家在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尽量少走弯路,做到未雨绸缪。

1、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机制。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应该从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近期措施,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强征缴清欠工作,在基金入口关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指标,努力减少当期支付缺口,强化考核机制,强化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扩面征缴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好基金出口关,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审查提前退休人员的待遇资格,对伪造原始依据,通过各种手段提前领取待遇的,要运用《社会保险法》这个法律武器,坚决予以清退、查处,进一步加大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力度,加大对冒领现象的清退和查处。

二是中期措施。可以借鉴德国提高缴费比例,延长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做法,也可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商业保险运行机制,运用好社会各种保险,对参加法定保险以外的人群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分担法定保险所承担的压力,减低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但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提高缴费比例可引发在职人员贫困,延长退休年龄导致降低国民幸福指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会形成新的潜在的增支因素,企业年金实际应用范围有限,商业保险存在着一定的运营风险,如果再连续以这种单纯的方式进行改革,势必导致激化系列矛盾,会诱发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诸如德国当前的种种措施仅仅是权宜之计,只能适用于某个特定的时段。

三是远期措施。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且经过几年的调待,使离退休人员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增支因素日趋严重,如果仍然实行我国现行的部分积累制方式分配社会保险基金,资金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缺口,因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来解决包括资金筹集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我国从根本上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革,开拓新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建议在国家、单位、个人注入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机构运营盈利资金的注入。基本思路是创立具有双重职能的金融机构,即:建立国有社会保障银行,除了搞经营外,还须承担社会保障任务,国家运用法制手段确保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主要是部分国有企业国有存量静态资产、社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做实运营部分、部分财政收入、个人存款、及其他社会资金,运用这个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运营盈利资金,长期注入到社会保险基金之中,承担起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国有社会保障银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预筹积累制度,提高社会积累资金的比重,将政府风险和责任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金融形式的预筹制实现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确保社保基金不出现任何缺口。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征缴力度。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社保经办机构在征缴方面不存在强制性问题,主要依靠国民优良的传统和完善的诚信机制,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建立完备的诚信体系仍然需要几代人付出的努力来实现。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险现行的各种措施强制力不足,仍有相当一部分参保

单位存在着申报、缴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少报、瞒报、漏报、拖欠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各个地区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现实情况下,我们仍需建立刚性的制度来规范参保单位的申报缴费行为,因此建议建立与参保单位诚信挂钩的退休人员待遇奖励机制,在退休人员待遇计算中,增设参保单位诚信奖励金,属于当年诚信参保单位的当年退休人员在退休时待遇中可以多计入诚信奖励金,即不违背及时足额支付的原则,又体现了不同诚信度的差别,做到哪个参保单位在社保没诚信,就让他在职工面前没威信,通过这种机制来促动职工对本单位缴费行为的监督,以及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3、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体现激励机制。德国长时间高福利导致了收入倒挂,有时失业者的收入受益于各式各样的补贴和福利反而比就业者中的低收入者还多,造成了人们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也推高了失业率水平。社会福利开支大增,政府不堪重负,赤字扩大,需要通过发行债券、提高税率等方式缓解,大量的社保资金也挤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需的资本。在德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考虑到了降低待遇标准的问题,但引发社会强烈反弹,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社保制度建设的规模和水平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各地区之间的统筹平衡,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在社会保险政策体系上的制定要充分体现激励机制,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要坚决杜绝“吃大锅饭”的现象。

(四)用长远的眼光建立全息数据

目前在全德国乃至全欧洲,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网,因此德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便捷的从其他部门获取参保人员或非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用以审核,或进行精算调研,建立健全这种全息数据体系的过程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

我国社会保险的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的建立和采集是在一种有限的被动的基础上建立的,只能适应于即时的需求,例如:根据参保和建立个人账户等业务行为的需要,我们仅为参保人员建立基本信息,而社会保险全民覆盖的潜在需求,社会保险战略性精算统计决策的需求,以及未来一个时期业务经办的现实需求,需要我们将全民的数据都纳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来,实现动态监管。

建议建立社会保险全息数据库,即将全部中国公民的基本信息纳入到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一是中国境内出生的婴儿一获得出生证明,即强制将其基本信息在社会保险进行基础信息备案登记,其出生证明等原始材料即以影像资料形式留存于社会保险数据库之中,二是需要将参保人员以外的一切其他中国公民全部纳入数据库之中。

