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转备考资料:军转安置率实现100%
军转干考试
军转备考资料:军转安置率实现100%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截至12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2012年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已于日前在全省率先完成,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已全部定岗定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全部报到完毕,基本实现了部队、军转干部和接收单位三方满意。
黄冈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黄冈市共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和随调家属62名,其中计划分配40名,随调家属13名,自主择业9名。
在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1人安置到党政机关,9人安置到政法系统,7人安置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3人安置到中央在鄂和省属垂直管理系统。13名随调家属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安置率达到了100%。团职军转干部和功臣模范、在边远艰苦地区服役以及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军转干部得到从优照顾安置。
第二篇:军转备考资料:军转干部安置家属的安置工作
军转干考试
军转备考资料:军转干部安置家属的安置工作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部 军转干部安置 转业干部 军转干考试 张为臻 公选
中公教育军转干事业部 遴选 军转网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的工作,安置地党委、政府应当参照本人职务等级和从事的职业合理安排,与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接收安置,发出报到通知。调入调出单位相应增减工资总额。
对安排到实行合同制、聘任制企业事业单位的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应当给予2年适应期。适应期内,非本人原因不得擅自违约解聘、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军队转业干部随迁配偶、子女符合就业条件的,安置地政府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经济实体的,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按照国家和安置地促进就业的有关规定减免税费。
军队转业干部配偶和未参加工作的子女可以随调随迁,军队转业干部身边无子女的,可以随调一名已经工作的子女及其配偶。各地公安部门凭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门的通知及时办理迁移、落户手续。随迁子女需要转学、入学的,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安排;报考各类院校时,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各地在办理军队转业干部及其随调随迁配偶、子女的工作安排、落户和转学、入学事宜时,不得收取国家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
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随迁配偶、子女,已经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其社会保险关系和社会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并转移或者继续支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按照国家和安置地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
第三篇:军转备考资料:行政体制
军转干考试
军转备考资料:行政体制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一、行政体制的概念与特点 1.行政体制的涵义、类型
体制与制度的区别:制度是社会为人们规定的共同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具有稳定、普遍的权威的特点。体制是制度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是有关制度主体如政治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不稳定的和可变的特点。
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等关系模式的总和。它由该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规定,受该国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行政体制的核心::就行政体制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关系而言,行政体制的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就行政体制组成部分的存在状态而言,有表态的行政组织结构体制和动态的行政运行机制。前者构成行政体制的硬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沿袭性。后者是对行政主休行为的方式、原则和程序的规范性约束,它影响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2.行政体制的特点
第一,行政体制产生的先导性。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在取得统治地位后,就必须首先构建一系列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第二,行政体制存在的永久性。一个国家采取何种体制去行政,是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现实的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会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好恶任意确定和随意更改。
第三,行政体制对行政效率影响的全局性。
第四,行政体制各构成要素的可变必性。行政体制的某些构成要素诸如权力体制、领导体制等会隋着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环境的变化而迟早地发生部分的甚至全部的改变,以适应新的基础和环境的需要。
二、行政体制的功能
行政体制对行政系统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这些功能可分为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积极功能:指它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增加行政资源的作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现在:第一,对政府行政组织的框定、调控和制约的作用。第二,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促进、保证和保护作用。
军转干考试
消极功能:指在特定时期或一定条件下,它能造成行政资源的无为或浪费,妨碍行政管理效率能的提高,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体制功能失调的原因表现在:第一,行政体制的惰性。第二,行政体制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引起行政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
行政体制是由若干相关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基本要素有:
