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赴江苏、浙江考察县域经济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赴江苏、浙江考察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实地考察学习了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和浙江省杭州、义乌等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运行特点
(一)发展快速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大大高于全国1700美元的水平。全国百强县(市)占有18席,居全国第3位,其中前10强占有6席。特别是昆山市的发展尤为突出,2002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2位,2004年、2005年均列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年后的85.5亿元,增长了200多倍。浙江省县域经济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70%,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30席,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前10强占有2席。
(二)块状经济化。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2005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600多个,其中10—50亿元的有487个,超过50亿元的有83个。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浙江义乌中
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目前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7173亿元,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江阴市快速推进市场建设,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香港时代、华地等一批大型商业连锁店落户江阴,形成多元化商贸流通竞争格局。
(三)主体民营化。“九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借助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苏州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7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5.4%;昆山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超过1.3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50亿元。浙江省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民营企业异军崛起,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省现有民营企业320.6万家,从业人员2096万人,2005年实现总产值17805亿元,其中娃哈哈集团、正泰集团等成了全省民营企业的重要代表。
(四)产业集群化。江苏借助比较优势,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了几业甚至一业兴市的格局。如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张家港的冶金、纺织、机电、化工业等,在当地都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浙江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达到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的良好局面。如义乌市
坚持产地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市场孵化中小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集群,发展
各种专业村和专业镇150多个,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乡百厂、百厂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布局。
(五)城乡一体化。南京、无锡等城市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2005年产值已超过7900亿元,发挥了城市产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在苏州、宁波等地区,很难分清城区和农村的界限,苏州的5个县级市均取消了村级建制,转为社区和居委会,农民宅基地可与城镇等额臵换。2005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3:1,在全国最小。浙江省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鼓励千百万农民闯市场,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想理念,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江苏省建立激励机制、考评体系和办法、责任驱动机制,在全省干部中树立起“人家在走,我们就得跑;人家在跑,我们就得奔”的赶超标兵、甩开追兵之势,形成了地区争先、企业争先、条线争先、人人争先、争作贡献、共谋发展、开创大业的生动发展局面。张家港市瞄准周边先进县(市),明确提出项项工作争第一,近10年来,张家港捧得了8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02项省级荣誉称号,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3 倍多,财政收入是1995年的11.5倍多。浙江省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强县强镇发展战略,率先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率先实行“省管县”试点,充实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了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江苏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带“三农”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省投入“三农”362亿元,改建乡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960万人,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98家,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各类专合组织6010个,带动农户284万户,实现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浙江省坚持以县域为平台、工业化城镇化为动力、县域经济为支撑,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块状经济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
均增长21.6%,累计改建乡村公路4.3万公里,完成村庄整治5540个,180万被征地农民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非农人均比重由64%提高到了75%以上,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64个,带动农户599万户,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三)扩大管理权限,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江苏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村合并和乡镇机构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省撤并了773个乡镇、1.5万个村。浙江省主要在财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放活县域经济发展权限,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县级财政直接由省管理,这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推进强县强镇扩权,先后3次出台对县级扩权政策,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到县,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全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县对乡镇的放权强镇政策。(四)抢抓发展机遇,乘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抓住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率先抓住商品短缺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80年代末,乡镇企业达16000户,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据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90年代初,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参天大树,仅苏州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就占全市GDP的2/3,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80年代初,浙江省就因势利导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政策,使多种所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90年代,实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了乡镇企业发展活力。到2005年,全省共有乡镇企业112万家,从业人员达1242 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6275亿元,占全省的47%。二是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苏州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昆山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办开发区、在江苏第一个办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向外商批租土地等,宁波慈溪市也抓住外向型经济的先机,其出口依存度由1998年的21.77%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79.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31.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千亿美元。三是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江苏省积极推动国有和集体资本从竞争领域退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资金融资、制度创新、规范服务、提高素质等问题,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如宁波的波导、雅戈尔等民营企业。浙江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全省占有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全省占有23个席位。
