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其次是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四是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型人才将逐渐被创新型人才所取代。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促进优质教育的实施,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全体和个性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广大社会民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而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此课题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础,以教育学、心理学、有关新课程理论方面的专著为指导,着重依据三个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四、研究目标
1、让教师全面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养成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教学起着调控作用,首先要从内心全面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大胆放开手脚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2、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堂教学的导入对调动学生学习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猜测中学习数学,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实验,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我校以前研究成果;立项、搞好课题宣传。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全体课题组成员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和资料的积累,进行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研究汇报,通过上课、作讲座、交流等形式进行了汇报,并邀请专家进
行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根据前一段收集的个案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二)、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二是开发与利用情景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对象
本实验把整个小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低(一、二)年级阶段、中(三、四)年级阶段、高(五、六)年级阶段。在每个阶段进行同一子课题,但目标分层的实验。全校的班级及数学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解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工作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各个人工作的时间和重心都不相同。因此,自学永远是教师汲取理论营养的最佳方式。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全天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学期中我们不定期进行生活化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每位教师每学期理论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余字。
2、组织进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个学期至少请教研室主任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教学指导,不定时的请地区教研员来我校指导课题的研究,还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了校际互助教学进行交流探讨,用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每学期至少去外地培训学习,参加观摩名师讲课还与他们现场互动,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以此来开阔教师们的教科研视野。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1、收集音像资料资源:
学校注重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师讨论。
(1)开发和利用教学光盘、CAI课件、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教学反馈。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
学校倡导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3、利用校园网,加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为加大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最大化的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使资料能得到共享。我校积极组织教师上传资料,优秀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等。同时,在网上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中,我们坚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统计—生日”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生日蛋糕、生日蜡烛、鲜花,同时配有生日歌的音乐。当画面一出现,全班同学“哇,蛋糕、蜡烛”,接着就情不自禁的拍着小手跟着音乐唱起了“生日歌”。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
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想把自己的生日时间告诉同学,同时也想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时间,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今天的课题。而在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中,老师制作了一个有关圆发展历史的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几千年来古人的聪明才智,为更好的探究圆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儿童化、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形成了课堂教学崭新的模式
通过几个学期的不断探索,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巧妙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2)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数学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提高,所以,新课程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给数学找个“原形”,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抽象成数学模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逐步建立模型。(4)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强化提高。
(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练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变化。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1)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2)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3、课件案例积累方面。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电教教案,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质量愈来愈高,且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倒好处地运用电教媒体。使用自制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连原来一些上课坐不住、开小差的学生也十分投入,争取发言。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辐射到其他学科,全校掀起了教师自己制作紧扣课本、拓宽知识面的教学课件和争上电教课的热潮。
十、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1、自身素质 面临挑战
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讲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课堂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实施课题的感悟能力。我校领导虽然已经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还有个别教师的科研热情、水平不高,平时的上课还不尽人意,在推门听课中我们依然发现个别教师照本宣科,压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这是本课题深化研究中应给予继续努力的方面。
2、教学模式不是永远不变的
教学模式是具有时空性的,它只体现出一特定时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理念的更新,旧制教学模式将不断淘汰,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呈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究,推陈出新,不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也追求情感领域目标的均衡。因为对学生而言,认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强烈的心理需要,需要有勇于探究 的态度,需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需要有人际交往的技能,需要对自己调查的资料和他人有恰当的评价。这些非认知品质对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构建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十一、研究成果
