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区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占全国人口10.39%,但是,它的GDP和税收却约占全国的22%,进出口额占全国的35%,利用外资占全国的40%,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进入了前100名。
一、“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现状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显著增强。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45.5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2.07倍、1.19倍,在全国排第1、11位;同期全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GDP)为32.04亿元,而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2.93倍,在全国排第1、2位;截至2004年初全国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7037元,而江苏、浙江为14538元、16227元,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07倍和2.40倍,在全国排第4、2位;在对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比较中发现,全国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21亿元,而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全国的5.89倍、3.66倍,在全国排第2、4位。到2006年初,浙江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县域平均值的2.38倍,为全国各省区之最;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49.2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5亿,均为全国各省区之冠。由此看出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和浙江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在第六届评选中,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十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十名。2005年“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级都是I级,在全国的排位是:上海第1、江苏省第4、浙江省第5。从以上分析看出,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比例大。
二、“长三角”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各级党政领导对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在财政体制、经济管理权限设置、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发展市场等多方面采取切合实际的节节推进的改革措施,使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财政体制方面,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浙江其他县的财政直接由省管理,预算内的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结算,只有预算外的各种“费”与市结算。
避免了市对县财政的截留,实现了增强省级财力与壮大市县财政的目标,使县域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大大增加,尤其是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管理权限设置方面,浙江给县(市)扩权。浙江省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除人事权外,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权都下放给县,内容有12大类313项,权限下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经济权限按行政层次划分的束缚,有利于政策、制度执行的规范化,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政府转变职能。同时,江、浙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江、浙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大中城市,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再加上江浙人敢闯敢拼、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极大地促进了江、浙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江、浙两省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资本和创业者从最小的、最不起眼的小商品生产开始起步,继而发展到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力。地处长三角的江苏乡镇企业起步早,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2004年江苏66个县(市、区)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达到601.4万人,占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总数的72.8%,在苏南经济强县民营经济甚至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8%以上。目前,在浙江全省的县域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80%,以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70万人,乡镇企业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积极发展专业市场,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是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做法,成为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经验。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县域经济无论市场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呈迅猛发展态势,继而发展成各种各类的大型综合及专业市场,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搞活了产品的流通,反过来又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市场,浙江一些地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之快出人意料。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饮食业、旅店宾馆业、运输业、电信业、娱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在浙江,由产业集群构成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该省工业化水平的一个品牌,同时也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06年6月底,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资料表明:诸暨大唐袜业是中国“袜业之乡”,现有上万家企业,分布在11个相邻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这一产业集群,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达80亿元,占全国产量的50%。此外,还有闻名全国的嵊州领带群、永嘉桥头镇纽扣产业群、海宁皮革、永康五金、柳市低压电器群等。产业群不仅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被人誉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受到推崇。
(五)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1998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的局限性,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为此,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5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在经济实力强县,城镇化的发展步子迈得更快。如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市,依托商贸业的持续繁荣,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5年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高达55%。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在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其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1%上升到2005年的50%,其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5%。