(五)壮大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一是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江苏省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形成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如象山的针织、机械、水产品加工业,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等,实现了县域经济从“配套经济”、“配角经济”向“产品经济”、“品牌经济”的大步跨越,也实现了各县(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二是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成产业集群。江苏省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培育了奉化的波导、余姚的鑫高益、舜宇、宁海的天明电子等一
大批龙头企业,创立了“杉杉”、“雅戈尔”、“罗蒙”等服装、“帅康”、“玉立”、“方太”等油烟机知名品牌。三是把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浙江省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作为繁荣县域经济的主阵地,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块状经济发展。
(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两省总的经济水平在全国领先,但本省内发展也不平衡,对经济欠发达区域,都积极采取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针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扶持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户;实施了“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实行省级机关、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苏南市县共同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的“五方挂钩”帮扶;从省市县抽调了1088名优秀干部组成19支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北19个经济薄弱县进行帮扶;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扩大扶贫小额贷财政担保资金规模,今年对苏北经济薄弱县的贷款规模达6亿元。浙江省切实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财政共投入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抓好“下山移民”重点扶贫工程,“十五”期间共迁移6.3万户、21.3万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签订“山海协议”项目1911个,协议总投资568亿元,到位资金247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扶持、区域协作、社会援助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七)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苏南农村,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2005年,苏州、无锡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前20年,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
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到1998年,全省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所有的县级城市和136个中心镇都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提高了县域城市化水平,义乌、温州等县城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横店、柯桥等中心镇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小城市,尤其是苍南县龙港镇,由当初的5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已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
三、几点建议
(一)把科学合理规划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县域实情的基础上,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
吻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性意见。
(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一是要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专业乡镇、河东工业集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航空母舰”。三是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一是要在全县抓好县城及中心镇在内的重点镇建设,集中力量将重点镇实力做强、特色做靓、人气做旺、环境做美。二是要按照产业集中、资源集合、居民集居的要求,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引导向中心镇和重点镇集中发展。三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迅速壮大小城镇规模,同时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把完善落实优惠政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坚强保障。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快制定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市场机制配臵、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县域经济发
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放权强县是江苏、浙江两省搞活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央也提出了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建议作为丘陵大县的**应适时积极争取推行“省直管县”或“放权强县”试点工作。
第二篇:【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培育市场 带动产业 搞活经济 富裕群众
――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学习江浙地区培育和建设市场的经验,提高我区市场建设水平,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按照区委主要领导的指示,2004年3月30日到4月3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福兴带领相关部门有关同志,先后对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小商品城和永康市五金城等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各地政府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广泛接触,认真交流,并挤时间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开发机构、浙江传化企业集团等部门和企业就招商引资等工作交换了意见,宣传大港区的优势和政策,考察取得预期效果。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场培育发展的类型和取得的突出成效
