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国税办函[2006]26号 发文日期:2006-01-2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是科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计统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培训,积极推广微观税收分析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了指导和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总局总结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分析思路,现将《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印发各地,供工作参考。
附件: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
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
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
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为检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三)纳税人税收与税源关系分析
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二)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三)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三、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也十分丰富,可以说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可以毫无保留地应用于微观税收分析工作中。综合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解决,简单的分析也通过若干数据的加工处理就能说明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技术方法。
(一)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对不同样本同一指标量化程度是否一致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具体作法是测算不同样本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差异分析的关键是建立评价差异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说明差异的影响程度。表示差异程度可以用绝对值,也可以建立参照系用相对值。应用差异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就是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可以测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客观水平和样本离散状况,以此为标准比对个别检验样本的具体数值,超出差异允许界限的即为预警对象。
(二)逻辑关系稽核分析
逻辑关系稽核分析是指利用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核算检查的分析。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凡不满足应有逻辑计算关系的内容,即认为破坏了会计核算或税款计征关系,均应视为异常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由于企业财务指标和纳税申报数据有上百条之多,所以与此相关的逻辑计算关系也会在此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复杂。比如企业期末未缴税金和期末留抵税额在跨期衔接上就必须满足如下计算关系:
期末未缴税金=期初未缴税金+本期实现税金-本期已缴税金
期末留抵税额=期初留抵税金+本期进项税额-本期抵扣税额
类似的逻辑计算关系有成百上千条,因此税收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中植入数据逻辑关系稽核系统,才有可能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实时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趋势分析
税收经济形势分析少不了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税收收入形势的好坏,使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心中有数。趋势分析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常用说明指标有变动率和平均变化速度等。
(四)波动分析
税收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事物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税收事物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税收征管的表现,反映税收征管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税收征管的执行情况。
(五)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用在税收经济关系分析问题上,可以说明税收经济内在关系的联系紧密与否,是揭示税收征管工作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的直接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在诸多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中直接实现。应用这一分析技术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数据处理前先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然后用数量分析检验这种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的应用是事前不好确定各项因素之间到底哪种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数量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六)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数据指标差异的绝对距离进行分类,结合矩阵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综合特征分析,为复杂事物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组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税收增长、税源增长、税收变化弹性和出口影响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四、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模型
(一)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模型是利用同一行业内部经济规律所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特点,以税收负担为切入点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引入同业税收分析这一论题,主要是解决宏观税负不能简单用来评价考核区域间税收经济关系和征管工作考核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排除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引入了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在全国税收征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纳税人注册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纳税人按行业分类测算税负水平和税负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总结出样本内在的各种规律特征。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测算,为企业纳税评估建立一个统一的参考基准;二是,由于同业税负测算剔除了经济结构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的影响,税负的形成更多地体现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应用同业税负水平可以考核区域间的征收力度;三是利用同业税负测算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特征,建立行业税负预警系统。