(六)实施外向发展战略,通过利用外资使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得益于坚持“两头在外”,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的外向发展战略。例如江苏省昆山市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县域经济之路,也被外界称为“昆山之路”。昆山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利用外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山就确立了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充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昆山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几大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45%。仅2004年,全市实际到账外资就达9.5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1.5%,成为全国引进资金、技术最多的县(市、区)。正是在外资拉动模式的带动下,2004年昆山人均GDP实现90714元,位居江苏省首位,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昆山与江阴市并列第一,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三、“长三角”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一)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提供县域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各地应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省“强县扩权”的经验,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建议各县(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县域经济上,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二)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加快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对特色产业不太明显、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市),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制定适合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新理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通过做优结构、做大产业,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
(三)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江浙县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离不开600多个产业集群区的发展。各地应借鉴长三角的经验,按照集聚产业、整合产业、提升产业的路径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具体应有以下政策组合:(1)建设和完善产业集聚硬件环境。通过完善的服务设施,把产业集聚区培育成为生产加工中心、市场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等,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本地区产业相对优势,选择几个可能造成产业聚集的特色主导产业;(3)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培养骨干企业,发挥核心主导作用;(5)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保证产业集群健康成长;(6)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集聚产业。
(四)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国家发改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民营工业总产值,广东为13095亿元、江苏为9253亿元、浙江为8342亿元、上海为4190亿元、山东为5288亿元。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本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浙江为86.8%、广东为82.6%、江苏为79.4%、福建为79%、天津为72.5%、山东为65.7%。由此可见,要想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1)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新上的项目,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要鼓励和动员民营经济参与,吸收民间资本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控股,对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结构谓整、对外开放的,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2)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包括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贯彻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3)重点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各县(市)政府应出台政策和措施切实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用地需求;进一步拓宽民带经济的筹资渠道,积极组织银企联谊活动,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开办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业务,成立县一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4)加快重点民营企业发展,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市)要选择重点民营企业给予挟持,不仅要给荣誉、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而且要制定有力的扶持措施,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五)实施外向发展战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应借鉴昆山的经验,大力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发展壮大本地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1)可先行尝试建立外向型经济联席协调制度,对需要统一协调的项目,由政府召集联席会议议定,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必须严格执行。(2)建立为县域企业提供外贸人才服务的机构,为县域企业提供贸易谈判、贸易政策、贸易信息等服务。(3)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项目招商,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优化本地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增强活力。
第二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
镇域经济的“兖州模式”兖州市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依托镇域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一批经济发展强镇,形成了产业鲜明、独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一、产业集群聚集发力
坐落于兖州市新兖镇的华勤集团,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刚一下线就被送进了输送带车间。此外,该企业在为宝马、奔驰、兰博基尼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配套生产轿车子午胎的同时,其尾气过滤器填补了国内柴油车尾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空白。同一产业的上下游及关联产品,在一家企业内部实现了高度聚集。积极扶持引导各镇街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等基础优势,推动镇域经济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关联度高、分工专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特色品牌撑杆助跳