几天的学习考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江浙地区部分县市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善于经商的传统,高度重视市场培育和建设,走出一条依托产业发展市场、依靠市场带动经济的成功之路。分析其市场发展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适时引导型。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和浙江省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市场的明显特点是市场兴起时间比较早,清晰地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亭市场到现代市场的递度推进过程。由于这类市场“先有市后有场”,市场建设的风险小,政府收益大,但是市场的培育时间较长,一般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政府在市场成熟阶段开始介入,并把市场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块状产业群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市场格局,最终成为辐射国内外的商品集散地。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常熟市招商城。常熟市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104万,2003年实现GDP476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其中地方收入近30亿元。2003年招商城市场交易额达150亿元。常熟市招商城建于1985年5月,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商城辖区面积3.71平方公里,建有招商市场、五金市场等5个市场,有服装、装饰面料、五金、电器等28家专业批发市场。商业用房112万平方米,店铺、摊位2万多个。来自全国各地5万多经营人员落户商城开店做生意,市场旺季日均人流量达15万人次以上。1996年至2003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八年超10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以上。强势打造国际化购物天堂的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面积110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近150亿,其中本地人口68万,外来务工经商人口60万,流动人口近20万,2003年实现GDP488亿元,财政收入31亿元。商城创建于1982年,由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群组成, 拥有34个行业、32万种商品,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玩具、袜业、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80多万平方米,摊位34000余个,从业人员8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03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48.27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强,连续13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二)政府主导形成,造势扩大规模型。浙江省永康市五金市场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兴起时间较短,一般兴起于九十年代中期,从松散市场到成规模的集约化特色市场的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由政府主导,实行行政强力推动,具有“先有场后有市”的特点,市场建设的风险大,但是从市场发展过程看,从市场培育到形成成熟市场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只要有产业支撑,善于抓住机遇,加大广告宣传造势,能够迅速提高市场知名度,提高其在同类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政府在市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有强烈的行政推动成分,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把市场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产业群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的产地市场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中国五金科技之都,铸造世界名牌的永康市五金城。永康市面积1049平方公里,人口53.8万,2003年实现GDP113.6亿元,财政收入13.1亿元,2003年五金城实现交易额150亿元。永康市五金城建于1992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市场67个,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入驻市场,销售超亿元的达34家。永康五金城1992年到1996年为创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了出现了有场无市状况,为此,政府加大推动力度,除在税收、管理费政策和户籍管理的倾斜外,对于在市场内正常营业的商户政府给予补贴,尽力保持商城人气和人流,以此克服有场无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为各乡镇分配市场摊位指标,并列入政绩考评,确保市场有足够满的摊位;
与此同时,一边抓招商入场,一边强化对市场的宣传,仅中央电视台,每年广告投入就达1000万元以上,现在已发展为3000家店铺,外地经销商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并定于每年9月28日召开五金博览会,以此扩大五金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广大商户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通过对上述市场的学习考察,提升了考察人员对建设市场的认识,同时也感到江浙地区以市场建设活跃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一是在扶持企业、开拓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市场一开始都是为满足当地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是城乡工业品供应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地区把传统经商习俗与本地小商品生产紧紧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解决了新建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局限性,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窗口和贸易洽谈的场所。二是在促进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市场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仅靠商业零售和批发的流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现行流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是在活跃当地经济、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市场,一方面为本地企业产品找到了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又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市场需求信息,形成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格局,并带动了交通运输、通讯、旅游、加工业的发展,义乌市仅每年的购物旅游收入就数十亿元以上,并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货物吞吐量达5000余吨。四是在解决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为解决群众就业提供巨大的容量,这些地区几乎没有下岗之说。据介绍,义乌市、常熟市招商城等商品市场从业人员高达数十万人,这些市场中还有相当多的外来人员,义乌市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其中,外国人达到5000人以上,超过南京市,为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奠定基础。五是在指导生产、形成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市场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水平,更加注重信息化工作,通过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及时向本地企业提供市场供求动态,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外地产品的本地化步伐,考察中了解到尽管这些市场容量很大,但本地产品仅占30%-40%左右,其余均为外地产品,义乌提出外地产品本地化目标今后要达到70%以上,对提高区域经济规模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培育和发展一个成功的市场,来自于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重点市场的学习考察,我们认为他们的基本经验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走统筹规划,政府搭台的发展路子。培育市场必须建立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这是政府在市场培育和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政府引导型市场、还是政府主导型市场,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市场发展纳入城市建设中去的地方,才能在强化管理中,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走准确市场定位、办特色市场的发展路子。市场建设必须依托当地优势,特别是产业优势,以此来选择经营品种和发展规模。常熟市招商城依托当地轻工业产品优势,建立了以服装服饰为主的市场,全市400家服装企业全部进入市场,占市场1/3;
