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打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哈尔滨市平房区2010年诚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政府
2010年,市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了“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新时期发展战略,作为肩负“南拓”重大战略任务的平房区将制度建设、服务保障和依法行政作为诚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以争创全市诚信区、(县)市为目标,把打造“诚信平房”作为实施“南拓”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全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快速适应体制变化,全面推进哈南工业新城“诚信政府”建设
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由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平房区共同组成,这种“政区合一”的新体制对平房区继续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来说是一大挑战,为尽快适应机制变化,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两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不断加强工作衔接配合,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进部门整合,推进职能相近部门合署办公,人员交叉任职,实现新城核心区规划布局统一谋划,行政资源统一配臵,资金项目统一安排,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的工作新格局,大幅提高新城核心区工作效能,使“诚信政府”建设得以快速推进。
(一)进一步提高政务公开力度,拓宽诚信宣传渠道 “南拓”战略实施后,平房区主要负责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内各项社会事业工作,相应的政务公开工作量也随之加大,平房区从哈南工业新城的整体发展方向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有关要求,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开辟展示渠道,推动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截至2010年12月,平房区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354条,全文电子化形式公开的信息数为1531条,政府网站专栏页面访问点击量10万次,现场接待人数98人,网上咨询数167条,咨询电话接听数273个,全年共回复“百姓谈”和“百姓之声”网贴500余件,播出哈南要闻16期,通过各种媒体播出、报道哈南工业新城相关新闻33次,撰写哈南政务专刊5期,同时在区内繁华地段增设一处100平方米LED电子屏电子公开屏幕用于政策对外宣传。
(二)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进诚信服务机制 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完善了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全力推行“一审一核、一审一查、一费制、一表制”的新型审批工作方式,实现行政审批“无障碍、无差错、无投诉”,满意率100%。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打造诚信发展环境
推进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制定了《平房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办法》及《平房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量化考评细则》(试行)规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建议和意见,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5件和区政协提案146件,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2件和市政协提案10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行政复议案件息诉率达100%。“五五”普法圆满结束,政府机关行政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四)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民主法治的政府
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完善信访稳定工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沟通渠道,努力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二、切实找准切入点,推进商业与企业诚信建设
(一)开展“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座谈活动,提高企业诚信意识
为扎实推进“诚信平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活动,努力改善全区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哈南工业新城经济社会实现跨跃式发展,组织全区50余家商业、工业企业召开“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座谈会,与参会企业签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承诺书》,组织动员得到企业积极相应,表示将从自身做起,努力打造诚信品牌,共同营造诚信环境,为构建和谐哈南作出应有的贡献。(二)继续在全区开展“价格诚信单位”建设工作,加强价格监管机制
通过企事业自我申报、区内现场考核和查看相关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区开展 “价格诚信单位” 评查工作,在市“价格诚信单位”建设工作办公室配合下,对满克隆超市等3家“价格诚信单位”参评单位进行了联查联评,同时对太平洋商厦等5家市级“价格诚信单位”的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和诚信工作进行了检查回访,对“价格诚信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价格诚信档案,并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强化商服企业诚实守信经营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三)开展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工作,优化信用服务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六部门《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按照《哈尔滨市物价局关于开展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工作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各类中介机构的价格公示情况进行检查。要求符合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一律在收费场所的醒目位臵重新进行公示,未经公示,不得收费。共检查政府定价中介机构1家、政府指导价中介机构2家、市场调节价中介机构28家。涉及公证、律师、房屋中介、婚介等多个领域,并推荐平房公证处等五家中介机构为价格公示优秀中介机构。通过规范检查,切实规范了辖区内中介机构的收费行为。
三、加大管控力度,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重视教育、提高认识,为诚信建设树立正确理论观念 在推进诚信工作中着重加强廉政教育,是各级干部群众的廉洁自律效果显著提高。积极开展“学《准则》,促廉洁”十个一主题教育。推荐20余件优秀廉政文化作品,组织近千名党员干部参加网上知识答题,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47场次,观看人数达1617人。制定分岗分层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分岗分层,在农村、机关、社区、参与重要项目建设等人员中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活动。参加全市“迎国庆、学《准则》、促廉洁”知识竞赛,我区代表队取得决赛第三名成绩。抓好市管干部“每季一案”撰写体会文章活动,全年上报近50篇体会。坚持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控制出国、购车审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围绕《廉政准则》52个不准开展自查自纠。