在教学探究中不少教师获益匪浅。不少教师不断的进行课题实验将自己的感想撰写成了论文或者是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全国“创新杯”赛课一等奖 《组合图形的面积》 执教:林桂平
2、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说课:杨琳
3、“闽浙两省数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乘法分配律》 执教:杨琳
4、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轴对称图形》 执教:徐颖
5、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 执教:陈建
6、福安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观察物体》 执教:陈建 7: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数据的分段整理》 执教:徐颖
8、《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表于《福建教育》 作者:占月琴
9、《也让“数学阅读之花”奇香四溢》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陈建
10、《以“说”促“思”,发展学生的思维》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杨琳
11、《让多媒体走进数学课堂》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林桂平
12、《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吴廷清
13、《浅谈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发表于《数理报社》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组委会 作者:杨琳
第二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
第三篇:浅谈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淡如水
小学数学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密切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如教学“位置”,以教室为素材,提供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并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如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计算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再给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在学习面积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搜集这些信息,既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又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的价值。又如: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要购置一台900元左右的电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实践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比如:三名老师带48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提供的信息,教师引导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根据有48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8=240元;第二种方案: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2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4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而灵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第四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变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
三、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抽样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一线的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你认为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访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们认为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原因有:
1、口算不过关
在调查中发现,口算能力不好的学生在进行笔算时问题相对比较多,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加、减、乘、除的计算试题都是若干道一步计算的口算组成的。从问卷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口算不牢固,导致一步错,后面的计算就步步错。
2、计算法则不过关
从问卷中发现学生对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导致出错。
3、算理不清楚,笔算时数字位置不正确
竖式计算时,学生对位值制理解不清楚,数位不能对齐。
4、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同样的式子放在笔算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如:72×125。
5、做完题没有验算的习惯 许多学生做完题,不进行验算。有些学生在验算时不能灵活运用验算的方法。通常验算的方法有:估算法、简便运算法、重算法等。在通常做题时还发现学生没有估算意识。
6、做题缺乏耐心
有部分学生看到数字比较大,计算比较复杂时,静不下心来认真计算。
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数学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得到加强,就能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善于思维,善于动脑,而计算教学就是要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深刻性、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严谨学习态度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那么,我们的计算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呢?怎样才能体现改革的方向呢?如何改变多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弱的现状呢?
1、重视计算法则,优化训练方法。
小学阶段计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等内容,其中整数四则运算是计算教学的基础内容。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均有各不相同的计算法则。恰当建立和熟练地掌握基本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计算的前提与立足点。计算法则教学,最好采用“从计算中来,到计算中去”的方式。即教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尝试性计算,初步感知,了解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算式,计算过程,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从中发现规律,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优化出计算法则,然后运用法则规范学生的计算。这样,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计算法则的形成建立和“有抽象到具体,由理性到实践”计算法则的应用验证过程。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刻体验计算法则,源于计算又作用于计算的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法则计算的自觉性,提高计算的正确和快捷度。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善于“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的学习策略意识,发展学生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为学生探索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有复习练习课,有巩固练习课,有新授练习课等等。在每一节练习课中,有基本训练练习,有针对性练习以及整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等。此外,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题目多的时候要特别认真,在要求质量的同时再要求速度。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外应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引导要新,思路要清,方法要活,训练要实,让学生在动态思维训练中拓展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同时,多表扬,鼓励,努力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认真组织练习内容,明确目标导向,进行正确的认知操作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计算部分的复习应以训练为主,在练中悟理,在练中提高。