山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坐拥 “国字头”和“全球级”的“身份标识”已经成为兖州企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兖州市紧扣镇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色经济,实施名牌带动和标准化战略,带动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新技术引进、新工艺采用和新产品开发,打造引领镇域经济的旗舰团队,主导产业对镇域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金龙鱼”、“今麦郎”等一批产业品牌脱颖
而出。
三、城乡一体拓展空间兖州市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合理布局,构建了以城市为核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城镇体系,通过统筹城乡,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全市8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就业,镇域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进程,城镇化实现了与工业、农村发展的有效互动。
邹城
立足镇域实际和工作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增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将调整农业结构、壮大民营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快载体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的大提速。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农民根据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以壮大民营经济为根本出路,积极实施“大户带动、政策驱动、效益拉动”战略,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专业加工园区;以培育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农业种植区,多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小城镇建设为优势载体。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标准,对镇驻地进行综合整治。
沭阳、沛县
一、借“势”发展,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在招大引强上下功夫,从扩大内需中争取基础设施项目、从改革决策中争取产业培育项目、从改善民生中争取事业发展项目、从外引内联中生成招商项目、从全民创业中启动民资项目。
二、借“鸡”下蛋,实现“无中生有”。加速村级经济发展和“三来一加”项目推进,引外地项目,搞“无本经营”;用“留守劳力”,办“家庭工厂”,形成铺天盖地的全民创业态势,推动全民创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闲置旧校舍、厂房,新办企业或实行租赁承包,增加财源。对经营不善、发展粗放企业实行“腾笼换鸟”,采取“低出高进”,局部淘汰,为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三、借“台”唱戏,宣传推介自我。充分利用“老乡会”、“同学会”、“项目洽谈会”等各种形式展示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底蕴,发布和采集各类信息,着力宣传推介,吸引外商眼球,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外商投资兴业的“选点”。
四、借“题”发挥,注重连锁效应。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促其做大做强。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就是要按照园区化提升产业、社区化提升功能、职业化提升素质的“三化三提升”思路,通过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岗位职业化,培育镇域竞争优势,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立足资源共享、错位竞争,着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板块。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中心镇创建带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坚持以“三化三提升”为统领,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活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篇:“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 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考察团全体成员,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
所破解,对赣州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在国家经济 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
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苏州是经济发达城市,对全国经济发展影响力较大,它以全国=.==的国土面积和=.==的人口,创造了=.=的GDP、=.==的财政收入、=.==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已验资)占全国的=.=。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富民工程成效明显,下辖的=个县(市)中有=个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昆山是某省省辖的县级市,====年撤县设市。====年,昆山国土面积、人口分别是赣州的=.=、==,财政收入、进口总额、实际实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分别是赣州的===、===、===、===。高中毛入学率为==.=,高等教育入学率为==.=。====年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跃居第=位,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经验
宁波、苏州、昆山三市分别是长三角地区副省级、地级、县级市的代表,它们的经验具有典型代表性,综合起来就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各具特色,个性明显;另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又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宁波的经验特征是把“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长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混合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宁波活力”。宁波的发展既有苏南的底子,又有温台的影子;“宁波活力”既不同于“苏南模式”,又区别于“温州模式”。宁波不仅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国有经济也充满活力,镇海炼化、北仑电厂、大红鹰集团、宁波港务局等国企是本行业排头兵,且全市==的国企改革完成,成为混合经济。作为某省开放的龙头和前沿,宁波的外资和外经分别是某省省的=/=强和=/=,累计利用外资在全国==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位。目前,全市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占==、混合经济占==、个私经济占==、外资占==,国有、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分统筹协调共生共荣,被专家称之为宁波经济列车的四轮驱动。“宁波活力”致力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致力于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有机融合,实行内源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同时并举,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步协调。
苏州的经验特征是靠政府强力有效的规划和外资拉动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苏州模式”。==世纪==年代,“苏南模式”对苏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进入==年代,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某省浦东开发之后,苏州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开发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并以此为窗口和载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外经合作“三外一体,三外并举”的良好局面,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拉动苏州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政府强有力规划,全市建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个省级开发区。截止====年,世界===强跨国公司中有==家投资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完成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