(二)奖励守信、惩戒失信,为新城建设营造积极氛围 哈南工业新城在建设中涉及到大量征地、拆迁工作,为营造公平、诚信发展环境,我区深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从公职人员抓起,加大力度查处违反财经纪律、违反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案件,全年共查处案件6起,处分公职人员5人;另一方面从打击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抓起,对在征地拆迁中内外勾结、以非法手段诈取国家征地补偿款的犯罪嫌疑人,立即立案侦查、认真查处,严厉打击。到目前为止,共侦破诈骗征地补偿款案件2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人左右,已起诉2人,批捕5人,取保候审9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与此同时,我区加大了对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的清欠力度,2010年,全区在金融机构逾期借款的国家公职人员借款金额已完成清收任务的100%。
(三)组织现场咨询宣传等主题活动,宣传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8月中旬举行了平房区“诚信活动周”活动,围绕“营造诚信和谐社区生活”的主题,由区文明办、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局等单位联合部分企业现场设摊,现场制作了“推进新城发展,营造诚信环境”、“讲诚信,共建和谐社区”等宣传标语及26块宣传展板,烘托出热烈气氛与热闹场景,吸引了市民的关注和参与。工作人员对市民现场的相关咨询都逐一给予认真解答,并热情地向他们宣传及发放有关《节能减排》、《办事指南》、《个人信用服务指引》、《产品质量12315投诉》、《食品药品安全小知识》和《消费提示》等资料。活动从不同角度进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咨询、宣传、投诉受理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提高信用服务水准,完善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工作
(一)政府带头使用信用产品,推进信用服务业发展 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嵌入信用产品。探索专利质押信用评估,成功实现了无形资产信用融资质押的新尝试。为支持新城建设,全年通过信贷、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近45亿元,有力地保障了新城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征地拆迁的资金需求。
(二)完全兑现承诺,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平房区在村屯拆迁、棚户区改造中积极推进“阳光动迁”暖人心行动,以诚信的惠民政策推进拆迁工作,截止到2010年12月末,完成村屯搬迁和棚户区改造实现净地2.8平方公里,改造棚户区77.2万平方米,新建的3个棚改项目拆迁居民如期回迁,针对村屯拆迁专门制定的拆迁政策受到农民一致好评,无一例因拆迁上访者,真正做到和谐拆迁。
(三)开展“诚信企业”等级评定工作,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在全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现已向市诚信办推荐哈尔滨金龙振兴物流运输有限公司、黑龙江新洋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弘瑞电器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参加全市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诚信建设工作推进
开办诚信网页,为政府、企业、个人发布和查询诚信信息提供网络平台。通过网页的建立,进一步唤起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环境、规范诚信行为、促进和谐发展。网站设政府机关、企业个人、政治法律、信用评估、失信曝光、本地动态等相关栏目,定期发布工商、税务、食品药品监督、质监、卫生、劳动等部门提供的企业良好信息、严重失信信息及有关资质信息;为了方便市民参与和监督,网站还提供了相关的监督投诉电话。
四、制定计划,把2011年建设诚信政府落到实处
(一)深化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公众考评检查 充分利用哈南工业新城创建有力时机,完善开发区与平房区信息共享模式,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一体化”服务机制,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关系民生的重要决策,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平房区行政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健全考核评议机制,接受群众监督。
(二)政府部门带头使用信用产品,积极培育信用交易市场 各部门要提高意识,积极在履行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时,推广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使用信用产品的经验,通过制度安排,在项目招标、审批事项、登记注册、人员录用、相关专业资质认定以及人力劳务市场等方面,要把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作为考核的依据,扩大信用产品在全区各领域的使用面。
(三)充分发挥平房政府网站作用,建立健全社会惩戒机制 政府诚信网页要尽可能把所有部门行政执法监管和信用服务信息都纳入进来,为政府部门监管、信用服务中介、企业及广大消费者提供相关服务,为建立全社会“守信受益,失信受惩”的惩戒机制奠定基础。
(四)不断营造良好环境,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政府在带头讲诚信的同时,还要加强环境营造,引导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推动企业信用管理档案建立和信用岗位设臵,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和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二是加强诚信宣传培训,组织各种形式的诚信创建、信用知识培训等活动,特别是要认真做好对公务员的诚信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的诚信意识、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务员个人诚信建设,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加强信用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研究,开展在扶持信用机构、推动信用产品使用、培育信用市场等方面的制度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建设诚信政府是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基础。我们相信平房区政府在信用中介机构、区内企业和广大居民的共同配合下,必能为建设诚信平房,推动哈南工业新城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推进农村中医事业发展
冉隆邦
重庆市江津区卫生局(重庆江津 402260)
摘要:文章提出,要解决当前农村中医事业诸多层面的矛盾,首要认真解决好农村中医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要在人财物、技术、信息和管理多方面打造有利于农村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中医事业;发展;政策环境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203(2007)08-0559-0