一方面,通过建立全息数据,使我们对社会潜在参保情况,未来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摸清家底,并将这种数据结合精算,实时性的予以掌握,并引导各项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在业务经办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经成型的基础数据,而在对今后该人员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即以出生证明为法定基础信息,档案和身份证出生信息仅供参考,与现有的基本信息采集机制相比,这种

出生即有的信息更为客观、准确、权威,也使得业务经办更加主动。

我国人多地广,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在我国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共享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且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社会保险若需快速发展,占据主动,需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先行做起,建立起全息数据,形成全息数据的管控机制,扩展社会保险的核心资产,不能守株待兔,等人家送上们来。

(五)用整合的方式兼顾诚信监督

德国在养老保险监督领域,遵循国家立法和自治相结合的原则。经选举产生的雇员和雇主代表对养老保险实行自治管理。自治机构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德国养老保险行业联合会(VDR)。这种将政府从直接的管理责任中脱离出来的自治管理模式还形成了有效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外部监督机构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是自治机构,从而有力地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日常运行。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德国社会保险的自治管理是一种透明、民主和有效率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一方面自治管理可以充分吸收社会力量,直接减轻政府的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赋予了劳动者和工会参与管监督的权利,是对劳动者保险权益的最大尊重;而且,自治管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保证制度运行的效率。

德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不存在强制性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德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各种与

信用相关的社会监督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雇主正常依法履行参保缴费的义务。

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必须依靠各种力量的有效监督来实现,也只有依靠有效的监督,诚信才能得到认可,西方诚信系统的根本是将监督机制社会化,将监督控制机制与考核评议机制高度细化与整合的结果,监督机制与诚信机制是相互促进互为完善的关系,诚信与监督是支撑社会保障发展的两块基石,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对于防范经办风险、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惩治失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一方面要运用《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武器,继续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险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在我省各个县市一旦实施综合柜员制后,面临着将控制、监督、考核、柜员内部评议(类似于诚信评议)一体化和系统化的问题,即诚信的评议源于考核的结果,考核的结果源于事后监督审计所形成的数据,事后监督审计与业务环节的事中控制又构成了完整的内控机制,有效的内控机制是建立诚信机制的前提,内控机制与诚信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持续运作的有力保障,也是实施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的坚强保障与后盾。

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整合社保系统的监督、考核、内控、纪检、政行风建设等资源,促进社保系统内部和外部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社会保险内控监督部门、纪检部门在建立社会保险信用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对失信行为加强惩治力度,提高参保单位和社会保险内部员工的信用意识,使信用成为社会保险运行中的通行证。因此,应以更开放的姿态鼓励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整合现有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社会资源,推动信用机制的建立,使其在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规范参保单位自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六)用尖端的手段实现智能经办

在德国,我们参观了大众汽车的组装生产线,从汽车零配件入口,到整车下线驶出工厂,短短的生产线上,看不见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人,看上去有几分悠闲,在传送带边上,运送零配件的智能机器人安静而有秩序的忙碌着,流水线末端车身和发动机的组装其主要的工作也是由智能机器人完成的。在这个车间里实现了90%以上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实现了成本最小,差错最小,流程最优,效率最高,劳动强度最低。达到了生产布局结构科学严谨,工艺流程细致无间,产品性能质量最优的效果。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令人大开眼界。

目前我省的社会保险系统经办模式经历了专管员制发展阶段、分柜制发展阶段、目前已经初步开始的综合柜员制起步阶段、以及即将迈进的无窗式经办阶段,受德国大众汽车生产智能化的启发,应该预见,随着世界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未来的经办模式必将有智能化的手段参与其中,在社会保险无窗式经办模式之后必将是智能化的经办阶段。

在智能化经办阶段,具有高度自主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将在多个服务领域发挥其优越性,目前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的产品已经呼之欲出,新一代的计算机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更具人性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使其既是社保知识专家,也是心理专家,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其既可以成为经办者,也可以成为精算信息与决策方案的提供者,不仅面对服务对象进行互动,也面对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进行互动,未来的经办手段将实现服务智能化、经办智能化、精算智能化、决策智能化、学习智能化。智能化手段的介入最终使我们的服务更加贴心,更加高效,人员投入更低。社会保险的人员结构将由经办服务型人员占主体,转为管理型、维护型、研究型、决策型人员占据主体。