昆山的经验特征是大胆自费建设开发区,并以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引进台资,走出了一条“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称之为“昆山之路”。昆山于====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县级兴办开发区的设想,克服一无政策允许、二无国家资金投入、三无技术项目、四无人才优势的困难,“偷偷”模仿沿海城市自筹
资金办起了昆山开发区,直到====年=月才列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年=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年国务院再次批准昆山出口加工区为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和中国首家封关运作加工区。开发区和加工区的创办为利用外资提供了平台,====年来连续=年每年合同外资额均超过==亿美元,累计实际到帐台资占全国的=/==。
世界===强企业中有==家在昆山投资;某省前===名的企业有==多家在昆山投资,某省=大笔记本电脑厂家有=家落户昆山出口加工区。
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的发展个性明显,共性也比较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解放思想大胆闯,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宁波、苏州、昆山的发展史都有一个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历程,具体体现是创造性贯彻中央的政策,为本地经济发展赢得先机。如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不少地方都一度为了乡镇企业的性质争论不休,认为有搞资本主义的嫌疑时,宁波各级政府对发展乡镇企业采取了认可和支持态度,为宁波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当全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宁波又提出了“四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方针,即国家、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使宁波的乡镇企业又一次在全国领跑。====年开始全国对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在说“搞活”,而宁波却提出“死企活力”,将企业资产转让所得全部用于职工置换身份补偿,使==多万职工顺利走向市场,造就了一批大老板,彻底卸除了企业包袱,培植了一批民营大企业。苏州每一阶段发展都伴随一次解放思想过程,某省浦东开发之时,经济发展速度本来较快的苏州甘愿当某省的配角,主动打好服务品牌,主动接受浦东开发辐射,着力建设高新开发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当时只有国家批准的==个沿海城市才可以建设开发区的背景下,作为县一级的昆山冒着政治风险,“偷偷”建立开发区,实属解放思想之壮举。昆山不仅首创了自费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率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昆山的土地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率先举办了外商独资企业,使昆山在全国县级市中吸收利用外资独占鳌头。所有这些,都是长三角地区解放思想的例证,正因为有一次次思想大解放,才实现一次次经济大跨越。
=、抢抓机遇扬优势,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市的经济发展大致都抓住了三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至====年,市场经济初始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东风。宁波抓住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被国务院批准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机遇,以“开放促开发,开发带开放”,提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年工业总产值跻身全国==强城市行列。苏州抓住农村改革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某省“星期天工程师”作用,乡镇企业突起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昆山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利用外资发展工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跨越。第二阶段是====年至====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东风。宁波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开发开放迈上新台阶,个私经济从拾遗补缺到半壁江山,混合型所有制经济活力释放,主要经济指标在==个副省级城市中晋升=个位次。苏州主动接受某省浦东开发辐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吸收外资较多的城市之一。昆山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带动外贸出口增长,实现了昆山的经济内向外跨越。第三阶段是====年至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国家实施客观经济调控政策为东风。发展进入提升阶段,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跨越。
三市的经济发展都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宁波充分发挥了“宁波帮”优势建设家乡,充分发挥了“宁波港”优势以港兴市。邓小平同志====年发出“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以来,“宁波帮”捐资宁波公益事业====项,折合=.==亿元;投资宁波企业数达====家,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凭借沿海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都在以“宁波港”为中心的方园===海里辐射圈内区位优势,将“宁波港”建成了亿吨级的洲际大港,对宁波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苏州、昆山的发展靠某省,充分发挥了毗邻某省的优势,主动为某省配套服务,搭上了某省这辆经济快速列车。入住昆山开发区的第一家企业是生产金星牌电视机的某省电视机一厂昆山分厂,通过引进一个,带来一批,昆山开发区很快就成为某省产品的扩散地。
=、亲商富民优环境,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引力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三市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发展,尤其是苏州、昆山利用外资水平能在全国独领风骚,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得进、留得住客商。必须肯定三市地理位置优越,宁波与某省隔杭州湾相望,苏州距某省仅几十公里,昆山虽不是某省管辖,但有“昆山就在某省”之说。三市利用外资的载体也较完善,建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宁波港是国内第二大港,世界第九大港。但这不是最关键的,这些良好的硬环境对外向型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是三市都积极营造了一个优良的软环境。三市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亲商”理念,即政府本着“开放融合、尊重惠民、争先创优、和谐共赢”的信念,把推动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投资回报作为主要职责,通过“尊商、引商、留商、安商、富商”等具体行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和集聚国际先进产业落户本地发展,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各地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苏州为让客商投资安心,当地政府还非常关心客商的太太和孩子的生活,成立了太太协会,每周都要举办学苏菜烹调、学说苏州话、学刺绣等讲习班;建设一流外国语学校,聘请外籍教师任教,确保太太和孩子们在苏州玩得开心、学得尽心。