3发展中医是我国卫生工作既定的方针,系关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是各级党政“执政为民、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与艰巨任务。近年来,我们通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简称“中医创先")的实践,就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农村中医事业作了一定尝试。现讨论如下: 1 问题的提出
2002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区在岗中医药人员已不到360人(原800余人),中医业务收入、中医门诊人次、中医住院人次在医院相应指标中所占比例均低于20%;中医院自制中药制剂被迫停止;乡镇卫生院几乎不设中医临床诊室,中医病房、中药炮制加工等荡然无存;刮痧、熏洗、拔罐、贴穴、艾灸、针刺等群众乐于接受的中医适宜技术难得一见;中医毕业生就业难;名老中医师带徒寥寥无几;远近闻名的栀子、枳壳、黄连等中药材的规模种植无人问津;政府对中医的投入每年不到50万元,且多年未增加。农村中医药事业明显萎缩,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不适宜农村中医事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卫生部门各医疗单位中实行的自主创收、自负盈亏政策与采取自找工资、联劳计酬等企业性的管理,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医药的发展。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大多数中医药人员因创收不济个人收入微薄,中西医人员收入“两级分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益驱动下中医药人员“西化”的走势愈演愈烈等等。农村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令人担忧的窘迫。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振兴中医药、发展农村中医事业才亟不可待地被提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3年10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我区开展了三年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活动,在改善农村中医政策环境推进中医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 主要做法
2·1 举合力 兴中医 积极制定适宜政策
2002年,江津区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的决定》,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区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卫生局、计委、财政局、国土局、人事局、建委、广电局、统计局、药监局和区中医院为成员单位的“江津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及办事机构。随即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还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文件:《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卫生事业发展专业规划》、《江津区建设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规划》、《江津区建设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实施意见》以及《江津区2004年—2006年中医事业发展规划》、《江津区中医创先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单位职责任务》、《江津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中医中药)定点医疗机构的通知》、《江津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活动社会宣传工作方案》和《江津区中医创先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江津区中医师带徒管理办法》、《江津区名中医评选管理办法》、《江津区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中医管理科的通知》、《江津区关于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通知》、《江津区中医药人才培训计划》、《江津区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建设的通知》。还将中医药引进社区卫生、初级卫生保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定下发了《2003—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和包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在内的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等政策和文件。从而为打造我区农村中医事业的政策环境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2 削“瓶颈” 投重金 改善发展环境
资金保障是发展农村中医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解决经济“瓶颈”的问题又是振兴中医药的关键。2003年—2006年,江津各级财政相继投入中医事业专项经费650万元,占同期卫生事业费的25%以上,年均增长达30%以上。区规划、国土和建委等部门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在土地征用、改扩建项目、房产置换、人员编制以及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捷措施。区卫生局还在卫生事业费中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病房、中药房、中药库房和中医诊室、中药炮制加工室、煎药室建设。各医疗单位也积极开源节流,累计投入中医事业资金5千余万元,用于改善就医环境、扩大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人才培养和工资补贴、医疗设备配置、中医科室建设和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
2·3 抓机遇 重特色 营造中医中药发展氛围
江津区政府抓住新一轮城镇扩张、库区移民的有利时机,着力于“构建一个龙头,抓好一批示范”。一是加大中医院高等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培养中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其在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中医科研方面的“龙头”作用;二是打造示范中医卫生院和示范中医科室,建设好一批重点;三是大力扶持中医“名科”、“名医”,吸取和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四是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开展对急难危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攻关,鼓励对中医古验方、名中医医案的研究;五是发挥政府对外交流合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中医药新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紧紧抓住江津成为全国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与推广试点单位的机会,结合农村中医药市场需求和多发病、常见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促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根据江津特殊的农业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依托医药企业和科技力量因地制宜的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了20余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了金银花、栀子、黄连、黄柏、杜仲、枳壳、党参、天麻、红花等30多种中药材。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和采取生产、收购、供应、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栽种中药材。为振兴与开发中医中药创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2·4 施重拳 壮“龙头” 促进中医创先活动