(二)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是在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纳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内在关系,测算由税源质量确定的纳税能力水平,并以此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税源与税收的影响关系,除简单的基数影响,还存在质量关系的影响。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营收入规模相当的企业,其税收贡献却相差甚远。这种差异的产生,说明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仍有诸多其他影响因素决定税收总量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经济内在的影响税收产出变化诸多因素的集合称作税源质量。税源质量与税收的基本关系是:税源质量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多;税收质量不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少。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的建模思路就是在众多描述效益指标的群体中找出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效益指标的指数化处理形成一个描述税源质量的综合指数,并以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纳税能力位置。对比区域间纳税能力位置与实际征收效果位置的差异,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这一模型的几个关键环节:找出与税收关联的效益指标;税源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税源质量与纳税能力关系的建立;位差对比评价。这一模型最成功的理念就是相对数的应用,打破传统纳税能力估算绝对量的概念和征管考核绝对位置的概念,从而把税收量化分析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税收聚类分析模型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分析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将聚类分析技术应用税收分析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项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对税收事物分类评价考核,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价考核税收征管的局限性,从而使税收事物评价考核更具有综合性和合理性,相关征管措施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四)税收滚动分析预测模型
滚动预测是对事物近期活动发展态势进行了解和把握常用的预测方法。目的在于跟踪事物近期活动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防范事物的突然变化,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78-
第二篇: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国税办函[2006]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是科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计统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培训,积极推广微观税收分析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了指导和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总局总结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分析思路,现将《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印发各地,供工作参考。
附件: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二○○六年一月十三日
附件
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
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
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
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为检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三)纳税人税收与税源关系分析
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二)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三)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三、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也十分丰富,可以说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可以毫无保留地应用于微观税收分析工作中。综合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解决,简单的分析也通过若干数据的加工处理就能说明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技术方法。
(一)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对不同样本同一指标量化程度是否一致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具体作法是测算不同样本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差异分析的关键是建立评价差异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说明差异的影响程度。表示差异程度可以用绝对值,也可以建立参照系用相对值。应用差异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就是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可以测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客观水平和样本离散状况,以此为标准比对个别检验样本的具体数值,超出差异允许界限的即为预警对象。
(二)逻辑关系稽核分析
逻辑关系稽核分析是指利用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核算检查的分析。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凡不满足应有逻辑计算关系的内容,即认为破坏了会计核算或税款计征关系,均应视为异常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由于企业财务指标和纳税申报数据有上百条之多,所以与此相关的逻辑计算关系也会在此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复杂。比如企业期末未缴税金和期末留抵税额在跨期衔接上就必须满足如下计算关系:
期末未缴税金=期初未缴税金+本期实现税金-本期已缴税金
期末留抵税额=期初留抵税金+本期进项税额-本期抵扣税额
类似的逻辑计算关系有成百上千条,因此税收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中植入数据逻辑关系稽核系统,才有可能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实时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趋势分析
税收经济形势分析少不了趋势分析。趋势分析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税收收入形势的好坏,使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心中有数。趋势分析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常用说明指标有变动率和平均变化速度等。
(四)波动分析
税收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事物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税收事物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税收征管的表现,反映税收征管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税收征管的执行情况。