三市在“富商”的同时不忘“富民”,把“亲商、富商”与“亲民、富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富民工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体制活机制,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体制创新是三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政府理念创新上突出了三个转变,即由管制思维转变为亲商思维,在亲商思维指导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从人治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使政府管理模式由规则权威替代个人权威;从以物为本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思维。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构筑起“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框架。坚持简政放权,即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速度,还权给市场主体。在服务体制方面,设立服务大厅,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推行“四种服务”:一是高效服务——“小政府大社会”,凡是能交给中介机构,交给社会办的,都要交出去;二是透明服务——办事全程公开;三是公平服务——对所有投资商一视同仁;四是规范服务——力争在法律范围内为所有企业和个人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昆山市政府还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办公室叫“马上办”,它既是一个办事机构,实行全天候服务,又是一个为外商服务的系统工程,外商要求办的事,大至项目审批,小至生活服务,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同心合力马上去办。
=、瞄准目标“接力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保证
三市的快速发展有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有其资源的优势,但这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三市的持续发展得益于都有一任任具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的主要领导,他们的战略思维、战略眼光,表现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表现在发展机遇的把握上,三市的目标定位较准,机遇把握很好。三市的稳定发展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朝着既定发展目标“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纵观宁波==多年的发展历程,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每一时期发展重点有所调整,但“以港兴市”的龙头战略始终没有变。昆山市委、市政府历任书记、市长,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招商引资,抓投资环境,抓住“外向型经济战略”不放松,十几年来坚持不变,硬是创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三、长三角地区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乘“势”而上,借“势”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经验之所在,其“势”就是长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而长三角地区的敢闯敢冒的精神、亲商富商的理念,以及经济发展的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的做法,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所经历的几个不同的阶段和过程,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事实上,长三角地区走了先发展再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路子,先放开再引导,先搞活再规范,先发展再提高,以此促进经济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赣州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走的是一条捷径,它逾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直接把发达地区==年的探索成果借鉴过来,在规范中前进和发展,是长珠闽地区经验总结和赣州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大体系的框架涵盖了长珠闽地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长珠闽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因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做出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的战略决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赣州发展实际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以创新的勇气、强力的措施、扎实的工作推进十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赣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努力把自身优势转化为经济的增长优势和社会的发展优势。顺“势”而上、做足优势文章是长珠闽地区成功的关键。宁波借“港”兴市,苏州借“外”兴市,而昆山不在某省就在某省,其优势不言而喻。那么赣州的优势在哪里呢?赣州具备低成本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等五大优势。赣州是地域大市,人口大区,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动力成本较低;十大体系建设已经搭建起比较完善的“对接长珠闽”的政策框架,政策优势具备;赣州是“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赣州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赣州是泛珠三角的中心,是某省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是发达地区在内地创业的最佳基地。特别是随着十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赣州的软环境不断优化,硬件建设日臻完善,加上优越的区域位置,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赣州主动配套珠三角,承接长珠闽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另外,赣州的资源优势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的集群化,通过以产业的聚合和裂变,实现赣州经济规模和总量扩张奠定了基础。因此,从赣州的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五大优势,将其转变成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是赣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纠正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宁波市开出的药方是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速度,将原有的===多个平行审批或串联审批事项,合并成==个并联审批事项,其余审批环节改为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连续两轮的简政放权,使所有保留的审批事项平均办理的时限压缩==%以上。仅====年,宁波新一轮审批改革就砍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审批事项。苏州市坚持在“竞争中发展,服务中取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昆山市仅====年就取消了行政审批事项==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砍掉的不仅是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砍掉的不仅是部门利益,最为关键的是消除了经济运行中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在考察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台塑老板王永庆到宁波考察项目,要求宁波把有关资料在他回某省后传真给他,但宁波方面连夜加班加点,在第二天=点王永庆上飞机前把一套完整的资料亲自交到他的手上,王永庆连称“政府效率高”,最后促成了一个==亿美元的大项目落户宁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达地区注重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真正把建设型服务型政府落实在行动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比发展就是比服务,“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经济上有个“木桶理论”,认为效益之水盛的最大值不是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社会发展也是这样,叫“补短腿理论”,即两条腿一起跑起来才能快。赣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条件不如发达地区,作为政府一要“补”二要“退”。