义乌小商品城,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市场,走了出一条市场连加工,加工促市场的发展路子,有意识的培育自己的产业基地,为市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永康五金城充分利用当地五金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全市有五金企业1万家,品种达上万种以上,其中汽摩配件、防盗门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这些为五金城建设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三是走强化市场管理与净化市场服务,完善市场功能的发展路子。当我们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江浙地区市场繁荣的魅力时,也感受这些大型市场在管理与服务上的规范化、高水平。常熟市、义乌市和永康市的市场主管部门,具有政府宏观管理而又是企业化运作的部门,充分认识到办市场并不是简单的物业管理,而是在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市场管理上下功夫,对进入市场的业主进行诚信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和贸易规则培训,同时大胆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一切以国内外客户的利益为前提,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了市场的声誉,增强市场的凝聚力。四是走批发市场多种交易模式的发展路子。走出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的简单模式,积极寻找适合不同市场发展的新型模。这些市场每年都举办大型展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使市场得以快速发展与升华,一些市场通过在外地办分市场,扩大了规模,义乌在全国各地建设了23个分市场;
2003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达62.2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4.46亿美元,占总成交额58%,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已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展会,以经贸性、外向性和长效性而倍受关注。五是走以股份制形式办市场的发展路子。从所考察的市场建设情况看,虽然市场培育形式不同,但当市场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必须走多元筹资的建设路子,只有这样市场建设才会有持久的活力。常熟招商城市场主体由市场管委会承担,下设开发公司由政府控股,一名副市长任董事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主体市场的建设由开发公司进行招商,通过拍卖土地和转让摊位获取政府收益。义乌商城集团是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办市场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变,有效地实现了市场管理机制创新。
三、准确定位,积极培育,实现我区市场发展的新突破
目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建设市场的问题,应当说是在目前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抓住市场建设机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我区市场培育和建设的初步想法
紧紧抓住市场建设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努力适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选择政府引导市场建设的方式,完善促进市场发展的政策鼓励体系,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以引入外地产品本地化为基础,建立以工业品市场为龙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经营中低产品为定位,逐步形成由产地市场向商品集散地市场的递度推进,努力建成面向三北、辐射全国的特色市场,实现培育市场、带动产业、搞活经济、富裕群众的目标,为“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营造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关于我区市场培育和建设的五个原则
江浙地区的做法对我们加快市场建设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从他们的做法中,我们认为在我区市场建设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市场化建设原则。建设市场必须走市场化路子,政府在市场建设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定位,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效率,加快市场建设效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收益;
二是滚动开发原则。应通过大量调研和专家论证,结合我区实际确定建设市场的类型,但是市场建设初期不应过大,应从规模适度向大规模建设递度推进,永康五金城一期500亩建成后,才进行二期500亩建设,义乌小商品城同样经历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持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又能逐步提升市场的商气和人气。三是产业关联的原则。市场建设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支撑,义乌不仅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还要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制造中心、研发中心。我区在市场建设中,应以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为立足点,以六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并在高层次上推进产业提升。四是突出特色的原则。办市场的竞争如同企业竞争,从国家市场研究部门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在专业市场建设上,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饱和,争夺现实和潜在消费客户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我区看虽然有52个市场(其中16个集市),实际交易额为6亿多,但是有特色的不多,特别是面对塘沽洋货市场、陶瓷市场、天津大胡同市场和东丽区在建的市场等周边规模较大的市场,没有比较优势,面对临省市场差距更大,所以要增加吸引力,必须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以此促进市场迅速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五是与城市建设同步的原则。江浙地区市场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与城市建设同步,把市场建设与城市功能统筹安排,系统考虑。义乌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市场,大市场又要依靠完善的城市功能作保障。所以我区在市场建设时,应立足城市长远发展,谋划市场的布局,努力使市场成为消费的载体,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我区市场建设的两个方案
方案一:逐步培育,适时规范建市场。一是成立市场建设领导组织。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领导,抽调对市场建设有见的的内行参加,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负责对市场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或推动实施。二是对市场进行科学定位。初步想法是把我区具有优势的化工、自行车、汽车配件、针织、铝合金和食品等行业进行整合,同时,把包括大企业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进行归行划市,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产品范围,把周边地区的产品以及滨海新区的产品纳入进来。近期可围绕海鲜街建设,利用古林海鲜街的在津京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把海产品市场做起来,组织专人对天津王顶堤、津南葛沽镇和塘沽北塘等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专题市场调研,掌握水产品市场的进货源头,从海产品源头做起,建立海产品专业市场,地点选择上古林村东侧地区,然后进行高标准的规划、开发和建设。三是划出特定区域建立工业品市场。按照建设专业市场的规划要求,加快对胜利街、迎宾街和永明路进行改造,按照市场分类,明确市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四是把市场建设任务指标化。对全区经济部门和各街道进行指标量化,在特定建设区域,明确各单位的建设任务,特别是把全区适于进入市场的企业全部放进市场,在土地出让和各项收费方面,提供最大的优惠,以行政推进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企业必须在城区设立市场窗口,展示其产品,营造大市场氛围,促进大流通的格局的尽快形成。
方案二:筑巢引凤,嫁接引进建市场。走出传统的自然形成市场的模式,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市场建设,建设的重点放在引入先进地区的大交易商、大生产商,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新建、扩建来扩大市场规模。一是大力引进江浙等先进地区成熟的专业化市场。按照我区市场定位和经营品种的商品特性进行分类,建立专业交易区,专业性市场重点培育代表市场特色的品种,形成市场特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市场群体。大力引进先进地区有影响力的交易商,特别是一级批发商,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与经纪人队伍。二是大力引进外地特色行业,促进市场外地产品的本地化。根据我区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市场商品结构,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发挥我区在土地、能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把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产品引入我区,增强本区市场特色,努力实现批发市场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发展模式。三是瞄准引入市场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恳谈会。要广泛与市场发达地区的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进行接触,近期与义乌市商博会小商品应用开发技术研究所商定,组织我区相关部门到义乌市进行招商洽谈,或邀请对方组织民营企业家来我区进行投资考察。现在仅义乌市民间资本高达1500亿元,北上投资的趋向较为明显,我们利用一切机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出面,或争取市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我区市场建设。四是抓紧制定市场建设扶持政策。重点放在土地出让、财政扶持、户籍管理、能源供应等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上,同时制定职能部门服务市场建设的有关规定,确保在市场建设中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高效率,以最大的诚意、最便捷的服务,实现政府与市场投资者双羸。