区中医院是农村中医事业发展的龙头单位。在创先活动期间,政府将创建示
范中医院和等级中医院纳入工作目标,通过资源整合,资金投入,调整业务结构,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狠抓中医人才培养与引进、改善医院设施条件与就医环境,实现了“三年三级跳”的奋斗目标(即相继建成了重庆星级护理站、重庆市县级示范中医院和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促使医院整体水平和两个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实力。同时,该院狠抓了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一是广泛接纳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进修学习;二是主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不断促使基层中医药人员、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的更新与提高;三是抽调业务技术骨干,巡回指导各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四是督导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中医创先工作。体会与思考
3·1 基本体会
发展农村中医事业,首先要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人大、政协的持续监督,有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民众的响应。第二,要有目标规划及相应衔接的阶段性工作计划,配之目标指导下的工作方案、工作步骤及其考核考评体系。第三,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单位上下贯通横向联系的组织网络和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各级办事机构的职能,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及其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任务。第四,要有相应的财力作保障和科学合理的配置与运用资金。第五,坚持把发展中医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第六,要本着“先易后难、先摸底后规划、先基础后提高、先启动后规范、先试点后展开、先普及后重点”的管理法则,逐步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第七,要坚持将平时工作考核与年终工作考评紧密联系起来,与实施奖惩、文明单位建设评比、干部政绩评价等挂钩,实行专题和综合考核评价。第八,要坚持认真做好信息沟通,尤其是要处理好上级要求与实际工作进度协调发展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规范管理。第九,要在坚持创先《标准》的同时,适时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活动,以推动重点指标的实现和难点工作的突破。
3·2 几点思考
为确保农村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政策环境的建设问题。为此,需要继续努力:
(1)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确立中医药的法律保护地位。目前,国家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仅有国务院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而在现有国家有关卫生事业的专门法中,关于中医中药的法律还是一个空缺。更不用说依据法律建设与完善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体系和依法监督管理中医药,这于国情于宏扬中医药都很不适应。因此,制定一部适应我国国情、民情的中医药国家法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法制管理体系已是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2)各级政府对中医事业的投入应有长效保障机制。一是要具体明确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乃至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经济地位,建立政府财政对中医事业投入基数核定及增长比例的管理机制。二是设
置中医事业费投入与产出(或称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衡量体系(特别是要明确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医疗卫生指标和中药发展指标等分类),明确资金配置与社会经济效益考核原则。三是将其经济投入与效益产出列入政府及财政、卫生等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政绩考核,实行问责制。四是将中医事业投入及社会经济效益纳入专项审计和政务、院务监督管理制度。五是建立完善中医药专项财务管理和法定统计报表制度。
(3)多方面多层次打造有利于发展中医药的政策环境。如遵循中医药自身发
展规律,采取不同于西医人员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考试办法,有利于中医药人员尤其是名老中医获得执业资格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国家对中医药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赋予倾斜性政策保障(至少不低于同级别西医人员待遇)。政府在中药材种植、收购、销售和技术指导方面应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给予政策扶持。在医疗卫生管理中,将中医中药的运用纳入到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标准和资格准入的范畴加以规范化管理。在各级卫生事业建设专题项目管理中,应加大中医中药建设项目的计划比例和实施力度,促使项目设置与布局更加合理和确保资金、技术、管理到位。国家应有明确的政策将中医中药的运用纳入到新农合制度管理和社区卫生管理,各级各地依据国家政策制定切合实际的运作方案与工作措施等等。结语
发展农村中医事业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奋斗目标。欲解决当前农村中医事业诸多层面的矛盾,首要的就是要认真解决好农村中医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要在人、财、物、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多方面
从上到下积极打造有利于农村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政策环境,促使中医中药的发展在医疗卫生各层面乃至社会有关领域都能得到充分体现。我们期盼业内人士能形成共识,为继承和宏扬中医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为振兴中医做出积极贡献。(收稿日期: 2007-04-20)
第三篇: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我公司系统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迫切需有一大批高文化、懂专业、多面手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是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际,公司党委在人才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