一是要“补”足服务这个大文章,政府要多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动脑筋,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多做工作、下苦功夫。二是要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上“退位”,继续推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改革,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让给社会、中介组织、市场去管理和调节。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宁波有个“一号工程”,其内容是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生产力(科技),抓第一增长点(高科技产业),抓第一资源(人才)。他们投入巨资兴建了由六所高校组成的大学城,采取资源共享,后勤设施共建,各校区主体开放,师资可互聘,学生可在校际选修课程,学分相互承认,实验室、图书资料、体育场馆实行共享。国务院一位领导评价说,中国教育的两大难题在宁波找到了答案。宁波的高校====年有=所,====年发展到==所。宁波还拿出数亿资金对部分乡镇九年制义务教育予以免费。在人才引进方面,==年代,从某省聘请了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即把所需的各类人才在星期六从某省接过来,星期一再把他们送回某省上班,借助“星期天工程师”很好地解决了宁波人才缺乏的问题。每年的=月==日宁波市定期召开高级人才洽谈会,仅====年就引进人才=万人。苏州也投巨资建设研究生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渡。====年引进人才=万多人,办理特聘工作证和人才绿卡=.=万人。长三角地区舍得花钱培养和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赣州在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上已经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尤其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方面,政策有了,措施也有了,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因此,真正把“凤”引进来,把现有的人才使用好,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打造市县工业园等招商载体发展外向型经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无一例外地把发展的支点放在开发区的建设上。苏州把开发区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主战场,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套服务良好的群体优势,目前全市有=个国家级开发区,另有==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小区。苏州各类开发区建设的特点是高起点规划、滚动式发展,集中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注重提高水平,注重制度创新,注重规范服务,努力创造一个与国际经济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有利于投资者特别是大公司进驻的良好环境。赣州的市本级经济相对薄弱,要让市本级有更大的作为,必须看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因此,要依托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载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大项目和发展工业为主攻方向,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市域经济的的重要增长极。昆山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利用外资来撬动县域经济发展,找到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是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我市更多请登录县域经济相对落后,要加快发展,一要激活存量,即加大县域经济中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做到“国退民进”,同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活民营经济的发展,打造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二是要扩张增量。即加大资金投入,用好用活本县市区的低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集中力量办好县级工业园,把县级工业园办成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第四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城阳区行政学院 宋炳海
目前,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创新创业的关键时期,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挑战。在浙江培训期间,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考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民营经济走的主要是一条传统发展道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现出来。作为引领全国民营经济发展风向标的浙江民营经济,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传统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较早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民营业主创新创业。特别是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浙江民营经济的应对举措更值得我们借鉴。其主要做法可以归结为“三冬经”,即:“冬补”,在学习中“过冬”;“冬练”,“三九”天苦练内功;“冬泳”,与寒流搏击,让自己变得更强壮。冬补---金融危机使浙江民企更清楚地看到盲目“做加法”和粗放式发展如何给企业埋下“定时炸弹”,由此使他们领悟到越是危机时期,越要抓住政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把企业“做强”、“做精”,因此弥补科学发展这一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冬练,只有
拥有过硬的创新产品,才能经受住霜打雨淋。金融危机波及之时,有自主研发、适销对路产品的民企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在危机中浙江民企还苦练“市场功”,抓内销,弥补出口下降。冬泳---就是预先给企业穿好“游泳衣”,在企业内部构造完整的“垂直产业链”,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一座长桥,从此岸到彼岸可以自由行走、自由控制节奏,受到外部的原材料及市场的波动冲击就小得多。浙江民企发展之路启示我们,城阳民企发展再也不能继续走传统的主要依靠加大投入、能源消耗来发展的路子,而必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从而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永续增长和持久竞争力。
二、正确处理民企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是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需要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当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保增长、保稳定的任务尤为繁重。“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把保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摆在首位,要引导民营企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青岛市对中小企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及“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城阳加快建设胶州湾北部新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等重要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危中求机、转危为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抓好民营企业的稳定工
作。因为危机时期是矛盾的多发期,产品过剩、企业裁员、企业经营困难等都是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处理不当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浙江民营企业十分注重处理劳资关系,保持企业的和谐稳定,如,温州、台州等地不少民营企业成立了“阳光咨询室”、“情感交流站”等企业和职工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为职工发放“精神福利”,较好地处理了职工的抱怨,抚平职工心中的不满,使民营企业保持了和谐稳定。我们也要通过创新平台,加强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民营企业维持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及各环节、各方面的和谐关系,及时消除化解可能引发的系列矛盾,减少震荡,确保企业平稳运行,进而促进城阳的社会稳定。