(五)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用在税收经济关系分析问题上,可以说明税收经济内在关系的联系紧密与否,是揭示税收征管工作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的直接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在诸多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中直接实现。应用这一分析技术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数据处理前先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然后用数量分析检验这种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的应用是事前不好确定各项因素之间到底哪种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数量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六)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数据指标差异的绝对距离进行分类,结合矩阵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综合特征分析,为复杂事物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组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税收增长、税源增长、税收变化弹性和出口影响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四、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模型
(一)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模型是利用同一行业内部经济规律所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特点,以税收负担为切入点而开展的系列分析。引入同业税收分析这一论题,主要是解决宏观税负不能简单用来评价考核区域间税收经济关系和征管工作考核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排除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引入了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在全国税收征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纳税人注册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纳税人按行业分类测算税负水平和税负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总结出样本内在的各种规律特征。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测算,为企业纳税评估建立一个统一的参考基准;二是,由于同业税负测算剔除了经济结构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的影响,税负的形成更多地体现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应用同业税负水平可以考核区域间的征收力度;三是利用同业税负测算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特征,建立行业税负预警系统。
(二)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是在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纳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内在关系,测算由税源质量确定的纳税能力水平,并以此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税源与税收的影响关系,除简单的基数影响,还存在质量关系的影响。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营收入规模相当的企业,其税收贡献却相差甚远。这种差异的产生,说明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仍有诸多其他影响因素决定税收总量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经济内在的影响税收产出变化诸多因素的集合称作税源质量。税源质量与税收的基本关系是:税源质量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多;税收质量不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少。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的建模思路就是在众多描述效益指标的群体中找出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效益指标的指数化处理形成一个描述税源质量的综合指数,并以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纳税能力位置。对比区域间纳税能力位置与实际征收效果位置的差异,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这一模型的几个关键环节:找出与税收关联的效益指标;税源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税源质量与纳税能力关系的建立;位差对比评价。这一模型最成功的理念就是相对数的应用,打破传统纳税能力估算绝对量的概念和征管考核绝对位置的概念,从而把税收量化分析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税收聚类分析模型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借用这种分析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将聚类分析技术应用税收分析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项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对税收事物分类评价考核,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价考核税收征管的局限性,从而使税收事物评价考核更具有综合性和合理性,相关征管措施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四)税收滚动分析预测模型
滚动预测是对事物近期活动发展态势进行了解和把握常用的预测方法。目的在于跟踪事物近期活动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防范事物的突然变化,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按预测期间长度的变化与否来分类,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形式是给定固定长度的预测期间的不断递推,来实现滚动预测。即预测期间总的长度根据需要是给定不变的,随着近期活动的完成,再加一个单位的预测期间继续向前预测。比如给定的预测长度是5个月,第一次的预测期是1-5月,待1月的活动完成后,第二次的预测期即为2-6月,以此类推实现不断的滚动预测。另一种形式是预测期的终点是给定的,随着近期活动的不断实现,预测的期间也不断地缩短,在已实现数据的基础上修正预测参数,继续滚动预测其余期间的态势。
根据税收收入是按计划和考核的需要,选择第二种形式的预测较为合适。其基本思路和步骤是:(1)利用历史资料找出修正的税收收入的月分布曲线;(2)利用预测已实现的税收与修正曲线的数据相比,求出实现税收的增长系数;(3)利用实现税收增长系数与经源预期增长速度加权求出税收增长系数;(4)以税收增长系数去乘修正后的税收月分布曲线各月的税收,求出预测各月的税收;(5)每实现一个月的税收,对实现税收增长系数进行滚动调整,预测其余各月的税收,直至12月。
五、微观税收分析常用分析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六、常用配比分析指标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以上各项具体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技术和模型应用可详见《税源监控管理及数据应用分析》和《微观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及方法》两本书。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06年1月23日
第三篇:税收分析方法
税收分析方法