2、加强口算练习,做到循序渐进。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口算是学生进行计算的一个根本。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我们一定要设法帮学生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不稳定的特点,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最易见到成效口算训练。口算快、准确,计算必然佳。要让口算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我们为了提高带所带班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在课堂中安排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另外,口算的形式要注意多变:听算、抢答、接力赛等数学游戏、计算竞赛等方式,引发练习兴趣,刺激学生的争胜心,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通过这样不断的反复的强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当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计算起来就感觉不吃力,学习的兴趣也会浓厚,计算的速度、准确率自然跟着提高。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把口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这样,会促使学生提高的口算兴趣。
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后能检查,自查或互查,良好的验算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审清就运算,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再次要加强辨析比较和学会检验,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地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学生对旧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检验对计算错误能起到补救作用这个良好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强调,并持之以恒,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数学问题,大都需要学生收集来自情境图、表格、表述、对话、文字等多方面信息,然后选择与组合,最终才能正确的提出问题或恰当的列式计算。这样的问题设计与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无疑需要关注来自不同方位的相关数据,需要学生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在不同对象之上,但是,由于小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与分配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思想涵盖面相对窄,所以,他们在处理相关数学信息时常常因顾此失彼而造成列式或计算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避免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表象模糊、感知错误、遗漏数据、误解题意等方面的失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尤为重要。
②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估算是判断与匡定结果大致范围的心算方法。估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选定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发展数学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验算则是通过不同方式,检验先前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自我验证方法。计算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严谨、认真学习态度的形成。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关键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
③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独立作业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消除依赖思想,发展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形成顽强学习意志和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一是是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消化、练习和独立作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计算任务,要求他们把过程与方法准确无误、简洁明了的落实在纸上,避免出现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和脱作业的现象发生;二是采取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指导的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计算学习的成功和进步,计算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这样,从低年级开始,早起步,严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4、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从学生以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将计算学习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计算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发挥计算养成性、发展性和情感性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智慧和信心,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小学计算能力培养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还在于教师在演示时规范的板书所起的示范作用。也在于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在于教师们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运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
1、所选择的“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的策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计算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进行算前的估算和算后的验算,良好的计算习惯已形成。
3、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不仅降低了计算的错误率,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小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班级两名计算后进生的计算能力有明显进步,而且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都有了很大改变,这既归功于课题的研究,也离不开“智囊团”成员的共同努力。
六、课题研究的体会
1、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的确如此,教学中遇到问题,就要去研究,不能站在那里观望,观望后,溜走的是学生的宝贵时间,而留下的却是自己内心的愧疚和遗憾。
2、方法的选择只要适合学生实际,就是好的。尽管有些方法比较老套,但老套的方法却能够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如策略中所选择的“口算训练”一策,它确实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就不失为一良策。
3、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与研究,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要放弃,只要用心走近他们,他们也愿向你敞开心扉,从而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与提高。
4、只要做就会有收获,收获无论大小,都会让孩子受益,都会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第五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始终贯穿于小学1-6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小学生要识3000左右的字,才能比较顺畅、自由地大量阅读,进而通过阅读主动认识和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可见,识字直接关系、显示后续能力的发展,它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识字量非常大,教师的识字教学任务也就非常繁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小,又好动,缺乏识字的主动性,学生记忆的效果不好,没有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识字的能力较差,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为学习过程,激发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我们选择了本课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研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促进学生说、读、听的能力,为高年级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
2.“大量读写”的需要。
很多人对学生的错别字总归咎于学生的粗心,甚至责怪汉字的“三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汉字没有掌握牢。由于没有“对症下药”,所以一味地让学生抄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儿童入学后的语言发展和智力开发,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谈及教学目的时指出,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本组小课题研究的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让学生初步地感知汉字魅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思想感情的极好方式,因而开展本课题实验意义重大。
二、课题研究对象