三、坚持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是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地方政府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关联性。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地方政府对其扶持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政策(制度创新)来实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之一正在于此。浙江较早地制定并实施了比国家政策更宽松的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的对策选择仍要借助政策这一有力手段。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务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条、青岛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八条”,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民营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民营业者创新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研究出台非常时期对民营经济的“非常措施”,借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区对外资企业的扶持措施,以及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在当前背景下对企业的特殊政策措施,按照“亲民企、爱民企、扶民企”的要求,本着“蓄水养鱼”的原则,对符合条件地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缓”等扶持。上述政府制度创新措施,将为我区民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实施企业内部创新,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把创新当作企业规避风险、加快发展、实现突破的动力。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当前总体上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要把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企业内部的创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区域创新,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对民营经济进行扶持要兼顾“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当前,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全国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具有的一个共性特征是“抓大”、“扶大”、“扶强”,即是属于锦上添花式的做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往往存在一种弊端,就是容易把那些目前规模和影响力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的成长性企业拒之门外。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雪中送炭”
与“锦上添花”的关系。作为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杭州,对民营经济是实行的是 “抓大、扶强、促小”的政策,充分兼顾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我们要科学制定重点扶持对象的标准,综合考虑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前景,把未来收益预期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真正选准选好扶持对象,对符合城阳区未来发展方向又具有巨大成长空间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不仅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确保扶持到位。
第五篇:“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 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考察团全体成员, 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
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苏州是经济发达城市,对全国经济发展影响力较大,它以全国=.==%的国土面积和=.==%的人口,创造了=.=%的GDp、=.==%的财政收入、=.==%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已验资)占全国的=.=%。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富民工程成效明显,下辖的=个县(市)中有=个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昆山是某省省辖的县级市,====年撤县设市。====年,昆山国土面积、人口分别是赣州的=.=%、==%,财政收入、进口总额、实际实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分别是赣州的===%、===%、===%、===%。高中毛入学率为==.=%,高等教育入学率为==.=%。====年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跃居第=位,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经验
宁波、苏州、昆山三市分别是长三角地区副省级、地级、县级市的代表,它们的经验具有典型代表性,综合起来就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各具特色,个性明显;另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又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宁波的经验特征是把“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长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混合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宁波活力”。宁波的发展既有苏南的底子,又有温台的影子;“宁波活力”既不同于“苏南模式”,又区别于“温州模式”。宁波不仅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国有经济也充满活力,镇海炼化、北仑电厂、大红鹰集团、宁波港务局等国企是本行业排头兵,且全市==%的国企改革完成,成为混合经济。作为某省开放的龙头和前沿,宁波的外资和外经分别是某省省的=/=强和=/=,累计利用外资在全国==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位。目前,全市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占==%、混合经济占==%、个私经济占==%、外资占==%,国有、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分统筹协调共生共荣,被专家称之为宁波经济列车的四轮驱动。“宁波活力”致力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致力于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有机融合,实行内源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同时并举,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步协调。
苏州的经验特征是靠政府强力有效的规划和外资拉动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苏州模式”。==世纪==年代,“苏南模式”对苏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进入==年代,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某省浦东开发之后,苏州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开发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并以此为窗口和载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外经合作“三外一体,三外并举”的良好局面,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拉动苏州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政府强有力规划,全市建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个省级开发区。截止====年,世界===强跨国公司中有==家投资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完成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