一是税收弹性分析。税收弹性是税收增幅与经济增幅的对比。开展税收弹性分析,可以反映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并据此对收入形势是否正常做出判断;可以通过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原因的剖析,进一步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各种因素,从中发现并解决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弹性分析是我们深化税收分析必须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在税收分析中具有普遍意义。在开展税收与经济对比分析中,不仅要从税收总量和经济总量上做弹性分析,从总量上看经济增长了税收是不是增长,税收的增长是否跟上了经济的增长,还要从分量上进行细化的弹性分析,从税种、税目、行业以至企业等税收弹性看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做好税收弹性分析要注意剔除税收收入中的特殊因素影响,以免因特殊增减收因素影响了真实的弹性,掩盖了税收征管中的问题。根据目前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增值税与增加值、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弹性分析,积极进行消费税、营业税各税目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弹性分析,要多方寻找税源指标,加快开展各地方税种与对应税基的弹性分析。通过深入细致的弹性分析,深挖税收与经济不适应的根源,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税负分析。税负是税收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对比,开 1
展税负分析可以反映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力度,从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税负分析是深化税收分析、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开展税负分析,首先要利用宏观经济和税收数据进行地区、税种、行业等进行宏观税负分析,如地区税收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工商业增值税与工商业增加值对比,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对比,行业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反映宏观层面的税负情况;其次要利用微观经济和税收数据开展针对企业层面的微观税负分析,反映微观层面的税负情况;还要将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分析相结合,全面反映地区税负情况。税负分析中要注意进行四个比较,即: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比较,地区税负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企业税负与同行业税负比较,通过四个比较来揭示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差异,揭示地区之间税负的横向差异和地区税负的动态变化,揭示企业税负与同行业税负的差异,据此评判检验各地区税收征管努力程度。然后按照宏观看问题、微观找原因的思路,将问题提交税收管理部门进行纳税评估,真正找出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税源分析。税源是经济发展成果在税收上的体现,是税收收入的源泉。开展税源分析的目的,一是了解真实税源状况,二是判断现实征收率,并据以查漏补缺,应收尽收。税源是税收的起点,这就决定了税收征管的起点、税收分析的起点都应该是税源。但长期以来,我们将税收分析的目光、将征管的力度大都集中在从申报、征收到入库这一过程上,而对真实的税源状况缺乏应有的监控和管理,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大量存在。可以说,不研究税源,不了解税源,不分析税源,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无疑是一场空谈。深化税源分析,就是要将分析环节前移,将应征数纳入到税收分析中来。这个应征数不是指纳税申报的应征数,而是代表真实税源的应征数。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数据,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来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其次要寻找多个独立数据源,积极引进工商、银行、统计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数据,加强各类数据的综合利用,解决税务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准确地判断企业税源状况,提高税收征收率。第三要加强相关税种税基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积极推进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能力估算,从宏观层面对各地税源状况和征收管理力度进行测算分析,努力减少税收流失。
四是税收关联分析。税收关联分析主要是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种税收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如发票销售额与申报表应税销售额、申报应征税收与入库税款和欠税、增值税与所得税、房产税与契税、宏观经济、企业财务与税收税源等等数据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性。通过不同数据的相互分析验证,可以发现税收管理上的问题。关联分析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了较大的作用,如通过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对进、销项税金的比对分析,国、地税间就交通运输业发票开具和抵扣情况的对比分析、“四小票”数据对比分析等,都直接带动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推进,各种信息还在迅速增加,各级税务机关必须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综合征管系统数据、税收计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以及经济部门和企业财务数据等,进一步推动税收关联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税收管理。
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是深化税收分析工作必须切实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上述四种分析形式与税收结构分析、进度分析等常规分析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税收和税源状况,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化分析,最终实现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第四篇:税收分析的撰写方法
税收分析的撰写方法
一、税收收入(计划)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求及方法
(一)计划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十大内容:
1、收入计划期数据与基期对比关系
2、收入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关系{①计划进度与正常时间进度的关系②当期计划进度与历史计划进度的关系}
3、收入与经济的关系{①不同类型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关系②不同类型收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③不同类型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大项目)的关系
4、收入与税收政策的关系{①税收收入与增减税种、税目、税率的关系②收入与减免税、优惠政策增减的关系③收入与优惠政策执行区域不同的关系
5、收入与征管的关系{①与机构的设置的关系②与人力的数量变化、人员素质的关系③与征管手段的关系(采取了哪些征管措施)④与清理欠税的力度}
6、收入中各级次的关系{①各级次的增长幅度是否一致②财政(预算)体制有无变化,是否科学或存在缺陷。}
7、收入在各月份、季度、的均衡关系{①同一个地区,月、季度、收入是否有(一般来说应有)一定规律②收入是否均衡,有无大起大落现象。}
8、收入在平行对等单位之间和下属考核单位之间的关系(如两个经济结构、经济状况相近的地区,却存在差距较大的税收收入,进而探讨其间的原因。)
9、收入中各税种之间的关系(关注主税种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要关注小税种的增幅变化、比例变化。)
10、收入与特殊因素的关系{好的因素:如大型项目上马、彩票中奖、物价上涨等;不好的因素:一次性税源消失、天灾人祸(非典、战争等)}
(二)计划分析的结构(包括六大方面)
1、基本的情况:包括收入的基本完成情况、增减情况(必写部分)
2、主要特点
3、对比分析(核心部分)
4、找出存在问题
5、提出对策或建议
6、作出收入的预测
以上六大部分不一定每一期分析都要写齐全,根据当期领导的要求,当时的收入形式特点来选择。
月份计划分析:1、2、3点一定要写。
季度计划分析:1、2、3点一定要写,其中3点要全面写。半年计划分析:1、2、3、4、5、6点都要写。计划分析:1、2、3、4、5、6点都要写,但4、5、6点可略写。