赴江浙地区考察市场建设调研组
第三篇: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培育市场 带动产业 搞活经济 富裕群众
――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学习江浙地区培育和建设市场的经验,提高我区市场建设水平,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按照区委主要领导的指示,2004年3月30日到4月3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福兴带领相关部门有关同志,先后对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小商品城和永康市五金城等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各地政府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广泛接触,认真交流,并挤时间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开发机构、浙江传化企业集团等部门和企业就招商引资等工作交换了意见,宣传大港区的优势和政策,考察取得预期效果。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场培育发展的类型和取得的突出成效
几天的学习考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江浙地区部分县市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善于经商的传统,高度重视市场培育和建设,走出一条依托产业发展市场、依靠市场带动经济的成功之路。分析其市场发展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适时引导型。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和浙江省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市场的明显特点是市场兴起时间比较早,清晰地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亭市场到现代市场的递度推进过程。由于这类市场“先有市后有场”,市场建设的风险小,政府收益大,但是市场的培育时间较长,一般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政府在市场成熟阶段开始介入,并把市场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块状产业群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市场格局,最终成为辐射国内外的商品集散地。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常熟市招商城。常熟市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104万,2003年实现GDp476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其中地方收入近30亿元。2003年招商城市场交易额达150亿元。常熟市招商城建于1985年5月,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商城辖区面积3.71平方公里,建有招商市场、五金市场等5个市场,有服装、装饰面料、五金、电器等28家专业批发市场。商业用房112万平方米,店铺、摊位2万多个。来自全国各地5万多经营人员落户商城开店做生意,市场旺季日均人流量达15万人次以上。1996年至2003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八年超10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以上。强势打造国际化购物天堂的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面积110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近150亿,其中本地人口68万,外来务工经商人口60万,流动人口近20万,2003年实现GDp488亿元,财政收入31亿元。商城创建于1982年,由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群组成, 拥有34个行业、32万种商品,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玩具、袜业、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80多万平方米,摊位34000余个,从业人员8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03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48.27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强,连续13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二)政府主导形成,造势扩大规模型。浙江省永康市五金市场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兴起时间较短,一般兴起于九十年代中期,从松散市场到成规模的集约化特色市场的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由政府主导,实行行政强力推动,具有“先有场后有市”的特点,市场建设的风险大,但是从市场发展过程看,从市场培育到形成成熟市场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只要有产业支撑,善于抓住机遇,加大广告宣传造势,能够迅速提高市场知名度,提高其在同类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政府在市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有强烈的行政推动成分,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把市场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产业群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的产地市场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中国五金科技之都,铸造世界名牌的永康市五金城。永康市面积1049平方公里,人口53.8万,2003年实现GDp113.6亿元,财政收入13.1亿元,2003年五金城实现交易额150亿元。永康市五金城建于1992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市场67个,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入驻市场,销售超亿元的达34家。永康五金城1992年到1996年为创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了出现了有场无市状况,为此,政府加大推动力度,除在税收、管理费政策和户籍管理的倾斜外,对于在市场内正常营业的商户政府给予补贴,尽力保持商城人气和人流,以此克服有场无市造成的影响;同时为各乡镇分配市场摊位指标,并列入政绩考评,确保市场有足够满的摊位;与此同时,一边抓招商入场,一边强化对市场的宣传,仅中央电视台,每年广告投入就达1000万元以上,现在已发展为3000家店铺,外地经销商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并定于每年9月28日召开五金博览会,以此扩大五金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广大商户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通过对上述市场的学习考察,提升了考察人员对建设市场的认识,同时也感到江浙地区以市场建设活跃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一是在扶持企业、开拓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市场一开始都是为满足当地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是城乡工业品供应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地区把传统经商习俗与本地小商品生产紧紧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解决了新建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局限性,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窗口和贸易洽谈的场所。二是在促进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市场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的仅靠商业零售和批发的流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现行流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是在活跃当地经济、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市场,一方面为本地企业产品找到了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又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市场需求信息,形成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格局,并带动了交通运输、通讯、旅游、加工业的发展,义乌市仅每年的购物旅游收入就数十亿元以上,并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货物吞吐量达5000余吨。四是在解决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为解决群众就业提供巨大的容量,这些地区几乎没有下岗之说。