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基础工作,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司近年来,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狠抓基础工作,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人才资源的总量有了一定的增长,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紧紧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调查研究,在了解人才队伍实情上下功夫。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前提,是要科学、准确、真实地掌握人才队伍现状。在这方面,我们在充分掌握公司人才队伍的实情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是深入调研,尤其是对机构改革后的公司系统人才队伍的现状,加大了调研工作的力度。在每半年听取一次各个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汇报的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面对面的交流等形式,深入到人才队伍中,客观准确地掌握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工作状态;二是召开每个季度座谈会,对每个人的思想状态、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认真了解,掌握人才队伍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变化;三是制定措施,我们制定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计划,并责成专人组织实施。目前,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指导,在丰富培训内容和改进培训形式上下功夫。机关各职能部门,是一个单位工作的主要渠道,其人才队伍建设是领导决策落实的纽带和桥梁,人员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公司党委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直接主管,有责任做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近年来,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我们在丰富培训内容和改进培训形式上下了一番功夫。一是在培训内容上,适应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突出针对性。安排培训内容时,既注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又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任务、国、市情和党的方针政策等综合知识,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二是在培训形式上,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性。由于每个部门人员的工作经历不同,学历水平不一,在培训形式上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工作经验交流、请专家讲课、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等形式,同时,我们还将组织有关人员到上一级部门边工作边代培,以求取得最佳培训效果。三是强化规划管理,增强规范性。我们把对基层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适时在党委会、经理办公会上听取工作汇报,对工作提出要求。并按职能要求,积极做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日常沟通协调、经验交流和工作总结等工作,使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强化学习,在提高人才队伍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我们以学习为起点,努力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实现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本领不断增强的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近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政治理论学习。突出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职工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二是抓业务知识的学习。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化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WTO规则的学习,把握大局,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三是抓学历教育。有计划安排有大专学历的干部,通过参加成人教育等途径,完成本科学历,并计划在三年之内45岁以下的干部全部达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四是抓计算机实用技能知识学习。根据不同岗位工作需要,分层次组织学习培训。有些部室的人员必须具备电脑专业技术水平,其他部室的干部也要掌握基本微机原理和操作技能。计划到2004年,本单位45岁以下干部都能达到市人事局规定的计算机(中级)应用水平。五是抓外语知识学习。根据现有人员的外语基础和岗位要求,我们分初级和中级进行培训。同时,还建立和完善各项学习、培训制度和等级考评办法,注意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学以致用,学用并举,努力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尽管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着眼于全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体制性障碍。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惯性,导致人才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体制和机制之间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造成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而且分布不合理。二是第四篇: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我公司系统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迫切需有一大批高文化、懂专业、多面手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是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际,公司党委在人才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基础工作,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司近年来,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狠抓基础工作,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人才资源的总量有了一定的增长,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紧紧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调查研究,在了解人才队伍实情上下功夫。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前提,是要科学、准确、真实地掌握人才队伍现状。在这方面,我们在充分掌握公司人才队伍的实情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是深入调研,尤其是对机构改革后的公司系统人才队伍的现状,加大了调研工作的力度。在每半年听取一次各个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汇报的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面对面的交流等形式,深入到人才队伍中,客观准确地掌握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工作状态;二是召开每个季度座谈会,对每个人的思想状态、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认真了解,掌握人才队伍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变化;三是制定措施,我们制定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计划,并责成专人组织实施。目前,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指导,在丰富培训内容和改进培训形式上下功夫。