第一,行政权力体制。它指国家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的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行政地位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中,行政权力体制主要有三权分立制议行合一制、军政合一制、党政合一制等。
第二,行政领导体制。是一种运行机制,指行政权力体制的具体化和内在化。第三,人事管理体制。指国家选举、作用行政公务人员的具体形式及有关制度。通常有选任制、孝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等到不同形式。
第四,行政监督体制。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主要形式。
第五,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主要类型有: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等。
第六,行政区划体制。指国家依照一定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区域系统并建立相应机关报制度。
四、行政权力体制
现代国家行政权力体制常见类型有二种:三权分立制和议行合一制。1.三权分立制
三权分立制: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来分别行使这些权力,同时三个权力机关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制。
三权分立制是根据近代分权学说建立起来的。近代分权学说由英国的洛克倡导,由法国的孟德完成。它建立的根据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论基础是与社会契约论相结合的近代自然法学说。三权分立制度首先在美国建立。后来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
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的典型国家。其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隋时设立的下级法院。根据三种权力相互制衡原则,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和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有特 权,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权;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因弹劾案受审时担任审判庭主席;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等。
三权分立制度在反对封建势力复辟、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影响,国家机关之间分权与制衡关系已经表现为执政党内部的权力分配与协作关系,以及各政党之间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与妥协关系。由于
军转干考试
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行政权对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牵制力量隋之扩大,而立法、司法两权对行政权的牵制力量相应削弱,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受到极大冲击。尽管这样,它仍是资本主义国家机关进行组织与活动的一项基本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对中国产生过影响。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运用三权分学说,提出五权宪法理论,即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建国后,我国否定了三权分立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制。
2.议行合一制
议行合一制:指立法权和行政权属于同一个最高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从属于立法机关,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的政体形式和政权活动的原则。
现代议行合一制的雏形是巴黎公社。原苏维埃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形式,都有被认为是议行合一制度。
议行合一制的基本特点:第一,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均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各自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它有选举权、决定权、罢免权。
议行合一制的理论依据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五、行政领导体制
行政领导体制,按照参与最高决策事务的人数,可划分首长制和全议制;按照上下级组织享有决策权的大小,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按照机关内部各级成单位之间的职权性质和工作范围,可分为层级制和机能制;按照行政领导是否统一,可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具体有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内阁制,瑞士的委员会制,中国的国务员制等。
1.首长制与合议制
(1)首长制:指行政机关的最高决定权由行政首长一人执掌的体制,又称独任制。优点:事权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灵敏,决策迅速,效率较高,易于保密,矛盾冲突较少。
缺点:机关工作好坏系于一人之身,行政首长难免有无法胜任或顾不过来之处,一人决策,经验、智力和了解的情况有限,易于失误,事权集中一人之手,缺乏监督就会发生以权谋私、个人专断。
首长制适用于速决性、执行性、技术性、军事性等。
采取措施:实行首长制,一要通过法律对行政首长的职、权、责作出严格规定;二要健全行政首长的选拔、录用、考核、监督、奖惩、罢免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2)合议制:又称委员会制,指行政机关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人员共同承担的体制。优点:信息交流充分,分析评估全面;计划决策周密;能反映各方意见,避免专断。缺点:易出现议而不决、争论不休,延误决策;易推诿扯皮,不负责任;行政权力较弱,军转干考试
效率不易提高。
合议制适用于立法性、政策性、讨论性、咨询性、战略性等。2.集权制与分权制
(1)集权制:指行政决策权由上级行政机关掌握,下级行政机关依上级机关的指令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
优点:力量集中营,易于统筹全局。
缺点:下级处自主权小,自主性少,难以做到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如果分权不当,易于产生公散主义,政令不统一。
(2)分权制:指行政决策权由上下级机关合理划分,下级机关在其权力范围内可以自主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
3.层级制与机能制
(1)层级制:又叫直线制或分级制,指管理组织纵向划分为若于层次,各层次
分别对其上一层次负责,每层所管的业务性质与下层完全相同,但其管辖范围隋层次降低而缩小。
优点:指挥统一,事权集中营,责任确定,命令易于贯彻,效率较高。
缺点:层级节制过严,上级容易包办代替,不足以发挥下级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级指挥命令多,下级贯彻执行多,不利于应付复杂多变的管理事务;各级领导忙于琐事,有时抓不着重点和分不清主次。
(2)机能制:又叫职能制或分职制。指为完成管理机关的总任务而横向设立平行的具体职能部门的一种体制。
优点:分工精细且专门化,各职能部门精通业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领导者的主要精力可以集中营在本职工作台的主要事务上。
缺点:分工过细,使得部门主管领导过多;各职能部门容易变分工为分家,机关领导协调困难;遇事互相扯皮和推诿,过多考虑部门的、局部的利益。
4.完整制与分离制
(1)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内的各部门单位只接受一个行政机关和一个行政首长的领导和监控。