据介绍,义乌市、常熟市招商城等商品市场从业人员高达数十万人,这些市场中还有相当多的外来人员,义乌市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其中,外国人达到5000人以上,超过南京市,为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奠定基础。五是在指导生产、形成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市场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和水平,更加注重信息化工作,通过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及时向本地企业提供市场供求动态,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依据。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外地产品的本地化步伐,考察中了解到尽管这些市场容量很大,但本地产品仅占30%-40%左右,其余均为外地产品,义乌提出外地产品本地化目标今后要达到70%以上,对提高区域经济规模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培育和发展一个成功的市场,来自于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重点市场的学习考察,我们认为他们的基本经验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走统筹规划,政府搭台的发展路子。培育市场必须建立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这是政府在市场培育和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政府引导型市场、还是政府主导型市场,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市场发展纳入城市建设中去的地方,才能在强化管理中,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走准确市场定位、办特色市场的发展路子。市场建设必须依托当地优势,特别是产业优势,以此来选择经营品种和发展规模。常熟市招商城依托当地轻工业产品优势,建立了以服装服饰为主的市场,全市400家服装企业全部进入市场,占市场1/3;义乌小商品城,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市场,走了出一条市场连加工,加工促市场的发展路子,有意识的培育自己的产业基地,为市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永康五金城充分利用当地五金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全市有五金企业1万家,品种达上万种以上,其中汽摩配件、防盗门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这些为五金城建设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三是走强化市场管理与净化市场服务,完善市场功能的发展路子。当我们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江浙地区市场繁荣的魅力时,也感受这些大型市场在管理与服务上的规范化、高水平。常熟市、义乌市和永康市的市场主管部门,具有政府宏观管理而又是企业化运作的部门,充分认识到办市场并不是简单的物业管理,而是在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市场管理上下功夫,对进入市场的业主进行诚信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和贸易规则培训,同时大胆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一切以国内外客户的利益为前提,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了市场的声誉,增强市场的凝聚力。四是走批发市场多种交易模式的发展路子。走出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的简单模式,积极寻找适合不同市场发展的新型模。这些市场每年都举办大型展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使市场得以快速发展与升华,一些市场通过在外地办分市场,扩大了规模,义乌在全国各地建设了23个分市场;2003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成交额达62.2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4.46亿美元,占总成交额58%,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已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展会,以经贸性、外向性和长效性而倍受关注。五是走以股份制形式办市场的发展路子。从所考察的市场建设情况看,虽然市场培育形式不同,但当市场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必须走多元筹资的建设路子,只有这样市场建设才会有持久的活力。常熟招商城市场主体由市场管委会承担,下设开发公司由政府控股,一名副市长任董事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主体市场的建设由开发公司进行招商,通过拍卖土地和转让摊位获取政府收益。义乌商城集团是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办市场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变,有效地实现了市场管理机制创新。
三、准确定位,积极培育,实现我区市场发展的新突破
目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提出建设市场的问题,应当说是在目前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抓住市场建设机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我区市场培育和建设的初步想法
紧紧抓住市场建设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努力适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选择政府引导市场建设的方式,完善促进市场发展的政策鼓励体系,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以引入外地产品本地化为基础,建立以工业品市场为龙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经营中低产品为定位,逐步形成由产地市场向商品集散地市场的递度推进,努力建成面向三北、辐射全国的特色市场,实现培育市场、带动产业、搞活经济、富裕群众的目标,为“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营造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关于我区市场培育和建设的五个原则
江浙地区的做法对我们加快市场建设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从他们的做法中,我们认为在我区市场建设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市场化建设原则。建设市场必须走市场化路子,政府在市场建设中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定位,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效率,加快市场建设效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收益;二是滚动开发原则。应通过大量调研和专家论证,结合我区实际确定建设市场的类型,但是市场建设初期不应过大,应从规模适度向大规模建设递度推进,永康五金城一期500亩建成后,才进行二期500亩建设,义乌小商品城同样经历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持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又能逐步提升市场的商气和人气。三是产业关联的原则。市场建设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支撑,义乌不仅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还要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制造中心、研发中心。我区在市场建设中,应以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为立足点,以六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并在高层次上推进产业提升。四是突出特色的原则。办市场的竞争如同企业竞争,从国家市场研究部门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在专业市场建设上,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饱和,争夺现实和潜在消费客户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我区看虽然有52个市场(其中16个集市),实际交易额为6亿多,但是有特色的不多,特别是面对塘沽洋货市场、陶瓷市场、天津大胡同市场和东丽区在建的市场等周边规模较大的市场,没有比较优势,面对临省市场差距更大,所以要增加吸引力,必须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以此促进市场迅速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五是与城市建设同步的原则。江浙地区市场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与城市建设同步,把市场建设与城市功能统筹安排,系统考虑。义乌市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市场,大市场又要依靠完善的城市功能作保障。所以我区在市场建设时,应立足城市长远发展,谋划市场的布局,努力使市场成为消费的载体,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我区市场建设的两个方案