专题分析:3、4、5、6点是重点。
(三)写好计划分析的要点
1、做到“三多”:多听、多看、多记,广泛收集信息、多了解当期征管变化、政策变化、经济变化、统计数字变化:如某项目的投资多少、领导的讲话、和外单位的资料或数据交换、专家学术的报告、讲座、论坛等。
2、勤动脑、勤思考:对政策的变化、税源的变化以及征管手段的变化有敏锐的思考,定量定性分析。
3、善于捕捉当时的热点、难点、特点问题:善于发现,善于分析,提出对策。
4、善于布篇谋局,切忌千篇一律,文字表述要准确、生动、善变,每期有侧重点。
5、勤动手、多练习、多动脑。
6、反复修改,善于提练。
信息时代为资料的搜集、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应积极地使用网络信息,追踪经济、税收的热点信息,运用先进的手段和采取多种形式的分析方法进行税收收入分析报告的撰写。
二、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要求及方法
(一)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标准(特点)
1、大量使用统计数字。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的主要成分来自于经济和税收统计数字,根据经济收入和税收收入的数字增减变化情况进行深刻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结论,没有或很少使用统计数字的文体,不能称其为税收统计分析报告。
2、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税收统计分析报告大量使用统计数据时,并非是作简单罗列,而是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背后的本质和原因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现有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为指导,通过特殊的经济现象对税收息息相关的影响进行分析。如“非典”时期经济各指标的减少是直接影响,再深入分析,便是各行业税收受到的间接影响。
(二)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的意义
1、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信息功能。
2、促进统计咨询职能的实现。
3、有效实施统计监督的职能。
4、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三)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的选题
选题要从许多偶然性、突发性的事物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研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及时抓住经济税收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的集中点、新事物的生长点,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做到新颖独到。如在中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时,选用区域差距对税收影响的问题进行分析,符合当时期对敏感问题的探讨。
(四)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
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鲜明、有个性、吸引读者,与自身身份相吻合,不能有病句,不要呆板。
2、导语:要抓住读者的心理,引起兴趣,为展开全文做铺垫,形式要新,有些情况可以不用导语,也不需结尾语句。
3、主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1)如何做到条理清晰:主题句不能太长、太散,段落的主题句要说清楚,要进行概括性说明。(2)如何层次分明:层次不要太多,内容要集中,不能太散。
(3)主体的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混合结构。
4、结尾:自然、圆满、干净、精炼。
(五)使用数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单纯罗列数字,要懂得用数字推理一定的结论。
2、数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适可而止。
3、规范使用数字:①标题和文末标明写作日期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缩写,文章其它部分表示公历、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②一些结构定型的缩略语、惯用语、词组中的数字,应使用汉字:如“九五计划”。③临近的两个数并列表示大约数时,应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汉字之间不能用顿号职隔开:如十四五吨。④通常计数和计量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⑤正确地表述数字:如用“提高到”、“增加到”、“减少到”、“下降到”等词时须使用发展速度(即包括基数100%),如用“多几倍”、“提高了”、“增加了”、“下降了”等词,只能使用增长速度(增长10%)。
4、要活用数字,使数字形象化、生动化。
第五篇:财务分析包括哪些基本方法
财务分析包括哪些基本方法?
------------------
2007-03-13 17:14 中金在线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等资料作为基础,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指标,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为社会公众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投资决策和经济预测提供依据的一项财务管理活动。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1)将分析期的财务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实际与计划的差异,比较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2)将分析期的实际数据与过去某期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以比较分析期实际数据与过去某期实际数据的差异,揭示所比较的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从而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3)把公司的实际数据与同行业的平均或先进水平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公司财务状况与本行业平均或先进水平的财务状况的差异。
比率分析法是指在同一期财务报表的若干不同项目或类别之间,用相对数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分析和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替代法,是指在财务指标对比分析确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因素的顺序替代,从数值上测定各个相关因素对有关财务指标差异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某个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次把其中一个当作可变因素进行替换,最后再分别找出每个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一般地,因素的排列顺序为:先数量指标,后价值指标;先外延,后内涵。
趋势分析法是将公司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如从比较的时期基准来分,有环比法和定比法。环比法是对逐年数字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定比法是以某一年为固定基准对逐年数字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中金在线编辑整理
财务管理的目标:
(1)生存。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长期亏损,这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这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因此,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这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
(2)发展。企业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扩大收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因此,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
(3)获利。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