任何一种经办模式都是在上一个经办模式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教训后,经历漫长时间的完善和发展,最终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德国人之所以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我们,并非有捷径可走,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加上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品质,每一个值得称道的方面都是经过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努力得来的。

我省目前的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和网上经办服务模式刚刚起步,也同样需要一个脚踏实地的发展过程,目前在全省推行综合

柜员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观念转变的问题,统一思想的问题,地区之间发展条件不均衡的问题,我们的综合柜员制仍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内控力度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问题,而网上经办系统与德国全国联网的层次相比,仍然处在一个十分稚嫩的萌芽阶段,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与网上经办服务模式,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产物,他不是静止存在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仍需用辩证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和网上经办服务模式是我省社会保险在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省当前需要做的是,统一思想,抓好推行综合柜员制的落实,将各个地区在操作过程中反映上来的问题,集中汇总、解决,在开展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在今明两年内认真落实好三版软件平台的应用,三板平台软件采用业务流的方式,对原有的经办流程进行了优化升级,是符合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经办手段,也是符合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下的经办手段,要认真抓好试点单位的试运行与测试工作,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要与综合柜员制环境下的经办模式进行有效的磨合与衔接。加速网上经办系统的二期研发进度,在应用方面要进行细致的组织和精密的筹划,加强对参保单位劳资人员的培训力度,转变其思想观念,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经办模式,尽快进入角色,积累网上经办环境下的各种经验性资料,形成《网上经办》操作手册,建立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七)用扎实的基础加强队伍建设

在德国一个地区级的经办机构负责人,为我们讲解了宏观的、系统的德国社会保险体系,对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人口数据,了如指掌,分析到位,这应该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与德国相比,我们各个市县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还停留在处理具体业务,承担业务经办的层次上,当我们的经办体系,内控体系健全并完备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做到抓大放小,个人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除了落实上级的各项政策、决定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研究政策、法规、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所分管的业务组织人员进行地区级精算,并参与到决策型的事务上来。例如在山东省淄博市,在综合柜员制经办模式下,全部经办权限下放至柜员、专职复核员和大厅主任,其社保经办机构的领导干部不参与具体业务,而是开展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实施组织人员开展统计分析与决策等事务。我们目前之所以达不到这一点,是由于我们目前经办效率较低,经办环节中高风险业务尚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要实现这种转型,需付出大量的代价和艰苦的漫长的努力,一是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体现阶梯性,有些县市工作人员并不少,但是能够干事的人员往往始终是有限的几个人,有的县市中间人才断档情况也不容乐观,我省社会保险需要建立一支高、中、低的阶梯性人才队伍,具体到每个县市,需建立相关的机制对人才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直观的

数据,加强专业型、复合型、研究型、领导型人才的建设,确保社保各个领域工作的开展齐头并进,避免出现“拖后腿”的情况,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配比机制,德国参保人员2500万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2.4万员工,平均每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为1041人。***省今年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总覆盖要达到619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0万人和40万人,全省参保总人数共为1139万人,目前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共计2100人左右,平均每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为5424人,人均工作量为德国人的五倍之多,数量的提高往往是以牺牲经办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常态化的人员配比机制,确保人员数量与社会保险工作量处于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以确保社会保险的经办质量和服务质量。

(八)用公平的理念推动持续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与商业保险最本质的区别是其公平性。社会保险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不论民族、身份、职业、宗教信仰和居住地点。德国以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遵循这一原则。

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不足。一是具体政策和待遇水平在人群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社会保险制度部分项目职业相关、部分项目户籍相关,不同的人群享受不同的待遇,于是,全民本应同等享受的社会养老保险权利被分成多种类型,例如:“五七家属工”、厂办大集体、下乡知青、下乡干部、被征地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居保等各种类型的保险,这实际上是把国人分成若干等级,社会保险制度“碎片化”违背了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原则;二是在收入分配领域产生了逆效应:地位越高,收入越高,社会保障待遇越好,地位越低,收入越低,社会保障待遇越差,使得这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三是制度设计的种种缺陷,使得社会保险各项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如果处理不当,终将影响人人公平享有社会保险服务。