方案一:逐步培育,适时规范建市场。一是成立市场建设领导组织。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领导,抽调对市场建设有见的的内行参加,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负责对市场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或推动实施。二是对市场进行科学定位。初步想法是把我区具有优势的化工、自行车、汽车配件、针织、铝合金和食品等行业进行整合,同时,把包括大企业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进行归行划市,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产品范围,把周边地区的产品以及滨海新区的产品纳入进来。近期可围绕海鲜街建设,利用古林海鲜街的在津京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把海产品市场做起来,组织专人对天津王顶堤、津南葛沽镇和塘沽北塘等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专题市场调研,掌握水产品市场的进货源头,从海产品源头做起,建立海产品专业市场,地点选择上古林村东侧地区,然后进行高标准的规划、开发和建设。三是划出特定区域建立工业品市场。按照建设专业市场的规划要求,加快对胜利街、迎宾街和永明路进行改造,按照市场分类,明确市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四是把市场建设任务指标化。对全区经济部门和各街道进行指标量化,在特定建设区域,明确各单位的建设任务,特别是把全区适于进入市场的企业全部放进市场,在土地出让和各项收费方面,提供最大的优惠,以行政推进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企业必须在城区设立市场窗口,展示其产品,营造大市场氛围,促进大流通的格局的尽快形成。
方案二:筑巢引凤,嫁接引进建市场。走出传统的自然形成市场的模式,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市场建设,建设的重点放在引入先进地区的大交易商、大生产商,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新建、扩建来扩大市场规模。一是大力引进江浙等先进地区成熟的专业化市场。按照我区市场定位和经营品种的商品特性进行分类,建立专业交易区,专业性市场重点培育代表市场特色的品种,形成市场特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市场群体。大力引进先进地区有影响力的交易商,特别是一级批发商,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与经纪人队伍。二是大力引进外地特色行业,促进市场外地产品的本地化。根据我区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市场商品结构,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发挥我区在土地、能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把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产品引入我区,增强本区市场特色,努力实现批发市场与产业基地的有机结合,走市场连基地,基地促市场的发展路子,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发展模式。三是瞄准引入市场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恳谈会。要广泛与市场发达地区的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进行接触,近期与义乌市商博会小商品应用开发技术研究所商定,组织我区相关部门到义乌市进行招商洽谈,或邀请对方组织民营企业家来我区进行投资考察。现在仅义乌市民间资本高达1500亿元,北上投资的趋向较为明显,我们利用一切机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出面,或争取市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我区市场建设。四是抓紧制定市场建设扶持政策。重点放在土地出让、财政扶持、户籍管理、能源供应等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上,同时制定职能部门服务市场建设的有关规定,确保在市场建设中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高效率,以最大的诚意、最便捷的服务,实现政府与市场投资者双羸。
赴江浙地区考察市场建设调研组
第四篇:杨进赴浙江学习考察调研报告范文
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科技管
单位: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红旗镇人民政府理创新人才培训班
赴 浙 江 培 训 总 结
姓名:唐波
2015年6月21日
探寻浙江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精神
——赴杭州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5月25日-6月23日,本人有幸成为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赴淅江进行科技创新培训班,考察期间在淅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淅江省科技人才教育中心的精心组织安排下,通过现场观摩,课堂讲座,课堂互动,经验介绍等方式方法使我学习了浙江省在科技管理创新型人才、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及做法。培训的时间尽管短暂,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尤其是思想观念方面所受的冲击和触动很大。经世致用、创新实干、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浙江思维、浙江经验和浙江做法,无不给人以启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思想解放,敢为人先。
浙江培训学习期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浙江取得并让浙江人引以为自豪的成就,以及由此折射、体现出来的浙江精神和浙江经验。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讲得最多、一提起来总是津津乐道的,是浙江的经济建设成就。浙江是全国‚面积小省‛、‚资源小省‛,却是全国‚经济大省‛——浙江省陆域面积104141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8%,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当前,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是中国大陆除直辖市外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浙江因此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模范生‛。从浙江的经济建设成就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浙江人敢为人先、力争上游的精神。以
前总认为,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在培训学习中我们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物质成就的背后是精神,是浙江独特的文化个性。这就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浙江人不唯书、不唯上,敢闯、敢干、敢吃苦、敢为天下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有一个:经世致用!也就是求实、务实,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为实用。浙江人有经商的传统,创业风气浓厚,目前平均15人左右就有一家企业,全省民营经济的比重超过90%。据说这与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密不可分——光是种田不能养家糊口,只好经商创业,于是才产生了‚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
时移事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经济正在谋求转型。他们提出要由‚全民创业‛到‚全民创新‛,大力发展‚第四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坚决不搞有污染的产业,尽量避免搞别人能够复制的‘大跃进’产业‛,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智慧转型、超常转型、融合转型、服务转型‛,使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参观钱江新城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人间天堂‛杭州,已从‚西湖时代‛步入‚钱塘江时代‛!
观念转变天地宽。同样一片土地,种粮食和办企业,结
果大不一样;同样是种粮食,种给自家人吃和种给城里人吃,效益大不相同——‚种啥赚钱就种啥,这就叫做效益农业!‛同样是碳元素,既可以做成铅笔芯,也可以做成金刚石,这叫同素异构;红宝石、蓝宝石和铝土矿、耐火土一样都是三氧化二铝,这叫同分异构,其价值却有天壤之别……关键在于科技,在于创新!专家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领悟了浙江许多成功的秘密。
二、保护环境,发展旅游。
一提到浙江,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杭州、联想到西湖。在我看来,杭州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品质之城‛,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湖的缘故。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西湖之所以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与当地政府的大力保护、精心呵护分不开的!
浙江因水而得名,江南因水而灵秀。于是浙江抓住这一特色发展旅游,大做‚水‛文章——风景名胜、景区景点开发匠心独运,古镇、故居、民俗遗存和历史风貌保护不遗余力,现代城市与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西湖自不必说——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政府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西湖,以每年区区2000万的门票收入,换回了
160亿的经济价值;‚到北京登长城,到杭州游运河‛——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江南水乡古镇——乌镇、西塘文化旅游;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等,每天游人如织——生态文化的保护,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在感叹浙江人精明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手艺和眼光!