优点:职权和职责集中,有利于统筹全局;便于各机关之间的协调合作,不致发生推诿扯皮现象;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比较精干,有利于集中专门技术人才和精简机构,便于避免各单位之间的工作重复,防止冲突,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缺点: 易于使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权力过大,出现专断和官僚主义;各部门自主权较少。(2)分离制:又叫独立制,是指各行政机关彼此独立,受两个以上领导机关的指挥和监控,不存在统一的领导。
军转干考试
优点:控制较松,不致使权力过于集中,有利于防止专权或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下级有较多的自主权,各独立单位还可保持相当的竞争性。
缺点:多头领导,政出多门,易产生权力冲突而无所适从;各自为政,自成一体,条块分割,易引起工作重复和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5.总统制、内阁制、委员会制(1)总统制
长处有:第一,这种制度把责任放在一个人身上,没有任何别的制度能使掌权者如此小心谨慎;第二,这种制度可以使一个有为的人果断决策;第三,这种制度是很有效率的。
这种制度是美国政局稳定的主要因素,但它并没有成为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政变的障碍,反倒成为这些国家推行军人政治、***的得力工具。
(2)内阁制:
长处有:第一,内阁制能使行政和立法能力合作;第二,内阁制是一种负责任的制度,内阁直接对议会或由人民选举出来的那个议院负责,间接对选民负责,掌握权力的人常常受选民和选民代表的左右和支配;第三,内阁制是一种有弹性的制度。
内阁制政局不常稳定。(3)委员会制。
好处有:第一,立法和行政便于协调,不会走向对立。第二,行政机关可以容纳有多方面才干的行政管理人才,不像英国内阁那样不能容纳异党的管理人才,美国只能容纳少数异党的管理人才。第三,可以保证政府的连续性。
六、行政区划体制 1.行政区划的涵义
行政区划:是享有立法权或委任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对地方政权所辖行政区域的划分。按地域划分行政区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这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一个基本特点。
2.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以下原则:第一,政治原则。第二,经济原则。第三,民族原则。第四,综合考虑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和国防需要等条件。
3.我国建国以来行政区划的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行政区划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立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中、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
(2)“一五”计划期间。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撤销6大行政区,并成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设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
(3)“二五”计划与三年调整时期。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成立人民公社。(4)“文革”时期。改专区为地区,设立革命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级政权。
军转干考试
(5)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恢复地区作为省和自治区派出机构的功能,恢复乡的建制;发展和健全市管县体制;设立特别行政区。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国行政区域按三级划分: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省辖市分为区、县、市。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目前,中国设省级单位32个,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一国两制”是我国特别行政区的特点。
第四篇:军转安置建议
军转安置建议
如今,军转干部安置似乎越来越难,越来越差。许多地方还象招收大学生一样,对军转干部进行考试,一次考试不好,就可能丧失进入公务员队伍资格,军转干部就这么差?安置真的就这么难吗?本文针对军转安置的一些实际问题,抛砖引玉地从法律的层面进行思考。
一、质疑军队干部不算国家公务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那么军官算什么人员呢?《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法》
第三条规定“军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军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其职责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国家依法保障军官的合法权益”。第二十二条规定“军官职务应当按照编制员额和编制职务等级任命。” 第三十七条规定“军官实行职务军衔等级工资制和定期增资制度,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享受津贴和补贴,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由此可见,军官既履行公职,又纳入国家特殊编制,更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完全可等同于“国家公务员”的资格。当然比普通公务员更为特殊。
既然从法律规定中,我们看出军官也已经等同国家公务员,转业(绝不是下岗)时,就没有理由再设门槛。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机关为何还要象招收大学毕业生一样,对军转干部进行考试呢?问题出在地方“坚决执行”2001年中央3号文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中的一句,即“ 党和国家机关接收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对担任师、团级职务的,采取考核选调等办法安置;对担任营级以下职务的,采取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等办法安置。”,对此文件其他规定大多难于执行,却对军转干部有点“卡”的条文非常认真,非常让人回味。
二、推敲师团军转干部降级安置
每年都说师团职军转干部是安置“重点”,并制定相应保护性政策。现实当中,除一些专业技术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外,计划安置仍占很大比例。然而,不少地方“安置困难”,以“土政策”替代3号文件精神已成惯例:不论原在部队是否担任领导职务,对任满3年的降一级、未满3年的降二级,均安排非领导职务,若要恢复或竞争转业前部队相应职务等级,则要在降职后的等级岗位上,重新计算满任期才有资格和可能。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推敲和思考:军队干部尤其是师团领导干部,进步也是按照德才表现,甚至在行政文职干部中还设了办事员(排)、二级科员(副连)、一级科员(正连),往上才是副科级(副营)……经过了长时间锻炼和考验,年纪也拖得较大。如此安置,实际上就是将军队副师职务当成副处、正团当成正科、副团当成副科,转业时任职满3年的才给调一级。照此逻辑,排职干部可能就变成“非干部”了。对军队职务带有歧视性。难怪很多同志认为惟独师团营干部无缘无故受了个“大处分”。与现有法规、干部政策精神不符,将中央文件打折扣。2001年中央3号文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对军转干部安置规定许多条规成了空文。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多的地
方,地方有困难,大家理解。但是有困难“变通”得太离谱,文件、规章就失去严肃性。中央的文件还有很多,倘若落实起来都有困难都“走样”,都借口不执行或用“土政策”替代,我们怎么依法行政?