昆山的经验特征是大胆自费建设开发区,并以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引进台资,走出了一条“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称之为“昆山之路”。昆山于====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县级兴办开发区的设想,克服一无政策允许、二无国家资金投入、三无技术项目、四无人才优势的困难,“偷偷”模仿沿海城市自筹资金办起了昆山开发区,直到====年=月才列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年=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年国务院再次批准昆山出口加工区为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和中国首家封关运作加工区。开发区和加工区的创办为利用外资提供了平台,====年来连续=年每年合同外资额均超过==亿美元,累计实际到帐台资占全国的=/==。世界===强企业中有==家在昆山投资;某省前===名的企业有==多家在昆山投资,某省=大笔记本电脑厂家有=家落户昆山出口加工区。
 
;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的发展个性明显,共性也比较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解放思想大胆闯,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宁波、苏州、昆山的发展史都有一个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历程,具体体现是创造性贯彻中央的政策,为本地经济发展赢得先机。如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不少地方都一度为了乡镇企业的性质争论不休,认为有搞资本主义的嫌疑时,宁波各级政府对发展乡镇企业采取了认可和支持态度,为宁波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当全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宁波又提出了“四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方针,即国家、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使宁波的乡镇企业又一次在全国领跑。====年开始全国对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在说“搞活”,而宁波却提出“死企活力”,将企业资产转让所得全部用于职工置换身份补偿,使==多万职工顺利走向市场,造就了一批大老板,彻底卸除了企业包袱,培植了一批民营大企业。苏州每一阶段发展都伴随一次解放思想过程,某省浦东开发之时,经济发展速度本来较快的苏州甘愿当某省的配角,主动打好服务品牌,主动接受浦东开发辐射,着力建设高新开发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当时只有国家批准的==个沿海城市才可以建设开发区的背景下,作为县一级的昆山冒着政治风险,“偷偷”建立开发区,实属解放思想之壮举。昆山不仅首创了自费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率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昆山的土地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率先举办了外商独资企业,使昆山在全国县级市中吸收利用外资独占鳌头。所有这些,都是长三角地区解放思想的例证,正因为有一次次思想大解放,才实现一次次经济大跨越。
=、抢抓机遇扬优势,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市的经济发展大致都抓住了三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至====年,市场经济初始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东风。宁波抓住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被国务院批准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机遇,以“开放促开发,开发带开放”,提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年工业总产值跻身全国==强城市行列。苏州抓住农村改革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某省“星期天工程师”作用,乡镇企业突起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昆山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利用外资发展工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跨越。第二阶段是====年至====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东风。宁波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开发开放迈上新台阶,个私经济从拾遗补缺到半壁江山,混合型所有制经济活力释放,主要经济指标在==个副省级城市中晋升=个位次。苏州主动接受某省浦东开发辐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吸收外资较多的城市之一。昆山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带动外贸出口增长,实现了昆山的经济内向外跨越。第三阶段是====年至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国家实施客观经济调控政策为东风。发展进入提升阶段,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跨越。
三市的经济发展都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宁波充分发挥了“宁波帮”优势建设家乡,充分发挥了“宁波港”优势以港兴市。邓小平同志====年发出 “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以来,“宁波帮”捐资宁波公益事业====项,折合=.==亿元;投资宁波企业数达====家,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凭借沿海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都在以“宁波港”为中心的方园===海里辐射圈内区位优势,将“宁波港”建成了亿吨级的洲际大港,对宁波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苏州、昆山的发展靠某省,充分发挥了毗邻某省的优势,主动为某省配套服务,搭上了某省这辆经济快速列车。入住昆山开发区的第一家企业是生产金星牌电视机的某省电视机一厂昆山分厂,通过引进一个,带来一批,昆山开发区很快就成为某省产品的扩散地。
=、亲商富民优环境,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引力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三市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发展,尤其是苏州、昆山利用外资水平能在全国独领风骚,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得进、留得住客商。必须肯定三市地理位置优越,宁波与某省隔杭州湾相望,苏州距某省仅几十公里,昆山虽不是某省管辖,但有“昆山就在某省”之说。三市利用外资的载体也较完善,建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宁波港是国内第二大港,世界第九大港。但这不是最关键的,这些良好的硬环境对外向型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是三市都积极营造了一个优良的软环境。三市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亲商”理念,即政府本着“开放融合、尊重惠民、争先创优、和谐共赢”的信念,把推动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投资回报作为主要职责,通过“尊商、引商、留商、安商、富商”等具体行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和集聚国际先进产业落户本地发展,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各地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苏州为让客商投资安心,当地政府还非常关心客商的太太和孩子的生活,成立了太太协会,每周都要举办学苏菜烹调、学说苏州话、学刺绣等讲习班;建设一流外国语学校,聘请外籍教师任教,确保太太和孩子们在苏州玩得开心、学得尽心。三市在“富商”的同时不忘“富民”,把“亲商、富商”与“亲民、富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富民工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体制活机制,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体制创新是三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政府理念创新上突出了三个转变,即由管制思维转变为亲商思维,在亲商思维指导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从人治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使政府管理模式由规则权威替代个人权威;从以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