印象最深的,还有在遂昌县农产品‚淘宝县‛的现场学习,使我们感触很深,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一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如何去面对新的挑战,这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一个人口只有23万人的遂昌县,在约有500人,从事电子商务,将本县的竹笋销售到全国各地,能在一个端午节前后,将本县的糯米销售一空,是很值得我们好好的深思。我们阿克苏地区的红富士苹果、核桃、红枣为什么不能采用遂昌的销售模式。本人认为阿克苏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完全可采用遂昌模式。
三、重视人才,大力兴学。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江浙一带素有重文兴学的传统,历代英才辈出。据当地人讲,‚父母再穷,即使讨口要饭,也要供儿女读书!‛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江浙地区致富的深层文化基因。在我看来,水韵江南孕育了浙江人的灵动睿智,富而知礼,富而思进,富而重学,富而兴文,才成就了今日富裕而文明之浙江。浙江省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浙江大学国内外论文他引次数为79045次,列全国大学第一名;专利申请
量和专利授权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高校榜首,技术输出交易额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模范生‛,浙江大学应该是功不可没!
本次培训给我如下启发:
1、浙江经验告诉我们,东西部的差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是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上的差距。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求是创新‛的浙江精神,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引。
2、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切忌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城镇建设要着眼长远,要有个性,体现文化特色。
3、要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引进人才,正确使用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的魄力和勇气,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015年6月21日 唐 波
第五篇: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培育市场带动产业搞活经济富裕群众
――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学习江浙地区培育和建设市场的经验,提高我区市场建设水平,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按照区委主要领导的指示,2004年3月30日到4月3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福兴带领相关部门有关同志,先后对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小商品城和永康市五金城等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学习,考察期间与各地政府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广泛接触,认真交流,并挤时间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市场开发机构、浙江传化企业集团等部门和企业就招商引资等工作交换了意见,宣传大港区的优势和政策,考察取得预期效果。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场培育发展的类型和取得的突出成效
几天的学习考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江浙地区部分县市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善于经商的传统,高度重视市场培育和建设,走出一条依托产业发展市场、依靠市场带动经济的成功之路。分析其市场发展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市场自发形成,政府适时引导型。江苏省常熟市招商城和浙江省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市场的明显特点是市场兴起时间比较早,清晰地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亭市场到现代市场的递度推进过程。由于这类市场“先有市后有场”,市场建设的风险小,政府收益大,但是市场的培育时间较长,一般需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政府在市场成熟阶段开始介入,并把市场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块状产业群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市场格局,最终成为辐射国内外的商品集散地。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常熟市招商城。常熟市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104万,2003年实现GDp476亿元,财政收入65亿元,其中地方收入近30亿元。2003年招商城市场交易额达150亿元。常熟市招商城建于1985年5月,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商城辖区面积3.71平方公里,建有招商市场、五金市场等5个市场,有服装、装饰面料、五金、电器等28家专业批发市场。商业用房112万平方米,店铺、摊位2万多个。来自全国各地5万多经营人员落户商城开店做生意,市场旺季日均人流量达15万人次以上。1996年至2003年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八年超100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以上。强势打造国际化购物天堂的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义乌市面积110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近150亿,其中本地人口68万,外来务工经商人口60万,流动人口近20万,2003年实现GDp488亿元,财政收入31亿元。商城创建于1982年,由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群组成, 拥有34个行业、32万种商品,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玩具、袜业、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80多万平方米,摊位34000余个,从业人员8万多,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2003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48.27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50%强,连续13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二)政府主导形成,造势扩大规模型。浙江省永康市五金市场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兴起时间较短,一般兴起于九十年代中期,从松散市场到成规模的集约化特色市场的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由政府主导,实行行政强力推动,具有“先有场后有市”的特点,市场建设的风险大,但是从市场发展过程看,从市场培育到形成成熟市场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只要有产业支撑,善于抓住机遇,加大广告宣传造势,能够迅速提高市场知名度,提高其在同类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政府在市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有强烈的行政推动成分,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把市场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产业群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的产地市场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中国五金科技之都,铸造世界名牌的永康市五金城。永康市面积1049平方公里,人口53.8万,2003年实现GDp113.6亿元,财政收入13.1亿元,2003年五金城实现交易额150亿元。永康市五金城建于1992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市场67个,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入驻市场,销售超亿元的达34家。永康五金城1992年到1996年为创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了出现了有场无市状况,为此,政府加大推动力度,除在税收、管理费政策和户籍管理的倾斜外,对于在市场内正常营业的商户政府给予补贴,尽力保持商城人气和人流,以此克服有场无市造成的影响;同时为各乡镇分配市场摊位指标,并列入政绩考评,确保市场有足够满的摊位;与此同时,一边抓招商入场,一边强化对市场的宣传,仅中央电视台,每年广告投入就达1000万元以上,现在已发展为3000家店铺,外地经销商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并定于每年9月28日召开五金博览会,以此扩大五金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广大商户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通过对上述市场的学习考察,提升了考察人员对建设市场的认识,同时也感到江浙地区以市场建设活跃经济
赴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市场培育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来自范文搜-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