机关各职能部门,是一个单位工作的主要渠道,其人才队伍建设是领导决策落实的纽带和桥梁,人员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公司党委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直接主管,有责任做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近年来,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我们在丰富培训内容和改进培训形式上下了一番功夫。一是在培训内容上,适应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突出针对性。安排培训内容时,既注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又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任务、国、市情和党的方针政策等综合知识,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二是在培训形式上,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性。由于每个部门人员的工作经历不同,学历水平不一,在培训形式上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工作经验交流、请专家讲课、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等形式,同时,我们还将组织有关人员到上一级部门边工作边代培,以求取得最佳培训效果。三是强化规划管理,增强规范性。我们把对基层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适时在党委会、经理办公会上听取工作汇报,对工作提出要求。并按职能要求,积极做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日常沟通协调、经验交流和工作总结等工作,使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强化学习,在提高人才队伍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我们以学习为起点,努力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实现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本领不断增强的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近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政治理论学习。突出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职工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二是抓业务知识的学习。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化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WTO规则的学习,把握大局,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三是抓学历教育。有计划安排有大专学历的干部,通过参加成人教育等途径,完成本科学历,并计划在三年之内45岁以下的干部全部达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四是抓计算机实用技能知识学习。根据不同岗位工作需要,分层次组织学习培训。有些部室的人员必须具备电脑专业技术水平,其他部室的干部也要掌握基本微机原理和操作技能。计划到2004年,本单位45岁以下干部都能达到市人事局规定的计算机(中级)应用水平。五是抓外语知识学习。根据现有人员的外语基础和岗位要求,我们分初级和中级进行培训。同时,还建立和完善各项学习、培训制度和等级考评办法,注意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学以致用,学用并举,努力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尽管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着眼于全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体制性障碍。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惯性,导致人才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体制和机制之间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造成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而且分布不合理。二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奇缺。三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地加以解决。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迫切要求我们将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我们总的指导思想:
(一)、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人才机制
第一是建立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应达到的素质标准,分类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和方案,明确培训工作内容、目标、任务和措施。第二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智力引进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制定和落实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智力引进办法,增强本单位对人才和智力的整体吸引力。第三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改变官本位、论身份、唯资历、唯文凭等用人观念,树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业、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用人新理念,改变人才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的落后用人制度,建立流动配置、合同聘用、竞争上岗、科学评价、严格考核、强化监督等新的用人机制。第四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人才效能的关键所在。一破除人才壁垒,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使其成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渠道。二加快培育与其它要素市场相衔接的人才市场,切实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确立企业和人才的平等市场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由择业的人才管理新体制。
(二)着力营造人才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人尽其才,就是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引导和激励人才努力工作,让所有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显现。