这种局面的出现,虽然有其历史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近期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指导思想存在一个理念问题。如果承认国民具有享受基本风险保障的权利,那么,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险就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如果承认每一个国民具有平等的权利,那么,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就不应该因户籍、职业和居住地不同而有如此巨大的待遇差异。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应当以控制和缩小群体间待遇差距为目标,降低社会保险职业关联度和户籍关联度,从职业保险走向国民保险,从城市保险走向城乡保险,从人人享有走向人人公平地享有。具体地说,一是要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浙江省在2009年就已经整合并实现老年人群全覆盖),再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当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形成全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阶段的整合,都必须把保障待遇的逐步统一作为核心内容。

我们国家这几年在社会保险领域投入是不少的,但其绩效并没有与投入成正比。这就要求在今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要以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好的风险保障服务为原则,探索一个由“人人享有”走向“人人公平享有”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九)用民族的美德弘扬特色文化

在德国我们感受至深的是德国的文化,而德国的文化核心是宗教文化,在各种养老机构中,深切的感受到各种宗教力量的参与,在养老院里,虽然有着优雅舒适的环境,老人们颤抖的双手前虽然不乏敬业的职员为其端茶倒水,但是孤寂眼神里却难以掩饰这个高度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丝冷漠,老人们虽然多了些许舒适安逸,却少了一份天伦之福。

社会保险所从事的就是老年工作,其本质是一种慈善事业,孝敬父母、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区别于西方的特色文化,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这种传统文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亲情的淡漠呈现一种西化的趋势,这种文化的复兴需要有一个主体和一种力量予以推动,社会保险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对全社会的引领作用,承担起这种重任,并将其作为社会保险文化核心与精髓。作为社保人,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加入社保的每个干部职工做

起,对我们的干部职工进行孝敬父母、爱老、敬老的再教育,并营造社会舆论,营造社会氛围,以核心文化为载体,创建多种形式的孝敬父母、爱老敬老的活动。试问,一个不能孝敬父母的社会保险职工,何谈人性化服务,何谈发自内心的服务于社保工作。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社保人应该用自己孝敬父母、尊老爱老的行动为全社会的年轻一代率先垂范,以此来影响和动员社会,凝聚人心和力量,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复兴和弘扬。孝敬父母、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天伦之道,而作为西方,将更多的老年人托付于社会和宗教慈善机构的趋势,只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支流。

总之,德国之行,全体团员感同身受,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丰富了头脑,我国的社会保险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德国相比,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些方面的制度甚至优于德国,当然,我们更多的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德国有着自己的国情与传统,我们不能紧随其后东施效颦,亦步亦趋,我们对外来的理念,应该取其精华,对我们自身应该扬长避短。“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打造一个体现中华民族勤奋、智慧、以爱老敬老为文化核心的社会保险。

*******

下载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XX区职业教育考察团20**年11月30日至月9日,以XX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浦东新区职业教育考察团(执笔唐水明)2005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东新区社发局教育处领导陶国强为团长,高桥职校校长尤庆华、群星职校校长顾晓光、新陆职......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厦门集美中学校长、书记刘卫平前言:由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学校长境外培训班,于2002、4、11——2002、5、10对德国小学、中学、大学(含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进......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含五篇)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赴德教育考察团 应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Germany's federal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BIBB)的......

    赴德国考察报告(正式稿)(推荐)

    调研报告德国建筑节能新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文/厉益芳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承载了人类追求生态、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理想。发展绿色建筑、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一、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的超前性情况 (一)办学体制与模式的超前 在办学体制上,德国的超前做法是创办了双元制大学。以前,双元制的办学模式只限于一般......

    英国、德国消费合作社考察报告

    英国、德国消费合作社考察报告 早在十七世纪初叶,英国从发明飞梭、珍妮纺纱机以及瓦特改进和发明的复动式蒸汽机开始的产业革命风暴中,与日俱增地产生着无产无业的穷人及其阶......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最终版)

    德国教师培训考察报告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蓝杰 2011年10月9日—16日,随浙江省培训者培训主题考察团赴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迪林根教师培训与人事管理学院对德国教师教育情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