三、试探依法解决难点的办法。
近年来,在抓军转安置过程中,确实感到很难,总觉得要有人呼吁,实事求是地反映,探求解决的更好办法。从大局角度出发,走活军、地干部流动这着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第二十五条又规定,“现役军官由下列人员补充: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适合担任军官职务的学生;……个别接收的非军事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军官法》第九条,也有相同规定。此外,近年关于从地方招收士官的规定也是一个有益的办法。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那么,我们能否考虑规定凡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者,必须先服兵役?考虑让地方干部选拔到部队代职?科级干部到部队担任营,处级到部队担任团,不胜任工作的一律免职回地方、保留原级。这样做,符合法律规定,好处很多,既可增进相互理解,强化军队和地方干部都是党和国家干部及工作人员的概念,今后又可减少转业干部数,还可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还有,“自主择业”制度还应进一步摸索。防止自主择业干部尤如下岗而自流。对符合“自主择业”条件的军转干部,可实行不占地方编制的安置方式,经费拨给安置所在地,可克服地方推诿。此外,地方
人事制度改革中也可实行类似“自主择业”的办法,领导干部满一定期限,也可改为非领导职务。这样,干部流动就会活起来。
(仅供大家探讨参考)
第五篇:军转安置工作总结
军转安置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军转办的大力指导下,在全市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按照年初的工作目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军转安置和服务工作。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军转安置任务完成有序有力
今年,我们充分发扬军地协作、部门协作的优良传统,加强组织和统筹力度,争取多方支持,突出安置重点,严格落实责任,按时高效地完成了省下达的军转安置任务。全市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
1.发挥组织领导功能,增强军转工作效率。参加了全省军转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了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安置工作小组成员,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文件,提高了各地、各部门对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视程度。召开了军转安置工作部署会,明确了计划和要求,保证了军转安置工作按时推进。召开了全市军转安置工作会议,增强了各地、各部门落实军转安置工作的执行力和紧迫感。加强军转安置工作人员思想建设,结合各类会议组织业务知识培训,贯穿全年的军转安置工作考核评比,并进行通报表彰,促进了全市军转安置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全市军转安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落实安置政策规定,认真审定安置去向。严格档案审查,按照全国、全省军转安置工作会议和中发„2001‟3号、中发„2007‟8号、苏委„2007‟342号文件精神,仔细核查了军转干部、随调家属档案及证明材料,围绕近年来各市区反映的主要政策性问题,开展了调查走访,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座谈会,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我市接收安置细则。合理分解计划,根据接收军转干部的原则和条件,合理进行安置区域划分,认真审定了每一名军转干部的安置地,保证分解到各市区的每一名军转干部都理由充分,情况属实,并结合工作部署会组织了档案移交。
3.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提高军转安置质量。科学编制计划,年初向各部门、单位发放了《2013年军转干部需求信息表》,组织对各部门、单位人员编制、增人计划、自然减员、领导职务等情况进行了摸底,为编制安置计划提供依据。完善督查机制,对各市区安置计划落实、工作开展进度、安置任务完成情况实行全程跟踪,重点督查,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加强沟通联络,积极与接收转业干部单位联系,协调解决转业干部特别是相应安排师团职干部的职级和岗位,督促调配、**等部门按时保质完成市直随调家属安置工作,确保安置政策落实到位。
4.继续推行****,打造阳光安置工程。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公平性。提交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成员会议研究通过了市直安置工作方案和市直积分选岗办法,统一,明确具体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杜绝了暗箱操作。规范积分办法,确保公正性。集中组织选岗,确保公开性。召开军转干部选岗大会,全面公开安置条件、计划、办法,集中组织军转干部进行选岗,现场组织档案交接,并邀请新闻、纪检、行风监督员进行全程监督,增加透明度、维护权威性、提高公信力。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稳步推进
在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中,我们按照省厅有关规定,加强军转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升服务质量,较好的完成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认真抓好了军转服务人员的教育,经常性组织学习各级党委领导关于军转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清工作意义,强化责任意识。认真抓好了军转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加强管理服务政策规定学习研究,熟悉管理服务工作程序,增强了处理工作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认真抓好了军转部门建设,尽力将各市区军转办营造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组织、单位和娘家,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爱护。
2.抓好服务重点,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信息管理,认真做好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及时采集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相关信息。加强沟通联络,制作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通讯录,建立经常化的联系,适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通报管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好了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核拨、发放、管理、监督和医疗保险交纳、调资等工作。
3.突出创业扶持,提高就业比率。重视培训工作,引导自主择业转业干部参加了各级各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网上在线培训,提高了社会就业竞争力。加强帮扶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完善了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了创业服务平台,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创业。协调推荐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采取给辖区内企业发涵、人才推荐、双向选择等形式,向企业推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截止目前,全市55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81.5%通过不同渠道实现了就业。
(三)科学制定计划,合理设置内容,军转干部岗前培训扎实有效
坚持把军转干部教育培训纳入教育培训体系和人才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和“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用”的原则,完成了军转干部岗前培训工作。
一是人员参训率高。二是计划安排科学。三是内容设置合理。四是开展形式多样。