第一,着眼于整个社会环境的营造,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人才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各类人才才能茁壮成长,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系统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为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摒弃嫉贤妒能、不思进取、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人见贤思齐,确保各类人才全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第二,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打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流通渠道。当前,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已成为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人才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把市场配置和组织配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才的合理分布。同时,鼓励党政机关干部向企事业单位流动;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第三,着眼于人才个体效能的充分发挥,激励、引导和保障人才奋发工作。建立与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薪酬制度以及保险保障制度,对贡献突出者予以重奖,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忽视激励保障的状况。把事业需要和个人专长结合起来,因事择人,量才任职,做到人事两宜,相得益彰。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人才的优势和不足,因才施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重视、信任人才,对人才放手使用,使人才切实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全公司系统内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促进公司系统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促进公司系统经济快速发展
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奖申报材料当前,我公司系统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迫切需有一大批高文化、懂专业、多面手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是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这几年的工
作实际,公司党委在人才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基础工作,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司近年来,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狠抓基础工作,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人才资源的总量有了一定的增长,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紧紧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调查研究,在了解人才队伍实情上下功夫。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前提,是要科学、准确、真实地掌握人才队伍现状。在这方面,我们在充分掌握公司人才队伍的实情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是深入调研,尤其是对机构改革后的公司系统人才队伍的现状,加大了调研工作的力度。在每半年听取一次各个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汇报的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面对面的交流等形式,深入到人才队伍中,客观准确地掌握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工作状态;二是召开每个季度座谈会,对每个人的思想状态、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认真了解,掌握人才队伍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变化;三是制定措施,我们制定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计划,并责成专人组织实施。目前,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指导,在丰富培训内容和改进培训形式上下功夫。机关各职能部门,是一个单位工作的主要渠道,其人才队伍建设是领导决策落实的纽带和桥梁,人员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公司党委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直接主管,有责任做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近年来,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我们在丰富培训内容和改进培训形式上下了一番功夫。一是在培训内容上,适应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突出针对性。安排培训内容时,既注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又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任务、国、市情和党的方针政策等综合知识,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二是在培训形式上,灵活多样,注重实效性。由于每个部门人员的工作经历不同,学历水平不一,在培训形式上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工作经验交流、请专家讲课、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等形式,同时,我们还将组织有关人员到上一级部门边工作边代培,以求取得最佳培训效果。三是强化规划管理,增强规范性。我们把对基层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适时在党委会、经理办公会上听取工作汇报,对工作提出要求。并按职能要求,积极做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日常沟通协调、经验交流和工作总结等工作,使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强化学习,在提高人才队伍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我们以学习为起点,努力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实现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本领不断增强的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近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政治理论学习。突出抓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职工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二是抓业务知识的学习。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化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WTO规则的学习,把握大局,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三是抓学历教育。有计划安排有大专学历的干部,通过参加成人教育等途径,完成本科学历,并计划在三年之内45岁以下的干部全部达到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四是抓计算机实用技能知识学习。根据不同岗位工作需要,分层次组织学习培训。有些部室的人员必须具备电脑专业技术水平,其他部室的干部也要掌握基本微机原理和操作技能。计划到2004年,本单位45岁以下干部都能达到市人事局规定的计算机(中级)应用水平。五是抓外语知识学习。根据现有人员的外语基础和岗位要求,我们分初级和中级进行培训。同时,还建立和完善各项学习、培训制度和等级考评办法,注意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学以致用,学用并举,努力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尽管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着眼于全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体制性障碍。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惯性,导致人才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体制和机制之间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造成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