为使实验的效果具有说服力,保证实验的实用性、适应性,以提高本组学生整体识字的效果,本课题选取二年级组全体学生作为研究个体,学生219人。实验前对二年级组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及全体学生识字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保证实验后测试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引领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掌握识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发展儿童语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低年级课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熟悉的事物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4、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把自己所见所闻的汉字识记下来,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不断增加识字量。
四、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课堂内、生活中采用多种识字研究方法识字,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识字
1、课堂内采用以下识字研究的方法
(1)激发识字兴趣,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以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2)在游戏中乐趣识字。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可以使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等。
(3)采用多种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熟悉的字换偏旁”、“ 熟悉的字加偏旁”等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等。
(4)多种形式识字,如开火车、做游戏、摘苹果等多种形式识字。生活中采用多种识字研究的方法
2、在情境中学生识字。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把自己所乌苏市第五小学 二年级语文 胡雁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领导重视,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1 .领导重视,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为了推动教育科研工作,校长专门召开行政会,决定学校从财力、物力上保证课题试验的完成。学校经常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比如组内“小循环教学活动”,学校的教研月中“小课题赛讲活动”等,这些活动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教研培训,对实验骨干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培养,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制定制度,加强课题教研的系列化管理
为了加强教育科研建设,本课题组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开学制定课题计划、考评细则,平时活动安计划,记录详细,并建立完善了教师个人科研档案,并进行了细化管理.使课堂教学、教研工作建立在课题实验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有顺序地上课,参加教验活动。使教学与教研紧紧围绕课题计划进行。定期总结课题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学期末对课题工作进行总结,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做好年终总结,表彰先进的工作,以促使本组的小课题顺利进行。
六、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
按照课题方案的安排,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阶段(2007.4—— 2007.7)准备阶段
确定参加小课题试验的教师、学生,制定小课题试验方案及审报表的工作。我们主要采用组内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以研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阶段(2007.9 —— 20008、1)组织实施阶段
1、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本年级 确定有胡雁 教师 担任课题组长,各课题组成员有李莉,杨军,赵英。试验的学生是二年级全体学生。课题组制定计划,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目的、以实践应用为价值取向,确定了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主体性、主动性,照顾差异性、持续性,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其次扎实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2、注意开展有关课题理论的培训工作。我们课题组安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目的、要求,组织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资料的收集、积累,一有心得、体会,就记载下来。平时经常阅读有关的书籍,进行摘记、随笔、剪报,并写成有主题的文章。通过上课,研讨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围绕课题进行上课,并通过小组教师积极参加组内、学校教研、研讨活动,还利用课题组的成员带动其他老师一起进行研究,使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评比及教学优秀案例、论文评比等活动,探索和开发阅读识字一体化的典型案例,进一步了解我校阅读与识字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同时锻炼和培养课题研究骨干教师。
第三阶段(2008、2—— 2008.7)结题阶段。
我们小课题于 2007年 4月开始研究到2008年7进入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对一年来开展的各项教学和教研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平时教师积累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或总结。需要收集、整理的研究资料包括各种原始计划、学生作品、收集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件等,课题组长撰写结题报告,总结以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有价值的“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理论。
七、课题研究 所取得的 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全面素质,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的研究”,对全组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教师们将激发学生识字的方法研究运用于识字教学当中,在探索识字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优化了识字教学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组二年级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换获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师队伍也得到了锻炼。涌现出一批教学骨干,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发表了大批优秀教学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比如胡雁在 2007年的论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教学案例获得自治区及三等奖;李莉教师论文、案例分别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一等奖,二等奖,胡雁、李莉等教师论文分别在乌苏市地五小学刊物上发表。胡雁教师在2007年5月和2008年4月学校的小课题赛讲课上分别获得一等奖,全组语文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共计30多篇。
2、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
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汉字;在生活中,同学们乐学好问,注重积累,阅读水平也逐渐提高。学生在学习之余,能积极踊跃的参加读书活动,并积极写读书笔记,记下读书的心得,写的很有特色,由此可见识字帮助学生阅读,识字促进了学生阅读。
3、学生在教学中大胆运用积累的多种识字方法,多种识字形式阅读课文,随文识字,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优化了课堂教学。4 .学生在教学中大胆运用积累的多种识字方法,学生的识字量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促进学生乐于习作,并且习作巩固了识字的效果。二年级学生的观察生活习作,多的能写 3、4 百字,而且错别字很少。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八、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近一年来,我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有所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组教师的研究水平还有差距,成效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寻找差距,我们认识到,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部分教师对于教科研不能按照课题计划要求科学、规范地进行,还存在靠经验和思辨认识的现象,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等意识也还有待加强,研究工作有一定成果但还没有取得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进展。
二、在研究进度上,由于教材的变动对识字要求也有相应的改变,在今后对上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时,要结合课标和教材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